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483edfcd2b160b4e767fcfe7.png)
题 (依据)
学发展的始终,决定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哲学 是什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各自观点)
两大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基本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学 基本特征
三统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辨证唯物的自然观与历史观;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马克 产 生 了 三 大 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是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活的灵魂
思主 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主题是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
义中 国化
三 个 代 表 " 重 是最新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
哲学生活知识结构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基础知识)
知识点
补
充
哲学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
源于生活
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 哲学与世界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
要思想
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
是对马’毛’邓’三’的继承和发展,与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基本内涵)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101aa6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5.png)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生活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Ⅰ、作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
Ⅱ、意义:a、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b、指引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Ⅲ、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引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Ⅳ、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活的灵魂。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②、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2、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1)其他科学:①、内容:a、自然科学知识b、社会科学知识c、思维科学知识②、特点:哲学对某一具体领域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与最普遍的规律。
5.马克思主义哲学A、产生的历史条件:(1)阶级基础:欧洲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2)自然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b1642818762caaedd33d4a3.png)
第 1 页 共 8 页《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1、产生-------社会实践2、根源-------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4、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5、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6、任务: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7、地位:哲学是一定和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自己所处时代精神的反映①区别:含义、形成、特点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②联系:略①区别:含义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②联系:“课本上”研究对象不同①区别: 揭示规律不同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提供指导不同:分别提供方法论指导和具体方法指导。
②联系:略 ①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②哲学反作用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产生基础:①阶级基础②自然科学基础③社会科学基础2、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的统一②时间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关于哲学 二、关于“三对关系” 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真正的哲学)四、马义主义哲学 五、哲学的作用美好哲学的向导第 2 页 共 8 页a .唯物主义①第一性b .唯心主义 1、是什么?a .可知论②同一性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b .不可知论①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为什么? 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始终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①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唯物主义②派别 1、 对世界本原的分歧①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本原 ②派别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本原。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e7c64144a7302768e9939a0.png)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的产生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是什么(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1.具体科学的分类2.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2.唯物主义基本形态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基本形态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三、两个对子1.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2.辩证法&形而上学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科学的哲学)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二、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3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是物质的(一)什么是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1b564e4a69dc5022abea00a3.png)
哲学生活知识结构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础知识)知识点补充哲学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虑。
哲学老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源于生活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哲学与世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是什观和方法论思想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响世界观。
么哲学与差别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样。
详尽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想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奇特;哲学是对个别规详尽科学律和特点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广泛的规律。
联系详尽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详尽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详尽科学供给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是什么?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想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的基分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②思想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区分可知论和不可以知论的标准)。
本问为何?①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第一遇到和没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全部哲学都不可以回避、必然回答的问题。
③贯穿哲题(依据)学发展的素来,决定哲学的基天性质和方向。
哲学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是环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源的问题张开的)。
(各自看法)两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方向;把物质概括为详尽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基本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为原子是世界本源,拥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等限制性。
门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现时代的思想智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把主观精神(目的、感觉、意志等)夸张成第一性。
“心外无物” 、“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物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绝对精神、理念、天、神)夸张成第一性。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6b76880a5e9856a5712602a.png)
精品文档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
只能是学问)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和哲学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二.产生: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根本) 2、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思考。
三.哲学的任务:真正(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①任务: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和功能②功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1、哲学与世界观:(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2)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方法论的关系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指导。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包括:学六.哲学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生活知识框架
![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生活知识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01e85ae5a32d7375a5178098.png)
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生活知识框架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生活知识框架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结构图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结构图](https://img.taocdn.com/s3/m/e2ac6bae7cd184254a35355e.png)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哲 基本观点:物质就是本原的,唯物 物质决定意识。
学 主义 基本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基本 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局限性概 派别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唯心 基本观点:意识就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就是物质决定意识, 论 主义 而就是意识决定物质。
