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

合集下载

毛概问答题如何正确看待科学发展观

毛概问答题如何正确看待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这个主题。

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的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而提出的。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科学的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 ,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是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要求,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

了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迫在眉睫。

科学发展观是基于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理论武器,对于当代的中国、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与推进作用。

同样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大学生有着同样的指导意义。

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青年大学生是 21世纪国家的主人,也是我们党后备力量的重要来源,并将是我们社会的中流砥柱。

青年大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昌盛与否以及党的生死存亡。

我们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做优秀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主要内容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的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做优秀大学生了?我认为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在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必背7大知识点

科学发展观必背7大知识点

科学发展观必背7大知识点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执政规律正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只有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才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决定》的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实用文档
建设限制分区的重点区域
实用文档
绿地总体结构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5、 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年份
市区建 成区绿 地率
绿化 覆盖率
人均 公共 绿地
主城 区绿地
绿化 覆盖率
人均公 共绿地 面积
2010
35%
45%
10 31.7% 40%
7
年份
市区建 成区绿 地率
绿化覆 盖率
人均公 共绿地
主城区 绿地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唐皇城复兴示意规划图
实用文档
唐长安城复原图
实用文档
保护和延续老城传统空间格局
实用文档
建立老城保护体系和保护名录
实用文档
建筑高度控制
实用文档
十二、旅游规划
实用文档
1、 旅游分区
实用文档
1、 旅游线路规划
实用文档
十三、对外交通规划
实用文档
1、 公路
实用文档
绿化覆 盖率
人均公 共绿地 面积
2020
45%
55%
12
38.5% 48%
9.5
实用文档
十六、基础设施规划
实用文档
1、城市供水
实用文档
1、雨水量预测
实用文档
2、城市用水量供需平衡
实用文档
2、城市排水
实用文档
污水量预测:
到2010年总排水量156万m3/d,排水率为88%,管 网普及率85%;到2020年,总排水量240万m3/d, 排水率为90%,管网普及率98%。
实用文档
3、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加快经济结构调 整,推进现代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由对物的依赖关系变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由对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对立的扬弃而实现的。到了共产主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实现了劳动的普遍化,劳动不再成为人谋生的手段,而成了人的第一需要,这样就会有足够的自由时间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开了航向,但它不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第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一五计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六届六中全会也一再强调,原因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知识点又相互联系。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一时政热点:1、2009年6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黑龙江省考察工作。

胡锦涛强调,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更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努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民生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在发生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胡锦涛这次考察的一个重点。

2、2009年6月18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启动电视电话会议。

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医改近期重点工作,2009年先期启动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直接惠及亿万群众及家庭。

3、2009年10月1日,国庆庆典上设改革开放标语方阵。

胡锦涛发表讲话时指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家电下乡信息系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累计发货分别达到近6,600万件和2,800万件,销售金额突破500亿大关,达508亿元。

其中,10月家电下乡销售额超过120亿元。

家电下乡需要进一步注意完善渠道、产品迎合消费者需求、售后服务到位。

5.2009年8月,国务院部署在10%的县市先行试点,10年内基本实现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一场亘古未有的变革即将在全国广袤的农村展开。

这是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的历史性一步。

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延伸,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6.2009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表示:加强社会领域立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成为今后立法的重点。

毛概总结 (3)

毛概总结 (3)

名词解释1.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2.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3.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4.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5.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是发张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6.解放思想:是指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是指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甚至扭曲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从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中解放出来7.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8.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10.新民主主义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1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要在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三个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科学发展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发展观提高到统筹全局的高度,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发展,这使发展的内涵更清晰,明确了发展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强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明确的指出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靠发展,而且这个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这是从我国长期以来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也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五个方面来理解。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帮助人民;“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等科学发展理念逐步形成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等科学发展理念逐步形成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等科学发展理念逐步形成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等科学发展理念的确立和逐步形成,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为应对新挑战、新问题、新矛盾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和平发展,就是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这些科学发展理念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要求。

只有把这些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的目标。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它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指导意义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它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指导意义

3、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它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它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1、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说一脉相承,是因为它们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课题,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

