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宏观经济政策
美国的货币政策全解

美联储选择银行信用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为了刺激企业投资和个 人消费,在这个时期进一步推进低利率的廉价货币政策,使得信用急剧膨胀。
政策效果: 1974年到1975年和80年代初的两次经济危机期间,在 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 普遍大幅度上涨。
新经济时期
时间: 90年代初到现在
战后初期的政策
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滞涨时期的政策
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新经济时期的政策
战后初期
背景: 在30年代后半期全球性经济大萧条时期,出现了凯恩 斯主义,它主张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使 经济摆脱衰退状态。这一政策措施在当时存在大量失业资 源的情况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二战结束后,由于美国 为维护其霸主地位,军事开支有增无减,导致财政赤字上 升,这样,只能用增发货币的方式来缓和;加之战时的物 价管制放开,致使通货膨胀率上升很快。
政策效果: 1、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时高时低,交替进行。总的趋 势: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年份带来了经济的衰退而低通 货膨胀率则是经济增长速度回升。
原因: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滞涨时期
背景: 在经历了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的低通货膨胀率之后,从60年代后 半期开始,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进入70年代后出现了新的情况。 时间: 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 政策:
政策效果: 到1998年,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已进入了第8个年头,
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背景:雷曼兄弟公司于2008年9月倒闭 措施:在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购买了1.725亿美 元资产,主要是通过将储备贷给它们的附属机构,然 后通过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市场影响:从2009年3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美股 标普500指数涨幅为37.14%。美国经济在2009年中期 触底反弹,当年后三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速 从负值逐步增至5%。
美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新动向

为美国第二号实权人物,这反映出目前美联储 美联储的独立性给它实行诸如反通货膨胀 这样的得不到广泛支持的政策留出了空间。而 靠选举才能得到职位的官员并不总会为了长期 的经济发展而牺牲他们的官职。总之,实践表 明, 不受政治干扰的、 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美联储 在有必要采用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时, 它 可以承受较大压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在稳定经 济的政策中,货币政策是目前唯一被看好的工 具,几乎没有人怀疑货币政策在决定总需求方 面的有效性。 三、 设定通货膨胀目标 近年来, 许多发达国家, 包括加拿大、 英国、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都有设定通货膨胀目标的 趋势。其含义是宣布通货膨胀率变动范围的官 方目标,并明确表示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率 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鉴于此, 美国的许多经 济学家和立法者提议美国也应实行该项措施。 设定通货膨胀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 ( 政府或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 将努力 %) 使通货膨胀率接近在某一数量目标上。 ( 该目标通常是一个通货膨胀率的区间, #) 如每年 % —.-, 而非绝对的价格稳定。 ( 抑制通货膨胀是中期和长期内首要的 .) 或压倒一切的目标。但通常会为短期稳定目标 留有余地, 特别是有关产出、 失业率、 金融稳定 及汇率的短期目标,这些短期目标承认供给冲 击会影响产出和失业率,因此为避免过度的失 业损失和产出损失而暂时地偏离通货膨胀目 标, 也被认为是可取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设定通货膨胀目标的做 法, 是一种以规则为基础的灵活的机制, 即制定 一个中期的通胀目标。而当经济冲击使得实现 严格的通货膨胀目标需付出高昂代价时,又允 许短期灵活性的存在。 几点评论: (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政治选举过程 %) 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所
%&&’ 年第 %
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案例分析

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案例分析【导言】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宏观调控在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政府不断对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保持经济稳健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宏观调控手段、调控效果等多方面分析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案例,并探讨其对当今全球经济的启示。
【历史背景】美国宏观调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后,美国政府逐渐开始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颁布了《新政》方案,采用了多项政策措施,如规范银行业、增加税收、制定民生计划等,从而促进了其国内经济的稳定。
1950年代至1970年代,美国实施了“肯尼迪-约翰逊新政”、“里根-撒切尔新自由主义”等一系列经济政策,旨在为美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宏观调控手段】美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
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收支的调整,影响国内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效果。
常见的财政政策措施包括减税、增加政府支出、借贷等。
1954年,美国政府为了刺激企业进行投资,推出了租赁法案,允许企业将设备租赁成本当作扣减税款的支出。
这一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企业进行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008年至2009年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力图在经济低迷时期稳定经济。
这些措施虽有所帮助,但也带来了政府债务的规模增加和财政短缺等问题。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控货币供给等方式,对经济周期进行干预。
具体措施包括调整利率、购买国债、调整货币储备等。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
此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货币供给和提高利率等方式,控制通货膨胀。
在短期内,这一政策使经济出现萎缩,但大幅下降的通货膨胀率也使得美国经济走出了通货膨胀危机。
第二章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

一美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的货币 政策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是通 货膨胀。相应的货币政策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肯尼迪政府时期:经济增长率较低,失业率较高, 国际收支逆差较严重。——增长性货币政策 约翰逊——经济增长转为低增长直至停滞不前, 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很严重。
伊寇斯(Marriner Eccles),一九三四年至一 九四八年,被认为是在格林斯潘之前美联储主席 中得分最高的一位,曾协助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民 渡过大萧条时期,主持制定了《美国银行法》, 重振了美国银行体系的信心,加强了美联储制定 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权力。有人评论说,伊寇斯的 最大贡献,在于领导着美联储独立于政府影响之 外、不受财政部左右的种种努力。
情景二:股市的崩溃只是经济大规模 衰退的一个信号。随之而来的,是800个 银行破产,900万个存款账户消失。人们 的生活积蓄在瞬间化为乌有。短短两年 多的时间里,美国的经济危机使14万家 企业倒闭,全国有四分之一的人失业,在 大大小小的城市中,饥民们排成长队,只 为等候免费的面包和一点点汤。 ——《大国崛起》解说词
第二章美国自由市场经济 模式下的宏观调控
第一节美国的财政政策
