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停顿划分

文言文的停顿划分
文言文的停顿划分

句首停顿

1.【句首发语词】

句首出现——盖,夫,然,岂,宜,其,至,则,且夫,若夫,至若,岂若,得无,至于,诚宜,何尝等发语词,要停顿。

①其/如土石何?

②得无/异乎?

③盖/xx且艰/若此。

2.【句首连词】

句首出现——若,虽,而,然,且,因,惟,然则等连词,要停顿。

④且/欲于xx等/不可得。

⑤然则/何时而xx?

⑥惟/吾xx。

3.【句首过渡词和总结性的词】

出现过渡词有——或,而或等;出现总结性的词有——故,是故,则,是以(以是),于是,遂等要停顿。

⑦遂/许先帝/以驱驰。

4.【句首表时间、方位的词】

中,方,先,今,既而,已而,倏尔,俄而等要停顿

⑧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⑨方/其/远出海门。

⑩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古二今一

古代两个单音节的词,而今天却变成了一个双音节的词,古代的两个双音节要分开读。

①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今/齐地/方千里。

句中标志性词语

句中出现“也”、“夫”、“之”等标明停顿的语气助词,要停顿。

④xx/xx然而深秀者。

⑤余/xx也/久矣。

⑥xx乎/与颢气俱。

古代国号、年号、官职、爵位、人名、地名

对以上的文言知识要了解,否则划停顿时容易出错。

⑦南阳/诸葛庐(地名与屋名可以看做并列关系)

⑧xx/xx也。

⑨xx/xxxx/刻。

⑩陈/康叔公/尧咨/善射(“陈”为姓氏,“康叔”是谥号,“尧咨”为名)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停顿。

?法/皆斩。(依法)

?功/宜为xx。(论功)

?山行/六七里。(在山中行走)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保留文言句式

划分朗读节奏的时候,要保留文言语意和句式的完整。

①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鼓”)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也”为判断句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按语法本应该这样划,但这样读起来就很别扭。)

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用……来)

主谓都是单音节

主语谓语都是单音节的词,主语谓语连在一起读。

⑥我欲/乘风归去。

⑦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而”的停顿

“而”表转折关系,一般都应该停顿;“而”表并列关系,表顺承关系,表修饰关系,“而”一般不停顿。

⑧禽鸟知xxxx,而/不知人xx。

⑨先帝创业未半/而xx崩殂。

⑩xx/秀而繁阴。(表并列)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表修饰)

?广起/夺而杀蔚。(表顺承)

但修饰语和并列短语过长是也应该停顿: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

按句子成分划停顿

1.主谓之间停顿:

①xx/秀而繁阴。(并列短语做谓语)

2.主谓xx之间停顿: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以”是“认为”的意思,主谓短语做宾语。)

3.谓语补语要停顿:

③能/谤讥/于市朝。

④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4.动宾之间的停顿:

⑤问/今是xx?(主谓短语做宾语)

按句意停顿

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⑦且/欲与xx等/不可得。

⑧盖/xx且艰/若此。

⑨复于地取/纳口中。(2016年江西中考题)

⑩殆不如/曩时十一二。(2014年江西中考题)

?两三点雨/山前。

有的地方不停顿

1.主谓单音节,不停顿:

?我欲/乘风归去。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不停顿:

?故/xx。?每与臣/论此事。

3.“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予/独爱/莲之出于泥而不染。

4.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顿号的作用,可不做停顿:?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 这里结合课文谈谈文言文朗读停顿中应注意的几种情况。 一、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如: (!)夫/环而攻之(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故/有所览辄省记 例(1)(2)中的“夫”、“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故”是对上文的总结,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二、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如:(1)可/以一战(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1)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 “用来”的意思。例(2)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例(3)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如: (1)佳木/秀而繁阴。(2)问/今是何世(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1)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2)(3)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 (1)其一/犬坐/于前(2)山行/六七里 例(1)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2)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五、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六、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1)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2)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七、并列短语间要停顿W43 山肴/野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eq 八、不能停顿的情况oGq 偏正短语,如“而/乡邻之生/日蹙” =I3 介宾短语,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生/于忧患” “其/如土石何”~ ?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 江苏省海安县角斜中学赵志梅 这里所说的停顿,是指句中停顿。它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很重要。对文言文中的语句停顿得不正确,表明对语句意思的理解有误。文言文中语句的停顿是有规律可寻的。现举例介绍如下: 一、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部分较长时,其间要停顿。 1、肉食者 .../鄙。(《曹刿论战》 2、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3、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二、句首的连词、发语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后要停顿。 5、所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动心忍性 6、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7、若夫 ../霪雨霏霏……(《岳阳楼记》) 8.、晋 ../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9、京中 ../有善口技者。(《口技》) 三、“者”字结构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 10、中/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核舟记》) 11、以俟/夫/观人风者 ..../得焉。(《捕蛇者说》) 12、有/奇字素无备者 ......……(《活板》) 例12中的“素无备者”是“奇字”的后置定语,若要在“者”字结构中再停顿,则在“奇字”后停顿。 四、“之”字用作虚词时,它的前后部分是一个整体,停顿时不应割裂开来。 13、前人之述 ..../备矣。(《岳阳楼记》) 14、戴/朱缨宝饰之帽 ......。(《送东阳马生序》) 1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1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例15、16句中的“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若要在“之”字部分再停顿,就应在“之”字后停顿,如: 而/不知/.太守之 ....。 .../乐其乐也

