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李叔同书法
2014年宣城市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班学习笔记

2014年宣城市中小学书法教师书法培训班学习笔记时间:2014年4月27日。
地点:宣城中学多功能厅。
主席台领导:李明阳(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安徽省书法家学会会员)黄敏(宣城市副市长,负责教育体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
)张宣标(教体局局长)宦朝东(宣城市政协副主席)洪海(宣城中学校长)陈美平(宣城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方建福(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开场上午主持人发言:(陈美平)1、培训的目的。
2、介绍主席台就坐的领导。
培训讲座一:《书法自然人生-------书道漫漫》时间:2014年4月27日上午9:30主讲教师:李明阳李明阳简介:1954年生于安徽肥西。
1982年春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任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安徽省书法家学会会员。
李明阳自幼遵父母之命学习书法,几十年来研习碑帖,坚持不懈。
李明阳认为,书法之最高境界应以自然为规、以人情为矩,师法无穷自然,作品自会推陈出新,生生不息;注重修身养性,其高尚品德自然浸润书法之中。
书法作品和书法评论多发表在《美术之友》、《美术向导》、《书与画》、《书法》、《书法世界》、《书画世界》、《书法之友》和《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报刊;多次参加省书法展。
(一)序言1、书法从实用转向美化。
2、写字最终写文化。
书法是写情,写趣写人生。
(二)讲座正题第一讲:汉字的演化1、文字的演化。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魏碑、楷书(正楷、楷体、正书、真书)、行书(行楷、行草)、草书(存字之梗概,损隶之笔法)。
2、各种汉子图片展示。
第二讲:无规矩不成方圆记住:学书要“三思方起步,百折不回头。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难以成气候。
”1、楷书:颜真卿:《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祭侄季明文稿》(属行颜真卿书);柳公权:匀称。
欧阳询:唐代第一大家。
赵孟頫2、行书王羲之:《兰亭序》,324字,其中“之”字有20个。
介绍李叔同的好的作品

介绍李叔同的好的作品
李叔同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学者,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音乐、绘画、诗歌等。
以下是一些他的代表作:
1.《送别》:这是李叔同的经典之作,诗中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情的珍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2.《长亭外古道边》:这是另一首离别主题的诗,以景喻情,描绘了离别的凄凉和伤感。
3.《自剖》:这首诗反映了李叔同的自剖和反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4.《西湖夜游记》: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描述了作者在西湖夜晚的所见所感,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5.《篆刻述略》:这是李叔同的篆刻理论著作,系统地介绍了篆刻艺术的历史、技巧和审美标准。
6.《三十自述》:这篇自述文章回顾了李叔同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转变,是他个人历史和思想的珍贵记录。
以上只是李叔同作品中的一部分,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值得读者深入品味。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三、李叔同(弘一法师)智融龙门之魂魂 , 在 《 说 文 解 字 》 里 释 为 “ 阳 气

史与论 | Art History & Theory[韩]郭允珠,《倒置的奥德赛》(局部),影像装置,影像时长6分30秒,2009/2022,“艺术·符号·无界共生”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邹国力 刘春梅不同的书家,从同样的《龙门二十品》当中,汲取了各自所需的养分,最终铸就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书法作为艺术,作者气质是决定它的风格的基本气息,审美意识是它的形式美创造基因,而由历史相沿的形式技巧表现手法,则是它的实体构成因子。
”《龙门二十品》给予当代书法艺术家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阳刚大气之美是学书者用笔靡弱的良药,天真烂漫之姿态是书家书法创作灵感的源泉,“尚武”精神之表现是中华民族振奋的决心……杨斯捷 吴卫正是由于一批中国的雕塑艺术家们在西方雕塑艺术方法和新艺术思想理念的影响下,通过对比、融合不断地发展和突破,将中国传统雕塑的文化优势充分地发挥了出来,才有了今天独具中国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信息的当代雕塑艺术和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这其中周轻鼎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英]约翰·罗斯金译者:石琪琪 毕延英在繁荣阶段,无论是贸易还是艺术,操作工还是艺术家,从任何意义来说,其尊严都来自物有所值和等价的劳资关系。
19世纪,人们也许可以因为在产品上的掺假和工业懈怠方面获得经济上的自豪。
但他至少应该用古代艺术家的荣誉准则来指导艺术学院的学生,即不要让任何一件作品离开他的双手,除非它已经不能继续通过勤奋来提升,或者通过思考进一步完善。
他的名声应该用古代艺术家的荣誉感来决定,应该建立在他们所付出的东西上,而不是他们得到的东西上……摘要:《龙门二十品》代表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清代金石学家称之为“魏碑体”“魏体”,也有人称为“龙门体”,它们是魏碑中“斜画紧结”一路书风的典型代表,其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于右任、李叔同、孙伯翔等现当代碑学大家,无不对其顶礼膜拜,并通过心追手摹,在《龙门二十品》的影响下,几位大家既有共性的追求,又有个性的表现,最终都铸就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隶书体临帖-弘一格言别录

