朗读——语文教学最明快的手段
朗读-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朗读-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https://img.taocdn.com/s3/m/4fb619ff5ef7ba0d4a733b30.png)
朗读——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摘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
教师可以通过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和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并且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其了解课文中的形、音、义,并充分掌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同时也会使教师的课堂充满神奇的魅力。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手段Abstract: Read aloud in Language Teaching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can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words, paragraphs and chapters emotional,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ultivate sentiments. Teachers can find the article through the complex, grasp the article, and the image of the keynote speech, read out guiding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enable students to imitate the Fan Reading and then to the role of reading aloud, reading aloud to arouse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read aloud to understand the texts in the form, sound and meaning, and fully grasp the idea of the article, emotional, but also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will make a magic charm.Key words:Read aloud,Language Teaching,Method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其声音优美而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更加了解文章内容及情意。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3eb97ad889eb172ded63b7b6.png)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朗读——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它不仅是理解、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艺术感染,得到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重视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创造主体性,对语文教育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其充分说明了朗读和理解之间的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十分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少教师忽视了朗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出现“不闻读书声琅琅,单见习题如海洋”的可怕情景。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自己有为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身体力行的责任,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朗读的重要性。
下面,就此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朗读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朗读指导,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习惯好的朗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有很好的作用。
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善于示范,就是要注意运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标准和榜样。
课堂上,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
如范读朱自清《春》时,就要读出轻松、明快的节奏,而且感悟的强烈,会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盼春的急切呼唤和春已走近的欣喜,以及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用声音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学生被我动情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又如,朗读《背影》时,就要读出缓慢的语速、抑郁的感情,要用低沉的节奏,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依恋深情,以及怅惘、不理解父亲做法的悔恨心情等。
朗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切实中肯,具体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强指导,对学生进行点拨、纠错和小结。
语文课堂朗读的技巧
![语文课堂朗读的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bd782a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07.png)
语文课堂朗读的技巧哎呀,说起语文课堂朗读的技巧,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让人兴奋的话题。
记得我上小学那会儿,每次语文老师一说“今天咱们来朗读课文”,我那小心脏就扑通扑通跳个不停。
为啥呢?因为朗读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关键是得掌握几个小窍门。
首先,咱们得说说声音。
声音得响亮,但不是扯着嗓子喊那种,而是要自然、清晰。
就像你跟朋友聊天一样,你得让人家听清楚你在说啥,对吧?所以,别害羞,大胆地把你的声音放出来,但也别太过,不然嗓子疼不说,同学们听着也难受。
接下来,是语速。
语速得适中,太快了,人家听不清;太慢了,人家听着着急。
你得根据课文的内容来调整。
比如,读到激动人心的部分,可以适当加快语速,让情绪更饱满;读到抒情或者描写的部分,就可以慢下来,让人家有时间感受文字的美。
还有,就是语调。
语调得有变化,不能一直平平的,那样听着多无聊啊。
你得根据句子的意思来调整语调,比如疑问句,语调可以稍微上扬;感叹句,可以加重语气。
这样,你的朗读就能把文字的情感表达得更丰富。
别忘了停顿。
停顿很重要,它能让你的朗读更有节奏感。
在逗号、句号这些标点符号的地方,可以适当停顿一下,让听众有时间消化你刚才读的内容。
但是,也别停顿太久,不然人家以为你忘词了呢。
最后,就是表情和肢体语言。
虽然你只是在读,但别忘了,你也是在表演。
适当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能让你的朗读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比如,读到高兴的地方,可以微笑一下;读到悲伤的地方,可以皱皱眉。
但也别太过,不然就成了戏剧表演了。
记得有一次,我们语文老师让我们读《草船借箭》那篇课文。
我那时候还小,对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所以读得特别起劲。
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响亮,语速适中,语调有变化,还不忘在适当的地方停顿。
读到诸葛亮智斗周瑜的部分,我故意把语调放慢,让同学们感受到那种紧张的气氛。
结果,读完后,老师和同学们都给我鼓掌,说我读得有感情,有味道。
所以啊,朗读这事儿,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用心,要投入。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1d14d1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6.png)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道出了“读”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希望能够帮到你。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一、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教给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技巧。
