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满族文化史

合集下载

辽宁北镇市满族人口资料

辽宁北镇市满族人口资料

这个之外,五粮陈姓的4个庄头,此中两个为养马庄头,两个为大粮庄头:闾阳镇魏屯村的高姓为鸡、鸭、牛、羊庄头:何姓是美奼女庄头,每年选美奼女一位贡入京师.供选择皇妃以及宫女之用,爱新觉罗弘用时改成粮庄头。常兴店镇佟二台子儿孔性为大粮庄头,原曹屯乡徐屯潘姓为粮庄头。这个之外,赵屯镇的索屯村有刘庄头.原高力板乡高达屯有郭庄头,沙河子村有王庄头:在清朝,境内有庄头数十处。
旗人汗青长远。商周期间的肃慎报酬其远祖。两汉魏蜀吴期间称"挹娄",南朝期间称"勿吉",宋、辽、元、明期间称"女真"。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朝廷封女真首级努尔哈赤为龙猛将军。今后,努尔哈赤起头进行同一女真各部的战役。为易于行军以及打猎,努尔哈赤决议整顿社团,凡300报酬一牛录,首级称牛录额真。亦即箭主之意,后改称佐领。五牛录为一甲喇,首级称甲喇额真,后改称参领。五甲喇称一固山,首级称固山额真,后改称都统。1601年,努尔哈赤成立四固山,每固山皆以一纯色旗为标记,旗色为正黄、正兰、正红、正白四种色彩,称为"四旗"。1615年,又增四旗,将原四种纯色旗镶上红边,红旗镶上白边,名为镶红、镶黄、镶白、镶兰。此与前四旗合称"八旗官员"。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同一了女真各部,成立金国(史称后金),自称汗王。1626年。努尔哈赤死,其子皇太极拳担当汗位。5年,皇太极拳正式亲自裁定女真名为"满洲",故八旗官员社团亦称"满洲八旗官员"。6年,皇太极拳称帝,改国号为"清"。
"庄头"是旗人人在东北设立的庄园,亦属一种特别的权利。清康熙元年(1662年),境内八方台王四设了王庄头,置有马、牛、驴各一,差遣6丁17人耕耘。成丰期间.庄头王有功承领庄地漫衍于三家子、刘家屯、蒋家屯、五家屯、大族屯、吴家店等处,有地31426亩。还有庄头吴吉昌的庄地漫衍于锦州、广宁两地的1二个村屯,有地9610亩。光绪期间,醇被封王的人属下的1个庄头吴宝源有地3900亩,漫衍于广宁、义县两地的7个村屯。庄头高奎有地15967亩。漫衍于正安等10多个村屯。

满族“祈子”习俗的文化背景及其形态

满族“祈子”习俗的文化背景及其形态

而 是 父 系 氏 族 社 会文 化审
,
度 主 要 以 实 地 调 查 的 结 果 为 依 据 对北 方 满 族 祈 子 习 俗 形 成与 发 展 的 固有 文 化 背 景

这 一 文 化 审 美选 择
也是在

此 后 漫 长 的 满 族 父 系 氏 族 社 会 的 历 史发 展 进 程 中 那 些 表 现 男 性 始 祖 与 英雄 的 满 族 神 话

,
她 便含 在 口

化 研 究 重 心 也 多集 中 在 这 一 层 面 上
但是
,

,
定 位 知 不 小心 竟吞 咽 进 去
,
,
不 久 便怀 孕 生

近于 两 年 的 田 野 作 业实 践 又 提 醒 我
证 明查
,
,
:
通过 实
下 一 子 取 名爱 新 觉 罗 长 大后 话 甲

;
, , ,
布库 里 雍 顺 这 男 孩
根据
1987
作为 在 中 国 社会居 统 治 地 位 的 民 族
在 满 族 内部实 行 了 旗 地 和 粮 晌 制 度
,
清王 朝 旗晌 制
年公 布 的 第 三 次 人


普 查结

,
,

,
中 国 的 满族 人 口 总数 已 达 7 0 余 万
度 曾在 一 定 的历 史 时 期 给 满 族 民 众带来 相 劝 稳 定富 裕 的 生 活
. , 。
,
些 活 态 的 地 域 民 俗 资料 都 在 直 接 或 间 接 地 表 达 着 同 一 个文 化 主 题 即
:

浅谈辽西地区满族传统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特色—以北镇市双塔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浅谈辽西地区满族传统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特色—以北镇市双塔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浅谈辽西地区满族传统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特色—以北镇市双塔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发布时间:2023-02-01T05:57:06.326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18期作者:李闯[导读] 伴随保护规划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其历史文化底蕴,李闯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沈阳市 110168摘要:伴随保护规划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其历史文化底蕴,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保护本土特色。

[1]双塔历史文化街区为北镇市现存比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北镇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分别从双塔历史文化街区的变迁,以及其历史上和现存的的道路、街巷、建筑物和构筑物围合的空间肌理的对比来详细介绍双塔历史文化街区内典型满族民居传统街区特色。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格局、风貌特色1.研究背景与对象双塔历史文化街区是北镇现存的、比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北镇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塑历史文化街区色彩风貌精华势在必行,通过研究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及其历史环境的变迁,以及其在时空上的更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保护和延续街区格局和风貌特色,为继承和弘扬传统辽西满族文化,提供一定的技术措施和管理依据。

