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研讨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研讨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研讨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研究

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程圣婉

对话教学理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意的过程。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已为人们所提倡和推崇,于是成为师生、生生互动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

本研究就是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着眼于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有效对话”。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它需要借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构建起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有意义的对话交流过程,才会真正地掌握知识、技能与思维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分析当前的课堂对话,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自主探索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教师在课堂上导演了一场一场“热烈”的对话,好像只要有对话学生就能学习,只要有对话教师就算上了一堂好课。其实低效、无效的对话已成为目前课堂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课堂上采用怎样的策略来引导对话,能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呢?课题组提出了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基本思想

1、课题界定

(1)“有效”:主要是指教师经过一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伴有进步或发展的快感。这就是教学有效的重要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对话”: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巴赫金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地不断沟通为基础,“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无处不在,广泛而深入,“……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而且,“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

其次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它是限定在一堂课特定的范围内,围绕教学目标,完成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及运用知识这一过程而进行的对话,这种对话受到时间的约束,特别强调对话的有效性,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作为检验对话质量的标准。

第三,对话教学的课堂对话,对话教学的课堂对话是生本、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以对话为精神主导的教学形态。这种师生间的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是对话双方彼此之间的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这种对话是互动的、交往的,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使师生的认知、思想、情感在互动、交往中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

本课题中仅指第二、第三层涵义上的对话,经过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双向的理解、沟

通、互动、交流,更为有效。

(3)“策略”:策略顾名思义就是计策方略,是人们经与事物的多次交道所获得的“知己知彼”(行为)体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行动计策或谋略意识。本课题中的策略指在数学课堂内,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体的对话方式。它描述了在怎样的特定情境下

展开有效对话的策略。(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策略”研究:是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和对话教学理论,在调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无效或低效对话的现状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促进课内有效对话的生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研究目的和价值

本研究通过从探讨教师与学生“有效对话”的基本要求出发,寻找到“有效对话”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进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绩效。

新课程改革遇到最大的难题是教师如何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而本研究的关注点则在于通过“有效对话”,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教师掌握实施“有效对话”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在有效对话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其最终结果是要形成一种师生权利和责任明确的对话模式,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通过对“有效对话”策略的研究,能够在区域层面内将对话理论演变为对话教学的实践活动,使更多教师懂得实现“有效对话”的途径与方法。

(2)通过研究能在课堂内营造师生间基于一定责任下的充分民主、平等的氛围,使有效对话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成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载体。同时围绕学习目标达成,选择合适的教学任务和方式用以保证更高效率的对话。

(3)从数学学科的“有效对话”策略研究出发,能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得以推广和应用。

三、研究过程

(1)影响数学课堂中对话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首先我们在洛川东路小学通过课堂听课,对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话的频率、效果做了观察、记录;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出了影响数学课堂中对话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①师生对话时,满堂问答。即教师讲解得多,学生说的少,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

②有些教师上课的语言、提问几乎不经思考,不讲目的性,爱问就问,爱说就说,提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

③缺乏高超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存在着大量浅层次、低水平的操作。

④课内对话的时机把握缺失,什么地方需要设计对话?设计怎样的对话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才能使生生、师生产生对话的兴趣,迫切需要研究和探讨。(2)制定课堂有效对话的基本要求

经过教研组的讨论大家认为对于实验班的教师、学生需要规范对话的基本要求,让教师、学生明白课堂35分钟的时间有限,在这段有限的时间内只有围绕课堂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对话才称为有效。

①研究有效对话的教师、学生语言的基本原则

原则的制定遵循教师可操作学生可接受,更要使制定的原则体现提升对话的有效性。根据教师与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制定了4条基本原则,学生制定了3基本原则。

②研究促进有效对话的教学策略

从大量课例中我们还发现,课内教师难以把握对话的时机,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寻

本课题是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名师、名校长2006年立项课题,研究者是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小

学数学教研员,整个研究过程得到了上海市小学数学教研员姚剑强老师的指导,及我区洛川东路小

学领导与老师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课内的对话往往是简单的重复或是一问一答式的围着教师转,于是,我们组织大家学习优秀课例,并用微格的方法来剖析对话过程,经过研究与实践初步制定一些策略和方法。

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研究的实践与成效

1、总结了课堂有效对话中教师的基本原则

(1)准确:是指问题的清晰度,要科学合理,能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教师在发问过程中要选择正确、朴实、简洁、明了的语词。

(2)启发:发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教材内容的实际,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能充满自信的参与学习活动。

(3)系统:是指每个问题不是孤立的,要设计好一堂课的难易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同时要关注发问与后续教学行为的衔接,更要观察学生的应答状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使整堂课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4)适度:课堂对话难易程度的选择应适度,有利于更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对话策略的选择要适当,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用相应的对话方式,把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思考和思考什么这两个问题上。

2、明确了课堂有效对话中学生的基本要求

(1)准确:学生能围绕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展开对话,防止讨论过程中的“跑题”,要鼓励学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允许别人质疑,使学生感到对话的依据应该是充分的、可靠的,更应该与本堂课的学习内容高度相关的。