第二节美国的货币政策
Contents
1 2 3 4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的财政政策 20世纪80年代的财政政策 20世纪90年代的财政政策
布什政府的财政赤字问题
情景一:绝望像阴云一样笼罩了整个美 国。一些看不到出路的人甚至从纽约刚刚 建成的华盛顿桥上跳了下去。当时,美国 和世界各大媒体都不得不用这两个字来形 容30年代初的形势,那就是“恐惧”。 ——《大国崛起》解说词 而前总统胡佛送给罗斯福政府的一句话 “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 为力了。”
宏观经济政策(ppt 25页)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类型主要是三项:政府购买、公共工 程支济金、养老金、残疾人补 贴、社会救济金和困难补助,一般占政府开支的50%); 国防和安全支出(军队、法院、外交、消防);公债的利 息支出;公共卫生和保健支出;教育和科研支出;环境保 护和能源开发利用;公共工程。
2. 决定投资水平不仅是利率,更重要的是资本预期利润率,如 果公共支出增加,提高私人的资本预期利润率,则对私人投 资不仅没有挤出效应,反而还有吸引效应。
3. 财政扩张的同时,如果货币扩张,就能防止利率上涨,则挤 出效应也不会发生。即使货币供给不变或少量增加,但经济 萧条时,预期利润率相对于利率对私人投资来说更为重要, 则挤出效应不大。
1. 扩大对商行的贷款,或增加商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 扩张基础货币;
2. 引起货币供给以倍数扩张; 3. 市场利率下降,贷款更容易得到; 4. 私人投资和消费以及公共支出增加,即总需求增加; 5. 导致产出和就业增加,通货膨胀率上升。
货币政策的目标
最终目标
1. 货币学派主张单一目标,即币值稳定,物价稳定。 2. 凯恩斯学派主张多目标,即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
当经济繁荣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政府采用减 少购买支出、增加税收的办法,即所谓紧缩性财政政策。
结构性的财政政策,政府总开支和税收无变化,针对不同部 门、地区、企业和个人采取不同的征税方法和税率,实行差 别征税,以及采取不同的政府拨款,以求得经济平衡发展。
财政制度中的自动调节器
所得税制度:当经济衰退时,收入下降,税收减少,总 需求增加。反之,经济扩张时,收入增加、税收增加, 导致总需求减少。
财政支出
美国实行财政支出分权制。三级政府都有明确 的事权,联邦政府支出主要用于全国性社会福 利开支、国防开支、外交支出以及国债利息支 付。州政府支出主要用于本州教育,特别是高 等教育,卫生及公共设施。地方政府支出主要 用于初级教育、社会治安、消防等公共开支。 总的来说,政府开支中生产性开支少,非生产 性支出多。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50-60年代的高速增长阶段,70年代的滞胀阶段,80年代深刻的危机继之以低通胀的缓慢增长阶段,90年代以来的低通胀高增长阶段。
1.二战结束后到60年代末,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最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战后的大萧条使美国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大规模失业和资源利用不足。
为了应付经济危机,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
其基本精神是动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节经济。
在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和对外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新的政策和法令。
这些政策集中体现在配套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就财政政策看,罗斯福政府抛弃了传统平衡财政预算政策,首开和平时期赤字财政预算的先河,通过大量举债的方法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和对落后地区进行开发,促使经济复苏和增长。
同时,又配合以相应的货币政策。
他们信奉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就业和实际产出的变化,可以利用货币政策来反对通货膨胀或刺激经济。
正是“新政”创造性地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很快就把国家从危机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
到年代末,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被美国最高当局所接受,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以后各界政府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
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工具是减税。
他们相信削减个人所得税可以促使家庭更多的消费,这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结果会导致产量增加而价格维持不变。
因为经济具有过剩的生产能力,生产性工人与机器处于闲置状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减税政策的效果是:失业率在1965年下降到4.4%,60年代的其余各年中则保持在低于4%的水平,而实际GDP从1964年1966年则以令人瞩目的5.5%的平均速度增长。
从总体上看,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经济处于高就业和价格稳定的状态。
美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本文将探讨美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首先,文章将回顾近年来美国经济的表现和主要挑战。
然后,将分析美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措施,以及其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最后,将展望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更加可持续和包容的经济增长。
正文:一、美国经济的现状近年来,美国经济表现出一定的复苏和增长势头。
根据相关数据,美国的GDP增速在过去几年中保持稳定增长,就业率稳步回升,通胀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
此外,美国的股市也表现出相对强劲的走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然而,美国经济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贸易战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对美国出口和制造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其次,收入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富裕阶层的收入增长远远超过了中低收入者,这可能会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此外,美国面临着劳动力市场的紧缺问题,技能匹配度不足,这对创新和生产力的提高构成了挑战。
二、美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了应对上述挑战,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措施。
首先,降低企业税率和减少监管,以促进企业投资和创新。
其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提升美国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此外,美国政府还进行了贸易谈判,以解决贸易争端,并寻求更加公平和开放的贸易环境。
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
企业税率的下调和减少监管,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灵活性,促进了商业投资和创新。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有望改善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三、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展望未来,美国经济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和挑战。
首先,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贸易摩擦的风险依然存在,可能对美国出口和制造业造成冲击。
其次,技术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可能导致部分工作岗位的消失。
此外,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美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更加可持续和包容的经济增长。
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

学习目标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财政政策的变动情况。 ➢不同时期美国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动情况。 ➢不同时期美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
本章内容
➢美国的财政政策 ➢美国的货币政策
第一节 美国的财政政策
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演变可分为三个 时期:
➢大规模地扩大政府开支和减税计划的实施不仅降低了失业率 (从5.7%降到4.5%),基本上克服了“艾森豪威尔停滞”, GDP年均增长率达到5.6%;而且创造了美国第一次在非衰退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继续采用补偿性财政政 策,其结果:
