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中国古代文学3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 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 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之于子桓, 有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 大抵如此。
(一)诗歌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文学
一、建安文学繁荣的社会原因
建安文学的时间段限,上起汉献帝元年(公 元196)下到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3)指 汉末魏初的文学,共27年。 其主要作家大 都生活在汉献帝建安时期。
(一)儒学失去统治地位,思想意识的解 放。
谢灵运:“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 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明代张戎《岁寒堂诗话》“韩退之之文,曹子建 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二、创作 曹植的诗歌创作,可以曹丕称帝为界,划 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抒写自己政治上的雄心 壮志和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代表作他的 《白马篇》。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 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 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 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 辨析的意识。

古代文学3上课笔记

古代文学3上课笔记

第一讲唐诗兴盛的原因1、内因:诗歌自身的逻辑发展2、外因:多远社会的涵容滋养1)多元文化:地域、民族;2)多元政治:贵族、平民;3)多元思想:佛道儒第二讲唐诗的分期初:618-712 六朝余习初唐四杰、沈宋、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盛:713-755 浪漫主义张说、张九龄、王孟、高岑、李白中:756-846 现实主义杜甫、韩柳、元白(新乐府)、李贺晚:847-896 内心世界杜牧、温李等第四讲盛唐诗歌壮美恣意1)张说、张九龄诗歌的盛唐气象——大处落笔,气度恢宏张说(667-731)河南人,奇崛率真《邺都引》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人。

其诗气度恢宏,大处着眼具有壮美的风格。

《望月怀远》2)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唐代大量写作山水诗的第一人,终生不第,归隐于鹿门山。

《与诸子登岘山》、《岁暮归南山》、《留别王维》、《夜归鹿门山歌》。

在山水景物里融入了那个落寞的自我。

王维(701-761)王诗三境:画境;禅境;乐境。

其最大特点是善于用其它艺术的特征去丰富文学的表现方法和精神内涵,创立南宗画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菩提寺私成号》。

其诗洗尽铅华,情韵独胜;寓禅意与山水自然之中,而无孤寂之病。

3)盛唐诗歌的巅峰——李白4)边塞诗人——高岑第五讲中唐诗歌杜甫杜预——杜审言——杜闲——杜甫李贺凄艳:幽凄的外面下始终有一颗年轻的心在跳动。

意象多为蛇、老鼠、鬼火主题:压抑和反抗。

总是表现在外在的环境压抑下内心的挣扎和渴望。

意象:幽凄与躁动,实象与幻象《将进酒》李贺用的结构是:情绪化与跳跃性。

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一、背景:再造中兴。

二、“新乐府”的释义:用新题、写时事、不入乐。

三、发生的过程:杜甫、元结——白居易、元稹——张藉、王建四、理论主张:《与元九书》1)诗当何为:为时为事不为文。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通过批评,揭出病根,达到治疗目的。

