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侠义精神的结合——论金庸小说中的道家思想
侠义不失 江湖未远——论金庸武侠小说的精神内蕴

侠义不失江湖未远——论金庸武侠小说的精神内蕴作者:雷雯王思敏来源:《艺术评论》 2018年第12期[内容提要]本文结合金庸的个人经历及创作时的文化语境,考察其不同时间段的小说创作。
在金庸人生的不同阶段,他对于道德、人性、民族与历史等问题的思考不断发生变化,层层深入,并将这种思考寄寓于小说之中。
他实际是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书写着具有真正现代思想的武侠故事,通俗却不媚俗。
[关键词]金庸;香港;反媚俗;反英雄金庸一生一共创作了15部作品。
15部作品,相对于很多成熟的作家来说,产量委实不丰,难得的是这15部作品本本叫座,部部经典,塑造了上千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留下一系列诸如郭靖、乔峰、杨过、令狐冲等经典的武侠人物。
而且,这15部小说全部被搬上了影视屏幕。
武侠小说在文学史上,一般被归类为通俗小说,金庸的小说当然也被划归此类。
人们对于通俗小说都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通俗就是迎合广大普通市民阶层心理需要,哗众取宠,庸俗且毫无营养的作品。
王朔就把金庸小说与20世纪90年代的港台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小说一起斥为“四大俗”,并对学界中人对金庸小说的高度评价[1]嗤之以鼻,认为中国的文艺在“流行趣味上可说是全盘沦陷”[2]。
然而,通俗不等于媚俗,更不是庸俗、低俗。
按照马泰·卡林内斯库的观点,媚俗艺术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沿用陈腐老套的形式,满足大众寻求新鲜刺激的心理以作为消遣娱乐,它意味着坏趣味、大众意识形态和享乐主义等[3]。
而如严家炎所言,类似于金庸小说的通俗文艺是面向大众的“形式的通俗”,是“有思想的娱乐”,是区别于传统武侠小说具有“真正现代精神”的[4]。
倘若我们试着结合金庸创作的时代语境及个人经历去看他的创作内涵会发现,他其实是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形式来书写具有反媚俗精神内核的武侠故事。
他在每一个阶段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和所讲述的武侠故事所内蕴的精神文化与他对道德、人性、民族与历史的思考紧密联系。
金庸与道家思想

新派武侠小说兴盛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其主要代表作家有香港的粱羽生、金庸,台湾的古龙、卧龙生等。
他们的作品一经产生就赢得华人世界广大读者的青睐,其中尤以金庸的作品最为著名,可以说他竖起了一座武侠小说的高峰。
他的作品不仅让广大市民阶层的读者着迷,就连许多文化层次很高的专家、学者也未能例外,如陈墨、严家炎等名家。
金庸小说多写一些与历史不符,甚至子虚乌有的江湖情仇异事,虚构一系列的江湖奇侠异事。
然而这些内容荒诞不经、严重脱离现实的作品却赢得如此广泛的读者,原因何在?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仅以通常的文学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答案则往往不尽如人意。
因为除少数精品,多数小说似乎没有深刻的思想主题,也缺乏高超的文艺技巧,而且存在一定的雷同现象。
正如金庸自己坦言:“我只是一个‘讲故事人’,我只求把故事讲得生动热闹。
我自幼便爱读武侠小说,写这种小说,自己当作一种娱乐,自娱之余,复以娱人。
”可见,武侠小说终是以娱人为目的的通俗小说,但如能以文化阐释的眼光追索作者未必明言的心史,则可能会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金庸的确是一位讲故事的能手,他能把江湖恩怨、情仇讲述得惊险曲折、引人入胜。
然而最重要的是他小说中丰厚的传统文化,直接反映了国人心底深处的心理文化积淀。
特别是其中的精品如《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更是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展示了中国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儒家和道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
自汉末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释道合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真正作为“显学”的仍是儒和道。
林语堂说:“道家和儒家是中国灵魂的两面”。
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讲求实际,注重现实人生,积极进取,这是一个方面;但中国人又具有超越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怀,胸襟开阔,不断在现实以外开辟精神上的新天地,向往超凡脱俗,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这些特质不得不说得力于道家文化的影响。
金庸众武侠中的儒侠与道侠

1 金庸众武侠中的儒侠与道侠摘要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十分明显可见金庸受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很深体现在其作品中就是一部分主人公是有为国为民积极强烈的入世精神的儒侠和一部分追求自由不为外物所拘独行于天地间的道侠。
读者往往在不知不觉当中为其中极副个性的人物形象所倾倒我想这些生动鲜明的形象正是金庸小说倍受欢迎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吧关键词儒道侠影响正文金庸小说之所以能雅俗共赏是因为他不仅有讲述惊险曲折的武侠故事的卓越才能而且有丰厚的传统文化的修养。
