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姓名反映的社会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姓名反映的社会文化

人名的实质是一种标记符号,是个人的特称。虽然它与个人没有任何联系,却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是能够代指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符号。人名与姓氏不同,姓氏是宗族的标志。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人名与社会历史、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等密切相连,反映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和心理。

姓名不仅仅是符号系统,也是一种分类体系。人名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姓名体系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其意义也要在实践中体现。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类社会实践的多样性、认知对象的复杂性、文化心理活动的易变性等等,更加丰富了人名所表达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人名与社会历史

语言的历史发展跟生物的进化有许多相似之处,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与社会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人名作为一种称谓,不仅可以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发展,还从一个侧面保留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痕迹。汉民族人名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姓名符号系统,包括姓、氏、名、字、小名、大名、讳名、笔名、艺名、化名、法名等。在上古以姓明血缘和婚姻,以氏别贵贱。姓氏是封建社会区别等级贵贱和血统关系的标志。

人名也是文化的载体,人名的内容决定着人名的形式,同时人名的内容又取决于相应的民族文化。人名和其他语言现象一样,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充当了存储、运载、传播的工具。透过人名可以探索当时社会的文明程度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如汉民族最早的古姓中,大多数是从“女”的:姬、姚、姜、姞、妫、妊、姒等,这些古姓储存了当时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信息,反映了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妇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状况。

在原始社会中,“熊”、“竹”、“石头”、“高山”、“雷”、“电”等这些动植物名称或自然现象,最开始是作为氏族名称出现的,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中氏族人们的“图腾崇拜”。这里的“名”是氏族名,而非单个人的名字。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有一类“盼子型”的发噱名字,如招弟、跟弟、爱弟、领弟、引弟。这类名字形象地反映了父母一心盼子的愿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这类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即男子是繁重体力劳动的主要承担者。这种封建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经济不发达的广大农村。

二、人名与社会政治

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摩擦和压力,而语言在这些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有力武器之一。统治阶级通过语言来宣传其政策、制度、法规,表明其阶级立场、观点和态度,规劝人们服从其统治。从人名中也可窥见一定社会的政治环境。人名不仅可以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还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华民族终于屹立于世界之林,扬眉吐气的中国人民为了庆祝和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给子女取名为“庆华、建国、解放”等,反映了人们内心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展望,立志要“建设新中国”。

由此可见,人名可反映出一定社会的政治环境。反过来,政治环境对人名也产生深刻的影响,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三、人名与文化观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人名记载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各民族的人名,究其实质,不过是代表一个人并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可

是古今中外人们并不把人名仅仅当作一种单纯符号。当一新的生命呱呱坠地时,多少喜悦和期望都倾注到命名上,通过有寓意的名字来寄托情怀、希望和志向。每一个名字无不凝结着命名者的审美意识、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等。

(一) 宗教观念

前面提及的“图腾崇拜”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图腾”,即先民以某一种形象作为本氏族所有成员崇拜的对象。

元朝时期的人名用字常用梵语:耶输、沙弥、达摩、悉达、那罗、须跋等,反映了一种宗教文化色彩。此时,佛道盛行,梁武帝曾把佛教定为国教,佛教名词的梵语因而十分流行。当时不少佛教徒喜欢用梵语取名或字,有的并非信佛,也喜欢用梵语取名。

(二) 宗族观念

区别宗族观念的主要标志是姓,而名字也能反映出汉民族的宗族观念。其具体体现则是名字的排行字辈。在中国广大的农村,那些自然村里住着的多半是同一个姓氏,同一个宗族的。村子里的人们给晚辈取名时,中间的一个字就能表示本人在这个家族中的排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日渐频繁,同一个家族的成员会遍及各地。他乡遇故人,若是同一个家族的,,就以“家门”相称,倍感亲切。

封建时代的排名制和谱系,表现了一个宗法心理,同时也是姓名上的社会控制,一直延续到今天。

(三) 审美观念

取一个悦耳动听、内涵丰富的名字,是人们的向往。然而个人的名字并不代表自己的审美情趣,而是表达了长辈对晚辈的种种期待,带有长辈的审美观念。人们常常以大自然中的事物为晚辈取名,多采用崇山峻岭、江河海洋、日月星辰、雷电长虹等气势恢宏或永恒不灭的自然现象,来喻示人的博大胸怀、无穷浩气和万古不朽的精神。用“博大”和“崇高”的美感来陶冶情操,提高品位。此外,还爱以某种树木花草,喻示人的某种高贵品质和值得赞誉的性格。

我们的审美观点总是避实就虚,超脱外物,遵循“诗言志”的文化取向,以标榜自我约束,自我完善。

四、人名与风俗习惯

古代汉族臣民的习俗喜欢以生日为名,生日必须干支并列才算完整,但习惯单提天干或地支,尤其以单提天干为多。干支入名,以干支相配的,如楚公子午,字子庚。

汉民族的人名有些人喜欢用出生地、梦兆、季节、节气、父母职业、出生时的大事等来取名的习俗。郭沫若先生的故乡四川乐山市有两条河沫水和若水,便取名沫若。还有很多诸如“京生”、“汉生”等更是让人一眼能猜出其出生地。当然这并非绝对。以季节或节气命名的更是多不胜数了,如“春生”、“腊梅”等。

总之,人名不仅是语言现象,反映着社会的变化,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人名系统蕴涵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社会因素与语言现象之间互相影响,密切关联。人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传递着各种信息,社会因素对人名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人名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