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家治理范式的法治化转型
中国式现代化 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挑战是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两个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法治被视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它是一种治理方式,通过对权力的制约和规范,维护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的权益。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法律环境,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法治建设是首要任务。
法治建设要求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确保法律实施的公正和公平。
此外,法治建设还需要加强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促进法律的普及与教育。
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法治机制,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社会治理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是指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有序与稳定发展。
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要求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社会共治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紧密合作,实现权力、责任、利益在社会中的多元共享。
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对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现代化的转型中,中国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透明、协同的社会治理机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三、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互动影响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
法治建设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确保社会治理过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同时,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也需要依靠法治建设来规范和引导社会行为。
在中国,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密不可分。
在法治建设的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取得的成绩不可忽视,但也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取得更加卓越的成绩。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与挑战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有着明显的不同。
新时代治理现代化中的法治思路及建设
新时代治理现代化中的法治思路及建设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治理模式也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步。
其中,法治建设始终是中国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法治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那么,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和建设法治呢?一、法治思路的转变在新时代,法治思路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过去,我们的思想模式是权力优先、靠关系办事等等,导致法律无法完全得到实施和效力。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新的问题,传统的思想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对法治似乎也仅仅是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现在,我们需要转变思维,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执政”。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要把法律运用到具体的治理过程中,促进政府的权力合法性和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维护。
二、法治建设的重点随着法治思路的转变,我们在法治建设方面也有了不同的重点。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我们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防止权力被滥用和乱来。
其次,我们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保护它不仅是对知识创造者的尊重,而且是国家利益的保障。
最后,我们还需要完善民事诉讼制度。
现在,我们的法官要面对的是种种挑战,如案件数量过大,审判难度加大,司法精度需求增加等等,因此,我们需要完善民事诉讼制度,提高司法效率和质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法治建设的措施在法治建设方面,我们不仅需要改变思路,还需要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加强建设。
首先,我们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强化法律的权威性和刚性。
其次,我们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整个社会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我们还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体系,为有需要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最后,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完善的司法考核机制,提高司法水平和质量。
四、法治建设的未来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未来的法治建设也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中国法治建设战略的转型
2015年第1期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家法律还很不完备,党和国家把建构法律体系确立为法治建设优先考虑的目标。
从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提出建立“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构想,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规划,建构法律体系被提升为国家法治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努力,我们完成了很多国家需要一两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立法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但是,建构法律体系只是立法层面的任务,只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
全面推进中国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法治运行各环节和各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增强法治运行的整体合力和效能。
这个新的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顺应中国法治建设的演进逻辑和发展规律,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确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实现了中国法治建设战略的历史性转型,即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转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五个子体系,即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党内法规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任务就是形成这五个子体系,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如果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的话,那么形成这五个子体系则是法治建设各个领域的具体抓手。
一、形成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这个体系就是我们过去所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这个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它仍然只是一个“毛坯房”,还需要装修和加固。
《决定》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问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篇)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通用3篇)第一篇: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此次会议为节点,中国将开启依法治国新时代,中国的依法治国将从政治方略走向全面、系统的法治实践,在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引领下的中国号巨轮必将走得更稳健、更精彩。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制度的竞争,国家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制度的现代化。
