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原则
发表时间:2017-10-20T14:05:09.470Z 来源:《高等教育》2016年12月作者:彭德志
[导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的亮点、难点,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全新的出发点。
湖南省湘西雅思实验学校 416000 彭德志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的亮点、难点,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全新的出发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体现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使学生由以掌握书本知识为主导的传统学习逐渐转变到全面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创新学习中。本文提出的“五宜、四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原则,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策略。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原则;“五宜、四合”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的敲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为落实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严格要求并落实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但自2001年新课改实施以来,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到日常教学中已经过了16年,虽然人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掌握了丰富的经验,但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笔者长期从事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及实施工作,通过对探索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梳理及分析,提出“五宜、四合”的开发和实施原则,希望能为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策略。
其实目前学校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要从完全依赖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者和创造者,其间跨度太大,大多数的一线教师都感觉无从下手。因此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可以考虑这么几个方面。
一、“五宜”原则
1.因地制宜: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资源应选择当地资源为宜,即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应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去挖掘,也就是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作为活动的课程资源。因为这些资源的丰富性和稳定性,容易确定一系列相关的研究主题,从而使课程更富有生命力;同时因为对当地资源更加得熟悉,使得开发相对简单,也可以让教师积累经验,以后在其他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上有迹可循;当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现在,设想家乡的未来,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更易突破。
2.因校制宜:活动课程开发的硬件条件应以本校目前的教学辅助设施为基础。大多数中小学硬件建设相对落后,同开发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学条件的较高要求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如果不考虑学校自身的条件而盲目的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然会在过程中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导致工作无法进行。所以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先考虑学校的校园文化、社会资源、家长资源以及学校拥有的硬件设施(如实验室、图书馆、各类功能室等等)是否足够支撑开发和实施此门课程。
3.因师制宜:课程开发最重要的软件条件应以教师的专业特长、志趣和专业风格以及积累起来的个人经验为宜。几乎所有的学校原来都没有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开设这门课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上什么内容,谁来上,谁能上?且不论以后学校应该应该如何对老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当一切从零开始时,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学校有一位爱好户外的教师,那是不是可以动员这位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学校的条件来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家乡旅游资源的研究:家乡有哪些旅游资源?有什么特色?这些特色怎样推广?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和发扬特色文化?又如,一位教师对编程有浓厚的兴趣也拥有一定的实力,那么是不是可以动员这位教师开设电脑编程、机器人甚至无人机方面的课程呢?所以说,有味才会有为,因师制宜也是学校培养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的突破口。
4.因生制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必须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激励学生的志趣。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兴趣培养的现状,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意识及终身学习能力。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对该课程本质认识的片面性,如认为学生研究的课题应由教师确定或提供,研究中教师指导为主,以结果为主要评价标准等,学生不能自主选题、活动方式与课堂教学没有本质区别、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课程流于形式等,难以达到开设的目的,学生就会对开设这门课失去兴趣。同时,由于学生在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方面一时难以转变,他们对教师仍有太多的依赖,一旦开展自主性、研究性课程, 便感觉无所适从, 表现出意识和能力上的严重不足.部分学生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际操作较难, 不易获得满意的结果,慢慢学生们不愿惫投入过多的精力,对该课程缺乏兴趣和激情。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 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以及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激情。
5.因知识制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应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既要有新鲜感,又要能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课程开发时一定要考虑到课程资源是否与目前学科教学相关(或者说如何找到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的关联点);也要考虑到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获得的知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
课程开发之后,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又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二、“四合”原则
1.多种资源整合:一门经过认真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用到多方面、多类型的资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等等,如此多的资源放在一起,课程的设计者如果不能将多种资源有机地整合,那么必然就会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出现冲突,导致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导致整个课程显得是分离的。
2.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实践,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把学科知识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就在身边,从而对学科知识产生亲切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发现、交流、探索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更好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大胆创新。
3.知识与能力相融合: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即为学科的多样性在学生身上的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一种静态到另一种静态的复制过程。但能力却是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化过程,是对知识的运用、深化和创新的实践过程。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以知识为基础和条件,能力为目的和延伸,知识在先,能力在后,知识提高能力,能力丰富知识。二者融合才是素质教育的精髓。
4.家庭、社会与学校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家庭只有成为活动课程的一分子有可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这样的课程才有可能真正服务于学生。首先,让家长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开设的目的、作用。其次要让家长主动支持子女的研究,并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使家庭、学校形成良性互动。而社会与教育是通过学校联系起来的,社会对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