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国现代史---新中国1949-1956年过渡时期

合集下载

过渡时期导学案

过渡时期导学案

十五单元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从政权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从1949年到1952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从1953年到1956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则主要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消灭剥削阶级,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课标解读:1.必修I:(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3)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必修II:(1)概述20世纪5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恢复、一五计划、建设与改造);(2)知道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

3.必修III:(1)知道新型教育、科技起步;(2)知道“双百”方针。

I 政治史阶段特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创外交新局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①军事基础:南京国民政府覆灭,____________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②政治基础: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_________在河北西柏坡召开。

党的工作必须由______转移到_______,以___________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_______转变为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转变到____________的总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 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 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是一门重要的历史课程,它讲述了中国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验和教训。

在1949年,中国经历了长达20年的革命战争,最终在人民军队的英勇抗战下,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许多艰辛和困难。

毛泽东提出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和后果。

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是一门值得学习的历史课程,它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认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阶段特征】 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 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⑵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新 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⑶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随之开始一五年计划和三大改 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D
主体一致原则
【解析】据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
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结合所学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
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表明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故选 D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俄国,谈不上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项;
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
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
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
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阶段特征(历史大背景)? 转折、重复词语? 历史概念?
考点
1.政治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两个会议,两部法律,
三大民主制度) 2.经济上: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 (1)1950-1952年,国名经济恢复发展。 (2)1953-1956年,一五计划期间的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 。 3.思想文化: (1)毛泽东思想:关于新中国政政权建设的理论探索(1949年,《论人民民主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评价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教学资源:
(1)教材: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辅助资料:历史图片、视频、网络资源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策略:
(1)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2.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4.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土地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
2.难点: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涵及其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过程。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及主要领导人,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熟悉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程,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了解土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
(3)课堂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联合国大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新中国史教案-新中国史

新中国史教案-新中国史

高考中国近现代史讲义新中国史教案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二.分期:1.按社会性质划分为两大阶段:⑴.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1949.10~1956年底)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底~21世纪中叶)1.按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⑴.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0~1956年底)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①.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9.10~1952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即实现全国大陆的解放,挽救濒于崩溃的经济;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展“三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3~1956年底)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阶段主要工作: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召开一届人大制定宪法;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是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要工作: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0年间,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成功与失败相伴,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在两大问题上一再发生错误,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⑶.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教学设计4: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设计4: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分析三大改造进行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2.时空观念: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各国成立的国际背景;分析人民政权巩固的国内外环境;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外交政策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3.史料实证: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实证,深刻认识、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权巩固的必要性和巩固措施的重要影响。

4.历史解释:依托教材,结合丰富的史料,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科学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政策,认识其特点。

5.家国情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大基本政治制。

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展示这节课所学知识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些图片和哪些史实有关,通过这些图片把同学们带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场景,并提出问题:新中国是怎样成立的呢?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政治、经济、外交是什么状况?为了巩固新中国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一课,来解答这些疑问。

【新课讲授】【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学习新中国成立的背景,时间和意义等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师】开国大典前夕,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在北平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是什么会议?会议讨论的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

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教学设计

二轮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过渡时期教学设计杜蒙一中任晓丽2014年10月14日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从时间、一条道路、两条基本线索把握历史基本知识②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体会中国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和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奋斗意识。

二、教学重点:新中国三大政策,1954宪法三、教学难点:过渡时期的内涵四、教学方法:分析法、归纳法、对比法、点拨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理念: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学习相结合,不断启发、谈话的方式。

整课采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相结合的形式。

六、教学模式:构建知识结构——互动探究学习——总结提升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已复习知识,提问题导入复习课内容。

提问:新中国成立前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主要内容和意义?学生回答:(略)教师:政协的主要内容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相关内容,政协的职能在一届人大召开前代行人大职能。

(二)构建知识结构学生先根据教材构建简要知识结构,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线索(三)复习内容:政治一、新中国的成立背景:1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成立(标志):开国大典意义: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温故知新: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并谈谈你的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武装起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国共第二次合作,领导开展全民抗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领导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反对统治。

中国现代史分期教案资料

中国现代史分期教案资料

、中国现代史分期1、过渡时期:1949—1956年2、社会主义建设(或艰难曲折的)探索时期:1956—1966年3、文革时期: 1966—1976年4、社会主义建设(或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1、总路线是具有总体指导意义的东西。

内容:一化三改2、一五计划:根据总路线制定,将总路线内容具体化。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完成三大改造。

内容包括三大改造,但考试时多侧重工业建设成就,尤其突出重工业方面。

3、三大改造:二强调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由私有改造成公有。

一般单独考,较少放在总路线、一五计划之内。

同理,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是错的,在它指导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也错了。