这使他的小说不仅有十足的武侠味而且有十足的书卷味。
他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准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就形成了儒家和道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
自汉末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释道合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真正作为显学的还是儒和道。
可以说道学及儒学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中国人一方面受儒家影响关注现实人生积极进取另一方面超凡脱俗无拘无束率真任性想象丰富情调浪漫不能说与道家无关。
儒侠先说儒家代表即《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
郭靖是金庸笔下一个平实可信充满阳刚之美的侠义英雄。
他出身于忠良之家可是郭靖还未出生家中已遭不幸父亲郭啸天被与金人勾结的南宋官府害死母亲被迫流落蒙古。
苦难中出生的郭靖年幼只是一个呆拙愚笨、到四岁还不会说话的傻孩子。
可是就是这个在大漠深处长大的傻乎乎可怜巴巴的孩子最后成了刚正不阿、大仁大义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郭靖外表长的高大威猛相貌英俊内心善良仁慈诚实憨厚。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郭靖的侠义英雄性格具有多重内涵他对国家忠诚执着对朋友义重如山对师傅敬若神明对爱情忠贞不渝等等。
当然郭靖的侠义英雄性格的核心是尽忠报国。
这也是他成为万民称颂之侠与一般江湖游侠的根本区别。
郭靖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自勉处处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成吉思汗曾有恩于郭靖母子而且郭靖与成吉思汗的四儿子拖勒情同手足但是当成吉思汗想要侵吞大宋国时郭靖立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与成吉思汗反目成仇。
论金庸小说武侠人物的儒道思想及现代意义

论金庸小说武侠人物的儒道思想及现代意义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多数具有儒道思想,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现代社会中的智慧。
他们追求的是"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也注重修身养性、修行内观的道家思想。
这些儒道思想不仅为小说赋予了文化内涵和艺术意义,还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追求的是"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
儒家主张立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以仁爱为本,以义务为先,以礼仪为准则,以智慧为导向,以信仰为支持。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如郭靖、黄蓉、杨过等,都具有高尚的品德、独立的人格和崇高的义气。
他们追求的是道义心灵的卓越,以治愈世人心灵创伤。
这种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人生的指南和底线,使人们能够取得内心的宁静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注重修身养性、修行内观的道家思想。
道家主张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师,倡导心如止水、无为而治的境界。
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如张无忌、独孤求败等,都有修行内观的经历,追求的是自然、无为的道家境界。
他们在修炼武功的同时,也修养内心,注重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平静。
这种修行内观的道家思想,给予现代社会指导,在喧闹的世界中寻求平静与内心的安宁,让人们明白必要的时候要懂得放弃,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最后,金庸小说中的儒道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儒家价值观的重视逐渐增强。
"仁者爱人"的思想引导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弘扬互助、友善的价值观。
"义"让人们具备对社会的责任感,以正义之心去参与社会事务并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礼"让人们有清晰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智"则让人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善于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
"信"让人们坚守诚信、守信的原则,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探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探作者:马莲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4期摘要:金庸小说将中国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融入到了俗文学中,把传统思想和现代文学相结合,通融雅俗而超越雅俗。
