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色经典”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红色经典”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
提到“红色经典”,似乎那些作品一下子就带我们走进了上个世纪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于大部分上了年纪的读者来说,“红色经典”是为他们所熟悉的,那大义凛然的江姐、机智勇敢的杨子荣等众多英雄人物形象依然鲜活在脑海中,这些作品曾激励他们的青春岁月。多少年来,从《红岩》到《红日》,从《定军山》到“八大样板戏”,不论是书籍,还是影视、戏剧,一部部充满激情与理想,彰显革命党人英雄气概的红色经典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红色经典作品似乎随着时间的远走也在渐行渐远……
央视近年热播的《洪湖赤卫队》、《长征》、《建国大业》等红色经典作品是否唤醒了人们的红色记忆?为了了解人们对红色经典作品的认识程度,特地对本校内的同学进行了随机调研,主要以随机采访的形式,了解同学们对红色经典作品的关注程度。经整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概念模糊阅读量小
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当问及“红色经典”时,许多人是茫然的。究竟何为“红色经典”呢?专家对“红色经典”的诠释是:“红色经典”是指上世纪50~70年代曾产生巨大影响的一批作品,是一种以宏大叙事为主要手法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它集中体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无疑,“红色经典”是带有时代的标签的,它集中反映的是一种时代精神。
在我们随机调查的78个人当中,9%的人对“红色经典”几乎不了解;54%的人对“红色经典”有一定了解,但不深;15%的人接触的“红色经典”作品较多。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对于“红色经典”也只是从影视作品中了解一些,且多集中于《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等作品。
由此可见,“红色经典”作品正在逐渐淡出了当代人的阅读视线,离现代人越来越远。采访中,多家书店的老板就目前“红色经典”的图书销售数量感慨道:这类的作品几乎没有什么销售出路了,买的人很少,所以渐渐的就不再进这类的书了。一位文管专业的女生说:“对于我们来说,小说更具有吸引力,像韩寒、郭敬明的作品风格没有‘红色经典’那么严肃,看起来轻松,能让我们释放压力。”还有人提到:现在的那些“红色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不够真实,说教味很浓,看着就让人感到沉重。
在被问及“看过多少部有关‘红色经典’方面的影片时”,近83.2%的人看过的‘红色经典’影片不到10部。作品内容沉重;作品情节过于简单、略显粗糙;人物刻画过于完美,总刻画一些完美无缺的人,反而让人觉得虚假了,这是大家没有兴趣去看那些作品的主要原因。另外,有些读者确实看过一些这类作品,但他们不知道哪些应该归入“红色经典”作品的范围内,所以回答问卷时也只能罗列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几部作品。由此可见,数据中显示的读者对红色经典作品了解较少,一方面是因为接触少,看的少;另一方面,对“红色经典”作品范围的界定不清楚,不知道那些作品属于红色经典,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提高自身素质和阅读使命感是动因
提高自身素质和阅读的使命感在被调查人员的学习动因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
从事各个行业的人员都承认接触学习“红色经典”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其中就有42.3%的人选择了“提高自我素质”这一选项,38.5%的人是因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感,48.7%的人是主动关注“红色经典”的,26%的人是纯粹的感兴趣,并不想深入研究,8.9%的人根本没有了解“红色经典”的动机。
无论是从“26%的人是纯粹的感兴趣,并不想深入研究”这个数据结论,还是8.9%的人根本没有了解“红色经典”的动机来看,都表明仍有一部分人的“红色”意识淡薄,“红色经典”作品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
调查中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一部分人接受“红色经典”仅仅是为了完成课业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找工作时更加容易。被动接受的比例达到31%。一位大四的同学很坦诚地说,“红色经典”的学习是专业的一部分,为了考试,为了拿到毕业证他不得不去学习,其实自己对这些革命题材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兴趣。一位从事生产营销的被调查者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们做的是营销,只要把产品卖出去就好了,我们了解再多的“红色经典”也不会有什么用处。再说,学习了又会怎么样呢,还让我们拿这份激情去革命去?“红色经典”在这部分人中无疑“失宠”了。
可喜的是,把“红色经典”作为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动因的人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意识淡薄的人,他们认为“红色经典”在全面发展自我,促进民族文化进步等方面具有巨大影响力。他们把自身的素质提高同国家民族的兴衰结合起来,从这可以看出大家对“红色经典”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近半的人选择主动关注“红色经典”,动因是提高自身素质、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其中,42.3%的人倾向于“提高自己的素质”,38.5%的人选择“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中国自古就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现在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无不体现着华夏儿女的爱国精神,每一部红色经典作品中都凝聚着一股强劲、浩然的民族精神气节。
三、电视、网络成为传播“红色经典”的主要媒介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现代大众传媒为“红色经典”作品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开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电脑的日渐普及以及大众传媒自身快捷性、方便性的特点,“红色经典”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传媒,电视和网络在“红色经典”作品,尤其影视作品的传播担任了主力军的角色。
调查表明,54%的人倾向于通过电视、电影等通俗易懂又便捷快速的方式来了解“红色经典”作品中的故事情节,68%的人希望“红色经典”作品能以通俗易懂的大众形式发展下去。另外,大部分被调查者提出,枯燥乏味甚至晦涩难明的书面作品很难为他们所接受,而电视作品相对来说简单明了、画面生动有趣,他们通过直接的影视作品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更容易一些。
这不难得出,影视成为传播“红色经典”的主要途径,得益于网络的迅速发展。现在的新闻通过电视网络更能被大家迅速知道,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等原因,使得“红色经典”作品的宣传也更需要借助于这些新的传播手段来增进大家对“红色经典”的关注,学习和认识“红色经典”作品的深刻内涵。
在当下“红色经典”虽然仍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但是它的传承,走到今天仍然不可避免的面临瓶颈。人们对“红色经典”的概念模糊,了解程度不够;对“红色经典”的重视意识不强,缺乏兴趣,甚至对“红色经典”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也使得“红色经典”走下去变得越来越困难。
其实,“红色经典”中所蕴含的坚定信仰、献身精神、纯真爱情、等高贵品质恰恰是当下社会种种人文精神缺失的一种珍贵补偿。因此,“红色经典”不该成为我们心中尘封的记忆。那么如何使红色经典走出这个困境,留住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呢?这一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深思,怎样才能使得“红色经典”作品再次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呢?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等大众传媒的作用,丰富“红色经典”的作品形式。充分利用影视作品已被人们接受的特点,鼓励文艺工作者多创作一些反映新时期时代精神的“红色经典”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