法治作为中国当前最大的政治,四中全会给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答案,描绘出了一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
一、法治承载中国治国理想法治承载着中国的治国理想,也构筑起中国的治国大厦。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走过了一条艰难探索、创新发展的不平凡道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此后,在不同场合多次就依法治国作出重要论述。
随着一次次的阐述,新一届领导集体依法治国的理念愈发明确,路径也愈发清晰。
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不竭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基石;是人民权利的根本保障。
四中全会以高远的立意、宏大的构架、精细的笔触,勾勒出了升级版的依法治国。
二、法治的基础是良法善治四中全会提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良法善治是人类古老而崇高的法治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更需要有永远在路上的准备。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2023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让依法治国有了现实的制度基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立法的终结,相反,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法律体系,以此为转折点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立法时代。
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一个国家的治理中,法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
它承载着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国家现代化的使命。
本文将深入探讨法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从法治的概念、特点,以及相关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法治的概念及特点法治,顾名思义,即依法治国,是指国家权力在宪法、法律的框架下行使,以法律为准绳保障公民权益和社会公正的原则。
法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治追求的是公正和平等。
通过明确规定,法治确保了每个公民在面对国家权力时都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待遇,避免了强权和任意行为的发生。
其次,法治具有约束力。
法治要求政府和公民在行为上必须遵守法律,依法行事。
这种约束力确保了国家及其机关的权力不被滥用,同时也使公民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再次,法治保护了个人的自由和尊严。
法治通过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私人财产权等,提供了一种保障机制,确保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不受侵犯。
最后,法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法治的坚持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护,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二、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一方面,法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法治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规范了政府行为,保护了社会秩序,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可靠的制度基础。
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了法治的进程。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要通过制度建设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效能,在这一过程中,法制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只有依靠法治,国家才能更加高效地管理社会问题,保障公民权益,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
三、法治现代化中的问题与挑战在推进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法律执行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和领域,法律的执行存在瑕疵,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这需要加强法官和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执行能力。
其次是法律体系的建设问题。
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是法治现代化的基础。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法治建设研究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法治建设研究随着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法治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
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法治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下,深入研究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路径,对于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二、法治建设的重要性1.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建设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是实现公正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平等的重要手段。
依法治国可以有效规范社会行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下,必须加快推进法治建设,提高司法公正和公正执法水平,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坚实保障。
2.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法治建设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
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可以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国家治理制度和机制,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加强法治建设可以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为国家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法治建设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法律体系和法治环境可以有效保护产权,促进投资和创业活动,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完善法治环境可以有效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下,必须深入推进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法制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1. 完善法制体系。
完善法制体系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建立健全的宪法体系、民法体系、刑法体系、行政法体系等,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法治基础。
2. 推进依法治国。
推进依法治国是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加强政府依法行政,推进全面法治政府建设,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提高司法公正和公正执法水平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化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法治化的前提。
当前,国家各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思想、新技术、新情报加以推进,推动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更加现代化、规范化、高效化,构建健全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
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好政府治理在宏观调控和行业规范双重职能,以科学的法规、方法、程序和机制,确保公共资源营造、管理和运用的规范化、便捷化,推动政府监管的自动化,更有效的履行政府职责。
