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教案高品质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
中日_逐渐上升,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1一、抗战开始时间的问题。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二、抗战阶段: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
中日_逐渐上升,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大举侵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_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显示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三、抗战特点:中国抗战的特点是全 .全体现在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种作战方式各种正义力量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如何体现。
其次是一场持久战;最后是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抗战的伟大体现:从抗战的历史意义分析出,国内意义:中国的抗战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扞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意义有: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五大国,并担任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说教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抗日战争纪念馆的_情境模式,围绕重点、难点及亮点精心设计问题群,促进学生互动讨论、辩论纠误,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将本课内容设计为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师本人将担任抗战纪念馆馆长,并在课前布置好预习课题。
说学法:学生以参观抗日战争纪年馆的形式来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这节内容,四位同学将担任抗战纪念馆分馆馆长并做好为其他同学讲解的课前准备。
其余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
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在体念中自主、互动学习,进行知识的辨析和迁移。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教学设计)高一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二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的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二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人,包括了三个目的知识。
第一目“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主要阐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目“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主要阐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目“进人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使中国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学生通过媒体、身边人、参观展览等,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
因此,学生对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等比较熟悉。
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的意蕴理解还不够深刻,对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自豪、自信的情感还不够强烈。
【课标要求】引述宪法序言,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
教学提示: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
可直面各种质疑、非议或诋毁,澄清基本事实,阐明党的宗旨,论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重要节点。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胜利和经历的曲折。
2.能力目标:能够结合历史阐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所取得的成就,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是中国走向富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选择。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说课稿一、教材背景介绍1.1 教材概述《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与人民选择的关系,认识历史的选择性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价值选择能力。
1.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关系;•掌握历史的选择性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价值选择能力。
二、教学重点•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关系;•历史的选择性和发展规律。
三、教学内容3.1 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关系历史与人民选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历史是过去发生事件的纪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他们通过选择和决策改变历史的进程。
历史的发展与人民的选择息息相关,人民的选择会对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3.1.1 历史与人民的互动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民的选择而改变。
人民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决策,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做出的伟大选择,它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2 历史对人民的影响历史对人民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以帮助人民更好地进行选择。
同时,历史中的一些事件对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也会起到重要的影响。
3.2 历史的选择性和发展规律历史具有选择性,并且存在一定的发展规律。
理解历史的选择性和发展规律,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对于我们认识和改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2.1 历史的选择性历史的选择性表现在历史事件的不可逆性和不可再现性上。
一旦历史事件发生,就无法改变和抹去,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历史的选择性,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3.2.2 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历史的发展是辩证的、曲折的、螺旋式的,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习
旧
课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讲
课
提
纲
︵
纲
目
·
教
学
方
式
等
︶
教学纲目: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1。1.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2.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认识中国为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复
习
旧
课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讲
课
提
纲
︵
纲
目
·
教
学
方
式
等
︶
教学纲目: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8.2.1。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重 难
点 点
在辩论中,在实践中如何把握红色文化的方向
布 作
置 业
收集、演唱红色歌曲
课
后
记
要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 第13次
授课日期
1月1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1。3.1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1。3。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启发。
重 难
高中政治 专题4.1 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必然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一、教材分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是近代中国许多仁人志士的追求。
历史证明,在中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模式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中国共产党为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最终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过程。
(二)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历史政治等知识,分析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对我国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表示认同。
三、教学重点难点民主政权的探索过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四、学情分析五、教学方法1.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自学引导法.探究性学习法.理论联系实际法。
六、课前准备1、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2、导学案的印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课堂探究:镜头一:康有为在《立宪法议》中说,现在世界上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立宪三种政体,而“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
他主张“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
镜头二:邹容在他的名著《革命军》中写道:“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
在这部书中,他坚决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并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镜头三: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奋斗,但他建立共和国政体的尝试,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压迫下,终归失败。
孙中山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今天仍有人认为,如果效法欧美11家采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近代中国就能实现现代化。
