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学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一)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1、原因:
(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农民负担加重。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2)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
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二)民族矛盾的激化
史料链接: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澶渊之盟”)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案:辽、西夏不断进攻北宋,北宋败多胜少,边患危机严重。
(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一)北宋初期皇权的加强
1、背景:
唐末以来出现了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2、目的:
防止藩镇割据,强化皇权。
3、措施:
(1)集中军权:
①杯酒释兵权
②限制三帅,在中央设立枢密院。
③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
(2)集中行政权:
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互相牵制。
(3)集中财政权:
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二)空前强化的皇帝专权的负面影响
1、形成“积弱”局面。
有何表现?
表现为军队战斗力削弱,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签盟约以求苟安,如宋辽“澶渊之盟”。
2、形成“积贫”局面。
原因是:
①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②冗兵:扩充军队和“荒年募兵”,使军队数量增加,军费开支高涨。
③冗费:北宋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的积贫积弱:
“三冗”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北宋政府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扩充军队数量,致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比较严重。
(2)北宋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2、目的:
缓和矛盾,挽救岌岌可危的北宋统治。
3、推行: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进行改革。
4、内容:
(1)吏治上:
①改革文官3年一次循资升迁办法,规定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老弱病愚等不称职和在任犯罪者。
②严格“恩荫”制。
③改革贡举制。
④慎选地方官吏。
(2)经济上: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
5、结果:
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
小结: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
3、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起用王安石(为变法提供了可能)
1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
2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史料:“臣尝窃计,始为陛下谋者,必曰:‘自祖宗以来,纪纲法度率多因循苟简,非变之不可也。治国之本,当先有富强之术:聚财积谷,寓兵于民,则可以鞭笞四夷,尽复唐之故疆;然后制作礼乐,以文太平’”。
——摘自王安石《答诏问北边事宜疏》
探究思考:
结合材料指出王安石认为变法亟待解决的任务有哪些?
积贫:富国六法(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积弱:强兵四法
选可用之才:取士三法
二、富国之法
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1、结合材料一说明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意图是什么?
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促进农业生产的进行
材料二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材料三欧阳修认为:夏料钱于春中俵(biào,把东西分给人)散,犹是青黄不相接之时,虽不户户缺乏,然其间容有不济者。以为惠政,尚有说焉。若秋料钱于五月俵散,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何名济缺?直是放债取利尔。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下)》
2、结合材料二、三归纳苏辙、欧阳修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
①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
②收取困难,会增加地方政府负担:
③夏季贷款利于解决贫困者的生活问题,而秋季放贷纯粹是为了获取利息
材料四范振兴就募役法的弊端作了分析:1.役钱之多寡以人户之资产为依据,而资产审定的标准,立法者并未规定,令各地从所便为法,于推行之余,猾官奸吏便不免乘机勒索,以致民间骚扰不堪。2.二分宽剩钱乃为水旱灾歉人户物力不及时之备者,而施行未久,宽剩钱灾年照出,又别收头子钱五文,所收的钱亦不尽以用于雇役,慢慢成为政府之特别收入。3.征收之际,官吏舞文弄法,鱼肉乡民,时常打破法定的限额。4.人户输钱免役是立法的本意,但是实施不久,常有役钱已输而又增派他种名色的力役的事情发生,以致募人多不肯就。
——范振兴《王安石政略》,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弊端:
①役钱的征收标准混乱;②不按规定征收宽剩钱;③任意征收额度;④纳钱后仍要服役
材料五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动机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事实则是“商贾为之不行,通都会邑,至有寂寞之叹,非独商贾之患也,而上下均受其弊”。连最初倡议施行市易法的魏继宗也认为,“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三联书店1996年版
意图:打击商人垄断,稳定市场,安定生产和生活;增加了政府收入。
原因:政府垄断了市场,影响了商业的正常运行。市易法实施期间,原本是购买滞销商品,但实际上却专门抢购紧俏物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完成朝廷下达的利润指标,也才能从中渔利,中饱私囊。
三、强兵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