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所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由于其肉眼呈鲜红、颗粒状、柔软湿润,似鲜嫩的肉芽,故称为肉芽组织。

4.瘢痕组织(scar tissue)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并玻变,呈灰白、质硬、缺乏弹性的组织。

1.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血管内, 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 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栓塞(embolism)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称为栓塞,常见的栓塞有血栓栓塞,气体栓塞、脂肪栓塞等。

3.梗死(infarction)任何原因出现的血流中断,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4.槟榔肝(nutmeg liver)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槟榔肝。

5.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除了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

3.渗出(exudation)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4.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于粘膜表面,称假膜。

故此类炎症又称假膜性炎,常见于痢疾白喉等
5.绒毛心(cor villosum)生于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外膜大量渗出的纤维素在心脏搏动的影响下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脏表面,故有“绒毛心”之称。

6.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 介导炎症反应的一系列化学因子。

7.脓肿(abscess) 为局限性化脓性炎,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8.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9.疖(furuncle) 是一种特殊性增生性炎,以局部巨噬细胞增生形成肉芽肿为其特点,多为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

10.痈(carbuncle)是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11.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 是多个疖的融合,在皮下组织和筋膜组织中形成多数多数沟通的脓肿。

1.异型性(atypia) 肿瘤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2.转移(metastasis) 是指瘤细胞由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徒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

3.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指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非典型性增生累及上皮全层,但尚未侵破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4.非典型性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5.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tumor) 组织形态介于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

7.癌肉瘤(carcinosarcoma) 同一肿瘤中既有癌又有肉瘤成分者,称为癌肉瘤。

8.混合瘤(mixed tumor) 肿瘤实质由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组织构成,称为混合瘤。

1.粥样斑块又称粥瘤。

为明显隆起于动脉内膜表面的灰色斑块。

切面,表层的纤维帽为瓷白色,深部为由多量脂质和坏死崩解物质混合而成的黄色粥样物质。

2.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 高血压时,心脏处于代偿阶段,心脏肥大,左心室壁增厚而心脏不扩张,甚至略缩小,称为向心性肥大。

3.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primary granular atrophy of kidney) 高血压晚期病变累及肾脏,双侧肾对称性萎缩变小、变硬,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

切面,肾皮质变薄,皮髓质境界模糊。

4.风湿小体(Aschoff body) 是风湿病病变中的一种肉芽肿性病变,病灶呈圆形或梭形结节,在显微镜下才能见。

小体内常有纤维素样坏死,小体主由Aschoof细胞、Aschoof巨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等组成。

此小体对风湿病具有诊断意义。

5.动脉瘤是指动脉壁局部薄弱或结构破坏后所形成的永久性异常扩张或膨出。

1.肺肉质变(pulmonary carnfication) 大叶性肺炎时,有些病人由于肺泡内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其释出的蛋白酶不足以将肺泡内纤维素性渗出物及时溶解,则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

肉眼观病变肺组织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称为肺肉质变。

2.肺神经内分泌癌指起源于支气管粘膜或腺上皮的(Kulchitsky)细胞(APUD细胞),其胞质内含有神经内分泌颗粒,能产生肽类激素的肺癌。

3.早期肺癌(early pulmonary carcinoma)指癌块直径﹤2㎝,并局限于肺内的管内型和管壁浸润型,且无淋巴结转移的癌。

4.隐性肺癌(occult pulmonary carcinoma) 是指痰细胞学检查癌细胞阳性,临床及X线检查阴性,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支气管粘膜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而淋巴结尚无转移。

5.类癌综合征小细胞肺癌时,由于癌细胞分泌过多的5-HT,使病人出现哮喘样支气管痉挛,陈发性心动过速、水样腹泻、皮肤潮红等症状,称为类癌综合症。

2.桥接坏死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相互连接的肝细胞坏死带,称为桥接坏死,主要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3.假小叶正常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有的肝小叶分割包围或由再生的肝细胞形成的结节,称为假小叶。

4.小肝癌是指单个癌结节直径在3cm以下或结节数目不超过两个,其直径的总和在3cm以下的小肝癌。

5.毛玻璃样肝细胞在乙肝患者的肝组织内可见部分肝细胞质内充满嗜酸性颗粒状物质,胞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称此细胞为毛玻璃样肝细胞。

