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简介

合集下载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一)良好学风源于科学精神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严格、严密、严谨、严肃”,还有团队精神。 老一辈科学家这样的学风,才能成就两弹一星 这样硬碰硬的业绩。不知浮躁为何物,诚信是 起码的要求,没有听说过造假之类的“不端行 为”,弹也好,星也好,造假是造不出来的。 科学道德和学风是科技队伍的基本建设,今天 的科技界要像防控SARS和甲型流感一样, 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回归科学精神的圣洁。
(四)管理机制也十分重要
“两弹一星”的突破确有一套调动大家积极 性的管理机制。那时虽没有“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的提法,却有一批优秀的党政领导者, 上自周总理、聂帅,下至支部书记,他们有很 强的服务意识,为基层、为科研人员想得很周 到、关心很细致,真是“当好后勤部长”。有 代表性的“主任喜,我亦喜”,就是尊重人才、 服务人才之意。领导深入群众,使人感受“服 务”,而不是“权力",更不是“权利”,也 没有催生浮躁的“检查”、“评估”之类。当 年,一些优良的作风和做法,后来被“文革” 之灾破坏了。很值得人们再思考,再总结。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 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 国。”
一将足顶五师团, 奇功盖世耀蓝天; 几多蚊蝇逐绿卡,泰斗英魂驾鹤去, 道德文章真金传。
邓稼先 两弹元勋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
(三)靠大力协同,实现体现国家意志的目标,是大 科学工程成功的要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竞 争机制是必要的。但如果只讲竞争,丢了大协 作,就会导致条块分割,低水平的重复,有限 的科技资源不能共享,会障碍重大创新的出现。 更为深刻的是,会导致人们强化狭隘的单位、 小集体乃至个人意识,而淡化了国家意识,降 低了人们的思想境界,障碍高素质科技领军人 才的成长。这也是一个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值 得研究、思考的课题。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简介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简介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简介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于2006年的10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注册成立,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的分支机构。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的宗旨是:全面总结两弹一星伟大工程成功经验,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致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与要求,围绕系统总结和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这一中心展开工作。

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组织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包括两弹一星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编撰出版两弹一星史集和相关刊物,组织国内外两弹一星学术交流活动;总结两弹一星成功经验,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关系,向政府和军队职能部门提出有关国防建设、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政策性建议。

二是开展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和国防现代化教育包括组织建设“两弹一星精神和国防现代化教育基地”,开展两弹一星精神红色文化系列宣传活动,并推出相关的影视作品、传记和大型数据库,以及科技产品、娱乐互动、拓展培训等红色文化经营战略。

打造特色、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产业。

三是探索国防工业走军民融合改革发展的路子走军民融合之路,是党的十七大在新时期对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作出的伟大战略部署。

本会积极参与并推动政府和军队相关领导部门、装备与科研、企业、院校等单位开展相应的军民融合科技发展峰会、科技论坛、研讨会、技术与产品展示会、论证会、鉴定会、演示验证、订货会等活动,为探索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提供各种可能的交流平台。

两弹子星历史研究会自成立以来,由打好基础、起好步,到各项工作逐步展开/先后组织开展了两弹一星历史资料和实物的收集、整理,组织编写两弹一星人事记,征集两弹一星回忆文章,组织撰写两弹一星主要领导及作出突出贡献科学家的书籍和文章,组织参与有关两弹一星历史的纪念活动,组织《当代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历史文献专题片的拍摄,组织参与“两弹一星国防现代化教育基地”筹备及建设,参与组织首届“中国军工企业走军民融合之路高峰论坛”等项工作。

中国两弹一星知识点总结

中国两弹一星知识点总结

中国两弹一星知识点总结一、中国的两弹一星是如何诞生的?1.1 原子弹的诞生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备受考验。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急需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来维护国家的安全。

因此,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了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性,开始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工作。

1955年,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两个比较加之一项差别”的口号,其中一项差别就是要发展核武器。

同年,中国成立了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展开了核武器的研发工作。

1958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是中国军事科技史上的一大事件,也是中国两弹一星的第一步。

1.2 氢弹的诞生在研制出原子弹后,中国的科研人员开始了氢弹的研发工作。

氢弹是一种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核武器,它的威力是原子弹的数百倍。

因此,中国需要大量的科研人员和技术支持来完成氢弹的研发。

1967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氢弹,成为了世界上拥有核武器和氢弹的第五个国家。