与此同时,国家各部门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加强对治理绩效的考核,以考评积分为重点考核政府治理效能,鼓励各部门运用科学技术,完善信息化技术,全面深化政府治理,实现科学管理、标准化管理和自动化管理,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立健全治理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为此,国家各部门要推动政府官员职业修养能力的提高,加强科学智慧管理,推进技术的重大创新、重大突破,增强政府管理能力,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善政府工作流程与工作方式,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使国家治理更加科学、智慧,更具有现代化、国际化和法治化的影响力。
三、法治化法治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
为此,国家各部门要坚持以法治的原则,加强法治国家的建设,推广和完善依法治国理念,充分落实宪法和法律,强化法律实施监督机制,使社会生活呈现“法治司法”的格局,培育法治文化和规范社会行为,更有效地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由,最终形成“人人尊法、法治一切”的社会环境。
依法治国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解析
依法治国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解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治国理政的现代化建设成为十九届五中全会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之一。
依法治国,是指以宪法为基础,以法律为统治基础,保证全体公民享有平等权利,也是国家权力的一种体现形式。
在法治国家的建设中,必须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全社会法治观念的增强,从而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发展的顺利推进、国际间的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建立在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基础上,既要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更要尊重和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为全体公民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环境。
同时,还要不断强化法制意识,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使公民知法明理、守法用法,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还应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推行民主法治建设不仅为公民参与社会的合法渠道,而且为人民切身利益的保障提供了制度保障。
要提高人民的参与意识,切实推行民主参与,让人民通过公正透明的机制表达意见、建议和意愿。
同时,加强法治建设,强化司法公正和透明度,维护司法权威和公信力,确保司法公正成为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另一方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还要加强科技创新,打造创新型国家。
要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实现数字中国建设。
同时,鼓励企业以研发为核心,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依法治国。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
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的法律体系转型
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的法律体系转型在中国,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国的法律体系正经历着转型的过程。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全面依法治国在中国的法律体系转型,包括立法层面的变化、法律实施的方式与途径的创新以及公众对法律意识的提升等。
一、立法层面的变化1. 宪法的重要性: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律体系转型的基础。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宪法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法律基础。
2. 法律框架的完善:中国的法律框架正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和修订,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3. 法治思维的转变:过去,中国在一些领域存在强调行政手段而忽视法治的问题,但现在正在逐步转变。
法治思维的转变意味着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认可,法治化的要求也日益凸显。
二、法律实施方式与途径的创新1. 法治与科技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法治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中国法律体系转型的一大特点。
通过建设智慧法院、推行电子诉讼等方式,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公众的司法权益。
2. 多元解纷机制的建立: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中国正大力推行多元解纷机制。
除了传统的司法诉讼外,还建立了仲裁、调解等多种纠纷解决途径,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3. 加强执法监督机制:为了保障法律实施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中国加强了执法监督机制的建设。
通过建立部门间相互监督、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等机制,提高执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公众对法律意识的提升1. 教育法治思想:为了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中国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 加强法律宣传: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宣传法律知识,使公众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
法治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和路径
法治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和路径近年来,随着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法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和路径进行探讨。
一、法治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1.保障国家政治稳定法治是国家政治稳定的基石。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核心,完善法律制度建设,提高法治水平,维护国家法律权威和尊严,有效地维护国家政治稳定。
2.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法治可以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
可以通过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加强政府管治能力,建设法治政府,提高政府智慧化、网络化、数字化治理能力,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治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是以公正为基础的,法治能够制定公正的法律规则和程序,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阻止非法行为的发生,从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1.强化法治意识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问题是强化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全社会法制观念,提升法治素质。
在广大人民中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国民法治素质,比如可以通过开展法制教育、普法宣传等方式。
2.深化法制改革法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经之路。
应紧紧围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加快构建以法律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完善适应时代要求的法律制度建设。
3.提高法律执行力法制在执行上的效力和权威是保证法制建设成果落实的关键。
要客观而公正地对待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继续推进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正性,保证民众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总之,以法治为保障、以法治为载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必须付出努力的目标。
我们要紧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线,加大法治建设力度,持续推进法治建设,在法治体系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化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国家治理体系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是国家运行的基础和框架。
治理能力则是国家运用各种资源,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