免疫组化检查胞质内嗜酸性颗粒状物质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

2.镜影细胞:双核的R-S细胞,两核对称排列,形似镜中之影,故名。

其对诊断霍奇金淋巴瘤具有重要意义,故称为诊断性R- S细胞。

3.陷窝细胞:又称为腔隙型细胞,为一种变异的R- S细胞。

细胞大,胞浆丰富而空亮,核多叶而皱折,染色质少,多个较小核仁,主要见于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

4.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生形成的恶性肿瘤。

其特征为骨髓内异常的白细胞增生取代正常的骨髓组织,并进入周围血中,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全身组织和器官,造成贫血、出血和感染。

5.绿色瘤:又称为粒细胞肉瘤,是在骨髓的粒细胞白血病出现前,在骨、眼眶、皮肤等处出现的局限性原始粒细胞肿瘤。

瘤组织新鲜时肉眼观呈绿色,故名之。

6.淋巴瘤:也称为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核结外淋巴组织等处的恶性肿瘤。

1.肾病综合症某些肾脏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严重水肿、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总称为肾病综合征。

2.透明管型由蛋白质和一些糖蛋白在远曲小管或集合管内聚集形成,HE染色时为淡红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称为透明管型。

3.大红肾为急性弥漫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肾脏的肉眼表现,肾轻度或中度肿大、充血、包膜紧张、表面光滑,包膜红时称大红肾。

4.新月体或环状体新月体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增加使血液中纤维蛋白渗出到肾球囊,刺激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明显增生、堆积成层,在毛细血管丛周围呈新月形或环状,故称新月体或环状体。

5.蚤咬肾急性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若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肾表面及切面可散在小出血点,如蚤咬状,称蚤咬肾。

6.颗粒性固缩肾颗粒性固缩肾由高血压病和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前者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后者称为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肉眼形态上为两侧肾脏对称性萎缩变小、变硬、色苍白,表面呈弥漫性颗粒状。

1.子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炎性病变过程中最多见的局部特征。

宫颈表面呈红色病损,是鳞状上皮脱落,为柱状上皮所代替,上皮下血管显露的结果。

糜烂面与周围的正常鳞状上皮有清楚的界限,糜烂面为完整的宫颈管柱状上皮所覆盖,又称“假性糜烂”。

3.畸胎瘤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具有向体细胞分化的潜能,大多数肿瘤含有至少两个或三个胚层组织成份.
4.葡萄胎葡萄胎亦称水泡状胎块,是滋养层细胞病变中的良性病变。

由于滋养层细胞增生,胎盘绒毛间质部水肿变性,使胎盘绒毛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水泡之间还有细蒂相连成串,形似葡萄。

1.单纯性甲状腺肿又称弥漫性飞渡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碘缺乏,TSH分泌增加,引起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滤泡内胶质堆积而使甲状腺肿大,常不伴有甲亢。

2.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由于血中甲状腺素过多,作用于全身各组织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统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

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基础代谢率和神经兴奋性增高,女性多见。

1.卫星现象 1个神经元由5个或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一般在神经元变性、坏死时多见。

2.噬神经细胞现象神经细胞死亡后,被小胶质细胞或血源性巨噬细胞的包围、吞噬现象。

3.筛网状软化灶流行性乙型脑炎时,局灶神经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可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软化灶,称为筛网状软化灶。

1.结核结节(tubercle)在是细胞免疫基础上形成的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

典型者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2.伤寒肉芽肿(typhoid granuloma) 吞噬了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的巨噬细胞(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伤寒肉芽肿。

3.结核球(tuberculoma) 是继发性肺结核的一种类型,为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直径常为2-5cm,多为单个,也可多个,常位于肺上叶。

4.冷脓肿(cold abscess) 干酪样坏死型骨结核病变常累及周围软组织,引起干酪样坏死和结核性肉芽组织形成,坏死物液化后在骨旁形成结核性“脓肿”,由于局部并无红、肿、热、痛,故称“冷脓肿”。

5.肺原发综合征(pulmonary primary complex) 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核结核称为原发综征。

1.阿米巴痢疾肠阿米巴病因临床常出现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等痢疾症状,故常被称为阿米巴痢疾
5:机化——由肉芽组织替代坏死组织、血凝块、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的过程。

6:肉芽组织——有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多少不同的炎细胞及纤维母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9: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0:梗死——集体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而发生的缺血性坏死。

11: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黏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渗出。

