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沧海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乐曲,营造气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动画,教师激情配音:东汉末年,朝廷昏庸无能,连年战乱,无数人战死沙场,大地血雨腥风,在这乱世中,有一人傲视三国,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灭吕布,逐刘备,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他是谁呢?(生答:曹操)对,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观沧海》(点击出课题)这是怎样一首诗呢?下面请同学们听读全诗。

二、听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说说你看到、听到或想到了什么?

2、你能否用下列句式表达自己的听读感受?

这是一首诗(从体裁、题材、内容等不同角度)。

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一般无标题;结尾句有时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多大联系。《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

三、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自由朗读,理解诗的大意。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指名展示探究结果)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题目<观沧海>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临”作“登临”讲。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何:何其,多么。澹澹(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竦(sǒng)峙:耸立。竦,同“耸”,高。峙,挺立。萧瑟: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洪:大。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沧海之景,在曹操看来,是多么的辽阔、多么的壮丽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

3、结合诗句及自己理解串讲古诗大意:东征登上碣石山,正好来观赏茫茫渤海的景象。大海被微风吹拂,海水是那样的动荡不定;海边山岛挺拔竦立。树林密密层层地生长着,遍山的野草长得丰满茂盛。冷清的秋风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涌起。日月升沉,如同从大海的怀抱中出入;银河灿烂的光辉,好像从大海的心窝里放射出来。庆幸得很,好极了,于是作歌来歌咏我的志向。

4、这首乐府诗,是曹操所作《步出夏门行》的首章。诗文(开头两句即第一层)开篇点题,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即观海的方位、地点、观察对象,)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写了观海所见的实景。(什么景物?何特点?)这部分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体现其博大胸怀。

四、反复朗读,品味诗人情感与志向

1、进入诗境,体会慷慨豪迈之情。(想要明白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与志向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曹操(155—220),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安徽省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喜用乐府旧题作诗,内容多有创新。其诗语言质朴,风格慷慨悲壮。

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凯旋归来的途中经过碣石山,这时的曹操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又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北征乌桓一举获取,统一了中国北部,确立并巩固了河北根据地,便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伫立峰巅,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自然心情激荡,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观沧海》,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

诗文开篇点题,“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接下来写观海所见的景物时,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渲染气势,为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下文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写海景有远有近,虚实相交,体现出一种雄宏博大、慷慨悲壮的基调。(曹操的诗词大都气魄雄大、情调悲壮。该诗亦如此,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的附文,放在这里直抒胸臆:“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看到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想到自己那如“沧海”般的情怀,以及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2、通过语音的轻重,音节的快慢,语气的强弱来表达慷慨豪迈之情。

3、将诗歌想象成一幅幅美丽雄壮的画面不但便于理解成诵,也可长久记忆诗歌。请想象画面,背读诗文:登山望海图水荡山耸图草木争荣图风吹浪涌图海托天宇图

五、乐府诗的音韵很美,是和乐而歌的,请欣赏唱读

六、质疑问难

话题1:第一、二句中的“临”、“观”二字让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远非后来赤壁败战,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话题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让你产生哪些联想?

话题3:诗的3-8句与9-12句在写作角度上有何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