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生活秩序,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最简单的行为准则和起码的道德标准[2]。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基础工程的社会公德,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熟悉的,无论是社会秩序的调控,人际关系的调整,经济的发展,还是自然环境的保护都离不开社会公德的规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现时社会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公德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滑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不顾集体利益,一味追求极端个人利益;侵害他人利益甚至生命安全;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不讲信誉;不注意自然资源的保护,滥砍滥伐,偷袭珍稀野生动植物;在公共场合从来不考虑他人,吸烟、吐痰、乱扔果皮纸屑……所有这些都对社会公德起了较坏的影响。人们强烈要求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为了人们的生活安定,为了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二)社会公德危机原因分析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后对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机遇观念不理解,不知道市场经济中应遵守的公德,加之国外资产阶级不良思想的传入,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造成了拜金主义盛行,社会公德滑波。其具体表现为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损人利己等。从而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人际关系淡化,信用危机等,其后果已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起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外经贸合作的影响较坏。
2.非道德性思潮近年在我国有流行的趋势,其集中表现为非道德主义。它在思想上提倡极端个人主义和颓废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反对任何道德约束,在行为上主张放任自由,以虚无主义的行为方式对待社会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其在社会中的表现就是漠视他人的利益,不讲社会公德等。由于非道德主义的泛滥,加重了人们行为的非道德性成份,对当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危害。
3.法制不健全和社会道德控制机制的弱化。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直接进人到社会主义时期,因此,没有完善的法制体系和道德控制机制,人们的法制、道德观念淡薄,以权代法,以威代德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使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大减,正不压邪,社会风气败坏,而且又间接使得非道德性思潮泛滥,而非道德主义的泛滥,正是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和社会道德控制机制的弱化,从而形
成恶性循环。
4.公德教育的方法失误,力度不够。建国以后,我国对道德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开有思想品德课,单位中定期组织政治学习,每个单位中都有至少一名管理本单位成员思想状况的负责人,可事实证明我国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并不好,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成效。大致来说有方法失误和力度不够两方面。方法失误主要是我们的道德教育往往注重于理想,着眼于未来,却很少提到实践和现在,忽视最基本的公德。人们在接受教育时,感到与自己的关系不大,从而产生淡漠思想。力度不够,则是当前的道德教育范围太大,内容比较空洞,往往就事论事,所以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更不用说深刻反思了,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5.社会舆论导向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被很多人误解为“一切向钱看”,这种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出现了“笑贫不笑娼”等不良社会风气。各种评价指标、各种媒体没有起到弘扬正气的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合理协调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的行为体现上,有的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却表现得偏低,主要表现在[3,4]: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文明举止,在大学校园里,仍能看到大量不文明现象的存在。男女同学无视他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有伤大雅的事;有人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不拘小节;学生吸烟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老师、领导到学生宿舍时不予理睬,我行我素,不尊重他人,缺乏起码的礼貌道德修养。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且由于社会公德是一种公共服务,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总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有些人虽然具有较强的公德认知,但较少付诸实际行动,缺乏自律,缺乏团队意识。大学生公德行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认为超过社会一般成员的认识水平和意志能力,自我认知偏高,而在现实中又很难理性地把握自我,而是使自己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中。由于对自我认知的内在分裂,使一些大学生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在价值上产生了双重标准,许多大学生往往将功利尺度较多地指向自我,以现实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而
以理想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他人和社会。正是由于这种自我认知方面的偏差,导致许多大学生尽管在公德认知和评价方面可能是正确的,但落实到行为和习惯上时却不尽人意,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二)家庭教育存在着缺陷。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长只重视学习,却忽视了品德教育,过去曾被认为是错误的,如撒谎、懒惰、骄横、举止粗俗、考试作弊、破坏公物等行为,在许多家长眼里变得无足轻重,这便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还有的家庭,父母和长辈过分宠爱自己的子女或晚辈,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偏袒过失,有的甚至出现了“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这样的家庭环境容易使他们变得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责任感。
(三)学校德育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导向,学生从小没有得到作为社会成员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的教育,甚至连基本的“做人”的准则都不懂。由于忽略了基本公德教育,学校的德育始终处于悬空状态,既没有落脚点,又不具有可操作性。由此可见,高校德育工作应把基点和重心放在文明修身和造就合格公民上,这也算是对大学生基本公德教育的一次补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人说“道德是一种公共服务”,社会公德更是如此。这说明公德的维持是一种不稳定状态。一般说来,仅当每个人都相信别人在提供这种服务时,自己才会提供服务,万一这种信心丧失,社会的道德水准会立刻失去支撑。可见,这种公共服务中还包含着巨大的心理暗示作用,它会受到社会风气的重大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基本对策
(一)改进社会公德教育方法。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高等学校德育的任务被简单归结为:传道,即向人们灌输思想和规范,忽视培养人们的能力和个性,甚至存在否定和抹杀人的个性的倾向,尤其是在社会公德教育过程中简单说教、硬性注入的现象比较普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内在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应根据其自身特点采取以下几种教育方法:一是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要有耐心,避免强制命令,要使学生引起心理共鸣。二是行为训练法。思想品德只有使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习惯才能体现出来。要使道德规范知识转化为内在动机,应让受教育者通过实践取得正面体验[5,6]。同时,要教会学生努力做到。一个人在公共场所,处于监督的环境下自觉遵
守社会公德规范并不难,难的是在独身自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坚持操守,不做违反社会公德规范和有悖良心的事。当然,良好的社会公德实践与培养并非一蹴而就,一次锻炼就能达到的,它需要经过反复实践长期培养才能形成。
(二)加强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而言文化素质应是一切素质的根本,它对人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都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它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正确树立与发展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渊博的知识,才能在本专业领域具备更广的视野,才能形成高尚的情操、宽阔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人只有在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基础上,才谈得上树立远大理想,才能谈得上知书识礼、遵纪守法。相对文化素质而言,人文素质从根本上说,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只有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人,才能了解历史知识,理解传统文化,才会产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书读得多了,心胸就会开阔,道德情感也可能相对提高。因此学校除严抓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寓社会公德教育于专业教学工作中。此外还应增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心理学等对社会公德产生直接影响的人文科学课程,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品位。
(三)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学校,教师是实施社会公德教育的决定因素。社会公德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都因教师因素而发生权变,离开教师的作用,再好的教育设想与规划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落空。同样的教育内容、教学要求,素质高的教师的教育就能深入人心,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和效果,达到预期目的。相反,素质低的教师的教育往往会事倍功半。因此,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社会公德教育的根本保证。就目前高校的情况看,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主要是由德育教育教师,特别是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实施的,有些辅导员喜欢用行政权力要求学生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事实表明,社会公德教育最有效的影响力并不在于行政权力,而在于教师的气质、学识和涵养等非权力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博学多才自然使人信服,要有良好的涵养,平易近人和幽默,学生才会与你接近。融洽的师生关系可直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比教学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人格锤炼,不断提高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的能力。
(四)优化社会环境,加强舆论导向。政府和高校应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互联
网等各种媒体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在评价成功人士以及大学生成才者时,不以金钱论英雄,改变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