说与时俱进,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讨论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我县“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进位争先,奋力崛起”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产业互动、促进城乡融合,推进临泉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核心,以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步伐,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总体要求坚持统筹发展,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统筹城乡规划与发展,加快推进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就业向二三产业集中、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促进农业资本向新兴产业资本转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农民向社区居民身份转换,不断完善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强化中心城区地位,加快城镇化进程,科学进行乡村规划。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六通”(路通、水通、电通、宽带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通)为重点,以交通一体化为突破口,加快县域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以实现县域居民“六有”(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社会有序)为主题,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五、坚持“五个统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木)、统筹区域发展(土)、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水)、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火)、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金),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四、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思考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进程中,随着城市建设和工业项目用地不断增加,大批农民离开几代人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失地农民。

笔者认为,对于失地农民,不能仅仅进行一次性资金买断补偿了之,而应站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着力推进以“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解决失地农民的“三难”(拆迁安臵难、失地就业难、生活保障难)问题,促进发展。

完善政策措施,解决拆迁安臵难问题。

一是推进制度创新,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变市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把破解失地农民“三难”问题放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总体把握,统筹谋划,摒弃过去简单转换失地农民身份的做法,围绕让失地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这一目标,大胆进行制度创新,让失地农民真正获得和享受市民待遇,在涉及农民社保、低保、教育、卫生、就业等社会经济的各方面,将过去只有城市公民才享有的政策向失地农民延伸,促进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发展、居住、就业等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

通过建立就业、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后,使失地农民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困有所助,为征地拆迁的依法实施和建设项目的顺利进场提供保证。

二是调整征地补偿安臵标准,合理补偿农民失地损失。

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修改调整征地补偿办法,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在坚持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底线的基础上,可采取细化多种补贴项目、增加失地补贴等。

如同处西南一隅的成都市在2005年对征地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进行了修订,细化了“地上附着物”分类项目,修订提高了蔬菜类、粮食类青苗的补偿标准,最大限度让利于民。

在住房安臵方面,失地农民可自主选择货币化安臵和现(建)房安臵两种方式,对选择现(建)房安臵而没有现房及时予以安臵的,应按每月发放足够过渡费直至安臵妥当为止,保证失地农民“迁得出、住得下、稳得住”,同时,尽可能地提供优惠政策,采取低价位供房、生活补助、贴息贷款、送就业岗位、配套基础设施等让利于失地农民,有效化解拆迁安臵难问题。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法制建设必须坚持的最高价值和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取向和核心理念,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科学发展观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因为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人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服务和制度保障,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坚持的最高价值和基本精神。

我国法制建设追求和实现的所有价值目标都是围绕这一最高的价值要求和取向展开的。

离开以人为本,其他法的价值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离开了以人为本,依法治国就可能偏离法治的轨道。

人类政治文明从人治走向法治,并不仅仅是法律数量的增加和法律功能的扩展,也不仅仅体现在全社会对法律权威的崇尚,最根本表现就是法律价值的转换和创新,即法律对人的主体性、人的人格尊严和自由权利的确认和保障。

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为我国法制建设中法律的价值转换和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依法治国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国法律发展模式真正变革的价值导向,是法律制度创新的标志,它将引导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科学发展观对法制建设尤其是立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3

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3

三、认真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原则是做某件事或解决某个问题在某个领域里不能离开或违背的禁止性规定。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要遵循正确的原则。

为此,关于基本原则。

《决定》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坚持民主法制的原则、坚持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关系的原则和坚持加强党对和谐社会领导的原则,),并将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六大原则。

我分别简单的解说一下)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一条讲的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

《决定》把这一条作为首要原则,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就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

那么这个原则我自己有个说法,叫做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人,或者以人为本还要使人成人,把人当人是对人的态度问题,因此就要重视人自身的和谐。

在各种和谐关系中,主动性都在人,所以人自身的和谐是实现其他和谐关系的基础。

有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成了必然。

因此也就会以宽阔的胸襟对待社会,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就会把乞丐当人,把自己的爹妈当人,把别人的老人也当人,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这就是以人为本。

你不能把领导当神。

文革刚结束,我们认识到一个真理,叫做毛主席是人不是神,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啊。