划分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及练习

划分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及练习 (一)、考纲考点 初中1至6册中的文言文,重点是讲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能准确的划分这些句子的朗读节奏,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在中考中,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划分朗读节奏。分值为2分。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二)、中考题例 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今其|室十无一焉 d.非死|则徙尔(05年中考题) 分析: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明显不能独立,后面必须跟上宾语,才 能表示一个确切的意思。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位。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c句的今其室” 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划分的d。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山不丨在高,有仙丨则名 b.苔痕上丨阶绿,草色丨入帘丨 青 c.无丝竹丨之乱耳,无案牍丨之劳形 d.南阳丨诸葛庐,西蜀丨子 云亭(20xx年中考题) 分析:—句中的不在”是一个否定合成谓语,应看作一个意义单位,因此不能分开。故—是错的。b的前后两句划分的标准不一,不能形成对偶,所以也是错的。c句中的丝竹之乱耳” 案牍之劳形”是两个用法相同的主谓词组,分别作两个 无”的宾语。而主谓词组在作句子成分的时候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故c是错的。只有d是意义上的对偶,所以是正确的。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04年中考题) 这两个句子不是诗句,所以不存在对偶的问题,因此只能作意义上的划分。正确划法如下(当然还可以划得更细一些):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由此可见,划分诗文的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果是相连的诗句,还要考虑到上下句中词语的对仗,上下两句的节奏应该保持一致。如果是较长的一句话,则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 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 (四)、经典题例 1、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失”若夫”盖”故”惟 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夫/环而攻之(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故/有所览辄省记例(1)(2)中的夫” 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故”是对上文的总结,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文言文句子划分技巧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划分文言文句子停顿图文稿

划分文言文句子停顿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如何划分文言古诗文中的停顿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 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例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例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例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例7、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8、故/克之(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例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10、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每与臣”有“每”、“与臣”两个状语,可以连读,不必停顿。)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 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例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谓语“鼓”) 例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 例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语“之”,代桃源村人)例15、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有何陋?”) 例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 例1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此……也”是判断句) 例18、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被……所感动”)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文言文的句中停顿方法

文言文的句中停顿方法 一、教学设想: 最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停顿成为了一个考点。然而,学生对于如何停顿并不太熟悉,不懂得停顿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我校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文言停顿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停顿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我想,对于学生的文言停顿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基于这种思路,我设计了这节课。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备考,老师也能更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停顿的重要性,掌握停顿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总结归纳停顿的方法。 3.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停顿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三、教学方法:练习、讨论、归纳、总结 四、教学重点:文言文停顿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五、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运用对联引入,了解句中停顿的重要性: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二).做练习归纳总结规律: A.小试牛刀: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1.饮少辄醉2.仲永生五年 3.恐托付不效4.今齐地方七百里 B.大显身手: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然后总结规律。 1.夫战,勇气也。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然胡不已乎 4.若夫淫雨霏霏 总结: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之后,关联词语之后,应当停顿。 C.大显身手: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然后总结规律。 1.臣之妻私臣……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总结:主语和谓语构成单句的基本结构,诵读时主谓之间要

