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有哪些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
当前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
•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伟 大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同样呼唤高水平 的理论宣传。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 强大的物质力量;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其本身必须彻底,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理论只有走进群众,才有生命力。如何不 断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 力、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其在统一思想、 凝聚力量中的作用,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和 宣传思想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发展要坚持以人为主体, 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新农村建设问题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想后,很多人不 理解,这与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新农村建设的 提法相比有哪些新意? 1、背景新——胡锦涛“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十六届四
●以2003年为例,我国共生产钢2.2亿吨,但仍然要 从国际市场进口3800万吨,实际消耗钢材2.6亿吨, 占世界钢产量的27%;我国共消耗煤16亿吨,占世 界煤炭总产量的31%;我国共消耗水泥8.6亿吨, 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5%;我国进口原油8600万吨, 占当年我国消耗原油总量的34%。 ●我国一年消耗的资源总和,占世界资源消耗量的 30%,而创造的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 资源消耗量与经济增加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五、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问题
当前有淡化一元化指导思想的现象,有些理 论文章和著述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 了“修正”乃至否定。一些学者虽然强调马克思 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在论述具体 问题时却总是用西方学者的现代派理论为指导和 依据,用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来硬套中国的国情, 把别国的经验作为“灵丹妙药”,似乎一用就灵, 不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的改革 开放实践去说明和阐述问题,言必称亨廷顿和新 自由主义,似乎不这样就不与时俱进,一些人把 马克思主义仅仅作为标签和包装而已。人们担心, 这样下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 位就会被“束之高阁”。
党的基本知识及时事政治
内容不全仅供参考一、党的基本知识: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党的纲领: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党的根本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一)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二)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政治学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
政治学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社会主要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理论服务。
了解政治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有利于政治学研究工作者更好地思考中国政治学繁荣发展的思路,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阶段中国,政治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政治学方面的典籍,几千年的治国理念和治国实践,尤其是政治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创制和运作,曾经为中华文明的创立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伴随改革开放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政治学,坚守经世致用的学科本质,始终把握时代脉搏,紧随历史前进的步伐,服务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在30年的辉煌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恢复和重建阶段(1977-1985年)。
改革开放伊始,面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一系列的制度性疑惑和体制性缺陷,中国社会呼唤着政治学为中国的政治生活提供说明、解读和指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服务,使我们的政治建设更加合理、科学和优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政治学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和服务。
第二个阶段,飞速发展阶段(1986-1989年)。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政治学政治学研究的学术视野迅速拓展,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
尤其是在党的十三大前后,政治学研究开始出现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热潮,并直接带动、强化了政治制度研究、反腐败研究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等。
第三阶段,全面深刻反思阶段(1989-1991年)。
1989年之后,中国政治学届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恢复以来的中国政治学,及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保证了学科的健康发展,并就政治稳定、人权和反腐败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
当前干部群众最关心社会的热点问题及急需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当前干部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经过最基层的实践及充分的调研,当前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不能理解为新村庄建设。
新农村建设不能够片面理解为村容整洁,停留在一般的道路、河道的整治。
新农村建设要防止形式主义,决不能把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
少数地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注重农村的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东西。
新的村庄规划建设能搞到什么程度,实际上是由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决定的。
同时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2、土地流转的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广阔农村出了一件大事,从五十年代初组织互助合作组、初期农业合作社开始的土地集中经营,三十多年后,一夜之间,突然全部分划到户,实行了中国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