(2)倾听:在课堂对话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会互相倾听,在轮到自己发言之前不仅保持安静,而且能仔细的倾听对方的发言,以便结合对方的观点,建构自己的观点。

(3)严密:数学课堂的对话要坚持严密思维的标准,主张陈述清晰经得起推敲,对话应建立在使人信服的基础上,并能运用证据,合理地推理,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3、提炼了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对话”的策略

我们深入课堂了解师生对话的现状,用“微格研究”的方式剖析对话的实效性,通过校本教研,引导教师反思实践过程。在“实践——反思——再实践”行动研究进程中形成了以下有效的对话策略。

(1)针对知识间的链接点展开对话

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对准它们的衔接处设问,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解答问题自然而然的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知识链接的对话策略:

对话的目的:要求学习者迅速回忆起相关的旧知识,积极的寻找衔接点,构建起新知识。

问题的性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利用已有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学习者的回答: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阐述解题的理由,清晰的陈述自己的想法。

(2)针对学习过程中疑难之处展开对话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认知经验的局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疑难问题常常会产生障碍, 此时教师若能抓住机遇,运用对话技术,引领学生展开科学的研究,会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上升。

疑难之处的对话策略:

对话的目的: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便于疑难问题的化解

问题的性质: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及推理能力的培养

学习者的回答: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对疑难问题能有根据的讲出自己的理由。

(3)针对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展开对话

小学生受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制约,对差异性愈小的相关概念容易混淆,所以需要运用对话技术在相似易混处设问,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

混淆之处的对话策略:

对话的目的:引导学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

问题的性质:提出对比性的问题,加深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

学习者的回答:在对比的过程中,抓住概念的本质阐述自己的观点

(4)针对开放性的内容展开对话

开放的对话涵义比较宽泛,这里主要指为防止学生思维的定势所设计的引导学生新的思维方向的对话,对于这种开放性的对话特别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的对话策略:

对话的目的:引发新的探究点,将学生的思维带向新的高度

问题的性质:提出悖论问题,引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学习者的回答:学生在教师引导的教学对话中,分享各自的认识,反思不同思维的目的与结构。

五、主要结论

(一)实施“有效对话”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对话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关键性元素,教师合理、恰当的与学生进行对话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尤其是在二期课改的背景下,越来越强调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已经从原先的单向性的话语灌输转变为师生双方的对话互动,这就更需要切实提升对话的“有效性”。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一句关键性的提问,或者一句恰如其分的引导与点拨,往往对学生在某个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学生的印象也较为深刻,上述的课堂教学实例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在本研究中,我们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认为课堂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依次是:教师的某句话(占41.5%),媒体中的某个内容(占32.6%),教师的某个表情或动作(占15.3%),其他同学的发言(10.6%)。可见,师生间的对话仍然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二)“有效对话”的前提在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无论何种对话,都包含着对话双方能自由、充分地交换相互的意见;而“有效对话”则更为强调的是对话一方能充分了解另一方所要表达的意图,并充分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以及这样认为的理由,对方双方在这种意见的不断交换中共同向最终的“真知”靠近,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而这种对话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气围,民主保证了对话双方的意见得以充分发表,和谐则保证了双方是基于一种对“真知”的探求过程,而避免因个人态度、情感因素导致对话指向的偏离。

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有效对话”同样如此,学生在课堂中不可避免的会因为身份的原因,较轻易的相信权威而非坚持自己的观点,这里的权威可以是教师,也可以常常受教师表扬的“好同学”。因此,“有效对话”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就营造起一种师生间民主、和谐的气氛,而在课堂中树立这样的气氛就显得更为重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以一种基于自身逻辑判断的方式来充分表达自身的观点,教师则要善于在学生的表达中以恰当的“对话策略”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通向“真知”的道路。

(三)“有效对话”的关键在于师生的权责明确

民主、和谐是基于一定规范约束下的,泛化的民主与和谐必然导致效率的低下,也就背离了有效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这种规范和约束就是师生权责的明确。

师生在课堂教学的对话过程中,在充分享有“表达自身观点”话语权的同时,必须坚持做到自身所要承担的责任。具体来说,对于教师,要求对话具有准确性、启发性、系统性和适度性;对于学生而言,则要求对话具有准确、倾听、严密的特征。

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对话中的责,须由教师自身通过充与分、完善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临机应变来自我实施、自我监督,并在教学过程之后及时的做好自我反思;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学生的对话有时容易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且由于其年龄、思维的特点,往往不能具备完全的准确、倾听、严密的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加以引导,从而使对话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四)必须针对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开展“有效对话”

课堂教学中必然包含许多对话的过程,但我们强调对话的有效性,并不是说要使课堂中的师生的每一句都具有同等的“有效”程度,而且事实上,如果所有的对话都具有同等的 “有效性”,那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有效对话”,这样的课堂也就成了一种“真理的陈述”,而非我们所想要达到的在对话中师生共同构建起对知识的正确认知的过程。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课堂教中实施“有效对话”是有章可循的,即针对知识间的链接点、针对学习过程中疑难之处、针对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针对开放性的内容展开对话,原因就在于这些地方正是学生在对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的关键点,如果无法在这些方面展开“有效对话”,是会对学生的知识构建产生阻碍的。