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中国的两弹一星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也为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人造地球卫星的诞生除了核武器,航天事业也是中国的重要领域。

1955年,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目标,这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了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自己的航天能力的国家。

这一事件让中国的科技实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二、两弹一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2.1 国防实力的提升中国的两弹一星的诞生,让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和氢弹的国家。

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的国防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中国的两弹一星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让中国的国家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优质课教学设计_2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优质课教学设计_2

第15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科学技术的成就,指的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863计划”。

其核心是新中国成立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能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价值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重点是科学技术的成就。

1.目标:掌握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基本史实,知道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重大意义,了解“863计划”的内容及其进展。

2、分析:掌握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了解其意义,是中国人民勇于攀科学高峰的壮举。

知道袁隆平培与“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与推广。

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了解“863计划”的缘起,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及其内容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产生这个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不足。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协助学生形成独立分析问题的水平,其中关键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理论。

问题一:“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核能和航天领域当中的成就。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教师适当补充,并提出问题。

问题1: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问题2: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它爱好和平的国家实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问题3:原子弹研制成功有什么意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4:我国的导弹研制是如何实行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1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导弹在西北地区飞行实验成功;○21966年10月,我国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成功。

两弹一星 尘封岁月

两弹一星 尘封岁月

48 小康INSIGHT CHINA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COVER STORY 封面故事伟大的事业铸就伟大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两弹一星 尘封岁月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郭玲“消失”的科学家们1958年8月,北京,平素不爱照相的邓稼先走进照相馆,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留下一张珍贵的全家福。

当时,邓稼先34岁,他的妻子许鹿希30岁,两人结婚5年。

拍完照片后,邓稼先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直到28年后,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多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

这张全家福如今就挂在“两弹城”邓稼先旧居中,静静诉说着一段往事。

1958年,回国8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原子核物理的邓稼先领到一份“绝密任务”。

时任二机部(核工业部)副主任的钱三强找到邓稼先,郑重地对他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邓稼先心里明白,搞原子弹这个“大炮仗”不仅非常危险,而且非常艰难,甚至必须隐姓埋名。

尽管如此,年轻的邓稼先还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这一年,他进入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并很快成为一名关键人物——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

“596”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中国在研制原子弹初期,得到了苏联的帮助。

然而1959年6月,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援华专家,带走了图纸资料,并声称“中国要是离开我们的援助,休想在二十年内造出原子弹来”。

为了记住这一天,九院以“596”为第一颗原子弹工程代号。

为了争口气,中国的科研人员发愤图强,日夜三班倒,1年多的时间里,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后,时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邓稼先满怀豪情写下的诗句。

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下的“两弹城”,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简称九院)旧址,曾经是我国最神秘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之一,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9位先后在这里工作生活。

2021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对应练习--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2021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对应练习--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基础过关练题组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2019年10月20日至22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举行。

大会主题为“智能互联开放合作——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计算机网络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B.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C.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实现商业化D.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城镇2.VR艺术是一种“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媒介加以运用的艺术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发展的前提是( )A.计算机技术B.航天技术C.生物技术D.原子能技术3.二战后航天技术有了飞速发展: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第一艘载人飞船飞入太空,1969年美国航天员第一次登上月球,1970年中国“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1年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

这表明( )A.航天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中心B.航天技术领域国际竞争激烈C.在航天技术领域中国遥遥领先D.只有美、苏、中这样的大国才有能力发展航天技术4.(原创)地球上的海洋面积超过地球总面积的2/3。

如何去探测深海,如何去开发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人类今天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而海洋技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世界上最早进行深海研究的国家是( )A.美国B.中国C.苏联D.英国5.(原创)材料在我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推动了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列哪些属于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新材料( )①高分子材料②纳米材料③生态环境材料④生物医用材料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④题组二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6.2015年10月由美国谷歌研发的“阿尔法围棋”人工智能以5比0战胜欧洲围棋冠军樊麾,这是首次人工智能程序在不让子的情况下,在完整的围棋竞技中击败专业选手。