形态论 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就是否承认 、 )*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与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切忌主观随意性;,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遵循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 ;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与过程。
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与物质 运动就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 的关系 运动就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就是运动的承担者,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动 原理:物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与静止 恒的;静止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的关系 方法论:反对不变论、相对主义与诡辩论发展用发展观点瞧问题,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观 原理内容:前途就是光明的,道路就是曲折的 前进性与曲折性 方法论: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做好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含义;原理:从 开始,就是必要准备、必然结果;开辟道路量变质变 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坚持适度原则矛盾与发展: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矛盾的含义 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两点论、两分法)含义: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矛盾的基本属性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关系:同一以差别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其制约同一性与斗争性 作用: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原理内容: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积极解决矛盾 方法论 ,防止片面性 (三种情形)矛盾观 :就是 的基础,就是 的关键,不忽视支流 原理 共性与个性关系;相互联结( 寓于 之中 内容 也离不开 );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就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意义 哲学基础、理论依据两分法(一分为二);用对立统一观点瞧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做到我们要尊重原理内容:理解;辩证法的本质(批判革命创新的)创新 :密切关注 ;敢于突破_____;注重研究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四、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人生)w 、w 、w 、k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两重性)(决定、反作用)社 (决定、反作用)会 历史 在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观 不断解决中实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 改革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 就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内容 就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就是历 就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史的创造者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方法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论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与地位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意义价值的含义: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价值与价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值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观人生观)与自我价值(尊重满足)的统一人的价值(必由之路),利用社会与她人提供的(基础),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6a7b356f46527d3240ce06a.png)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概论)核心提示:哲学の产生哲学の起源哲学の作用哲学の本义哲学の任务哲学の内涵哲学の基本问题哲学の基本派别哲学の两个对子哲学与时代の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课美好の生活导向1课1框生活处处有哲学P41.哲学の产生:P4哲学の智慧产生于人类の实践活动。
2.哲学の起源:P5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の追问和对世界の思考。
3.哲学の作用:P5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の艺术。
4.哲学の本义:P6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の学问。
5.哲学の任务:P6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课2框关于世界观の学说P7①从本质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の学说。
②从特点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の统一。
③从产生看,哲学是对具体知识の概括和总结。
④从本义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の学问。
哲学の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第二课百舸争流の思想2 课1框哲学の基本问题P101.哲学の基本派别:P12◇附表:唯心主义の两种基本形态:P13第三课时代精神の精华3课1框真正の哲学都是自己时代の精神上の精华P16 1.哲学与时代の关系:P163课2框哲学史上の伟大变革P18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辨证唯物论)核心提示:物质运动规律意识认识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の本质4课1框世界の物质性P283.人类社会の物质性:P304课2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P31 一.运动:1.运动の含义:P31哲学上所讲の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の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の关系:P313.运动の特点:P32运动是无条件の、永恒の和绝对の。
静止の特点:静止是有条件の,暂时の和相对の二.规律:注意:人们可以认识、发现、利用规律。
但是不能创造、改造、改变、消灭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の奥妙5课1框意识の本质P351.意识の含义:p35物质决定意识。
5课2框意识の(能动)作用P382.意识の作用:P38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09b801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c.png)
第一单元生活才智与时代精神(哲学概论)核心提示:哲学的产生哲学的起源哲学的作用哲学的本义哲学的任务哲学的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两个对子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课美妙的生活导向1课1框生活到处有哲学P41.哲学的产生:P4哲学的才智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的起源:P5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索。
3.哲学的作用:P5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哲学的本义:P6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
5.哲学的任务:P6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课2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P73.详细科学与哲学:P8①从本质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②从特点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详细学问的概括和总结。
④从本义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
哲学的本义是爱才智或追求才智。
其次课百舸争流的思想2 课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哲学的基本问题:P10-2课2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121.哲学的基本派别:P123课1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163课2框哲学史上的宏大变革P18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P18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18其次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辨证唯物论)核心提示:物质运动规律意识相识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4课1框世界的物质性P281.自然界的物质性:P282.物质:P294课2框相识运动把握规律 P31一.运动:1.运动的含义:P3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更和过程。
3.运动的特点:P3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确定的。
静止的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短暂的和相对的二.规律:1.规律的含义:P332.规律的特点:P33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5课1框意识的本质P352.物质确定意识:P37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确定意识。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框架 (共14张PPT)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框架 (共1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e8e077a0b1c59eef8c7b4b8.png)
方法论 要求
矛盾发展的 不平衡性
坚持两点论 与重点论的 统一,反 对…
用对立 统一的 观点看 问题
矛盾分析方法归纳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创造条件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矛盾普遍性原理
2、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1、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2、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矛盾特殊性原理
个人价值
如何创造、 实现价值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根本途径
认识社 会与价 值选择
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关系 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
社会历 史主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动力 社会历史发 展总趋势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人民群众是历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 史的创造者 群众路线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关系原理 主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矛盾主次要方面关系 原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 看问题分清主流与支流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 次方面关系原理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历史观
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
决定
反作用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 本质上 实践 主体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 求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物 质 资 料 生 产 方 式
生产力
决 定 反 作 用 社 会 基 本 矛 盾 解 决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 反 作 定 用
上层建筑
阶级 社会
社 会 历 史 发 展 总 趋 势 : 前 进 的 、 上 升 的
决定