当然,上述的一些观点只是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总结的一般规律,事实上,课堂教学的情况千差万别、瞬息万变,因此,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关于“有效对话”开展的要点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理论为引导,加之自身的教学经验,采取适当的把握和应变。总之,“有效对话”无法脱离课堂教学的实践,“有效对话”的实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进一步的思考

一年的课题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策略给课堂注入了活力,师生、生生的有效对话的实施对提高课堂效率是有效的。课堂有效对话策略的运用,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才能灵活运用对话策略,提升驾驭课堂的技巧。

由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课题研究规模的有限、研究案例的不足,研究时间的紧张等,只在数学课堂教学关键点进行了粗浅的探索,因此本课题只是阶段性结题,后面还有一些研究任务可以做。还可以进一步思考生生之间有效对话的相关要素有哪些?如何检测课堂的有效性等,这些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附主要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巴西)的“解放教育理论”

2.丹东尼奥(美国)的Qu:Est教学策略宋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裴玲,对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月第1版

4.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杜伟宇等,论课堂有效对话的实现,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6月

7. 王永锋的《怎样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3年第7-8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观的自然回归,广大数学教师越来越呼唤和重视生成性的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无比期待那种充满灵动的、富含生命力的智慧课堂的出现。不经意间,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究竟是应该“预设”还是“生成”的讨论硝烟四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也想参与其中,吐一已之言,谈一家之私,只能算是浅探吧。

一、正本清源领悟实质

有些教师认为主观预设和动态生成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多了,主观预设就没用了。甚至有人对“主观预设的教案”的作用开始了怀疑,生怕预设的教案束缚了教师的思维,约束了课堂的生成,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预设”和“生成”变得“水火不相容”,似乎该“老死不相往来”。因而正确认识“预设”和“生成”,正本清源很有必要。

所谓教学预设,是指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等的预先设计;什么是课堂生成?课堂生成源于学生的思考过程,思考指向于目标的达成,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上的生成应当是学生围绕问题解决,通过积极思维所形成的对问题的理解、感悟、解决方案以及疑问等。

通过对两者本质的追溯,我们不难看出,预设和生成并不是充满矛盾的“冤家对头”,预设是教学的前期准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理应要针对儿童认知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预设教学问题;生成则体现教和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因势利导,顺学而导,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促进和谐发展。也正因如此,“预设”和“生成”不仅没有矛盾,相反更像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只有在课前考虑充分,胸有成竹,教学的时候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才能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让课堂教学平衡于两者之中,一个别有洞天的教学胜境也才会出现!

二、精心预设 “预约”生成

一堂成功精彩的课,其因素不仅仅在“生成”,还在于教学的提前预设,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追求的动态生成的课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教学的提前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独具匠心,通过精心“预设”去预约“精彩生成”,通过“生成”更好地完成“预设”目标。

曾经听过特级教师黄爱华的课那真是太精彩了,师生在情感交融和思维碰撞中动态生成,妙趣横生,让听课者沉醉其中,真是一种享受。但黄老师有一次做讲座时举的一个精心预设例子让我至今难忘。他说有一次他到大连去上观摩课,

内容是“比的意义”,怎样才能找到师生情感的融汇点、开好关键的“头”呢?上课前他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晚上偶然看电视足球赛时忽然想到:大连人从大

人到小孩都酷爱足球,当时就有一个足球赛在那里举行,何不以此打开话闸呢?这一精心预设的情境果然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上得相当成功,这里充分证

明了成功的教学得益于教师精心的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运筹帷幄,决

胜千里。

1、把握预设内容深入钻研。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

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而教师必

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从预设的本质看,我觉

得就一节课来说必须把握好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情境

创设、教学手段这六个方面(具体阐述略),深入钻研,提前预设。

2、讲究预设艺术,精心构思。

可以说,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就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

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运筹帷幄,就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精彩的动态生

成来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在预设时则应讲究预设的艺术,精心构思,巧然天成。

(1)巧用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留白”,就是说作画时不能太满,要留有空白处,才令人有想象的空间。教学预设更是

如此,预设时,不要讲究“丝丝入扣,环环相连”,环节不要太多,要便于学

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充裕的展示机会、多向的交流互动;环节也不要太细,

太细就可能牵着学生小心翼翼地走在预设的轨道上,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自

由探索;问题不要太碎,浅显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要尽量减少,使预设留有

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

(2)讲究弹性原理。如何让预设来得巧妙,能够“预约”生成?我认为用弹性预设促进生成是揉捏生成和预设一个很好的方法,弹性预设既指

明了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了高度的灵活性。在预设教学方案时,要预备

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回旋余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重

难点只是基本的,可以在教学中得以修正,在生成中得以调整;教师预设的教

学流程也只是基本的流程,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发生变化。正是这些

不确定性的“可以”,就有可能使得课堂极富弹性,有可能使课堂教学更贴近

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也极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