[2]2.双塔历史文化街区格局及其历史演变2.1新中国成立之前双塔历史文化街区最早建设是伴随着崇兴寺和双塔的建造而开始的,有史料记载寺塔始建于唐代,今所见双塔为辽代所建,由此奠定了该街区祈福职能特点;明朝作为东北地区最高军政机关驻地,开始了大规模的筑城活动,明代建造了宏大的城墙把崇兴寺和双塔包在了城中,塔寺周边陆续出现了民居;但是塔寺所具有的祈福职能仍是这个地区主要特点;清代随着城市职能的改变,商铺、市场、作坊逐渐增多寺庙教堂、学校陆续建起,民国年间延续清代的格局,双塔地区由于用地相对南部宽松,也成为后期迁移到北镇城内的达官显贵建造大规模居住之地,比如沿今天育才路出现了一个个大院。

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形成北塔南宅、北祈福南生活的大致格局。

辽宁北镇古城简介

辽宁北镇古城简介

辽宁北镇古城简介辽宁省北镇市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

在古代,北镇是辽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北镇古城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镇古城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南部,总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

古城内有城墙、城门、城楼、关帝庙、钟楼、鼓楼、文庙、孔庙、西洋楼等许多古建筑,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代表之一。

北镇古城的城墙高达12米,周长3.3公里,有33个城楼和关帝庙、钟楼、鼓楼等建筑,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

城墙上有千年古树、古井、古碑、古炮等,这些都是古城历史的见证。

在北镇古城内,最著名的建筑是关帝庙。

关帝庙是北镇古城最大的庙宇,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关羽而建。

庙内供奉着关羽和其家族的神像,游客们可以在这里祈求平安和好运。

除了关帝庙,北镇古城内还有许多古建筑,如钟楼、鼓楼、文庙、孔庙等。

其中,钟楼和鼓楼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明代,是传统的城市设施,用于报时和警示。

北镇古城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里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代表之一。

在古城内,游客们可以欣赏到传统北方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南方文化的影响。

例如,古城内有许多西洋楼,这些楼房是清朝时期引进的西方建筑,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

除了建筑和文化,北镇古城还有许多美食和民俗文化值得游客们品尝和体验。

北镇古城的美食以烧烤和麻辣味道为主,如烤羊腿、烤鸭翅、麻辣烫等,是不可错过的美味。

此外,北镇古城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庙会、灯展等,这些活动让游客们更好地了解北镇古城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北镇古城是一处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代表之一。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欣赏到传统北方建筑的风格和特色,感受到南方文化的影响,品尝到美味的烧烤和麻辣味道,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北镇古城的历史和民俗文化。

满族文化解读

满族文化解读

满族文化解读
满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建立者。

满族文化深受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
满族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达慕”大会,这是一个集体育竞技、文艺表演、商品交易于一体的盛会。

满族还会庆祝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但在庆祝方式上保留了一些满族特色。

例如,春节期间,满族人会进行祭祖、贴对联、放鞭炮等活动,同时还会跳满族舞蹈、演唱满族歌曲。

二、民间传说
满族的民间传说融合了满族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如《 满洲源流考》中记载的关于满族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传奇故事。

这些传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满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三、生活习俗
满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例如,满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口袋房”,既适应了东北的气候特点,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满族的主食以面食和稻米为主,喜欢吃腌制和烧烤的食物,如酸菜、猪肉炖粉条等。

在服饰方面,满族的传统服装以袍褂为主,男女皆可穿着,颜色鲜艳,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四、宗教信仰
满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信仰,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和祖先神。

满族人的宗教活动通常由萨满主持,包括祭祀、占卜、治病等。

此外,满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清朝时期,皇室贵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总的来说,满族文化是一种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既有独特性,也有包容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满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满族介绍

满族介绍
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镶红、黄、镶黄、蓝、
镶蓝、白、镶白”八旗人。 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 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 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 一年的吉祥开端。
满族三大怪
一、大姑娘叼烟袋, 二、窗户纸糊在外, 三、养活孩子吊起来
大姑娘叼烟袋
过去满族人过着 逐水草 而居 的游牧渔猎生活, 不但艰辛而且经常会遇 见蛇蝎蚊虫。吸旱烟不 仅可以驱蚊逐虫,还能 防止被毒蛇咬伤,据说 就连最毒的蛇也怕烟袋 油子,因此吸烟不仅仅 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 能起到防身保安全的作 用。久而久之,代代相 传,形成了满族人爱抽 烟的习俗。
人口: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满族总人口为 1068.23万人,其中:男性554.78万人, 女性513.45万人;目前人口数在逐步增加, 平均年增长率0.79%。
在满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376.54万人,占总人口的35.25%; 乡村人口691.69万人,占总人口的64.75%。
语言文字
满文是由契丹字和汉字演变而来,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和黑龙江 省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 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 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
制作人:
/10/29
.
46
满族的饮食习惯
满族人喜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同时也喜欢吃甜食、酸 菜、猪油,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 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满族的副食品中以猪肉为主,兼吃牛肉和野生动物,其它牲畜 一般是活不杀、死不吃。 忌吃狗肉
白 肉 血 肠
糕萨 ?其 蛋玛 条︵ 糕金 ︶丝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 康、乾盛世,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后经辛亥 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满族书法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文化 的一部分,长盛不衰。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本文关键词:满族,变迁,民俗文化,原因,内容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本文简介:满族有着3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肃慎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也称"息慎""稷慎"。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是满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东北的东部与北部是他们的传统居住地。

《后汉书▪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变迁研究内容与形成原因本文内容:满族有着3 000多年的文化历史, 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肃慎人, 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古老民族, 也称"息慎""稷慎"。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是满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 东北的东部与北部是他们的传统居住地。

《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挹娄, 古肃慎之国也。

在夫余东北千余里。

"《魏书▪勿吉传》中也有记载:"勿吉国, 在高句丽北, 旧肃慎国也。

"到了隋唐时期, 又被改称为靺鞨;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于唐开元元年(713年) 臣服于唐朝后, 改靺鞨为渤海, 史称"海东盛国"。