而法治化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标志,它要求国家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治理。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家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已经难以应对这些挑战,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化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化的内涵、现状、问题以及路径选择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化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其实质是实现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发展目标,运用各种制度、机制和手段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完整系统。
这一体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行政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各个层面。
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则是指这些制度、机制和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法治化是基础和保障。
法治化意味着国家治理要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确保各项制度、政策和措施的合法性、公正性和稳定性。
通过法治化,可以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基础,不断提高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需要民主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的支持。
浅析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浅析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者:李可福来源:《重庆行政》2015年第03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取得的最新成果,吸取了古今中外有关治理理论及其实践的优秀成果,内涵丰富、指向明确、意义深远。
一、深刻内涵及深远意义(一)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揭示出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内涵:从本质属性来看,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集中体现,强调在党的政治领导和政策推动下治理国家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从治理结构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主要包含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和党的建设六大体系,且这六个体系是有机统一、相互协调、整体联动的运行系统;从治理目标来看,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规范化、法治化、民主化、效率化、协调性。
而能否实现法治化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从治理主体角度讲,有效的治理,突出强调社会公共事务的多元合作治理;从权力运行角度讲,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须合理定位政府职能,明确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权力的边界范围;从组织结构角度讲,有效的治理,必须以科学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为基础,重点是要优化政府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制度体系保障,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在实践中的绩效彰显,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意义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转型期,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治国理政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重大的现实价值。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法治建设研究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法治建设研究1. 引言1.1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法治建设研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法治建设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法治建设已成为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手段和重要保障。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法治建设不仅是维护国家法制的重要保证,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在我国,法治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我国法治建设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法律实施不力、执法不严、司法独立性不足等。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建设路径,需要持续加强法治意识,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快法治体系和法治机制建设,不断提升法治水平。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法治建设需要不断创新。
法治建设创新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在动力。
在法治建设创新过程中,需要依托科技进步,提升立法质量,加强法治监督,强化司法独立,构建法治文化,推动全面依法治国。
2. 正文2.1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是保障国家治理稳定、社会秩序有序的基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权益的关键保障。
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法治建设更显重要。
法治建设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法治还能够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法治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依法治国可以规范政府行为,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法治建设能够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法治建设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有健全法治体系的国家,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保障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推动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只有有法治的国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不断加强法治建设,建设更加公平正义、稳定有序的社会。
这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法治建设研究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法治建设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建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显得尤为重要。
法治不仅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法治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和核心要求。
在法治国家中,法律是统治的最高准则,政府和全体公民都受法律的制约和保护。
法治建设不仅要求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还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建立起以法律为基础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法治建设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在法治国家中,法律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社会生活的秩序和规则,保障了公民的自由和安全。
只有依法治理,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下,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法治建设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保障。