金庸小说的文化底蕴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本文将对金庸小说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作简单分析,对金庸武侠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作进一步分析探究。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侠义文化;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一、金庸小说中侠义文化概说上世纪50年代,金庸先生以一部《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一个武侠的神话也由此开始。
随后,《雪山飞狐》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1957年《射雕英雄传》面世,真正确立了金庸武侠小说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本世纪以来,影视界掀起了一股“金庸热”,《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新旧版本层出不穷,争相上演,《射雕英雄传》更是有五个版本之多。
有句话说“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金庸的小说”,金庸绝对是武侠世界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影响深远,是当之无愧的名作。
金庸的小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在金庸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曾在《辞海》中被注释为“扶弱抑强、见义勇为的人”,正如《神雕侠侣》中的程英在绝情谷中路见不平,帮助杨过抵抗公孙止一样。
“侠”是“仗着自己的力量帮助被欺侮者的人或行为”。
2008年2月,金庸在北大第二次演讲中说:“我以为侠的定义可以是‘见义勇为、拔刀相助’。
的确打抱不平、仗义执言是侠士的代名词。
而儒家之侠的最大特点是关心国家大事及民族危亡,同时又愿意牺牲自我,鞠躬尽瘁。
那么“义”又代表什么呢?同“侠”一样,“义”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所谓“义”大概是指人们行为处事的准则或原则。
“义”的内涵在于英雄之间的推诚相见,意气相投。
由此可见,从上述对“侠”与“义”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某些方面讲“侠”与“义”是相通的。
从理想到现实——浅谈金庸小说的侠义精神

从理想到现实——浅谈金庸小说的侠义精神Monstmian摘要:金庸笔下侠的世界,是一个多姿多彩、复杂万状的世界,而其中所体现的侠义精神,也充满了巨大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从最开始《书剑恩仇录》中英雄主义式的侠义精神到《鹿鼎记》侠义精神的生活化,金庸小说中侠义精神体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关键词:金庸;侠客;侠义精神;理想;现实;From Idealism to Realism——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hivalry in Jin Yong Kung-fu serial novelsMonstmianAbstract:Jin Yong's works unfold a colorful and spread panorama of life in all sections of Kung-fu world.And,the chivalry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Jin is full of tremendous differences.This thesis analyses those protagonists in Jin Yong Kung-fu serial novels,and further explores their chivalry.From The Book and The Sword,Jin's early work,to The Duke of The Mount Deer,Jin embodies a spirit from heroism to secularization,which represents a change from idealism to realism.Key words:Jin Yong,Swordsman,The Chivalry,Idealism,Realism武侠小说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游侠列传》,正式登台亮相则是从唐传奇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各路名家对侠义精神的阐释,千百年来更是从未断绝。
试析金庸武侠小说中“侠”的文化内涵

试析金庸武侠小说中“侠”的文化内涵作者:徐嘉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摘要:金庸的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侠者的形象,胡斐、郭靖、张无忌、杨过、令狐冲、萧峰……他们都个性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有血有肉的形象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
金庸用巧妙的笔法把这些侠融入了历史文化当中,这些侠士们在情理当中走向每个人自己的命运。
关键词:侠;儒;道;佛[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01在金庸小说众多为人欣赏的大侠中,我们不经意间会找到他们的情怀与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契合之处。
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生活的经历不同,最终的生命宿命也不尽相同,但在小说的构建中,他们很好的融入了历史,融入了文化元素。
