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香菱学诗4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精品教案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连线。 撑船的生意人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片段 ◆抓住中心句,把内容表述清楚。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5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这幅画的? (学生默读课文,做记号) 生1:介绍了画中的人物多。 生2:介绍了画中的街市很热闹。 生3:介绍了画中最有意思的桥北头的情景。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到了这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请大家再逐段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意思表述清楚的? (学生再读课文)

生1:写画中的人多采用的是排比的句式,课文用了“有……有……有……有……”的句式来列举画中的人物。 师:你能从画中找出这些不同职业的人吗? (课件出示,学生指认) 生2:写街市的热闹也是采用的排比,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生3:写桥北头的情景是作者根据画面想象的情景,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得很丰富。 师:不愧是有名的画家,画技真是高超,这大概就是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吧!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这堂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几百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引领学生去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感官,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等。 2.一张图画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说说都去过什么地方? 生:...... 师:大家去过的地方可真不少。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人文丰富,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假期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呢。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4课《海燕》同步练习(I)卷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4课《海燕》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共8题;共18分) 1. (2分)“当乌云直压海面,雷声轰响,狂风肆虐的时候,海燕却穿过乌云而飞舞,对着乌云而嘲笑,因为欢乐而号叫。”原因是() A . 因为它象个精灵。 B . 因为它高傲。 C . 因为它敏感。 D . 因为它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必胜信念。 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缭草馥郁纷至沓来 B . 瑕疵颤粟矫揉造作 C . 胡茬取谛壁垒森严 D . 决计皱缬问鼎苍穹 3. (2分)选出句中划线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类的一项() A . 于是她看到一双慌张中带着倔犟,倔犟中带着粗野的眼睛。 B . 她的客人中出了诗人,而且和她相关,她感到欣慰,就像自己当了诗人一样。 C . 他们一定能感觉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 D . 但是泉的所在地,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一个美景。 4. (2分)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B .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C .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D . 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5. (2分)下列选项中不是本诗所象征的主题意义的一项是() A . 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 B . 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C . 显示出在大风大浪的斗争激流中要勇敢、顽强、坚定、敢于冲破一切障碍。 D . 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 6. (2分)(2018·桂林)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B . 《资治通鉴》是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 . 谦称是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 D .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7. (4分)“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句话属________描写,作者用了________的修辞,突出了老头子________的性格特点。 8. (2分)选词填空: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________(号叫、呼叫、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________(抱、卷、刮)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________(摔、卷、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________(撕、砸、摔)成尘雾和碎末。 二、综合题 (共1题;共11分) 9. (11分)学习了本课后,语文老师进行了一次关于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下面的任务。 (1)选用一句切合语境的唐诗填空。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1 (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喜塘完小周晓文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只露出一个脑袋,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文章采用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利用脑筋急转弯激趣,随后要求学生画“深山藏古寺”的画导入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读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纲。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脑筋急转弯。 2.如果你是考生,你会怎么画“深山藏古寺”?为什么这么画?(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出示脑筋急转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随后教师出一道类似的题目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情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组合作学习 同桌两人一起做自学题目: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这篇课文共有()个自然段。 ?2、同桌两人把文中带拼音的生词,一起读两遍。 ?3、你能找出文中的多音字吗? ?4、画师给徒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题目,请找出来画上“——” ?5、大徒弟是怎样画的?请找出来画上“——”。 ?6、二徒弟是怎样画的?请找出来画上“——”。 ?7、三徒弟又是怎样画的?请找出来画上“~~”。 ?8、画师觉得谁的画最棒?为什么? ?9、在学过的课文中,你知道哪些主人公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事?在生活中,你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吗? ?10、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西安市莲湖区远东第二小学杨典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都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来说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的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品味的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重点句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里我将继续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本课的学习。除此之外,我特意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以供学生扩展学习,学习

本课之前还让学生在晨读课上多练习读了几遍,基础差的学生读到能熟练为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故事导入、口头复述、图文对照、朗读训练等方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让他的三个儿子用

《香菱学诗》课文资料

【课文资料】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远离官场,无视权贵,生活一贫如洗。 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10载,增删5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 首先,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她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第二,《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 第三,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文章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红楼梦》人物 《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448人。 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721,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23人,古人115人,后妃18人,烈女22人,仙女24人,神佛47人,故事人物13人,共262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983人。 近年,徐恭时作新统计。基础工作是:在历年阅读过程中,先以庚辰本作底本,逐回逐段地把人名材料作成札记,广览诸家表谱,相互核对,最后把人物归类。统计出: (一)宁荣两府本支:男16人,女11人,宁荣两府眷属女31人。 (二)贾府本族:男34人,女8人。 (三)贾府姻娅:男52人,女43人。 (四)两府仆人:丫环73人,仆妇125人,男仆67人,小厮27人。 (五)皇室人物:男9人,女6人。宫太监27人,宫女7人。 (六)封爵人物:男37人,眷属14人。 (七)官吏:有姓名及职名冠姓的男26人,只有职称的38人,胥吏男3人。

