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发展史——思想与知识的准备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
地球科学的发展史谭亲平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0280065140061、中国地学发展历程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走遍祖国深山大川。
最早的要算北魏的郦道元,他著述的《水经注》是很有名的。
这是我国北魏以前最全面的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远在西方出现航海热以前的几十年,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已“七下西洋”,走了30多个国家,路程为10万多公里。
他沿途记载了各国方位和海上暗礁、浅滩,成为研究十六世纪以前西方交通历史的重要资料。
明代徐霞客经过30多年的地理考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他不仅考察了名山大川,还专门调查了研究我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及发育规律。
他对石灰岩溶洞的解释和今天的科学原理是一致的。
《徐霞客游记》是后人根据他的日记整理而成,书中对他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都有详细的记载。
清代康熙年间,于公元1708-1718年在全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测定了630个经纬点,绘制了著名的全地图《皇舆全览图》。
1755年,清代汪锋辰著《银川小志》,记载了地震发生前井水浑浊、群犬狂吠等前兆,是有关以动物异常预报地震的科学史料。
李榕《自流井记》记载,清代四川地区工人已初步掌握了地下岩层的分布规律,并找到了绿豆岩和黄姜岩两个标准层,表明我国已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质学。
徐松《西域水道记》把新疆分成111个受水体(湖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载了各流域的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矿产、城市等,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地叙述新疆地理的著作。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向西方开放的时期,当时出版少量地质文献都是西方地学教材的译本。
一些西方学者在中国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探险,出版了关于中国地质的著作。
如美国庞佩利著有《中国、蒙古与日本之地质研究》(1866);德国的李希霍芬著有《中国》,这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有关中国地质的著作;美国的威利斯著有《中国的研究》。
李希霍芬和威利斯的工作为以后中国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地质研究发展历程
地质研究发展历程地质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认识地球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地球的认知不断深入,地质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下面将介绍地质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地质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地表的地貌和矿物来了解地球。
这些观察总结下来形成了一些地质常识,比如水会沿着山体流下来形成河流,地震会引起地壳的运动等等。
随着科学方法的发展,人类开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地球。
18世纪末,人们开始进行系统的地质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地质学理论。
比如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化石的分布和演化来重建地球历史中生物的演化过程,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层的堆积和变质来了解地壳构造和地球历史的演变。
19世纪,地质学研究迎来了巨大的发展。
随着地质学家在世界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集标本,他们发现了地球中大量的化石和矿物。
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地质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如地球形成理论、岩石圈和地壳板块构造理论等。
20世纪,地质学研究进入了现代地质学的阶段。
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球气候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为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地球物理学家通过测量地球磁场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参数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构造,地球化学家通过分析地球矿物和岩石中的元素组成来探究地球的物质来源和演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质研究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
卫星遥感、地球物理勘探和化石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地质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历史和现状。
同时,地质研究也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如地球生物学、地球化学和地球气候学等,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性的地球科学。
总之,地质研究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地球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通过不断研究地球的历史和现状,地质学家对地球的构造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人类提供了更多认识和保护地球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地质发展史(短小精悍)
中国地质发展史——思想与知识的准备Xueyezi2007.8.19(七夕节)——出自:小木虫十八世纪后,西方工业勃兴。
英国的生铁年产量,从1700年的12,000吨,上升到1840年的139万吨;而仅过四十年,到1880年即又增到775万吨。
(Loverimg,T.S.,Minerals in World Affsirs 1943,附表23)英国煤的年产量,也从1700年的261.2万吨,上升为1836年的3,000万吨;1854年,即仅过十八年,便再翻了一番多,达到6,450万吨。
(杨异同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条件、方法和特点》195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页20)包括地质学在内的矿学日益精进,1830年英国莱伊尔(Lyell,Sir Charles. 1797-1875)的《地质学原理》开始出版,地质学作为逐渐形成的基础学科,活跃在科学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中国社会还沉湎於“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之中。
开明一点的,也仅仅把科学视为“外夷”的“形而下”的技艺,更不知地质学为何物。
尽管开采了几千年的矿产,但并未弄清这些矿产是怎样形成的,还认为地下有“龙脉”,怕犯“风水”,不用说不敢在皇帝的陵墓附近开矿,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坟墓也得让它三分。
