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诗原文翻译及注

合集下载

行之水穷尽坐看风起时的意思

行之水穷尽坐看风起时的意思

行之水穷尽坐看风起时的意思“行到水穷处,坐等风起时”的意思是: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这句话出自唐朝王维的《终南别业》
《终南别业》
【作者】王维【朝代】唐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白话翻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扩展资料
此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当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之后。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此诗描写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突出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兴致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

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全诗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把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终南别业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南别业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南别业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原文、翻译及赏析《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原文、翻译及赏析《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 终南别业/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作者:王维朝代:南北朝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①中岁:中年。

②道:这里指佛理。

③家:安家。

④南山:即终南山。

⑤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旁边。

⑥胜事:美好的事。

⑦值:遇见。

⑧叟(sǒu):老翁。

⑨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赏析: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韵译: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王维《终南别业》翻译及赏析

王维《终南别业》翻译及赏析

王维《终南别业》翻译及赏析王维《终南别业》翻译及赏析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夜,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
解释: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原文
王维《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
此句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即使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体现诗人面对世事变化的乐观淡泊心境。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

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
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王维《终南别业》古诗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王维《终南别业》古诗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王维《终南别业》古诗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①终南,指终南山。

②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③值:遇到。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注解】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理。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林叟:乡村的老人。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翻译】(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韵译】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译文】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赏析

《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赏析

《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出处】唐·王维《终南别业》。

【译注】偶然在山林中遇到了一个老人,彼此谈得很投机,竟然忘记回家的时候了。

今天可用以表抒游子归来的故国爱,故乡情。

家乡的山山水水都使他留连忘返,祖国没有陌生人。

【全诗】《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1、胜事:快意的事。

2、值:遇见;3、林叟:乡村的老人。

4、无还期:无一定时间。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历代诗评家往往认为王维诗歌最突出的风格便是“清淡自然” 四个字。

这一风格首先体现在诗人那些反映隐逸生活情趣的山水田园之作中。

而《终南别业》便是这类诗歌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第一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倦俗世而信奉佛教,晚年隐居终南山边。

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写诗人隐居终南别业的生活。

“兴来”是说随意而行,“每”是说常常这样做,“独”与“自”两字,写出诗人自得其乐的心态,“胜事” 强调了这种生活的快乐。

在这里,诗人并未荡开笔墨细写所见之美景,所遇之快事,但一个悠然自得的隐者形象已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进一步写诗人寻访的雅兴与意趣。

简单两句勾画出一个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的隐士的形象:他溯流走去,不知不觉竟走到水的尽头,看样子是无路可走了,那干脆就坐下来吧,闲看眼前朵朵白云徐徐升起……白云在诗歌中素来就是一个代表着自由自在、悠闲飘逸的意象,我们的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呢? 这一联最为人称道的是它表意简洁,诗中有画,且蕴含生活哲理。

终南别业原文及注释译文-作文

终南别业原文及注释译文-作文

《终南别业》原文及注释译文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à)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①中岁:中年。

②道:这里指佛教。

③家:安家。

④南山:即终南山。

⑤陲(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⑥胜事:美好的事。

⑦值:遇到。

⑧叟(ǒ):老翁。

⑨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回家。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诗原文翻译及注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诗原文翻译及注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诗原文翻译及注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注释】①终南,指终南山。

②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③值:遇到.【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注解】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理。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林叟:乡村的老人。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翻译】(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韵译】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译文】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译文] 每走到水流穷尽的地方,便是我闲坐观看浮云飘荡的时候。

[出典] 王维《终南别业》注:1、《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2、【注释】终南,指终南山。

别业:即别墅。

中岁:中年。

山陲:山边。

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兴:兴趣。

胜事:快意之事。

值:碰到。

无还期:没有一定的时间。

3、【译文】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期。

4、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田园诗:王维《终南别业》原文翻译及赏析

田园诗:王维《终南别业》原文翻译及赏析

田园诗:王维《终南别业》原文翻译及赏析终南别业唐代: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①中岁:中年。

好(hào):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

②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③胜事:美好的事。

④值:遇到。

叟(sǒu):老翁。

⑤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之后,是王维晚年的作品。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

其实,因为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赏析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能够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王维《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鉴赏

王维《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鉴赏

王维《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鉴赏【诗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出处】唐·王维《终南别业》。

【译注】兴致来时,一人独往山中,那怡人悦目的事,只有自己才知道。

用婉曲手法,从侧面表现诗人对恬静生活的热爱。

今天可借以表现个人的兴趣、爱好。

注:胜事,赏心悦目的事儿。

【全诗】《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首联中,“好”、“晚”分别为大拗、孤平,虽都被“南”字救,但“山”字又拗,故次句本身为拗句,首句也只能认为是拗句;第三句因“兴”字不平、未满足变格2条件而为拗句;第四句因“空”、“自”皆拗也为拗句;第七句因“偶”字不平、未满足变格3条件又为拗句。