200多年之后, 契丹人灭渤海国, 靺鞨又被改称为女真。

至元亡明兴时期, 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女真各部, 吉林省四平叶赫部就是其中之一。

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称汗, 建立大金国, 史称"后金", 今沈阳故宫就是其当时的皇宫。

其子皇太极于天聪九年 (1635年) 改女真为满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满洲改为满族。

目前存于东北地区的一些遗址和知名旅游景区表明了满族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 更见证了满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盛世辉煌。

东北满族民俗文化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丰厚, 对满族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 对目前较多偏重研究清中晚期之后满族民俗文化的成果是一个补充。

另外, 对满族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 有助于对满族文化遗址、文献、工艺等有更清晰的认识, 确定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对保护与传承满族民俗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满-通古斯语族民族

满-通古斯语族民族

满-通古斯语族民族第一节满族一、概况满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仅次于壮族,居于第二位,有10,682,262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及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山东、宁夏、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市、自治区,与汉族杂居。

在我国行政建制上,辽宁省有新宾、岫岩、凤城、清原、本溪、桓仁、宽甸、北镇满族自治县八个,占满族总人口的50%以上;河北省有青龙、丰宁、宽城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四个;吉林省有伊通满族自治县,总计全国共有十三个满族自治县,其分布特点是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

满族历史上曾有语言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在其管辖的范围内推广,这种文字被称为无圈点的老满文。

皇太极于1632年命达海改进这种文字,改进后的满文称“有圈点的满文”。

1644年,满族入关以后,在康、雍年间,曾一度是满汉语文兼用。

至乾、嘉以后,从满族上层到平民普遍使用汉语文。

现在除有关学术研究机构极少数人懂满文外,满语文基本丧失。

(目前,精通满文又从事专业教学、翻译和研究者仅数十人。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所以习惯上叫“东三省”。

总面积为855,600平方公里。

属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炎热而潮湿,冬夏温差大,寒暑变化明显。

北部年降雨量为300—500毫米,无霜期100--150天;南部受海洋影响年降雨量为500—1000毫米,无霜期160--200天。

地形特点是三面环山,西面是大兴安岭和辽西丘陵,北面是小兴安岭,东面是长白山地和辽东丘陵。

这里森林茂密,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闻名遐迩。

此外还有东北虎、赤熊、丹顶鹤等各种珍稀动物。

地下资源有煤、铁、石油、金矿等矿产。

东北地区中部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松辽平原(亦称东北平原),也是著名的谷仓之一。

盛产大豆、高粱、玉米、小麦、谷子、水稻、烟草、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

满族概况——精选推荐

满族概况——精选推荐

满族概况满族满族(满⽂:拉丁转写:Manju),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等,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肃、⼭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州、银川等⼤、中城市。

形成⼤分散之中有⼩聚居的特点。

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治县,还有若⼲个满族乡。

2000年统计的满族⼈⼝数为1,068万。

基本信息中⽂名称满洲族外⽂名称Manju简称满洲亦称为满民、满⼈⽬录1 基本介绍2 详细介绍3 发展历史4 渤海郡国5 辽⾦时期6 明清时期7 ⼈⼝概述8 历史分布9 语⾔⽂字10 民族介绍11 满族⽂化展开1 基本介绍2 详细介绍3 发展历史4 渤海郡国5 辽⾦时期6 明清时期7 ⼈⼝概述8 历史分布9 语⾔⽂字10 民族介绍10.1 服饰10.2 男⼦旗装10.3 ⼥⼦旗装10.4 发饰10.5 旗头10.6 马蹄底鞋10.7 服装特点10.8 传统节⽇11 满族⽂化11.1 《满⽂⽼档》11.2 《⼋旗通志》11.3 《御制五体清⽂鉴》11.4 《尼⼭萨满》11.5 剪纸11.6 满族补绣1 基本介绍满族,全称满洲族,⾟亥⾰命后被称为满⼈、满族,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肃、⼭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州、银川等⼤、中城市。

2 详细介绍满族(满⽂:拉丁转写:Manju),全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旗⼈等,满族旧称⼥真,后改名满洲族。

⽬前满族⼈⼝超过⼀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为1,068万),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5,385,287⼈),河北省(2,118,711⼈),其他分布在吉林、⿊龙江、内蒙古、新疆、⼭东等省区及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州、乌鲁⽊齐等⼤、中城市400余万。

形成⼤分散之中有⼩聚居的特点。

满族节日介绍_满族节日有哪些

满族节日介绍_满族节日有哪些

满族节日介绍_满族节日有哪些满族的文化相当丰富,相应的节日也比较多。

都有哪些呢?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满族节日介绍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满族节日介绍1.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2.春龙节满族人非常崇拜龙,随着八旗的旗子中的图案是龙,在满族人的生活中,各种变形的龙的图案应用十分普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龙的形象地出现,考古学家在5000多年前辽河流域的历史源头上,找到了这一地区文明时代的考古依据。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的形象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这件龙形玉雕形体酷似甲骨文中象形的“龙”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定形的龙。

自三星他拉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辽宁和内蒙古等地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十几件玉雕龙。

同时还在辽河流域比红山文化时代更早的赵宝沟文化和查海文化中,相继发现了刻画龙和摆塑龙的实料。

此外,辽河流域考古发现和早期龙还有浮雕形、木雕形、彩陶形、泥塑形和彩绘形,发现数量总数为21件。

(丁铭:红山文化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实物依据,2007年10月9日《参考消息》)在满族生息之地发现这样多的考古资料,说明满族人以“龙”为自己旗帜是有其历史文化渊源的。

但是,古代满族人所用的龙的形象与中原地区有区别,无论在北京出土的金陵文物,还是辽宁清远祖的永陵,其龙的形象均是坐龙,身形似狗,而不是蛇。

自皇太极称帝之后,其所用龙的形象才与中原相似。

3.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二十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4.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5.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叶赫那拉古城简介