可是有人后来发现康生干了很多坏事,又缀上了一句说康生是鬼,不是人,这就不是以人为本了。

刚把一个人从神坛上请下来又把一个人塞到鬼狱里面,这都不好啊。

统筹规划,指导城乡区域和谐发展服务全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统筹规划,指导城乡区域和谐发展服务全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50家评审论证社会公示参与市规划领导小组集体审批的规划方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打开城市规划的学术大门一方面全面开放南京的城市规划编制市场在建立起统一的南京城市规划编制工作规定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所有重要规划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规划设计单位至今南京已经成为全国规划设计市场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另一方面建立完善了多学科构成的专家评审咨询论证制度所有重要的规划编制项目和规划管理项目均须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打开城市规划的社会大门强调规划师和多种角色的沟通互动为加强和市民的沟通互动重要项目规划前进行市民调查在规划过程中规划师现场走访入户调查在规划初步方案形成后进行社会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在规划批准后在网上展览馆现场进行多种方式公布此外建立了城市规划展览馆I nt er net规划网站南京日报规划专刊广播电台规划专栏等多媒体形式的规划宣传和沟通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参观人数已近50万人次南京城市规划网站自2004年10月改版以来不到两年点击人数已经超过20万人三关于城市规划的法制性律先生提高城市规划权威性的根本出路在于规划的法制但是中国社会的法制背景以及规划既有的法律法规基础决定了当前只能围绕最关键的规划内容开展立法拟定规则本着急用先编的原则2003年围绕老百姓关注的阳光权问题南京修订了南京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大幅度提高了日照标准保障了老百姓的利益2004年围绕小汽车进入家庭后的社会客观需求出台了南京建筑物停车场配建标准围绕社会热议的马路拉链问题出台了南京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办法2005年围绕城市公共公众利益的保障制定了南京市市区中小学幼儿园用地规划和保护规定并率先在全国创造性完成南京市新建地区公共设施规划配套指引以及新建地区市政设施规划指引2006年围绕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完成了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目前正在进一步探索围绕城市特色保持的特定意图区规划立法以及城市绿线规划立法的尝试围绕规范化的地方性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在城市规划编制方面南京从工作规定技术规定和专项技术标准三个方面建立了规范性体系如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标准就是结合南京实际提出的控详编制标准在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方面我们从南京实际出发在国家部省技术规范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南京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技术规范和标准框架出台了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导则和一批累计超过30项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则党的十六大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总的原则和目标杭州市规划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统筹城乡规划坚持依法行政推行阳光规划不断提高规划编制管理水平将建设和谐社会理念落到实处一统筹规划指导城乡区域和谐发展1统筹协调区域发展为了进一步落实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城市化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方针和部署我局进一步加强了规划统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组织编制杭州市域总体规划我局在原开展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以招投标形式组织编制杭州市市域总体规划目前规划纲要已编制完成二是组织开展大杭州区域范围内的各类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三副六组团等空间规划体系的编制和协调通过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加快组团式结构的城市统筹规划指导城乡区域和谐发展服务全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规划交流2006年京津沪渝穗五城市规划工作交流会下杭州市规划局51空间和发展新格局的形成落实推进城市化构筑大都市和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三是积极促进各类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重要建设项目的统一规划统筹布局和共建共享四是加强与萧山余杭滨江等地区规划工作衔接协调在上级政府和部门支持下逐步理顺和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五是积极推进三副六组团规划建设三副六组团是新一轮总规确定的城市发展重大布局三副六组团的规划建设首先需要建立高层次有权威的规划统筹协调体制和工作机制我局会同各区及部门积极做好规划整合利益协调政策调研机制建设等重要工作六是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长三角区域规划协调和与上海接轨等工作2积极做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报批工作杭州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自2003年上报国务院审批以来经多轮汇报协调建设部专家组织论证反馈意见及修改完善已经城市规划部际联席会议第31次会议原则通过我局针对会议的审查意见积极组织对原上报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并着重针对建设用地在三副六组团的分配及铁路枢纽等相关问题与国土资源部铁道部进行了衔接9月初修改完善后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上报建设部审查已经国务院相关部门的原则通过现正待国务院批复3加强与十一五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我局组织编制与十一五规划同期实行的杭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本轮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主要针对三副六组团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初步评价并对十一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进行合理引导和安排同时提出项目调整补充完善的意见此外本轮近期建设规划还提出每年统筹编制年度行动计划着重对本年度重大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进行统筹安排每年一编滚动执行增强规划的灵活性和可实施性4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引导鼓励土地优用加强对建设用地规划调控的技术分析论证对提供绿化广场道路架空层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实行奖励政策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服务全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1围绕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