一、儒家之侠《飞狐外传》中的胡斐,具有儒家的侠义精神,它以君子的本色,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他有自己的准则,他义气之下帮助素不相识的锺阿四,为了锺阿四一家四口,他“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
面对袁紫衣那样美貌的姑娘软语央求,面对自己心爱的姑娘,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美女没有让他放弃,金钱的诱惑也没能让他放弃自己的初衷,在别人眼中万能的金钱,在胡斐看来这样的不值一文。
江湖上最讲究面子和义气的,当周铁鹪等人给足了胡斐面子,低声下气地求他揭开了对凤天南的过节,胡斐仍是不允。
这些正是儒家的浩然正气在侠客骨子里的自然流露,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本色。
如果说胡斐最初为了一个人走上侠义之路的话,那么在郭靖的心中是为国、为民、为天下。
郭靖是真正的儒家大侠,他是侠之大者。
他的情怀包容天下,他生性单纯、重情重意、勤勉、包容、一身正气,他有着忠厚的品质,率真的个性。
这是在中国社会中最被推崇的侠者形象,他只身担负国之重任,即使在明之不敌之时,也矢志不渝的践行责任。
正像他在襄阳城头对杨过说的那样“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
试论金庸小说中蕴涵的道家文化

试论金庸小说中蕴涵的道家文化【摘要】金庸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现代意识汲取儒、墨、释、道乃至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熔铸到自己的小说中,使其作品散发着传统文化的灿烂光辉。
本文以道家文化为切入点,拟从取名、武功、人物形象、人生选择等四个方面分析道家文化在金庸小说中的体现。
【关键词】金庸小说;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庄子;老子导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就形成了儒家和道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
自汉末佛教传人中国后,儒释道合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金庸小说之所以能雅俗共赏,是因为他不仅有讲述惊险曲折的武侠故事的卓越才能,而且有丰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这使他的小说不仅有十足的“武侠味”,而且有十足的“书卷气”。
他在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的同时,以其深厚的文化涵养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儒家的典范、道家的潇洒、佛家的慈悲、易经的精深……都在金庸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林语堂先生说过: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本文选择其中一点,从小处着眼,通过下几个方面简单论述金庸小说中蕴涵的道家文化。
一、道化的名字给小说中人物起名字并不是寻常且容易完成的工作,在字面意义丰富的中文小说中尤其是这样。
可以说,寻常作品中的人名也是普通的,而优秀作品中的人物,其名字是让读者过目不忘的。
一个好的名字,不仅能增加读者的阅读乐趣,也能增添作品的意境。
金庸小说人物众多,各呈异色,其名字也是丰富多彩,看是随手拈来,实又经一番雕琢,却天斧过处不着痕迹。
而没有这些有趣的名字,金庸作品一定会失色许多。
关从道家文化的角度看,金庸小说的人物姓名就蕴涵了深刻的老庄思想。
《天龙八部》中的逍遥派是一个崇尚道家的门派,掌门人为无涯子,其名来自《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书中的无涯子正体现了对人类所有知识的无尽渴求与研究欲望。
在他面前,慕容博的“博”,渺如沧海一粟。
无涯子的师妹李秋水的名字来自于《庄子·秋水》就不用多说了,值得一提的是无涯子的两个弟子:苏星河,丁春秋。
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论文正文

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论文正文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引言金庸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当代作家,其武侠作品对当代文学产生了及其巨大的影响,作品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金庸把通俗的武侠小说带到了学界研究的大雅之堂,让更多阶层的人们认识了金庸世界中的大侠,让侠义精神深入每个读者的内心并让人们感到现代社会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这种精神。
1991 年,大陆研究金学的专著开始出现。
陈墨可以说是金学研究的专家,他的《金庸小说赏析》是大陆金学研究专著的第一种。
《金庸小说赏析》对金氏15 种小说逐部评介、赏析,对于金学研究,是一项深厚扎实的基础工程,亦可视为一部导论。
陈墨认为《红楼梦》与金庸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奇迹,金学研究将会蔚然成风。
之后他又接连推出《金庸小说之迷》《金庸“武学”的奥秘》、《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金庸小说人论》、《金庸小说艺术论》、《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等金学系列论著。
陈墨的金学研究系统规范,条分缕析,夹叙夹议,文字典雅,从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来探索金庸,遗憾的是行文不够简练,由于过多引用相同资料而带来阅读上的雷同感,并且又缺少注释。