叶赫那拉古城简介

叶赫那拉古城简介
叶赫那拉古城(亦称赫图阿拉),是中国东北地区现存最完
整的一座古城。

叶赫那拉古城始建于1634年,后经努尔哈赤、
皇太极几代人的经营,成为清代最强大的部落,在整个中国东北
地区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地理位置在今辽宁北镇市叶赫满族
镇(原属吉林)境内。

古城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努尔哈赤下
令营建。

当时叶赫部首领布占泰得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遂
率领部落从今吉林辉南县迁至叶赫城(今辽宁北镇市)居住。


布占泰又在叶赫城内筑宫建府,以供自己及其家族居住和办公。

清王朝建立后,在叶赫城建都,成为“一郡之治”、“十里之城”。

叶赫城是清代初期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女
真各部相互联系的桥梁。

由于它处于叶赫、哈达和辉发三大部之间,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古城于198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
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内现存有努尔哈赤时期的三
座宫殿,即寝宫、佛堂和宫门。

—— 1 —1 —。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坐地户的后裔坐地户就是清代以前就住在这个地区的渤海、辽金等国的后裔,他们都先后被编入八旗,主要是八旗满洲之中。

由于东北是他们的故乡,史书上对他们的居留情况都很少记载。

只有渤海后裔的迁来辽南,史书是有记载的。

第一次是辽太祖国天显元年(926年)正月,辽国攻下渤海西北边疆的重镇扶余府(其故址在今四平市或农安县),即迁其民的一部分到今复州、金州一带在今复州镇(复州古城地置)地置“扶州”以居其民,旋改为“迁民县”。

第二次是天显二年辽灭渤海国,当时渤海国人口总十余万户,由渤海太子大光显率二万多户投奔新罗,旋归于王氏高丽,得赐姓王,附宗籍;辽取渤海国的名宗望族数千户来辽南,置于今盖县地方,后又迁之于迁民县,置曷苏馆女真国大王府以统治之。

第三次是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辽征王氏高丽,克开京(今三八线上的开城),俘得前投高丽的渤海国人众,置于今盖县与复州古城之间,置归州刺史(治所在今熊岳城西南归州满族乡)以统治之。

辽兴宗时(1031年~1054年)于迁民县置复州怀德军,始有“复州”之名,沿用至今。

金朝亦置曷苏馆领有今大连地区。

然由于年湮代远,渤海后裔已很少能自知其为渤海遗民矣。

在笔者抽访的大连满族万余人次中,只有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三台村的赵氏(西林觉罗)尚能记忆其祖先是渤海遗民,是从岫岩城南十三公里许的杨家乡杨家村迁来三台的,现在他们宗族仍多住在杨家村故地。

二、八旗满洲的后裔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金州就地编成的576名丁的八旗满洲的后裔仍多分布于金州以北地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又从**开回一批佛满洲到盛京,在盛京就地编成一批旗兵分驻于“内城十五、路九、边门十六”合计四十处。

其“十五城”为盛京、兴京、辽阳、开原、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牛庄、锦州、广宁、义州、抚顺、铁岭等,分设城守尉、协领、防守尉等统辖之。

雍正年间(1721年~1735年)将熊岳、锦州两处原设城守尉的,改设副都统,又扩大了旗兵的编制。

北镇_精品文档

北镇_精品文档

北镇北镇是中国辽宁省锦州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位于锦州市西北部的大凌河畔。

作为辽宁省锦州市最古老的镇子之一,北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貌,被誉为“辽宁的明珠”。

北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证据表明,这个地区在古代就有人类居住。

而北镇真正开始崛起的时期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北镇成为了明朝时代的军事要塞,被视为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据点。

这也为北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其逐渐成为辽宁省重要的城镇之一。

北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

北镇位于锦州市的北部边缘,三面环水,与紧邻的锦州市区只有河流相隔。

这使得北镇成为了一个战略要地,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北镇依水而建,河流纵横,水运交通发达,使得北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

此外,北镇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其工业发展提供了奠定基础。

北镇的古建筑是其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

在这个古老的城镇里,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这些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于世。

尤其是北镇的城墙,是中国北方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城墙之一,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明代城防建筑的绝佳机会。

除了城墙,北镇还有许多古老的庙宇、祠堂和民居,完整地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代的岁月。

北镇的文化底蕴也非常丰富。

在这个古镇里,人们生活着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如擂鼓庆典、舞龙舞狮、过年等。

此外,北镇还有许多民间艺术表演,如锁子龙和花灯表演等,这些表演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艺术表现力吸引了许多游客。

在北镇,人们还能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如锦州大碗烧、烧卖和豆汁等,这些美食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让人难以忘怀。

此外,北镇还是一个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

北镇周边有许多风景名胜,如沙河湾国家森林公园和神秘山水画廊等,这些风景名胜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除了自然景观,北镇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北镇博物馆、延安阵地和叶瀛洲故居等,这些地方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北镇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211148232_医巫闾山文学中的满汉文化交流

211148232_医巫闾山文学中的满汉文化交流

作为镇山之一,医巫闾山历史悠久。

古称微闾、无虑山,满语的意思为翠绿的山,位于今天的辽宁省锦州境内。

传说舜时便将其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故称为“北镇”。

《周礼·职方》中记载,“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

”[1]医巫闾山与南镇的会稽山(浙江)、东镇的沂山(山东)、西镇的霍山(山西)并称为四大镇山。

又与东镇沂山(山东)、西镇吴山(陕西)、中镇天柱山(安徽)、南镇会稽山(浙江)并称五大镇山。

《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将“四镇”与“五岳”并举,规定祭祀“四镇”之制,以求安定四方。