面对这场暴风骤雨,难怪当时不有人惊呼:“集体化道路走了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可实践证明,这场“由合到分”的伟大土地革命,成功了!这是农村改革的前奏,这也导致了农村以后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成功。
从此,中国农民告别了缺衣少食的日子,逐步走向了温饱、而小康的生活。
时序又过了三十年,中国农村,特别是我们处于城乡结合部的郧县城关镇,鼓励和提倡开展农村土地集中经营,大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这仿佛又形成了当年似的合作组织,又变回到了集体耕作。
农民一时间有些不适应,尤其是当前农村留守的“3860”人员,外出打工不行,心里没底,开始担心土地流转后去向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高标准,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应当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
3、农民增收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农民增收致富面临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劳动力转移困难、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政策性增收空间有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当前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对策
当前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领导干部希望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的调查分析信息来源:科研处发布日期:(2008-5-4) 浏览次数:11195市委党校“两带来”问题分析课题组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领导干部希望到党校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简称“两带来”),课题组对2008年第一期进修一班(县处级领导干部班)、第一期进修二班(乡镇长和街道主任培训班)以及全市优秀女干部培训班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问卷91份,有效回收率91%。
同时,我们还就上述问题分别召开四次学员座谈会。
现将问卷调查以及座谈反映的情况综合如下,以供参考。
一、当前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调查显示,我市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按程度的比重由高到低排序可概括为十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占比21.98%。
如何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所以成为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其他发达城市的快速发展更为了解,更清醒地认识到了竞争的激烈性和我市仍处于相对落后发展状态的严峻现实,另一方面也希望我市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面临的大好发展机遇,加快创业创新,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奋力崛起。
二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占比16.48%。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包括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社会稳定等则是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相关制度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也较突出。
其中,外来民工的权益保障和福利待遇长效管理机制是近年来发达地区民工短缺引发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
阳光工资的落实以及维护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等问题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
三是物价特别是房价问题,占比15.38%。
物价问题的产生是因为自去年以来,我国食品、住房等消费品的价格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在普通群众特别是低收入阶层中引发了一些恐慌和怨言。
2024年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范本____年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一、引言____年,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理论热点的面对面讨论活动。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体会到了思想交流的重要性。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讨论了许多热点话题,包括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次交流,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明白了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如何思考和行动。
接下来,我将结合这些热点话题,分享我在这次交流中的心得体会。
二、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科技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话题,我们讨论了科技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影响。
首先,我们意识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科技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但同时,科技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就业带来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信息泛滥等等。
我们认识到,科技发展必须在人类的需求和利益之上,不能只追求技术本身的进步。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关注科技发展的方向,积极参与科技讨论和决策,推动科技进步与人类福祉相结合。
其次,我们讨论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
科技进步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的道德问题等等。
我们认识到,科技发展必须与伦理价值相匹配,不能为了追求技术进步而忽视伦理道德。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伦理讨论和决策,推动科技在人类价值观的框架下发展。
最后,我们讨论了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我们必须提前教育和培养新一代的公民掌握科技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科技教育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掌握科技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技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的科技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另一个重要的热点话题,我们讨论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热点问题
1.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外形势的基本特点。
进入新世纪,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1)在国内,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九五”计划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2)在国际上,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主要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2.新世纪面临的任务的内容及其要求。
在新的世纪,我们面临着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任务。
