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出版产业的集聚特点与集聚效应
大量出版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即形成出版产业集聚。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解释,产业集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具体体现为劳动力市场的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的创造与发展以及技术的溢出。在马歇尔及其他大量经济学家的理论基础上,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产业集聚会形成强劲、持续的区域竞争优势,进而提升地区和国家竞争力。基于此,本文分析我国出版产业的集聚特点与集聚效应,为提升出版产业园区管理水平提出新视角。
一、我国出版产业集聚的模式与特点
按照Markusen的观点,产业集聚可以划分为四种模式:马歇尔式产业区集聚模式、轮轴式集聚模式、卫星平台集聚模式、政府主导型集聚模式。
1.马歇尔式产业区集聚模式:该种集群的特征是众多小企业集聚,集群内部有着复杂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竞争与合作关系,和产业区外的企业联系不密切,集群内部企业间存在长期的合同和承诺,集聚具有地方文化特征。
2.轮轴式集聚模式:该种集聚模式又称为轴心-外围模式,是由一个或者多个核心企业为中心,沿着核心企业进行价值链上下游及其水平方向多方位合作,表现为长期的契约和合同责任,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主的产业集聚。
1
3.卫星平台式集聚模式:该种集群由于政府税收优惠和租金以及特殊区位的吸引,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在一个区域内集聚,集群内部企业联系较少,集群的增长性和持续性有限,竞争优势来自于当地的资源察赋,或者是政府提供的优惠。
4.政府主导型集聚模式:该集群模式有一个或者多个政府控制的大型企业、科研机构或者大学,因此吸引众多的中小服务企业集聚在其周围,该种集群政府干预程度大,集群内部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学者通常基于产业集聚形成的主导因素,将产业集聚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模式,如以“中关村”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是市场自发驱动模式,典型代表为浙江温州等地的民营地方特色产业群,这是我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集聚模式最接近的产业集聚区。三是外源式集聚模式,主要通过跨国企业的技术、管理等优势,同时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投资政策、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如广东地区的产业集群等。
对于出版产业来说,由于其自身知识密集型和信息化的特点,产业集聚往往体现为各厂商基于知识和信息在产业链上的分工和合作,这与传统的以物流为核心的制造业“工业园区”存在显著不同。在我国,出版产业集聚区的主要形式为出版产业园区,其主要特点有:
1.出版产业园区的形成以政府主导为主
由于出版产业在精神文化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我国政府对出版产业管制的程度相对比较高, 因而行业的发展受政策的影响较大。虽然,全国各地出现的出版产业园区形成机制不同,但多数以
2
政府主导为主,主要体现为政府在土地、资金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上。一些受政府支持力度较小的园区,往往面临长期发展甚至生存危机。
2.出版产业园区中的核心机构以国有背景为主
我国的出版产业园区,一般都有一个核心机构,这个核心机构往往具有国有背景,一般以国有出版集团为主。这一方面因为国有出版集团与政府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 也说明国有出版集团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规模上占据优势。
3.出版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
我国的出版产业园区基本上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这是出版业的知识属性和信息属性决定的。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出版机构才能更容易获得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实现充分的信息交流,获得高新技术。同时,由于出版物的消费市场往往也集中在发达地区,产业园区聚集在此更便于企业与消费者的信息沟通。
4.园内企业面临传统出版业与IT业的转型
随着多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已经成为现代出版业的发展趋势。这不仅需要传统出版业的人才、信息、技术和渠道,而且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此,无论是传统出版企业还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出版企业,都面临产业技术融合以及由于产业链拓展而带来的转型的挑战。
3
二、我国出版产业的集聚效应
从产业集聚的经典理论到大量的现代研究成果,可以将产业集聚效应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效应,产业集聚使得专业化的分工更加细致,使企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形成马歇尔的“内部规模经济”。
2.网络效应,产业集聚形成产业社会网络,有利于行业信息流通和企业互动,同时增强企业间的信任,降低交易成本。
3.创新效应,产业集聚为同行建立了良好的信息网络,这有利于知识的溢出,同时给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与动力,迫使企业不断寻求创新,提高竞争优势。
4.品牌效应,产业集聚形成园区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从而有利于企业的谈判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降低企业进入和退出风险,提高战略管理能力。
5.人才磁场效应,产业集聚形成对专业人才的磁场效应,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人才搜寻成本,便于专业人才的集聚和相互学习,提升产业人力资源水平。
从我国出版产业集聚区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产业集聚效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例如,产业园区内部,企业获得相关的行业发展和政策导向的信息服务的渠道更加便利,入驻企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凸显了园区的品牌效应,园区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吸引了优秀的专业人才,等等。
4
然而,纵观现状,由于我国出版产业园区发展时日尚短,聚集效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
1.园区企业的产业链有待优化和拓展,企业间的专业分工与协作体系建设尚待加强。园区的服务功能有待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我国不少出版产业园区已具规模,在物业、租金、税收、产品制作、出版发行等硬件方面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吸引了优秀的出版企业入驻,形成了空间上的集聚效应。然而,产品创意研发、市场拓展、融资、人才、技术、信息等软件服务,才能进一步形成产业的智力集聚,对于以知识和信息为核心的出版产业,园区的智力集聚才能最终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2.园区的社会网络建设需要加强,企业间的知识与信息流动渠道需要改善,园区集团竞争能力有待提高。园区的智力集聚,需要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关系,这种关系需要通过良好的社会网络实现。园区社会网络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企业间的知识与信息流动,而且是园区集聚的网络效应与品牌效应具体体现。
3.企业的创新动力尚待发掘和激发。由于出版产业的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经济商品的双重属性,如何处理好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是出版产业创新效应的关键环节。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