磨擦出创新的火花。

(3)具有板块意识。以往在设计教案时讲究“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式”的直线型模式,教案流程是固定不变的:复习铺垫→新课程导入→新

课展示→巩固深化→课堂小结,这样的流程未免呆板,不知不觉中束缚了学生

的手脚。而“板块式”就意味着可移动,可增删,板块式的教案在实际的教学

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比如根据学生的旧知掌握程度,“复习铺垫”这个环节

就可以不要,直接进行新课或者在新课展开后,如发现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了解不够,则可增设铺垫环节。另外在每个大板块下应该细分出若干“小板块”,教学中究竟需要哪种,取舍哪种,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灵活而定,自然生成。

三、动态生成 “迎接”精彩

实际上,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使得课堂更多的是“节外生枝”、“旁逸斜出”,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此时,就需要教师“灵活生成”、“妙手生花”,敏锐地捕捉那些不期而至的生成点,即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使静态的、固定化的教学预设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为动态生成导航护航,演绎出精彩纷呈的成功课堂。

1、善待意外演泽思维精彩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上的节外生枝也是正常的,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泉的涌动。教师要善待“意外”,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智慧之花闪耀光芒。

如我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按照预设程序,在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读一读书中的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两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刚读完,一个学生就疑惑地问:“这里怎么有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此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马上决定暂时放弃组织学生练习互化的环节,对学生说:“是啊,这里为什么会有两个通常呢?是不是编教材的老师多写了?”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展开交流,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锐。就这样,学生在字斟字酌的探索中,深入参与分数化百分数方法的分析、解释以及例证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2、巧化尴尬呈现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永远是学生的未知答案。教师对那些令人尴尬的“小插曲”往往会心存不悦,是视而不见或是简单处理,还是追随儿童的兴趣,抓住这一珍贵资源灵活调控教学?答案显而易见,同时如果教师细心体会,艺术地处理,就会化尴尬为精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时,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一学生说出“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的尴尬信息时,机智教师就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同学们,你们怎么想的?”生

1:“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生2:“不,知识是射线,因为我们的学习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生3:“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的,因为人的

生命是有限的!”这时教师说:“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都很精彩,或许,对于某

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像线段,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多学一些知识。”

面对教学中出现这一突如其来的尴尬问题,教师没有逃避,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同时及时地点拔化解,这样既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又适时地进行了思想教育,课堂教学也因此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锦上添花的魅力!

3、关注差异引发不同生成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认知差异的,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差异,创设探究的空间,留有思索的余地,鼓动学生自主探索,质疑问难,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活动的保证,促使课堂中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让课堂中的存“异样的声音”,出“意料外的画面”,引发不同层面学生的生成。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前面创设情境引入到新课揭示课题“圆的认识”后,提出问题:“你能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纸上创造一个圆吗?”在这里只提到“利用你身边的工具”,并没有要求用什么样的工具,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自主发挥的探究空间,就是期望不同差异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成。学生动手尝试,有学生用圆规画得象模象样;有学生用圆形物体的底面印了一个圆;还有的居然是用素描的方法从正方形中描出一个圆(令我着实震惊:这是古代 “圆出于方”思想的朴素体现!)……活动后,学生纷纷汇报自己选择的工具和画圆的方法,然后又问:你们觉得这些圆有什么不同吗?……

此时,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琢磨着圆的各种知识,当然这些生成有低层次的,也有深层次的,而教师则通过学生的不同生成引发全体学生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发现了知识,也使生成绽放出绚丽光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把握尺度 “预防”矫枉

展现动态生成、饱含生命灵动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是让人期待的!可“凡事皆有度,过枉则滥”,细细品味,有一些生成是“随意生成”,有一些生成甚至是“虚假生成”,这些“生成”令人生疑!生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慧眼,亦应保持冷静的头脑,要及时对生成作出评判,从而把握好生成的尺度,预防生成的丢失和生成的矫枉,这样才是真实的课堂。

1.谨防生成的随意性。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为“长方体认识”,教学预设的流程是首先复习平面图形,再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等立体图形,接下来进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际教学中当得出立体图形后,教师说:你想深入了解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吗?你想研究什么图形?此言一出出现了意外,

一个学生说想研究正方体。这时教师果断地放弃了原先的预案,顺应学生意愿,组织“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

读到此,我不禁在想:这位老师的果断选择真的正确吗?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意愿,甚至是个别学生的意愿,就轻易放弃了课前精心预设、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真的可取吗?正方体的认识离不开对实物的观察,而教学前教师毫无准备,如何让学生借助实物去探究?只能靠发挥想象力吧?再者说,如果学生说想研究“圆柱、圆锥、球”时,不知作者会作出何种选择呢?