12: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定向移动。

13:蜂窝织炎——是指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14:干酪样坏死——坏死物呈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

15: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市区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18:虎斑心——严重贫血时可见左心室乳头肌内膜下呈现一排排黄色条纹,与正常红色心肌相间排列,呈虎皮样外观。

19:风湿小体——是风湿病的一种肉芽肿病变。

由纤维样坏死,成团的风湿细胞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构成。

1.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流式细胞分析术(flow cytometry,FCM):FCM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它可以快速定量细胞内DNA,用于测定肿瘤细胞的DNA倍体类型和肿瘤组织中S+G2/M期的细胞占所有细胞的比例(生长分数)。

测定肿瘤细胞的DNA倍体和生长分数不仅可以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参考标志之一,而且可反应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

FCM还可应用于细胞的免疫分型,对临床免疫学检测起到重要作用。

3.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4.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 cell injury):较轻的细胞损伤是可逆的,即消除刺激血子后,受损伤细胞可恢复常态,通常称之为变性或是亚致死性细胞损伤。

11.脂肪变(fatty change):细胞浆内甘油三酯(或中性脂肪)的蓄积称为脂肪变或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起因于营养障碍、感染、中毒和缺氧等。

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纤维和肾小管上皮。

13.心肌脂肪浸润(fatty change):心外膜处显著增多的脂肪组织,可沿心肌层的间质向着心腔方向伸入,心肌因受伸入脂肪组织的挤压而萎缩并显薄弱,称为心肌脂肪浸润,并非脂肪变性。

14.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又称玻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泛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染片中呈现均质、粉染至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15.淀粉样变(amyloidosis):是在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蓄积,并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即遇碘液后变为棕褐色,再遇稀硫酸由棕褐色变为深蓝色。

16.粘液样变性:是指间质内有粘多糖(透明脂酸等)和蛋白质的蓄积。

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营养不良时的骨髓和脂肪组织等。

镜下: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的基质中。

17.病理性色素沉着:有色物质(色素)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称为病理性色素沉着。

18.脂褐素(lipofuscin):是蓄积于胞浆内的黄褐色的微细颗粒,电镜下显示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其中50%为脂质。

附睾管上皮细胞、睾丸间质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胞浆内正常时便含有脂褐素。

19.病理性钙化(pathologic calcification):在骨和牙齿以外的软组织内有固体钙盐(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的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20.营养不良性钙化: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如血栓、死亡的寄生虫卵)内的钙化,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

营养不良性钙化体内钙磷代谢正常。

21.转移性钙化(metastatic calcification):由于钙磷代谢障碍(高血钙)所致正常肾小管、肺泡壁、胃粘膜等处的多发性钙化,称为转移性钙化,可影响细胞、组织的功能。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肿瘤破坏骨组织、维生素D过量摄入等可引发高钙,导致转移性钙化。

22.坏死(necrosis):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细胞器膜等)崩解、结构自溶(坏死细胞被自身的溶酶体酶消化)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23.核固缩(pyknosis):表现为核缩小、凝聚,呈深蓝染,提示DNA停止转录。

24.核碎裂:表现为染色质崩解成致密蓝染的碎屑,散在于胞浆中,核膜溶解。

25.核溶解:染色质中的DNA和核蛋白被DNA酶和蛋白酶分解,核淡染,只见或不见核的轮廓。

26.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坏死的细胞的蛋白质凝固,还常保持其轮廓残影。

这可能是由于死死局部的酸中毒使坏死细胞的结构蛋白和酶蛋白变性,封闭了蛋白质的溶解过程。

凝固性坏死好发于心肌、肝、脾、肾等。

27.干酪性坏死:是彻底的凝固性坏死,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

镜下: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甚至不见核碎屑,肉眼观:坏死呈白色或微黄,细腻,形似奶酪,
29.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是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

最常发生于含可凝固的蛋白少和脂质多的脑和脊髓,又称为软化(malacia)。

化脓、脂肪坏死和由细胞水肿发展而来的溶解性坏死(lytic necrosis)都属于液化性坏死。

30.纤维素性样坏死(fibrinoid necrosis):曾称为纤维素样变性。

发生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是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病(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火等)和急进性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

镜下,坏死组织成细丝、颗粒状的红染的纤维素(纤维蛋白)样,聚集成片块。

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可能是肿胀、崩解的胶原纤维(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引发),或是沉积于结缔组织中的免疫球蛋白,也可能是由血液中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的纤维素。