➢一方面经济缓慢增长,艾森豪威尔1953-1960年)执政 时期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这一时期被称为“艾森豪威 尔停滞”;
➢另一方面由于艾森豪威尔政府实行了补偿性财政政策, 美国还算平稳地度过了三次经济危机,而且财政上并未 出现大的赤字,也未发生通货膨胀。
➢扩大政府开支
➢针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严重的经济衰退, 罗斯福政府 (1933-1945年)推出新政,采用了诸如扩大财政支出用作 福利救济目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兴办公共工程、解 决就业问题等多项扩张性财政政策。
➢实行赤字财政政策
➢这一时期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实践向人们表明了财政政策对 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潜在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之间已形成越来越宽的“鸿 沟”,这是长期奉行补偿性财政政策的恶果。因为补偿性财 政政策要求政府在经济危机之后增加税收和削减开支,以便 弥补政府财政预算在采取反危机行动时所产生的赤字。而这 种为弥补财政赤字所采取的增税减支政策,恰恰紧缩了经济 中的总需求水平,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一种“财政阻力”。
2013年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走向

2013年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走向作者:郝洁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22期2013年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出现较大调整,主要涉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美国财政政策的调整与趋势(一)美国财政政策的调整今年以来,在债务上限的约束下美国财政政策发生较大调整,主要包括增税和减支两方面。
1、财政收入政策美国年初开始实行增税法案,内容主要包括上调富裕家庭的所得税、拒绝延长实施两年的工资减税计划、增加房产遗产税等。
根据国会批准的法案,富裕家庭在年收入超过45万美元的情况下需要按照39.6%的新税率纳税;高于500万美元的房产遗产须按照40%的税率来缴纳税收,而不是按此前35%的税率纳税。
另外,国会没有批准对实施两年的工资减税计划进行延期,意味着减税的终止。
据预计,今年美国家庭的全部劳动所得平均值最高可达11.37万美元,这些所得需按6.2%的税率纳税,比2012年的4.2%高出两个百分点。
以上措施在增加财政收入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国会预算办公室公布的数据看,美国2013财年前8个月的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360亿美元,其中居民收入税收增长1440亿美元,占增长额的61%,主体部分是取消税收减免后增加的1180亿美元工薪税。
企业所得税增长240亿美元,反映了企业可计税利润的增长。
社会保险增长620亿美元。
2、财政支出政策减支政策主要包括国防部门支出的下降、对房利美与房地美的净支出下降、能源计划支出以及紧急失业救济(EUC)计划付款的减少等。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2013财年前8个月的财政支出下降了1.9%,即460亿美元。
其中国防支出下降了280亿美元,失业保险支出下降25%,即170亿美元。
对于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财政净支出下降了250亿美元。
对于能源计划的支出下降了26%,即60亿美元。
然而在部分领域,财政支出仍保持了增长。
社会保险支出增长了6%,即280亿美元。
养老保险支出增长4%,即130亿美元,医疗补助增长7%,即120亿美元。
宏观经济的经济政策与调控机制

宏观经济的经济政策与调控机制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国内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宏观经济领域,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调控机制来影响和引导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探讨经济政策与调控机制的相关内容。
一、宏观经济政策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政策。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则可以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来抑制通货膨胀。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如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来实现稳定物价水平、保持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
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货币政策可以影响经济的流动性、投资和消费水平。
3. 外汇政策外汇政策是国家为管理和调控国际收支平衡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通过调整汇率、限制外汇交易等手段,外汇政策可以影响出口和进口的规模和结构,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二、经济调控机制1. 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政策是指通过监管金融机构的行为来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
它包括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指标进行监管和管理,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2. 价格调控价格调控是指通过政府干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调整价格水平和结构的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价格管制、价格补贴等手段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以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3. 局部经济政策局部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地区或行业的特定情况,制定的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地区性经济问题的政策。
例如,针对发展滞后地区的扶贫政策、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产业政策等。
三、经济政策与调控机制的协调性经济政策和调控机制之间需要具有协调性,才能有效地引导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一方面,各项经济政策应该相互协调,避免政策之间的冲突和反向效应。
另一方面,经济政策和调控机制应与经济基本面相匹配,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美国宏观环境分析

详细的目标市场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相关宏观环境分析美国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受此推动,美经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增长期。
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4.624万亿美元(2010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1名)。
人均GDP为47,132美元(世界国家和地区第9名)。
经济逐渐恢复。
美国的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
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网相对较小,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在全国各地区,经济活动重心不一。
例如:纽约市是金融、出版、广播和广告等行业的中心;洛杉矶是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旧金山湾区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是技术开发中心;中西部是制造业和重工业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芝加哥是该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东南部以医药研究、旅游业和建材业为主要产业,并且由于其薪资成本低于其他地区,因此持续的吸引制造业的投资。
美国的服务业占最大比重,全国四分之三的劳动力从事服务业。
美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了黄金、石油和铀,然而许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于外国进口。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占世界农业出口市场的一半以上。
主要农产品包括了玉米、小麦、糖和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惊人的农业产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
美国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
美国也有发达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