法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在法治国家中,法律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公民,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只有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和谐。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下,要加强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政府能够高效、科学、民主地运行,法治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只有依法决策,按法行政,才能提高政府的权力公正性和效能,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合法性,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下,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监督机制,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以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法治建设研究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法治建设研究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法制建设、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法治建设需要从法律规范制定、执行和监督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
在法律规范制定方面,应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科学性意味着法律规范制定应基于科学的依据和数据分析,确保法律规范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合理性意味着法律规范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实现公平、正义和效率的统一。
规范性意味着法律规范应具备明确性、确定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为社会主体提供明确的行为规范和权利保障,便于实施和监督。
在法律执行方面,应构建健全的法律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健全的法律执行机制意味着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执行体系,确保法律的公正有效执行。
这包括法律执行机关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法官和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行能力,加强对法律执行活动的监督和评估。
监督机制的建设包括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和公众监督的结合,确保权力运行的透明和公正,避免滥用职权和违法行为。
在法律监督和评估方面,应注重法律制度和法律政策的评估。
法律监督意味着要建立起法律监督制度,确保法律的实施符合法律规范和法治原则,实现法律的公正和效果。
法律评估意味着要对法律制度和政策进行有效评估,及时对法律的效果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法律的调整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在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应建设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
社会法治意识是指公民和社会成员具备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积极参与和支持法治建设。
法治精神是指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努力实现公平、正义和和谐的法治精神。
这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意识形态的建设,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良好氛围。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全面建设法治体系,完善法律规范制定、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意识形态建设,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法治建设研究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法治建设研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也在不断地向现代化转型。
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下,法治建设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
法治建设可以提高国家的治理效率和公正性。
因此,本文将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探讨法治建设的相关问题。
首先,一个现代化的国家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法治体系。
在法治体系中,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这套法律法规应该能够涵盖所有社会生活领域,并且要与时俱进。
同时,应该有一个健全的法律机构,包括法院、检察院和司法部门等,来确保法制的实施和维护。
其次,一个强大的法治体系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法治文化基础上。
法治文化是指一种人们普遍认同和遵守法律的文化氛围。
要增强法治文化,首先要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在学校、社会组织和公共媒体等方面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遵守。
其次,需要建立一个尊重法律的社会氛围,严格惩治所有违法行为,并对法律的解释和裁决予以尊重。
第三,法治建设还需要关注社会公正。
法治建设的目的不仅是保证法律的执行,更重要的是要保证社会公正。
法律在执行过程中,要坚持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事,没有人和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要实现社会公正,需要建立一个公正的法律和判决机构,加强司法监督机制,严格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四,法治建设应该关注国际化。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家的法律制度也应该与国际接轨,建立一套符合国际法律标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此外,法治建设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社会分享法治经验和成果,从法律层面共同应对跨国犯罪和全球性问题。
综上所述,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完善的法治体系可以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和公正性。
同时,要注重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关注社会公正和国际化等方面。
只有不断完善法治体系,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浅析新时代中国的法治化建设
浅析新时代中国的法治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的法治化建设是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法为基础,以法治国,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将从法治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和措施三个方面来进行浅析。
新时代中国的法治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法治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
法治化建设能够加强国家的法制建设,实现公正和平等的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通过法治化建设,能够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环境,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新时代中国的法治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完善了法律体系,加大了司法改革力度,提高了司法公正性和专业化水平。
也推动了法治理念的普及,增加了民众对法律的认知和遵守程度。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法律合作,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中国的法治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推动社会全面依法治理。
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立法、执法和司法的一体化建设,保障法律的贯彻执行。
要加强法治监督,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提高法律制度的执行力度。
还需要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法治人才,提高司法公正性和专业化水平。
新时代中国的法治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治监督和加强法治队伍建设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的法治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法治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法治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法治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法治作为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基础,对于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权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性,有助于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