西汉以来,郊祀逐渐成为定制,后世王朝对镇山陪祀也愈发重视。

隋统一中国后,隋文帝为了昭显隋朝承袭汉制,以王天下,便祭封天下镇山,并就山立祠,医巫闾山即为北镇山。

后世历代政权都祭祀镇山,以表明其政权的正统性。

并没有将医巫闾山纳入实际管辖范围内的宋朝,也“立冬祀北岳恒山、北镇医巫闾山并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

”[2]年年保持着对闾山的望祭。

元、明、清帝王登基时,会在镇庙举行祭祀典礼,故医巫闾山成为东北名山之首。

清代因发源于东北,更加重视此山,故北镇庙成为现今唯一保存完好的镇庙。

清代的皇帝、贵族留下了大量关于医巫闾山的文学作品,充分展现了满汉文化的交流。

一、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山水田园”诗此类作品通过白描的手法摹写医巫闾山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医巫闾山文学中的满汉文化交流韩林王琛142的热爱及登高赋诗的壮志豪情。

首先,寄情山水的田园雅趣。

关于医巫闾山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以自然风光开头。

描写山间一草一木,具有一种闲适恬静的风格。

如满族诗人高塞的《登医巫闾山观音阁》:平生爱丘壑,历胜恣登眺。

医闾夙所期,兹焉惬怀抱。

鸟道薄层云,盘纡陵树杪。

系马憩中林,拂石坐荒草。

野衲候紫荆,朱颜发皓皓。

问渠来何时?云在此山老。

修岭逸惊麏,斜阳急归鸟。

古洞驾长虹,细泉屡回绕。

亭亭阶下松,百尺参青昊。

托根获斯地,子落无人扫。

辽宁北镇满族赵氏族谱

辽宁北镇满族赵氏族谱

辽宁北镇满族赵氏族谱是一部源远流长、价值连城的家族史册。

据传赵氏族谱可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间,始祖赵大明以勤劳勇敢著称,受到了当地满族首领的赏识,被封为北镇地区的一方豪绅。

赵大明以家族繁衍为己任,积极传承家族文化,并将族谱编纂成册,以记载家族世代兴衰和重要人物事迹。

赵氏族谱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有世系图谱,还包括了家训、家风、家规等。

族谱中记录了赵家先辈的事迹和业绩,以及家族的兴衰沿革。

族谱的编纂历经许多代人,不仅是家族的谱录,更是载入了家族文化、家族传统和家族观念。

在辽宁北镇地区,赵氏族谱被视为家族的精神支柱,传承着家族的血脉和传统。

家族中的子弟后辈们,常常通过阅读族谱,了解家族的历史渊源和家风家训,传承着祖先的智慧和品德。

族谱中的家规约束着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使得整个家族充满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赵氏族谱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家族内部的传承之物,也是社会历史的见证。

在当地满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族谱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于研究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辽宁北镇满族赵氏族谱作为家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智慧,见证着家族的兴衰和传承。

它不仅仅是一部家谱,更是一部流传千古的家族史。

族谱所蕴含的家族文化和价值观念,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珍贵,并继续为家族的发展和壮大注入强大的动力。

辽西走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以北镇医巫闾山祭祀文化为中心的考察

辽西走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以北镇医巫闾山祭祀文化为中心的考察

仰以及基于上述信仰而形成的各种祭祀行为
其间,在此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明清之
的层叠累加。 医巫闾山信仰与祭祀文化历代
时,汉、满、蒙、锡伯等民族成为医巫闾山地域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是与
的民族主体,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进而奠定
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经济结构相适
了现今医巫闾山地域的民族格局。
面,即文化的上下四方,也就是某一时间内的
某种文化的结构和状态,文化空间是有其层次
辞中出现的“ 十山” “ 五山” “ 二山” 合祭现象
与内容看,商朝所祭山川已出现大小神之分,
并分别给予不同规模与频次的祭祀,但这些祭
祀绝大多数都与求年或祈雨有关[5] ,没有赋
予过多的政治色彩。 进入周代,随着宗法制的
第 44 卷 第 3 期
2024 年 3 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44 No. 3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秦汉时期,伴随着开边拓土与关市贸易
“出榆关(山海关)以东行,南濒海,北限大山,
的频繁,汉、匈奴、乌桓、鲜卑等族不断迁徙往
尽皆粗恶不毛。 至此,山忽峭拔摩空,苍翠万
来于此,多民族的交汇、融合进一步发展。 如,
仞,全类江左,乃医巫闾山也。” [3] 从 记 载 可
西汉武帝时,迁乌桓于辽西、辽东等五郡塞外;
[1]
《全
辽志·山川志》 载:“ 辽境内山以医巫闾为灵
秀之最。”
[2]48
所,位于医巫闾山北段阜新市沙拉乡境内的兴
隆洼文化查海遗址,被誉为“ 中华第一村”;距

辽宁北镇古城简介

辽宁北镇古城简介

辽宁北镇古城简介辽宁省阜新市北镇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北镇古城是中国北方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古迹之一。

北镇古城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之一。

北镇古城面积约为400多亩,城墙高8米,厚4米,周长达3.5公里。

城墙上有24座角楼和城楼,城门有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四面城门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城墙内部有宽阔的马路,狭窄的小巷,古老的庭院和民居,还有一些古建筑,如古庙、古寺、古井等。

北镇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明朝时期,北镇曾是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和商业中心,是明朝对满族进行统治的重要据点。

明朝时期,北镇古城曾是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和商业中心。

在清朝时期,北镇古城曾是满洲王公、蒙古贵族和汉族商人的交汇之地,商业繁荣,文化繁盛。

北镇古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保存完好。

古城内的建筑、城墙、文物、古迹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北镇古城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之一,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北镇古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镇古城既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旅游胜地。