美国也是飞机、钢铁、军火和电子器材的主要输出国。
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毗邻的加拿大(19%),中国(12%)、墨西哥(11%)和日本(8%)、德国、英国、韩国、法国、中国台湾和巴西紧随其后,每天大约有价值高达11亿美元的产品流经美加的国界。
美国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全球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国的证券市场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简要评述美国二战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精)

简要评述美国二战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二战始于1939年9月1日,美国作为和英国、中国、前苏联同一阵线的同盟国,参战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
二战对于整个世界格局尤其是美国的影响是深远的:1、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西欧和日本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
2、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美国的经济实力强大,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黄金储备,主导着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3、战争中确立的霸主地位主导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
4、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常规武器最强大,在世界各地建立了500多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
二战前,美国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无论政府如何努力都无法挽救日趋颓势的美国经济。
二战爆发,当时没人能想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经济竟然复苏了:失业率下降到1.9%, GDP涨到了二战初期的两倍。
“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顶级的经济强国。
“二战”对美国经济的一大影响是它增加了总需求和生产,尤其是武器,军火和食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多数人都厌倦了参与欧洲的争端,而且又是经济大萧条时期,所以美国没有立即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可是,当战火在欧洲和亚洲蔓延时,美国政府知道他们要时刻为战争准备着。
除了加强军事、招兵买马外,政府还将工业向军事物资转型,很多汽车生产流水线都开始生产战斗机零件,渔业码头也停泊了军舰,越来越多的曾被废弃的美国工厂又重新开始了生产。
1941年不列颠之战后,美国政府颁布了《租借法案》,以中立国身份向外出口军用物资,从而进一步增长了军用物资的需求和生产。
在之后的4年中,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和苏联等国提供了价值325亿美元的物资。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正式向轴心国宣战,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1944年,美国的名义GDP达到174.84亿美元,比1943年的136.44亿美元增长了28.14%。
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ppt

一、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美国的财政政
策
➢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创了美国政府大规 模干预经济活动的先河,此后美国的财政政策几经变 化,逐渐形成财政赤字长期化的特征。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1933-1945年)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 ➢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针对20世纪30年代西方
➢ 潜在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之间已形成越来越宽的“鸿沟”, 这是长期奉行补偿性财政政策的恶果。因为补偿性财政政策要求 政府在经济危机之后增加税收和削减开支,以便弥补政府财政预 算在采取反危机行动时所产生的赤字。而这种为弥补财政赤字所 采取的增税减支政策,恰恰紧缩了经济中的总需求水平,从而对 经济增长造成了一种“财政阻力”。
➢ 但这一时期增长性财政政策的实践效应并不明显,经济增长更 加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快速上升;财 政赤字到达高位。这种“滞胀”局面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理 论无法解释和解决的。
➢ 美国经济70年代末期严重的“滞胀”局面,从事实上终结了单 独长期过度使用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能有效刺激经济持 续增长的理论。
学习目标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财政政策的变动情况。 ➢不同时期美国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 ➢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动情况。 ➢不同时期美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
本章内容
➢美国的财政政策 ➢美国的货币政策
第一节 美国的财政政策
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演变可分为三个 时期:
大的生命力。
三、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 策实践与财政政策
➢ 汉森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并不只是经济危机到来后才 运用的政策,它应该是一个彻底消灭经济危机的全面性方案。
7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四、赤字财政政策 (二)“公债哲学”与赤字财政的可行性(公债中 性还是非中性?)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赤字财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 是可行的。因为他们都相信所谓的“公债哲学”。即: 1、债务人是国家(政府),债权人是公众。在某种程 度上,政府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财政赤 字是国家欠公众的债务,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务;2、 一般说来,国家的政权是稳定的。政府以国家信用作担 保,因此债务的偿还是有保证的;3、政府实行赤字财 政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和发展经济。而经济发 展了,政府就有了足够的税收来偿还债务,以弥补财政 赤字。显然,“公债哲学”为赤字财政政策的可行性提 供了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之-----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AD)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凯恩斯学派非常注重需求管理。需求 管理的内容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直接目标:AD=AS;
➢ 间接目标(终极目标):“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 AD<AS时,运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AD=AS;
(二)内在稳定器发生作用的机理P156 1、经济萧条时期
GP↓→Tx↓
P I ↓→Tx↓ 失业↑→Tr↑
抑制了消费与 投资的减少
有助于减轻 ↓→Tx↓ 失业↓→Tr ↓
抑制了消费与 投资的增加
有助于减轻通 货膨胀的程度
(三)内在稳定器的局限性
内在稳定器只能减轻经济萧条或通货膨胀 的程度,并不能改变经济萧条或通货膨胀的总 趋势。因而内在稳定器只能对财政政策起到自 动配合的作用,并不能代替相机抉择的财政政 策。所以,尽管经济中存在内在稳定器,但仍 然需要政府有意识地运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来调节经济。
图中y’y1为利率上升的挤出效应减少 的收入,y0y1是增支政策增加的收入。 比较两图:IS曲线较陡,政府增支的挤 出效应较小,效果较大。
美国的宏观调控模式

14.1 美国的宏观调控模式一、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一)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美国模式,即所谓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又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
它十分强调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只能起次要作用。
推崇企业家精神,崇尚市场效率而批评政府于预,这种市场模式的特点是生产要素有较高的流动性。
这一模式中还存在着无限制的法律诉讼特色。
政府进行调控与否往往以是否有利于消费者利益为目标,而较少从生产者角度出发。
社会习惯与政府政策更多地着重促进私人消费而忽视储蓄。
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个人与企业的行为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政府公共财政的大量赤字方面。