做好重点规划工作一是加大城市规划的覆盖面2006年我局完成和正在组织编制的各类规划项目128项已完成批复的规划项目有杭州新东站地区概念规划以及城市道路公共设施等规划36项正在编制的有杭州市域总体规划杭州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等重要规划92项二是深化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近几年来我局组织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一批规划项目三是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配合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工作我局组织绕城公路以内城中村农转居改造布点规划工作分别于2003年2004年2006年分三批完成全部155个城中村的改造布点规划2005年我局成立了局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对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和江干区的13个试点村开展了一村一方案一区一统筹的规划设计工作通过这些工作指导城乡协调发展农居合理布局以及村镇乡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开展和谐杭州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2006年我局结合西溪湿地保护二期工程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深化完善了和谐杭州示范区规划为推动示范区建设创造了条件五是配合危旧房改造工作针对老城区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危旧房改造问题我局配合市建委和市房管局普查全市危旧房的基本情况制定了杭州市危旧房近期改造规划编制和管理暂行办法六是加强重要地区的景观规划去年以来我局在整合深化近年相关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对钱塘江两岸景观规划作了编制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2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一是加快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开展了杭州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规划等一批交通道路及杭州市污水专项规划等市政设施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另外我局超前研究和编制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及地铁一号线建设规划和沿线地块规划组织编制地铁一号线沿线站点的城市设计二是加快文教体卫等社会事业规划建设我局坚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并重原则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不断优化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及各类社会事业规划523深入推进阳光规划一是认真实行规划公示制度从2006年6月开始,我局对城市规划编制阶段的项目公示改变了以往在局机关一楼大厅进行公示的单一方式实行在局机关一楼大厅市行政服务中心和相关社区及规划局网站同时进行公示的方式并在公示前通过相关媒体进行公告详细刊登公示的规划项目名称具体时间公示地点以及规划专业人员咨询服务的时间和地点等并对公众意见的收集汇总落实反馈等工作制定了详细的规定2002年至2005年我局共组织各类重要规划方案展示计14期120余项组织重要建设项目展示计9期135项组织建设项目建前公示380余个2006年我局已公示了蒋村翠苑清波等单元控规17个十五奎巷等历史保护规划3个杭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西溪湿地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6个还进行了杭州天际大厦等14个建设项目的批前展示二是加大宣传咨询服务工作力度我局每月编发数期城市规划信息及宣传专刊发送社会各界及社区群众2005年我们根据社区和居民的需要组织编绘全市568个社区的详图免费赠送给街道和社区受到好评2006年我局在吴山广场组织了大型城市规划法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广泛开展机关分局和事业单位联动服务进社区等活动有效沟通了规划工作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三是妥善协调处理利益关系我局通过加强日常沟通协调和政策引导化解矛盾纠纷并加强信访工作增加信访力量在固定专职人员的基础上由新任公务员到信访中心轮岗妥善处理利益关系4坚持依法行政一是加强法治建设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按照行政执法责任制要求我局每年将责任目标分解落实到相关处室单位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严格考评管理二是完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近两年我局根据管理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积极修订制订各类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开展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修订工作我局聘请规划和法律专家为顾问按期完成修订草案已报市政府审查2002年至今我局报市政府转发批准规范性文件10件局发规范性文件30件会同有关部门制订规范性文件20余件涉及从规划审批到批后管理的多方面和全过程为依法行政提供了管理依据三是积极探索实施规划听证制度根据近几年来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矛盾关系复杂群众维权意识增强规划部门日渐成为矛盾焦点的状况我局建立和逐步完善了规划许可听证制度通过听证充分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和检验增强行政审批透明度和公正性也保障了公众的合法权益深圳市委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认为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要求重新审视资源观念更新资源观凡有利于增长和发展的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都要视为资源树立新资源观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软科学建设大力提升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深圳实现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圳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根本出路一深刻认识新资源观对一个城市而言在它发展的不同时期资源观念也不尽相同新资源观将资源分为传统要素资源和新要素资源传统要素资源是以具体物质形态存在的资源是有形资源是硬资源新要素资源是无形资源是软资源包括管理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制度资源是一种更动态更宽泛多维度立体化的资源具有衍生性复制性柔性与组合性等特点新要素资源必须作用于传统要素资源才能发挥价值二者的充分结合对经济增长的质量速度效益等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制定一个长远的科学的城市资源战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为深圳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是深圳新时期城市规划的理念与策略规划交流2006年京津沪渝穗五城市规划工作交流会下深圳市规划局。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和谐社会读本01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第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一再提出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具体部署。

