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间管理

合集下载

玉米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的五个环节

玉米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的五个环节

玉米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的五个环节1. 土壤准备玉米是一种对土壤要求较高的农作物,土壤的质地、pH值、肥力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进行适当的土壤准备是玉米田间管理的第一个关键环节。

1.1 土壤检测在种植玉米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土壤检测,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土壤检测可以确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关键指标,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调整和施肥。

1.2 土壤改良根据土壤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施加有机肥、石灰等。

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孔隙率和保水性;石灰能够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

1.3 土壤肥力调整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玉米生长的需求,进行土壤肥力调整。

根据缺失的养分元素,合理施加氮、磷、钾等肥料,以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

同时,注意肥料的施用量和施用时机,避免过量施肥或施肥不当导致土壤肥力失衡。

2. 种子选择与处理种子是玉米田间管理的基础,种子的品质和处理方法直接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在种植玉米前,必须进行种子选择与处理。

2.1 品种选择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合该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

同时,还可以考虑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稳定性等因素,以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和产量。

2.2 种子处理在选择好的玉米种子后,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提高其萌发率和抗病虫害能力。

一般的种子处理方法包括浸种、种子消毒等。

浸种可以通过浸泡种子于适宜的保护性剂溶液中,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虫害的能力。

种子消毒可以通过对种子进行热处理或化学处理,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播种与密植调控播种和密植调控是玉米田间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玉米的出苗率和生长情况。

3.1 播种方式选择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机械设备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播种方式。

常用的播种方式包括直播、穴播和条播等。

直播适用于平坦土地,可节省劳动力和机械投入;穴播适用于土地不平坦、密植较大的情况;条播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种植区域,可以提高播种效率。

玉米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

玉米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

玉米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为了有效提升玉米栽培效果,就要对高产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工作予以关注,建立健全完整的监管机制,确保能提高玉米产量,为地区经济效益的全面优化奠定基础。

本文集中分析了宜川县玉米栽培技术要点,并对田间管理措施展开了讨论,仅供参考。

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地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呈现出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区域性小气候明显,当地农业发展较为迅速,实现了粗放型种植向精细化种植管理模式的转变。

2016年农业产值__万元,同比增长4.7%,其中,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效建立更加系统化的高产栽培技术成为了宜川县农户关注的焦点。

1 宜川县玉米栽培技術在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玉米栽培工作开展前,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落实有效的季节性监管机制,确保能按照季节特征完善栽培技术,以建立优质化以及高效性发展规划,为农民增收创设良好的空间。

1.1 科学整地在科学整地工作中,要对选地过程、精耕细耙予以集中监管。

一方面,选地过程。

因为玉米植株本身喜光,且好温热,这就需要种植户选择水利条件较好且整体种植环境通风向阳的区域,确保土壤的酸碱度适中,一般而言,沙壤土是最佳种植土壤。

另一方面,要落实精耕细耙的处理机制,在播种前要对播种区域进行耕耙处理,多数情况都是进行两犁两耙,并且要落实深耕耙平的控制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耕作层的实际深度要控制在30厘米以上,确保种植土壤在精耕细耙后能满足地平、土细以及墒足的标准,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栽培种植的整体效果。

1.2 良种优选在良种优选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和环境选择使用的种植品种,目前,陕单609、克新一号等都是较为常见的种植品种。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有效提升种植效果和综合水平,要在种子种植工作开始前进行集中晒种,时间控制在3个小时到4个小时之间,有效利用50摄氏度到55摄氏度的温水完成浸种处理,浸种时间大约要控制在15分钟左右。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玉米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帮助农民朋友更好地开展玉米生产。

一、土壤选择和地块准备1.土壤选择玉米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和壤土为宜。

避免在低洼地或者排水不良的地块种植。

2.地块准备在播种前,需要对地块进行良好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翻耕,并将地块整平,去除大块土壤和杂草,确保土壤的均匀和透气。

种植之前还需要施入基础肥料,并彻底混合均匀。

二、种子选择和播种1. 种子选择选择品种优良、生长期适中、抗逆性强的种子,能够提高玉米产量和抗逆能力。

在选择种子时可以考虑去正规种子公司或者专业种植基地购买。

2. 播种播种时需要选择在空气温度适宜、土壤湿度适中的时候进行。

播种时需要保持种子的均匀,避免出现大片空缺或者过密的情况。

种子的深度也需要合适,一般为1-1.5厘米。

三、施肥技术1. 基础施肥在播种前需要进行基础施肥,一般施入含氮、磷、钾的复合肥。

这样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含量,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2. 追肥在玉米出苗后,应根据生长情况及时进行追肥。