另一位金学研究专家是曹正文,他的《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金庸小说人物谱》,在写法上和陈墨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和风格。
严家炎先生在北大中文系开设金庸武侠小说研究的选修课,标志着金庸从大众读者中走进了巍峨的学术讲坛。
1996年《, 中国社会科学》和《文学评论》两家权威学术刊物先后发表有关金庸研究的长篇学术论文,《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推出了金庸研究专刊。
在经历了世纪之交十几年之久的轰轰烈烈之后,金庸研究从2003年“华山论剑”和“嘉兴会议”之后进入了一波将平而下一波未至的转换期,但是金庸的地位已经确立。
那么在下一阶段,感性将归于理性,以深刻性取胜,从更加广阔的范围来认识金庸,从更深的层次来研究金庸,金庸的研究会成为一个深刻的、完整的文化结构。
纵观几十年来学界从艺术价值、学术高度和其对文学史的影响等方面对金庸作品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但是对于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的研究还比较少。
浅谈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道、佛

浅谈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道、佛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十七八年的时间里金庸老先生笔耕不辍,写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越女剑》(中篇)共十五部武侠小说,成为武侠小说史上一座新高峰。
作品从问世的那一天起就不缺读者,上到学者教授,下到贩夫走卒,无人不知,可是很长一段时间却也被一部分人视为难登大雅之堂之物。
然而,老先生从七十年代封笔到今天也已四十余年的时间了,可喜的是十五部作品耐住了岁月的洗礼和考验,近些年来也被不同程度地写进了文学史,实至名归。
在很多人看来武侠小说作为通俗小说的一种,除了可读性之外并无他长,但是仔细分析推敲便会发现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单以老先生的几部作品来说吧,比如作品中对儒释道三教内涵的深刻阐释和领悟。
熟悉金庸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射雕英雄传》是阐释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作,主要体现在“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身上,而且这一传统也延续到了《神雕侠侣》中杨过这一形象身上;《笑傲江湖》阐释的是道教内涵,主要表现在令狐冲对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潇洒豪迈精神的渴望与追求之中,当然除此之外《笑傲江湖》还有其独特而又深刻的政治寓意。
而对于佛教的阐释则具体体现在《天龙八部》一书中。
翻完《天龙八部》之后仔细体会一番似乎就会觉得这几乎是一部罪孽之书,不说别的,单从乔峰、虚竹和段誉这哥仨的身世就可见一斑。
乔峰刚满周岁就遭逢大难,侥幸不死但也为他的一生埋下了诸多隐患,而虚竹和段誉这哥俩就更惨了,说得好听一点叫原本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难听一点他俩就是两个孽种。
虚竹——玄慈方丈与叶二娘的儿子,和尚的儿子,罪过罪过,阿弥陀佛(那时候的和尚得守清规戒律,不像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了);段誉的身世就更加匪夷所思了,可以说正是段正淳的风流成性为段誉的降生提供了可能,大理段氏的那些事儿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到头来也难逃因果报应。
下面咱们就通过作品中几个关节性的人物来理一理这其中的孽缘。
一、慕容博:始作俑者,罪孽之源老先生在作品中对慕容博这一形象着墨并不多,但这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关节性人物,甚至是个关键人物,众孽皆因此人而起,可以说没有此人就没有后来的乔峰,更没有之后的一系列恩恩怨怨,很多麻烦事都是由他引起的。
论金庸小说的宗教情怀

论金庸小说的宗教情怀金庸是著名的华人作家,他的武侠小说中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哲理思想,而金庸本人在写武侠小说的时候也同样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理思维来思考人生和主人公的命运。
本文试图从金庸小说中的宗教情结入手,分析金庸贯穿在小说中对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学思维的思考。
自从金庸在1955年创作《书剑恩仇录》至1972年写完《鹿鼎记》为止,他总共创作了14部武侠小说(不包括短篇小说《越女剑》)。
在近50年中,这14部武侠小说一直在华人世界流行不衰,并且是通过小说、漫画、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媒体流行开来。
进入90年代以后,金庸小说更因互联网技术的面世而上了网,使全球懂得中文的网民得以“一睹尊容”,其流行面之广、其影响力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金庸小说,深入民间,为人所熟悉。
其能吸引不同层面的读者通宵达旦,挑灯夜读,除技巧纯熟,情节动人外,也于人信仰终极关怀之所在,有所启迪,而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使人既手不释卷,也津津乐道。
如果说有水的地方一定有华人,那么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这句话并非是金庸小说爱好者的夸夸其谈,而是铁一般的事实①。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最主要的哲理思想是儒家、道家和佛学禅宗,儒家的学说是为人处世的东西,强调的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儒家可细分为经学和理学,经学重书本,讲章句训诂;理学重心性,讲义理修养,讲礼仪、伦常。