2)如何写诗:“根情苗言、华声实义”——重视情感、不废形式,是文学家的批评。

古代文学专题

古代文学专题

杜牧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类是反映现实政 治和社会生活的诗歌, 如《感怀诗》、《郡 斋独酌》、《河湟》、 《早雁》等,或感怀 时事、忧虑朝政,或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 怀与同情。
第二类是咏史怀古诗, 这类诗往往将咏史怀 古与写景抒情交织在 一起。
第三类是写景抒情诗, 如《泊秦淮》、《江 南春》、《山行》、 《清明》等,大多并 非单纯写景,而是借 景以抒发对历史或现 实的感慨。
第二节 李商隐
字义山,号玉谿生、樊 南生。晚唐诗人。原籍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 阳),祖辈迁荥阳(今 属河南)[1]。诗作文学 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 称“小李杜”,与温庭 筠合称为“温李”,与 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 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 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 三十六体。在《唐诗三 百首》中,李商隐的诗 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 第4。
杜甫诗歌赏析: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1.《登高》约作于代宗大历二年(767)左右,是诗人晚 年的作品。安史之乱后,诗人留寓夔州。时值九九重阳诗 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2.《登高》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3.此诗在艺术上,把空阔萧瑟的秋景和凄苦孤独的情怀 融合在一起,写得苍劲悲凉,典型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 的风格。
2.诗歌的首句是写景,严羽《沧浪诗话》称“发句好,尤难得”。此句好 在意象和动词的运用,短短七字却写了四种意象:“烟”、“水”、“月”、 “沙”,而且运用了两个“笼”字把意象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薄 雾笼罩寒水、清辉直泻白沙的景象,为全诗创造了冷寂凄清的气氛。第二句才 点出了诗人的写景和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夜”点明时间,“秦淮”和“酒家 ”点出地点。而且“夜泊秦淮”紧扣题目,“近酒家”又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第三、四句是就“近酒家”所见的景况而发出的议论和感慨。第三句表面上 是责备歌女,实际上是谴责那些达官权贵的听客们。第四句点出歌女所唱的曲 子是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音。两句运用了曲笔的写法,寄托了对晚唐社会现实 的深沉忧患。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1、20、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21、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首推潘岳和陆机。

22、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缺少艺术形象和真情流露,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有孙绰、许询等。

23、左思风力: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创作风格的评价。

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感慨深沉、情调激昂,笔力矫健,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24、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刘宋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颜延之喜用典故、堆砌辞藻,成就较逊;鲍照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表现了寒士的慷慨不平,他们艺术成就高,影响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25、竟陵八友: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一时天下文士皆追随之。

其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是“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高中历史 专题2.3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件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2.3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件 人民版必修3

第十九页,共38页。
2.名家名剧:_____关__汉__卿__________创作的《感天动
地(gǎn tiān dòng dì)窦娥冤》一剧具有强烈的现实
批判性。
瓦肆
3.表演场所:“_________________”,“勾栏”。
栏 目 链 接
第二十页,共38页。
应用 思考
元曲(yuánqǔ)兴盛原因是什么?
4.唐代:唐诗,前期(qiánqī)体现了豪放、想像力丰
链 接
富的特色;后期体现了深沉、凝重和悲壮的特色。代表人
物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5.宋代:宋词,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苏轼、辛 弃疾等。
6.元代: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第二十六页,共38页。
应用
示例
1.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wénxué)形式分别 是( )
栏 目
①全盛阶段:汉武帝时代的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链接
②西汉后期:扬雄《甘泉赋》。
③东汉:张衡《西都赋》《东都赋》等。
班固《西京赋》《东京赋》等。
第十一页,共38页。
应用 思考
汉赋繁盛(fánshèng)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两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封建(fēngjiàn)经 济发展繁荣,这些都为汉赋繁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目 链 接
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分为:《周颂》、《鲁颂》、____________
三部分祭。祀
重大典礼
《商颂》
第五页,共38页。
2.特点: 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 节和谐,艺术感染力极强;创作风格:________________。

《中国文化史教案》word版

《中国文化史教案》word版

《中国文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化特点和成就。

3. 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4.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阶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中国文化史》等相关书籍。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章节的教学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第二课时: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3. 第三课时: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4. 第四课时: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成就。

5. 第五课时: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成就。

六、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成就。

2. 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特点。

3.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

4. 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传统。

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分析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与其他文明的差异。

2. 举例法:介绍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具体案例。

3. 文献法: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的经典文献。

4. 小组讨论法: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传统的特点和影响。

八、教学准备1. 补充教材或参考资料:收集关于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宗教和信仰、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教育和学术传统的相关资料。

2. 视频或纪录片:准备相关的视频或纪录片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 教学道具: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如模型、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九、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成就。