是三行先生長青學苑書法隸書體臨帖:弘一《格言別錄》
是志成後製編輯2015.07.10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
禍莫大於縱己之欲,
惡莫大於言人之非,
病莫大於不知己過。
【父親是三行先生書法原作】。
弘一法师(李叔同)推崇的品质

弘⼀法师(李叔同)推崇的品质弘⼀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涛,⼜名成蹊、⼴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等,别署甚多。
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官宦富商之家。
1942年10⽉13⽇圆寂于泉州。
幼名成蹊,取“桃李不⾔,下⾃成蹊”之意。
学名⽂涛,字叔同。
法号弘⼀,世称弘⼀⼤师。
李叔同是我国新⽂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新家。
作为中国新⽂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在⾳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化领域中都有较⾼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批优秀艺术⼈才。
名画家丰⼦恺、⾳乐家刘质平等⽂化名⼈皆出其门下。
1.虚⼼ 虚⼼⽵有低头叶,傲⾻梅⽆仰⾯花。
常⼈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
今举数例:孔⼦⽇:“五⼗以学易,可以⽆⼤过矣。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蘧伯⽟为当时之贤⼈,彼使⼈于孔⼦。
孔⼦与之坐⽽问焉,⽈:“夫⼦何为?”对⽈:“夫⼦欲寡其过⽽未能也。
”圣贤尚如此虚⼼,我等可以贡⾼⾃满乎!2.慎独 群居防⼝,独处防⼼。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佛菩萨乃⾄诸⿁神等,⽆不尽知尽见。
若时时作如是想,⾃不敢胡作⾮为。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3.宽厚 泰⼭不让⼨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造物所忌,⽈刻⽈巧。
圣贤处事,惟宽惟厚。
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4.吃亏 能受苦⽅为志⼠,肯吃亏不是痴⼈。
古⼈云:“我不识何等为君⼦,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
我不识何等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古时有贤⼈某临终,⼦孙请遗训,贤⼈⽈:“⽆他⾔,尔等只要学吃亏。
”5.寡⾔ 守⼝如瓶,防意如城。
此事最为紧要。
孔⼦云:“驷不及⾆”,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弘一大师书法精选

