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改编剧的典范《洪湖赤卫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3
M ar.2012
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新世纪以降,红色经典改编剧既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又招致了学术界的强烈批判。在一系列的热播剧中,2010年暑期央视连映的《洪湖赤卫队》获得了各方的好评。“《洪湖》平均收视率为4.32%,最高点为7.92%,创下央视2010年电视剧收视新高,搜狐网络点击率超过3000万次,
网评火爆”[1]
。《洪湖赤卫队》的再度走红,其原因在于该剧不
仅满足了大众语境下,人们对红色资源的消费欲望,同时还原了红色作品中固有的经典性元素,完成了对崇高理想的推崇和对俗世人生的彰显,不仅实现了对经典的有效还原,而且满足了人们的消费快感。
《洪湖赤卫队》影视剧的经典性在于:
一、历史场域的还原
“红色经典”一般是指以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重大政治题材为主的文学创作,它具有一般“主旋律”文学的基本特征:鲜明的政治立场,突出的革命伦理宣传、昂扬悲壮的格调、
崇高的道德人格和牺牲精神。“红色经典”不仅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集体记忆,也是时代的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了许多特殊的精神标记。新世纪以降改编的红色经典影视剧,依然置身于历史的场域中,其表征之一便是以阶级斗争贯穿剧情的始终。阶级斗争不仅规约了红色经典影视剧的基本主题,而且支配了整个剧情的走向。新改编的红色经典影视剧以阶级斗争为轴心聚合起各色人等,演绎出多种剧情。几乎所有的红色经典文本,都以阶级斗争为情节主线,以革命手段来实现阶级斗争的任务。在新改编的影视剧
《洪湖赤卫队》中,工农群众的革命暴动场景是该剧的主要看点之一。这既是对既往红色经典题材的承接,也是在当下对红色记忆的再现。在“红色经典”文本中,表现工农群众革命暴动场景的“压迫一觉醒一反抗”成为一种普遍的阶级斗争模式。例如,《红旗谱》就表现了朱老巩、严老祥如何被压迫,朱老忠、严志和如何觉醒,朱老忠、严志和父子最终如何反抗压迫,并取得胜利。新编影视剧
《洪湖赤卫队》沿用了红色经典作品的情节模式,该剧一开始便呈现了彭家墩湖主彭霸天层层加码压迫剥削渔民,共产党员韩英团结、教育、启发、带领老百姓最终将以彭霸天为代表的地方恶势力绳之以法。新改编的影视剧《洪湖
赤卫队》,置身于历史场域中,增强了阶级斗争的历史现场感。这不仅有利于人们对国家民族的认同,
而且契合了几代人的审美心理和集体记忆。《洪湖赤卫队》之所以获得高收视率,其原因之一即是其改编建立在人们对国家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其中的阶级斗争场景不仅能唤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集体记忆,同时也能引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集体认同。
《洪湖》对历史场域的还原还表现在工农阶级的自我身份定位。“身份”的原有语义是指“一个个体所有的关于他这种人是其所是的意识”
。身份无法脱离与“他者”的关联。“人只有在与他人的比较和辨别中,才能使自己的身份即自我特性的意识得以形成”。同时,对人来说,“特性的确定性和统一状态不是一种固有的本质,而是通过其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和身外的或未曾预料到的经验相遇,并把某些经验选择、转化为属于自身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身份“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演变中持续和在持续中演变的过程”。[2]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中,工人和农民被定位为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从五四时期的“劳工崇拜”,左翼文学中的“工农革命呼唤”,到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工农神圣”,工农始终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在中国现代革命的记忆中,工农总是以革命主体的姿态出现,革命的结果无疑是工农的胜利。