三、各种会议1、政协会议:各党派、各团体、各界等代表参加。

筹建新中国(比如通过了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2、全国人大:人民的代表参加。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3、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代表参加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路线等。

如:八大:分析了主要矛盾,指出了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错误的建设总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四大内容,伟大历史转折。

四、建国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由地主土地所有(私有)变成农民土地所有(私有)促进了农业发展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7年。

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完成。

土地由农民私有变成了公有。

促进了农业发展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一大二公。

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业发展。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

在土地公有基础上,将土地包给农民耕种。

调动了农民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五、政协会议、《共同纲领》;全国人大、1954年宪法六、三次巨变、三个伟人:1)1911,辛亥革命,孙中山,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两年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第3课 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学设计 教案

第3课 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②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知道社会主义“三大发行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③知道 1954 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阅读资料或采访长辈,老师,了解“一五“期间,我国主要的或家乡有代表性的建设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五”计划的制订是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步,它的成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新中国过渡的结束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开始;2. 1954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难点:过渡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法律牵涉到不少经济、法律、政治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和当今国情有明显差异。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你认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应是什么?为了尽快完成过渡,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你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吗?完成的情况怎样?【新课探究】一、过渡时期总路线1、过渡时期的含义: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

标志: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基本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常被概括为“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其中“一化”指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

“一化三改”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8: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8: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教案8: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经济上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

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

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

通过对史实的把握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成功。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阶段处于过渡时期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毛泽东思想【教学安排】四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过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之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2.意义:①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二、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1.主要措施及其作用:①继续解放全国领土。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大陆的全部解放,中国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高三历史教案-第二十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第二十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最新

单元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基本特征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952年12月,主要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国民经济。

第二阶段:1953年1月~1956年12月,主要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巩固政权,恢复经济一、新中国的成立1.成立条件①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国民党政府已被推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路线、方针的准备;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1949年9月,北平,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2)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3)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了准备。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①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会,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开国大典: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4.历史意义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任人奴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程标准】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学习目标】1.了解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巩固人民政权的必要性及影响。

3.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并结合史料分析,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新进展。

4.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过程,并结合史料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5.认识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习重难点】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新生政权的主要举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学习过程】导入中国现代史分期1、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6年)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底——今)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时间:1949年9月21日(2)主要内容:①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拓展《共同纲领》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性质:新中国的建国纲领,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等,具有临时宪法性质2.标志(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中国现代史部分(一)1949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中国现代史部分(一)1949

第十章中国现代史高考复习(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6)◆考纲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建设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总结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学习进度:3课时◆授课提纲:1.特征:处于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2.政治: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十五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案➊教学目标一、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培育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二、学会分析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列举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理解这些举措的影响和意义。

三、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外交成就和新中国逐步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史实。

四、认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与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五、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培养熟练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二、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深远历史意义➌教学过程设计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时间:1949年10月1日2、准备工作(1)1949年6月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和政策基础注:对人民内部要民主,对反动派要专政,两者相互结合就是人民民主专制(仅作了解)(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①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②内容A、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B、通过《共同纲领》: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③意义:《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3、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并进行开国大典4、历史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1)农业:土地改革①时间:1950—1952年②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③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了障碍(2)工商业①在大城市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统一②没收官僚资本,确立国营企业主导地位(3)交通运输业:恢复因战争破坏的交通运输业(铁路)2、军事上(1)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在大陆残余势力(华南、西南),同时剿匪镇反(2)抗美援朝战争①时间:1950—1953年②背景A、二战结束后,在冷战背景下,朝鲜半岛于1948年以三八线为界分裂为朝鲜和韩国两个政权B、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韩国一路溃败,美国组建联合国军武装干涉(仁川登陆)C、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界(鸭绿江、图们江);派美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D、1950年10月,应朝鲜请求,中国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彭德怀任司令员③经过A、通过五次战役(长津湖战役),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方被迫同意谈判B、双方边打边谈(上甘岭战役),于1953年7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④意义:涌现了无数战斗英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环境3、外交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新中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①内容A、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C、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方②表现A、出现了第一次与新中国建交高潮(主要为社会主义国家)B、1949年末到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获得了苏联经济援助,推动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巩固了中苏两国友谊,加强了新中国国防安全(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正式确立:1954年中印、中缅双方正式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③具体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④历史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成熟;成为我国处理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3)日内瓦会议①时间/地点:1954年/瑞士日内瓦②内容A、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注:印度支那联邦指老挝、柬埔寨、越南三国;近代被法国殖民,二战期间又被日本占领,二战结束后法国欲恢复对印度支那联邦的统治,但当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于是双方进行了长达八年的印度支那战争(仅作了解)B、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议C、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宣言》③意义: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4)万隆/亚非会议①时间/地点:1955年/印尼万隆②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③内容: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遭遇相同、目标相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④意义:培养了万隆精神;加强了同亚非各国联系;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主要为亚非国家)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经济上:过渡时期总路线(1)含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一化三改、两翼齐飞)(2)内容:一五计划(1953—1957年)①工业建设A、重工业部门相继建立(鞍钢、长春一汽),主要以国防军事为主,集中在东北地区B、交通运输业获得发展(宝成铁路、武汉长江大桥)②三大改造(1953—1956年)A、农业: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B、手工业: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利润四马分肥注:公私合营(企业所有权归国家,经营权归国家和个人);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资本家股息红利)补充:三大改造的实质为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历史意义①工业建设: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尤其是重工业);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东北成为我国经济重心);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②三大改造:小农经济彻底解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补充知识(仅作了解)①一五计划为何优先发展重工业A、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工业化基础B、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业,才能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C、苏联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建设有借鉴作用②一五计划为何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对象A、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煤铁资源B、东北自近代以来有较好的重工业基础,交通运输网较完善C、邻近苏联,便于接受苏联援助2、政治上:三大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确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注:该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②历史意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确立标志: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②政治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③具体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④历史意义: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注:我国主要的民主党派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致公党、九三学社(仅作了解)(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确立过程: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1954年写入宪法②主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宪法规定内行使自治权注:我国五个民族区域自治区分别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西藏自治区·1965年(仅作了解)③历史意义: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发展3、补充:毛泽东思想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➍当堂练习1.自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我国共召开了两次国家级别的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两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和政务院分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64人和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4703人。