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作者及其代表作《红楼梦》的文学常识,积累字词。 【教学难点】 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身乡宦家庭,三岁时被拐卖,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去做妾,受尽凌辱和折磨。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薛蟠外出经商,她终能跟随宝钗住进大观园,有机会接 楼梦》中的精彩节选——《香菱学诗》。 2.关于作者。 曹雪芹(1715~1763),名霑,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共约60年。康熙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家被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遭重大打击,从此“百年望族”一败涂地。势败家亡后,他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只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秋冬之间,他唯一的儿子病死,因伤感太甚,他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海燕》教案设计

《海燕》教案 永仁一中初二193班赵惠颖 学习目标: 1、分析海燕的形象。 2、体会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学习重点: 1、分析海燕的形象。 2、体会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爱的阳光,但更多的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而生活的暴风雨,只能将我们摔打得更结实、更睿智、更坚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海燕在狂风暴雨中翱翔,那便是一种挑战的姿态。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写的,讴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大无畏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的一首散文诗——出示课题《海燕》。 二、明确目标 1、分析海燕的形象。 2、体会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三,听朗读,再现课文。 四、分组合作,自学交流 1、找出描写海燕的语句,分析海燕的形象。 ⑴黑色的海燕……. 矫健勇猛高傲…..藐视恶劣环境,自豪而充满信心 ⑵碰、掠起、冲、穿过……勇敢、迅猛、锐不可当飞翔、飞舞….以斗争为乐 ⑶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听出了困乏…..高度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⑷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对胜利充满信心叫喊….兴奋、欢快 这是一只矫健勇猛、斗志昂扬、无所畏惧、乐观自信、勇敢与献身的海燕。 2、课文主要是描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 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分别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刻画了海鸥、海鸭和企鹅、呻吟、飞窜、恐惧、躲藏,展现了它们在暴风雨到来之时,惊慌失措的丑态。这些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高大的形象 3、文章主要采用了象征手法,请你找出文中有关海燕、暴风雨,大海波浪、太阳、乌云、惊雷、闪电的相应的描写,说说各自的象征意义。(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来思考)。 知识链接: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 五、展示提升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探究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土城小学黄玉萍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 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 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 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三个王子》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然后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 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 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 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

纲。 3、学生人手一本优质课堂作业。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讲述三个王子的故事。 2.如果你是国王,你会选择谁做你的接班人呢?为什么这么选择?(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海燕》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海燕》练习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 D ) A.熄.灭(xī)号.叫(háo)高傲.(ào)火焰.(yàn) B.恐惧.(jù)深渊.(yuān)企.鹅(qǐ)飞窜.(cuàn) C.蜿.蜒(wān)翡.翠(fěi)掠.起(lüè)悬崖.(yá) D.呻吟.(yǐn)海鸥.(ōu)蠢.笨(chǔn)胆怯.(qiè) 2.下列加点词属于贬词褒用的一项是 ( B ) A.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 B.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 ..地飞翔。 C.就在这鸟儿勇敢 ..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D.蠢笨 ..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3.下列句中对破折号的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A.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意思的转折) B.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解释说明) C.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意思的转折) D.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起强调作用) 4.(2018·随州中考)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B )

A.驱动隔膜嘻戏破釜沉舟 B.悬崖要诀屏障迫不及待 C.和蔼悲怆伫立鞠躬尽猝 D.羁绊云霄监察心无旁鹜 5.(2018·宜宾中考)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同学们就毕业晚会究竟怎样开展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B.春天在人们期盼中走来:南方绿草如茵,春暖花开;北方涣然冰释 ....,溪流潺湲。 C.我对他说:“王明,这段时间幸好有我鼎力相助 ....,你的语文成绩终于突破100分啦!” D.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卢永根夫妇捐出毕生积蓄八百多万元,这一善举真是石破 .. 天惊 ..。 6.(2018·巴中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C ) A.经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程序,学生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结核病仍是全球头号传染病。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7.(2018·娄底中考)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人们常说:“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最新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精品文档 “探究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土城小学黄玉萍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 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 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 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三个王子》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然后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 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 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 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

纲。 3、学生人手一本优质课堂作业。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讲述三个王子的故事。 2.如果你是国王,你会选择谁做你的接班人呢?为什么这么选择?(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 (含答案)

丁香花(杨明) 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樨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两点三点。陈涌泉先生说,这个上联出得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再对个四点五点六点什么的就不新鲜了。刘墉不慌不忙地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呵呵,这个百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的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那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地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我十八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地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我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及退了我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我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戈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地跑出去,再哐当哐当地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它开放在这时。春天里,无从查考谁种下了它,却生长得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地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子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烂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它在微风里微微甩摆。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它们在聊什么。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地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