(1)推动现代化建设是三大任务的核心。
我国还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的总目标。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解决国内国际问题最主要的条件。
(2)完成祖国的统一。
我们已经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大力推进两岸经济合作、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坚决反对“台独”,为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但是也要看到,解决台湾问题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3)进行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都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总的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的主题。
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强烈愿望。
3.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性。
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广大干部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最希望党校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广大干部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最希望党校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广大干部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一个在乡镇工作十多年的干部,经过最基层的实践锻炼及充分的调研,我认为当前广大干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
一、当前农民增收的基本状况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主要增长点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经营纯收入,二是工资性收入,三是转移性收入。
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速缓慢、增长乏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二、目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一是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一是农业生产一般仍是以种植业为主,在种植业中又大多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较少。
这种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导致农民增收的渠道十分狭窄。
二是农产品的供需结构不合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农产品需求的层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我国农产品中一般性品种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三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
目前农村地区平均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面积都较小,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是农产品价格低。
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免除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等措施来刺激粮食生产,但伴随着继之而来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使得政府给农民的“好处”很快就会被迅速上涨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抵消”了,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仍然十分低下。
若再扣除农民种田的劳动力成本,几乎很难再有过多的剩余。
而且,由于农产品生产上的供需脱节,农产品旺季上市时又常常出现“卖难”现象,甚至有可能导致农民血本无归。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低。
一是发展不平衡。
除为数不多的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比较好外,大多数地区还缺乏龙头带动。
教育改革发展中有哪些重大现实问题
教育改革发展中有哪些重大现实问题近年来,我国教育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不仅是教育大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是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转型时期产生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要靠教育的改革创新来破解,还要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政策调整和相关社会制度的创新来改善。
热点一如何改革高考招生制度问题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突出问题是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体体现在:高考导致中小学教育的唯“分数”现象,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不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高考太重知识基础,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考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僵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势在必行。
第一,必须坚持统一高考。
高考是人才选拔质量、公平选拔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关乎着国家的长远发展与社会的持续稳定。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我们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我国的高考,坚持统一高考不动摇,绝不能盲目废止或变动高考。
第二,改革高考管理体制,实行“教、考、录”三者相对分离。
为了理顺高考与教育的关系,提高高考在选拔人才和造就人才方面的效能,有必要改革高考管理体制,明晰政府、高校、考试机构和中学等各自的责权关系,实现“教、考、录”三者分离、各司其职,从而实现良性互动。
第三,高考改革要稳步推进。
因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关系到社会和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要避免急风骤雨式的激进改革,否则会造成更多矛盾、更大混乱。
此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到考生、教师的适应性以及多部门的协调性,要避免否定式的改革方式,更不能是推倒重来。
热点二如何解决农村教师问题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教师津贴补贴拖欠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县镇超编和乡村缺编(包括结构性短缺)现象并存,边远地区教师严重短缺且补充困难;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与师范院校毕业生无法入编并存;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职称有待提高;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突出,边远农村地区教师流失更为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缺乏保障,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清退农村代课教师难度大、遗留问题多。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
一! 十大教育热点 问题
热点 一 如何 改 革l 考招 生制 度问题 ,. i .