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要完成自己的执政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本世纪头20 年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我们国家目前已经是小康社会了;二是说我们的小康还是不成熟的小康,即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那么,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用了“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其中的“社会更加和谐”,就是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提出来,并使之成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

以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都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如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同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也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

1987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指出在20 世纪的最后20 年中,头10年的任务是要解决温饱问题,后10 年的任务是使中国迈人小康社会,到下个世纪用50 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使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坚持以人为本 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 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力量源泉。

要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坚定不移地把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贯彻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谋发展、促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精神。

只有为人民群众而发展,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发展,以人民群众为发展之本,才是科学发展之路、和谐发展之路,才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不断推进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本质内涵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牢固的政治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只有在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

在我国社会,民主与法治是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

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减少矛盾,而且在于可以有效地解决矛盾,使已经产生的纷争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证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地位,让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2007-8-16近年来,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

并以此统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全局,将农民所关注的就业、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作为首要问题,突出“为民”主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成都的进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城乡均衡的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农村科技和文化事业,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保证了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均衡发展城乡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严重滞后。

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质量,已成为危及社会公平的政治与社会问题。

为此,成都市坚持人财物“三管齐下”,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均衡发展城乡教育,首先要解决好城乡教育硬件的均衡配置。

从2004年开始,成都市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合理配置、规范管理”的原则,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成都市打破过去教育投资、规划和建设的传统机制,将标准化建设的投资主体上移,由市政府投入10亿元负责学校的主体工程,按照统一投资、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六个统一”要求统一实施;14个郊区(市)县政府筹措亿元配套资金,负责提供建设用地和“三通一平”、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

截止2006年底,成都全市410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完成365所。

教育均衡发展之花正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春风,盛开在每一个村镇和每一所学校。

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关键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为此,成都市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是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实现了信息化“校校通”。

二是加快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

通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了1500名校级学科骨干教师;通过农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达到了相应标准。

同时,全市还将晋职、评优政策向农村教师和支教教师倾斜。

三是建立城乡教师互动机制。

2004年初,成都市作出三项决定,即城里教师“下乡”、农村教师“进城”、名师“会诊”。

这三项决定实施以来,成都城区(镇)学校共选派1093名中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到332所农村中小学任教,城区75位特级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与农村学校定点结对,有效地带动了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

四是实施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

在实际的工作中,成都市探索出了“一所城区示范品牌学校和一所郊区薄弱村校‘捆绑’在一起,两个法人单位,一套领导班子,领导互派,教师交流,资源共享”的教育发展模式,有力地提升了薄弱学校的教育水平。

完善教育惠民制度。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这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为此,成都市采取农村教育“杂费”分步减免、帮困助学等一系列惠及广大农村学生的政策措施,保证了全市80余万名农村中小学生无一人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或辍学。

同时,成都市还制定出台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意见(试行)》,从政府财政经费、统筹规划、收费办法和管理扶持等方面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确保了农民工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力。

加快发展农村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生活质量,都离不开科技和文化的支撑。

为此,成都市大力加强农村科技和文化事业建设,积极推动科技、文化进村人户,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繁荣。

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成都市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富集的优势,实施城乡协调发展科技专项计划,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大力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跨越。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以来,成都市共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5万人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万余户。

科技资源不断向农业优势区域集中,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明显增强,彭州蔬菜、大邑金堂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成都市积极探索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模式,加快建设有关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低成本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用信息引领农民致富,带动农村发展。

截至2006年底,成都市固定电话村通率达100%,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达100%,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固定电话部、接人移动电话部,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58%。

电子政务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连接市辖19个区(市)县318个乡镇的信息网络架构。