道家的主要概念是属于哲学范畴,充分反映了古人对人类世界观宇宙观的智慧结晶。
道家中最突出的有无相生、相对、转换等,这些都是最明显的哲学思想。
老子中不但讲哲学思想,也在讲治国之道,道家为人处世的思想在老子中也有论述,和儒家有极大区别,一个讲求无为道,一个讲求人道,后来的道教把它神化成宗教,把哲学变成了经书教条。
佛学是宗教哲学,宗教与哲学本有相通之处,也着重精神的修养,但宗教与哲学最大的分别是它要求信仰,这在对哲学必须解答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可以清楚看到。
我们谈论最多的佛教派别是中国化的禅宗。
浅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

浅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第一篇:浅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浅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内容提要:金庸小说风靡一时,近几年更是作为影视作品的题材被反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庸小说已经不是单纯模式上的武侠小说。
但是读者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更为着迷的还是金庸笔下的侠义故事、英雄侠士。
本文拟对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和侠义人物作出分析,希望能从另外的角度解读金庸小说。
关键词:小说分析金庸侠义精神文化研究现在对金庸小说的定性似乎很难用简单的“武侠小说”来说明问题了。
从地摊读物到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金庸小说从俗到雅的转变除了人们或大众的阅读尺度的放松,很大一部分也与金庸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关系。
陈墨先生的《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一书,从“文化知识论”和“文化精神论”两个部分,很详细地论述了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天然关系。
①其实,金庸小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单单仅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的传统,比如情节的构思、西化语言的运用、电影手法的运用等等,还包括人物形象的的塑造和刻画,都与西方文化有着扯不断的关系。
当然,作为华人作家的金庸,其作品的根柢还是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金庸的十五部小说,时代背景都是在古代的中国,人物大多是江湖的侠客,表现的主题也都是在此基础上铺衍开来的侠义故事。
所以说,侠义精神是金庸小说中的精神母题。
“侠义”二字,按我个人的理解,应该分成“侠”和“义”两个部分。
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也是较能体现只能中国文化本质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是大相径庭,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司马迁则不以为然,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而“义”则是儒家的基本论点之一,“仁义礼智信,忠良孝悌行”。
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个极重信义之人,一个若是大奸大恶,那肯定也是个没有义气的人。
金庸武侠小说“射雕三部曲”中的侠义精神探究

金庸武侠小说“射雕三部曲”中的侠义精神探究作者:马达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6期摘要:“侠义”一词取之武侠小说,用之武侠小说,“侠义”是一种精神,一种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行为。
早期武侠小说中,侠义仅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部的侠义,具有强烈的对外性,这种侠义并不代表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因此是一种自私的狭隘的侠义。
而在新时期的武侠小说中,这种侠义精神发展壮大,不单单代表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而是上升到整个民族,整个全人类的伟大境界,这种大爱的思想才是我们正在所提倡的侠义精神。
而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在金庸武侠小说“射雕三部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侠义精神一、愚钝木讷的侠义精神郭靖,是射雕三部曲中的主要人物,在《射雕英雄传》中侠骨柔肠的本色已经显现出来,而在《神雕侠路》中更是得到了升华。
郭靖虽资质愚钝,但其心胸开阔,行侠仗义的精神得到了武林上的认可,被称为“郭大侠”。
而成为“大侠之路”总的来说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救助哲别,见哲别身受重伤而拼命想相救,这是郭靖的仁;不接受哲别师傅赠予的黄金镯子,这是郭靖的义;不说谎话,口齿木讷,这是郭靖的真;言出必行,舍己为人,这是郭靖的信;舍命救黄蓉,这是郭靖的勇。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正因为郭靖的英勇和坚强造就这一英雄人物,而英雄必定要接受他自己选择的大侠之路。
