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教学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教学案例

忻州七中孙建琴

一、案例背景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少懂得承担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并且他们总认为自己还小,没有成年,就只具有一定的权利意识,义务观念非常淡薄。加之学校、家庭对责任义务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致使很多学生只懂得享受权利而不懂得履行义务,基于这一情况,在教学初二思想品德课(下)第二课第一框《公民的义务》时,特意将课本中有关中学生履行义务的一个活动用来强化学生的义务观念,感受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二、案例过程

一上课,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则典型材料:

中学生小珊从小爱好写作,她用两年时间写的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中篇小说正式出版,小珊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样书和

稿酬支付单。在稿酬支付单“金额”一栏写着5250元,在“备

注”一栏写着应缴纳个人所得税588元(由出版社代缴),完税

后实得稿酬4662元,奶奶看了支付单后有些不解:“你还是个

学生,好不容易得点稿酬,为什么还要纳税?”小珊也纳闷

了:“我要不要纳税呢?”

小珊是未成年人,到底该不该纳税呢?

紧接着我让大家阅读材料并思考以上问题。

当学生们阅读思考过后,我引导他们发挥主体作用,进行小组探究分析。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第三学习小组代表张子琪的发言令我十分震惊:

她说:“我们小组认为小珊不应该纳税。”

课前本来我认为,这个材料并不难理解,只准备阅读完后,得出结论:我们未成年人也要纳税,每个公民即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所以,我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就没有对这一材料进行更深入的计划和探讨,可是现在居然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当时我实在是感到紧张且无所适从。

我经过急速而冷静的思考,心里想:“如果我是一名中学生,也许和第三组同学一样,会认为自己未满18周岁,且没有参加工作,辛苦得来的稿酬不需要纳税。”

紧接着,我调整了教学思路,让同学们继续讨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想想国家的税收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学生们接着又热烈的讨论起来。

有的说:“用于公益”;有的说:“用于卫生”;也有的说:“用于国防”;还有的说“用于教育”……

根据同学们发言,我做出了引导性总结:“大家说的很有道理,国家的税收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马上继续提出问题:“我们现在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手里拿的课本,占用的教室,还有为我们上课教师的工资,这些经费都是哪里来的呢?”同学们响亮地说:“是国家给

的,政府拨的。”我又问:“国家这些钱是哪里来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国家税收。”

我微笑着说:“这不就对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我紧接着又说:“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在这个时候,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已经基本理解了。

课进行到这一环节,我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够把这一问题基本搞清了,所以我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我说:“哪位同学能够把小珊的问题再次分析一下?”

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贾政国同学胸有成竹地说:“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小珊虽是未成年人,但她也是我国公民,因此,她的合法收入要按法律规定纳税,是光荣的,是具有责任意识的表现。”

党杰跃又补充道:“中学生不缴纳税款的行为,实质上就构成了偷税漏税,虽然学生们没有固定收入,不是税务局监督的重点,但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所以必须自觉缴纳。”

我听了他们的回答,相信同学们都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又问:“谁还有更多的体会,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平日里不擅长表达的霍欣瑶说:“我们作为未成年人,也应该像小珊一样,如果有合法收入,一点要依法纳税,这是履行义务的表现,是很光荣的,并且我们也要告诫那些偷税漏税的人,那样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违法的。”

接着,于彤又补充道:“公民应该即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我们虽未成年,但也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能只享受而不付出。”

这时,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的回答是这个环节的升华。

进行到这里我由衷的高兴,同学们的思想远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幼稚,他们的意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这点是我们在课上单凭老师的讲解远不能达到的。

三、案例反思

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启示,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

1、这节课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特别恰当运用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所选案例要有代表性,并且能贴近学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兴趣。来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不仅较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这节课改变了教师一味讲、学生注意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口,合作学习,各抒己见,交流情感,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主动学习中理解了书本知识,提高了认识水平。

3、这节课启示我应当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掌握书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尤其要细心研究书本中出现的小活动。首先要明确活动出现的目的,了解此活动为何在此处出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各班差异,善于预测学生做此活动时会有什么反映,据此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4、这节课启示我要灵活掌控好课堂。学生是变化的个体,我们在课前的准备再充分,也无法预料一些特殊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会随机应变,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这堂课的主题是什么,把学生的思维往主题上发散,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发散。

5、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当注重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四环节”是为了完成教材知识的传授,而课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所以,针对上述案例的遗留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以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6、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汲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主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接受教育,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虽然这节课看上去不是很紧凑,教学任务也没有全部完成,但我觉得思想品德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联系学生的实际,促成学生的发展,从这一意义上来讲,这节课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节课达到了“我没有教多少,学生懂得了不少”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