古城内有许多景点,如明代城墙、古城门、古井、古庙、古寺以及古老的民居等,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北镇古城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雕刻、剪纸、刺绣、制陶等,这些手工艺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们到北镇古城旅游时必不可少的纪念品。

总之,北镇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胜地。

北镇古城的保护和开发,既要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也要注重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效益。

辽宁北镇满族赵氏族谱

辽宁北镇满族赵氏族谱

辽宁北镇满族赵氏族谱简介满族赵氏,作为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的一支,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承。

在辽宁北镇地区,满族赵氏族人世代繁衍,形成了独特的家族体系和族谱文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辽宁北镇满族赵氏族谱的起源、发展、家族名人以及族谱的文化价值。

一、起源与发展满族赵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肃慎、东胡、挹娄等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民族逐渐融合形成了现代的满族。

在满族形成过程中,赵氏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姓氏,逐渐在辽宁北镇地区扎根繁衍。

据族谱记载,辽宁北镇满族赵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赵氏祖先因为战乱、灾荒等原因,从关内迁徙至关外,最终在辽宁北镇地区定居下来。

他们在这里开垦荒地、建立家园,逐渐形成了赵氏家族的基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氏家族不断壮大,族谱也逐渐完善。

在族谱的编纂过程中,赵氏族人注重记录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婚姻关系以及家族传承等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也成为赵氏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家族名人在辽宁北镇满族赵氏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家族名人。

他们或为朝廷重臣、或为地方领袖、或为文化名人,为赵氏家族乃至整个社会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清朝时期的赵尔巽。

赵尔巽是清朝末年的重要官员,曾任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等职。

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积极推动新政的实施,为清朝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主持编纂了《清史稿》等重要历史文献,为后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除了赵尔巽之外,辽宁北镇满族赵氏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家族名人。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赵氏家族赢得了荣誉和尊重。

三、族谱的文化价值辽宁北镇满族赵氏族谱作为一部珍贵的家族历史文献,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记录了赵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和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满族赵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北镇医巫闾山r为何能成为东北的山川图腾

北镇医巫闾山r为何能成为东北的山川图腾

北镇医巫闾山r为何能成为东北的山川图腾郑骁锋【期刊名称】《环球人文地理》【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6页(P34-39)【作者】郑骁锋【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医巫闾山偏处一隅,无论是跨域、高度还是景色,仅在东三省,它似乎都难占鳌头,但却可以力压千山和长白山,位居东北名山首位。

李成梁是“东北之王”,在他镇守辽东期间,女真各部落俯首贴耳,蒙古部族不敢进犯,努尔哈赤也是在他去世后才对中原王朝宣战。

北镇庙山门外有4尊石狮,每尊表情各异,分别为喜、怒、哀、乐,但如今的它们再怎么努力表现,也掩饰不了那种深深的失落。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对洪灾心有余悸,为了防止江山再度在洪灾中漂流迷失,于是从当时的每个州各选取一座大山加以“重镇”,而医巫闾山,便是当时的幽州之镇山,与后来隋文帝册封的四大镇山一起,成为“五大镇山”之一,直到今天。

五镇之中,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和中镇霍山均位于长城以南,唯有北镇医巫闾山孤悬山海关外,扼守着东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咽喉。

尽管它是中原政权敕封的圣山,但却有一个充满蛮荒色彩的名字,不但如此,它还长期被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所控制。

那么,在“医巫闾”这个与众不同的名字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传奇往事?医巫闾山位于辽宁西部,锦州境内,属于阴山山系。

山体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绵亘45公里,山形掩抱六重,雄浑苍莽,蔚为大观。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中华名山层出不穷,医巫闾山偏处一隅,无论是从跨域、高度还是景色,仅在东三省范围内似乎都难占鳌头,但它为什么竟然可以力压千山和长白山,位居东北名山之首?甚至在东亚文明之初,便进入了华夏视野,成为中华版图上最重要的北方山脉?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乘坐高铁前往东北探访。