我们强调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并非意味着生成是可以随意的,生成是绝对自由的,教师可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我们排斥那种绝对以教师主观预设为流程的强制灌输的课堂,我们也批判那种任由学生的主观意愿为主导的信马由缰的课堂。生成的课堂不能缺少教师在教学中所应具有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为了“迎合”少数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而应在权衡的基础上相机引导,真正使生成适得其所,焕发动人光彩。

2.巧辨生成的虚假化。

很多的时候,面对别人课堂上的诱人的精彩生成,我们很欣赏,由衷赞叹。进而也会自怨自艾:为什么我的课堂就缺少这样的精彩呢?为什么我的学生就没有如此的敏锐睿智呢?而一次亲身经历让我大跌眼镜,如梗在喉。

这是一节大型的观摩课,教学内容是“分数的意义”,执教者凭借其精心的设计,精湛的技艺,令听课教师全神投入。尤其是其中的精彩生成片断博得了听课者的阵阵掌声:在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小结出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图形、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什么是分数?接着教师说:那么数学家们又是怎样定义分数的呢?让学生看书上的结语并读一读,这时一个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这里的1为什么要加引号?”此言一出,教师非常激动地表扬了他,也把气氛渲染到高潮,接着又一个同学举手说:“大概这个1

有时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图形、一个整体,不是我们讲的

1、2、3、4的1吧”。多精彩的回答,今天的教学实效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这节课又得到听课者的再次掌声。

本来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完美的印象,可偶然间听到的对话却让它在我心目中大打折扣。学生下课后有两个学生边走边小声议论:那两个学生的一问一答是老师事先安排这样回答的。原来是课前设置好的“生成”!我不想批评那位老师,只是想探讨:这种虚假的生成有意义吗?为了教师个人的声誉而伪造的生成有价值吗?真诚的希望我们的课堂摒弃虚假,还原本真,让动态生成真的美丽动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课堂教学中期待生成,渴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但绝不必刻意追寻,甚至牵强

造势。“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良苦用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迎接精彩的到来!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 ,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 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互动策略5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互动策略 摘要:新课标告诉我们: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 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数学知识的主阵地,是 培养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重要平台。我们知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 的主要途径,其效果性是直接关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效率; 小学教学的重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学生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上,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不是很大。随 着新课程改革时代的到来,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也日趋多样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小学教育整体发展是现代教师 必须要重点思考的内容,只有发挥好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才能够对学生的才能发展和成长 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合乎逻辑的自然学科,小学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各方 面技能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对 学生的素质教育。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下面 就这个问题进行以下分析和讨论。 1、构建新型自由的师生关系,加强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老师的责任是告诉学生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让学生知道只能是这样。在传统教学中,教师 的地位是优越的。作为知识传递者,教师通常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解释,学生只能够被动 的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教学标准的要求。课堂互动教学是新教育阶段的一种有 效的教学手段,互动式教学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平等对话是交流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可以更好地增强师生关系,强化教学的交互性。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 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放弃自我中心思维的观念,不断自省,发现和解决教学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学生应该意识到认 识到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例如,当学生学习“矩形与方形”时,通过改变师生角色关系,学 生将自己的“倾听者”角色转化为交互式教学中的“对话者”角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完全 将时间交给学生,并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解释。学生可以解释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自我 理解,老师作为观察者站在一边,学生可以在交互式学习中思考问题。 2、给学生合适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生的性格更活跃,贪玩是他们的共同人格特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 到“忙碌而充满活力”的学习场景。在这样一个嘈杂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难以冷静思考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互动式课堂学习上。其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 学生学习更顺利。课堂互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在积极讨论学 习中不能避免嘈杂,在激烈讨论中,如何让学生在大脑中思考需要进行的快速运行需要教师 注意采取某些合适的策略。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得到 一个安静的时刻,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有鉴于此,在互动式教学中,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当 学生学习二年级数学内容中“表乘法”时,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并给予学生独立的思 考空间,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表乘法”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不是课堂教学过 程中教师和学生简单的对话,而是培养学生发展发散思维的过程。这可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 考的习惯,以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3、巧妙运用鼓励评论来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解释,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才。这也是教育教学最终目标。教学评 估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教育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 的学习发展。积极和鼓励的教育评估可以微妙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 中去。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渴望,让学生学习拥有更加强烈的进步 的动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豪感和尊重。例如,当学生学习四则运算的过程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组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构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组织知识体系,达成教学目标;注重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一、精心备课是组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只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在课堂40分钟里才能经受住学生的考验,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否则,教师会应接不暇,手忙脚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课前要了解到学生对圆有无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学生是否会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没有将用圆规画圆作为重点,而是适当地把他们引领到更高的境界----如何画指定大小的圆。 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做到粗中有细,富有弹性。所谓的“粗”是指明确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描述出课堂情景的大体轮廓,在各环节为学生的互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所谓的“细”,也就是预想每个环节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思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为感悟0.2与0.20大小相等时,出示了一个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纸,其中20格涂了颜色,教师用一个问题“可以用哪个小数来表示?”让学生在说理中弄清楚0.2=0.20 ,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样的预设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获取新知,这样的学习不是更有效吗? 二、组织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全新的课程目标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课程功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在自主建构中得到发展。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20xx年xx月xx号,我有幸参加了保山市教育局组织的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一天的时间先后聆听了2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和精彩的讲座,让我颇多感悟,受益匪浅, 每节课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尤其是下午罗明亮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罗老师让我看到了这是一节非常有深度的课;还有早上的潘小明老师,在课堂中表 现出来的沉着,机智,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我想给听课的每位教师留下的不仅是佩服, 我想更多得还是反思,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课前交流。 两位教师都非常重视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通过课前交流拉近师生关系,在课前的谈 话中就让学生被老师吸引,对老师非常感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打破课堂常规。 两位教师都勇于创新,将学生完全放开,去允许学生出错误,不怕学生出错误,并能 在学生出错误时及时引导,重视了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我想这点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反思, 如潘小明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一个(X,X),这足以说明课堂中重视了生成的 资源。 三、教师巧用教育机智。 在每节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每位教师都能够及时的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机 智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耐心的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发言,最后 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教学必须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 终为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对新知识的引入或巩固都要注意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上课教师们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 五、探究活动充分。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 习经验、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潘小 明老师在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时,让每个学生尽情用自己的`方法描述所在位置,使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备课备课总的要求是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如新任教师、成熟教师、优秀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譬如,在实践中,有人提出“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基本要求是: 1、学习课程标准(或大纲) 《课程标准》(或《大纲》)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或《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2、钻研教材(或材料) 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3、了解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每个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4、设计课堂整体思路 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很有实际意义。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优选教学手段和教学法。 5、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及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