法治是公平正义的保障,为人民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让国民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同时,法治是管理社会冲突的重要方式,有效防止和解决矛盾纠纷,维持社会稳定。
因此,与法治建设不断深化,国家治理体系才能不断完善,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要性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通过建设法治国家,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首先,现代国家治理需要更加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
法治作为一种制度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使国家决策和行政行为更加公正合理,避免滥权、任性决策的风险。
其次,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完善的运行机制。
法律是统一治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工具,有助于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效率,提供社会运行的秩序和规则。
最后,发展法治还能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和社会信仰。
法治是国家软实力的源泉之一,具有国际社会公认的价值,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三、如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加强法治宣传报道等形式,提高人民对法治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完善立法程序,加强监督和问责机制,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效力。
同时,加强司法体系建设,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保障人权和公民权益。
最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世界各国治理经验,提升国家治理的智慧和能力。
中国式现代化 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法治建设的现代化转型法治建设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型中,法治建设必须紧密配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
1. 完善法律制度现代化的法治建设需要完善法律体系,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这包括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强化行政法制建设等方面。
只有法律体系的完善,才能为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加强法治意识现代社会需要全民具备法治意识,这对于法治建设至关重要。
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培养公民守法意识,增强法律意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只有公民的法治意识不断提升,才能有效落实法治建设。
3. 推进司法改革司法改革是现代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型中,推进司法改革,包括加强审判独立、提高司法公正、完善法官选任制度等方面,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社会治理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它关乎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型中,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必须与法治建设紧密结合,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1.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现代社会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管理模式。
这涵盖了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共同责任。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提高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2. 提升社会组织治理能力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提升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激发其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3.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提高公民的诚信意识和行为规范,对于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至关重要。
浅析新时代中国的法治化建设
浅析新时代中国的法治化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法治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发展方向,在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和有效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时代,中国的法治化建设正加速进行,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和进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新时代中国的法治化建设。
一、思想建设法治化建设的第一步是思想建设。
在新时代中国,公民法治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提高。
政府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以法律为信仰,推动法制观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推动公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并促进全社会的法律素养的提高。
在企业、学校、社区等场所,以及新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法治知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二、法律制度建设法律制度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中国通过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审判等手段,完善了法律制度建设。
第一,加强立法。
政府秉承依法治国的理念,大力推动制定和修订法律法规,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家庭婚姻等各个领域,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
第二,严格执法。
政府设立了查处不良商业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打击黑恶势力等专门部门,加强执法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三,公正审判。
政府加强人民法院和检察院的建设,提高司法公正和公信力,使司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使人民群众更加信任并接受司法制度。
三、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化建设的关键是培育法治文化,通过文化建设来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新时代中国大力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深入推动教育、文化、媒体等领域的法治化和专业化发展,推动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的认知,树立“守法尊法、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
四、强化司法保障司法保障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积极推动司法改革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鼓励司法机关积极拓展司法救助途径,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司法环境,维护和平、安全、公正的社会法治秩序。
总之,新时代中国法治化建设涵盖了思想建设、法律制度建设、法治文化建设和司法保障等多个方面,强调从全局着手,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国家治理范式的法治化转型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浅析国家治理范式的法治化转型,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国家治理范式法治化转型何以必然
国家治理范式是指政治共同体在一定历史时段内于国家治理与秩序建构上所秉持的一整套信念、思维模式及其行动基本倾向,它涵括了国家治理的道路选择、制度安排和理论体系。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范式正朝着法治化方向转型,它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必然,也是三十多年国家治理实践探索的逻辑必然。
具体言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民主化为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以世俗化理性化为取向的思想文化嬗变,合乎逻辑地提出了国家治理范式法治化转型的历史性要求;而国家治理在法治化方向上的丰富实践,则为国家治理范式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对应,各类治理主体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国家政权机关对现代国家治理规律日益深刻的认识,则为实现国家治理范式转型提供了思想的力量。
1.治理范式法治化转型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转型的逻辑必然