2. 第七课时: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特点。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秋章节及期末参考答案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秋章节及期末参考答案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秋章节+期末答案目录绪论作业 (2)第一讲中国传统哲学 (2)儒家思想作业 (2)第二讲中国传统哲学之儒家之发展 (3)儒家发展作业 (3)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之道家文化 (3)道家文化作业 (3)第四讲中国传统哲学之法家思想 (4)法家思想作业 (4)第五讲中国传统哲学之墨家文化 (4)墨家文化作业 (4)第六讲中国传统文学之神话 (5)神话文学之作业 (5)第七讲中国传统文学之神话与文学 (5)第八讲中国传统文学之诗歌 (5)诗歌作业 (5)第九讲中国古代文学之散文散文作业 (6)第十讲中国传统文学之小说小说作业 (6)第十一讲中国传统艺术之戏曲戏曲作业 (6)第十二讲中国传统戏曲与艺术戏曲与艺术作业 (6)第十三讲中国传统艺术之书法书法作业 (6)第十四讲中国传统艺术之音乐音乐作业 (6)第十五讲中国传统艺术之舞蹈舞蹈作业 (7)第十六讲中国传统宗之道教 (7)道教作业 (7)第十七讲道教之流变 (7)道教流变作业 (7)第十八讲中国传统宗教之儒学宗教化 (7)儒学宗教化作业 (7)第十九讲中国传统宗教之佛教 (8)佛教作业 (8)第二十讲中国传统宗教之三教合一 (8)三教合一作业 (8)第二十一讲中国传统政治之礼学 (8)第二十二讲中国传统政治之礼学与政治 (8)礼学与政治作业 (8)第二十三讲中国古代政治之中央政权设置中央政权设置作业 (9)第二十四讲中国传统政治之地方政权设置 (9)第二十五讲中国传统政治之选官制度 (9)选官制度作业 (9)第二十六讲中国传统文化之技术 (10)中医作业 (10)第二十七讲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医与科技 (10)中医与科技作业 (10)第二十八讲中国传统文化之天文学 (10)天文学作业 (10)第二十九讲中国传统文化之农业科技 (11)农业科技作业 (11)第三十讲中国传统文化之古代媒介科技古代媒介科技作业 (11)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 (11)绪论作业1.单选题(1分)中国文化强调什么功能?正确答案:A2.判断题(1分)中国古代没有科技话题。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原卷版)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原卷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选择题1.以下对唐、宋、元、明清几个时代的代表性文化成就配对正确的一组是()A.唐词、宋诗、元曲、明清小说B.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C.唐诗、宋词、元小说、明清曲D.唐曲、宋词、元诗、明清小说2.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A.《资治通鉴》B.《水经注》C.《天工开物》D.《史记》3.谚语“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中“春分”“谷雨”都出自于A.炎黄传说B.道教教义C.墨家学说D.农历节气4.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大众普及,从吟诵的诗、吟唱的词,到贩夫走卒哼唱的曲,再到妇孺皆宜的小说,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唐诗——“三吏”“三别”——白居易B.宋词——《如梦令·寻寻觅觅》——苏轼C.明清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徐霞客D.元曲——《窦娥冤》——关汉卿5.歌曲《龙文》中唱到“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A.戏曲艺术B.诗歌艺术C.绘画艺术D.书法艺术6.假如你是生活在宋代的老百姓,那么你可以经历的生活场景有①江南地区的人们吃上占城稻①使用景德镇瓷器①在四川经商可以使用纸币①晚上实行“宵禁”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7.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壮大。

下列文学作品中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A.B.C.D.8.《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

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拥、牡丹楣、里瓦子、夜叉捆、象栩最大,可容数千人。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学习和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B.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C.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D.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9.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

202521中国古代文学(三) 作业(高起专)