清华大学校庆贺信

清华大学校庆贺信

清华大学校庆贺信清华大学校庆贺信,清华大学,百年名校,为大家献上清华大学校庆贺信清华大学校庆贺信值此清华大学建校**周年之际,我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清华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年来,清华大学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开创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形成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培养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

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站在新的起点上,清华大学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面向世界、勇于进取,树立自信、保持特色,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衷心祝愿清华大学的明天更加美好!20**年4月22日清华大学校庆贺信篇清华大学:百年华诞,青史流芳!值此清华大学隆重庆祝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向清华大学领导、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最热烈、最诚挚的祝贺!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大学建校以来,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光大“行胜于言”的校风,践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形成了“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特色,培养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

清华大学为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

世人瞩目清华,热爱清华,颂扬清华,清华实至名归,当之无愧!中国的“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辉煌伟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

列举两位“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两弹一星元勋

列举两位“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两弹一星元勋

列举两位“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两弹一星元勋列举两位“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简历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

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

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邓稼先个人概述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两弹一星红色教育研学活动方案

两弹一星红色教育研学活动方案

两弹一星红色教育研学活动方案摘要:一、引言二、活动背景及意义三、活动目标四、活动内容五、活动安排六、活动预期效果七、结语正文:一、引言为了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特推出“两弹一星红色教育研学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回顾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激发人们对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二、活动背景及意义“两弹一星”是我国自立自强的象征,它展示了我国在核武器和人造卫星领域的重大突破。

此次活动旨在让参与者了解这段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提高科学素养。

三、活动目标1.增强参与者对两弹一星历史的了解,传承红色文化。

2.培养参与者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民族自豪感。

3.提高参与者的科学素养,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四、活动内容1.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介绍两弹一星的历史背景、研制过程及背后的感人故事。

2.实地参观:组织参观相关历史遗址,如原子弹、氢弹试验基地,卫星发射基地等。

3.互动体验:开展科技创新主题活动,如科普知识竞赛、创意科技作品展示等。

五、活动安排1.活动时间:为期一周2.活动地点:全国各地相关景点及教育基地3.活动对象: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六、活动预期效果1.增强参与者对两弹一星历史的认识,提高红色文化传承意识。

2.激发参与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参与者的科学素养,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七、结语通过开展两弹一星红色教育研学活动,让我们共同回顾那段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历史,激发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回顾和重大意义

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回顾和重大意义

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回顾和重大意义一、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背景1.1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面临着国家安全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国际上,冷战格局下,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在核武器和太空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我国的国土安全受到了极大威胁。

1.2 国际形势的严峻挑战催生了两弹一星事业的迫切需求。

我国决心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和航天技术,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

这是我国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二、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进程2.1 发展核武器技术的历程2.1.1 1955年,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历经多年艰苦努力,1964年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2.1.2 经过短短十年之后,1974年,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实现了核武器技术的重大突破,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核威慑力量。

2.2 发展航天技术的历程2.2.1 1970年,我国政府决定启动自主研制运载火箭的工作。

1980年7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2.2 随后,我国不断发展航天技术,相继实现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等系列重大任务,成为世界上航天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三、两弹一星事业的重大意义3.1 国家安全意义3.1.1 发展核武器和航天技术,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核威慑力量。

3.1.2 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具备了自主发射卫星的能力,实现了国家在太空领域的独立运行,为国家信息化、电子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

3.2 社会发展意义3.2.1 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为国家的团结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3.2.2 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两弹一星科学家简介

两弹一星科学家简介

两弹一星科学家简介引言两弹一星是指中国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历史事件。

这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一颗拥有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大国。

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依靠一支优秀的科学家团队来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在这其中,两弹一星科学家功不可没。

本文将重点介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背景和主要贡献。

一、钱学森钱学森(1911年-2009年),中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专家,也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两弹一星的研究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钱学森曾在美国工作多年,参与了日后成为美国航天史上重要里程碑的“火箭宝贝”计划。

回国后,他成为了中国导弹研究的领军人物,负责中国导弹事业的起步阶段。

钱学森在中国导弹研究领域做出了众多开创性的贡献。

他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研制工作,为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还致力于培养后继人才,许多优秀的科学家都是在钱学森的指导下成长起来。

他的领导才智和贡献被广泛认可,并荣获多个国家级科学技术奖。

二、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2008年)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火箭专家,也是两弹一星科学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在核武器和航天领域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奠基人。