古文诵读不可忽视的句中停顿

古文诵读不可忽视的句中停顿 学习《五人墓碑记》时,有人对题目的读法产生疑问。是“五人墓碑/记”,还是“五人墓/碑记”呢?“五人墓碑/记”和“五人墓/碑记”停顿不同,题意却有较大的区别。前者以五人墓碑为记述对象,后者以五人墓为记述对象,文体为碑记。经过课文学习,大多数学生赞成后一种读法。“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为该文的点题之句。它既表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又指出本文是为五人墓的墓碑写的碑记。在古文诵读中,句中停顿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文章的理解,不可小觑。 《师说》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等句中带“也”句子,往往被许多学生读错。他们将这些“也”与现代汉语的“也”等同,错读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其实“也”为句中语气词,表感叹或停顿。现代汉语中的“也”在古文里对应的词语是“亦”。“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也”“亦”并存,它们分工明确,互不干扰。所以,诵读时,在让学生理解句中“也”的意义同时,更须示范学

生正确的读法:“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通过反复诵读,逐渐理解并巩固“也”的意义。这样,以后碰到《指南录后序》“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季氏将伐颛臾》“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及《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等句子,就能举一反三,领会“也”的句中意义,诵读时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里,强调句中停顿有助于虚词的理解。 古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许多为现代汉语中的 双音节词。如果不加注意,以现代意义理解古文,往往会出错,它们大部分可用恰当的诵读停顿来加以区别。“地方千里”,“地方”意为“土地纵横”,可读成“地/方千里”来区别现代汉语中的“地方”。“其实百倍”,“其实”意为“它实际上”,读成“其/实百倍”以区别现代汉语中的“其实”。《指南录后序》“亦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可”,可以;“以”,凭借;应诵读为“尚可/以口舌动也”,以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区别。同理,《六国论》“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也应读成“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类似的还有:《五人墓碑记》“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为”意为“品行成为”,读“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前进缶”、“请指示王”的“前进”、“指示”,为“走向前献上”、“指出来给……看”意义,读成“前/进缶”、“指/示王”;《琵琶行(并序)》

划分文言文句子停顿 ()

如何划分文言古诗文中的停顿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 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例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例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例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例7、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8、故/克之(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例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10、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每与臣”有“每”、“与臣”两个状语,可以连读,不必停顿。)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 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例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谓语“鼓”)例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 例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语“之”,代桃源村人) 例15、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有何陋?”) 例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 例1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此……也”是判断句)例18、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被……所感动”)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例1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安徽省太和县皮条孙镇中心学校马万宝 近年中考语文试卷里,常可以找到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例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本文拟就文言文句子停顿的划分理据试作说明。 句子的朗读停顿,取决于汉语句子的节奏。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 一、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 二、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保持句子中语意的完整是停顿基本的要求,即不破读。 如:其一∕犬坐∕于前。“犬”字修饰“坐”,“犬坐”联系紧密,分析成“其一犬∕坐于前”就是错误。 再如:行∕拂乱其∕所为。学生常有这种划法:行拂∕乱其所为。“拂乱”意思是“使……颠倒错乱”,正确的分析就不难做出了。(行拂乱/其所为”“将要使他的所作所为与意愿相左”,或者“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之意,承前省略主语“天”。行,在这里作“将”讲,“拂乱”是使动用法,是使其违背的意思. ) 对一些拿不准的停顿,先翻译,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停顿,以此为参照,进行古文语句节奏的划分,毕竟学生对现代文的语感要强于古文。 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学生极易划成33停,译一下,天外闪烁着七八颗星星,山前落下两三滴雨。很容易看出其停顿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背诵时有的学生常背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成现代汉语: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显而易见,“在……之前”“在……之后”语意联系紧密。因此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确定节句中停顿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至于”等。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需要查这些关联词语的含义)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如: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表猜测或推断) (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 (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表反问)译文:哪能像我的邻居们那样天天有这样的遭遇呢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表议论) 二、起到总领性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词放在句首,总领主句乃至全段,

如何给文言文句子划分节奏

如何给文言文句子划分节奏 一般情况下,诵读文言文时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和语调的抑扬。这种停顿由于有标点的标志,所以一般不会读错。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这种停顿则较难掌握,因为它是建立在对文言文理解的基础上的。具体到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中,考查形式主要有: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判断句子的朗读节奏正确或不正确。 一般说来,确定文言文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要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停顿。1.按照“主语—谓语—宾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中“武陵人”是主语,所以要在“武陵人”后面停顿,意思为: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类似句子:“渔

人/甚异/之。”2.谓语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所闻”是“具言”的补语,因此我们可作这样的停顿:“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二是古代作为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是双音节词,表示丈夫的配偶,但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单音节词,指妻子和儿女。所以,我们在诵读时一定要分开读,否则,会误解句意。类似句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是句中的省略成分处要停顿。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为”后面省略了“他们”,所以在此处要停顿。类似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以上说的只是文言文停顿的一些常见技巧。要想正确地读好文言文中的句子,准确地给文言文句子划分节奏,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汉语语法知识,从句子的意义入手。 【小试牛刀】