你可否结合上述材料和已有的政治知识、历史知识,反驳这种观点?(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梦想的破灭: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1、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曾经给欧美国家的发展带来进步;但是,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追求,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留下的只是悲怆和梦想的破灭。
高一政治教案: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导语】⽆忧考为⼤家整理了⾼中各科知识点教案,让同学们明确教学⽬标,有针对性的学习。
以下是《⾼⼀政治教案:历史和⼈民的选择》,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政治教案:历史和⼈民的选择 【学习⽬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2.理解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了解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学习重难点】 .理解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前置性补偿】 1、⼈民代表⼤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及其表现 2、⼈民代表⼤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3、为什么说⼈民代表⼤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新知探究】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1)性质: (2)宗旨: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三种执政⽅式的含义 (1)科学执政: (2)民主执政: (3)依法执政: 2、三种执政⽅式的关系: 【判断正误】 1、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是⼀回事。
() 2、依法执政就是为⼈民执政,靠⼈民执政,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式() 3、民主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纵览全局,协调各⽅⾯的领导核⼼作⽤。
() 4、⽀持⼈民依法履⾏职能,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体现。
() 5、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并由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 【形成性检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封的,⽽是由其⾃⾝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的⽃争过程中确⽴起来的。
据此回答1——2题。
1、“⾃⾝条件”是指()A、它的指导思想B、它的执政地位C、它的严格的组织纪律 D、它的⼯⼈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2、“共产党是为民族、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决⽆私利可图。
”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的政党 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全意为⼈民服务 C、⼯⼈阶级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是⼀致的 D、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式和执政⽅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高中人教版必修二《政治生活》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副本

Part 2 区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
01
依法治国是党领 导人民治理国家 的基本方略。
02
03
依法行政是指政府依
法行使行政权力,是依 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 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联系:都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15
【归纳】 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
2.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是如何得以改变的?
农 民 派
农民阶级的狭隘性、保守性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
改 良 派
资 产 阶 级
近代中国 救亡图存的运动
没有触动封建根基
1898年戊戌变法
地 主 阶 级
没有触动封建根基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
革 命 派
资 产 阶 级
阶级两面性,不彻底 1911年辛性亥革命
未 来
原因3(党的领导核心的意义)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只有坚持 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三大历史任务”:
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9
思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否意味着 可以随心所欲呢?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宪法确立的。 人民代表大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和 法律范围内活动。
第六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一框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学习目标
01 中国共产党地位 02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重点) 03 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难点)
初中历史人民版教案

初中历史人民版教案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了解古代人民的劳动、生产和生活状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听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关注人民生活,珍爱和平、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
2. 难点:探究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
2. 讲解古代人民的社会制度,包括封建社会制度、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系等。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古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制度对他们的影响,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古代各个时期的人民生活和社会制度变迁,探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回顾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思考对今天的启示。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整理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的内容,并写一篇体会感悟的文章。
七、课后反思(5分钟)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效果和问题,为下一堂课提供参考。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1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1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案部编版第三册

新教材⾼中政治第1课历史和⼈民的选择第1框中华⼈民共和国成⽴前各种政治⼒量教案部编版第三册第1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逻辑脉络:本单元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结合历史与现实,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形成、党的先进性、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知识结构:本单元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分三课进⾏阐述:第⼀课“历史和⼈民的选择”,通过描述近代以来,⽆数仁⼈志⼠的各种各样的尝试,阐释中国共产党⼀经成⽴,领导⼈民先后完成新民主主义⾰命、社会主义⾰命,进⾏了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命,使中国⼤踏步赶上时代,认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民的选择。
第⼆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指导思想等认识其特质,认识其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引领作⽤;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时代前列、永葆⽣机和活⼒。
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领导”,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认识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最⼤优势,并且把握进⼊中国特⾊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素养要求:政治认同:认同中国共产党是最⾼政治领导⼒量,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
科学精神: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阐述全⾯从严治党的意义,运⽤具体事例展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式。
法治意识:运⽤具体事例展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式,了解党依法执政的表现。
公共参与:搜集关于改⾰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资料,分析最新成果的时代特征,引述宪法序⾔,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
第⼀框中华⼈民共和国成⽴前各种政治⼒量学习任务核⼼素养1.描述与分类: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盾、历史任务。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3专题四第一框题《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政治选修3同步训练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在普选的基础上,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大,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最重要的制度保障.这表明()①这一制度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②这是一种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的国家结构形式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A.①②③B。
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结构形式,故③应排除。
