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控制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控制指南(2010年)
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指导各科室采取正确的消毒、隔离与人员防护措施,防止医院感染的传播,制定本指南,供医务人员参考。

一、基本知识
1、医院感染定义: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定义:是指在医疗机构或者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3、医院感染报告时限: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表报告院感科;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现象时应立即报告。

医院感染管理科经调查证实以下情形时,应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和分管院领导、医务科,并通报相关科室。

医院应于12小时内报告区卫生局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卫生局确认后,应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卫生行政部门。

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4、三级综合性医院感染控制指标: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10%、医院感染漏报率应低于10%、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1.5%、灭菌合格率应达到100%。

5、医院感染管理网络分三级:医院感染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兼职医生、兼职护士组成)。

6、医院感染的主要来源: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环境中的污染物品(仪器、设备)。

7、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的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

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8、消毒定义: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清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定义: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过程,包括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隔离定义:将处于传染期内的病人、可疑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同其他病人分开或感染者置于不能传染给他人的条件下,即称之隔离。

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不使已灭菌的物品再被污染,使之保持无菌的技术。

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的传播引起的感染。

9、消毒灭菌的原则:
(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2)根据物品性能选择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首选物理方法,灭菌可采用压力蒸汽、干热、电离辐射、环氧乙烷气体、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灭菌剂;消毒可用煮沸、流通蒸汽;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选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3)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消毒效果。

(4)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以及使用方法,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5)对已消毒灭菌的医疗器具应妥善包装保存,防止再污染。

10、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根据其杀灭微生物的作用强度可分为四类: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

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一)隔离原则
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4、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5、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
(1)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2)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2、医务人员的防护
(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三)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
(1)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2)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3)应严格空气消毒。

2、医务人员的防护
(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四)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1、患者的隔离
(1)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动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2)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3)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4)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2、医务人员的防护
(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
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三、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一)医务人员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包括:
l、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病人,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

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三)手卫生hand hygiene
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定义
(1)洗手 handwashing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2)卫生手消毒 antiseptic handrubbing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3)外科手消毒 surgical hand antisepsis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2、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a)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cm2。

b)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3、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4、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洗手指征):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5、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 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6. 外科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先洗手,后消毒。

b)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7.外科手洗手方法与要求
1)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2 )取适量的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

清洁双手时,应注意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

3) 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4 )使用干手物品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8. 外科手消毒方法
1 )冲洗手消毒方法取适量的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2min~6min,用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无菌巾彻底擦干。

特殊情况水质达不到要求时,手术医师在戴手套前,应用醇类手消毒剂再消毒双手后戴手套。

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2) 免冲洗手消毒方法取适量的免冲洗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干燥。

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9.外科手消毒注意事项
1) 不应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

2 )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3) 洗手与消毒可使用海绵、其他揉搓用品或双手相互揉搓。

4) 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

5 )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10.洗手方法
1、湿手;
2、取皂液;
3、按洗手七步法洗手;
4、流动水冲洗;
5、取擦手巾或安全帽包住水龙头将其关闭,或用肘式、脚踏式、感应式等非接触式开关关闭水龙头;
6、取擦手巾(纸)擦干双手或用烘干器烘干。

洗手六步法:
1 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2 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 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a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b手心对于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c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d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e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f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g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四)HIV、HBV职业暴露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O.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1月、6月间隔注射。

5、报告科室主任或护士长,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报告院感科。

(五)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根据HIV职业暴露局部处理措施进行处理,并应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决定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四、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
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
(一)口罩的使用
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 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
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2、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3、应正确佩戴口罩。

(二)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

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三)手套的使用
1、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2、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3、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4、应正确戴脱无菌手套。

5、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四)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

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

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a) 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b ) 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c)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a)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b)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五)鞋套的使用
1、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3、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

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六)防水围裙的使用
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2、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3、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七)帽子的使用
1、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2、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4、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五、无菌原则
环境要清洁,因空气尤其尘埃中有许多微生物。

扫地、走路等都能使尘埃飞扬,因此必须采用湿式清扫,治疗室每日空气消毒一次。

医务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

1、进行无菌操作前要戴口罩和帽子,衣服整洁,并修剪指甲,清洗双手。

2、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无菌物品应防止清洁干燥固定的地方,并定期检查。

3、取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

4、凡未经消毒的手和物品,不能触及或跨越无菌区。

5、无菌物品取出后,虽未动用,也不能放回原处。

6、进行无菌操作时,如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时,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7、一份无菌物品只能供一名患者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六、消毒隔离灭菌具体要求
1、医疗用品消毒灭菌要求:
凡是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凡是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的使用要求是应一人一用一灭菌。