香菱学诗语文教案

香菱学诗语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忆一忆: 1.在>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谁倡议成立的?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成立的?诗社的名字叫什么?他们第一次诗赛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举行的?诗赛的题目是什么?谁取得了第一名? 2.大观园成立的这个诗社有几名成员,分别是谁? ☆参考答案: 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37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38回) 2.海棠社成员名单:

稻香老农(李纨).蕉下客(探春).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菱洲(迎春).藕榭(惜春) [7人]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 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v 〝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v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v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v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v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之三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 ),字( ),号( ),又号( ).( ).liu_https://www.360docs.net/doc/8d1843528.html, 2.据说>〝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v 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v 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 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海燕》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海燕》知识点一、写作背景 海燕是一种海鸟,外形像燕,常在海面上游泳和掠飞。在俄文中,“海燕”有“暴风雨的预言者”的意思。作者以“海燕”为题,点明了文章赞美的对象。 本文写于俄国1905年革命前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当时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作者敏锐地预感到时代的风云变幻,创造出了“海燕”形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 二、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列宁曾称赞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其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 翡翠:一种珍贵的玉石,颜色多样,以绿色最为常见。 苍cāng茫máng: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海鸥ōu:鸟,头和颈部褐色,翅膀外缘白色,内缘灰色,躯干白色,爪黑色。常成群在海上或内陆河流附近飞翔。 飞窜cuàn:飞逐,追逐。 蠢chǔn笨:笨拙;不灵便。

熄xī灭:停止燃烧。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对暴风雨到来之前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深刻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并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6段):暴风雨孕育之时,在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的来临,而其他一些动物却仓皇逃窜。 第二部分(第7-11段):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部分(第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四、思考探究 1.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全篇在内容结构上层层推进,前后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以暴风雨逐渐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场面中进行刻画。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海燕的形象随着这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优质教案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简单介绍了《清明上河图》,接着较为详细描写了画面的内容,最后简单写了画的历史价值。学习这篇文章要根据三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紧扣自学提示的要求与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感受名画历史价值及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略读课文是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过程、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三年级学生抽象及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学生要从古画感受到它的历史价值和传统文化的积淀有些难度,根据学生好动好玩及好奇的年龄特点,采用画一画、找一找、填一填等,直观教学、图文结合、读书指导、情景创设这些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了解名画主要内容,感悟名画风采,激发想象力,使学生置身名画情景之中,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重难点。 教学理念 1、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学生主体地位彰显的课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内容及历史价值。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与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 诗》教案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20 香菱学诗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20*香菱学诗 01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腻.烦(nì) 颦.儿(pín) 穿凿.(záo) 抠.土(kōu) 画缯.(zēng) 沁.芳亭(qì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聪敏伶俐诸事不顾有理有情 B.闺阁笔墨自寻烦脑坐卧不安 C.呆头呆脑嘟嘟哝哝目不憋视 D.忙忙碌碌起承转和平仄虚实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B) A.《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在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批阅数十次,历时十多年而写成 。 的,是作者的精血诚聚 .... B.这几天我看《红楼梦》入了迷,挖心搜胆 ,人也瘦了许多。 .... C.有些学生写文章,过于注重词语的选择,写出来的文章是词语的简单堆砌,毫无内 的尴尬境地。 涵,陷入了以词害意 .... D.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能自暴自弃 ,应树立信心,利用自己的长处,寻找适合自己的 .... 方法,定能有所收获。 4.下列各项中描写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A.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 B.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 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 C.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D.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 02 拓展阅读 ①雨村听了也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 上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路头,若果聚合了,倒是件美事; 偏又生出这段事来!——且不要议论他人,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个没主意的人了!小的听见老爷补升此任,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王二公。”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自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说的‘大丈夫相时而动’,又说‘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话,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的教

案内容预览: 5xx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xx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 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1)注音:阔绰(chuò )羼(chàn)绽出(zhàn)拭(shì)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xx的特殊身份 (2)xx的地位 (3)xx的结局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

九年级语文上册 20《香菱学诗》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 香菱学诗 一、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二)预习要点 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三)达标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摩诘.()应玚.()墟.()里胡诌.()暧暧.()颦.()儿抠.()土辋.()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菱听了,()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 答: (2)、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 ..”你已得了。 答: (3)、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 ...不该传到外头去。 答: (4)、这正是“地灵人杰 ....”,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答: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

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 二、探究案 5、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 6、本文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答: 7、本文描写了黛玉的教诗和香菱的学诗,请分析黛玉和香菱的性格特征。 答: 8、林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 9、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 【精读精练】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10、“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香菱的什么性格特点? 答: 11、“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可叹”“可笑”的内容分别指什么? 答: 12、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香菱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词语回答) 答: 13、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大事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