高中历史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教案(旧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教案(旧人教版必修2)

历史: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教案(旧人教版必修2)单元复习重点: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意义;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知识结构表新中国的成立历史条件;成立标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历史意义。

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国民党残余,解放大陆。

2、抗美援朝(1950.10-1953年夏)3、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4、镇压反革命运动5、三反、五反运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原因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了解具体情况和表现)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首要措施)2、稳定物价: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到1950年夏,物价得以稳定。

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

从而市场稳定、人心安定,人民政府更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促进了人民政权的巩固。

3、统一财经:改变以地方为主的财经管理办法,由中央进行统一管理。

到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政经济开始好转。

4、合理调整工商业:主要方式: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这是对生产关系的一场变革。

体现了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转化的基本特点,它保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从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方面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化。

由国营经济领导进行,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打下了基础。

5、大力恢复发展生产:(1)在农村,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大兴水利,发展生产。

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为农业合作化的改造奠定了基础。

(2)在城市,对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破除工矿企业中旧的生产关系。

通过民主改革,实现了企业管理民主化,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通过生产改革,实现了厂矿经营管理企业化。

工人积极性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作用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历史最高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并通过《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②时间、地点:1949 年 10 月 1 日、北京。 ③意义:a.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
立主权的国家;b.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 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c.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d.中国历 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四队中学教案纸 (备课人: 孙海东 学科: 历史 )
备课 时间
4月 19 日
教学 课题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 教时
教学
1949-1956 年过渡时期 计划
1 课时
1
教学 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针(“同”是指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异”是指 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促成了会议 的圆满成功。“万隆精神” 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 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提出与修改: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1954 年、1955 年两次修改。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 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 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 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3.20 世纪 50 至 70 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点一:一五计划(1953-1957) ①背景:1952 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②基本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 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a.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b.从现实的需要 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c.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 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d.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 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④重心:东北地区(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 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第三,由于当时这些项 目要由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得到苏联援助。) ⑤成就:超额完成。工业建设方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 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时段特点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三大改造 曲折发展 严重破坏
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 年至今
改革开放
二、按照下列提示,回忆教材相关章节的具体考点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①历史条件:a.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b.政治上: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c.组织上:中国
教学重点 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教学过程
【线索概述】
一、构建知识体系: 新中国历史总体回顾
历史分期
新中国 60 余年历史(1949 年至今)回顾 历史年代
过渡时期
恢复时期 改造时期
十年曲折发展
十年文革时期
二年徘徊时期
1949-1952 1953-1956 1956-1966 1966-1976 1976-1978
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 途径。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考点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 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③法律保障: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 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 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1965 年)。 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①背景:两大阵营对峙;西方敌视新中国;苏联等国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 ②总原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基本方针:a.“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 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 主;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 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 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c.“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一边,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 地位。 考点二: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①1949 年底,苏联等 10 多个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②1950 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 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③1954 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 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1954 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中国代表团在会 议上的积极作用,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⑤1955 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 方
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考点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①创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时间、地点:1954 年 9 月、北京;b.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 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①初步建立:194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②职能变化: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责结束,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统
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