31.糜烂(erosion):皮肤、粘膜处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称为糜烂。

较深的坏死性缺损称为溃疡(ulcer)。

32.窦道(sinus),瘘管(fistula):由于坏死形成的开口于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两端开口的通道样坏死性缺损称为瘘管。

33.空洞(cavity):在有天然管道与外界相通器官(例如肺、肾等)内,较大块坏死组织经溶解后由管道(支气管-口腔、输尿管尿道)排出后残留的空腔,称为空洞。

34.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过程称为机化。

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36.凋亡(apoptosis):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凋亡的发生与基因调节有关,也有人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
37.凋亡小体:光镜下,凋亡小体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胞浆浓缩,强嗜酸性,可有可无固缩深染的核碎片,故又称之为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 body or Councillman body)。

38.修复(repair):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39.创伤性神经瘤:外周神经受损时,若断离的两端相隔太远,或者两端之间有瘢痕或其他组织阻隔,或者因截肢失去远端,再生轴突不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卷曲成团,成为创伤性神经瘤,可发生顽固性疼痛。

40.细胞外基质:在任何组织都占有相当比例,它的主要作用是把细胞连接在一起,借以支撑和维持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主要成分有胶原蛋白、蛋白多糖、粘连糖蛋白。

41.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42.瘢痕疙瘩:瘢痕组织增生过度突出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扩延,称为瘢痕疙瘩。

43.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为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

48.肺褐色硬化:长期的左心衰竭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肺呈棕褐色,帮称为肺褐色硬化。

50.混合血栓: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往往以瓣膜囊或内膜损伤处为起始点,血流经过该处时在其下游形成涡流,引起血小板粘集,构成静脉血栓的头部(白色血栓)。

在血小板小梁间血流几乎停滞,血液乃发生凝固,可见红细胞被包裹于网状纤维蛋白中,肉眼上呈粗糙、干燥的圆柱状,与血管壁粘着,有时可辨认出灰白与褐色相间的条纹状结构,这种血栓称为混合血栓。

51.延续性血栓:混合血栓构成静脉血栓的体部。

静脉血栓在形成过程中不断沿血管延伸而增长,又称延续性血栓。

52.层状血栓:单一的混合血栓现于二尖瓣狭窄时扩大的左心房和动脉瘤内,血栓呈灰白色和红褐色交替的层状结构,故又称为层状血栓。

53.再通:在机化过程中,因血栓逐渐干燥收缩,其内部或与血管壁间出现裂隙,新生的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其表面,形成迷路状的通道,血栓上下游的血流得以部分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再通。

54.静脉石:长久的血栓未能充分机化,可发生在静脉内有大量钙盐沉积的血栓称为静脉石。

55.交叉性栓塞:有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者,心腔内的栓子偶尔可由压力高的一侧通过缺损进入另一侧心腔,再随动脉血流栓塞相应的分支,这种栓塞称为交叉性栓塞。

56.逆行性栓塞:在罕见的情况下会发生逆行性栓塞,如下腔静脉内的栓子,在剧烈咳嗽、呕吐等胸腔内压力骤增,可能逆血流方向运行,栓塞下腔静脉所属分支。

57.白色梗死(white infarct):发生于动脉阻塞,常见于心、肾、脾等组织结构比较致密和侧支血管细而少的器官,当梗死灶形成时,从邻近侧支血管进入坏死组织的出血很少,故称为贫血性梗死。

梗死灶呈灰白色,因而又称白色梗死。

58.红色梗死(red infarct):主要见于肺和肠等有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和组织结构疏松的器官,并往往在淤血的基础上发生。

梗死处有明显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

梗死灶呈红色,所以又称红色梗死。

59.炎症(inflammation):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节。

60.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变质是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过程,是局部细胞、组织代谢、理化性质改变的形态学所见。

61.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变化。

64.速发持续反应:严重烧伤和化脓菌感染时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使之坏死脱落,血管通透性增加迅速发生,并在高通透性上持续几小时到几天,直至血栓形成或内皮细胞再生修复为止,这种过程称为速发持续反应。

这种损伤可累及所有微循环,包括毛细血管、细静脉和细动脉。

65.迟发延续反应:如果热损伤比较轻度或中等度,或物理因素如X线和紫外线照射,或某些细菌毒素所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则发生较晚,常在2~12小时之后,但可持续几小时到几天,这种过程称为迟发延续反应。

