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的角色适应与专业发展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 • 二、新教师的角色适应 •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和内容 •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 五、新教师如何发展专业 • 六、教师成长的五大支柱 • 七、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
• 1.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 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发展理念,潜 在地规定了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
• 基础教育课程新变革是建国以来速度 最快、涉及面最广、对实践的影响最 为深远的,几乎所有教师都感受到了 课程改革给自己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
(1)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
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转为“创
造者”。
(6)评价观。
• 传统的评价观只重视考试、分数、升学率, 造成对学生的片面评价,导致学生的片面 发展。
• 新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为目标,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 多样化评价相结合,以实现从量到质,从 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的 全方位的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 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
(2)教师角色观。
• 教学的根本点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 学生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为中心。
• 由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
•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 • 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 • 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 • 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
2. 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 要的新技能
• 第一,课程参与的能力。
• “课程参与指的是教师全程性地、主动地、 批判地、合作地介入课程开发、决策、实 施、评价等过程的一种活动。
• 它意味着教师带着自己对学生和课程的理 解、经验来体认课程的生成和运动过程 (从课程决策到评价)”。
• 因此,课程参与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参与 课程开发、决策、实施和评价等活动所必 备的综合性能力。
• 要达到这些目标,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成为探 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 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 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3. 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挑战
•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 理念与策略是:
•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 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 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 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 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 要的新理念。
• 具体而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标观。
• 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 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 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特别强调学生 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 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态度、习 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 在教学上,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方式
的转变,切实改变以落实“知识点” 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的“生 活意义”。
(4)教学观。
• 新课程要求改变旧有的单一、被动的 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 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 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 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 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 性的完善发展。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实现教学行 为的几大转变,即:
• 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 “学”;
(3)课程观。
• 国家已明确规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和学校课程,课程管理也将由国家统管制 逐步走向国家、地方与学校的分权决策制。
• 这意味着教师将有权也有责任参与课程的 管理与课程的开发工作,因此要求教师必 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 培养和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逐步由国家 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和 开发者。
• 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
• 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向重师生的平等交 往与对话;
• 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以及由重统一规 格教育转向重差异性教育。
(5)教材观。
•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不必过分强调教材 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教材只是一 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
• 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 照本宣科,而应该大胆地质疑并有所创新;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和传授者,也有 权自己选择教材、编写教材;教材应该是 多样化的,它的功能定位也应由“控制” 和“规范”逐渐转向“为教学服务”。
• 因为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干篇一律,教育时 机的把握和教育矛盾、冲突的解决,需要 教师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 措施行为予以解决。
•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 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 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 盾焦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结论的人。他必须 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 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 励、了解、鼓舞教育的对象。”
•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支配下的教师 总将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 教师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学,学生成为 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 这种观念和教学行为下的教师只能是“教 书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作为工作 的主要对象,知识成了中心,而学生成了 教育的边缘。新课程要求从“教会学生知 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必须成 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
第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 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 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 会更加强烈,因而,将现代信息 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 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 进行探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很大 的挑战。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 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 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 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 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 • 二、新教师的角色适应 •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和内容 •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 五、新教师如何发展专业 • 六、教师成长的五大支柱 • 七、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
• 1.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 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发展理念,潜 在地规定了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
• 基础教育课程新变革是建国以来速度 最快、涉及面最广、对实践的影响最 为深远的,几乎所有教师都感受到了 课程改革给自己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
(1)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
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转为“创
造者”。
(6)评价观。
• 传统的评价观只重视考试、分数、升学率, 造成对学生的片面评价,导致学生的片面 发展。
• 新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为目标,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 多样化评价相结合,以实现从量到质,从 知识、技能到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的 全方位的评价,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 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在课程改革中的功能。
(2)教师角色观。
• 教学的根本点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 学生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为中心。
• 由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
•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 • 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 • 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 • 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
2. 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 要的新技能
• 第一,课程参与的能力。
• “课程参与指的是教师全程性地、主动地、 批判地、合作地介入课程开发、决策、实 施、评价等过程的一种活动。
• 它意味着教师带着自己对学生和课程的理 解、经验来体认课程的生成和运动过程 (从课程决策到评价)”。
• 因此,课程参与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参与 课程开发、决策、实施和评价等活动所必 备的综合性能力。
• 要达到这些目标,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成为探 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 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 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3. 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挑战
•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 理念与策略是:
•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 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 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 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 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 要的新理念。
• 具体而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标观。
• 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 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 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特别强调学生 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 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态度、习 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 在教学上,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方式
的转变,切实改变以落实“知识点” 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的“生 活意义”。
(4)教学观。
• 新课程要求改变旧有的单一、被动的 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 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 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 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 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 性的完善发展。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实现教学行 为的几大转变,即:
• 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 “学”;
(3)课程观。
• 国家已明确规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和学校课程,课程管理也将由国家统管制 逐步走向国家、地方与学校的分权决策制。
• 这意味着教师将有权也有责任参与课程的 管理与课程的开发工作,因此要求教师必 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 培养和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逐步由国家 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和 开发者。
• 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
• 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向重师生的平等交 往与对话;
• 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以及由重统一规 格教育转向重差异性教育。
(5)教材观。
•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不必过分强调教材 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教材只是一 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
• 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 照本宣科,而应该大胆地质疑并有所创新;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和传授者,也有 权自己选择教材、编写教材;教材应该是 多样化的,它的功能定位也应由“控制” 和“规范”逐渐转向“为教学服务”。
• 因为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干篇一律,教育时 机的把握和教育矛盾、冲突的解决,需要 教师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 措施行为予以解决。
•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 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 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 盾焦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结论的人。他必须 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 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 励、了解、鼓舞教育的对象。”
•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观念支配下的教师 总将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 教师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学,学生成为 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 这种观念和教学行为下的教师只能是“教 书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作为工作 的主要对象,知识成了中心,而学生成了 教育的边缘。新课程要求从“教会学生知 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必须成 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
第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 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 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 会更加强烈,因而,将现代信息 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 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 进行探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很大 的挑战。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 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 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讨等活动, 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 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