农村经济信息网络覆盖全市每个乡镇,并延伸到189个农业企业,全市每年通过农村经济信息网实现网上交易3亿多元、网上招商引资2亿元。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为此,成都市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文化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截止2006年底,全市每一个村(社区)都建成了具有“五室三通”(党员活动室、两委办公室、电教室、图书室、网络培训室,通电话、通光纤、通宽带)功能的活动中心;已建成三级馆以上县级图书馆17个、各类文化馆站120多个、农村文化广场数十个,形成了一批功能完善、设备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乡镇(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室、图书室和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街道)有文化站,村村(居委会社区)有文化室;已在14个郊区(市)县建成广播电视台21座,211个乡(镇)实现了县到乡(镇)的有线电视光缆联网。

与此同时,成都市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进村活动,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农村文化得到逐步繁荣,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得到逐步满足。

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针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技术设备仍然较差,医疗服务水平仍然较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都市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体系,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兼顾、重在农村”的总体要求,通过实施乡镇公立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完善公共卫生惠民制度等措施,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

实施农村卫生院(站)标准化建设。

从2005年开始,成都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标识、统一设备配置的原则,投人亿元,对中心城区以外的14个郊区(市)县224个乡(镇)公立卫生院实施了标准化建设。

同时,成都市还同步启动了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每个行政村或新型农民集中居住点都建设了一个政府支持、多元举办、承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的村卫生站。

大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

为改变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差的状况,成都市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素质。

一是严把人员人口关,非专业技术人员禁入。

凡不具备医学院校大中专以上学历或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一律不得进入乡(镇)公立卫生院从事临床医疗服务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乡(镇)公立卫生院安排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

二是加强培训,实行干中学。

对全市238所建制乡(镇)卫生院院长、传染病主检医师和3018个村卫生站乡村医生进行全面培训,提高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和专业知识、技术水平。

三是以城带乡,促进农村医疗全面建设。

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按照分级负责、定点支援、重点实施、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实施了以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为重点支援对象,采取赠送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学科建设、合作管理等多种方式进行的对口支援,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的提高。

完善公共卫生惠民制度。

成都市在全面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防护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和农民工免费体检行动、少儿互助金制度、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医疗救助制度等,为农民建立起了看得起病、吃得起药的健康保障体系。

截止2006年底,成都新型合作医疗累计受益农民达430万人次,补偿总金额亿元;全市已有135万少年儿童参加了互助金,参加率达%,其中低保家庭儿童参加率%,残疾人家庭儿童参加率84%。

另外,成都市中心城区以外的14个郊区(市)县均建立起了规范化的药品供应网络和群防群治的监管网络,乡(镇)、村卫生机构一律实行药品集中配送制,实现了100%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站)进入药品集中配送网络、100%的药品由药品集中配送供应企业供应,确保了农村群众的用药安全。

2努力促进城乡充分就业成都市在实践中,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意见》、《关于失地无业人员再就业有关问题的意见》、《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的意见》等,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分片定责、管理服务、转移培训、扶持援助等机制体制。

城乡一体的就业务员工作管理督查机制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始终把促进农民就业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抓好落实。

一是建立促进城乡就业工作的领导责任制。

将新增就业岗位、控制失业、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充分就业区(市)县等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县、镇、村(社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体系,增强全社会齐抓共管、统筹推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整体合力。

二是实行就业实名管理制度。

为确切掌握城乡适龄劳动力的就业、失业、培训、社会保险等基本状况,成都市全面推行了就业实名制,实行就业统计实名、培训统计实名、再就业援助实名、再就业优惠证管理实名、社会保险实名,通过建立劳动就业动态管理和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到人的_丁作机制,真实反映劳动力就业、失业和培训变化情况,科学做出决策,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社保服务。

三是建立“分片定责入户”督查机制。

从2006年开始,成都市从市级机关抽调100名机关干部,组成20个就业督导组,按照“分片、定责、人户”的要求,深入街道、社区和百姓家,检查、指导基层抓就业工作,协助做好就业工作,为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成都市着力消除“城镇就业保护”等体制性障碍,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一是建立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网络。

积极发展各类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形成了以市劳动力中心市场为龙头,区(市)县劳动力市场为骨干,覆盖镇(街道),辐射村(社区)的四级劳动力市场网络。

二是建立了城乡就业组织网络。

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都建立了劳动就业工作机构,与各级公共职业介绍、培训机构以及已认定的民办职业介绍、培训机构等组成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的工作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