一般来说,追肥时间为玉米拔节前后,这段时间正是玉米生长速度较快的时候,追肥能够为玉米提供及时的养分。

四、灌水管理1. 灌水时机玉米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特别是在开花和抽雄期。

在这两个时期需要保证玉米地有充足的水分。

2. 施水方法在灌水时,要注意控制水分量,避免过多或者不足。

可以选择滴灌或者雨淋灌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使水分更加均匀地渗透到土壤中。

五、病虫害防治1. 病害防治玉米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灰斑病、赤霉病等。

在播种前,可以采用种子处理或者土壤消毒的方式预防病害。

在生长期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

2. 害虫防治玉米的主要害虫有玉米螟、玉米蚜、玉米象等。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和品质。

下面将从玉米的种植准备、育苗、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一、玉米的种植准备1. 选地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土地种植玉米。

避免低洼地或土层较浅的地块,以免影响生长和产量。

2. 土壤翻耕在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深翻、平整,去除杂草和积水,为玉米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二、玉米的育苗1. 种子选择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种子。

在育苗过程中要选用良好的育苗基质,保持基质湿润,确保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2. 每穴定植在玉米育苗阶段,每穴定植3-4粒玉米种子,保证发芽率。

3. 温度管理在育苗时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不宜过低或过高,避免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三、田间管理1. 合理密植玉米是受密植喜高的作物,在种植过程中要合理控制玉米的密植程度,一般每亩种植量为2.5-3万株。

2. 土壤保湿玉米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而土壤保持一定的湿润度对玉米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玉米的生长期间,要适时施以足够的水分,保持土壤湿润。

3. 施肥管理在生长季节中,要适时施肥,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一般在玉米苗期施用底肥,结穗期和灌浆期再追施一次氮肥。

4. 土壤松耙在玉米生长期间,要适时进行土壤的松耙,松耙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5. 防治玉米苗期间的病虫害玉米苗期是玉米易感病虫害侵害的时期,要加强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一旦发现有害生物的存在,要及时进行防治。

四、病虫害防治1. 主要病害玉米的主要病害有晚疫病、锈病、叶斑病等,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清除病株、药剂喷洒和轮作栽培等措施。

2. 主要害虫玉米的主要害虫有玉米螟、玉米蚜、玉米象等,要加强虫情监测,采用化学的、生物的和物理的方法进行防治。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是确保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

以下是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简要介绍。

一、播种前期1. 土壤处理:选择富含有机质、透气性好、保水性较强的土壤。

将土壤深耕细碎,除去杂草和病虫害源,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2. 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抗逆性强、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好的品种。

二、整地期1. 相间整地:将苗床和田间地块进行整地处理,清除田间农残、杂草和枯落的植株,并实施深翻整地,提高土壤肥力和通气透水性。

2. 留茬晾晒:将稻谷、豆类等前茬清理干净,堆放堤坡上晾晒,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源头。

三、播种期1. 播种技术:合理控制播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气候条件进行适当调整。

合理选择播种工具,保证播种均匀和深度一致。

2. 施肥:根据土壤条件和玉米吸肥特点,进行科学施肥。

一般在播种前后进行基础施肥,后续根据生长阶段和作物需求进行追肥。

四、苗期1. 种子处理:将玉米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也可以进行种子增效剂处理,促进发芽和生长。

2. 过水过肥:保证苗床湿度和养分供应,提高幼苗生长速度。

及时追肥,调整肥料配方。

3. 预防苗蛀虫:喷洒杀虫剂,防止苗期蛀虫危害。

五、生长期1. 中耕松土: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保持田间土壤松散、通气性好。

中耕还可以控制杂草生长,减少竞争。

2. 喷药防治病虫害: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杀虫剂、杀菌剂进行药剂防治。

3. 施肥追肥:根据玉米的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适时追肥,提高产量和品质。

六、成熟期1. 调整灌溉:根据玉米的生长需水量,合理控制灌溉频率和量,防止干旱或过湿对玉米的不良影响。

2. 防治玉米螟:玉米螟是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定期进行田间巡查,发现虫害进行针对性喷药。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包括土壤处理、品种选择、播种技术、施肥、中耕松土等。

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还可以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

而玉米的高产栽培是农民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实践中,很多农民在栽培玉米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导致产量不能达到预期,甚至出现病虫害和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