邓稼先的主要成就包括领导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596计划”以及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第一炸”的成功。

他的工作使中国成为世界五大核武器大国之一。

除此之外,邓稼先还致力于提高中国的航天技术水平,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乌兰夫乌兰夫(1936年-2006年)是著名的中国核物理学家和导弹专家,也是两弹一星时期的重要科学家之一。

他热爱科学研究,才华横溢,对中国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乌兰夫参与了中国的导弹研究工作,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

他负责指导和领导了中国多个核武器和导弹项目,推动了中国军事科技的进步。

他的研究成果使中国的导弹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为中国的军事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两弹一星”成功之谜是如何揭开的

“两弹一星”成功之谜是如何揭开的

“两弹一星"威功之fit是如何揭开的文I胡新民《党史博釆》-221第4期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人能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一直令外国人很困惑。

上个世纪80年代,来华访问的美国航天界专家,当面向后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的孙家栋院士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当时经济那么落后,条件那么艰苦,到底是什么让你们创造了这个奇迹?”孙家栋脱口而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并没有透露具体细节。

因此,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对世人来说,"两弹一星”是怎样成功的仍然是一个迷。

那时,距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经30多年了。

但由于各种原因,那些为国家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科技专家仍然默默无闻,鲜为人知。

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聂荣臻之女聂力中将感到此时应当将这段历史公布于众,于是利用各种机会向中央领导人反映。

史林折植与此同时,1999年5月5日,原中科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国务委员张劲夫发表了长文<请历史记住他们一一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引起了公众舆论的强烈反响。

党中央经过研究,于1999年9月18日隆重召开表彰大会,授予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不久,一大批反映"两弹一星”研制历程的史料陆续问世。

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揭秘”的史料,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地、客观地了解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从而能促进我们更好地履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他们为什么纷纷冲破重重阻挠回国效力1999年9月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21位有海外留学的经历。

他们不但亲眼目睹了新旧两个中国社会制度的天壤之别,而且也亲眼目睹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不同,因而认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有光明的未来。

“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原因研究综述

“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原因研究综述

“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原因研究综述【摘要】回顾国内已有学者对“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原因进行系统总结与论述并介绍研究“两弹一星”工程成功的相关文献,对现有的研究做一个简评。

【关键词】两弹一星;成功原因;综述Abstract: Review of domestic scholars system summary and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success of the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project and int roduced the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engineering literature, a Brief Review of existing research.Key words: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reason for the success; review中图分类号:E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0020-02“两弹一星”工程是伟大和成功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两弹一星”在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两弹一星”工程也是神秘和神奇的,在那个年代由于“两弹一星”工程的特殊性,所以工程一直处于保密和封闭状态,直到80年代神秘的面纱才开始慢慢揭开。

神奇的是在当时国家经济水平低下,工业基础薄弱,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研制成功了。

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速度都快好多。

自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当年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给予表彰后,大量的报道铺天盖地。

然而这些文章只是对单个人物的回忆和历史性的记录上,而真正研究“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原因的著作和论文很少。

直到最近才开始出现一些研究“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原因的相关文章。

一、目前“两弹一星”工程成功原因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已经对“两弹一星”工程成功的原因做过一些研究论述和探讨。

正规社团“山寨化”,无非是为跨界捞钱

正规社团“山寨化”,无非是为跨界捞钱

龙源期刊网
正规社团“山寨化”,无非是为跨界捞钱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19期
对于一些社团分支机构下面违规再设机构、“小头戴大帽子”的乱象,正在受到职能部门的重视。

日前,国家民政部对2017年以来民政部处理的5家社会团体分支机构管理违规案例,进行了通报批评。

以中国萧军研究会来说,顾名思义,本身就是以研究作家萧军为宗旨的民间组织。

国家明文规定,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不得以各类法人组织的名称命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中国”“中华”“全国”“国家”等字样,中国萧军研究会却自说自话地设立了一堆违规的机构:“中国国家工美协会”“中国好京剧企业家联合会”“中华彭祖文化研究促进会”“中华道医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本是一个历史研究的社团,旗下设有“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它却违反国家规定,在分会下面又设立了分支机构——所谓的“两弹一星军民融合专业委员会”,然后顶着这顶闪闪发光的“军民融合”的帽子到处“打秋风”。