“正确”即要求学生读时字音要准确、清晰,不丢字,不添字。
“流利”即要求学生掌握高低快慢、断连疏密的朗读技巧,可以让学生动笔做适当记号,以引起对本文朗读停顿语气的注意,然后再反复练读比较,以达到读的“流利”。
“有感情”即在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靠语调的抑扬顿挫,靠朗读的速度及轻重音、长音等技巧加以表现。
以上这些朗读技巧要让学生灵活运用,因为同样感情的句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学生掌握了这些技巧,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要重视教给学生朗读方法要想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百读不厌,那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
如:1、教学看图学文这类课文时,可让学生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读。
即凭借画图,突出感知对象,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逐步达到以图会文、读文识图、文情画意相得益彰之目的。
同时,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画意之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时,可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读,熟读精思,深究内涵。
3、对于课文中一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的精华部分,可先让学生听录音欣赏,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带着怎样的心情云欣赏,欣赏些什么,再让学生跟着朗读。
这种方法,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熟悉语言规律,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提高鉴赏能力。
4、有些课文为了表扬好的和批评丑恶的,常常利用相反意义的句段结构予以衬托或用对比手法展开思路。
对于这种段落可让学生采用男女生对比读法,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685863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f.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一、前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是采用美文的形式出现的,它们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优美的意境,以及生动的语言等。
教师如果在此时能教会学生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文章,将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而且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之一。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体验文本情感,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在感情朗读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者的情感,感受文本的意境美、语言美。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朗读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注重范读范读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朗读能力有限,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情感和意境难以把握。
此时,教师应当注重范读的作用。
通过范读,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感基调、语气、语调等,从而更好地把握朗读的技巧。
同时,教师的范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朗读中来。
在范读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范读要准确,要把握好语速、语调等基本要素;其次,范读要有感情,要能够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朗读的魅力;最后,范读的时间要适当,不宜过长或过短。
(二)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如集体统一朗读、分组分角色朗读、个人表演朗读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感受文章的情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例如,《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组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和小鸟进行朗读表演。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个人表演朗读,即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个人表演和朗读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66cfe35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e.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有助于学生提高发音准确性、语调抑扬顺畅性以及语速协调性。
以下是一些朗读指导的方法:
模仿朗读: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标准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正确的发音、语音语调等。
整体朗读:学生可以选择一篇短文或课文进行整体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准确的发音,流畅的语调,特别是注意停顿和语气的处理。
分段朗读:将一篇较长的文章分成若干段落,学生分段进行朗读。
这样的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
合作朗读:让学生组成小组,互相合作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可以互相指导和纠正发音错误,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
音标训练:对于一些发音困难的词语,可以进行音标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音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
配音朗读: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或片段,让学生进行配音朗读。
通过模仿角色的声音和情感表达,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的准确度。
除了以上的方法,朗读指导还需要结合其他教学活动和教材内容进行综合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朗读、课外朗读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同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诵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诵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c48ce2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d.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诵技巧朗诵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诵技巧的掌握和应用是提高学生朗诵水平的关键。
本文将从朗诵技巧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
一、明确朗诵技巧的重要性朗诵技巧是提高朗诵水平的关键,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的技巧。
通过掌握这些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和内涵,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朗诵技巧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
二、注重语音训练语音是朗诵的基础,只有发音准确、清晰、流畅,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语音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技巧。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是朗诵的基础,只有正确使用普通话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普通话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技巧。