高考 招 生 制 度 是 我 国教育 事业 的一 项 基 本制
进 素质教 育 和创 新人 才 的培 养 , 具 体 体现 在 :第 一 ,
高考 浮致 中小 学 教育 的唯 /分 数 0现 象 , 不利 于 人 的 全 面发 展 ;第二 , / 一考 定终 身 0不 利 于社 会 对 人 才
的多样 化需 求 , 也 不 利于 杰 出人 才 脱颖 而出 ;第三 , 高 考 太重 知识 基 础 , 不能 很好 地反 映学 生的综 合 素
边 远农 村地 区教师 流 失更为 严重 ;农 村 中小 学 教 师 培 训 经 费缺乏 保 障 , 教 师专 业 化水 平有 待 提高 ;清
退 农村代 课教 师难度 大 ! 留问题多 遗
在 传 统 考试 的 基 础 上 构 建 一 个 更 加 科 学 和 更 加 公 平 的高 考招 生制 度体 系 , 实 现 从 单一 考 试 到 多
元 评 价 的跃 升 , 这 是 当 前高 考 招 生 制 度 改 革 面临
育 改革 的成 功经 验 .积 极 寻求解 决教 育热 点 问题 的 正 确 思路 和有 效 途 径 , 力 图形 成 促进 教 育 自我完 善 , 科学发 展 的有效 机制 同时 , 发挥正确 的舆论导
二是 免 费 师范 生对 未来 非常 担忧 , 表 现 出困惑 造
制 和县域 内交流 制度 ;(8 ) 与代 课 教 师签 订劳 动 合
同, 妥 善解决 代 课教 师 问题
和迷 茫 "三是 免 费师范生 不愿意 回到农 村从教
成 上述 问题 的原 因 主要 在于 :免 费 师范生政 策设 计
当前干部群众最关心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广大干部最希望党校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1
当前农村干部群众最关心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最希望党校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当前干部群众最关心社会的热点问题一、农民增收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城乡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2、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3、始终以农业收入为主。
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方面,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日益增大。
但是,农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及技能、信息等方面的制约,影响劳务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
4、与收入密切相关的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明显。
农村居民的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支出不足,农民生活质量普遍偏低。
因此,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成为基层干部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医疗卫生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这些年来,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和服务能力明显改善,农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但还有一定差距。
1、发展不平衡。
城区卫生资源较优,乡村卫生资源匮乏。
2、投入不足。
特别是一些乡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设备陈旧落后、服务能力低,面临着“小病看不到、大病看不了”的尴尬局面,造成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不灵”、“网底不牢”。
3、人才缺乏。
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差,生活待遇不高,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现象普遍存在。
4、医疗保障问题。
目前农村实行的医疗保障还是低水平的,而医药费用近几年来大幅度上涨,主要是看病贵,特别是农民在生了大病以后不能负担高昂的医药费,导致“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新型合作医疗及大病救助政策的推行,虽然解决了一部分的医疗成本,但是农民医疗负担仍然较重。
许多农民希望,相关部门今后能继续加大农村医疗基础条件和医务技术人员扶持力度,加大重大疾病的报销范围和标准,同时也兼顾小伤小病的补偿,让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享到实惠。
三、农村基础设施随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加快,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向农村延伸。
当前宣传思想工作存在问题地思考与对策
七是宣传思想文化城乡差距还相当程度的存在。由于历史的原因,二元结构的城乡分割体制依然根深蒂固,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等基层社会事业仍然比较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依然很大,严重地制约了宣传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要进一步建章立制,探索机制,完善网络,确保队伍有效运转。要建立分类实施和分层培训机制,建立区、镇、村三级培训机制和骨干培训、普及性培训相结合的机制,大力开展队伍培训工作。区委党校牵头,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项目,建立区级培训师资团,指导全区性宣传骨干培训;镇、街道一级按照区里统一部署,着力抓好基层宣传员的普及性培训,基层宣传员负责带好村一级培训。这样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网络和培训机制,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积极探索有效的队伍运行、管理机制,建立规章制度,定期召开队伍协调会,制定队伍奖励、考核机制,调动宣传队伍的积极性,确保宣传思想工作深入、持久、健康、有效开展。
二是我区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不够深厚,城乡居民素质和城市文化品味不够高,路桥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与当今时代发展主题未能有机的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文明城市创建有待进一步深化,共同思想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筑牢。
三是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不够深刻全面,一些人认为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加大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投入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往往是亏本生意,看不见,摸不着,不能产生政绩效应。
2、党心、民心不对称,党群干群关系有待改善。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点问题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点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关系着中国的经济问题,更关系着中国的政治问题,中国一直在做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很大成效。
本文在中国粮食安全背景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对数方程和线性方程对未来中国粮食供求缺口进行预测,发现中国未来粮食缺口会越来越大。
然后,对中国四种主要粮食的进口依存度和进口集中度进行了计算分析,表明中国粮食存在低进口依存度和高进口集中度的问题,通过对进口依存度和进口集中度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得出中国应保持适度的进口规模和进口结构,并针对中国目前及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必须将中国粮食问题置于国际大环境,进行粮食贸易将有利于中国粮食安全。
然而,世界粮食市场同样面临不确定因素,粮食减产、粮价上涨这些风险因素都使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面临风险。