2、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使用要求:
(1)使用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

(2)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按规定详细记录,并及时报告。

(3)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4)使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3、治疗室、换药室对无菌物品使用时限的要求: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

4、灭菌物品的要求:
(1)需灭菌的物品必须彻底清洗干净,晾干或擦干。

(2)待灭菌物品有盖应打开,有轴节应充分撑开,使用有筛孔的容器或双层平纹细布包装,包装物应清洁干燥。

(3)物品捆扎不宜过紧,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包内放置灭菌化学指示卡。

(4)合格的灭菌物品,标明灭菌日期及有效期,置无菌物品专柜。

(5)使用前检查灭菌有效期,包布是否破损、潮湿,指示胶带及包内指示卡的变色情况,如有疑点,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5、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应按下列要求:
(1)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
(2)特殊感染伤口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应就地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3)感染性敷料应放入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

特殊感染伤口换下的敷料应置于双层黄色污物袋内,及时密闭处理。

6、隔离病人手术要求:(1)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2)置隔离手术室手术;(3)术后,手术间的环境用品及推车、手术台、仪器、手术器具等应一并留在手术间,经严格终末消毒后方可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

7、使用中的碘酒、酒精容器要求:
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8、治疗车上物品放置要求:
(1)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2)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查房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9、医护人员进入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内的要求是:
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10、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新生儿暖箱湿化器等的消毒要求: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液应每天更换用灭菌水。

11、病人使用的布类更换次数:
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

病人用的枕芯、棉褥、床垫消毒处理原则是:定期消毒、及时更换。

12、污布类清点原则:
不得在病区或走廊清点,在洗衣房污染区清点。

13、病床、床头柜的消毒处理原则为:
病床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

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对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

14、病房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的拖布管理要求是:
分别设置专用;明确标记(四分开):治疗室(白)、病房(红)、配餐室(绿)、厕所(黄),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5、使用化学消毒灭菌剂浸泡物品时应注意:
(1)待灭菌的物品必须先彻底清洁,并将水擦干。

(2)有管腔的物品要注意管腔的清洁,浸泡时应让管腔中注满消毒液。

(3)物品泡入后,消毒液应淹没物品;容器要加盖。

(4)不能随时加泡物品,如有加泡其作用时间应从最后泡入物品时算起。

(5)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浓度与作用时间。

(6)浸泡后的物品均经无菌水冲洗后才能使用。

(7)浸泡容器应定期灭菌处理。

定期进行消毒液的浓度测定与细菌培养,不合格及时更换。

16、消毒液配制计算方法:
欲配置药液浓度×欲配制药液数量
所需原药数量 =
原药液浓度
欲配制药液数量—所需原药数量 = 加水量
消毒剂熏蒸消毒病房时,根据病房容积空间和药物浓度计算消毒剂用量。

例:如果病房容积为72m3,采用lg/m3的过氧乙酸熏蒸消毒,过氧乙酸原浓度为18%,需过氧乙酸原液量为:
容积×熏蒸浓度÷原液浓度=所需消毒液容量
72×l÷18%=400ml
七、医院感染监测
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使用中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

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

浸泡内镜的戊二醛,化学监测应每日进行。

2、化学监测方法:G一1型消毒剂浓度试纸,可进行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剂的现场测定。

使用方法:消毒液有效浓度在试纸测定范围内时,取试纸浸于消毒液即刻取出,半分钟内在自然光下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有效成分含量,当溶液有效成分>1500mg/L时应稀释至20-500mmg/L浓度后再进行检测。

3、紫外线监测: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

星光卡监测每月1次,监测方法:开启紫外线灯5min预热后,将指示卡置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lm处,有图案一面朝上,照射lmin(紫外线照射后,图案正中光敏色块由乳白色变成不同程度的淡紫色),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

强度仪监测每半年1次。

4、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每月应对重点部门的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进行监测。

(1)、空气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方法
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布点方法:当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且内、外布点位置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共5点,4角的布点距墙壁1M处。

采样方法:
平板暴露法:将普通琼脂平板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米,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于平板边上,暴露5分钟,盖好后立即送检。

(2)手消毒效果监测的采样方法
采样时间:在消毒后立即采样。

采样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