高中政 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 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bab3880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5.png)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它引导我们思考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哲学知识,下面就为大家进行总结。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零散的,而哲学则是将这些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哲学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的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高中政治必修四:全面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全面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27daa7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b.png)
高中政治必修四:全面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与哲学1.1 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哲学的功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 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2 哲学的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1.3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单元科学思维2.1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科学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
- 科学思维的特点: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精确性、可检验性、预见性和普适性。
2.2 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2.3 辩证法-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 辩证法的实质:批判的、革命的。
第三单元政治生活3.1 公民的政治生活-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2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3 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 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 政府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3.4 我国的国家司法机关- 我国的国家司法机关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 人民法院的职能:审判刑事、民事、行政案件,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钻石版)一.含义: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
只能是学问)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内容上)4、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和哲学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根本);2、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三.哲学的任务和功能:①任务: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真正(正确)的哲学)②功能:总的来说,哲学是使人生活更好的艺术。
表现在:a 、给人智慧、使人聪明;b 、使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c 、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同时对于具体科学予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1、哲学与世界观:(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 (2)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方法论的关系 2、世界观与方法论:1.区别:;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 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2)哲学为具体科学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六.哲学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3)它贯彻哲学始终,决定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及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哲) (优缺点) 、 (优缺点)七.哲学两大派别: 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包括封建迷信、神秘主义)。
1、反映: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八、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原因)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反作用(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批判功能……;②塑造引导功能……(KP17、18) 1、产生:①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③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九、马克思主义哲学:2、基本特征:①内容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作用上,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根本:实践观点)3、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最新成果)4、马哲的地位: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5、意义:①树立正确的“三观”;②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③对人生提供有益的指导。
主干:产生——哲学的任务功能(作用)——哲学与具体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时代——马哲。
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2)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社会历史性(一定社会关系中、一定历史时期); 3.分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来源≠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需要)(为什么:KP45)。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重视实践的作用,立足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认识,检验认识、发展认识。
②重视科学理论的作用,坚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推动实践发展。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条件性、具体(历史)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做到主观进与客观、具体和历史的统一,正确对待错误。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就是客观实在性。
3.自然界是物质的。
方法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世界是物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特点: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含义: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层内容: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或时间内,其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2.特点: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待事物时既要看到运动绝对性的存在,也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看静止、不看运动)和相对主义的诡变论(既只看到运动,否认静止的存在)。
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世界观: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普遍的. 方法论:(1)必须遵守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可以认识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事界,造福人类。
本质: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或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原因:(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上看);(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看);(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注意:动物没有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并能调节和控制人的 生理活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把重视精神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认识——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KP41)?唯物论主干:①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②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③物质和运动、静止的关系——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反映和反作用)。
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包括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1)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特点: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多样性(条件性):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具有条件性。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区别:(1)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 分,拥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居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联系:(1)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否则就失去部分应有的意义;(2)相互影响:①整体的状态会影响部分功能的发挥;②部分功能 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会决定整体。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首先应当树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 目标。
②其次,要求我们重视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1)系统的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4.系统与要素: (2)系统优化的方法论:①着眼于事物整体性;②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
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普遍性)。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途径(趋势):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①前途 含义:A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注意:性质没有改变); B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注意: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与质变关系: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为事物质变创造条件(积少成多,防微杜渐) 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发展最终通 过质变得以实现。
方法论: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发展。
联系观主干: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发展观主干:普遍性+实质——发展的趋势——发展的状态。
1.含义: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②矛盾规律既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③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作用)(1)同一性: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一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两种基本属性: (2)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①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提示:矛盾双方的依赖是对立、斗争着双方的依赖);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