202521中国古代文学(三) 作业(高起专)
《中国古代文学三》作业
第一章 元曲的形成和兴盛
一、填空题:
1、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先秦(
)、汉魏(
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2、元代创作的剧本,数量颇多。据统计,现存剧本名目,杂剧有(
种。
3、元代戏曲包含(
)和(
)两种主要形式。
4、元代可分为南北两大戏剧圈,前期北方的活动中心在(
1、传奇 2、吴江派 3、汤沈之争 4、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5、四大声腔
三、简答题:
1、沈璟戏曲创作基本理论主张是什么?
四、论述题:

第十七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一、填空题:
1、汤显祖作为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
”)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
2、汤显祖的“至情”论主要是源于(
)学派,同时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
)故事加工而成的。
二、名词解释:
第 5 页 共 14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三、简答题:
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
2、简述《水浒传》的版本。
3、《水浒传》的语言特征。
4、《水浒传》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四、论述题
1、林冲形象分析。
2、结合宋江形象,谈谈《水浒传》招安的悲剧结局。
宫调》基础之上改编而成的。
2、明初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
)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该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王实甫之词“(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二、名词解释:

三、简答题:
1、《西厢记》对元杂剧一般体制的突破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一)(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Ⅰ)课程编号:182132总学时数:48学时讲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参考书目:章培恒、骆玉明编著,《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汉乐府民歌、《史记》、《汉书》等,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发端及此期文学的基本发展状况,了解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化遗产。

并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增强古代文学修养,提高鉴赏和利用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的深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中文人才的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必要的古代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鉴赏与评论的方法,为今后从事文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求必须了解先秦两汉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学现象,能够通过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勾勒出文学史发展的脉络。

能够将文学现象放在文学史中加以关照,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能够在课本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中国古代文学(一)》授课课时分配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

第一章:总绪论主要内容是: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中国文学的演进。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重点、难点:文学史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中国文学宏观演进的特点。

第二章:先秦文学绪论主要内容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文学的形态。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重点、难点:重点是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笔记

《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笔记

《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阅读笔记1. 《古典的春水《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是潘向黎教授的一部关于古典诗词的研究著作。

本书通过对古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古典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在这部作品中,潘向黎教授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知识,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水画卷,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潘向黎教授通过对古代诗词中的春水意象进行梳理,揭示了春水在古代诗词中的多重意义。

春水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生命的源泉、情感的流动以及人生的哲理。

在这个过程中,潘向黎教授还结合了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如杜甫、白居易等,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对春水的描绘,传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潘向黎教授还探讨了春水在古代诗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古代诗人在描绘春水时,运用了许多优美的诗句和生动的形象,如“碧玉妆成一树高”、“绿波荡漾入红楼”等,使得春水这一意象更加生动和鲜明。

这些诗句和形象也反映了古代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典的春水》这一章节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诗词中春水意象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还可以学习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这对于我们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1.1 作者简介一位中国当代享有盛誉的作家和古典诗词研究者,他不仅在现代文学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古典诗词的研究更是造诣深厚。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古典与现代相融合,为读者揭示出古诗词背后的深意与美感。

潘向黎先生出生于文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热爱和独到的理解。

他致力于文学创作与古典诗词研究,成果显著。

他的学术视野开阔,善于从现代视角审视古典文化,挖掘其内在价值。

在《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潘向黎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引领读者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共同探寻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背后的故事与深意。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二章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称,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第一节抒情界定本节概述:抒情(lyric)原指一种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来发展为意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以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抒情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审美宣泄。

知识点1:抒情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知识点2:抒情与现实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

感情源于对现实的感受,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便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抒情。

对现实感受的深浅,又往往取决于对现实认识的深浅程度。

所以,抒情总包含着对现实的反映。

抒情又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

首先,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其次,抒情是一种反映,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知识点3: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重点)在文学活动中,抒情总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

与偏重于客观再现的叙事相比,抒情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所以我们能在抒情性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声音。

在这个意义上,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

然而,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

自我不是与社会截然对立的,而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

所以,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以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知识点4:抒情与宣泄首先,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

他不完全是即兴式地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

其次,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上传)

