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廊是解决地下管线问题的发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管廊是解决地下管线问题的发展方向。”解放军理工大学地下空间中心主任,中国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陈志龙教授认为,通过在地下空间建设综合管廊,能够把所有的地下管线集中到一个空间里面。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地下管线的应用效率,而且检修方便。

城市地下管道综合管廊,在日本称之为“共同沟”,英文名称为“utility tunnel”,是指将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类公用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隧道结构。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彻底改变以往各个管道各自建设、各自管理的零乱局面。

地下管道综合管廊不仅消除了通讯、电力等系统在城市上空布下的“蛛网”以及地面上的电线杆、高压塔等,而且由于不接触土壤和地下水,避免了酸碱物质的腐蚀,延长了管线的使用寿命。

“在中关村西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里,消防、安防、门禁、道路等信息系统,这些我们都已经用技术解决了,”北京玛斯特自控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倪建农介绍。倪建农是中关村软件园软件广场及中关村西区地下空间开发智能化系统的项目负责人。玛斯特公司在2003年拿下了这个项目的总包合同。

中关村西区的公共设施地下分三层,总建筑面积四十余万平米,分为综合环廊部分和空间开发部分。其中综合环廊地下一层为车道,构成西区的交通大动脉;二层为物业用房;三层为水、电、气、通信等能源信息管廊,为各地块建筑物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政支持。

地下管廊工程是中关村西区公共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量的综合管线,交通通道和各类配套设施。其智能化建设包括楼宇管理系统、安全防范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计算机控制和网络技术实现与消防报警系统、机房系统、机房设备监控系统、地下交通管理系统的集成管理系统。

由于位于地下,对智能化管理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首先是防潮,”倪建农经理说,夏季,地下潮湿很厉害。而电机设备,要考虑绝缘问题。在中关村西区项目中,他们采用的线头部分都要考虑防火和防潮问题。

“在中关村西区项目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网络线超长的问题。”倪建农说。网络系统本来最好是放置在中间区域,这样能够和周边地区距离相等。但是,由于设备是环接的,不可能做成放射形的。这样,只能把网络设备立在管廊的某一个位置。

而为了解决网络线超长,倪建农说,主要通过数模转化和光纤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数模转换,简单来说,就是把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传输。信号到了接收这一端,再修正放大,转化成模拟信号。这种方式主要应用在视频信号上,造价低但效果不太好。

光纤就是采用光电转换这种方式,首先把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然后再解成电信号。

据悉,中关村西区的地下综合管廊,不仅是对地下管线进行综合管理的尝试,而且将有望解开中关村交通拥堵这一死结。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城市地下管线建设都是这样进行的。”陈志龙教授认为,这也将是我国未来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新思路。

技术问题撞上“制度墙”

“相对于技术而言,管理是最难的。”陈志龙教授认为,我国市政建设方面的条块分割,为地下管线的综合管理设置了更大的障碍。

陈志龙教授表示,有人认为推广地下管廊的障碍是造价高,这并不符合事实。如果单从建一个电缆沟还是地下综合管廊来看,电缆沟肯定是便宜。但从综合成本来看就不尽然。

“比如说,武汉王家墩中央商务区,他们现在就明确要搞市政地下综合管线。”陈志龙教授介绍,商务区开发公司起初也觉得成本高,不太乐意。

后来,他们算了笔经济账。如果地下管线让电力公司来建,商务区内用电的定额价格比一般市政用电要高两三倍。这还没有算上水、热、通讯等各项地下管线。而如果自己建,由于实现了地下管线的综合管理,可以把其他管线的成本都算进去,成本就降下来了。同时,这还能提升整个商务区的供给能力和档次。最终,商务开发区开发公司决定自己来建。

而即便是武汉王家墩开发区,尽管解决了谁来建地下管廊问题,而究竟将来是谁来管理里也尚待市政府最后批准。

2002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就完成了全区的地下管线状况探测,并上马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在2003年,他们曾计划在石景山区大型市政建设都走地下管廊。但最终没有成功。

“有些单位人家不理你,我不用你管,自己施工,不参加这个地下管廊计划。”北京市石景山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富大鹏说。

早在2005年就已完工的中关村西区地下管廊,据媒体报道,因为“开通后将面临的一系列管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也一直没有开通。当记者向开中关村西区开发商咨询相关事宜时,得到的答复时,“现在不便做出解释。”

压力下的制度选择

据了解,北京城区范围内目前在已排查的水电气热管线中有500多公里老旧管线、178公里的被腐蚀管线。到2007年,这些问题管线将全部完成改造。

2005年3月,北京市地下管线抢修指挥部成立,地下管线的管理、抢修已开始规范化,管线事故也将分为一般、较大和重大几个层次启动内容不同的应急预案。在京广桥事故中,指挥部用电视、广播、短信、报纸等各种渠道,以最快的速度告知市民,为及时处理塌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另据媒体报道,在2006年1月15日的北京市人代会上,北京市市长王岐山透露,京广桥事件后,市政府已经请有关专家评估整个CBD地区、中关村西区和海淀北部新区的地质状况,争取先实现这些新建城区地下管线的数字化管理。同时,有关部门将抓紧时间对北京市地下管网系统进行摸底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在2006年任务中专门提到:以地下管网为重点,认真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加强政府监管,落实法人主体责任,有效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我修好的路,你要破路重修的话,我要收你的费用。”富大鹏认为,只有通过制度的方式,将这些社会外部成本转嫁到这些地下管线企业身上,大家才会有参与政府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积极性。

2006年1月3日,北京京广桥附近因污水管线断裂,路面塌陷,封路进行抢修。

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使得人们开始发展地下空间。仅以上海市为例,其人口密度已经高达每平方公里两万人以上。这个城市的正常运转,一方面要依托地上看得见的相关设施和科学管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密密麻麻的地下管网设施。

专家介绍,根据国外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常会出现开发地下空间的高峰,一是因为城市地面价格上涨促使人们将目光投向地下空间的利用;二是这时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地下空间信息能否“一网打尽”?

如何将分散的地下空间的信息搜集起来,运用到城市管理中?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可以做到这一点。具体而言,这一平台可以把水文地质、钻孔记录、静力触探、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地下水资源等城市地下空间信息资料一一搜集起来,并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勘测、土木工程、计算机图形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对这些基础数据资源实现传统技术和人工无法做到的梳理和整合,在此基础上开发针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应用。

可见,对地下空间现状信息的了如指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强化管理,能有效提高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减少各类相关事故的发生,使城市地下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