因此,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必须从粮食生产机制、流通机制、储备机制、市场体系、粮食政策等环节入手,不断完善粮食安全生产体系、粮食安全储备体系、居民粮食安全体系、粮食安全市场体系、完善粮食安全政策,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徐柠杉【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粮食消费增长快于生产增长的趋势,国内粮食供求缺口需要寻求更多的粮食进口来补足。
尤其自加入WTO 以来,我国粮食进口量迅速增长。
依据国际贸易理论,加强粮食贸易能够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然而,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 过度依赖进口可能导致在粮食禁运风险发生或世界市场供给不足时无法满足国内粮食需求,从而威胁粮食安全。
本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我国粮食生产的决定因素及其作用程度,采用对数方程和线性方程对我国未来十年国内粮食供求缺口进行预测,运用粮食净进口依存度、粮食进口集中程度等指标分析了我国粮食进口依存现状,通过国际比较与案例分析对我国粮食比较优势与粮食贸易风险进行了权衡。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作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1年第05期教育热点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刚刚出现的新问题,也有长期被社会高度关注而又没有解决的老问题,亦称难问题。
这些教育热点问题往往与民生密切相关,因此备受社会各界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基于这一目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十大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专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从教育热点问题入手,努力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生动鲜活的案例,解读我国教育热点问题产生的症结和原因,全面总结国内外相关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解决教育热点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力图形成促进教育自我完善,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
同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化解矛盾,引领教育研究的方向,对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热点一如何改革高考招生制度问题高考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教育全局与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必须长期坚持;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离新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还有较大差距,有待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改革的关键在于高考管理体制,有必要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的新思路,实行“教”、“考”、“录”三者相对分离,以便理顺教育价值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综观社会各界、学术界和教育实践领域关于高考改革的观点或意见,其共同点在于,均主张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科学和更加公平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跃升,这是当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关键环节。
比较中外高考改革状况,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在考试形式的灵活性、考试内容的科学性等方面有所滞后,尤其是高考体制有所不顺,必须改革和创新。
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突出问题是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体体现在:第一,高考导致中小学教育的唯“分数”现象,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第二,“一考定终身”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不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第三,高考太重知识基础,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四,高考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被僵化,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难点、热点问题与应对思路
当前 我 国社 会 治 理 的难 点 、 热点 问题 与 应 对 思路
● 国务 院发 展 研 究 中心 “我 国社 会 治理 创 新 发 展 研 究 ”课 题 组
[内容 提 要 ] 来 自全 国 31个 省 政 府政 策研 究 咨询 机 构的 人 员反 映 , 当前我 国社 会 治 理 面 临九 大焦 点 问 题 :一是 转 型 期 社会 治理 理 论 欠缺 引致 多重 困惑 ;二 是 亟待 整 合 条 线治 理 力 量 、调 动 地 方 政 府 积 极 性 :三 是 亟 需建 立 健 全社 会 组 织和 公 众充 分 参 与 治 理 的 制 度 和 社会 环境 ;四 是 尽 快 完善 、规 范 多元 共 治 的社 会 治 理 体 制 ;五 是 在 保 障 与改 善 民 生 中推 进 社会 治 理 ;六是 真 正 实现 社 会 治 理 的 重 心 向 基 层 下 移 ;七 是 创 新 社 会 矛 盾 化 解 渠 道 和机 制 ;八 是 合 理 利 用现 代 信 息 与 大数 据技 术服 务社 会 治理 ;九 是 发挥 传统 文化 在 社 会 治 理 中的 积 极 作 用 。法 治 社会 建设 、公 民素 质提 升 、公 共服 务 的 有 效 均 等供 给 、社 会 主 体 的 培 育壮 大是 推 动 社 会 治理 现 代 化 的 关键 要 素 。
伴 随理 论 困惑 的 是 社 会治 理 主体 的 无所 适 从 。不 同 于经 济 发 展 ,社 会 治 理 有 维 持 社 会 秩 序 和 活 力 、再 组 织 社 会 、凝 聚 共 识 、满 足 公 共 服 务 需 求 、引 导 预 期 的 多 重 目 标 ,这 增 加 了 具体 工 作 的 难 度 。比如 .地方 政 府 在 发 展社 会 组 织 的 态 度 上 时 常 存 在 疑 虑 和 摇 摆 .标 准 不 一 .结 果 是 走 向功 利 化 .选 择 性 发 展 在 政 府 看 来 有 用 的或 者 自身
当前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当前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杨建华姜方炳尹鸽 2010-04-02 19:14:03当前,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领域: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和谐社会研究、社会组织与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建设与社会质量研究。
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研究历来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
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现代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新的社会利益关系格局也逐步形成。
社会变迁及社会结构和利益的分化会不会导致社会不同群体的对立和冲突,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学界关于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研究一般社会学的理论从古典学者那里开始,一直研究有限的几个基本问题:社会秩序是如何维持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变迁是如何实现的?社会成员如何为其生存和人类再生产获取资源?社会变迁理论就试图研究并确定社会的内部与外部变迁,社会变迁的实体、动力、规律、单元、层面,社会变迁的初始动因、基本前提、一般形式、实际过程、具体途径等。
社会变迁理论还试图研究、确定社会变迁的维度,如速度、深度、方向和可控制性,以及能够改变原有制度的外部和内部的变革力量,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联。