辛亥革命后,代表各种政治势力的政客竞相仿效西方议会民主,“建国会、立政党”,一时间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政党、团体三百多个。
但是,它们大多成了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工具。
旧中国的多党竞选和议会民主只给历史留下一幕幕闹剧。
据此回答2~3题。
2.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议会民主制度,到了中国却形成了一幕幕闹剧,这是因为()A。
在中国不适合建立民主制度B.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应该继续保留君主制C。
当时的政党都是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D.各派军阀、官僚、政客之间的利益不均衡解析:选C。
议会民主制度在中国形成闹剧的原因,主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故C项符合题意;A、B项观点明显错误;D项观点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A。
《钦定宪法大纲》 B.《临时约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共同纲领》解析:选D.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县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为新中国的百废待兴保驾护航,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民主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造。
据此回答4~5题。
4。
具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萌芽性质的探索是()A.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C。
解放战争后期和建国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D。
7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0篇)

7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7年级历史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7年级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材分析】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
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集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明朝的建立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有什么变化?——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地方三司直属中央。
朱元璋为什么要取消三省,设立三司。
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皇帝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案)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3

第一课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各种政治力量》
教材分析:本课为高考考点
学科素养
政治认同: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科学精神: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深入学习本课,科学认识各种政治力量的作用,评
析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师:总结归纳,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主要矛盾,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那这样的历史人物要由谁带领中国任命完成呢?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接下来我们进入自主探究二的环节
3、中国共产党的贡献
初心与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革命任务: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革命成就: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巩固练习
激发学生思维
六、课堂总结
政治课代表进行总结,在本节学习的内容,以及同学们的表现。
通过总结,反馈情况,表扬先进,鼓励进步。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采取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加强了师生互动,改善了课堂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继续充分发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使学生尽早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新课教学:第一课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各种政治力量》
《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第一框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的曲折过程;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分析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典型事例,概括新型民主的本质特点,逐步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价值追求,增强热爱社会主义民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
2、教学难点: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三、课前准备1、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单》2、教师准备多媒体材料四、教学过程验主国家新型的民主【想一想】从漫画中体会到什么?【探究四】为什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心的都是群众关心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特点是什么?【问】两会的召开,我们可以看出有哪些形式民主形式?【想一想】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有哪些?通过案例分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
课堂小结与收获总结本课的重点协助学生理清思路,完成框架思维导图。
课后探索与发现【拓展空间】假如你是一名政协委员以“提案”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培养学生实践调研、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反思:课程的教学是在前期有所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八年级下的《宪法》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及其内容都有所了解,然而这届学生并未有这些基础,知识点出现架空,教师课堂内容多,课时紧凑。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体会人民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3.理解历史是客观发展的规律,能够识别历史的主客观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人民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历史的主客观因素的识别。
三、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学生“什么是历史?历史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借此引出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2.讲解(30分钟)•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重要事件的过程,如辛亥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从中体会到历史是人民拼搏与奋斗方前进的过程。
历史是由人民的选择和行动构成的,各个时期人民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通过分别介绍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区别,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是客观发展的规律。
•历史的主客观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确定事件的主客观因素,加深学生对不同因素的认识和理解。
3.练习(3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历史事件和名人事迹,让学生进行归类、分析和描述,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4.小结(10分钟)通过讲解、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人民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定义和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到历史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通过介绍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是客观发展的规律。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确定事件的主客观因素,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在导入环节,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尝试回答,达到引入课题的目的。
2.在讲解环节,要注意语言准确、通俗易懂,尽量减少生僻词的使用。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知识点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知识点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纪录,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由人民的选择推动着历史前进。
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历史上的每一个重大时刻,都源于人民的抉择。
1. 人民推动历史进步
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再到现代民主革命浪潮,这些历史性事件背后,都有人民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人民通过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选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 人民捍卫民族独立
面对外敌入侵,人民义无反顾地捍卫家园。
二战期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美国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都彰显了人民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坚定意志。
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民族自由的历史。
3. 人民追求自由平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民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理念。
从废除奴隶制到争取人权,从妇女平权运动到民权运动,人民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
这些运动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4. 人民选择未来道路
每个重大历史时期,人民都要作出选择。