弘一大师书法精选在弘一法师的笔下,到底会是什么样的书法作品。
到底会是什么样的书法世界。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弘一大师书法精选,希望对你有用!弘一法师大事年表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日)辰时生于天津河北区地藏前故居李宅。
祖李锐,原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
父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
行列第三,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
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5岁在天津。
8月5日,父病逝,终年72岁。
乃父临终日,延高僧诵《金刚经》,时,初见僧人。
是年起从母王氏诵名诗格言。
1885年(光绪十一年乙酉)6岁从仲兄文熙受启蒙教育。
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戌)7岁从文熙学《百孝图》、《返性篇》、《格言联璧》及文选等。
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8岁从常云庄家馆受业,攻《文选》、《孝经》、《毛诗》等。
约是年,又从管家、帐房徐耀庭学书,初临《石鼓文》等。
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13岁读《尔雅》、《说文》等,始习训诂之学。
攻各朝书法,以魏书为主,书名初闻于乡。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15岁读《左传》、《汉史精华录》等。
是年诵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句。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6岁考上文昌院辅仁书院,习制艺。
又延馆教学英文、算术等。
1896年(丙申光绪二十二年)17岁夏,出素册廿四帧,请唐敬严师为钟鼎篆隶八分书。
秋,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诗文。
喜读唐五代诗词,尤爱读王维诗。
又从津门书印名家唐静岩学篆书及治印,并与津门同辈名士交游。
1897年(丁酉光绪二十三年)18岁与俞氏(时年二十)完婚。
同年,以童生资格应试天津县学,学名李文涛。
1898年(戊戌光绪二十四年)19岁传李叔同刻有“南海康君是吾师”一印,表示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支持。
暮秋,奉母携眷迁居上海。
十月加入“城南文社”,曾以《拟宋玉小言赋》,名列文社月会第一。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赏析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鉴赏摘要: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一位中国近代成就卓著、德艺双馨的高僧,同时也是杰出的艺术大师。
他倾注毕生心血于书法创作,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精品。
他的书法集合了各种艺术精华,尤其深受佛教影响,给人一种空灵、素净,超然物外的享受。
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对他的书法作品作以简单鉴赏。
关键字:技法;意象;文化背景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名侯,字叔同,别号漱筒;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他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
被誉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
斯人已去,馨德永存!岁月带走了一位天之骄子的艺术家,却带不走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带不走他流芳万世的不朽作品。
尽管,作为凡夫俗子,我无法达到大师的高度与之对话、共鸣,但我仍愿意追逐他的踪迹,寻找那超凡的人格与亘古长存的传奇……弘一法师自幼研习书法,并在其他艺术领域也颇有建树,因此,他的书法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集合了各种艺术之所长,为己所用,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书法风格。
而在遁入佛门之后“诸艺俱废,唯有书法不曾放弃”,他晚年在书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基于这种事实,本文只对大师晚年的作品作以简单的赏析。
弘一法师的书法风格有别于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独特的技法,这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是分不开的,加之他在其他艺术领域的造诣,是他对书法有自己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尤其晚年遁入空门,在接受了佛法的洗礼和对佛理的研究之后,更是奠定了大师的最终书法风格,有人称之为“弘一体”。
陈祥耀先生认为弘一法师“其初由碑学脱化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其后肉渐减,气渐收,力渐凝,变为较方较楷的一派,数年后乃由方楷而变为修长,骨肉由饱满而变得瘦硬,气韵由沉雄而变为清拔。
其不可及处,乃在笔笔气舒、锋藏、神敛。
写这种字,必先把全部精神集于心中,然后运之于腕,贯之于笔,传之于纸。
心正笔正,此之谓欤。
静而不躁,文而不野,润而不枯,简而不繁

静而不躁,文而不野,润而不枯,简而不繁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3期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书法要写好,我以为至少包括这样几个因素:静而不躁,文而不野,润而不枯,简而不繁,整体上呈现出朴实无华、自然本真的艺术风貌。
李叔同(原名文涛,别号息霜,法号演音、弘一)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正如他的弟子——著名画家丰子恺所说,他是我国最早出国学文艺的留学生之一;是最早提倡话剧,最早研究油画,也是最早研究西方音乐的艺术教育家之一。
他终身的“艺事”——书法,更是达到极高的境界,被誉为20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
静而不躁:浮躁,是精神信仰上的无所适从、拜金主义和缺乏人性的恶性竞争,让人们常常处在焦虑、无奈、沮丧之中。
浮躁便是这种情绪和心结的外在显现。
浮躁,表明我们的幸福指数并不高,它是一种多发和常见的病态,是阻碍我们取得事业更大成就、获得生活更高质量的大障碍,也是从事艺术创造(包括书法)的大邪魔。
文而不野:野狐禅并非全要不得。
在书法创作上,一些人为竭力打破固有的审美定势,故意以粗鲁、粗野的面貌出现。
如傅山的书法美学观就是一个例子:“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但是这种面貌要内蕴着锐意革新的精神,要在对传统的全面审视、清醒认识的前提之下,这样的“野”才可能是一种张力、一种新生,可谓野其皮相而文其内核。
如果是盲目地大胆妄为和为所欲为,只能写出恶札。
润而不枯:润往往墨太浓,墨太浓则招“墨猪”之诮,书法史上徐浩、苏轼、刘墉,都遭遇过这种偏激的讥刺。
为此,苏轼特别告诉人们他并没有学过徐浩,而是称自己的书法是“绵中裹铁”,有骨有肉。
简而不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 (郑燮)中国艺术都讲“简”。
中国画讲简,重写意不重写形,画面塞得太满,透不出气来,被认为是失败之作,这与西方美术不同。
诗歌也是这样,讲求锤字炼句,以一抵十,汉语言文学中没有太长的诗歌,没有古希腊、古印度那样动辄数万、数十万行的史诗。
弘一振兴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组图)