68.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急性炎症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渗出这些炎症反应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因子的介导而实现的,这些化学因子称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

70.类白血病反应:通常是由于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药物中毒、大量出血和溶血反应等刺激造血组织而产生的异常反应。

表现为周围血中白细胞显著增多,并有幼稚细胞出现。

71.完全愈复:在炎症过程中病因被清除,若少量的炎症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溶解吸收,通过周围健在的细胞的再生,可以完全恢复原来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称为完全愈复。

若坏死组织较大,则由肉芽组织增生修复,称为不完全愈复。

72.渗出性炎:以浆液、纤维蛋白原和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称为渗出性炎,多为急性炎症。

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

73.假膜性炎:纤维素性炎易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

发生于粘膜者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炎。

白喉的假膜性炎若发生于咽部不易脱落称为固膜性炎;若发生于气管则较易脱落称为浮膜性炎。

74.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蜂窝织炎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75.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限局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分为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

85.癌肉瘤:如一个肿瘤中既有癌的结构,又有肉瘤的结构,则称为癌肉瘤。

86.角化珠(keratin pearl):镜下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细胞间还可见到细胞间桥,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或癌珠。

87.粘液癌:常见于胃和大肠。

镜下,初时粘液聚积在癌细胞内将核挤向一侧,使该细胞呈印戒状,故一般称之为印戒细胞。

88.实性癌(solid carcinoma):或称单纯癌(carcinoma simplex),属低分化的腺癌,恶性程度较高,多发生于乳腺,少数可发生于胃及甲状腺。

癌巢为实体性列腺腔样结构,癌细胞异型性高,核分裂像多见。

90.非典型性增生(dyplasia, atypical hyperplasia):指拉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镜下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属正常核分裂像。

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

91.原位癌:原位癌一般指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原位癌是一种早期癌,因而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可防止其发展为浸润癌从而提高癌瘤的治愈率。

92.肾胚胎瘤:也称肾母细胞瘤。

由肾内残留的胚基组织发展而来,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肿瘤成分多样,除见胚基细胞呈巢状排列,及形成幼稚的肾小球或肾小管结构外,间质中可见疏松的粘液样组织,有时还可见到横纹肌、软骨、骨或脂肪组织。

肾母细胞瘤的发生与位于11p13的WT-1基因的丢失或突变有关。

93.癌基因:具有潜在的转化细胞能力的基因称为癌基因。

94.病毒癌基因(virus oncogene.v-onc):某些逆转录病毒能在动物迅速诱发肿瘤并能在体外转化细胞,其含有的能够转化细胞的RNA片段称为病毒癌基因。

95.原癌基因(cellular oncogene.c-onc):在正常细胞的DNA中也发现存在与病毒癌基因几乎完全相同的DNA序列,称为细胞癌基因,如c-ras, c-myc等。

由于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故又称为原癌基因。

原癌基因的激活有两种方式:①发生结构改变(突变),产生具有异常功能的癌蛋白;②基因表达调节的改变(过度表达),产生过量的结构正常的生长促进蛋白。

96.隐性癌基因:Rb基因定位于13q14,编码一种核磷蛋白,Rb的两个等位基因必须都发生突变或缺失才能产生肿瘤,因此,Rb基因也被称为隐性癌基因。

98.端粒(telomeres):是一种位于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它控制细胞的复制次数,细胞复制一次,其端粒就缩短一点,细胞复制一定次数后,端粒缩短使得染色体相互融合导致细胞死亡。

端粒酶的存在可使缩短的端粒得以恢复,因此生殖细胞有十分强大的自我复制能力。

104.AS性固缩肾:肾动脉粥样硬化时,可因斑块合并血栓形成致肾组织梗死,引起肾区疼痛、尿闭及发热。

梗死灶机化后遗留较大瘢痕,多个瘢痕可使肾脏缩小,称为AS性固缩肾。

111.风湿细胞:病灶部位的心脏组织细胞聚集、增生。

当他们吞噬纤维素坏死物后,转变成风湿细胞或阿少夫细胞(Aschoff cell)。

风湿细胞体积大,圆形、多边形,边界清楚而不整。

胞浆丰富均质而微嗜双色。

核大,圆形或卵圆形,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呈枭眼状,纵切面呈毛虫状,稍后则核变得浓染结构不清。