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

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 【摘要】有效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快乐,学得更轻松,而且让教师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但是有效课堂的建构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长时间地学习、摸索和总结,把更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 【关键词】有效课堂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新精神作业分层 建构有效课堂是教师教学的目标。有效课堂让学生学习知识变得容易,学得快乐,让教师教得轻松。那么,怎样打造有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生动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被动学习的学生变得主动,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动脑思考,学起来会更加轻松。同时,教师教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好。如果老师不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高,注意力就不集中;教师教起来也会很吃力,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 二、鼓励创新精神,善待犯错学生

大多数教师都希望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能和自己想的一样,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联想、想象,只要有道理,就应该给予肯定。也许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会答错,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可取的。其实,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更有益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应该宽容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找出出错的原因,在反思中更加茁壮成长。 三、教法灵活,形式多样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内容,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有的内容需要合作交流,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当然,如果选择的方法不恰当,不仅不利于学生接受,而且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不仅教学方法要选择恰当,而且内容尽可能要丰富多彩。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时,教学内容是以填空、判断、选择、抢答、游戏、解答等多种形式出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拓展有度,尊重学生差异 1.适当增加一些综合题。小学数学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综合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也非常有益,比如在每章或几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宁阳县小学数学“有效学习”课堂教学研讨会 学习心得 3月10日我们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数学教学研讨会,上午听了四节公开课,下午听了教研室张主任和四位优秀老师做的精彩讲座,整个研讨会都在向我们传递着高效课堂的信息,下面是我个人参加研讨会以后的学习心得: 一、好的课堂教学中都力求“精讲多练,扎实有效” 上午四节示范课中都能看到高效的影子,上课老师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能很好的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相结合,严谨、生动,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小学的冯秋平老师执教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复习》,课堂内容非常丰富,采用了边复习边考查的策略,设计了闯关游戏,难度逐渐增加,学生参与挑战,积极踊跃,知识的巩固掌握水到渠成。 第三小学的苏郭涛老师执教的是《1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课上的异彩纷呈,他善于把握低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创设了选苹果找数字娃娃的情境,PPT课件制作精美,独具匠心,比赛中将数数、数的组成、大小比较、找邻居、找规律等知识点逐步呈现,学生参与度高,注意力集中,教学环节一气呵成,课堂扎实有效,赢得了参会老师的阵阵赞叹。 现代学校的杜雪艳老师执教的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师激情四射,课堂语言活泼生动,让人心潮澎湃。注重师生互动,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 临邑小学的马海伟老师执教的是《乘法分配律》,“一看、二想、三做、四查”,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且精心设计了不同形式的练习题,从大显身手练基础,到最强大脑重实践,再到头脑风暴求探索,一步一步提升高度,能看到学生的提升过程。 二、好的课堂教学应注重“以学为主,以练为主” 张主任做的讲座“以学为主,以练为主”让人深深折服。张主任是真抓实干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记录-图文

张店小学教研 活动记录 张店小学教研活动记录 时间:第一周地点:大会议室 出席:全体教师 主题:新学期工作安排记录人:周林华 (一)校长讲话: 1、对本组上期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2、给本组教师提出希望和要求:勤奋务实、提高自 身的理论素养,做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形成自 己的教学风格。要有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要有爱 心、耐心和信心。不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要积 极勇跃参加各项教育研究活动。鼓励老师们再接再 厉,再创佳绩。 (二)教务主任安排布置本期校本研修工作 1、教研文化建设。 2、小黑板工程,教师用书工程。 3、小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展示活动安排。

4、本期教研活动安排(见教研计划) 5、本期要准备的资料及工作要求。(特别是教学反 思和教学设计的二备、三备) (三)互动交流:老师们对本期研修工作提出建议 和意见 张店小学教研活动记录 时间:第二周地点:大会议室出席:全体教师 主题:理论学习记录人:周林华主题:《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误区: 一、语文课轻了“语”;