弘一:振兴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组图)弘一大师法像弘一大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悲欣交集”。
当弘一法师用他那留下无数传世之作的妙笔写下这几个字时,回望三十九个春秋的在俗生涯以及遁入空门的二十四年的岁月,此时的心境也许只有这四字能涵盖与包容了!而法师身后,这四字又留下了那么多众说纷芸、莫衷一是的解释,在他传奇而谜一般的一生中再度涂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为后世无数景仰法师的人猜测、迷惑、感怀。
而法师正当盛年,由昔日的风流佳公子及名噪中华的名士,毅然皈依佛门,潜心修律的行为,又使多少俗家弟子,勘破迷情的生活,循着法师的人生轨迹,做了永久的解脱。
死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与选择的,因为有生,就注定有死,而如何在这个“向死而在”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则每个人有太多的自由。
众生在现实与超脱之间常感无所适从,而能将崇高的超脱与平淡的现实和谐合一,确是将人间的痛事悟透之后才有的正觉,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解放自我的世界的新人。
许多人将法师在俗与出家后的生活视为截然的对立而不能理解,实际上,终其一生,他的出家行为与其在俗世时一样,依然是他忠于生命,忠于自己的延续。
弘一法师1880年生于天津,俗姓李,名叔同,幼年即聪慧无比。
父亲是一位笃信佛教的在家居士,在叔同五岁时去世。
也许是父亲的言行濡染了年幼的他,以致成为他后来遁入空门的最始的缘起。
在此后三千多个寒暑中,叔同以他独有的秉性与感悟,对所历经的人间世事,无一不是全身心的投入,自由自在地挥洒着自己的生命,无论是对自己的国家、热爱的艺术以及钟爱的红粉知己,都倾入了生命中的全部热情。
1898年当李叔同结婚后的第二年,正值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李叔同十分崇拜康有为,赞同变法,他曾以“南海康君是吾师”来明志。
李叔同优秀书法作品

李叔同优秀书法作品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
他的书法犹如浑金璞玉,清凉超尘,精严净妙,闲雅冲逸、富有乐感,朴拙中见风骨,以无态备万态,将儒家的谦恭、道家的自然、释家的静穆蕴涵书艺之中,闻字犹闻佛法,爱而宝之者顿生欢喜心,得者珍如拱壁,堪称中国历代书法中的逸品。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李叔同优秀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李叔同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话剧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节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
后来,他还曾主演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和改编自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
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
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
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
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
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
少儿书法学习:弘一法师书法

少儿书法学习:弘一法师书法在近现代中国艺术,李叔同(弘一)先生可谓是无法绕过的一位大师。
他是中国新文艺的先驱者,在绘画、戏剧、音乐、书法等诸项艺术领域中,不但均有着极高的造诣,甚至还都有着里程碑式的贡献。
比如,他是我国最先采用人体模特实行美术教学的人;在东京留学时又是他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尝试编演了轰动一时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从此揭开了中国话剧艺术实践的第一幕;其后他又独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一个艺术家对一个时代能有如此多的开创性事业,李叔同可真称得上是一位不世出的了不起人物。
而且在他所涉足的任何一门学科或艺事中,基本上达到了名家大师的水准。
当年他被经亨颐校长聘至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第二年更名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图画音乐教员时,同事夏丐尊先生就曾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于图画、音乐,吞得比国文、数学还重。
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缘故。
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但是图i断音乐。
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夏先生说这段话时,其实距李叔同出家尚有五六年时间,但他似乎已经感受到了李先生的“佛光”。
说来也巧,李叔同后来的出家实际上和夏丐尊有很大的关系,先是读了他推荐的日本杂志上介绍断食的文章,后又受了他“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一语之激,从此,认认真真地真做起和尚了。
此事弘一大师曾当着朋友以及夏先生的面说起:“我的出家,大半因为这位夏居士的助缘,此恩永不能忘!’但夏丐尊在场听了不禁“而红耳赤,惭慷而无以自容’。
后来回忆起他的这次“助缘’,也非常后悔。
李叔同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做人、做事都卜分纯梓的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也正因为此,所以他能学什么像什么,并且成就什么。
而且,他把每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彻底。
少年时的他就曾风流调悦.“二十文章惊海内’,结社吟诗.琴棋书画.演戏剧、编报刊,无所不能。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原文赏析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原文赏析【作者小传】丰子恺(1898~1975),原名润,又名仁,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浙江崇德(今嘉兴桐乡市崇福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
新文化运动音乐艺术方面的重要启蒙者。
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以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着名,其漫画风格独树一帜,流传极广。
丰子恺皈依佛门后与弘一法师共同创作的《护生画集》,是一部倡导戒杀护生思想的佛教奇书。
代表作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等。
【题目解析】李叔同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李叔同多才多艺,其书法号称“朴拙圆满,浑若天成”。
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正如丰子恺所说,“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
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
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是近代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原文欣赏】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
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
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
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
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
弘一法师李叔同