所以,完善的田间管理技术对于玉米的高产栽培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关于玉米高产栽培田间管理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土壤管理1. 合理施肥:玉米是对养分需求比较大的作物,为了能够获得高产,合理的施肥是非常重要的。

在播种前应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进行合理的施肥计划,如能够进行有机肥与化肥的配合使用,有助于提高养分利用率,从而增加玉米产量。

2. 土壤保水保肥:在玉米生长期要做好灌溉和覆盖工作,保持土壤含水量和肥力,防止土壤贫瘠导致玉米生长不良。

3. 种植前的耕作与松土:玉米生长对土壤通气性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播种前应进行深翻耕作,有利于加快土壤温度升高,并能早熟玉米。

二、病虫害防治1.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应对玉米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用草酸铜、甲基托布津等种子处理剂浸种处理,有助于抑制种子携带的一些病原菌,降低发病率,提高玉米的产量。

2. 合理轮作:轮作能够避免作物连作,减少土壤真菌病害。

3. 实施农业防治措施:实行选择耐病种植,加强地膜覆盖,优化田间管理等有效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玉米的病虫害害。

三、密植技术密植是指将播种的株行间距缩小,株距减小,多植一些玉米植株在一定的土地上,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积极实施密植技术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及时施、深施、准施1. 及时施:保证施肥的时间与作物的需求相符。

2. 深施:为了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应合理施肥,使肥料营养物质能充分利用。

3. 准施:施肥要适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地污染和农产品质量问题。

五、生长调控1. 合理管理玉米生长期:根据玉米的生长特点,合理掌握追肥、中耕、抹药、推迟一些玉米上肥时间等生长期操作,有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

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一、种植技术1、种选玉米种子的选择要求有一定的生育力,结实力强,病抗性和抗逆性较好,适宜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叶片色泽绿润,形态健康,抗病性强,玉米苗的株高、叶片大小要符合栽培要求。

2、土壤处理在种植玉米之前,应进行土壤耕作,使土壤深耕均匀,以减少叶片的灰尘污染,提高氧气含量,改善水分分布和通气条件。

此外,在种植前还应加入适量肥料,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种子的萌发,增加株高和结实数量。

3、播种播种时间要根据当地气温水分的变化,以及期望产量的大小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当土温达到10℃以上时,可以开始播种。

播种深度一般在2-3cm之间,以适应土壤的水分变化情况,并且要定期施水。

二、防病抗虫技术1、防治病害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除草,充分浇水,并及时进行田间无害化管理,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及时喷施有效的抗菌剂来预防病害。

2、防治虫害玉米田里的虫害主要有锈病螟、褐飞虱、褐拟螟、麦白虫和穿心莲虫等,可采用施药防治,切勿滥用农药,以免造成农药残留、生物种群紊乱等。

三、施肥技术1、施肥玉米的施肥应根据土壤的性质、耕作深度及栽培方式来确定,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选择有机肥或无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2、施水玉米生长期的施水应根据土壤含水量、当地气温及玉米的生育阶段来定,一般来说,秋冬季节适宜湿润施水,春夏季节应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而定。

四、采收管理技术1、采收玉米采收时间以玉米乳熟期为好,一般采收时间是玉米叶片开始变黄或熟穗变红,玉米粒乳熟。

采收时要谨慎,以免影响玉米的品质。

2、储藏玉米采收后应尽快进行简单的处理,并及时储存,以防止玉米腐烂变质,储藏环境要室温、通风、无异味,禁止异物混入,确保玉米的品质。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分析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分析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分析玉米田间管理技术是指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对田间作物进行统一管理、合理调节和优化布局的技术方法。

通过科学的管理,能够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分析玉米田间管理的要点。

一、土壤管理土壤是玉米生长发育的基础,因此合理的土壤管理是玉米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

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耕地整理:玉米种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翻耕、平整,并进行杂草清除,保证土壤松散、透气性好,以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

2.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学施肥是保证玉米健康生长的关键。

合理施肥包括基础施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等,要根据不同生长期的需求,及时补充不同营养元素。

3. 控制土壤水分:玉米对水分要求较高,在干旱地区要进行合理的灌溉,避免水分不足;在湿润地区要进行排水,避免积水影响玉米的生长。

二、密植与疏植玉米的生长密度对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适度的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产量,但过密的种植会导致光照不足、病虫害易发等问题。

在玉米田间管理中,需要根据地理环境条件、品种特性和种植目标等因素,合理确定适宜的行、株距,实现良好的株型结构和光合作用效率。

三、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玉米种植中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会造成玉米减产甚至死亡。

