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相如

人物生平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日犬子。”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相如原籍蓬州而非成都。引发此争议的是清王培苟在《听雨楼随笔》中的一段记载:“人皆以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人。后迁成都,又居临邛,三处皆有琴台。蓬州,隋之相如县,以相如所居之地而名。明初乃省人蓬州。其故宅在州南,琴台在宅右,傍嘉陵江。”一般公认相如生于成都。

司马相如是出于对前贤蔺相如的敬佩,改名而为之。家人曾花重金为他谋得景帝身边“武骑常侍”一职。从《史记·李将军列传》的记载“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可见司马相如当年为一武官,但他独爱辞赋。直到有一天,梁孝王来朝见,司马相如得以与梁孝王的随从邹阳、枚乘、庄忌交往,志趣相投,以至于告病免职,游学梁国。为梁王写了那篇著名的《子虚赋》。也正是这篇《子虚赋》博得了武帝的欢心,使司马相如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又一篇与《子虚赋》相接的《上林赋》问世,此赋一出,司马相如被武帝封为郎。相如为郎官期间,武帝曾经两次派遣司马相如出使巴蜀。一张恩威并施的《谕巴

蜀檄》的公告使惊恐的巴蜀民众得到安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篇《难蜀父老》以解答问题的形式,成功地说服了众人,使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为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后来相如被人告发接受贿赂,遂遭免官。岁余,被重新启用,仍为郎官。“其进仕宦,未尝肯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间居,不幕官爵。既病免,家居茂陵。”为武帝留有《封禅书》一卷。

梁孝王死后,回家无以为业的司马相如在临邛富人卓王孙的宴席中,一曲《凤求凰》博得才女卓文君芳心,留下了千古佳话。司马相如的一生犹如他的赋一样,跌宕起伏、昂扬奋进、气势充溢,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成就与历史评价

司马相如的辞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地位很高,他的文名与文章,不仅流芳百世,也泽及当时。“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说的便是当时请司马相如作赋的情况。陈皇后也曾“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求得《长门赋》一篇,让失宠的陈皇后复得亲幸。《大人赋》更是让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认为,当时诗写得最好的武帝读后有“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将其全文录下,并对他的赋作出如下评论,“相如虽多虚词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讽谏何异?”可见司马相如当时的文章受欢迎的程度了。

在政治待遇上,司马相如并不积极的追求,“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这是司马相如的话,不知他的不肯积极参与政事,是不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但马相相如凭着一纸《难蜀父老》使靠仁德和武力都难以片服的西夷归顺朝庭,确实为开发西南出了力,也替百姓做了一些好事。

个人感悟

鄙人虽过不惑之年,然才薄识浅、阅世不深,对任何事、物都只能看到表面,不能由表及里认清实质。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成就,各位前辈先贤也都给了充分的赞美和批判,我等晚辈怎敢再指手画脚妄加评论。然而我虽愚钝,却对司马相如“琴挑文君”之事有点感触。

首先,司马相如能在宴席之上凭借自己的琴技,一曲《凤求凰》让才女卓文君有“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之感,可见相如的琴技之高超。时下有多少年轻人,看这个专业不错,想学;瞧那个知识时尚,想会,朝三暮四。到头来,这个懂个皮毛,那个略知一二,最后还怪天怨地。更有家长打着让孩子全面发展的口号,不了解孩子的喜好,凭着自己的直觉,看着他人的做法,今天让孩子学棋、画画,明天让孩子跳舞、唱歌,还有各种辅导,一年下来大人忙的晕头转向,孩子累的筋疲力尽还收获甚微。“不求百事通,只要一技精。”遇到知己便可心灵相同,有了机会才能大显神通。

其次,有资料记司马相如曾有休妻的念头。在那个有三妻四妾也不为过的时代,最后两位还能牵手走过余下的时光,一辈子不离不弃,

他们俩的爱情在岁月的磨合下,渐渐转变为了一种难舍难分的亲情。这不能不说司马相如有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不象我们现在因拆迁而一夜暴富的“富人”们,成天以玩弄女性为荣,以求得新欢为傲,其不知自己思想已经触到了做人的底线,自己的灵魂已经成为了她人的奴隶,自己的道德已经沦丧,自己的良知已经熄灭。

综观整个事件,即使司马相如“琴挑文君”是有意而为之,依我之见,这也是一种智慧。如果说中间的情节是伪装、是做作,小至宴席、生意,大到国家政治那里没有这种行为。为了自己的目的,制定一套计划,选择一种方式,采取特定的手段,只要不危害人类的利益,出卖自己的良心,又有何不可呢?

最后,临邛县令王吉邀司马相如,“舍都亭。处尚见之,后称病,是从者谢吉,”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理解:王吉慕文君,求之,不得。知文君“好音”,遂邀相如,相如慕蔺相如而得其名,性近,知王吉心,气、不见。卓家有宴席,王亲请之,“相如不得己,强往。”弄琴,文君“心悦而好之,恐不得相当,夜亡奔相如。”这个无凭无据,个人想法,如有过,请一笑了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