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
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凭借其生前超常的智慧给世人以无限的思索和追仰。
研究他的一生对于了解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李叔同,本名李文涛,叔同为其字,弘一是其出家后的法号。
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卒于1942年秋,浙江平息人。
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
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他是中国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另外,他还是中国话剧的鼻祖。
用他的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除去童年时期(据说,李叔同天生聪慧,7岁攻读《文选》,即能“琅琅成诵”,8岁从其乳母背诵《名贤集》格言:“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
”不但能背诵如流,而且能通晓其义。
),李叔同的一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5岁到26岁(1894-1905)这十年,包括他在天津求学,到上海参加“城南文社”,考入南洋公学等求知历程。
这是他比较系统接受儒学经典,吸纳“新学”,全方位开发智慧的十年。
用丰子恺的话说,就是他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十年。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神,甚至带有偾世嫉俗激进色彩的诗文。
如写于1901年的《辛丑北征泪墨》,五律《透风愁不成寐》等。
这一时期的李叔同积极用世,奋发有为。
公元1905年,李叔同的生母王夫人在上海病逝。
李叔同认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过”,于是东渡日本留学,开始了他人生第二阶段的追求。
这一阶段包括他在日本东京留学六年,回国后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即从26岁到39岁(1905-1918)的13年间。
这是他生命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艺术创造的颠峰时期。
论书法艺术中的净

论书法艺术中的净作者:刘江楠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第一观感极为重要,若一入眼就给人不洁净、脏乱的整体印象,这样的作品绝称不上优秀。
干净、整洁的书作不仅是书家追求精细认真的结果,更反映了书家精神世界的高洁与纯净。
关键词:洁净;纯粹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261-01“净”在古义中可通假为“静”,寓意为清洁、洁净的意思。
《爱莲说》中“亭亭净植”就是为表达莲花的自洁庄重。
谈及书法艺术中的“净”,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体现在书法线条上,即书写的线条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王羲之的书风可谓“清雅纯净”,书写时用笔含蓄且不迟涩。
其线条之干净从何而来?其一,魏晋士人多崇尚高逸、不谙世事,终日手执麈尾清淡,纵情于山水。
潇洒不羁、风规自远在他们身上有着完美体现。
因此,王羲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亦追求自在清远,笔下的线条自然多了分隐逸道士的飘逸洒脱;其二,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极为重要的变革时期。
此时的书法字体正从古体,即传统的篆隶向新体——楷、行、草的转变,书风也从“古质”走向“今妍”。
妍美书风的倡导者王羲之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创新,去掉了隶书笔意,改造了翻挑之笔,弱化了横向的笔画,这样的书写相对古体自然更加简洁、爽利;其三,王羲之对道家极为信奉,道家美学观崇尚“自然”,提倡用笔不刻意造作,而自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使王羲之的性情“中和”,不激不厉,是以在道儒两家思想的影响下,王羲之极为提倡含蓄之美。
如其《书论》中曰:“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①可见其用笔爽利、将力量蕴藉字中,不喜尖刻缠绕之笔。
以《兰亭序》为例,不论是书写的内容还是整体风格都契合道家清淡俊雅,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删繁就简的审美追求,用笔极为轻松,自然,字字独立无多余的牵丝连带,显得疏朗端庄。
一轮明月耀天心——弘一法师李叔同

一轮明月耀天心——弘一法师李叔同???上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相信这首歌没有人会觉得陌生,悠扬的旋律,古典的词境。
这首歌的词作者便是才华横溢的律宗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
今年是弘一法师圆寂65周年,10月13日千年古刹杭州灵隐寺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以纪念89年前接纳的这位弟子。
压轴的便是这首《送别歌》。
大师一生不断变换其名。
幼名成蹊,学名广平,一名息霜,别号漱筒,字叔同,亦名文涛。
其母逝世后,一度改名为李哀,后又改为李岸,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年自号晚晴老人。
这位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平湖的大师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吴梦非、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眼中的李叔同:“我崇仰弘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
凡作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作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安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作得十分像'人’。
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杠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
像弘一法师那样的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
所以使我十分崇仰。
”(《(弘一大师全集)序》)红尘里的李叔同是认真的。
少时学琴为拉大手指间距竟自割虎口,成长为翩翩公子后才华横溢却又放浪形骸,除发妻俞氏外,留日期间还有日藉妻子千枝子,除此外,风月场中又有数红颜知己,俗世里,李叔同认真张扬着自我,绝不拘泥。
晚年的李叔同缘何独守书法艺术