在玉米田间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1. 预防为主:通过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做好农田环境卫生和田间管理,增强玉米抵抗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综合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四、定期观察和调控在玉米田间管理中,需要定期观察玉米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调整。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长情况:观察玉米的生长状况,了解叶片颜色、茎秆粗壮程度、株高、根系发育等情况,判断植株生长是否正常。

2. 病虫害情况:定期检查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如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如何搞好玉米田间管理

如何搞好玉米田间管理

加强对玉米田间的精细管理,及时除草、 浇水、排水等,保证玉米正常生长。
问题探讨与展望
1 2 3
气候变化对玉米种植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和产量产生重要影响,如何 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种植结构单一化问题
长期种植单一品种的玉米可能会导致土壤肥力下 降和病虫害增多,需要探索多样化的种植结构模 式。
采用精量播种技术,确保播种深 度、行距、粒距适宜,提高出苗 率和整齐度。
提高种植技术
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配比氮、磷、钾 等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吸收效果。
节水灌溉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有效利用 水资源,提高作物抗旱能力。
病虫害防治
定期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减少病虫害损失。
吉林长春农场的玉米种植
该农场通过选用优质品种、增加播种量、加 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收成。
经验总结与启示
合理密植
科学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玉米 种植密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病虫害防治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科学配比 氮、磷、钾等养分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 。
精细管理
加强对玉米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采取综 合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损失。
收获期应选择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避免在雨天或潮湿的条件下进行 ,以确保玉米的质量和干燥度。
掌握收获方法
玉米收获应采用机械收获,并确保收获机械的清洁,避免混杂其他 杂质,以保证玉米的纯度和质量。
秸秆处理
秸秆还田
将秸秆粉碎后均匀撒在田 里,通过腐烂分解作用为 土壤提供有机质和营养元 素。
饲料加工
将秸秆晒干后作为饲料原 料进行加工,用于养殖业 ,提高秸秆的经济价值。

玉米田间管理及施肥

玉米田间管理及施肥

玉米田间管理及施肥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田间管理和施肥对于提高产
量和保证品质至关重要。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如何进行玉米田间管理及
施肥。

一、田间管理
1.土壤处理:在播种前,应进行耕翻并深翻0.2米左右,犁底施
入有机肥,促进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2.适时抚育:种植期须适时进行抚育,即给玉米加强管理,保证
其良好生长。

主要内容包括及时浇水、松土、除草等。

3.防治病虫害:在种植期,一定要加强防治病虫害工作,及时发
现并施以杀虫剂、杀菌剂等。

4.及时采收:玉米的采收时间是关键,一般为玉米饱满度达到70%左右时,应及时进行收割。

二、施肥
1.基肥:在崭新的一年中,应该在种植玉米之前进行基肥的追施。

追施量要根据土壤质量而定,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需要加量。

基肥通
常包括有机肥和化肥等。

2.定期追肥:在生长期中要适时进行追肥,保证玉米良好生长,增加产量。

追肥期一般应该是生长期前后、拔节期、抽雄期等关键生长时期,施用量要逐渐增加,给玉米提供足够的营养。

3.正确使用肥料:在施肥时,应该注意正确使用肥料,根据实际土壤情况进行施肥。

肥料不能大剂量施用,不仅浪费财力,还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总之,通过田间管理和施肥能够提高玉米种植的成本效益,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玉米田间管理及施肥,合理利用好土地资源,让玉米田丰收。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其耐贫、耐旱、适应性好等优点,成为广大农民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在玉米生产过程中,田间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简要介绍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并谈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播种前的田间管理1、地力调整:在播种前3个月,应当加强整地、施肥、排灌、松土等田间管理工作,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蓄水能力。

2、田面平整:在播种前应当将田面杂草清除干净,防止杂草的种子混入土壤中。

3、倒伏处理:在放置田硐时,应当规范分布,方便泄水并防止倒伏现象发生。

二、幼苗期田间管理1、追肥:幼苗期间,特别是在4-5叶期,应当进行追肥,同时根据土壤情况和植株状态决定追肥量,利用生物、有机、无机各种肥料配施;2、病虫害防治:在幼苗期内应当重点防治带状叶斑病、真菌性病害等。