出山海关之后,一路开阔平坦,仅有一些散碎的土坡丘陵入眼。

时值深秋,玉米、高粱满目金黄,祥和中透着难免的枯燥。

不过就在我昏昏欲睡之时,远处骤然浮起一脉斜亘的山,刀劈斧削、牙爪峥嵘,就像平地跃出一头猛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闾阳地处县境南部,居民稠密,清代视为门户重地。驻防八旗兵丁200人。官长称佐领,负责军制训练事宜。间阳后城之西辟有武场。至今,当地仍有“西箭场”之称,是驻防兵丁演武习射之地。
清代,曾视东北为龙兴宝地。为保持这一神圣之地的威严,置边墙插柳条为界,不准汉、蒙民族任意狩猎和放牧,这种设置称为“柳条边”。界限以北称“边外”。“柳条边”由义县进入县境的大市一带再向黑山县的白厂门延伸。边上由朝廷指派专人长期防守,至今这里仍有“边里”与“边外”之称。
满族人的婚丧、礼节、饮食、服饰具有本族的特点。经长期同化,已无多差异,仅有少许习俗稍有保留。如满族人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铺狗皮褥子。因为传说努尔哈赤起兵遇难时,狗有湿草救驾之恩。
满族人有敬老的优良传统。如青年人到老年人身边要在旁站立或靠边入座。若有外出,方便让给老者,这种美德一直延续至今。
满族的姓氏不断演变。努尔哈赤定姓为爱新觉罗,凡嫡系子孙如境内赖公堡村的赵家,广宁镇的海家均属爱新觉罗一姓。努尔哈赤为显示爱新觉罗这一近支的独尊,故规定旁支不能归入爱新觉罗穆昆只内,必须另立穆昆,因此另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额觉罗、西林觉罗、佳木胡觉罗等。随着历史的推移,满族的姓氏逐渐演变成汉姓。乾隆四十年(1775年)春,弘历皇帝下诏,禁止满人改为汉姓,但始终未能挽回改称汉姓之趋势。如北镇境内沟帮子镇河西村的赵姓,富屯乡富屯村的赵姓,本为伊尔根觉罗氏;里姓本为西林觉罗氏;马太堡村的郎姓本为钮钴录氏;马市村的巴姓本为巴雅勒的佟姓,罗罗堡棉花张村的关姓均为瓜尔佳氏。此外,境内满井子、窦屯的窦姓,巴屯的那姓,大白屯的杜姓亦属满族人改称汉姓者。现在,境内除老满洲的佟、关、马、索、齐、富、那、郎八姓,新满洲的雅、巴、年、色、田、赵、吴、何八姓外,又有白、里、金、海、汪、查、陶等姓。中华民国成立后,取消了旗人与民人不准通婚的禁令。因此,满族人的姓氏完全与汉姓趋于一致了。
全市现有人口53万,共158000多户,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0多万人,全市有满、汉、回等到9种民族,其中满族32.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2.4%。
北镇满族
满族历史久远。商周时期的肃慎人为其远祖。两汉三国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宋、辽、元、明时期称“女真”。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朝廷封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此后,努尔哈赤开始进行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为便于行军和狩猎,努尔哈赤决定整顿组织,凡300人为一牛录,首领称牛录额真。亦即箭主之意,后改称佐领。五牛录为一甲喇,首领称甲喇额真,后改称参领。五甲喇称一固山,首领称固山额真,后改称都统。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四固山,每固山皆以一纯色旗为标志,旗色为正黄、正兰、正红、正白四种颜色,称为“四旗”。1615年,又增四旗,将原四种纯色旗镶上红边,红旗镶上白边,名为镶红、镶黄、镶白、镶兰。此与前四旗合称“八旗”。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金国(史称后金),自称汗王。1626年。努尔哈赤死,其子皇太极继承汗位。1635年,皇太极正式钦定女真族名为“满洲”,故八旗组织亦称“满洲八旗”。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满族的文化有其特点。长期以来,民间流传着努尔哈赤幼时“乌鸦救驾”的故事,还流传着闾山接待寺智成和尚(崩山老祖)“圆寂”后转为顺治皇帝的传说。满族原有民族的文字,但经300多年的演变,除古铜钱、古书籍、古文物上保留一些外,余者已不多见。 满族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已与当地汉民族趋于一致。民国时期,民间还保留太平鼓(又称拜鼓)活动。并由原来的妇女参加发展为各民族共同爱好的舞蹈形式。春节期间,满族儿童、妇女有玩猪“嘎拉哈”(汉族称猪子儿)的活动。近年来这种活动逐渐消失。
明天启二年(1622年),广宁为后金攻占,满洲人陆续由长白山、辉发沟、新宝等地迁来。这些“随龙”打天下(指跟随努尔哈赤)的人有的居于广宁,子孙繁衍,人丁兴旺,成为今天的“陈满洲”,又、广宁乡窦姓尽为“陈满洲”。
1644年,清军入关,为补充广宁一带驻防“汗兵”之不足,又从长白山错草沟、松花江西蕃等地调来大量满洲人。他们定居广宁后,生息繁衍,遍布县内各地。因为他们定居广宁的时间稍晚,故称之“新满洲”或“伊彻满洲”。如居于中安镇旧站村的陶姓、正安镇四方村、大屯乡孤家子村的何姓、马市村的佟姓、原窟窿台乡关三家村的关姓,均属此类情况。另外,顺治康熙年间,兵部左侍郎常寿回到盛京任户部主事,家居广宁。子孙生息繁衍,亦称“伊彻满洲”。广宁镇的秀、海两姓和原曹屯乡赖公堡村的赵姓,按家谱追溯,他们都是努尔哈赤的嫡派子孙,后因罪削爵,被罚遣回到东北,他们亦属“伊彻满洲”。其次,清初,驻防广宁、间阳的兵丁落户繁衍,亦称“伊彻满洲”。
满族信仰萨满教.也就是巫者跳神。认为巫医是沟通人和神的媒介.跳神可消灾弭祸。后来,有许多巫医借跳神骗财害人,这种陋习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消失。