(二)美国模式的经济管理体制美国没有全国的经济计划,甚至在经济界和学术界还对世界许多国家普遍接受的产业政策持有不同意见。
但是有的州及县。
镇却在编制计划。
国家往往通过政府订货和采购影响经济。
政府也对某些部门施加管理,例如对能源、尖端技术、农业和环保等部门。
但大公司却有自己的计划管理制度,一般都要编制长期发展计划与销售计划。
美国政府对经济实施宏观管理的演变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自1776年美国建国开始到1860年南北战争爆发前为第一阶段。
最初形成了以州为主的经济管理体制。
1789年的《美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州、地方的三级政府体制。
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有权制定税法,管理税收;有权制造货币,管理通货。
上述条款为美国联邦政府调节经济提供了法律根据。
在这一阶段,初步建立了以关税为主的财税制度。
1782年,美国成立了第一家银行——北美银行。
1791年国会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银行的法令,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国家很行。
在这个阶段中,美国银行的发展,曾经历过一个混乱时期。
1837年密执安条例建立了一种制度,规定只要具备一定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申领银行执照。
以后不久,大多数州都通过了相似的法律,当时在美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利用新银行法捞一把的热潮。
1834年美国日银行总数为500家,1840年增加到9000家。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与金融危机

美 国联邦储备系统名义上是一家民间机构, 根据宏观 经济 据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市场调节信 号, 作出了正确的调整。 状况不断调整货 币政策, 事实上美联储在此 次金融危机 的发源
中起了极为重要 的作用 。2 0 年, 国经济在经过了长达 十余 01 美
年 的新经济后开始陷入衰退 。为了避免宏观经济的衰退, 格林 严 重程度上 也是 发达 资本 主义国家当中少见 。根据美国标准: 斯潘主持的美联储开始不断的下调利率,从 2 0 年开始 到连 个 人年收入 ¥o 0 0以下或者 四 口之 家年收入 ¥0 0 0以下 01 1 ,0 2,0
1 企业 导报 21 年第 2 2 00 期
…
经济曩囊
收入者 的存在 。 次级贷款 的 目的是为 了要解决低 收入者 的住房
够获取次级贷款买房 的低 收入者处 境更 为悲惨 , 部份 中产 阶级 状况也有所下降。 美 国的收入分配 差距 本质上 来说是市 场 自发调 节的 作用
关键词】宏观 经济政策; 融危机; 金 市场失灵; 政府 失灵
3次调高利率 , 邦基 金利率从 1 提 联 % 公共经济学的基 本原理提 示,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机 系统在一年 时间内连续 1
制与非 市场机 制 的统一 , 在这种 混合经济体制 下 , 府要发挥 高到 2 0 年 8月 的 5 2% 完成 了从降息周期到加息周期的逆 政 06 .5 , 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 置职 能、 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和增长 转 。连续的加 息提高 了房屋贷款成本, 抑制了市场 需求 , 房价开
由于连续加息 , 也导致了次级房贷 市场按揭违约的大量增
出现 了否定市场机制 , 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结论 。美 国政 加 。0 6年在一年 内全国房价平均下跌 35 , 20 .% 房地产泡沫严重
宏观经济政策演变概述

宏观经济政策演变概述Investment and stud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 life, and there is no better idea.宏观经济政策演变概述发达国家在二次大战以前大都经历过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二次大战后,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被不断强化和规范化,逐步形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的一整套宏观经济政策.进入70年代,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一度失灵,各国政府重新考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各项干预政策.于是,80年代发达国家相继削减政府对经济的频繁干预,进入重新重视市场自发调节作用的时期.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速和新凯恩斯主义的传播,发达国家的政府再次调整了他们对经济生活的宏观干预政策.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新的基础上被逐步加强.同时,在不同国家之间,一方面加强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合作和协调;另一方面也在国内政策的目标以及具体措施上呈现出更多的差异.这就是说,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虽然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共性,但也更多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象50-60年代那种以凯恩斯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从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共性突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反了.各国都在寻求适合自己国家特点的更有效的宏观经济干预方式.作为本书的概述,我们将在这一章中集中阐述那些具有共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过程,而将各国的特点及其历史渊源放到后面具体叙述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演变的章节中.第一节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产生第二节“宏观经济政策”通常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当局的其他经济管理机构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控的行为.它是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措施、手段、决策机构、执行组织、信息搜集和监督在内的,旨在对整个经济状况进行调节的系统.现代宏观经济政策是沿着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途径发展的,一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实践,二是宏观经济理论对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认识.虽然政府在制订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时往往以经验性的认识为主要依据,但是它的发展历程却显示出它越来越依赖于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政府干预经济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存在的,资本主义对封建社会的胜利使得市场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形式.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冲破封建社会对商品经济束缚的基础上确立的,而主张政府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守夜人”的思想正是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对政府的要求.在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中,市场经济几乎是完美无缺的,“看不见的手”会将一切都安排好,根本用不着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直到凯恩斯主义诞生以前,古典经济学一直坚持着这一思想.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也一直坚持着对经济活动基本上不干预的信条.但是1929-1933年的“大危机”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信条.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为标志,各国政府开始尝试对衰退中的经济进行干预;而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又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可以说,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的通论是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源头.一、1929-1933年的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在29-33年大危机以前,一直是相信古典经济学的.这一理论否认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认为市场经济可以自动对经济进行调整,市场机制可以纠正局部的和暂时的危机,使经济总是自动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对于经济危机,政府不必恐慌,只要有足够的耐心,经济危机总会过去.无论任何时候,政府都不必做什么.