文言文的停顿划分

句首停顿 1.【句首发语词】 句首出现——盖,夫,然,岂,宜,其,至,则,且夫,若夫,至若,岂若,得无,至于,诚宜,何尝等发语词,要停顿。 ①其/ 如土石何? ②得无 / 异乎? ③盖/ 余之勤且艰/ 若此。 2.【句首连词】 句首出现——若,虽,而,然,且,因,惟,然则等连词,要停顿。 ④且/ 欲于常马等/ 不可得。 ⑤然则/ 何时而乐耶? ⑥惟/ 吾德馨。 3.【句首过渡词和总结性的词】 出现过渡词有——或,而或等;出现总结性的词有——故,是故,则,是以(以是),于是,遂等要停顿。 ⑦遂/ 许先帝/以驱驰。 4.【句首表时间、方位的词】 中,方,先,今,既而,已而,倏尔,俄而等要停顿 ⑧中/ 间/ 力拉崩倒之声。 ⑨方/ 其/ 远出海门。 ⑩今/ 诚以吾众/ 诈自称/ 公子扶苏、项燕。 古二今一 古代两个单音节的词,而今天却变成了一个双音节的词,古代的两个双音节要分开读。 ①可/ 以一战,战/ 则请从。 ②中/ 间/ 力拉崩倒之声。 ③今/ 齐地/ 方千里。 句中标志性词语 句中出现“也”、“夫”、“之”等标明停顿的语气助词,要停顿。 ④望之/ 蔚然而深秀者。 ⑤余/ 闻之也/ 久矣。 ⑥洋洋乎/ 与颢气俱。 古代国号、年号、官职、爵位、人名、地名 对以上的文言知识要了解,否则划停顿时容易出错。 ⑦南阳/ 诸葛庐(地名与屋名可以看做并列关系) ⑧庐陵/ 欧阳修也。 ⑨虞山/ 王毅叔远甫/ 刻。 ⑩陈/ 康叔公/ 尧咨/ 善射(“陈”为姓氏,“康叔”是谥号,“尧咨”为名)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停顿。 ?法/ 皆斩。(依法) ?功/ 宜为王。(论功) ?山行/ 六七里。(在山中行走) ?其一/ 犬坐/ 于前。(像狗一样) 保留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学案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加深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习重难点】 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学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考点说明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文言文句子停顿

文言文句子停顿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等,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如: 例一、(云南省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二、(济南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 例三、(常德市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福州市2005年中考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二)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三)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四)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例五、(重庆北碚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一、考点说明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听 (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不急,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结构。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由是”领起下文“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领起“可以辟患”,“而”领起“有不为也”,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再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就可划分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按照“而前则前”这个原则划分,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怎么划分呢?我们来看看:“然则”表示一种转折意思,后面的“何时而乐耶”是转折的内容,“然则”前面没有前一种意思的内容,这句话只是下句意思的转折,只有一层意思,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还有些句子,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划分,那就只好采用凭借语感、根据句意的方法进行划分了。这是我提出的第四种划分方法。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错,但在这之后能够改正”,中间出现了语气的停顿,有了在说话时的歇气、换气,所以停顿也就自然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再如《陋室铭》中的这句“无丝竹之乱耳”,句子的意思是“没有音乐的噪音来扰乱我的清静”,“丝竹之乱耳”是“无”的内容,全都是“无”的成分,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无/丝竹之乱耳”。 首先理解意思.然后根据意思来分就很简单了.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 上传: 陈群英更新时间:2012-5-20 9:22:54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不急,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结构。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由是”领起下文“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领起“可以辟患”,“而”领起“有不为也”,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再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就可划分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按照“而前则前”这个原则划分,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怎么划分呢?我们来看看:“然则”表示一种转折意思,后面的“何时而乐耶”是转折的内容,“然则”前面没有前一种意思的内容,这句话只是下句意思的转折,只有一层意思,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还有些句子,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划分,那就只好采用凭借语感、根据句意的方法进行划分了。这是我提出的第四种划分方法。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错,但在这之后能够改正”,中间出现了语气的停顿,有了在说话时的歇气、换气,所以停顿也就自然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再如《陋室铭》中的这句“无丝竹之乱耳”,句子的意思是“没有音乐的噪音来扰乱我的清静”,“丝竹之乱耳”是“无”的内容,全都是“无”的成分,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无/丝竹之乱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