以至曾纪泽(1839-1890)有“吾华开矿较西人为难者,厥有二端:一曰股本难集;一曰风水难避”之叹。
(1889年12月29日致盛宣怀函1984,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盛宣怀档案之四》页8)曾纪泽曾出使欧洲八年,通英语,懂一些科学,所以有此感慨。
西方的地学思想与知识,在明末清初通过传教士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那个时代西方对地球的新认识,如世界有几大洲几大洋、大地是球形乃至地球是绕日运行之类。
中国人以惯用的“此乃中国古已有之”的态度接受了下来。
但当时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在西方也尚未确立,称得上属於地质学范围的知识,传来的不多,有的还杂有谬误,如1659年来华的比利时籍耶稣会教士南怀仁(V erbist,Ferdinadus 1623-1688)在所著《坤舆图说》中介绍维苏威火山时,说它“昼夜出火,爆石弹射他方,至百里外”现象是描述出来了,但其实这不是燃烧生成的火,原因他就没讲清;接着说:“后移一圣人遗蜕至本国,其害遂息。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学科特点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学科特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地球内外部过程以及地球物质组成和演化的学科。
它是自然科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起源开始,介绍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学科特点。
地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古代人类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是地质学建立的基础。
早在约4000年前,古巴比伦人就开始使用石板记录地震和其他地质现象。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地球表面的形状和地质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大陆沉降的观点。
16世纪时,地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地质学的研究逐渐深入。
到了18世纪,地质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约翰·休斯顿、詹姆斯·韦伯、詹姆斯·哈顿等学者提出了地质年代的概念,并尝试解释地球岩石的形成和变化。
19世纪,地质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亨利·特吕费罗是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观点对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地质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也为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0世纪以来,地质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质学家可以利用现代仪器和技术更深入地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质过程。
地质学的分支领域也不断拓展,如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
同时,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也从地球扩展到其他天体,如月球、火星等。
地质学具有以下几个学科特点:1. 跨学科性:地质学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地质学家需要了解和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才能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质过程进行综合研究。
2. 实地观察:地质学强调实地观察和野外考察的重要性。
地质学家需要亲自走进田野,观察地质现象、收集样本,并进行实地研究。
这对于准确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历史至关重要。
3. 时间尺度长:地质学研究的时间尺度通常是百万年甚至亿万年级别的,需要对地球历史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推断。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地质史的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地质史的回顾与展望二十世纪是中国地质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从大熊山煤炭的勘探到钻出世界上最深的地球实验室,中国地质学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地质学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望未来的地质研究方向。
一. 中国地质学的历史背景二十世纪是中国地质学的重要时期。
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地球科学知识主要是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记载和对地质资源的利用。
1901年,德国籍的矿物学家汉斯·符文(Hans Ungemach)在上海创办了“上海矿物普查所”,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地质研究机构。
此后,奉系督军张作霖、北伐军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陆续成立了一批地质机构,逐步形成了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基础。
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地质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全国范围内的野外地质调查、地质勘探、矿产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
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中国地质学也面临着从实用性向理论性转型的挑战。
二. 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历程1. 各类研究机构的成立1949年以后,在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地质学机构不断因时因地成立。
中科院成立后,第一个成立的两个系之一就是地学系。
195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设立地质部,次年正式成立了第一个地质部,它负责矿产资源调查和资源勘探开发工作,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地质行政机构。
1956年8月,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成立,后来的地质调查局也会在该机构的基础上成立。
此外还有中国地震局、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研究机构成立,为中国地质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三门峡水电站的建设1958年,三门峡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
这座超级水电站的建造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动了一批大规模的地质研究。
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坝的施工和水工建筑物的安全,中国地质学家经过激烈的探讨,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水电站勘探报告标准。
