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传承与超越-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文学的传承与超越: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潮

摘要新现实主义产生于20 世纪70年代,是美国文学发展史中十分重要的文学潮流,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很大的世界影响。系统梳理新现实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特点,可以看出新现实主义在文学主题上是向现实主义的回归,而在艺术手法上则批判性地传承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特点。论文借此体会了新现实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形式既传承又超越的独特风格,并得以窥见美国文学丰富的发展内涵。

关键词:传承超越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新现实主义是上个世纪以来的学术界热点话题之一。新现实主义不只局限于文学领域,而且出现在国际政治、金融、音乐、影视制作等许多领域,是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当代美国文学中,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创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小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它将现实主义的内容和后现代的手法合为一体,形成了所谓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引起了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新现实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及历史背景

1945年,随着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正式结束,人类历史从此掀开了重要的一页。同时,这也标志着20世纪美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美国及华尔街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精英们,在二战之后,于1945年崭露头角且逐渐形成趋势。其创作流派有表现

主义、荒诞派和黑色幽默等,因此,也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美国50年代开始的现代主义的衰落。后现代小说充分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广大人民心神不宁、精神紧张、空虚的状态,甚至有些人感到无安全感的内心精神世界。残酷的战争和无情的杀戮,使得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哀鸿遍野、满目疮痍,历经战争涂炭的人们惊恐地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混乱不堪、荒唐可笑的世界里,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及人的尊严已然消失殆尽,这一切引发了美国小说家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对历史的反思。

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克服了诸多困难之后,当代美国小说迎来了新的转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美国民众逐渐走出二战所带来的悲痛记忆和心理阴影,开始用理智来思考问题,重新看待这段战争,整个美国社会也进入了相对的平稳时期。文化上,文化的多样化使得各种思潮异彩纷呈,不断出现分化与融合,本土文化和走出格托的亚文化处于一种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关系中。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大众传媒的革命性发展,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一改虚无和沉闷,变得丰富而活跃。这一切反映在文学上,便是人们对虚无的语言游戏的厌倦以及对现实的重新关注。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表现社会历史生活的语言艺术,它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两极化倾向:“一方面,它朝向现实主义与社会记录,与历史事件和运动发生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它朝向形式、虚构和自身反映。”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盛极一时的实验派

文学发展到晚期后现代主义文学阶段,经历了创作的瓶颈,开始偃旗息鼓。曾经风靡一时的后现代实验小说因本身内在的局限性,未能保持发展的活力,很快暴露出苍白、软弱的一面。1976年,美国小说家索尔·贝娄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仪式的演讲中,他说:“小说应该提供关于我们人是什么、我们是谁、生活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一个更为宽广、更为灵活、更为充实、更为一致、更为全面的记述,占据中心的是人类以集体的力量争取自由的斗争,是个人反抗非人化掌握自己灵魂的斗争。”在贝娄看来,小说的任务应该是表现社会生活。1978年,约翰·加德纳发表《论道德小说》一文,对实验小说提出严厉批评。在他看来,各种理论竞相宣传“艺术是游戏”,小说家专注于语言形式,“为语言而语言”,构建供人观赏的“文学雕塑”,这种放弃文学的“道德责任”、回避文学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影响力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加德纳极力反对作家是为自己而写,“想象没有人能够欣赏,能够理解的天才作家可以存在是荒谬之极”。虽然加德纳的观点不乏偏激之处,对某些作家的评论也有失公允,但是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的失势却是不争的事实。其实,美国小说历来的现实主义传统使得现实主义从未走下历史的舞台。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别是晚期后现代小说,虽然以其超前性、独创性和实验性的特点暂时激起了一些读者的好奇,但是由于其不符合大多数读者的审美习惯,超出了大众的心理期待值,因此注定不会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也注定会遭到市场的冷遇。而厄普代克、欧茨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即使在实验小说盛极一时的岁月

里,却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贡献出很多优秀的现实主义力作,“小说的主流在某种方式上从来就没有远离现实主义”。因此,继实验小说之后,美国文学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时代和历史的选择。

二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小说创作取向

把新现实主义看作是后现代主义向传统现实主义的转向和回归,在学术界是存在争议的。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思潮出现与发展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回归,特别是对现实主义传统的研究和改革一直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综观美国文坛,菲利普·罗斯、e·l·多克特罗、唐·德里罗等一批新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崛起,是当代美国小说向现实主义回归的一个重要标志。值得注意的是,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小说家的创作不是简单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而是给传统的现实主义注入了现代的精神和气质。进入21世纪后工业时代,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陌生。新现实主义作家们敏锐地感受到了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时代的变迁:

1 注重对社会环境的描述

当今时代物质文明的高度膨胀反而使人类失掉了主体性,终日在高速度、高频率中疲于奔命。随着异化程度的逐步加深,人类最终失却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社会变革导致人类“异化”的现象成为新现实主义作家们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如诺曼·梅勒的小说《月

球上的火焰》(of a fire on the moon,1969)通过描写阿波罗11号载着这3名美国宇航员第一次成功登月,充分反映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给公众心理带来的巨大影响。而唐·德里罗的长篇小说《白色噪音》(white noise,1985)中的各种广告铺天盖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主人公杰克的女儿斯菲特甚至在梦中还在重复电视中广告的声音。德里罗在小说中通过对当代美国社会种种现实问题的描写,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困惑,以及人们在面对未知的将来时易于陷入迷惑、失落、焦虑的情绪。

2 注重现实生活的融入

面对战后社会现实的强大压力和挑战,新现实主义作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宏大叙事融入日常生活中,反映了当代美国乃至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和科技等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给人们造成的影响。一些作家甚至直接汲取现实中的真实素材,将一些新闻事件进行加工创作后写入作品中。如e·l·多克特罗的小说就大都取材于美国重大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他的小说《潜鸟湖》(loon lake,1980)即是以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为背景。而发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罗森堡夫妇间谍案则为他的小说《但以理书》(the book of daniel,1971)提供了素材。作为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作家,菲利普·罗斯选取二战后的半个世纪也就是美国历史最为动荡的一段时期作为其小说的背景。以他的美国三部曲为例:《我嫁了个共产党人》(i marry a communist,1998)选取了麦卡锡白色恐怖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