二、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三、空洞的热闹; 四、课堂教学的虚化。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使有 效学习、有效对话的研究与学习十分必要。 真正对话: 一是少一点权威,多一些尊重,在平等中对话。对 于教师而言,真正有利于双方发展的关系,既应是 朋友,更应是严师。常言道:“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学生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也需要被管束被要 求,宽而有限度,严而不苛刻。 二是少一点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创造中对话。课 堂教学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应该是 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预设中生成,在创造中对 话,在对话中发展。教师必须根据交流中的这些不 确定因素,进行即兴设计,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 来的这只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 与、引导。 三是少一点批评,多一些赞美,在欣赏中对话。 张店小学教研活动记录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 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高效课堂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高效课堂采用新理念,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谈感想、谈收获。新理念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一切,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高效课堂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了学生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课堂上我们尽量要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

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位匆匆赶路的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一辆车的棱角上,又撞在了地上的石头尖上,师问:“这位小朋友撞到了什么地方,怎么会那么疼?”生:“撞在了角上”。师:“生活中又许许多多这样的角,今天我们和角来做朋友”。从而揭示课题,由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到问题来自自己身边,既熟悉又奇妙,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倾向。这样的问题情境的教学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以看似平常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积极地探寻和解决问题,以此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以案导学,注重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它改变了以统、独、偏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导学案教学模式”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 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 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八小学李丽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 关键词:兴趣,教学方法,机智教学。 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以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二、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有效的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应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重要的根据学生个体,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我力争这样备课:(一)、确定目标:这节课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一次函数主要中的面积问题。(二)、确定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三)、关注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四、课后反思:“精炼提升",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可见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优化课堂结构以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是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四、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时间:2015年3月20日 地点:办公室 主题:研讨《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内容: 刘春丽:如何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焦点问题,以关心,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一个学困生的学习成绩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本人的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动力,而且也会影响整个班级,整个年级乃至整个学校的学习成绩。我们都知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他们做一百个题目还不如教给他们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马俊芝: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最强,学困生由于前后知识衔接不起来,给思维造成了困难而丧失了信心,因此,我们在讲授新知识的前一天,要针对性在布置复习、预习的内容或提纲,课堂上有意地趣味性地启发学困生回答基础性的旧知识,这样扫除了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孙立新:学生在课堂上一般是不太爱举手的,教师应主动叫他们回答问题,并通过表扬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长此以往,他们就逐步转入主动思维的状态。积极为学困生创造思维的条件。 杨毅:课堂上安排适当的一段时间让学生议论重点、难点,同一小组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这样既有利于学困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他们的思维,又有利于他们听取优生的看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开拓思维视野。 张国芹:课堂练习题安排成阶梯式,既不妨碍优生的拔尖,又兼顾了学困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通过一些基础题,使他们有成功感,进而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刘春丽: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应用上述方法,不仅使学困生逐步爱学数学,会学数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兴趣,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要提升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升多种水平和养成一定思想观点的主渠道,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新课改后长期实践、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所谓"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数学课堂更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呢?我将使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注重学生发展的策略 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注重什么?每个教师都会知道: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注重学生,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体又要注重学生的那些方面呢?即: 1、注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将所学知识用于买东西算帐,算家里的电费等,使他们体会到,每学一节数学课,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就增大了一点。 2、注重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实行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人教版)

数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使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18-07-03T15:22:32.70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7月14期作者:胡泽民[导读] 小学数学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内容,适当地运用微课,则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胡泽民(会理县南阁乡马厂小学四川会理 615100)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7-064-01 小学数学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内容,适当地运用微课,则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近些年尤其智能手机的拍摄功能微信、微博的出现,刺激了微课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微课主要是以视频的形式出现,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属于教学视频的一种,特点是短、小、精干。教师合理的运用微课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 性,更有针对性的展示教学活动内容,同时,它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能够从根本做到教学的“多元化”“个性化”等等,注重知识点的深度发展,更有利于全体学生的接受。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微课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一、运用微视频,开启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有人说过:“课堂上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有限,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单一的让学生记忆知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很少有人去预习内容,更多的是教师硬性的让背诵某个知识点。微课出现以后,尝试在课前运用微视频,以微视频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即:将相关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制作成为小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来进行讨论、交流等等,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时,鉴于知识点的烦琐、内容涉及多、规性知识特性等,制作了一个微视频,即:制动态视频……将这个视频在课前展示,以此一方面转化知识的特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通过视频有个初步的认知,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脑海里有这么一个概念,进而结合生活经验,尝试自主转换之间的关联性等等,刺激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二、课堂中中运用微课,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下一直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凸显。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鉴于数学知识的理论性、概念性等,教师更多的是采取让学生死记硬背模式,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忽略了主体性特点。微课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是它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主动权等,善于引导学生资助的去梳理、探究数学之间的关联性,知识的衔接性等等,侧重学生自我知识网络的建构。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时间在40分钟左右,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长时间的保持探究状态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外力因素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对此,笔者在课中,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微课,给予学生自主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技能到素养,双管齐下进行培养和发展。如:在学习“两位数的加减合算”教学内容时,笔者播放这样一个微视频:在梨园里,一家人都在摘梨子,姐姐摘了21个苹果,哥哥摘了32个苹果,一个箱子里能装下62个苹果,姐姐和哥哥把梨子装进箱子之后还剩下多少梨子?单一的这个题目,学生听起来感觉很混乱,但是通过微视频展示出来,则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数学知识,进而通过视频演示感受两位数加减合算的关联性,尝试自己进行计算等,强化自我的学习自主性。 三、课后运用微课,巩固学生的学习技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限制性,课堂教学结束后,一般都以留作业的形式进行,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强化自己掌握的技能等等,但是这个过程中由于沟通的限制很容易出现各种意外事情,学生对于课后学习也只是局限于应付作业等,不能够真正起到教师想要达到的作用。微课则不同,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实现微视频的共享,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原本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对此,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课后运用微课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技能。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这个教学内容之后,笔者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制作了一个生活微视频放在班级群里进行知识共享,即:以学校的操场为例,学生跑步一圈400米,千米跑步比赛,运动员跑了两圈半。视频上对千米、米、分米等做上标记,首先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千米有个认知,能够了解到千米=两个半400米,之后,提出课后作业:时间测量一千米的长度,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释一千米有多长。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感悟数学的实用性,从而增强自我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我的综合技能和素养。总的来说,微课能够从根本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真正意义上地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探究知识,感悟知识等。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合理的运用微课,运用高科技来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兼顾全体学生,力争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使他们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