2.纠正错误的发音习惯: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一些错误的发音习惯,如发音含糊、咬字不清等,这些习惯会影响学生的朗诵水平。
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习惯。
3.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语音语调的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语气,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语音语调的变化技巧,如升调、降调、重读等。
三、合理控制语速和停顿语速和停顿是朗诵中的重要技巧,合理的语速和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速和停顿控制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情感和内涵合理控制语速和停顿,如叙述性段落应该采用较慢的语速和较长的停顿时间,而情感性较强的段落应该采用较快的语速和较短的停顿时间。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掌握好朗诵的节奏和韵律。
四、加强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能力是朗诵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只有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内涵,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朗诵的教学方法
![朗诵的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974d32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0d.png)
朗诵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语言教学中,朗诵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朗诵的教学方法,并明确其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的优点。
一、朗诵的定义和作用朗诵是指学生将课文、诗歌、演讲稿等文本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活动。
朗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调、节奏感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力。
二、朗诵的教学方法1.选材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当的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是课文、诗歌、散文等,既要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导入在进行朗诵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本的背景知识、情感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受和思考。
3.示范教师应给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诵示范,包括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语速的控制、节奏感的表现等。
示范时应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不同语境下的语音特点。
4.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练习,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任务,比如要求学生以不同的语音语调、情感和节奏来朗诵同一篇材料,以增加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5.个别指导和纠正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给予个别指导和纠正。
可以指导学生注意声音的音高、音量、节奏的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并给予具体的建议和示范。
6.反馈与展示在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提供积极的反馈。
此外,还可以组织朗诵比赛、朗诵演出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朗诵成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三、朗诵教学方法的优点1.提高语音语调准确性通过朗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提高语音的纯正性和流利性。
2.培养语感和节奏感朗诵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节奏感。
学生在朗读时,通过模仿和感受音节、单词和句子的韵律,进而提高语感和节奏感。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通过声音表达将文本的情感和意义传递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e94fae0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d.png)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朗读技巧和方法,可用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1.声音控制:-音量:要有足够的音量,使每个字都能清晰地传达出去。
-语调:注意使用正确的语调,根据句子的含义和情感来调整声音的起伏和强度。
2.语速和节奏:-适当控制语速,不要过快或过慢。
让学生意识到适度的语速对于理解和传达意思的重要性。
-注意句子的节奏感,避免机械地读完每个字,应该注重短语和句子的整体流畅性。
3.发音和语音准确性:-注重发音准确性,特别是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正确发音。
-注意停顿和连读,合理运用停顿和连读来提高语音的自然流畅度。
4.表达情感:-根据文本的内容和情感,通过声音、语调和语气来传达出适当的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色彩,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文章中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5.强调重点和节奏:-注意在句子中强调重要的词语或短语,以突出其重要性。
-运用适当的停顿和语气变化,突出句子的节奏和结构。
6.形象描绘:-通过朗读时的音色和语调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利用声音和语气的变化来描述场景、描绘氛围,增加听众的沉浸感。
7.认真理解文本:-在朗读之前,要对文本进行充分的阅读理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图。
-注重理解段落和句子的结构,从而更好地掌握朗读的节奏和表达方式。
8.反复练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朗读机会,鼓励他们多次反复练习,提高自信心和流利度。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发音和语音错误,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以上是一些朗读技巧和方法,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技巧,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9551373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6.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下面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朗读技巧:清晰准确地读音:朗读时要注意每个字音的清晰度和准确性,尤其是音节和声调。
教师可以通过慢慢语调、分节朗读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
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朗读时应注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将句子的重心和感情表达出来。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和分解句子结构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语音语调。
合理使用停顿和节奏:在朗读中,要注意掌握停顿和节奏的运用。
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兴趣。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模仿自然语言的节奏,通过朗读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适当运用语气和情感:朗读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来运用适当的语气。
通过运用不同的语气和情感,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感情色彩,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时体验情感,模仿表达。