112.风湿小体:纤维素样坏死,成团的风湿细胞及伴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共同构成了特征性肉芽肿即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Aschoff body),它可小到由数个细胞组成大到近1cm,以致眼观可见。

呈球形、椭圆形或梭形。

典型的风湿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并提示有风湿活动。

此期约2~3个月。

常成串珠状单行排列于瓣膜闭锁缘,与瓣膜粘连紧密,不易掊落,故称疣状心内膜炎。

116.绒毛心:当风湿性心包炎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包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搏动牵拉而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干性心包炎)。

117.Roth点: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由于毒素和(或)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微小血管壁受损,发生漏出性出血。

临床表现为皮肤(颈、胸部)、粘膜(如口腔、睑结膜)及眼底出血点(Roth点)。

118.Osler小结:部分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由于皮下小动脉炎,于指、趾末节腹面、足底或大、小鱼际处,出现红紫色、微隆起、有压痛的小结,称Osler小结。

119.Fiedler心肌炎:即为特发性巨细胞性心肌炎,心肌内有灶性坏死及肉芽肿形成。

病灶中央部可见红染,无结构的坏死物,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杂有较多的多核巨细胞。

120.肺腺泡(pulmonary acinus):肺小叶内的Ⅰ级呼吸细支气管及其远端所属的肺组织被称为肺腺泡,是肺的基本功能单位。

121.肺肉质变(pulmonary carnification):主要见于某些患者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其释出的蛋白酶不足以及时溶解和消除肺泡腔内的纤维素等渗出物,则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

肉眼观病变部位肺组织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称肺肉质变。

122.硅结节:硅结节为境界清楚,直径2~5mm,呈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质硬,触之有砂样感。

硅结节形成的初始阶段是由吞噬硅尘的巨噬细胞聚集组成,继而成纤维细胞增生,使之发生纤维化。

123.胸膜斑(pleural plaques):是指发生于壁层胸膜上凸出的局限性纤维瘢痕斑块,质硬,呈灰白色,半透明,状似软骨。

常位于两侧中、下胸壁,呈对称性分布。

124.石棉小体:系表面有铁蛋白沉积的石棉纤维,其长短不一(长者可超过100um,短者仅数微米),黄褐色,呈哑铃状、分节状或蝌蚪形,铁反应阳性。

在石棉小体旁可见异物巨细胞。

在弥漫性纤维化的肺组织中查见石棉小体是病理诊断石棉沉着症的重要依据。

125.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指在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引起的一种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126.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指新生儿出生后已了现短暂(数分钟至数小时)的自然呼吸,继而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呻吟等急性呼吸窘迫症状和呼吸衰竭。

多见于早产儿、过低体重儿或过期产儿。

患儿肺内形成透明膜为其主要病变,故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128.瘢痕癌:主要特征是肺腺癌中心区有纤维化或瘢痕灶(玻璃样变),并有大量炭末沉着,故有肺瘢痕癌之称。

131.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在幽门窦病变区,胃粘膜表层上皮细胞中出现分泌酸性粘液的杯状细胞、有纹状缘的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细胞等,与小肠粘膜相似,称为肠上皮化生。

132.疣状胃炎(gastritis verrucosa):是指胃粘膜表面有很多结节状,痘疹状突起的一种慢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

133.Barrett食管:各种原因(如慢性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食管下段粘膜的鳞状上皮被胃粘膜柱状上皮所取代时,称为Barrett食管。

134.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均属早期胃癌,判断早期胃癌的标准不是其面积的大小和是否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而是其深度。

135.革囊胃(linitis plastica):典型的弥漫浸润型胃癌其胃状似皮革制成的囊袋,因而有革囊胃之称。

137.胞浆疏松化:由于肝细胞受损后细胞水分增多造成。

开始时肝细胞肿大、胞浆疏松呈网状、半透明,称胞浆疏松化。

138.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胞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胀大成球形,胞浆几乎完全透明,称为气球增变性。

电镜下,可见内质网扩张、囊泡变、核蛋白颗粒脱失,线粒肿胀、嵴消失等。

139.嗜酸性变:嗜酸性变多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散在于小叶内。

肝细胞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酸性染色增强,胞浆颗粒性消失
146.假小叶:肝硬化病变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假小叶内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较大,染色较深,常发现双核肝细胞。