3、灌水用药:幼苗期间应当适合为玉米进行及时浇水、喷药以及防霜冻等管理工作。

1、排水、施肥、松土:在壮苗期和生长期内应当加强排水、施肥、松土等管理工作,加强田间管理工作,保证植株拉长,抗旱、抗逆性强。

2、病虫害防治:在壮苗期和生长期内应当适合防治青枯、炭疽、芽胶根腐等多种病害。

四、抽雄期及结实期田间管理2、病虫害防治:在抽雄期及结实期内应当重点防治玉米螟、玉米蛀虫、禾虫等多种害虫。

3、防备翻劫:在玉米抽雄期,为了避免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玉米灾害,应当实施防备翻劫措施,如制定应急预案,留有玉米安全区,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综上所述,玉米田间管理是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措施,需要全方位的管理方法。

同时,每个生长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各不相同,需要科学的管理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玉米的生产潜力。

玉米田间管理措施

玉米田间管理措施

玉米田间管理措施1.地块选择和准备:选择适宜的土地种植玉米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低洼地区,以免积水导致玉米生长不良。

其次,要测试土壤的pH值和养分含量,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施肥和施用酸碱调节剂。

2.种子选择和处理: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高质量玉米种子。

种子要经过处理,如浸泡种子,以提高其萌发率和抗病能力。

3.播种和密度控制: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确定玉米的播种时间和种植密度。

在播种前,应将土壤松软,以便种子能够顺利生长,避免土壤结块影响玉米的根系发育。

4.施肥管理: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玉米的生长需求,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

通常,在播种前施入基础肥,并在生长过程中进行追肥。

施肥要注意均匀和适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污染和植株生长不平衡。

5.灌溉和水分管理: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是保证玉米正常生长的关键。

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控制水量,避免过度灌溉或干旱。

在果实填充期,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

6.病虫害防治:定期巡查田间,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治理和物理防治等方法,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性。

7.除草管理:及时进行除草,以减少杂草对玉米生长的竞争。

可以手工除草、机械除草或使用除草剂等方式,减少杂草的影响。

8.支撑和修剪:玉米生长过程中,可以使用支撑物支撑植株,以避免折断和倒伏。

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修剪,促进顶芽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9.收获和储存:等到玉米梗和果穗充分成熟后进行收获。

对于玉米籽粒,应进行适当的干燥和储存,以防止霉变和质量损失。

综上所述,玉米田间管理措施涉及到土地选择、种子处理、播种和密度控制、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除草、支撑和修剪以及收获和储存等方面。

仔细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同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1、苗期管理:(出苗-拔节之前)4-5片全展开叶或7-8片可见叶。

叶色浓绿,叶片宽厚呈壮苗苗架,为此应:(1)蹲苗:保持土壤上干下湿,土壤水分占田间持水量的60%,促进根系发育形成膨大的根系和深扎根,达到蹲苗促壮的目的,以利中后期深层吸水抗旱、保苗、保丰收。

(2)防旱防渍:遇天气干旱造成土壤干旱要抗旱保苗。

玉米苗期的渍水,低洼地出现“芽涝”的地块,要开沟排水防涝保苗。

2、拔节长穗期管理:拔节-抽雄之前历时30天,此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旺盛并进,以雌雄穗分化发育为主。

(1)春玉米出苗-拔节以后常遇春旱,是否浇拔节水,视降水量的情况而定。

在玉米需水关键期,降水量不能满足需要,经常遇卡脖旱的威胁所以春季保墒、大喇叭期及抽穗前后的灌溉是保证春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

套作玉米6月底7月初拔节雌雄穗分化需水量大,不一定时逢雨季,即使浇过春水,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失墒快。

遇旱的可能性也很大,灌溉是获取高产的必要措施。

(2)灌好攻苞水:玉米抽雄前10天至抽雄后20天是玉米需水临介期对水分反应敏感。

如遇干旱必须浇水防旱、抗旱保证雌雄穗发育及以后生育期的需水,才能争取大穗获得高产。

上述时段若遇大雨,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若遇大风要培土防倒伏。

3、开花结实期管理:(玉米从抽雄开花-成熟)历时45-55天。

此时期开花授粉籽粒灌浆充实的生殖生长旺盛时期,决定构成产量要素:果穗数、果穗粒数和粒重。

(1)浇足抽穗扬花水,促进开花授粉,提高结实率,防止茎叶早衰,争取穗多粒重。

(2)浇好灌浆攻籽水:灌浆期植株叶片自下而上枯黄,植株早衰应施肥、浇水增加粒重。

(3)排涝:因降大雨,田间积水要及时排除。

(4)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应用光能、地力和空间,使植株通风透光良好,从而减少空杆。