认 为弘一法师所 写的 “ 弘体 ”经文 与偈语作品是受到 印光 法师 的点 拨, 0 这是 受 “ 弘一书法前 期雄而健 、中期秀 而雅 和晚年 澹而清 的 整个 衍变过 程”的影响。事实上, 我们今 天将弘一 的书法总结起来 , 应说 是将出家前书法 中的世俗气息泯 灭得 十分干净 ,不再有人 间的 火 气存在 于字体 当中 ,弘一结字 是以 “ 化碑 为楷 ”的方式来 写的 , 字体 偏于狭长 ,用笔较轻且慢 ,用隶书的方式呈现 ,其行气之 间充
一
日下午六时 写 “ 悲欣交集见观 经” ,可见弘一大师现见极乐庄严 ,
跟印光大师一样 , 预 知时至 ,正念往 生。 1 9 2 3 年 ,弘一法师在温州曾在写给 李绍 莲0 的一封信 中说 : “ 为 亿仁者 , 滞情尘网。匪仰如来之慈力 , 宁脱忍域之苦轮 。念佛一 门, 诚为津要矣。囊 邮 《 印光 法师文钞 》有当达记室。幸 以清暇 ,研味 其趣。或有未达 ,勿遗下 问。愿穷凡智 ,以酬来 旨。 ” 从弘一法师 的诸多言论 中我们可 以看 出的是他 晚年 的书法作 品如同他的修佛境 界一样 ,已经臻于 “ 天心月圆”的境 地。
人, 皆可依 此而学也 。 ”一为 习劳 ( 勤劳 ) , 二为惜福 , 三为注 重因果 ,
四为专心念佛。弘一大师之修净 土 , 瓜 熟蒂落 ,深得三昧 ,所 以在 留给友人弟子 的遗嘱 中有 “ 花枝春 满 ,天心月圆 ”之句 ,正是大势 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念佛三 昧香光庄 严的境界。最后临终前 篆 书法来 写隶书给 人的面貌是楷 书体 ,
其章法空间十分 疏朗 , 有如 《 心经 》 所说 的 “ 无受想 行识 、 不 增不减 、 不生不灭 ”的高古肃穆 的佛 家气 象。像颜 真卿 《 祭侄稿 》中的怒气 与铮 铮铁 骨之气 ,张旭 、孙过庭 的放浪形 骸书中的傲气 ,赵子 昂的 工整谦卑之气无复存在 。弘一 法师的清气 、静气、和气 、祥气扑 面 而来 ,下笔厚重 ,大气磅礴 ,能体现 平静安详 的超脱世俗 的感觉。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诗词全集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诗词全集李叔同(1880—1942),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祖籍浙江平湖。
清光绪六年(1880)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与曾孝谷、欧阳予倩创办春柳剧社。
1910年回国。
1918年8月19日,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
1942年圆寂于泉州。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他的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争以得大师一字为无上荣耀。
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皆出其教。
他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
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间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出家前五六年间,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今天共收录45首,一起与大家共享。
弘一大师李叔同篆刻集全套6册弘一法师书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37 京东购买一、《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边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如欢,今宵别梦寒。
二《金缕曲》披发佯狂走。
莾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更惹得离人消瘦。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暗暗,浓干酒,漾情不断淞波溜。
悢来年絮漂荡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李叔同书法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李息临
魏造像四种如
夢如幻素壁淡描瓦瓶香侵
发无上意得总持门
世间虚妄乐
說微妙法饒益眾生知止珍重
雪夜千卷、华时一尊金石大寿、欢乐康年万古
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
观音十句净业苦,佛号一声超骊黄
老实念佛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诸法空无我具足大悲心
当勤精进,但念无常天然胜境
世尊光所照,众生悉安乐,有苦皆灭除,心生大欢喜
有才而性缓实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偏缓能制急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衰后罪
孽都是盛时作的老来疾病都是壮年招的有作用者器宇
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人福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及我待之以坦荡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戒是无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
极乐庄严
香光庄严佛灭度后以
戒为师
无住斋
建智慧幢无量寿佛专求己过勿责人
非,见贤思齐见恶内省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