注意语速和停顿:朗读时要注意掌握适当的语速和停顿,不要过快或过慢。
过快的语速会影响准确度和理解力,而过慢则会让人感到拖沓。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朗读语速。
重点词汇和短语的语音处理:在朗读中,要特别注意重点词汇和短语的语音处理,突出其重要性和信息。
可以通过加重语气、调整音量等方式来突出重点词汇,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更加准确地表达文章的重点。
以上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朗读技巧,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朗读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同时鼓励学生多读、反复练习,以提高朗读的效果和质量。
小学语文课上5种朗读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上5种朗读的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f712f5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2.png)
小学语文课上5种朗读的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陶冶情操,奠定语文知识基础。
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小学语文课上5种朗读的教学方法01要保证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
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
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读吧。
应调动全体学生参与02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
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0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例如《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
”怎样才算正确地读?想必有的人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
只有联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
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精选练点,锤锤有声04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ef38ded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30.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正确的朗读技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提前准备在进行朗读之前,学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熟悉文本内容、了解文章背景和情境,以及预习生字生词。
通过提前准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语调抑扬顿挫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
根据文本内容的情感变化和语气要求,适时调整语调的高低起伏,使朗读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语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传达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节奏把握合理朗读的节奏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需要注意在适当的地方停顿,让句子和段落之间有呼吸感,同时要控制好朗读的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
合理的节奏把握可以使朗读更加自然流畅,让听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情感表达生动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情感表达。
根据文章内容的情感色彩,学生可以通过声音的变化、语气的调整和表情的配合,表达出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使朗读更生动感人。
反复训练与演练朗读技巧的提升离不开反复训练与演练。
老师可以设计各种朗读练习,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同一段文字,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朗读方式。
通过不断的训练与演练,学生的朗读技巧会逐渐提高,达到更高的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提前准备、语调抑扬顿挫、节奏把握合理、情感表达生动以及反复训练与演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好朗读技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诵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诵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6e1361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6.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诵技巧朗诵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朗诵技巧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
一、了解朗诵的重要性朗诵是一种通过有声语言来表达文学作品的方式,它要求朗诵者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停顿等技巧,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意境表现出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朗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掌握朗诵技巧1.把握文章基调在朗诵一篇文章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基调,包括情感基调、语气、语调等。
例如,在朗诵一篇抒发情感的课文时,要把握好情感的变化,根据情感的变化调整声音的高低、快慢等。
2.注重停连技巧停连是指朗诵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是表达情感和体现语气的重要手段。
在朗诵时,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情感来合理安排停连,既要保证句子的完整性,又要让听众能够清晰地听到声音。
3.掌握语速技巧语速是指朗诵者朗读时的速度,在朗诵时要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和情感的变化来调整语速。
一般来说,表达悲伤、忧郁的情感时,语速要放慢;表达快乐、兴奋的情感时,语速可以加快。
4.运用重音技巧重音是指朗诵时需要强调的词语或句子,通过重音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和体现语气。
在朗诵时,要根据需要强调的词语或句子来调整声音的力度和音质,以突出重点。
三、开展多样化的朗诵活动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朗诵活动,如个人朗诵比赛、小组朗诵比赛、班级朗诵晚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
四、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学生的朗诵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善于倾听,认真聆听学生的朗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朗读技巧和方法
![小学语文课朗读技巧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610d5c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5.png)
小学语文课朗读技巧和方法一、朗读技巧:1.正确的发音:学生要注意正确的发音,特别是声母、韵母、音调等要准确无误。
可以通过多听、多模仿来提高自己的发音准确性。
2.语调的抑扬顿挫:要注意朗读时的语音抑扬顿挫,即语言的起承转合和停顿节奏。
情感的表达需要根据文本内容的变化,调整语调的抑扬顿挫,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3.语速的控制:朗读时要注意语速的控制,根据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变化合理地调整语速。
要避免过快或过慢的朗读速度,使朗读的语音流畅自然。
4.声音的准确定位:学生要注意朗读时声音的准确定位,即将声音放在口腔的正前方,使声音的传递更加清晰和鲜明。
5.手势的运用:朗读时可以适当运用手势来衬托语言表达的力度,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6.强调重点词语:在朗读时可以适当地强调一些重点词语,使这些词语在整个语句中显得更加突出和有力,增强朗读的表现力。