这套标准对我国大型水电、能源等基础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研究地质演化研究可以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对地质作用的认识对地球的启蒙认识中世纪的地质学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水成论和火成论地质学体系的形成灾变论和均变论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动力地质学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 )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神奇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殊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辟、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
在蜿蜒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为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量,赋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为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为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 ),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为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地质发展史》课件
化学岩:由化学物质(如碳酸 盐、硫酸盐等)沉积而成,如 石灰岩、白云岩等。
生物岩:由生物(如珊瑚、贝 壳等)沉积而成,如珊瑚礁、 贝壳岩等。
沉积岩的特征:具有层理、层 面、化石等特征,是研究地质 历史、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
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沉积相: 沉积岩的 岩性、结 构、构造 等特征
沉积环境: 沉积岩形 成时的地 理、气候、 生物等条 件
04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导致地壳水平 方向的移动,形成山脉、 盆地等
垂直运动:导致地壳垂直 方向的移动,形成高原、 洼地等
倾斜运动:导致地壳倾斜 方向的移动,形成倾斜的 山脉、盆地等
旋转运动:导致地壳旋转 方向的移动,形成旋转的 山脉、盆地等
复合运动:多种地壳运动 同时发生,形成复杂的地 表形态
河流发育的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地质、人类活动等
海岸地貌与海蚀作用
海岸地貌:由海浪、潮汐、海流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海蚀作用:海浪、潮汐、海流等对海岸岩石的侵蚀作用 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等 海蚀作用对海岸地貌的影响:如海岸线的后退、海蚀平台的形成等
05
岩浆活动与岩浆岩
岩浆的形成与演化
资源价值:沉积岩中 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如石油、天然气、煤 炭等,是人类重要的 能源来源
环境意义:沉积岩中 的化石和沉积物可以 反映当时的环境状况, 对于研究古气候、古 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意义:沉积岩的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 影响,如地基稳定性、 地下水污染等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海洋形成:约42亿年前,地球表面开始出现海洋
生命起源:约38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迹象
地球板块运动:约30亿年前,地球板块开始运动,形成山 脉、峡谷等地貌
地质发展史
始新世 E2
中国
北美
欧洲
非洲 南美
印度
澳洲
南极
澳洲也向东北漂移
中新世 N1
北美
南美
欧洲
中国
非洲
印度
澳洲
南极
喜马拉雅形成
(二)第四纪
1 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 2 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 3 第四纪沉积物广布 4 第四纪大冰期 5 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Q3
北美 南美
欧洲 非洲
中国 澳洲
南极
晚冰期最盛时
物时代 (二)加里东运动和加里东构造阶段 (三)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四)气候温暖干燥
早 古 生 代 化 石
晚寒武纪
华北
寒武纪的广泛海侵
华南
华北 华南
奥陶纪开始广泛海退
志留纪末
加里东山脉
加里东运动
华北
华南
从海洋向陆地转化的序幕拉开
四、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距今4.09—2.5亿年 泥盆纪(Devon,日译泥盆) 石炭纪(含煤层) 二叠纪(Dyas,二层) (一)生物界的飞跃发展
2.5~2.9亿年前
约6500万~2亿年前
2300~6500万年前
晚侏罗纪
中国
北美
欧洲
中
非洲
特提斯洋
大
南美
西 洋
印度 澳洲
南极
联合古陆解体
晚白垩纪
北冰洋
中国
北美
欧洲
南美
非洲
特提斯洋
印度 澳洲
南极
大西洋形成
六、新生代
(一)第三纪 1 被子植物时代和哺乳
动物时代 2 喜马拉雅运动 3 海陆轮廓已经和现在
相似。
我国地质科普事业的百年历史
我国地质科普事业的百年历史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对于人类认识地球、保护环境、开发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质科普事业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为提高公众地质科学素养和推动地质科学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回顾我国地质科普事业的百年历史,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地质科普事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
当时,西方地质学理论传入中国,一些学者开始在国内开展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
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经济贫困,我国地质科普事业在萌芽阶段遭受了诸多挫折。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地质科普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和资源开发计划,地质科普工作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
在此期间,地质科普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
进入21世纪,我国地质科普事业迎来了辉煌时期。
随着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地质科普场馆、活动和出版物数量大幅增加,地质科普事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在辉煌的同时,我国地质科普事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地质科普人才队伍不够健全,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地质科普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改进,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我国地质科普事业还需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以吸收先进的理念和经验。