中国古代文学课件(上传)

第一章 先秦文学

三、历史散文


( 5 )影响:对后代的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 影响很大。 ( 6 )读本: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 书局1981年版。 ( 7 )名篇讲评:《郑伯克段于鄢》、《子 产论政宽猛》
2014-12-23
29
第一章 先秦文学 三、历史散文 4.《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 1 )名称:《左传》侧重于记事,而《国 语》偏重于记言,故名《国语》。后人以为 《左传》与《国语》同为左丘明所作,而 《左传》是传《春秋》的,所以又称《国语》 为《春秋外传》。现在一般认为它并非出于 左氏之手,也不传《春秋》,称之为《春秋 外传》并不恰当。 ( 2 )作者:司马迁认为此书是左丘明所作; 现代学者多认为它是战国初期之人整理成的 史料集,具体作者已不可考见。
17
2014-12-23
第一章 先秦文学
二、《诗经》
“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诗》 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 友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耕。”孔子曰: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 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难,耕焉可息 哉?”“然则赐无息者乎?”孔子曰:“望 其圹,皋如也,嵮如也,鬲如也,此则知所 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小人休焉。”

三、历史散文


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 ( 1 )名称:“尚书”即上古之书的意思, 又称《书》、《书经》。 ( 2 )内容:是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主要 记载或追述虞、夏、商、周的帝王或执政大 臣的誓词、讲话、文诰等。 ( 3 )艺术特色:其文字佶屈聱牙,古奥难 懂。(韩愈《进学解》:“周《诰》、殷 《盘》,佶屈聱牙。”)。
中国古代文学

《风骨兴寄:唐宋散文十二讲》札记

《风骨兴寄:唐宋散文十二讲》札记

《风骨兴寄:唐宋散文十二讲》阅读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书籍简介 (2)1.2 阅读意义与目的 (4)二、唐宋散文概述 (5)2.1 唐宋散文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6)2.2 唐宋散文的主要流派与特点 (7)三、唐宋散文十二讲概览 (8)3.1 讲座内容概述 (9)3.2 讲座特色与价值 (11)四、唐宋散文作品分析 (12)4.1 《滕王阁序》赏析 (13)4.1.1 作品背景与作者生平 (15)4.1.2 文学风格与艺术特色 (16)4.1.3 意蕴与启示 (17)4.2 《赤壁赋》解析 (18)4.2.1 作品背景与作者生平 (19)4.2.2 文学风格与艺术特色 (21)4.2.3 意蕴与启示 (22)4.3 《岳阳楼记》赏析 (22)4.3.1 作品背景与作者生平 (24)4.3.2 文学风格与艺术特色 (25)4.3.3 意蕴与启示 (27)五、唐宋散文的风骨与兴寄 (28)5.1 风骨的内涵与表现 (29)5.2 兴寄的意义与体现 (31)六、从唐宋散文看中国文化精神 (32)6.1 唐宋散文与中国传统文化 (33)6.2 唐宋散文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 (35)七、结语 (36)7.1 阅读体会与收获 (37)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8)一、内容概览《风骨兴寄:唐宋散文十二讲》是一部深入探讨唐宋散文独特风貌和韵味的文学著作。

本书不仅对唐宋散文的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还从思想内涵、艺术风格、审美价值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书将唐宋散文分为风骨派与兴寄派两大部分进行阐述,风骨派散文以韩愈为代表,注重文以载道和文章的气势,强调散文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而兴寄派散文则以欧阳修、王安石为代表,注重文章的抒情性和意境的营造,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解读过程中,作者不仅对每篇散文进行了详细的文本分析,还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深入挖掘了每篇散文背后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掌握秦汉文学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 了解秦汉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秦汉文学的历史背景2. 秦汉文学的主要特点3. 秦汉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4. 秦汉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汉文学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秦汉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秦汉文学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秦汉文学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 分析:分析秦汉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4. 总结:总结本章内容,强调秦汉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五、作业与练习1. 课后阅读:阅读秦汉文学的重要作品,加深对秦汉文学的理解。