一些有资质的社团,挖空心思去分设一些和社团章程八竿子打不着的“委员会”,就是变着法子,把正规的招牌变成跨界捞钱的买卖。

最近什么来钱快,就直接挂上什么委员会,军民融合、养生、互联网金融、担保……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节外生枝”的社团的生财之道,无非是收会员费、搞讲座、搞排名,到各地招摇撞骗,捞外快,铜臭味儿十足。

而这一切是以损害国家的信用作为代价的。

你说它们不是山寨的吧?机构本身并没有在民政部做登记。

你说它们是山寨的吧?总会还都是有资质的社团组织。

打击“山寨社团”不容放松,打击正规社团的“自我山寨化”更应该得到重视,因为后者是权力的腐败。

两弹一星历史故事简介

两弹一星历史故事简介

两弹一星历史故事简介
两弹一星(英文:“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Project,又称:“两弹一星”工程),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组织研制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工程简称。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转载]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原文地址: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作者:常远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于2015年10月21日下午在北京举行,张震寰将军(1915.10.21~1994.03.23)的生前友好及同道40余人出席。

当日既是中国的重阳节,又是根据著名科幻电影《回到未来(II)》[Backto the Future (II)]而创立的“回到未来”日(“Back to the Future”Day)。

“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代表合影(个别代表合影时缺席)。

[2015年10月21日]“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代表合影(个别代表合影时缺席)。

[2015年10月21日]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第2届理事长黄静波之子黄少南(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生产管理局原政委)在“纪念张震寰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介绍张震寰将军生平。

[2015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国防科技战线上的优秀领导者、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原主任张震寰同志,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于1994年03月23日23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张震寰同志祖籍福建省闽侯县,1915年10月21日生于北京。

1936年09月参加革命,1938年0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01月入伍,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0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1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亦曾荣获2级独立自由勋章、2级解放勋章。

他是第5届、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他曾主管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重要武器装备系统、项目及武器战术技术论证工作,参加了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等试验和“银河”亿次计算机研制的组织领导工作,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9.18”和1932年“12.8”事变后,正在中学读书的张震寰同志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积极参加进步运动。

两弹一星科学家200字

两弹一星科学家200字

两弹一星科学家200字篇一:《两弹一星科学家》在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群闪耀的明星,他们就是“两弹一星”科学家们。

提到他们,我的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出无数震撼的画面。

咱就说邓稼先吧。

那时候的条件,真的是要啥没啥。

就像你去野外探险,却只带了根树枝一样,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邓稼先他们就像一群无畏的开拓者,一头扎进了那片神秘而又充满危险的核武器研究领域。

我听说啊,他们在那大沙漠里搞研究,那地方,白天热得像蒸笼,晚上冷得像冰窖。

沙子到处飞,就像一群调皮的小鬼,往人眼睛、嘴巴里钻。

可是邓稼先他们呢,就像定海神针一样,稳扎在那里。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为啥要这么拼呢?其实我觉得吧,这就像一场没有退路的战斗。

当时的国际环境,就像一群狼围着咱们这只小羊羔,没有核武器,咱们就只能任人欺负。

这些科学家们心里肯定想:“哼,咱可不能当软柿子!”他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虽然没有披风,但却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

有一次,据说试验出现了问题。

邓稼先就像个勇士一样,不顾危险,亲自去查看。

那时候他心里可能在想:“这是我的孩子(指核弹研究项目),我得看看它到底怎么了。

”这得多勇敢啊,就像明知前面是火海,还往里跳。

他这种精神,真的让我特别佩服。

再看看钱学森,他要回国的时候,那可是困难重重啊。

美国就像个小气鬼,死活不放他走。

但钱学森就像归巢的鸟儿,不管有多少风雨阻拦,他就是要回来建设自己的祖国。

他心里肯定有个声音在喊:“我的家在中国,我得回去!”这些“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就像一座座灯塔,照亮了新中国前进的道路。

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首激昂的交响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我们。

他们的奉献,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将爱国的火焰传递到我们心中。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能在今天这样和平、强大的国家里生活,都得感谢他们。