小学数学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小学数学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是一篇好的,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小学数学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20xx年4月21日——23日,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在Z区举办的,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会上13位教师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身边的计算课的常态课堂。农村联小、村小的教师能走上全市的课堂和省市教学能手同上一节课,近距离的感悟名师的指点,史无前例。与会教师之“多”,实为罕见,整个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坐两人的位子都临时安排了3个座位,走道处都挤满了听课的教师。听课教师几乎都提前1个小时到达会场,详细记录,仔细聆听,认真思考,会场秩序之“好”,绝无仅有。在这样****高涨的会场里,我能欣赏到每一位献课教师的执教艺术,能为课堂中出现的每个问题质疑思考,能领略献课教师们的课前构思及课后反思,更能聆听教研专家高屋建瓴的评课,能够和教研专家们、联小、村小老师们一起关注、反思常态课中的计算课教学,我有以下感悟: 一、课前要备“教什么?” 从执教老师的课前思考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如何利用教参、把握教材的。特别是Z老师、Z 老师谈的课前思考,给我印象最深刻。他们既思考了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找准学生的实际的知识起点,又站在学生的位置思考教材是不是适合学生生活实际,如Z老师在执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因为教材中“八分之三张饼的说法不符合生活实际,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加之一块饼与八分之一张饼模糊,难以区分,就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大胆取舍了教学情境。正所谓:情境是知识的外衣,算理是算法的拐棍。 二、备课还要备“怎么教?” 计算课教学本身就乏味,教师不乐意上,学生不喜欢学。Z老师为我们指明了上计算课的方向:“有情、有趣、有法、有效。”用数的组成、直观图形,当拐棍,理解算理;用分层练习、小组竞赛、容易沟通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计算课要有“总路子”,体现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优化算法。 1、复习导入,重视口算; 2、尝试解决问题,加强估算,探索交流归纳过程、理解算理; 3、巩固应用,分层练习。 四、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五、数学教师要锤炼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具体、及时的评价学生的点滴进步。 几位名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有力,富有鼓舞性和亲和力,给我们的课堂指明了方向。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节40分钟的课如何实现高效,有效呢?这当然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把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谁重谁轻?我认为要偏重于能力与情感。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为什么很多教师侧重于传授知识而放弃培养学生的能力呢?因为40分钟内教师可以讲授很多内容,教师很容易把握这节课的进度,完成自己拟定的教学计划,这看上去是“高效”的。如果这节课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呢,可能进度就要慢了许多,可能还要出些岔子,一些自己意料不到的问题,课堂上有点乱,担心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看上去是“低效”的。我们宁愿牺牲点进度,我们宁愿浪费点时间,我们还是应当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完善他们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终生受益的。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揄扬学问与具有学问的人们,或是许给他们美丽的书本和衣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3页),鼓励他们去用功;教师可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语言,仁慈的感情去吸引学生,用时时表扬用功的学生的方法,去激发他们向往学习;学校则应当用光亮清洁的课室,饰以伟人照片、历史图表以及图画的墙壁,可供游戏和散步的空地,赏心悦目的花园等快意、幽美的环境,去激励孩子们爱好知识的心思。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积极进取的良好情感态度,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它应当融入我们的课堂,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点点滴滴的鼓励、赞许、欣赏。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一、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做好目标导学也并非易事。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王叔叔车上的汽油表,通过观察你知道王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学生可能会说4升多,比5升少,用什么数能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天性是好奇的,他们一定会想很多办法,他们说不定有奇思妙想。总之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