满族有祭天、祭神、祭祖之风。清廷入主中原后,长期流传努尔哈赤幼时逃难遇到“乌鸦救驾”的故事。认为乌鸦救驾乃为天神所差,乌鸦是“护驾功臣“:因此.满族家庭都在院中东南角或西南角立有”索伦竿”,竿头装有方斗一个。每当春节前.在得畦竿下杀一口全黑色公猪。宰杀前,用白酒一盅灌入猪耳中,猪发出叫声,即表示神已领会,然后用棒子将猪压死。再将一些碎肉和内脏盛入竿头的方斗中,再放一些杂粮以备乌鸦食用,报达乌鸦救驾之恩。如果乌鸦吃掉.就认为是吉利。猪宰杀后烹熟再放到得胜竿下上供,供后,聚集族人共同食用,剩下的祭肉或转送外人或扔掉。以后变成杀年猪,请族人聚餐之习。此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庄头”是满族人在东北设立的庄园,亦属一种特权。清康熙元年(1662年),境内四方台王四设了王庄头,置有马、牛、驴各一,驱使6丁17人耕作。成丰时期.庄头王有功承领庄地分布于三家子、刘家屯、蒋家屯、五家屯、富家屯、吴家店等处,有地31426亩。还有庄头吴吉昌的庄地分布于锦州、广宁两地的12个村屯,有地9610亩。光绪时期,醇亲王属下的一个庄头吴宝源有地3900亩,分布于广宁、义县两地的7个村屯。庄头高奎有地15967亩。分布于正安等10多个村屯。
明清战争之际,亦有汉军加入“旗人”。如间阳镇下肖村尚姓为明初投清将领尚可喜后代。青堆子镇六屯和罗罗堡镇郑屯的郑姓之祖先郑自用(原籍山东),编入汉军正黄旗。原五粮乡陈姓先祖陈安边,明末充登州千总,清顺治二年(1645年)投清,于县内(原五粮乡)立了南、北、东、西四个大院,称四个“庄头”,属汉军镶黄旗。
此外,五粮陈姓的四个庄头,其中两个为养马庄头,两个为大粮庄头:闾阳镇魏屯村的高姓为鸡、鸭、牛、羊庄头:何姓是美女庄头,每年选美女一名贡入京师.供选择皇妃和宫女之用,乾隆时改为粮庄头。常兴店镇佟二台子孔性为大粮庄头,原曹屯乡徐屯潘姓为粮庄头。此外,赵屯镇的索屯村有刘庄头.原高力板乡高达屯有郭庄头,沙河子村有王庄头:在清朝,境内有庄头数十处。
还有一种是汉民投入旗下的佃农。如富屯路屯村的路姓先祖本为汉民。清军入境后,于城西虎头山开荒,并向官府交纳粮银,编入满州正黄旗。原曹屯乡徐屯村的毕姓先祖由山东登州逃荒入境,成为徐庄头处的佃农,编入汉军镶黄旗。
还有一种是清顺治、康熙以来,在东北各地“设边立路、扩建庄园”,由关内拨来大批汉民在庄园种地,编入旗籍。如富屯乡台子沟朱姓先人,即为康熙时由河北省拨来的汪姓先人居安徽省,顺治五年拨民到境开荒种地,属汉军正兰旗。小井子王姓先人居济南大王庄,拨民入境种田育果,属御果园汉军镶黄第三旗宗牛录。大市镇大市村的董、娄、王、周等十八姓亦为顺治年问拨民入境者。其中董氏第九姓为“兵群户”。除种田外,历代有当兵之义务;娄氏第九姓为“边台户”,除种田外,还有看边守台之义务。
历史上,凡满洲旗人和汉军旗人统称为“旗人”,多年与汉族杂居,风俗、习惯、文化诸方面已逐渐同化。当清帝退位,民国建立后,居于北镇地方的旗人随着政局的变化而趋于减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满族人口有所增加。1982年,县内满族人口为65567人。1983年,县政府按国家规定,通过追根溯源,凡父母中其一为满族者,子女的族系随父、随母任其自由选择。故此,满族的人口数目大增。1985年,县内满族人口数目已达到279530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55.19%。多分布于正安、大市、汪家坟、鲍家、广宁、富屯、五粮、高力板、曹屯、罗罗堡、常兴店、闾阳、廖屯、大屯、赵屯等15个乡(镇)。 清朝定鼎中原后,北镇地方称为广宁县。城内设有专门管理八旗事务的防守尉,光绪时改称守尉,为防守长官办公处所。因位于西街路北,故称“西衙门”,统辖驻防兵丁4人。在东街另设有县衙门,管理汉民事务,故又称“民衙门”。当时,旗人、民人之间社会地位有明显差别,不但不准通婚,在房屋、财产的买卖上也有严格的限制。故有“旗民不交产、满汉不通婚”的说法。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末。
县内的“红带子”即指皇室的远支或重要亲属。如沟帮子镇河西村的赵姓,富屯乡富屯村的赵姓是伊尔根觉氏的后代。享有的特权仅次于“黄带子”。另外,县内还有一些清代开国元勋、努尔哈赤妹夫额亦都的后代郎姓,有顺治国丈佟姓,还有其他一些功臣、官员的后代那、陶、郑、常、巴、关各姓也属“红带子”,同样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直到清朝政府灭亡之后,这些特权方告结束。
清代祭神之风盛行:康熙时,封北镇医巫闾山为医巫闾山神。由康熙至道光时期,皇帝都多次去盛京钱塘江祀福、昭二陵。每往返至广宁时,都要到闾山的山神庙——北镇庙举行“祀帛笾荐,威仪卿尹陪”的盛大祭祀活动。军民官吏均视闾山为神明,多次修建山中的寺观亭台。乾隆时期,北镇庙东侧修建了行宫一处,为皇帝“驻跸”之昕。前殿为仰止堂,是大臣朝见皇帝之所。中殿为含碧斋,是行地办公之所。后殿为皇帝寝宫。行宫规模恢弘,桂殿兰寓,错落有致。可惜毁于解放战争时期。
满族过春节,在族长家中的西墙上,贴一红纸“福”字(满族以西为大)。横批写“祖先赐福”。正月初一,族长将祖先影像挂出,族人不约而集,按长幼辈份依次叩拜祖先,再由德高望重的族长讲述族史和家史。
满族的语言和称谓,经多年的演变,已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少数地方仍何保留,加板凳称“马杌子”,猪腿骨称“嘎拉哈”,父亲称“阿玛”,母亲称“诺诺”,嫂子称“姐姐”。
清代,县内旗人中有“黄带子”与“红带子”之别。凡是努尔哈赤近支都称为“黄带子”。如原曹屯乡赖公堡村的赵、金两姓和广宁镇内的秀、海两姓,他们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三子赖慕布的后人。凡属近支的族人,每从1 5岁起即可领取丰厚的俸饷。他们进入广宁之后,倚仗手中的特权在北镇、黑山一带圈有大量的良田、山场、林地近万亩。族人遇有婚丧、生子之事还可领取俸银。如有犯法之事,只由宗人处理了事,成为逍遥法外的特权阶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