要是没有他们,我们可能还在被别人欺负呢。

你说,这样的英雄,我们怎能不敬仰呢?篇二:《两弹一星科学家》两弹一星科学家,那可是一群超级牛的人啊!我有时候就想,他们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搞这么高大上的研究。

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的集中体现

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的集中体现

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的集中体现一说到“两弹一星”这三个字,大家脑袋里是不是就会浮现出那些穿着朴素、眼神坚定的科学家们,站在风沙肆虐的试验场地上,或是夜晚静默的实验室里,迎难而上的画面?对吧,就是那种看了让人心头一热、立马燃起斗志的样子。

这“三弹一星”的背后,是中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是一个民族的坚韧不拔,真的是让人热血沸腾。

其实啊,所谓的“两弹一星精神”并不是某种高大上的理论,它就是坚持、就是勇敢,甚至有点“牛”到不行的那种精神。

要说这精神到底怎么个体现法,其实说白了,就是“有志者事竟成”那句话的活生生写照。

想当年,中国在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硬是搞出了自己的原子弹、氢弹,还成功地把卫星送上了天。

你说,这个不牛逼谁牛逼?说实话,那时候中国面临的情况可不简单,不仅技术上很落后,甚至连原料都缺。

可是,就是这些科学家,咬着牙、顶着压力,凭着一股子韧劲和满腔的热血,做出了别人觉得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国家的骄傲,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骄傲。

说起这种精神,真的是又苦又甜,又辛酸又振奋。

你要知道,那时候中国的科研条件简直差到让人想哭。

资料不全,设备老旧,连最基本的实验条件都很匮乏。

想象一下,有些科学家为了验证某个实验数据,必须得在风沙弥漫的沙漠里搭起简陋的帐篷,连续工作好几天,甚至吃的是野菜,喝的是泉水。

你说,这得多大的决心和毅力才能做得到啊?一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做的事就是“为了国家”,可实际上,他们真的是把生命都投入进去,每一个数据、每一次实验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站在今天,我们才能真切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里那种勇于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力量。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些科学家根本没什么怨言。

他们没有把自己当英雄,甚至很多人都没想过要出名。

你看那些年,很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最后都过上了普通的生活,甚至有些连名字都没留给后人。

要说这不伟大,那简直是说不过去。

尤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大家都特别珍惜“闭关锁国”带来的每一丝进步,能为国家做点啥,他们早就已经忘记了个人的得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简介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于2006年的10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注册成立,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的分支机构。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的宗旨是:全面总结两弹一星伟大工程成功经验,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致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与要求,围绕系统总结和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这一中心展开工作。

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包括两弹一星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编撰出版两弹一星史集和相关刊物,组织国内外两弹一星学术交流活动;总结两弹一星成功经验,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关系,向政府和军队职能部门提出有关国防建设、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政策性建议。

二是开展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和国防现代化教育
包括组织建设“两弹一星精神和国防现代化教育基地”,开展两弹一星精神红色文化系列宣传活动,并推出相关的影视作品、传记和大型数据库,以及科技产品、娱乐互动、拓展培训等红色文化经营战略。

打造特色、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产业。

三是探索国防工业走军民融合改革发展的路子
走军民融合之路,是党的十七大在新时期对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作出的伟大战略部署。

本会积极参与并推动政府和军队相关领导部门、装备与科研、企业、院校等单位开展相应的军民融合科技发展峰会、科技论坛、研讨会、技术与产品展示会、论证会、鉴定会、演示验证、订货会等活动,为探索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提供各种可能的交流平台。

两弹子星历史研究会自成立以来,由打好基础、起好步,到各项工作逐步展开/先后组织开展了两弹一星历史资料和实物的收集、整理,组织编写两弹一星人事记,征集两弹一星回忆文章,组织撰写两弹一星主要领导及作出突出贡献科学家的书籍和文章,组织参与有关两弹一星历史的纪念活动,组织《当代中国
“两弹一星”事业》历史文献专题片的拍摄,组织参与“两弹一星国防现代化教育基地”筹备及建设,参与组织首届“中国军工企业走军民融合之路高峰论坛”等项工作。