总之,八句中有五句为拗句,故王力先生《古体诗律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以下简称《古律》)第167页把本诗称为“古风式的律诗”。

本诗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写出了诗人自得其乐的情趣,超然物外的风采。

颈联是全篇之警策,两句是诗中有画,深得后人赞赏。

【鉴赏】别业,即别墅。

终南别业,即辋川别墅。

这首诗《河岳英灵集》题作《入山寄城中故人》,《国秀集》题作《初至山中》,可见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九年(742)诗人初居终南山时。

诗作抒发作者的闲适静幽之情,衬托对仕途生活的厌倦。

首联说,过了中年,很喜欢修道养性,因此晚年就迁居到终南山脚下。

次联,具体描绘他的闲适生活: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胜事)只有自己知道。

什么乐事呢?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沿着溪流散步,一直到泉水尽处,坐在石头上看山中云起。

这一联是作者的'名句,对偶工稳,两句一贯而下,是高超的流水对。

黄庭坚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摩诘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故知此老胸次有泉石膏肓之疾。

” (《苕溪渔隐丛话》)末联继续叙述:或者偶然在树林中遇到一二老年人,在一起谈谈笑笑,忘记了回家。

《终南别业》原文及翻译赏析

《终南别业》原文及翻译赏析

《终南别业》原文及翻译赏析《终南别业》原文及翻译赏析《终南别业》原文及翻译赏析1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

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全诗的意思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全诗的意思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全诗的意思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全诗的意思: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

全诗为:“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隐居在终南山,喜爱修道,晚年乐不思蜀,喜欢独自徜徉于山水之间的生活状态。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话的意思是当诗人走到河流的尽头时,便坐下来享受看云升起的美景。

这句话意味着此时诗人已经到达了一个绝境,但他并不气馁,仍然能够从大自然中寻找到快乐和慰藉。

这也表明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超越常人的宁静和从容,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领悟。

终南别业唐王维的诗意

终南别业唐王维的诗意

终南别业唐王维的诗意
【原文】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
这首诗既是写景,也是写随遇而安的闲适恬淡之情。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

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终南别业王维诗词译文

终南别业王维诗词译文

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
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或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
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
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
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自
太空,自由、开心地观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
然 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
自己穷途末路。
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绝望,因为那正是盼望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
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 另一种
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
境界是,即使如今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
流而上,走到最终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
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
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单独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便而行,
赏析

第1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
有水了,何必绝望?
《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

终南别业古诗翻译及赏析

终南别业古诗翻译及赏析

终南别业古诗翻译及赏析
终南别业古诗翻译及赏析
终南别业
作者: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
1、胜事:快意的事。

2、值:遇见;
3、林叟:乡村的老人。

4、无还期:无一定时间。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

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

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

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唐诗《终南别业》赏析

唐诗《终南别业》赏析

唐诗《终南别业》赏析【原文】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中岁:中年。

好(hào):喜爱。

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到。

叟: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赏析】(一)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终南别业王维诗词译文

终南别业王维诗词译文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便而行,走到
第1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 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无望?
干脆就地坐了下来。
人生境地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管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然到极点的表示。云原来就给人以悠然的 勇往直前,后来竟发觉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哀痛失落难免出
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 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或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
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 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由、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 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 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知〞中透露出 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 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 来时,他惟有单独巡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 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假如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 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
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 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全诗的意思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全诗的意思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全诗的意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终南别业》的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①中岁:中年。

②道:这里指佛教。

③家:安家。

④南山:即终南山。

⑤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⑥胜事:美好的事。

⑦值:遇到。

⑧叟(sǒu):老翁。

⑨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翻译】中年以后厌倦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然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间。

【赏析】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

“道”,指佛教。

“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

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山林的生活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山中信步闲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诗人自己能心领神会。

“每”,表明“兴来独往”非常频繁,不是偶然为之。

“独”,并非没有同调之人,事实上,诗人隐居之际不乏同调之人与其往来唱和,如张諲、裴迪等,此处当指诗人兴致一来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一个洒脱的隐者形象便展现到了读者面前。

从字面意义上看,隐隐约约带有些落寞,但谁又能说这种情致不是件快乐的事呢?“胜事空自知”,亦然,一个“空”字,也许带有几分无奈与孤独,但诗人是陶醉于这种山林情趣间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言“胜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原文_翻译及赏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原文_翻译及赏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原文_翻译及赏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代·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唐诗三百首,田园,写人抒情译文及注释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古诗原文翻译及注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①终南,指终南山。

②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③值:遇到。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

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注解】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理。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林叟:乡村的老人。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翻译】
(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译文】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期。

【赏析】
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
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
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

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突出了“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

“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