通过回顾我国地质科普事业的百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地质科普事业不断追求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展望未来,我国地质科普事业将继续坚持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内容和方法创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提高公众地质科学素养、推动地质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推动我国地质科普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增进人类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女性共同庆祝的节日,这一天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历史渊源及百年历程,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节日的背景和意义。
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09年。
浅析中国地质学的历史与未来
浅析中国地质学的历史与未来摘要:地质学作为源远流长的自然科学,是人类在创造自身美好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文章将18世纪以来中国地质学发展根据不同阶段的节点分为5个阶段:(1)准备阶段(l840年~1912年),(2)奠基阶段(1912年~1937年),(3)过渡阶段(1937年~1949年),(4)发展阶段(1949年~1965年)和(5)繁荣阶段(上世纪70年代以来)。
并分别论述了每个阶段的历程特点。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地质事业更是蒸蒸日上,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
我国地质学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和研究积累,如能抓住发展的机遇,可能出现新的繁荣时期,并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字:地质学;社会需求;发展阶段;未来展望0 引言地质学,作为古老的五大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
地质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对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的需求,由地质学所指导的地质矿产资源勘探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源泉。
人类在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赖以生存的地球,后来一些先驱者成为有意识研究地球的地学家。
数千年来,无数地学先辈历尽险阻的考察及卓越的思考,逐渐使大量的关于地球的知识和理论集中起来形成了地质学[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因此,地质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
1 中国近现代地质学发展简史中国的现代地质科学完全是由西方引进,而非植根于国内。
而我国古代在地质学上的成就与西方地质学在1450年以前的萌芽阶段的见解相比毫不逊色[2]。
但自17世纪中期以后,民气颓下,学风不振。
直到19世纪中期,几乎未见地质学方面的任何发现和论述[3]。
现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可分为五个阶段:1.1准备阶段(1840~1912)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国家开始派人调查中国地质矿产。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教案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教案一、引言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构造、地质历史和地球表层现象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以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为主线,介绍地质学在科学和社会领域的突破和进展。
二、地质学的起源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起源于古代人对地壳变动的观察和研究。
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开始对地壳运动和岩石形成等现象进行探索。
到了18世纪,地质学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范畴和方法论,被公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地质学的发展历程1. 古典地质学的兴起19世纪初,古典地质学成为主导,主要研究岩石、地层和化石等地质要素,建立了地层学和化石学等基础理论。
该时期最重要的成就是地层的划分和相对年代的确定,为地质学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2. 结构地质学的崛起20世纪初至中期,结构地质学开始崭露头角,主要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变形等问题。
通过岩石断层和褶皱等地质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地壳运动的规律和机制,推动了地质学的深入发展。
3. 现代地质学的综合发展20世纪中后期,地球科学的综合性发展,使得地质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
陆续涌现了板块构造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新兴分支学科,各个领域相互交叉,深化了对地球系统的认识。
四、地质学的重要成就1. 大地构造学的理论建立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学科,其理论建立是地质学的一大重要成就。
通过对板块边界的观测和分析,人们发现地壳不是一片连续的整体,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并且这些板块在地球历史上会发生相对运动,导致地壳变动和地震等现象。
2. 现代地球动力学的形成现代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各层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能量传递的学科,对于解释地球演化和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地震波传播、地热流动和地磁场变化等观测和实验,人们揭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能量传递机制,为地球科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3. 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利用地质学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对地质作用的认识对地球的启蒙认识中世纪的地质学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水成论和火成论地质学体系的形成灾变论和均变论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动力地质学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
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中国区域地质发展历史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
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
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
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
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Ⅰ)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分支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分支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化以及地球上地质现象的科学。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然后经历了不断的演进和拓展,形成了多个学科分支。