二战后,人民通过和平或革命的方式确立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冷战结束后,人民通过自由选举决定了国家的前进方向。
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动荡时期,人民始终是历史进程的主宰者。
历史的发展轨迹始终由人民的选择决定。
只有尊重并认真倾听人民的呼声,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教案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时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2.能力目标: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造,符合中国国情,坚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只能实行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要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更好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中。
二、教学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时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三、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时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四、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自主探究
五、教学手段:
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复习政治生活中的相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
1.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一、梦想的破灭: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
学生活动――课堂探究:
镜头一:康有为在《立宪法议》中说,现在世界上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立宪三种政体,而“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他主张“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
镜头二:邹容在他的名著《革命军》中写道:“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
在这部书中,他坚决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并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镜头三: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奋斗,但他建立共和国政体的尝试,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压迫下,终归失败.孙中山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
今天仍有人认为,如果效法欧美国家采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近代中国就能实现现代化。
你可否结合上述材料和已有的政治知识、历史知识,反驳这种观点?
1.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曾经给欧美国家的发展带来进步;但是,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追求,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留下的只是悲怆和梦想的破灭。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衰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救亡图存,许多志士仁人上下求索、奔走呼号,各阶级、各阶层、各种社会势力围绕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提出了种种主张,展开了激烈斗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资产阶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也没有能力领导人民彻底完成反帝反
封建的任务,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更谈不上实现人民民主。
实际上,旧中国的政治制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没有改变其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本质,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地位。
相关链接:
辛亥革命后,代表各种政治势力的政客竞相仿效西方议会民主,“建国会、立政党”,一时间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政党、团体三百多个。
但是,它们大多成了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工具。
1913年春,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绝大多数席位,其民主派代表宋教仁准备以多数党领袖身份组阁,竟遭军阀集团刺杀身亡.1923年,北洋军阀曹锟以5 000银元一票的价格收买国会议员590人,被选为大总统,史称“贿选总统"。
旧中国的多党竞选和议会民主只给历史留下一幕幕闹剧。
二、人民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学生活动―――课堂探究: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奋斗历程.《东方红》剧照
《农友歌》:“自己当家做主人,一切权力归农会”;
《八月桂花遍地开》:“张灯又结彩,红色政权建起来”;
《解放区的天》:“民主政府爱人民,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你会唱这些歌曲吗?这些歌词表达了人民的什么意愿?
你能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奋斗历程?
1.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国人民终于认识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必须彻底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制度,建立新型的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领导中国人民实现这一伟大变革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权、寻求适合的政权组织形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课堂探究: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已经具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萌芽的性质.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召开的上海市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建人民政权的最初尝试。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机关。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召开各级参议会,选举产生了抗日根据地各级政府。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边区各级参议会,为边区各级之人民代表机关”。
解放战争时期,广大解放区普遍建立的乡村农民大会、区人民代表会议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等,为中国革命胜利后在全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联系近代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失败尝试,对比以上图文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新型政权而进行的不懈探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
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和农民协会,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到解放战争后期和建国初期各地普遍召开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索和创造。
综观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历程和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型人民政权的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历史的必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规定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亿万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此前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建立新型国家政权发挥了重大作用,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地位,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学生活动--课堂探究:
从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我国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
据统计,全国登记选民总数为3.238 1亿人,占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投票率为85.88%。
此次选举共选出近五百七十万基层人大代表。
北京市选民兴高采烈地参加建国后第一次全国普选为什么人民群众对选举有这么高的热情?
1953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普选,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组织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的标志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
3.我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适合我国的国情,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确立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七、课堂总结
1个必然性:即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政体是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1个地位: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个标志: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的标志。
八、板书设计
一、梦想的破灭: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
1.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2.资产阶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
二、人民的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1.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
三、历史的必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规定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的标志
3.我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适合我国的国情,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
九、课堂巩固
结合历史知识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