近几年,学界对这一问题关注较多的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国家和区域发展、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增长收益的分享、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等。
一些中青年学者还从新的视角来研究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如从社会分化与整合的角度、非常规行动视域、社会化小生产理论框架建构等研究分析了社会变迁及中国现代化问题。
2、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分层的特有机制对这一论题的探讨,相关研究在理论取向和解释逻辑上呈现出基于不同学术范式背景的差异。
学者李强引入国家政策变量分析它对分层机制的作用,认为影响社会分层的具体机制有三个层次,依次是“基调理论”、“大的政策原则”、落实具体的政策。
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需要党校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一、当前干部职工最关心的热点问题1、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调查表明,大部分干部职工比较关心企业的发展和前途,渴望对企业改革全过程了解和参与的意识极为强烈。
大多数职工也比较关心企业的现实状况,通常把个人的命运与企业的前途牢牢地拴在一起,同时,对企业改革和发展充满信心,这也体现了职工关心和支持邮政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意识。
2、职工工资增长较为缓慢的问题。
调查发现,大部分员工认为,虽然这些年来企业多次提高干部职工工资,但是还未达到全市平均工资水平,因此,当前职工工资增长较为缓慢问题是大部分职工最为关心的问题。
3.稳定的工作岗位和畅通的晋升渠道问题。
部分干部职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够稳定,个人发展的空间较小。
4.关注人才、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的问题。
大部分职工反映人才培养要向一线倾斜,多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通过“轮岗”及交叉任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5.精神文化活动匮乏的问题。
职工文体活动阵地作用的发挥与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形式较为单一。
一些职工反映,单位组织的精神文化活动少了,职工对单位的凝聚力也就下降了。
二、最希望党校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一是如何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目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综合素质与企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低效发展、盲目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
怎样构筑一个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真正让理论学习指导具体实践?二是如何解决当前工作中基层党员干部工作飘浮的思想问题,培养求真务实、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如何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三是如何进一步增强领导能力、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以科学方法带动一班人,引领一个团队,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推进工作高效、有序、科学发展?四是如何系统把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当今时代和实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没有用了,如何有效解这一问题?五、如何进一步做好企业的反腐倡廉工作,做到防范于未然?如何紧紧围绕邮政企业转型发展,做好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为企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有哪些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2011-01-06 22:42:46)今天( 1月6日)下午,教育部社科中心组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五所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院长、主任举行座谈,围绕当前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陈占安、艾四林、秦宣、王炳林和我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
我在发言时简要回顾了自己近年参加中宣部《理论热点面对面》撰写的体会,并就今年应当重点把握和研究的一些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最重要的理论热点问题仍然是“六个为什么”:1.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2.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3.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4.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5.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6.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二)当前最重要的现实热点问题仍然是“七个怎么看”:1.怎么看发展不平衡问题?2.怎么看社会就业问题?3.怎么看分配不公问题?4.怎么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5.怎么看教育公平问题?6.怎么看住房难问题?7.怎么看腐败问题?(三)当前最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是“八个怎么办”:1.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怎么办?2.就业难度越来越大怎么办?3.社会治安越来越差怎么办?4.腐败现象越来越多怎么办?5.道德滑坡越来越重怎么办?6.理想信仰越来越差怎么办?7.人际感情越来越淡怎么办?8.幸福指数越来越低怎么办?除此以外,还有十个深层次热点问题,因为考虑还不够成熟暂不发表,待考虑成熟后再作交流。
郭建宁:当前理论研究热点的冷思考2011-03-11 13:48:00 来源:《前线》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扎实研究、深入解答。
目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二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辨析,三是国学热、孔子热,四是文化软实力。
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总体趋势是:第一,深入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07年以来,理论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点、内容、结构、特征以及发展过程和重大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和重要进展。
但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专门研究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研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这里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为例,现在一般说这个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主线是改革开放,主题是发展,关键是党。
这都没有问题,但核心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不是以人为本?理论界有不同看法,我个人认为是以人为本。
因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第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大成果、两个理论体系,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如果把中国共产党人最核心的理念概括为八个字,就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精髓是“以人为本”。