第二章:先秦文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掌握先秦文学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 了解先秦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2. 先秦文学的主要特点3. 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4. 先秦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先秦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先秦文学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 分析:分析先秦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4. 总结: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先秦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五、作业与练习1. 课后阅读:阅读先秦文学的重要作品,加深对先秦文学的理解。

六章:汉代文学一、教学目标1. 理解汉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

2. 熟悉汉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家。

3. 分析汉代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汉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

2. 汉代文学的主要体裁:辞赋、散文、诗歌等。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陶器和玉器是文化的载体,史前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 前农业相律而发生发展起来的。从陶器和玉器的产地分析 ,可用“西陶东玉”来表述。黄河流域上游的仰韶文化以 彩陶的制作为代表,东北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诸文化 则以五器最为发达。
炎黄时代的陶器和玉器涌现出大批珍贵的艺术品,开始形 成中国造型艺术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艺术传统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文化中,玉器最初是装饰品。新后器时代中晚期 以后,小型玉器被大型玉器所取代,具有了一定的政治意 义,渗透进社会等级观念和原始宗教意识。往后,又发展 成为标志高尚道德品质、象征吉祥如意贵重器物,
中国文化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 精神。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讲
苏轼以诗为词的 倾向及其影响
宋代上层社会的词学观念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敢放官,三变 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 么?”三变曰:“祇如相公亦作曲子。”公 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 坐’”柳遂退。(张舜民《画墁录》卷一)
柳永落第时曾写过一首《鹤冲天》,末句是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他考中进 士时,宋仁宗特予黜退,曰:“且去浅斟低 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 一六) 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 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不 得志。(《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艺苑雌 黄》)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 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吴曾《能改 斋漫录》引晁补之语)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诗,多不协律。 晁以道云: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 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 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 记》)
诗词之界甚严,北宋之词,类可入诗,以清 新雅正故也;南宋之诗,类可入词,以流艳 巧侧故也。(洪亮吉《北江诗话》) 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 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李清照 《词论》)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 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师 道《后山诗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 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 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 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 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 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 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 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 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 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次韵章 质夫杨花词》)
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 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 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 《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胡寅 《题向子諲〈酒边词〉》) 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 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王灼《碧鸡漫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一 作崩云),惊涛拍(一作裂)岸,卷起千堆 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 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一作间),一樽还 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风向诗风靠近的先声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 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 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 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 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曰:“不意别后, 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曰:“某虽无学,亦不如 是。先生之言,无乃过乎?”东坡曰:“‘销魂, 当此际’(《满庭芳》),非柳词句法乎?”秦惭 服。(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二 ) 于四学士(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中最善 少游,故他文未尝不极口称善,岂特乐府。然犹以 气格为病。故常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 影柳屯田。”(叶梦得《避暑诗话》卷下)
受苏轼影响的北宋词人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 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 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 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 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黄庭坚《水调歌头》)
曾唱牡丹留客饮,明年何处相逢。忽惊鹊起 落梧桐。绿荷多少恨,回首背西风。 莫 叹今宵身是客,一樽未晓犹同。此身应似去 来鸿。江湖春水阔,归梦故园中。(晁补之 《临江仙·和韩求仁南都留别》) 溪山不尽知多少,遥峰秀迭寒波渺。携酒上 高台,与君开壮怀。 枉做悲秋赋,醉后 悲何处。白发几黄花,官裘付酒家。(毛滂 《菩萨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历代对苏词的不同评价
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 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 要当以婉约为正。否则虽极精工,终非本色,非有 识者之所取也。(徐师曾《文体明辨》)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 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 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 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至今日尚与 《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四库提要》)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 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 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 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 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
苏轼与宋词的第二次转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