始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仅次于革命的又一场伟大变革,它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宽泛意义上的小农社会。
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很低,计划经济与自给自足是经济生活的典型态。
农业基础薄弱,工业上虽然也有一些尖端项目,但整个工业基础和整体实力不强;商业和服务业严重落后,对外经济关系处于半封闭状态。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
社会利益结构日趋多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扩展,社会内外开放程度稳步提高,资源要素的市场流动性越来越强,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基于互利的社会合作空间不断拓展,原有的农耕文明正逐步向商工文明转型。
而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看,不同文明类型所要求的国家治理范式是不一样的,商工文明所要求的是一种以规则为基础的国家治理,尤其是以银行、证券、保险、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对法治化治理更有极大的依赖性和相关性。
因此,我国经济基础变迁和社会结构变革,逻辑地要求国家治理范式实现转型,以便为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提供更有利于其竞争、合作与发展的新型社会秩序。
二、国家治理范式法治化转型的基本逻辑
国家治理范式的法治化转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过程,其间关涉到相当多的系统变量。
这些系统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治理范式法治化转型的基本逻辑。
1.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党内一直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法治是关于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法治不涉及政党地位;如果强调党在法治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就有党凌驾于国法之上的嫌疑,这种法治就不是真法治。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加强法治建设无异是给我们党系上了执政绳索,限制了党的执政空间和执政作用的发挥,甚至会因此动摇党的执政地位。
前者主张否定党
的领导,后者则对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持犹豫怀疑、消极观望甚至积极反对的态度。
毫无疑问,这两种声音都极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利于国家治理范式的法治化转型。
事实上,无论是从逻辑还是实践角度看,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绝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而是相辅相成、互促互动互强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治确实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因为社会主义法治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事业,需要方向引领者和制度系统的顶层设计者,而中国共产党是当下中国最先进最坚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它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之理论成果的指导,有对现代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有依法执政的理性自觉;且它没有任何与众不同的特殊利益追求,因而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秩序治理当中能够保持相对自主性,从而有效化解社会内部固存的特殊利益集团为保有既得利益而给法治建设设置的阻力与障碍,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不断前进。
反过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也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更好发挥党的执政作用。
在我国,党的执政地位是在宪法上有明确规定的,任何一个法治主义者都必须尊重宪法,而尊重宪法也就必须尊重宪法中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宪法规定;另外,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开展活动,依法执政,依法行使政治权力,这本身提高了党执政行为的规范性,并因此增强了党执政行为的道德感召力。
再次,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有助于公民形成信仰法治尊重权威的法治人格,这也会从社会心理层面促进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可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互促互动互强的关系。
三、国家治理范式法治化转型的力量协合
1.领导力量与推进力量的协合
国家治理范式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是一个国家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型。
在这个庞大复杂转型过程中,既要有领导力量,也要有推进力量,要实现领导力量与推进力量的协合。
在当下中国,领导力量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它的先进性,它对现代政治文明发展趋势与规律的体认,对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的理性自觉,使其成为中国社会引领法治建设的政治力量。
与此同时,法治建设也需要来自社会、来自民众、来自各种各样利益集团的政治推动,那些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各有利益诉求的权利主体基于更充分的自由考虑,基于更可靠的权益保障考虑,迫切需要以正义的法的规则引导自己权利行为或协调相互之间权利关系,更需要以正义的法的规则约束政府的公共权力,并使政府的公共权力局限于执行正义规则以防止人们之间的相互伤害上。
他们的这种政治诉求构成国家法治建设的强大推力。
没有前者,国家法治建设容易出现方向性偏误或颠覆性错误;没有后者,法治建设则可能出现动力不足停滞不前的局面。
四、法治化国家治理范式的结构图景
成功实现法治化转型的国家治理范式是融冶法治建设道路、法治制度框架和法治思想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其中体现公平正义的宪法法律规则处于至上无上的地位,它们在社会习俗、伦理道德等非正式规则或其他一些未成文规则的作用下,界定着个人可以有充分自由的私域空间,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人们的自由和权利行为彼此相容,并在市场这只看不
见的手的引导下,以有利于他人和社会整体的方式使用着他们所拥有的资源以及那些不为他人所知的知识,并为那些自己根本不知道其存在的人提供着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同时也利用那些我们不知其姓名的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和发展我们自己。
在这些正义规则的约束下,我们的社会合作空间不断扩大,从狭小的村社到广大的区域,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伴随着合作空间的扩大,是合作深度的拓展和合作时间的延长。
我们将从这种不断拓展的合作中获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益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而这并非基于他们之间的目标一致和利益的天然和谐,而是基于正义规则使具有不同目标取向的利益关系变得和谐。
在这种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旁边守卫着的是法治政府,它受法的规则的严格控制,权力作用空间非常有限,原则上仅限于保护产权,执行正义的法律规则,维护人们的权利与自由,并利用供它支配的公共资源以不排斥竞争的方式提供着最基准的公共服务。
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发生的任何行政争议以及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任何权利纠纷,都通过正当法律程序由独立公正之法官作出裁决,此时,程序的正义可有效确保实体的正义。
社会之中的任何人都将得到犹如阳光空气一样重要而又普惠的正义,有了这种底线正义,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心理上认可自己所处的境遇,并积极寻求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尤其可贵的是社会中的人们基于法治实践形成对法律的尊重与信仰,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风尚。
这就是法治化国家治理范式的结构图景,那是我们的理想国家。
当然,我们要看到,国家治理范式法治化转型是一个漫长的
历史进程。
从最早开始法治化转型的英美发达国家看,它们大多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其间充满了曲折、坎坷和反复,难以一一尽述。
我们作为一个后发国家,虽然在制度建构上会有一些后发优势,但也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后发劣势;而且,我国自古缺乏法治的思想文化传统,先秦法家所倡导的法治与今日我们作为现代政治文明重要价值目标追求的法治大异其趣,我们的国家治理范式法治化转型因缺乏来自传统文化的支撑而倍显困难。
因此,我们对国家治理范式法治化转型所需要的历史过程和所可能遭遇到的困难必须有充分心理准备。
所幸,我们有致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共产党,有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理性自觉,有全国人民共同追求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政治合力,有法律人为求法治殚精竭虑的创造性实践,我们相信,国家治理范式法治化转型会比任何国家都走得更加顺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