(5)科学进行肥水管理,根据各生育期的特点进行,特别要注意攻穗的水肥管理,使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植株生长发育良好,减少空杆。

(6)做好人工辅助授粉,保证雌穗授粉完全减少秃顶和缺粒。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一、土壤管理:1.土壤改良:进行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的施用,添加有机质和矿物质,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

2.水分管理:合理控制灌溉的水量和频率,避免土壤干旱或过湿,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3.土壤保护: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例如搭建护坡、挖设沟渠等,保持土壤肥力和结构的稳定。

4.杂草控制: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以减少竞争养分和水分的损失,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二、肥料管理:1.施肥时间: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科学合理地确定施肥时间,营养的供给要与植物需求相匹配。

2.施肥量:依据土壤养分含量和植物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施肥量,避免过度肥料施用造成环境污染和养分浪费。

3.施肥方法:选择适合的施肥方法,如基肥和追肥相结合,有机肥料与矿物质肥料配合使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效益。

4.减少养分损失:避免肥料浸出、气氧化等养分损失的情况,可采用覆盖材料或精确施肥等方式进行控制。

三、病虫害防治:1.预防为主:加强田间清洁消毒、周边环境卫生管理,选用抗病虫害品种作为基础,通过预防措施提前防治病虫害。

2.合理施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防治药剂进行喷洒,并注意施药间隔和剂量的合理安排。

3.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天敌、益生菌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环境污染。

四、灌溉管理:1.灌溉方式:采用适合玉米生长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避免出现过度灌溉或不足灌溉的情况,保持土壤水分适宜。

2.灌溉时机:根据土壤水分情况和玉米的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灌溉时机,避免出现土壤干旱或者过湿导致的生长不良。

3.灌溉水质:保证灌溉水质的安全和合格,避免因水质问题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和植株的损害。

五、收获管理:1.适时收割: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和成熟度,选择适时进行玉米的收割,避免收割过早或者过晚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2.收割机械:使用适当的收割机械进行玉米的收获,提高工作效率,并注意收割机械对土壤和植株的损伤情况。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田间管理和病虫
害防治。

本文将对玉米各时期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进行介绍。

1. 选好播种地点:应选择土质疏松、水分适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土地。

避免
选择低洼地和易积水的地块。

2. 种子处理:种子在播前应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各种病害的发生。

可采用浸种、
涂种、热处理等方法进行处理。

3. 控制病虫害:常见的玉米病虫害有玉米螟、玉米象、茎腐病、赤眼螨等。

可采用
喷洒农药、埋药、释放天敌等手段进行防治。

1. 浇水:幼苗期玉米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度,避免玉米遭受
旱害。

2. 放风:幼苗期玉米需要良好的通风,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和发育。

但应注意防止温
度过低和风沙等不利因素。

3. 病虫害防治:在幼苗期,玉米易发生倒伏、萎蔫、黄化等症状,应注意及时防治,采取喷洒农药、手工拔除等方法控制病虫害。

1. 喷洒生长调节剂:抽雄期喷洒生长调节剂,有助于控制玉米高度和促进玉米抽雄
和开花。

2. 病虫害防治:在抽雄期,玉米容易受到长穗螟、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害虫的危害,应及时喷洒农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1. 加强水肥管理:灌浆期玉米对水肥需求较高,应适时进行灌溉和施肥。

灌溉应注
意避免积水,施肥应注意量的控制。

总之,玉米各时期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
的影响。

种植者应及时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的目标。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玉米的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直接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玉米生长的不同时期,介绍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播种前的田间管理1. 土壤准备:在播种前,需要进行耕地、翻耕、平整土壤等工作,保证土壤松软、疏松,并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湿性。

合理施用基础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

2.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包括浸种、催芽、防治种子传播病害等,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能力。

3. 地力调查:在播种前,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状况和气候条件,制定合理的播种密度和施肥方案,保证玉米的生长需求。

二、生长期的田间管理1. 土壤保墒:在玉米生长期,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土壤干旱,可采取覆盖保墒、灌溉等方案,保证玉米的生长需水。

2. 施肥管理:玉米在生长期需要不同时期的施肥,包括基础肥、追肥和叶面肥等,根据不同时期的玉米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