《洪湖》的成功离不开对工农身份的准确定位。在《洪湖》中,农民始终被定义于被压迫的阶级,反抗潜力最大的阶级,最终取得胜利的力量。《洪湖》塑造了较成功的人物形象是刘闯。该剧对刘闯这一人物身份进行了准确的定位。他不仅有被压迫的特点,也有敢于反抗的特点。这一定位正好符合了人们对革命农民身份认同。但在该剧中,刘闯的身份也有略微的错位。刘闯虽然敢闯敢干,但又不免鲁莽,缺乏斗争的智慧。这也符合人们对革命农民的集体认知。《洪湖》对刘闯的身份地准确定位,使该剧忠实于原著精神。《洪湖》又巧妙地利用了刘闯身份的错位。《洪湖》对刘闯“闯”的精神大肆宣扬,满足了当下人们对真性情的期待。《洪湖》中的刘闯形象,既彰显了革命的主体精神,又展现出俗世人性,实现了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二、适应消费
《洪湖》改编的成功还得益于对消费社会的适应。消费,
红色经典改编剧的典范:《洪湖赤卫队》
谭
华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中文系,贵州都匀
558000)
摘要:文章首先认为新改编的红色经典影视剧《洪湖赤卫队》是当下红色经典改编剧的典范,进而从历史场域的还原与适应消费等方面为此论点提供佐证。文章提出
《洪湖赤卫队》的改编不仅再现了该剧的历史现场感,还满足了大众的消费快感。新改编的影视剧《洪湖赤卫队》不仅为当下红色经典的改编提供了参照,而且具备了经典品格。文章最后指出红色经典改编剧的部分病理性症候,并于此予相应的反思。
关键词:红色经典;历史场域;还原;消费;症候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227-02
227--
按照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的说法,原初的涵义是“消耗、浪费、花费”[3]。消费一词最初主要运用于经济领域。自十八世纪中叶开始,这个词汇用法逐渐超出经济层面而变得更加广泛。后来,消费一词超越了经济层面,
“转化成为满足欲望的消费,亦即对欲望本身的消费”[4]。
在消费文化日益发达的当下,影像艺术的消费较之纸质文学的消费具有直观、快捷等优点。影像的最大特点是,它可以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感知系统,有效地影响最大多数的民众。电影是影像消费的典范之一,它能借助技术手段,通过动态图像,对大众施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能方便、迅即地契合了受众心理和审美需求的新变化。以往的“红色经典”改编剧注重视听语言表达,图像语言大都停留于介绍性的描述,且演员的对话语言远远多于图像语言,忽略了声音、光、色等图像语言对叙事的作用,削弱了剧作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洪湖赤卫队》改编剧特别注重图像语言的表达。《洪湖》的第一集,彭霸天借女儿女婿回国探亲,宴请豪强劣绅,一面是乡绅们相互敬酒的奢华场面,一面是一旁卖艺的渔民父女唱着凄凉小调,词曲描绘了他们吃糠咽菜的生活境况。蒙太奇镜头的使用,将彭霸天们的贪婪与渔民的艰难对比,寥寥几个镜头就将彭霸天“霸”的蛮横与无理表现出来。
《洪湖》的成功还在于:“经典文学所传达的对人类生命、命运和生存境况的深刻思考、对社会和时代本质的揭示、对人类社会和生活发展的预示,又恰恰是当代所急需的。从另一方面看,经典文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恰好是因为它们具有丰富的当下意义,能给当下的人们以启示、教益、滋养。经典中的精粹,不仅属于历史既往,也具有当代性和未来意义。”[5]《洪湖》传达出正义、崇高、理想和信念等思想。在物欲横流、人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人们所缺失的正是这些思想。《洪湖》的热播事实上显示出受众心理对正义、崇高、理想、信念等回归的渴望。
电影诞生于城市,它的制造面向市民,它的消费必须考虑到受众因素。《洪湖》老剧本和老电影早已是“群众性”聚焦的文化资源。《洪湖》剧情早已植根于大众心中。《洪湖》在改编中较好地忠实了原著的主要剧情。改编后的《洪湖》无论在主要剧情上,还是主要人物上都与老版剧作相差无几。《洪湖》忠于原著的改编不仅易于迎合观众的期待视野,提升观众对改编剧的认同感,还能增强观众与剧作的共鸣感。