本文将对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科分支进行介绍。
1. 古代的地质学地质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希腊、中国和印度等文明中,人们已经开始对地球进行观察和研究。
例如,古希腊人提出了地球水与火的对立观点,认为地震是地球活动的结果。
在中国,古代的《山海经》中就包含了对地球构造和地质现象的描述。
2. 科学革命的推动地质学的发展经历了科学革命的推动。
17世纪,英国科学家伍德沃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地质学学会,标志着正式的地质学研究的开始。
19世纪,法国科学家催化了地质学的发展,他提出了“现代地质”的概念,认为地球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并且可以通过研究岩石和化石来了解其历史。
3. 地质学的主要学科分支地质学主要分为几个学科分支,每个分支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
- 矿床学:矿床学研究地球上的矿产资源的产生、分布以及开采利用。
它包括矿物学、岩石学和矿物资源勘查等方面的内容。
- 地质力学:地质力学研究地球内部的应力、应变和岩石的变形行为。
它对于理解地球上发生的地震、地层变形以及岩石断裂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 古生物学:古生物学研究过去时期地球上的生命形态和演化历史。
通过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古生物的起源、演化以及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
- 地质化学:地质化学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和反应。
它包括地球内部的化学反应机制、岩石的成因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内容。
- 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特性和地球大气、海洋等外部层的物理现象。
它涉及到地震学、重力学、地磁学以及地球的热流等方面的研究。
- 地貌学: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演化。
它涉及到地表的起伏形态、河流侵蚀、风化作用、地下水等方面的研究。
-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水文循环和地下水资源。
它涉及到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王鸿祯【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年(卷),期】1992()S1【摘要】地质学是在西方发生和发展的。
它的发展史包括15世纪中叶前的萌芽阶段,15世纪中至18世纪中的准备阶段,1750年~1840年的奠基阶段,1840年~1910年的发展阶段和1910~1965的兴盛阶段。
其后是地学革命发展的一个全新时期。
中国古代地质知识的兴盛期是公元前3~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和宋、明两代的11~12世纪和16~17世纪,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发展史始自18世纪中期,可分为(1)准备阶段(1840年~1912年),(2)奠基阶段(1912年~1937年),(3)过渡阶段(1937年~1949年),(4)兴盛阶段(1949年~1965年)和(5)70年代以来的繁荣阶段。
在中国地质学的奠基阶段,我们的先驱者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却使地质事业取得全面和迅速的发展。
主要经验是重人才培育、重野外实践和重国际交流。
这些方面在当前工作中仍然是基本和必要的条件。
【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地质科学;中国;发展史;阶段【作者】王鸿祯【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推动中国地质学发展搭建世界一流技术平台——记著名地质学家刘敦一教授 [J], 赵凡2.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总结性论著——评《中国地质学学科史》 [J], 万力3.中国矿业氧巴之一《中国矿产资源总论》中国矿业发展简史 [J],4.中国认可认证的发展简史中国认可的创新发展 [J], 无5.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2013-)——续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1866-2012) [J], 宋文彬;孙培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历史以及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和现象演化的学科。
它在认识地球的物质组成、研究地球演化历史、解释地质现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其发展历程。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质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动力学过程以及地球表层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岩石、矿物、地层、构造、地貌等。
通过对地球物质和地质现象的研究,地质学致力于理解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和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地质现象和地质事件进行了简单的观察和描述。
然而,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要归功于科学家们对地球历史的深入研究。
18世纪末,地质学开始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著名的地学家詹姆斯·赫顿对地球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赫顿原理”。
根据赫顿原理,地壳是由一系列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造成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19世纪是地质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查理斯·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促进了地质学的进步。
地质学家威廉·史密斯发现了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并借此建立了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这对于研究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以来,地质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学家们能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观察。
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工程学等与地质学相关的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
地质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揭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和地壳板块的运动方式。
近年来,地质学的研究还涉及到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等方面。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研究地质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变得尤为重要。