3. 疏苗间的密植:在玉米生长期,要对苗子进行疏苗,留下健壮的苗子,避免过于密集造成穗粒不充实。

4. 土壤松土:在玉米生长期,要适时对土壤进行松土,促进土壤通气性,保证玉米根系的健康生长。

5. 栽植支架:在玉米生长期,要适时栽植支架,给玉米提供良好的支撑,防止玉米倒伏。

1. 灌浆期的管理:在玉米成熟期,要注意适量施肥,保证玉米的均匀灌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 防治病虫害:在玉米成熟期,要注意防治玉米纹枯病、玉米灰飞虱、玉米螟等病虫害,以保障玉米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3. 防止倒伏:在玉米成熟期,要注意预防玉米的倒伏,可以适时加固支架,保证玉米的正常成熟和收获。

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田间管理方法

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田间管理方法

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田间管理方法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过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田间管理是指在不同生长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防治病虫害。

以下是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田间管理方法。

一、苗期管理(播种后至玉米苗高达10~15厘米)1.土壤准备:在播种前,应对土壤进行充分的翻耕和松土,以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持湿润。

2.良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质玉米种子,并按照规定的密度进行播种。

3.合理密植:对于早熟或耐寒抗病的早熟玉米种植,在密度控制上可以适度增加,促进苗期生长。

4.正确的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温度,选择适合的播种时间,以确保苗期正常生长。

5.及时浇水:确保苗期的土壤湿润,避免干燥和缺水造成苗期生长不良。

6.施肥:适量施入有机或化肥,可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苗期生长。

二、生长期管理(玉米苗高15~30厘米至抽雄)1.间苗调整:在玉米生长期间,对于密度过大的玉米田,可适当稀苗,保证单株玉米的畅通生长。

2.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需求,适量追施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促进玉米生长和发育。

3.防除杂草:杂草对玉米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竞争作用,及时进行除草,保持玉米田内草本植物的干扰最小化。

4.病虫害防治:及时观察和发现玉米生长期间可能出现的病虫害,利用生物防治和农药等手段进行防治,保护玉米的生长。

5.水分管理:根据土壤湿度和降雨情况,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干旱或积水现象的发生。

6.支架建立:对于一些高秧型的玉米品种,可以适当进行支架建立,以支撑植株,促进生长和结果。

7.修剪:在玉米生长期中,可以适量进行修剪,去除死叶和无效枝条,保持玉米植株的通风和光照条件良好。

三、抽雄阶段管理(雄穗结茬后至雌穗露丝)1.追施磷钾:在玉米抽雄阶段,适量追施磷钾肥料,促进雄穗和雌穗的生长和发育。

2.适时除草:继续进行除草,保持田间草本植物的生长最小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也有着广泛的种植面积和消费需求。

针对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玉米的种植要点、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

一、种植要点1. 土壤选择:玉米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格,但最好选择湿润、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

同时要避免重金属、酸碱度过高或过低的土壤。

2. 品种选择:根据种植区域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

一般分为早熟、中熟、晚熟三类,根据当地的生长季节和气候条件进行选择。

3. 播种时间:播种时间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玉米的生长和产量,一般以当地气温、降雨情况和光照等因素为参考,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播种。

4. 密度管理: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使农作物得到适当的养分和光照,从而提高产量。

一般来说,早熟玉米每亩播种量为15000-16000株,中晚熟玉米每亩播种量为12000-13000株。

5. 地膜覆盖:在北方地区的早春播种时,可以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玉米的生长。

二、施肥管理1. 基肥施用:在播种前,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基肥。

一般可选择有机肥、农家肥、复合肥等进行施用。

2. 追肥施用:在玉米生长期间,根据生长状况和气候条件,进行适时适量的追肥。

一般可选择尿素、复合肥等进行施用。

3. 化肥用量:化肥施用量的多少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生长需求来确定,可以做土壤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合理施肥。

4. 施肥技术:在施肥时要注意技术,避免施肥过量或不均匀,建议采用分次、分面施肥的方法,留意施肥技术和环保。

三、病虫害防治1. 玉米病害:主要有灰斑病、锈病、丝核病等,可以采用轮作、间作、优良品种抗病栽培、化学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

2. 玉米害虫:主要有玉米螟、玉米蚜、玉米蚜虱等,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

3. 预防为主:加强玉米的田间管理,保持玉米的健康生长状态,增强其抵抗力,从源头上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玉米苗期田间管理措施

玉米苗期田间管理措施

玉米苗期田间管理措施玉米苗期是玉米生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田间管理措施对于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非常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玉米苗期田间管理措施。

1.土壤准备:在种植前,需要进行彻底的耕作和杂草清除,以保证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