小叶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有两个以上。

147.小肝癌:早期肝癌也称小肝癌,是指单个癌结节直径在3cm以下或结节数目不超过两个,其直径的总和在和在3cm以下,患者常无临床症状,而血清AFP阳性的原发性肝癌。

148.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opoiesis):在疾病或骨髓代偿功能下足时,肝、脾、淋巴结可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149.淋巴样肿瘤:将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等来源于淋巴细胞的肿瘤称为淋巴样肿瘤。

151.镜影细胞(mirror image cell):最典型的R-S细胞的双叶核面对面的排列,形成所谓的镜影细胞,其在诊断此瘤上具有重要意义,故称为诊断性R-S细胞。

152.霍奇金细胞:霍奇金淋巴瘤的肿瘤细胞除了典型的R-S细胞外,还有一些肿瘤细胞形态与R-S细胞相似,但只有一个核,核内有一大的核仁,这样的单核瘤细胞称为单核R-S细胞或霍奇金细胞。

156.Burkitt淋巴瘤:可能来源于滤泡生发中心细胞的高度恶性的B细胞肿瘤。

临床上有非洲地区性、散发性和HIV相关性三种形式。

EB病毒的潜伏感染和非洲地区性的Burkitt淋巴瘤有密切关系。

157.大红肾: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炎肉眼观见双侧肾脏轻到中度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充血,称为大红肾。

有的病例肾脏表面及切面有散在粟粒大小出血点,又称蚤咬肾。

166.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 sysdrome):Ⅰ型RPGN为抗肾上球基底膜疾病,在GBM内出现IgG和C3的线状沉积,部分患者的抗GBM抗体与肺泡基底膜发生交叉反应,临床反复出现咯血,并有肾功能改变,此类病例称为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167.新月体: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还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以上成分在球囊壁层呈新月状可环状分布。

168.大白肾:膜性肾小球肾炎肉眼观双肾肿大,色苍白,故称大白肾。

病变特点是上皮下出现免疫复合物。

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典型的颗粒状荧光,表明有IgG和C3的沉积,光镜下早期改变不明显,之后出现GBM 弥漫性增厚,电镜下显示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上皮下有大量电子致密沉积物,沉积物之间基底膜物质形成钉状突起,银染色显示钉突与基底膜垂直相连,形如梳齿。

185.纤维性甲状腺炎(Riedel struma):又称Riedel甲状腺肿或慢性木样甲状腺炎,原因不明,罕见,中年妇女为多,临床上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甲状腺功能低下,增生纤维疤痕组织压迫可产生嘶哑、呼吸吞咽困难。

肉眼观:病变呈结节状,质硬似木样,与周围组织明显粘连,切面灰白。

光镜:甲状腺滤泡萎缩,大量纤维组织弱生、玻变,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187.砂粒体(psammoma bodies):甲状腺乳头状癌光镜下,乳头分枝多,乳头中心有纤维血管间质,间质内常见呈同心圆状的钙化小体,即砂粒体。

191.噬神经细胞现象:乙型脑炎增生的小胶质细胞包围、吞噬神经元,这种现象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192.鬼影细胞:脊髓灰质炎运动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中央尼氏小体溶解,核浓缩,溶解、核消失的神经元形成所谓的鬼影细胞,大量神经元脱失)伴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小胶质细胞增生。

199.结核结节(tubercle):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上皮样细胞,郎罕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

202.结核瘤(tuberculoma):又称结核球,是直径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结核球可来自:①浸润型肺结核的干酪样坏死灶纤维包裹;②结核空洞引流支气管阻塞,空洞由于干酪样坏死物填充;③多人干酪样坏死病灶融合并纤维包裹。

204.伤寒细胞: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是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增生活跃时巨噬细胞胞浆内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而吞噬红细胞的作用尤为明显。

这种巨噬细胞称为伤寒细胞。

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价值。

205.髓样肿胀期:伤寒起病第一周,回肠下段淋巴结略肿胀,隆起于粘膜表面,色灰红,质软,隆起组织表面形似脑的沟回,以集合淋巴小结最为典型。

206.凹空细胞:凹空细胞较正常细胞大,胞浆空泡状,细胞边缘常存带状胞浆,核增大居中,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深,可见双核或多核。

表皮浅层凹空细胞的出现有助于尖锐湿疣的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