二、朗读方法:1.听、读材料:在开始朗读之前,先通过听、读材料熟悉文本内容,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培养对朗读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语感。
2.分段朗读:将长的朗读材料分成短的段落进行朗读,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一段的内容,也更利于把握节奏和语调。
3.朗读前预习:在朗读之前,可以先阅读一遍要朗读的材料,了解文本的背景和内容,并标记出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这样在朗读时就能更加自信和流利。
4.反复朗读:朗读时要进行多次的反复朗读,通过不断地朗读来熟悉文本,掌握准确的语音、语调和语速,增强语言的自信和表达力。
5.录音自评:在朗读时可以使用录音设备录下自己的朗读,然后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并改进。
6.模仿大师:可以听一些优秀朗读者的音频或视频,模仿他们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式,借鉴他们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三、朗读训练:1.音韵训练:通过朗读诗歌、儿歌、唐诗等,培养学生对音韵的感受能力和节奏感。
2.故事朗读:选择一些优秀的寓言故事或童话故事,让学生进行朗读,并注意情感的表达和语音的抑扬顿挫。
朗读-语文教学妙招
![朗读-语文教学妙招](https://img.taocdn.com/s3/m/83106d48ad51f01dc381f10d.png)
朗读——语文教学中的妙招王文科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
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二是典范的文章作品的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
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
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
一、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
有一位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紧紧围绕着两小儿“辩斗”的主要内容展开朗读,通过学生自渎,表演读,老师身临其境地参与学生的表演读,使课堂高潮迭起,情趣顿生,教材的主要内容在朗读中被学生牢牢记住,而辩斗的语气把孩子们带进了真实的情境,仿佛回归远古,无需多讲,文章的意思已经在辩斗中自然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深处。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质载体。
作者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个人物,说明一个问题,论述一个道理,都是被一定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所驱使,为一定的道德理想、生存欲望所启动的。
因此,在作者的匠心妙笔之下,无不饱蘸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
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弛,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
有一位老师执教《丑小鸭》时,没有刀削斧凿的痕迹,没有强塞硬给的技巧,但是,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把学生带进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里去,学生跟着主人公的情绪游走在它的痛苦和幸福中,感受着它的遭遇和追求,感受着主人公的悲观和不屈,朗读自然音韵优美,节奏和谐,从朗读活动中得到的宝贵的教益溢于言表,在他们的情感受到了一次次的涤荡和冲击时,对于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我想,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朗读的教学方法
![朗读的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11b802476eeaeaad0f330d8.png)
朗读的教学方法读,是一种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最有效的途径,因为不仅锻炼口才,而且有利于记忆和提高听力。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朗读开始慢慢消失在如今的语文课堂,很多老师认为朗读已经不再是目前的教学方法,采取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才是语文教学取胜的法宝。
但历史告诉我们,学生告诉我们,要真正体会语文的独到之处,感受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抒发的情感、表达的主旨,朗读才是取胜的关键。
标签:语文教学;朗读一、朗读——学生理解课文的助推器朗读是一个眼看、耳听、脑想、口诵等“多功能”协调、“全频道”运作的过程,它使“死板”的文字“活跃”起来,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自由朗读掌握了文章线索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等重点句子通过深沉、有力的朗读,让学生边听边想文章所描绘的场景,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主旨。
随后,教师对这些句子的语气、语调变化进行指导。
尤其从课文中母亲两次说推儿子去北海看花。
儿子从不去到答应去,每次儿子与母亲之间态度上的对比,通过朗读时语气语调的反差,把儿子粗暴无奈、丧失信心的形象展示出来,使母亲那种坚定信念的情感和拳拳爱子之心的情感凸显出来。
把学生带到那种意境后,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品味。
他们似乎真正听到了母亲安慰儿子的话,似乎已看到因儿子答应去看花后母亲脸上从未有过的笑容,似乎已体会到了母亲临终前的那一丝丝牵挂。
学生通过如此朗读,较为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语言文字的含义。
二、朗读——学生情感升华的加温器朗读不光是纯粹的口腔发音活动,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语文教学最明快的手段
发表时间:2013-08-12T16:42:29.01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6月总第122期供稿作者:李华君[导读] 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
李华君山东省平度市麻兰镇麻兰小学266743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
但是在现行教学中,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朗读训练的现象。
学习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最能发展学生的语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
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自觉朗读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
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最有利的审美教育
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
“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
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
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
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
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最好的发展学生思维的途径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
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
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
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
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
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
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
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
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尽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
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朗读是最古老的语文教学方式,但至今也是最有效、最明快的语文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