显然,古典经济学是一种消极的经济学,无为的经济学.它除去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做近乎于“完美无缺”的解释以外,没有任何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因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只会“唱赞歌”而将其称为“庸俗经济学”.当古典经济学家告戒政府,经济危机没有必然性,它只是偶然出现在经济的局部或某些时期的时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却向全世界宣布,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它将以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资本主义也终将因危机的不断爆发而走向灭亡.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周期性经济危机危机虽然一次次地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造成巨大的破坏,但总能在一定时期内恢复.尽管这种恢复往往十分痛苦,其期限也与古典经济学家所说暂时性和局部性危机相去甚远,但政府还没有被逼到非采取措施不可的程度.以1929年10月21日的“黑色星期一”美国纽约股票市场暴跌为标志,资本主义各国相继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此后到1933年的一段时期内,资本主义各国的存货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失业大幅度增加美国的失业率曾一度达到了25%.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可以自行调节到充分就业状态的信条从根本上被动摇了.政府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恢复经济,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将面临崩溃.为了增加就业,刺激生产,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的干预经济的措施,这就是所谓“罗斯福新政”.“新政”从1933年3月开始实行.其主要措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旨在整顿经济秩序,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监管;另一类是为了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就业的措施.在大危机期间,整个经济秩序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金融秩序的混乱又首当其冲.由于大危机期间整个金融系统几乎被破坏殆尽,为了恢复金融秩序,新政在对旧有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整顿的同时对金融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在国内流通;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小额存款进行保险;在加强对大银行进行监管的同时,由复兴金融公司在必要时予以贷款支持;新政对金融体制的整顿和改革使得金融秩序得以恢复,金融体制的良好运行为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打下了基础.新政在整顿和改革金融体制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竞争秩序进行了整顿.颁布了“全国产业复兴法案”和“公平竞争法案”等一系列法案,并成立了相应的行政机构和行业中的协调机构,用以保证企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协调政府与企业以及劳资双方的关系.在对经济秩序的整顿中,金融体制的改革对美国后来以联邦储备为中心建立一整套货币政策及其执行程序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新政中已经包含了现代货币政策的雏形.罗斯福新政对现代财政政策的重大影响是其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提高有效需求的一系列措施.如果说罗斯福新政中的货币政策还与对金融业的整顿和监管措施混在一起,从而只是现代货币政策雏形的话,其财政政策则可以名副其实的称作现代财政政策开端了.新政中旨在提高有效需求的措施主要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增加政府开支,举办公共工程;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等.这些政策后来被作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对战后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二、凯恩斯主义与现代宏观经济政策对战后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凯恩斯主义被普遍接受.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几乎在任何国家的近代史中都不乏先例,但是凯恩斯主义将这种干预理论化了,这就使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活动被系统化和规范化了,并作为政府的一项经常性的职能固定在国民经济中.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含义不是政府偶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而是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日常性干预.这种更具理性的干预与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不能自动保证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在现实经济中,就业不是实际工资的的函数,劳动的供给量要受到名义工资假象的蒙蔽.一方面,名义工资存在着刚性,一旦名义工资确定,即使经济出现衰退,工资也不会下降,这样,在经济衰退时就会出现失业上升的现象,这就否定了古典理论关于工资有充分灵活性从而就业总会自动保持在充分就业水平的观点;另一方面,工人提供劳动的多寡会受到货币假象的蒙蔽,从而在货币工资上升时,会提供更多的劳动使经济扩张.这意味着当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时候,总需求会增加,导致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引起名义工资上升和就业增加.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理论的“两分法”,“人们不会受货币假象蒙蔽”的观点被凯恩斯否定了.他提出,当货币供给量增加的时候可以增加总需求促进就业的提高.凯恩斯指出,总需求由总消费,总投资和政府支出三大部分构成.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收入会逐步提高,但人们的消费却会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以递减的速度上升.这就是说,在经济正常的扩张时期,会出现总消费不足的现象.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家将总投资看作是利息率函数的观点,认为利息率是预期利润的函数,随着经济的扩张,资本的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因此资本的预期利润将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下降.这将导投资需求不足.鉴于这样的认识,凯恩斯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将随着经济增长自动出现总需求不足的现象,导致经济衰退.同时,他也论证了纠正市场经济出现这种偏差的方法,就是由政府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提高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这就为宏观经济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被牢牢的盯在充分就业上.而且主要是针对经济衰退的.其手段主要是两个,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降低税收来有效地提高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投资,使总需求增加.由于凯恩斯的这些基本观点,国家财政的职能不再仅限于为政府各项开支和建立公共设施提供资金的范围,它扩大到了为整个经济服务的范围.国家财政的新的立足点,使得传统的理财方式受到了挑战,凯恩斯提出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赤字财政的主张.在经济衰退时,税收会因人们收入的下降而下降.在这种时候,要实行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和减少税收,就会引起财政赤字.这就冲击了传统的“节俭”观念和“量入为出”以及“平衡预算”的理财思想.赤字财政必然会引起政府债务的增加,凯恩斯认为借债是经济衰退时的权宜措施,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将出现财政赢余.因此在现代宏观经济政策创立的初期,长期出现财政赤字的情况并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在提出财政政策的同时,凯恩斯也提出了货币政策主张.对货币总量进行有效的宏观控制并针对经济的景气情况适当的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帮助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应成为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之一.但是初期的货币政策主张,还是将协助刺激经济,消除失业作为其主要目标.中央银行在二次大战前,其主要经济职能还没有转到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轨道上来,随着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政策的理论,对中央银行职能的重新认识和相应的改革已经提到资本主义各国政府的议时日程上来.