地质学家们通过研究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地质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历史和地球现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中国地质学的发展简史一、古代地质学的兴起1、战国时期:荀子等学者发现、描述岩石的属性,以及提出古洪水的假说。
2、秦汉时期:项羽提出“土木”的学说;施耐庵提出“天地外之现象,与地壳内之变异”;孙思邈发现泥炭并研究其形成机理。
3、唐宋时期:僧智大发现“車洞岩”;刘郁发现“火尖山”;杨珩发现“秦安峰”。
二、近代地质学的发展1、清朝时期:崔林式发现地层层位,奠定中国地质科学层次研究的基础;郑也夫发现涡湖。
2、民国初期:王至德系统研究了东南晚古生界的地层,探明了长江中游元古宙的基本地质特征;张大千发表《地理学与陆地地质学》一书,形成了中国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3、抗战时期:南京大学成立中国首个地质系;北京大学设立第一个全国性的地质学实验室;南京大学陆地地质系开展了西南石油勘查研究,将地质学的研究引入实际勘探工作;抗战胜利后,地质实验室、系统、应用工程方面突飞猛进,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三、新时期的地质学1、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西方地学理论,扩大地质岩石学、矿产资源学、地质工程学领域的研究面;国家设立许多专业性地质学杂志和社团,形成了地质学的学术交流体系;重点开展矿产资源勘探研究,救灾评估研究等。
2、21世纪:中国地质学正经历分支化发展,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出现了中国地学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岩石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等多个团体组织,其发展支持着中国地质学的发展。
四、地质科技及其应用1、钻探技术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钻探技术以及岩石地质勘查手段,对国内的大规模岩溶区进行系统整体研究,以及洞穴洞穴表面上体质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保护自然资��在人类使用和利用中受到破坏。
2、地震与防震:通过加强和发展地质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建立有效的地震预测机制;在火山、地震等灾害中,应用地质科学原理完成防止、减少损失及处理后续问题。
3、环境研究与保护:利用地质科学研究技术,预测及扼制地质灾害,提高人类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利用能力,为更有效的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简介地质学是近代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求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奥秘的基础性学科之一,中国科协实施的学科史研究工程,适应了社会发展及学科发展的要求,《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研究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对推动地质学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该项目研究自2008年10月中国科协组织项目开题报告会后正式启动,课题组先后召开5次会议,讨论课题研究计划,落实分工,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确定编写大纲,开始编写,2009年课题组又3次讨论研究、修改报告初稿,于2009年12月,完成项目研究报告。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研究从梳理学科的发展脉络入手,认真分析学科及其分支学科产生和演变的社会背景,学科内在发展规律和支撑条件,深入研究影响学科创新的主客观条件和科技体制完善的主要因素。
项目的实施是落实中共十七大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科学工程。
学科史研究的目的是以史为鉴,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探求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历史,以供今后借鉴。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支持和指导,中国地质学会组织了专门的研究集体开展此项研究,经过大家的努力工作,《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项目顺利完成。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课题研究成果地质科学自诞生以来,以其科学的基础性、前沿性在服务人类社会发展,造福人类生活的自然科学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以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特征的21世纪,地质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得到旨在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社会的高度关注,被赋予了战略性研究规划的历史意义。
地质科学史的研究,无疑是地质科学发展战略中带有总结、思考、指导作用的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研究。
《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史》研究把地质科学及其主要的分支学科表述为:1、地球历史学科: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等;2、地球物质学科: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沉积学等;3、地球动力学科: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动力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地貌学,海洋地质学,等;4、应用地质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煤地质学,铀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勘探地球物理学,勘查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学,地热地质学,数学地质学,等等。
中国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写在地质调查所创建100周年之
中国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写在地质调查所创建100周年之际一、中国地质学的萌芽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便开始关注地质现象。
然而,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却是在近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地质学理论传入中国,为我国地质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02年,我国地质调查所的前身——地质研究所成立,标志着中国地质学的正式诞生。
二、地质调查所的创建与发展1. 创建初期(19021911年)地质调查所创建之初,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困难。
但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地质调查所逐步开展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等工作,为我国地质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民国时期,地质调查所得到了长足发展。