如果土壤酸性较高,需要进行石灰施用来中和土壤酸性。

此外,在土壤准备阶段,还应适量施入有机肥料,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应。

2.种子处理:种子处理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虫害能力。

常见的种子处理方法包括种子浸泡和种子包衣。

种子浸泡可以使用生物制剂或化学药剂来处理,以增强种子的抗病虫害性能。

种子包衣可以使用化学药剂来进行,以提高种子的覆盖率和质量。

3.播种密度控制:播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播种的种子数量,它对于玉米产量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适宜的播种密度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玉米品种来确定。

较为常见的播种密度为每亩6-8万株,但也有些地区和品种适宜播种密度相对较高或较低。

4.施肥管理:在玉米苗期,养分供应对玉米的生长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应在播种前在土壤中施入足够的基础肥料,如氮磷钾复合肥料。

在玉米苗期,氮肥是玉米生长的重要养分,适量追施氮肥有助于提高玉米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此外,还可以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玉米的生长状况进行追施微量元素肥料。

5.灌溉管理:在干旱地区或生长季节干旱的情况下,适当的灌溉管理非常重要。

玉米苗期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小,但也不能缺水。

一般来说,玉米苗期每亩需水量为150-200立方米。

因此,在播种后的几个星期内,应根据土壤湿度和气温等因素,适时进行浇水。

6.病虫害防治:玉米苗期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袭,如玉米米叶绿蜱、玉米螟和玉米病毒等。

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措施包括使用化学农药喷雾防治、采取生物防治、及时清除病虫害源等。

7.疏苗和追肥:在苗期,有时候播种密度过高,会出现苗床间的竞争现象。

此时,需要及时疏苗,将弱苗、病苗和重叠生长的苗子拔除,保留健壮的苗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施用穗肥
• 时间:大喇叭口期
• 施肥量:亩施尿素20—25公斤、钾肥5— 10公斤。
三) 拔节期灌溉
•时间:大喇叭口期
• 常与穗肥结合进行
四) 防止玉米螟(钻心虫)
• • • • • 时间:大喇叭口期 方法:灌心 药剂:呋喃丹颗粒剂 用量:1.5公斤/亩 注意事项: 防止中毒
三、 穗期管理(后期管理)
四、 适时收获 外观标准
• 植株叶片变黄 • 苞叶发黄 • 籽粒变硬
玉米田间管理
一、 苗期管理(前期管理)
• 时间:从出苗到拔节 • 生长中心:以根系和茎、叶生长为主 • 管理目的:
(1)苗全:保证要求密度 (2)苗齐:整齐度好 (3)苗匀:密度均匀 (4)苗壮:根多、叶宽厚、叶色浓绿、茎扁、 苗敦实
一) 适时间苗、定苗
• 早间苗:三叶期间苗 • 晚定苗:5 ~ 6片可见叶定苗 • 定苗原则:去处弱苗、病苗、虫苗,留 壮苗、匀苗 • 补苗:效果不太好 • 缺株:可就近留双株(同行或临行)
二)、防除杂草
时间:玉米幼苗3-5叶
药剂:玉农乐悬浮剂
用量:每亩用4%玉农乐悬浮剂 100毫升兑水50升进行喷雾。
三) 追施苗肥
• 时间:定苗后 • 施用量:每亩用尿素15—20公斤
四) 蹲苗
• • • • 作用:控制植株旺长 目的:控上促下、控前促后、控秆促穗 措施:限制灌水、中耕 原则: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 不蹲干 • 适用条件:旺长的高产田 • 时间:拔节之前结束
二、 拔节期管理(中期管理)
• 时间:从拔节至抽雄 • 生长中心:茎、叶生 长旺盛,开始进行穗 分化 • 管理目的:促秆壮穗 • 田间管理的重要时期
一) 中耕培土
• 时间:封垄前(大喇叭口)结束 • 作用:掩埋杂草、促进气生根发育、防 止倒伏、利于排灌 • 培土高度:7 ~ 8cm • 适用条件:黏土地、湿地、大风多雨年 份、大风多雨地区
• 时间:从抽雄至成熟 • 生长中心:营养生长 停止,以籽粒发育为 中心 • 管理目的:保证授粉 受精、促进籽粒灌浆、 防止早衰
一) 开花水
时间:抽雄至吐丝
二) 花粒肥
时间:抽雄期 作用: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增加粒重。 施肥量:亩施尿素5—10公斤
三) 灌浆水
• 时间:籽粒灌浆期 • 作用:增加穗粒数、防止空秆和秃尖、 增加玉米粒重。 • 注意事项:量不要太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