《射雕英雄传》中在写成吉思汗、王罕、桑昆之间的恩怨的同时,进一步描写了郭靖骨子里的侠义精神,使郭靖这一人物形象渐渐丰满。
郭靖在猎豹袭击瞬间,拼死去救华筝,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郭靖傻人有傻福,然而正是他的老实使他偶遇黄蓉,最终邂逅佳人,终成眷属。
二人相遇看似偶然,实则情理。
见面之初,请酒、赠衣、送马,一个处处刁难,一个有求必应,起初二人素不相识到后来知心知意,虽然掺杂了些许爱情因素,但是这种关心和爱处处也流露出郭靖“侠”的高尚品质。
而郭靖三擒三纵欧阳锋更是将郭靖的仁慈宽厚和博大的胸怀推向了小说的高潮。
论金庸小说武侠人物的儒道思想及现代意义

论金庸小说武侠人物的儒道思想及现代意义作者:孙扬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6期摘要: 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的翘楚和典范,其内容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独特魅力总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小说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其一,武侠人物具有的儒家仁爱侠义之精神感人肺腑;其二,武侠人物体现的道家逍遥出世之思想动人心弦;其三,小说表露出的追求个性自由、反对专制独裁等观念富有现代意义。
关键词: 金庸小说儒道思想现代意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通过他14部传奇般的小说征服了整个华语世界,其内容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金庸热经久不衰,他创造了一个奇迹,小说不仅传播范围广,而且受众层次各异,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到普通学生,从大企业家到贩夫走卒,从国家领导人到寻常百姓,可以说涵盖了所有中国人,不仅如此,在外国也有不少“金迷”。
金庸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非凡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其小说奇妙的情节、动人的语言、神异的武功带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在于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内涵,阐发的价值观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能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认同感。
尤其是金庸塑造出来的一位又一位武侠人物的儒道思想,以及蕴含的现代意义大放异彩,使得小说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
一、儒侠的仁义之魂令人铭记肺腑1.儒侠仁之魂“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儒家在思想史上的主要贡献。
“仁”源出《尚书》:“予仁若考。
”指人所具有的柔顺巧能的美好品德。
“仁”体现多方面的伦理道德价值,也是各种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它的核心就是“爱人”。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1]孔子认为“仁”不是具体的规定,而是一般的精神。
“爱人”的前提是“立人”、“达人”,即把他人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
金庸“仁”之思想在《鸳鸯刀》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这部中篇小说讲述了正派与邪派争夺宝刀的故事,传说中这对宝刀中隐藏着一个能无敌于天下的大秘密,小说在末尾揭开了这个秘密,原来鸳刀的刀刃上刻着“仁者”,鸯刀的刀刃上刻着“无敌”,即孟子的名言: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金庸的江湖:用儒释道构建武侠世界

金庸的江湖:用儒释道构建武侠世界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47期金庸以他的十五部武侠小说,创造了一个“武林”小社会,同样也是一个微型政治社会。
这个社会是以“忠、孝、义”为框架建构的。
小说中最能体现这种文化意蕴的是那些虚构的人物形象。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金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侧重与偏爱。
人物个性的塑造灌注了儒家思想的精髓金庸以他的十五部武侠小说,创造了一个“武林”小社会,同样也是一个微型政治社会。
这个社会是以“忠、孝、义”为框架建构的。
小说中最能体现这种文化意蕴的是那些虚构的人物形象。
在他们身上,金庸对儒家思想的凭借视角是“仰视”的,体现出金庸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精神思想的侧重与偏爱。
在金庸的笔下,儒家的理想人格首先体现在郭靖身上。
郭靖是按孔子“刚毅木讷近仁”之训而塑造的,是位“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追,可杀而不可辱”的刚直不阿的大丈夫,“映现了原儒有天下之志的圣王气象”。
他具有悲天悯人、为国为民死而后己的广阔胸怀。
他的克己复礼、打抱不平是为取“义”;他的舍己救人、忠恕待他是为取“仁”;他舍却个人安逸、助守襄阳是为“兼济天下”,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原儒真精神。
这一儒家的理想人格也同样地体现在乔峰身上。
所不同的是金庸不曾让乔峰重复郭靖,而是让他最后一举成其为真儒侠。
乔峰为平息宋辽两国之战,胁迫辽主不再攻宋,又自戕以献罪。