这一时期,地质调查所不仅在地质勘探、地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还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地质学人才,为后来的地质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地质调查所更名为地质部,地质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地质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中国地质学的辉煌成就1. 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地质调查所成立以来,我国地质学家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发现了大量金属、非金属、能源等矿产资源,为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保障。
2. 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地质调查所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地质调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3. 地质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我国地质学家在地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为国际地质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地质调查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我国地质学的国际地位。
在地质调查所创建10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过去,感慨万千;展望未来,信心百倍。
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我国地质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科普中国古代的地质学知识
科普中国古代的地质学知识中国是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古老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智慧。
其中,地质学知识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发展的了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科普中国古代的地质学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地质现象的认知和利用。
一、古代的地质学观念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地质现象的认知主要表现在古代文献中,如《山海经》、《天工开物》等。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逐渐形成了一些地质学的概念和理论,例如对火山、地震、地壳等的认知。
1. 火山中国古代的火山活动较为频繁,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了恐惧和敬畏。
古代文献中记载了一些火山喷发的情况,包括喷发的时间、地点和影响等。
此外,人们也通过对火山喷发物质的研究,认识到火山岩的形成与火山活动的关系。
2. 地震地震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也有所记载,人们通过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影响的观察,逐渐形成了一些关于地震的认知。
古代人们相信,地震是由于地下龙脉的活动所引起的,这是他们对地震现象的一种解释。
3. 地壳古代中国人民也对地壳的形成和变动有一定的认知。
他们观察到山脉的变化、地貌的变迁,从而认识到地壳会发生变动。
《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山川的来源及其地质特征,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地壳变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代的地质学应用除了对地质现象的认知之外,中国古代人民还将地质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矿产资源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农业中国古代人民对土壤的性质和利用有着一定的了解,他们根据地质情况选择土地进行农耕。
同时,古代人们还通过对水文地质的研究,构筑了灌溉系统,提高了农田的水利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 矿产资源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古代中国人民也懂得利用地质学知识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
在《天工开物》等古籍中,记载了中国古代人民对金、银、铜、铁、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方法,这些知识对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古代地质学知识的影响中国古代地质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发展史——思想与知识的准备十八世纪后,西方工业勃兴。
英国的生铁年产量,从1700年的12,000吨,上升到1840年的139万吨;而仅过四十年,到1880年即又增到775万吨。
(Loverimg,T.S., Minerals in World Affsirs 1943,附表23)英国煤的年产量,也从1700年的261.2万吨,上升为1836年的3,000万吨;1854年,即仅过十八年,便再翻了一番多,达到6,450万吨。
(杨异同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条件、方法和特点》195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页20)包括地质学在内的矿学日益精进,1830年英国莱伊尔(Lyell,Sir Charles. 1797-1875)的《地质学原理》开始出版,地质学作为逐渐形成的基础学科,活跃在科学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中国社会还沉湎於“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之中。
开明一点的,也仅仅把科学视为“外夷”的“形而下”的技艺,更不知地质学为何物。
尽管开采了几千年的矿产,但并未弄清这些矿产是怎样形成的,还认为地下有“龙脉”,怕犯“风水”,不用说不敢在皇帝的陵墓附近开矿,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坟墓也得让它三分。
以至曾纪泽(1839-1890)有“吾华开矿较西人为难者,厥有二端:一曰股本难集;一曰风水难避”之叹。
(1889年12月29日致盛宣怀函1984,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盛宣怀档案之四》页8)曾纪泽曾出使欧洲八年,通英语,懂一些科学,所以有此感慨。
西方的地学思想与知识,在明末清初通过传教士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那个时代西方对地球的新认识,如世界有几大洲几大洋、大地是球形乃至地球是绕日运行之类。
中国人以惯用的“此乃中国古已有之”的态度接受了下来。
但当时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在西方也尚未确立,称得上属於地质学范围的知识,传来的不多,有的还杂有谬误,如1659年来华的比利时籍耶稣会教士南怀仁(Verbist, Ferdinadus 1623-1688)在所著《坤舆图说》中介绍维苏威火山时,说它“昼夜出火,爆石弹射他方,至百里外”现象是描述出来了,但其实这不是燃烧生成的火,原因他就没讲清;接着说:“后移一圣人遗蜕至本国,其害遂息。
”还说罗马南边所产铁矿挖尽后,二十五年又会再生等等,更是信口开河了。
但就这本书总体来看,书中对地球的重力,大气圈,地下水和地面水的关系,侵蚀作用和地震成因等等,都从科学的角度有所介绍,并已有了地层构造的模糊概念,反映了地质学在孕育时期所达到的水平。
(南怀仁,《坤舆图说》大东书局据道光二十一年木刻本影印《指海》第十二集)可是此后由於清廷闭关锁国,特别是雍正(1723-1735)时放逐传教士,致使译事中断百馀年,而此时在欧洲正是地质学兴起的“英雄时代”。
