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
武侠小说不可无武,当然更不可无侠。
如果说对“武”的态度及处理的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小说吸引人的程度,那么,对于“侠”的认识及其艺术塑造,则更直接影响到武侠小说的艺术水准及其价值。
侠的形象,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精粹之一,是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的一种定势所构成的一种人格神的象征。
《史记》中就有专门的《游侠列传》等篇目。
可见侠的形象不仅是中国俗文化的一种固定的人格神模式,同时也是中国雅文化中的一种审美典型。
此后侠义小说或侠义模式在中国文化中的流行,不仅受到了俗文化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多少得到“雅文化界”的默许。
虽有“侠以武犯禁”(韩非子:“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之说,然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侠的形象及其价值都大致得到某种确认,并创立了某种模式或原型。
梁羽生认为:“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
”武侠小说的核心是侠。
有侠无武,小说可能不大好看,但有武无侠,小
说就成了赤裸裸的暴力教科书。
1.那么,什么是“侠”?(侠的内涵是什么?)
太史公有言:“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
金庸在他的早期小说《飞狐外传》的“后记”中写到:“武侠小说真正写侠士的其实并不多,大多数主角的所作所为,主要是武而不是侠。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武侠人物对富贵贫贱并不放在心上,更加不屈于威武,这大丈夫的三条标准他们都不难做到。
在本书中,我想给胡斐增加一些要求要他‘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
’。
”
梁羽生认为:“侠就是正义的行为……对大多数人有利
的行为就是正义的行为。
”简单说来,侠就是牺牲自己帮助他人的行为。
助人为乐,舍己为人,舍生取义,都是侠的精神。
在现代中国,就是雷锋精神,在西方,就是基督精神。
其实“侠”的意义很明确:大到保家卫国、保国安民之士(陈家洛、袁承志、郭靖、杨过、张无忌等),小到锄强扶弱、济困扶危的英雄(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侠士)。
侠的本质就是“替天行道”,亦就是“义”,是豪气干云、义薄云天;是千金一诺、视死如归。
侠是道义的一种体现,是对“王法”的一种补充,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心理的“不平之气”的一种凝聚,是民族审美的一个永恒的梦想。
2.那作者塑造“侠”和读者爱“侠”的原因何在呢?
侠,是中国式的英雄,也是中国式的神灵。
在中国人心里,侠的意义并不是向自然宣战,而是向人间的不平之事及其背后的邪恶势力的斗争的榜样。
是人们在绝望与不平之中的唯一的希望和幻想。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不信神,单却信侠。
因为侠就代表了神的意志——“天道”——同时又
比神离人间更近,从而有更直接与更实际的意义。
3.你认为金庸笔下的“侠”是否都是这种“侠”之精神的完美体现?他所塑造的“侠”有无变化?
金庸小说中“侠”的形象,严格说起来,并不是真正的侠的原型,而是在“侠与非侠”之间。
金庸小说中的“侠”的形象,已大大突破了侠的类型模式及它所包含的原始意义,而是着眼于人物的个性自我及人性的深层次探索与表现的。
所以,金庸小说的侠义就有了丰富的层次性。
在金庸的小说中,有郭靖这样为国为民的充满儒墨精神的“侠之大者”;有杨过、令狐冲这样的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带有道家气质的逍遥之侠;有黄药师这样的魏晋名士风度的“邪侠”;有洪七公这样的疾恶如仇、刚健豪迈的正侠;有石破天这样的无名无我、蕴涵佛家机理的的“本侠”;有
萧峰这样的经历了人生种种惨痛屈辱绝望,但仍直面现实热爱生活,最终为民族和平慷慨捐躯的包含了最丰富的文化含义的“超侠”;当然,也有岳不群这样的道貌岸然、阴险毒辣的“伪侠”;以及韦小宝这样的贪生怕死、见风使舵、专靠溜须拍马而飞黄腾达的“反侠”等等。
金庸几乎写尽了“侠”的各种面目,各种变体,各种可能性,其艺术创作已超出了武侠小说的模式与范畴,而成为真正的“人的艺术”。
实际金庸的小说写出了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和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幻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或周围的他人。
从而使金庸小说“侠”的形象有了性格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