当然,他完全可以苟活,但乔峰要成其为英雄,在金庸笔下,他是别无选择的,他只能以忠义而立,也为忠义不能两全而死。
但就在乔峰“杀身成仁”成其为英雄的同时,儒家精神也就斗然间被崇高化,显得如此之不可企及,儒家思想在很大的层面上只成了一种理想和信仰。
金庸在努力塑造儒家的完美理想人格郭靖的同时,又塑造了一个与之相对抗的杨过,引读者以杨过去反观郭靖。
这种富有思想意蕴的自嘲式情节设置,不但展现了金庸对儒家的洞察,也体现了他创作思想的矛盾和转变。
由于对儒家思想失去了理想信仰,那么再以儒家的理想人格来规范自己笔下的侠士,就难以取信自己了,这势必使金庸对“侠士”进行再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发 展 在 我 国源 远 流长 , 并 且 在 发 展 过程 中受 到 传 统士人 精神 的影 响 而有所 变 迁 。如金 庸 笔 下一 系列 武侠 小说 , 分 别 通 过 儒侠 、 道侠、 佛 侠 的 主 人 公 形 象
金庸融汇进小说 中, 金庸小说 的各个方面都有道家 思想 的影 子 , 如金庸 小说 中 的武 功 、 人 物 乃 至 情节 的 设置 。在金庸小说中, 出现了太极拳 、 九阴真经等与 道家 脱离 不 了关 系 的武 功 , 人 物是 小 说 的灵 魂 , 道 家 思想 也深 深影 响 了金 庸小 说 中人 物甚 至 是 主要 角 色 的形 象 。金庸 小 说 的情 节 , 也 体 现 出许 多 重 要 的道
2 0世纪 8 0年代 中期 , 金庸 小说 的研究 已经发 展 成一 门独 特 的学 问。金庸 小说 的成功 与 金庸 小 说 独
有 的特 点 和 广 博 的 内 涵 是 分 不 开 的 。作 为 武 侠 小 说, 侠 义思 想 贯 穿 金 庸 小 说 的 始终 。侠 文 化 的 产 生
“ 天 下本无 事 , 庸 人 自扰 之 ” 。道 家 的这 些 思 想 也 被
家思 想 。
充分揭示了传统文化精神下的侠文化与士人精神历 程之 间 的 关 系 , 表 现 了 传 统 文 化 中人 性 的 继 承 和
发展 。
儒家 文化 和道 家文 化成 为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两 大 支柱 。西汉 之 初 , 统 治 者 崇 尚黄 老 , 推 行无 为 而 治 , 因 为这 时的统 治 者们 意识 到 : “ 事逾烦天下逾乱 , 法 逾 滋 而奸 逾 炽 , 兵 马 益 多 而 敌 人逾 多 。秦 非 不 欲 为 治也 , 然 失之 者 , 乃举措太众 、 刑罚太极故也。 ” 由于
一
、
无为而治 , 与民休息 , 至景帝之世 , “ 流 民既归 , 户口 亦息 , 列侯 大 者 至 三 四万 户 , 小 国 自倍 , 富厚 加 之 ” 。 从历史来 看 , 很 多时候官员们 的大有作为 , 是 属 于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1 2
。___— —
o n T a o i s t T h o u g h t i n J i n Yo n g  ̄No v e l s
YANG Che n— x i a n g
( S c h o o l o fL i t e r a t u r e , S i c h u a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C h e n g d u S i c h u a n 6 1 0 0 6 8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J i n Yo n g  ̄ma r t i a l a r t s n o v e l s h a v e b e e n a n i mp o r t a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c a r r i e r t o e n ic r h p e o —
金庸 小说 中武功 与道 家思 想 武侠小说 自然离不开武 功, 金庸小说 的武功种 类不可谓不多 , 而金庸笔下很 多厉害 的武功都离不 开“ 道” , 以道家 的道作 为 其武功 的厉 害无 比 、 叱 咤风 云的理论 支 撑 。例 如 , 射 雕 三部 曲 中的 《 九 阴真 经 》 是北宋黄裳阅遍道家经典所悟道创作出来的集道家 之 大成 的武 功 。 黄裳 成 为 当世 武 功第 一 , 九 阴真 经
i mp l i e d i n J i n Yo n g  ̄ma t r i a l a r t s n o v e l s . Ke y wo r பைடு நூலகம் s : J i n Y o n g ;T a o i s m ;L a o — z i ;c h i v a l r o u s s p i r i t
p l e s p i r i t u a l l i f e .Th i s p a p e r s t a ti r n g f r o m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Ta o i s m e l a b o r a t e s t h e Ta o i s t c u l t ur e
V o 1 . 2 9 No . 5
Ma y. 201 3
道家 思想 与侠义精神 的结合
— —
论 金 庸 小说 中的道 家 思想
杨 辰 翔
(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8 )
[ 摘 要] 金庸武侠小说一直是丰富人们精神 生活 的重 要文学载 体 , 本 文从传统 道家思 想人手 , 论述 金
庸武侠小说 中蕴含 的道家文化 。
[ 关键词] 金庸 ; 道家 ; 老子 ; 侠义精神
【 中图分类号]I 2 0 7 . 4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 编号]1 0 0 9 — 9 0 4 2 ( 2 0 1 3 ) 0 5 - 0 0 5 6 - 0 3
Co mb i n a t i o n o f Ta o i s t Tho u g ht a nd Ch i v a l r o u s Sp i r i t
第2 9卷 第 5期 2 0 1 3年 5月
吉 林 工 程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J i l i n T e a c h e  ̄I n s t i t u t e o f E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