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合集下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思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这次用白话文为您整理了9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思考 1[摘要] 本文通过解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依据、总体要求、基本途径。

[关键词] 和谐社会;社会主义;途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

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1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层建筑保障。

和谐的社会关系要求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加以维护,为此,就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此外,和谐并不是“一团和气”,也不是宗派主义,而是建立在特定的原则的基础之上。

原则要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通过法制加以维炉,为此必须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2.2 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要求。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但是,必须把公平正义放到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中来理解。

离开这个环境,公平正义就可能演变成平均主义。

在现阶段,公平正义主要体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买卖双方的利益和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和谐社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和谐社会的建设
2 1 第 3期 0 2年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u a fLio ig Ad ns ain Colg o r lo a nn mi ir t l e n t o e
No 3, 01 . 2 2
(第 l 4卷第 3 ) 期
( o.4 N . ) V 11 . o 3
建设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 以经 济建设 为 中心 , 中央 党
发展期 ” 矛 盾 凸显 期 ” 存 的特殊 发 展时 期 。由于我 国 与“ 并
I 收稿 日期 ]0 1 1 —1 21— 0 0 [ 作者简介 】 李奎刚 (9 8 , , 17 一) 男 天津中医药大学社科 部教师。
展 不是真正意义的发展 , 而没有 人的全 面发展也不会 有真正 意义的社会和谐 。从 马克思主义观点 看来 , 只有人才 是物 的
( ) 学发展观 集 中反映 了和谐社会建设 的基本规律 一 科
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的建设 , 必须坚持用 发展 的办 法解决 社会 中出现的矛盾 和不 和谐 的问题 。牢 固树立 和认真 落实
是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是全 面建 设小康社 会的重
大战 略提 升 , 是贯彻科学 发展观的逻辑必然 。

是科学发展 , 就很 难谈 得上 和谐 。而只 有各方 面协 调 , 能 才
获 得全 面 发 展 。

和谐社会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意义
( ) 学发展观揭 示 了构建和谐社会 的本质要 求 三 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 也是 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 社 会的本质 要求 。这说 明 , 论是 发 展还 是要 达 到社 会 和 无 谐, 其最终 目的都 是实 现人 的全 面发 展。显然 , 离人 的发 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2、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和谐和依靠力量。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仿佛和发展,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神话,是党执政理念的神话。

4、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6、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毛概文献精读阅读笔记3000字

毛概文献精读阅读笔记3000字

毛概文献精读阅读笔记3000字篇一:3000字毛概论文终结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班级: 12级电气本1班学号:2021081107 姓名:郭子良内容摘要:本文以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为主旨,全面深入的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我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表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分别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何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社会主义资源、财富以及利益的公平分配,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和谐发展的格局,在体制的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

关键词: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民主、和平。

踏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处于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性时期,在这一阶段,随着改革和发展事业的深化,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日益不平衡,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资源与财富的合理分配;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进入的攻坚阶段,已经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和”的概念,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

例如,《易传》高度赞扬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经。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经。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的基本要求和途经。

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
发展理念,它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本要求和途经。

首先,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这是因为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以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为核心,让人民始终处于发展的主导地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保障
民生、保障人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社会的发
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下的利益和发展,还要兼顾未来的发展
和环境的保护。

我们必须遵循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促进
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改革创新的方向。

在建设和谐社
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市场化改革、科技创
新等各方面的改革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不断创造新的动力,促进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这一社会主义大国在
世界上更加崭露头角。

最后,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建设和谐社
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经济发展
的同步推进与生态文明的建设,注重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进步与协调发展,促进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关键途径。

只有不断坚持创新理念,不断推进改革,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发展,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保障,才能让中国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丰富多彩。

首先,和谐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更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增强人的精神文明素质,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再次,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社会民主法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最后,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加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坚持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心连心,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利益一致,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检察院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重要思想原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注重协同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全面满足。

它既强调发展的速度要加快,经济要持续增长,也要求发展的质量要提高,经济要转型升级;既注重现代化建设,也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导向。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在和谐社会中,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富裕,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充分实现,文明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社会风气更加文明向上。

和谐社会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的是全体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思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经济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强调经济发展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共同富裕;在政治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文化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文化事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然而,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社会道德风尚的不健康现象,需要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积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发展观提高到统筹全局的高度,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发展,这使发展的内涵更清晰,明确了发展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强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明确的指出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靠发展,而且这个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这是从我国长期以来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也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五个方面来理解。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帮助人民;“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Ke r s ve inicd vl m n;la ;h r o iu o i ) wo d : w o s e t e e p e t e d am no ssce i f c i f o y t
党的 二是要 以人为本 , 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 ; 三要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 、 、 协调 可持续发展 。科学观 的问 题是关于发展问题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回答 的是什
Ab ta t T ev w o i t cd v l m n e i f e eo m n cai am no s o it.I p it o th e a dfr h ud s r c : h i fs e i e eo e tst e o v l e t s i s h r o i ey t ons u ed m n eg i- e c nf i p i hvw d p f o o lt us c t ot
On t e Viw fS in i c De eo m e t a d Bu l i g S ca itHa mo i u o it h e o ce t v l p n n i n o i l r n o s S c ey i f d s
C HEN  ̄a -u ny e
要和谐兴国、 和谐创业、 和谐 安邦。实现社会 和谐 , 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发展形态上的根本要求。科学 发展观所蕴含的科学精神 、 原则和方法 , 对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
( ) 进社会 和 谐是 发展 的 必然要 求 一 促
十六大以来 , 以胡锦涛同志 为总书记 的党 中央 先后提出了“ 科学发展观”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 两个新概念。它们既有不同的内涵, 又有共 同的特 点。科! 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 全面、 协调、 可持 续的发展观。其基本涵义是 : 一是坚持发展 , 发展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中特作业题目录: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实践依据、时代依据分别是什么?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和主要贡献?4、为什么要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基本国情?5、当社会主义初级理论提出后,有人认为:“现在还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无法解释才提出来的”;还有人说:“初级是一个框,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理论是落后的理论、倒退的理论。