在凯恩斯的通论中,收入分配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战后英国的剑桥学派所说,凯恩斯有关财政政策措施和货币政策措施的论述,只是治理经济衰退的权宜之计,真正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办法还在于消除分配的不公平,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水平.因此,凯恩斯对收入分配的论述为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铺平了道路.在理论上为宏观经济政策奠定基础的还有瑞典的米尔达尔1和波兰的卡莱茨基2.在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对“凯恩斯革命”的定义中,将这三位经济学家并列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3.凯恩斯的理论已经为系统的制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从理论上解决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随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扩张,凯恩斯主义理论不断得到新的补充,宏观经济政策也随之不断发展,到50年代和60年代凯恩斯主义及其宏观经济政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三、来自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战后宏观经济政策的形成原因中,不能忽视战前曾取得辉煌经济业绩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战后法国经济计划,以及第三世界国家战后初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计划经济留下的深刻影响.尽管到目前为止计划经济已经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放弃,当我们回顾市场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历程时却决不能忽视它曾经存在过,并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1卡尔·岗纳·米尔达尔:《货币均衡论》1933,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和影响宏观经济政策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与完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近年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波动和变化。
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
美国政府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国家实行了稳定货币政策,中国政府推出了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高科技与互联网时代的宏观经济政策随着高科技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新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应对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以美国为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开始实行了新经济政策,通过支持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政府也采取了类似的政策,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鼓励创业和创新,加强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三、全球化时代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当前,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各国越来越深地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
在这个时代,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更多地受到国际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比如,加强贸易合作、开放市场、推进跨境投资等政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发展策略。
而封闭和保护主义的政策,则越来越难以为继。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在不断升级和更新。
正确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和内部经济状况,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们面临的共同挑战。
未来,我们期望世界各国继续积极探索创新,合理应对变革,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美国自上个世纪30年代经历巨大萧条后,凯恩斯主义日益盛行,国家资本主义基本成为国家的最高经济指导原则,但是在“二战”后出现的种种国内外新形势,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根据新情况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20世纪3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的总需求管理型的财政政策(一)“罗斯福新政”——由被动到自动地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拉开了“罗斯福新政”的序幕。
“罗斯福新政”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扩大财政支出,开办政府工程,实行失业救济,以此振兴经济。
这些扩张性的财政支出政策,导致了财政支出规模迅速扩大,赤字也急剧上升。
虽然罗斯福早期并不是赤字财政的信奉者,但。
“罗斯福新政”的结果的确导致了连年赤字,巨额的赤字与其说是出于主观意愿,不如说是为环境所迫。
但赤字财政使美国经济摆脱了危机,经济重回良性增长之路。
(二)“二战赤字”对美国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20世纪40年代,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巨大的开支使得联邦政府的财政政策表现为极度的扩张。
以1942年为例,美国联邦政府当年财政赤字达到360亿美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近40%,这在和平时期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这种赤字财政政策却促使了美国经济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特别是1940—194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了20%,并使失业率降低到1-2%,物价平均每年只上涨6-3%。
这是赤字财政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特殊例证。
(三)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时期对平衡预算的努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导致的赤字膨胀使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总统将控制赤字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杜鲁门曾在回忆录中说:“从1946年6月30日到1952年6月30日,我的政府有超过支出30亿美元的净收入。
这在我看来是卓越的理财之道”。
艾森豪威尔1955年2月19日在讨论减税建议时说,“那将意味着回到膨胀性的赤字财政政策上去”,并斥责这种行为是“财政上不负责任的顶峰”。
艾森豪威尔重回平衡预算的努力,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频繁的衰退,史称该时期为“艾森豪威尔停滞”。
(四) 肯尼迪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动采用。
1961年1月,肯尼迪就任总统时所发表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就悲观地宣布:“目前的经济状况是令人不安的。
我们是在经历7个月的衰退、3年半的萧条、7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低、9年的农业收入下降之后就任的”。
肯尼迪是美国第一位旗帜鲜明地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总统。
为了使经济迅速走出“艾森豪威尔停滞”的泥潭,肯尼迪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赫勒认为“艾森豪威尔停滞”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中存在大量闲置的资源,使得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缺口,也就是所谓的“产出缺口”。
赫勒认为,缩小产出缺口可通过扩大支出或减税等总需求管理的方式进行,认为应该主动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964年通过的肯尼迪一约翰逊减税法案就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实施的减税,这是美国历史上到那时为止的最大一次减税,个人所得税率大幅降低了,最高边际税率由91%削减到70%,这被称为后来里根减税的预演。