在消费社会中,受众消费者和电影一样,都是消费社会的产物。从消费者的立场来看,消费者往往都有欣赏奇观的需求。优秀的商业电影往往能将奇观叙事与电影整体故事情节合理衔接起来,不断给观众创造丰富的审美快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消费需求。改编后的《洪湖》制造了许多新的情节、新人物和画面。如彭霸天有了一个女儿,带着留洋归来,在汉口洋行做事的女婿回到洪湖;又如彭霸天不再独霸一方,新增的反派谢十三也要在洪湖“分一杯羹”。剧中增强了对动人的乡土风情地描绘。丛生的芦荡、摇橹的轻舟、浩荡的水面,“湖里的菱角年年发呀……”的民歌,静谧的湖乡、飘香的莲藕、下湖捉鱼、地方性的饮食。这些增添的支线情节和次要人物打破了大众固有的审美定势,具有“陌生化”效果。俄国文论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觉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6]《洪湖》中新增添的支线情节、次要人物和极具乡土风情的生活画面,使人们摆脱了感受上的惯常化,突破了对彭霸天的认知定势,原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生活画面在人们惊奇眼光的过滤下和诗意的感觉下,焕然一新,变得新鲜陌生。人们也从中获得了瞬间的审美享受。《洪湖》除了植入新的情节、新的人物,增添新的画面外,还在传统人物上实现突破。在老版影视剧《洪湖》中,我们也看到的韩英,是一个齐耳短发,腰扎皮带,高举盒子枪的女英雄,如今也穿着旗袍走进彭霸天阴森的大院,她除了面对屠刀不低头的凛然浩气,更多了智慧和胆略,她有基层指挥员英勇无畏的气魄,也有几许女性的温柔。在老版影视剧《洪湖》中,韩英身上总散发着农民领袖的土气,而新版的影视剧不仅表达出农民领袖朴素的正义之情,还展现出共产党人那种顾全大局,足智多谋的英雄与领袖的气概。这一处理手法不仅是对传统形象的沿袭,也是一种审美的偏离和变异,让人们在熟悉的剧情中感受到新鲜和陌生。《洪湖》中制造的情节奇观和人物奇观又与电影整体故事情节合理衔接在一起。《洪湖》借彭霸天女儿的归来,极其自然、合理地引出了该剧的主角韩英形象。新出现的彭霸天女儿形象不仅为该剧增添了一些新鲜感和陌生感,而且还与该剧的主角韩英联系在一起,避免造成新增添的人物形象与整个剧情的断裂。
当下红色经典影视剧层出不穷,在热闹喧嚣的放映背后却显示出诸多病理性“症候”,归结起来有两种:一是对历史场域的任意解构,二是对消费快感的片面追求。如有些影片对英雄人物恶意解构,在他们身上刻意制造一些桃色情感,牺牲或歪曲红色经典的原著精神,忽略对历史场域的忠实。有些影片则借助一些大腕大肆炒作,忽视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对剧情的编织与处理、对镜头的编辑与打造。笔者认为解决这些症候的关键在于,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改编既要尊重历史的现场感,也要适应当下的消费需求。唯有这样,红色经典影视剧才能像《洪湖》一样既受到官方和大众的认可,也能获得巨大的商业回报。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永远的感动与激励: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好评如潮.新华网,/local/2010-08/13/c_1244 3171.htm.
〔2〕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J].深圳大学学报,2000(4).〔3〕雷蒙·威廉斯.关键词,刘建基.文学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二联书店,2005.85.
〔4〕陈昕.消费文化:鲍德华亚如是说[J].读书,1999(8):149-153.
〔5〕张冲.经典的改编,改编的经典[J].艺术评论,2011(l):44-
48.
〔6〕洛夫斯基.形式主义批评[M].布拉斯加: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65.
(责任编辑徐阳)
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