”用你所学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6、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哪些新的内涵?8、分别阐述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体一位”的总体布局的具体内容。

9、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处理好哪些关系?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什么?11、推进文化改革的重大意义?12、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奋斗目标、重要方针分别是什么?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层次分析?14、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5、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17、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原则?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哪些新思想、新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其中邓小平理论是这个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个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等重大战略思想是这个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毛概名词解释以及论述题

毛概名词解释以及论述题

1,人才强国战略:是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级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和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4,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6,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核心价值观互构之论析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核心价值观互构之论析

2013年3月第3期总第229期理论学刊T heor y J our nalM ar.2013N o.3Ser.N o.229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核心价值观互构之论析+吴家华,储著源(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整体性提出三个具有理论与现实辩证统一的重大命题,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八大战略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的科学内涵,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探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核心价值体系落实与践行的逻辑关系、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必要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现;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建构[中图分类号]I)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3)03-0009—0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会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1]‘嗍’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㈣。

另外,在建设和谐文化战略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1](M’。

在这里,会议首次整体性提出三个具有理论与现实辩证统一的重大命题,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八大对这个重大命题提出了新的推进战略,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㈣。

基于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视角,研究协调推进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与构建,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快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必要性和当代意义。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的辩证互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供支撑,更需要全社会和理论界的共同努力。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注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福祉: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社会民生条件,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全民共同富裕。

3. 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发展,要求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科学发展观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强调政府的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5.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科学发展观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福祉,坚持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会姓名:王木滨指导教师:张慧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在自然环境、区域发展、社会思潮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并且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策。

在此,就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做一分析。

一、提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关键所在(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基于当前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出现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而引进的一些国外企业和一些乡镇企业的日益出现,大气污染、河流污浊、垃圾围城等一些人的自身发展与自然界不和谐的现象不断显现。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企业自身发展、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瓶颈。

环境问题也成为阻碍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一大棘手问题。

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处置和协调,那么大自然将会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实施毁灭性的报复。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看到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的现象的情况下,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人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符合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

“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不适宜人的需求的条件加以转变,及时改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这一现象。

这些正是体现了提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关键所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所在。

想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就在于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

但正是由于当前我国社会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所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很有必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直集中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着重体现在“以人为本“的重要核心上,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正是提出“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的关键之所在。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一、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呢?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新概念。

它们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共同的特点。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回答的是“什么叫发展、怎么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回答的是“什么叫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

显然,科学发展观是管总的。

但是,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和根本要求,却都是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协调好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全面考察这两者关系,可以进一步看到,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和根本保证,同时它也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

十六大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提出了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一要牢记“机遇”这两个字,即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二要贯彻落实“全面”这两个字,即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了贯彻十六大精神,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前提下,进一步强调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要实现“社会更加和谐”这一重要目标。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这就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根本目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六中全会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认识,为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也为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

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能够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括为: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人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面 临的主要问题
●对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公平问题要做 全 面的、科学的分析。解决分配领域的公平问题, 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 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千百年来所追 求的真正的公平“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实 现”;在共产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平的实现 程度是不一样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分配的尺 度相同,但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和家庭状况等不尽 相同,分配结果事实上很难做到公平。我国现在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
一.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辩证关系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也好,“五个统筹”也好,都是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 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 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 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 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调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基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质和竞争力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互动优势互补实现各地区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互动优势互补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不断提高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改革为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009-2-18 罗文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和社会矛盾凸显、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

例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人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腐败现象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等。

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我们党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以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根本目标的科学发展观;针对社会矛盾凸显、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的问题,我们党又提出了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主要根源,社会矛盾凸显和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集中表现,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因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

抓住发展主题,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社会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源,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途径。

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新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就要死灰复燃。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和主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

只有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根本的前提和坚实的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就把发展的目的定位于造福全体人民,把发展的主体定位于广大人民群众,从根本上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首要问题。

西方某些学者虽然提出“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的发展观,呼吁“为了一切人和完整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管他们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都不可能改变资本占支配地位和资产者占统治地位的利益格局,其发展成果往往被资产阶级及其利益集团所占有,而不可能造福于全体人民,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指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里的“本”是指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依靠力量。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性质和道路健康发展。

做好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和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方法原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只有做到“五个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实现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力地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中,处于核心关键的地位,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

例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这一体制还不完善,体制创新的任务仍然艰巨;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性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日益突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逐步落实,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但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但协调社会利益和社会矛盾的难度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任务更加繁重;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愈益紧密,但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党中央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致力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

科学发展观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具体实际,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这种客观真理性与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决定着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普遍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从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明确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要求和重大措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专门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从根本上说,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千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性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也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复杂的矛盾。

特别是由于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逐渐增强,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成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只有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社会建设之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和具体目标。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重大战略思想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紧密的联系。

相比较而言,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回答的是“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个领域的目标和任务,回答的是“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的局部性和具体性的问题。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涉及到同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社会建设问题。

例如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都与社会建设与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密切相关。

“五个统筹”贯彻到社会建设领域必然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上的合乎逻辑的展开,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领域的创造性运用。

它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