肯尼迪减税政策导致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1964-1966年,实际GDP以令人瞩目的5.5%的平均速度增长,失业在1965年下降到4.4%,通货膨胀率保持每年低于3%,肯尼迪减税政策的成功通常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伟大成就之一。
60年代末,政府在越南战争的支出迅速增长,而政府又不削减其他支出,并且实行巨额的社会福利计划。
结果,财政的极度扩展导致总需求膨胀,商品价格水平迅速攀升,通货膨胀在60年代初期曾经维持在1—2%,到了1969年通货膨胀率超过5%。
三、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及80年代“总供给”性的财政政策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
至1982年失业率已接近10%,在1973-1982年的l0年间,平均失业率约为6.9%。
1965年,美国制造业的设备利用率为86%,至70年代末,该指标已下降至70%以下。
“滞胀”使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进退两难:刺激需求,会使通货膨胀更加恶化;抑制通货膨胀,又会导致生产更加萎缩。
面对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的威胁,传统的凯恩斯理论失宠了,以供给管理为重要特征韵“总供给”性的财政政策登上历史舞台,供给学派主导了政府政策的制定。
供给学派最重要的政策主张是减税,减税的重点是公司所得税,通过减税刺激供给增加。
在20世纪70年代高赤字、高失业率、高通胀、低增长的经济环境下,里根接受了供给学派的主张,提出了“三少一增一紧”政策,即“减少税收减少非国防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加国防支出,同时支持联邦储备局紧缩货币供应的政策”。
里根以供给性的减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以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并同时试图削减支出来实现预算平衡。
值得强调的是,里根减税与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减税不同。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减税,不管是l954年艾森豪威尔的减税还是1964年肯尼迪一约翰逊减税,都是凯恩斯主义式的需求性的减税,即减税的最初目标都是为了刺激总需求,阻止经济衰退,这与20世纪80年代里根供给性减税完全不同。
里根减税使美国经济从1982年底转向复苏,到1984年生产增长率达到6.8%,成为30多年来最有力的增长。
失业率由1982年的lO.8%降到1988年下半年5.3—5.4%,通货膨胀率也降到4.2%。
特别是80年代,美国政府利用公共政策调整机会适时促使产业升级,在西方国家中率先调整经济结构,取得明显进展,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打下了基础。
比如,自198o年以来,美国用于工业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投资年均增加lO.3%,用于信息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投资年均增长16.1%,使得美国信息技术产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之一。
二、2O世纪90年代以来“供求并重”的财政政策1986年至1990年,税收政策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政府支出却高位增长,导致了巨额赤字,达到1991年财政赤字已达2687亿美元的最高记录。
与高赤字相伴随的是高负债、高利率、高汇率和高贸易赤字,共同构成了所谓的“五高”问题。
“五高”问题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终于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布什总统在位期间的经济衰退,给里根供给性经济政策以沉重的打击。
1991年,迫于1986年税改后的高赤字给税收带来的增收压力,议会通过了增税法案,使得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增加到3l%。
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接受新凯恩斯主义的主张,推行振兴美国经济的“综合经济发展计划”,被称为“克林顿经济学”。
“克林顿经济学”扭转了“里根经济学”片面强调供给的经济政策,实行一种把国家干预主义与市场自由主义结合起来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既强调需求,也不忽视供给的作用,是一种双管齐下的“供求并重”经济政策,主要是“供求并重”的财政政策。
新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供求并重”的财政政策。
一方面,新凯恩斯主义重视国家干预经济,认为市场会失灵。
市场失灵包括三方面:市场的不完全性、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提供。
如果政府能制定适当的政策并正确实施就可以有效地弥补市场缺陷。
另外,由罗默等人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指出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源泉是经济中具有广泛外溢性的各种创新活动、研究开发以及人力资本投资,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政府的作用。
另一方面,新凯恩斯主义也强调总供给管理,充分重视市场的活力。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缺陷也是普遍存在的。
市场能够高效率地传递信息,并且存在良性的激励机制,如果将市场机制适当地引入经济领域就可能有效地避免政府行为的缺陷。
克林顿振兴美国经济的“综合经济发展计划”将削减赤字、平衡预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但是,克林顿的平衡预算已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自由放任的保守的平衡预算政策,也不同于里根总统通过降低最高边际税率的减税政策来实现预算平衡的供给性政策,而是一种增税与减支并举的国家于预型的平衡预算政策。
克林顿的增税,以提高最高边际税率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增加富人的税收。
克林顿的减支,也不是简单的减支,而是在减支的同时,重视政府的作用,对支出进行结构调整,注重未来投资、对高科技投资、促进民间小企业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克林顿更重视通过收入再分配实现结果公平,避免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克林顿振兴经济计划明显地吸收了罗默等人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成果,注重政府调节经济的“质量”,鼓励和支持有利于人力资本、研究开发等具有广泛外溢性的各种创新活动的投资。
总之,克林顿增税减支的国家干预型的平衡预算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重振美国经济,为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克林顿一系列增税减支、鼓励民间投资和对未来投资的需求、供给并重的经济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GDP增长率,1993年3月到2000年年均达3.5—4%,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增长率约2.5%的增长幅度,在90年代后半期还有愈益加快之势。
1996- 2000年,美国GDP的历年增长率分别为:2.8%、3.9%、3.9%、4%、4.1%。
其中,1999年第四季度和2000年第一、二季度,按年率计算,还分别增长8.3%、5.2%、6.1%。
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却在下降。
通货膨胀率从1980—1991年年均4.2%,降到90年代后半期年均2%;失业率从1992年的7.4%,降到2000年5月的4.1%的水平。
随后财政预算状况也大有好转,赤字在1993年曾破记录地高达3167亿美元,到1996、1997年已分别下降为1073亿美元和226亿美元,并从1998年开始有盈余。
1998- 2001年财政盈余分别为:692亿美元、1 244亿美元、2 370亿美元、1 270亿美元。
三、美国财政政策演变对我国的启示(一)财政政策应该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美国近一百年财政政策的变迁告诉我们:经济环境不同,经济政策也应不同,财政政策也不例外。
20世纪30年代经济出现大危机,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经济成为必要,以政府干预为特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大派用场;大危机之后,近40年的政府干预使政府介入经济过多,导致政府失灵,市场的力量回归,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大显身手;20世纪90年代,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力量都得到重视,供给和需求全面管理的财政政策使美国经济维持了较长期的强劲增长。
财政政策应该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失衡结构进行适时调整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这一点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非常重要,我国应该从美国财政政策的经验和教训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二)财政政策应该有利于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美国经济20世纪90年代长期的强劲增长离不开财政政策对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刺激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