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研究的亮点。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何结合新形势、新特点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理论工作者付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书籍就是代表性成果之一。
但是,毋庸讳言,目前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逻辑和规律,防止庸俗化;二是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防止经院化;三是要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含量,防止低水平化。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相结合是理论研究新的生长点。
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创意的提法。
“精神家园”的提法不仅突出了文化身份的认同,而且强调重新凝聚、整合和塑造。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就一定要中国化,就一定要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一定要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就一定要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起来。
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先要有整体的理念、视野和构架;其次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主题,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服务于中国化的;再次要既有侧重又相互促进。
慎用“中国模式”提法随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原本就引人关注的“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更加令人瞩目,不仅成为中国学术界探讨的理论焦点,也是世界热议的一个话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文章很多。
我同意一些学者的意见:慎用“中国模式”表述。
因为“模式”往往是固定的,而“道路”则表示在探索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挑战和风险。
要有忧患意识,我们决不能陶醉于“中国模式”沾沾自喜,而要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推出新的举措,以取得新的进展,开创新的局面。
对于“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主要特征,学者多有不同看法,比如有的归纳为“极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官民一体”、“举国体制”等。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深入思考我国的发展模式“是现代化模式还是经济增长模式”、“是改革开放30年的模式还是长期发展的模式”、“是仅适合中国的模式还是适合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甚至世界各国的模式”。
我认为,“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最基本特征是党的领导和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探索性和多样性。
此外,“中国模式”的讨论还与凝聚“再改革”共识相关。
我认为,“再改革”的理念、思路和着力点,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利益协调、保障和改善民生等。
理性看待国学热、孔子热《光明日报》曾发表几位著名高校校长的访谈,提出要为国学上“户口”,即在国务院学位办的学位名录上有“户口”,成为哲学、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那样的“一级学科”。
2010年,国学热、孔子热势头不减,俨然成为令人关注的人文景观。
年初,电影《孔子》在全国上映。
另据报道,电影《孔子前传》和电视剧《孔子》也在筹拍中;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动画片《孔子》和《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2011年1月,天安门广场东侧竖起了孔子像,引发不同议论。
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孔子热?我认为,要把握好几点:第一,充分肯定儒学、国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儒学在维护社会良知、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在遏制工具理性压倒一切,唯科学主义泛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方面,将起到其他学说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儒学、国学、孔子的大众化有许多启示值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借鉴。
可以说,儒学、国学、孔子已经大体实现了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化,从少儿读经到董事长班,从孔子学校到电影《孔子》,从于丹说《论语》到王蒙讲《老子》,从傅佩荣讲国学到杜维明、范曾“天与人”对话。
一句话,五四运动以来,孔子从未像今天这样红火过。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值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汲取有益经验。
第三,冷静对待国学热。
当前突出文化传承是十分必要的,但要注意在一些人的运作下,国学热变了味,变得太功利。
所谓“国学也是生产力”,说到底就是把国学变成摇钱树,这自然引起诸多质疑、不满:这种国学热究竟是“普及还是圈钱,是做学问还是作秀”?第四,对儒学、国学要有科学态度。
儒学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元,百家争鸣中的一家。
过去试图在多元文化中消灭儒学这一元是不足取的,今天如果试图以儒学这一元取代他元也是不科学的。
换言之,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儒学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既不要自卑,也不能自大,而要自信、自觉。
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处理好四种关系21世纪以来,人们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比如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是上游,是高处的水,要占领文化的制高点,等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和文化富有吸引力。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也是文化繁荣。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般来说,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三个标志:一是一流的文化设施;二是一流的文化作品,这里的作品不仅包括普通意义上的文学、艺术作品,还包括诸如法兰克福书展、维也纳音乐会等名牌文化活动;三是一流的文化人物或学者。
当前,提高文化软实力要着力处理好四种关系:一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
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提升。
二是文化软实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或者说新文化)的关系。
只讲传统文化是片面的,不足以彰显我国文化的整体,不足以全面展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三是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关系。
四是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同质化、功利化、低俗化现象屡见不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