中国社会对此一无所知,直到大门被迫打开,情况才有了变化。
地质科学的传入中国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此时地质学在西方也是新兴的学科。
1853-1854年,英国教会在上海举办的兼有翻译印刷出版功能的“墨海馆”,出版了一本用中文编写的《地理全志》。
从现已找到的历史材料来看,它是第一部比较全面介绍地球科学知识的中文书。
据李鄂荣查证,在中文中“地质”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是本书首先使用,日文中的“地质”一词,也可能即源出於此。
(李鄂荣:“地质”一词何时出现於我国文献1986,地质学史论丛(一)页100-108)《地理全志》的编者是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慕威廉(Muirhead,William 1822-1900),编辑此书的目的是想通过介绍世界各地的情况及有关地球的知识,使人们相信世界万物都是由上帝造成,争取得到尽可能多的信徒。
梁启超对它的评语是“简而颇备”。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79,光绪丁酉沔阳卢氏刻本)此书分上下两编,各装一册,篇幅上编稍多,分五卷,依次介绍亚、欧、美、非四大洲及大洋群岛地理概况;下编有十卷,主要介绍地质、自然地理、生物、人类和作为行星的地球的一般知识,首卷就是“地质论”,岩石、地层、古生物、矿产等都讲到了,特别是地层讲得较详,结合不同时代地层勾画了地球演变的轮廓,还附有一张绘有地层柱状图的地质年代表。
下编各卷中,严格说来,可以归入地质学范围的内容,合起来约能占到该编的五分之一,不过还有一些内容与地质密切相关。
《地理全志》最后一卷名为“地史论”,但并不是在讲地球的历史,而是介绍了一些各地的历史概况,最后得出结论:“以此观地球所造万物之法,非有多主多上帝,悉为一主一上帝所成,再观万物之美备日新,益可见造化主之全能全智。
”(地理全志》下编卷十1854,上海墨海馆)但是,看过这书的中国读者恐怕没有多少人会因而皈依上帝,倒是一些有识之士从中吸取了新的知识,开了眼界,从而想到应学习近代科学以求自强,如曾入李鸿章幕府,洋务运动的思想先驱冯桂芬(1809-1882)就是在读了《地理全志》后得知“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但就本国而言,属国不与)……而今腼然屈居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提出应该引以为耻,而“莫如自强”。
(冯桂芬:制洋器议1884,光绪甲申刻《校邵庐抗议》卷下)这种效果大概为慕威廉始料所不及。
在《地理全志》出版后近二十年,又有两部地质科学方面的著作,丹那(Dana,J.D. 1813-1895)的Manual of Mineralogy(矿物学手册)和莱伊尔的Elements of Geology(地质学基础),先后於1872-1873年被译成中文出版。
前者书名译为《金石识别》,后者译称《地学浅释》,均由美国传教医生玛高温(D.Macgown 1814-1893)口译,中国数学家华蘅芳笔述,出版者是设在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金石识别》的原本《矿物学手册》,是丹那为学生编写的教材;丹那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这本教材编得很成功,为许多大学多年采用。
《地学浅释》是莱伊尔将他的地质学奠基之作Principles of Geology 即《地质学原理》的第四卷抽出改编而成;这次翻译所用的是1865年出版的第六版,是当时最新的版本。
日本那时译书还很少,曾派柳原重光到上海来买这些书(吴馨等:上海县续志;参见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1936)。
这两部著作都是世界知名、传诵已久的基础读物。
它们的中文版印出,标志着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在中国已确立了它的地位。
在江南制造局用木刻版印行后,1896年又被收入《西学富强丛书》用石印出版,对中国知识界颇有影响。
梁启超在读了《地学浅释》后,称赞它精备完善。
《金石识别》也被他评为极有用之书。
翻译这两本书,原意是为了培养中国自己的矿业人才。
大量翻译西方的著作特别是科学著作,是中国人在受到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打击后,企求尽快富强起来的一种行动;希望通过学习这些“测算格致之书”后,就可以“以我之通会,夺彼之所恃,行见中国之富强且驾西国而上也。
”(张之洞:《西学富强丛书》序言1897,鸿文书局)但大量翻译西方科技图书的结果,中国并未因而富强起来,反而更受列强欺凌,日益落后了,对这一时期的译书,翁文灏(1889-1971)发过下面的议论:“试想中国自从咸同以来,即重洋务,即讲西学,也就是现在所谓科学,设局印书,出洋留学,提倡甚是出力,但所谓西学者仅视为做机器造枪炮之学。
惟知其实用,不知其科学真义,故其结果不但真正科学并未学到,而且因根本不立,即做机器枪炮之实用亦未真正学好。
而且只知读他人之书,不知自己研究,结果译书虽多,真正科学并未发生。
例如江南制造局三十馀年间成书一百七十多种;其用心之勤,至今犹有人称道以为不可及。
其间如华蘅芳诸人之尽心编译,诚亦可敬,但试想此等事业曾否养成几个专家,於真正科学有何贡献?”(翁文灏:为何研究科学,如何研究科学? 1925,《科学》第10卷第1期)1898年周树人即鲁迅到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学堂上学时,还在用这两部书作教材,但这个学堂只招收一期就停办了。
鲁迅和他在矿路学堂的同学芮石臣即顾琅,算是学过这些译本并收到到成效的两位,而鲁迅除在早期写了一些地质著作外,并未从事实际的地质工作。
除了翻译引进,稍后,北京协和女书院院长、美国公理会麦美德女士(Miner,S.Luella 1861-1935)根据丹那、盖克(Geikie,A. 1835-1924)、勒康特(Leconte)等人写的教科书,并吸收了李希霍芬、庞培勒等人的考察成果,用中文编出了一本《地质学》TEXT BOOK OF GEOLOGY,於1911年即宣统末年出版,这是一本反映了当时科学水平,颇有中国特色的普通地质学教科书,对地质学在中国社会中的传播,作用甚著。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建立,墨美德女士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
中国人自己也写了一些介绍中国地质的文章,多含有反对外国人来开发而护矿的政治色彩,主要为非地质专业性质的报刊所采用,鲁迅写的《中国地质之略论》就是其代表。
这篇文章以“索子”的笔名发表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第八期上,时间是1903年10月,曾长期被认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介绍中国地质最早的一篇文章。
后来的研究者发现,发表在《科学世界》第二、第三期上虞和钦写的《中国地质之构造”》比它要早几个月,这本月刊创刊於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初一,即公元1903年3月29日,是中国最早的一家科普杂志,上海科学仪器馆出版。
虞和钦曾留学日本,是学化学的,但也懂地质,该刊后来继续发表有多篇地质学方面的文章,全靠他和他的弟弟虞和寅写稿。
虞和寅后来还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早期会员。
《地学杂志》由张相文创立的中国地学会主办,发刊於1909年。
地质矿产方面的知识在该刊的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创刊号上头一篇文章就是“论地质之构成及地表之变动”。
张相文出版地学杂志的目标很明确,是想通过介绍地学知识以唤起人们的救国意识,发表出来文章,不单纯是学术性质。
中国政府任命的第一位管理地质工作的官员章鸿钊规划中国地质工作的“中华地质调查私议”,就是通过地学杂志提出的。
这些文章说明,这时中国虽然还缺少自己的地质人材,如邝荣光、顾琅、王宠佑、丁文江、翁文灏、章鸿钊、王烈、李四光等屈指可数的早期的中国自己的地质学家,都是清末民初出国留学,西方培养出来的。
但中国人对地质学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虽然不全面,偏重在其应用方面而缺乏对其思想意义的认识,但实际上地质学对中国思想界已在产生重大影响。
翁文灏的评论,有绝对化的地方,这就是尽管科学未能因大量译书而在中国发达起来,从全社会来看,依然为迷信和愚昧所笼罩,但这些具有科学内容的新书的传入,确如张之洞所言,有使中国知识分子“增长识见,诱启智慧”的功效,而以地质学在这方面的作用最为明显。
例如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孙中山等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均从地质学的启示获得矢志改革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