研究会领导
名誉会长
迟浩田李旭阁伍绍祖刘杰刘西尧刘纪原
特约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列)
于敏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屠守锷
黄纬禄
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列)
上官世盘王可立包富红孙维昌朱佳木许鹿希
李殿仁李佩李英杰李鹰翔刘从军杨桓
杜祥琬沈荣骏沈椿年张建启胡世祥胡思得
姜延斌聂力袁连启钱海浩钱振业栾恩杰
戚发轫
理事长
张翔
副理事长(以姓氏笔画排列)
马国惠王森方向明田东风吴卓杨柏龄
张星星徐长友戚庆伦霍玲
理事长助理
张学举
秘书长
张岭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纲要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国史研究的亮点之一。

为理清我会该项研究的内容与范畴,规范和指导研究工作的开展,制定该纲要。

一、“两弹一星”历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两弹一星”是中华民族振兴进程中,为了国家长治久安,集中全党、全国、全军之力,成功开展的一项伟大事业。

它所产生和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集中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以及参加该事业的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们对党和国家,对国防科技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无穷创造力。

历史昭示未来,在新世纪新阶段到来之时,我们重新回顾和认识这一国防尖端事业从英明决策到成功实施的整个过程,将“两弹一星”精神发扬光大,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开展该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一)加紧收集和挖掘“两弹一星”宝贵史料
由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是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及工程的艰辛和宏大,工程参加者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大多鲜为人知,见证这个伟大事业的公开史料本来就少。

加之长达半个世纪时间的流逝,亲历“两弹一星”事业的领导、专家大多年事已高,有的甚至离开了人世,必须加快抢救、挖掘,把分散的史料集中起来,整理编撰,系统成册,传世于后人。

(二)全面系统地总结“两弹一星”历史经验
“两弹一星”事业蕴含着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直至今天仍然彰显其巨大的战略价值。

通过系统研究,全面梳理和总结“两弹一星”从决策、研制、生产、试验到成功运用,从技术到武器,从部队装备到战斗力形成的宝贵经验,特别是深入研究“两弹一星”产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三)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成为了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该项研究,把历史回顾与现实启发结合起来,揭示和诠释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后人深切地体会到老一辈人做出的杰出贡献及其人格魅
力,永远牢记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

三、“两弹一星”的概念、内涵及历史定位
“两弹一星”是我国自行成功研制的原子弹、氢弹、导弹,以及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武器和高新技术的简称。

改革开放前,出于保密原因,对该领域的工作曾代称为尖端武器、尖端技术。

改革开放后,习惯称之为“两弹一星”。

作为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国防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的内涵是中国独立自主建立并发展的核技术、空间技术等高科技事业以及战略核力量的统称。

其历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两弹一星”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奠定了我国国防安全体系的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全面的封锁和打压,多次对我实施核讹诈、核威胁。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国防建设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为我国战略核力量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装备保障,促进了我国战略威慑体系的形成。

我军核反击能力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二)“两弹一星”深刻影响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塑造了中国崭新的大国形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的战略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明显加大,成为举足轻重的、对美、苏等世界强国的世界战略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的核大国。

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改观,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形成、中国实现与美国、苏联等强国关系正常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进展得以实现。

(三)“两弹一星”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两弹一星”等重大国防工程的努力,我国建立起核、航空、电子、兵器、造船、航天等工业部门,开辟了原子能、飞机、电子、光学、舰船、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拉动了冶金、机械、化工、材料等一批传统工业部门较大程度的技术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由农业国向工农业大国的迈进。

不言而喻,“两弹一星”事业为我国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

同时,依靠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两弹一星”事业,也为我国进一步向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两弹一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等体制制度方面的优越

“两弹一星”作为新中国最尖端的国防战略工程,所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是依托全党、全国、全军之力,采取集中统一领导的方法取得的。

在各项目和型号研制的过程中,除了中国科学院和核工业、航天工业等核心力量外,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近千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了攻关会战。

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下,统一组织国防科技工业和全国有关科研、工业部门的力量,互相协作,联合攻关,是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建设祖国,富国强军的宝贵经验。

(五)“两弹一星”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显著地提升了民族凝聚力
“两弹一星”领导者和研制者们在创造有形的国防尖端物质成果的同时,也以他们的热爱、执着和智慧,谱写了一曲辉煌的时代凯歌,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两弹一星”精神是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弘扬“两弹一星”伟大精神,将进一步丰富完善我国特有的精神文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激发和培养全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