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起点公平是解决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重点

合集下载

教育起点公平:解决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重点

教育起点公平:解决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重点

不 同 角 度 进 行 诠 释 根 据 教 育 的 不 同 阶
史 的 发展 过 程 。在 任何 时 代 . 平 的状 段 , 育公 平 可分 为起 点 公 平 、 程 公 公 教 过
平 和 结 果 公 平 其 中起 点 公 平 是 指 国 家 为 每 一 个 社 会 成 员 提 供 相 同 的 受 教 育 机 会 . 以 又 称 为 机 会 公 平 其 实 质 就 所
个 子 系统 。 它受 社会 政 治 制 度 、 济 制 经 度 、 化 发 展 、 会 阶层 、 I 发展 等 外 文 社 人 : 3 部 因素 影 响 与制 约 因此 . 育公 平 问 教 题 的产 生 有其 必 然 性 . 何 国 家都 存 在 任 教育 公 平 问 题 . 即使 美 国—— 世 界 上 头
和结 果 公平 的 纽带 . 起着 承 上启 下 的作 用 结果公 平就 是社 会各 阶层 占有 教育 机会 的相 对 数 额 和该 阶层 人 口 占社 会
总 人 E相 对 额 保 持 或 接 近 一 致 其 实 质 l
界. 同样 . 达 国家 随着 资本 主义 民 主 发 化 和公 共 教 育大 发 展 . 教 育公 平 注 重 将 起 点 和 过 程 公 平 转 向 注重 与 教 育 质 量
教育起点公平: 解决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重点
陈 阳
( 中国地质 大 学( 汉 ) 武 高等教 育研 究所 3 0 4
要 : 我 国大力 倡 导社 会公 平 的 时代 背景 下 , 育公 平作 为社 会 公平 的 一个 子 系统 对 实 现 社 会 在 教
其 次 .教 育 公 平 是 一 个 相 对 的概
从 教 育 公 平 的概 念 和 内 涵 我 们 不

我国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需求与社会政策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需求与社会政策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需求与社会政策分析作者:旭红杨金涛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9期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方式、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上都得到了飞速发展。

到21世纪随着人们经济水平提升,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然而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教育公平问题却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其中高等教育起点公平在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显得尤为重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社会政策在我国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着诸多不公平,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高等教育公平的解决首先是要解决高等教育起点公平。

高等教育公平分为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上的公平。

要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高等教育问题,其实质上还是要解决高等教育起点的公平。

不解决这个,那就更不要谈过程和结果上的公平了[1]。

一、我国高等教育起点公平存在的问题1.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地区不合理和政府投入力度导致高等教育起点的不公平。

东部发达地区拥有着众多的高等院校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远远要多于西部和中部地区。

地区政府对于高等院校的投入经费不足导致中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的办学设备和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使这些高等院校日益萎缩。

但东部地区却拥有更高的经济投入,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发展日新月异[2]。

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态度促使东西部的差距更加扩大,两级分化日益加剧。

使人们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平等,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起点不公平的突出表现。

2.高考招生制度和高等院校的收费过高导致高等教育起点的不公平。

目前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是按各省分数线和对外招生指标划分的,由于各省的试题不一致,所以导致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高等院校更是实行划片、划线优先录取那些城市学生对本省学生招生人数高且分数线也高[3]。

再加上一些高等院校收费过于昂贵,特别是一些三本院校,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过重的教育负担。

此外,在全国的考生中基本上有一大半的考生都是农村出来的,家里收入明显不足以负担高额的学费,有人考上大学却被迫放弃学业,提前走入社会。

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问题与策略选择

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问题与策略选择

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问题与策略选择
赵娟
【期刊名称】《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教育公平问题是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这里所关注的教育公平,主要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稳定意义上的公平,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经济资源差异、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差异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的教育公平现状并不令人完全乐观,产生了许多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要实现教育公平的策略选择,应当考虑到教育的权利平等、机会均等、教育主体的人格尊严公平和国家对教育弱势群体的补偿性配置.要实现教育公平,一方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创新.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赵娟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11.8
【相关文献】
1.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与策略
2.浅析我国现阶段贫困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3.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4.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探析
5.教育起点公平:解决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重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过程公平的三重进路

教育过程公平的三重进路

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三个阶段,起点公平强调学生平等的就学权利和机会,过程公平关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受到公平的对待,结果公平追求学生达到相对平等的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教育公平的现实问题正在由机会平等和参与平等向教育过程公平的内核转向。

⑴ 基于教育的不同侧面,教育过程公平存在三重进路(如图1所示):首先,教育要正确处理与外部因素的关系,确保教育过程不受外部力量的不当侵扰,这是教育过程公平的排除外部侵扰进路,它致力于实现教育过程的“前提公平”和。

条件公平”,为教育处理内部关系,实现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创造公平的前提和条件。

其次,从教育过程的内部关系来看.教育要在方法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上处理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

在方法论的层面上, 教育涉及如何采用恰当的资源调配方法,使所有学生公平地享有教育资源,这是教育过程公平的调配教育资源进路,它致力于公平地分配投入到教育过程的各种教育资源,在量的维度上推进教育过程公平,实现教育过程的形式公平。

在本体论的层面上,教育涉及提供什么性质的教育资源,使不同的学生能够从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中获得公平的教育利益,实现公平的发展,这是教育过程公平的优化教育品性进路,它致力于提供适合不同学生真实状况和发展需要的教育资源,在质的维度上保证教育过程公平,实现教育过程的实质公平。

本文以阶层和性别为主要视角,分别讨论这三重进路的基本内涵、问题指向、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以拓展和深化教育过程公平的可能路径与方法策略。

图1教育过程公平三重进路间的逻辑关系一、排除外部侵扰教育过程公平要求教育有效排除来自外部力量的不当侵扰,防止这些力量对教育过程公平的扭曲。

“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在于消除由于性别、种族、社会地位、区域等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使每一个人都得到最基本的受教育机会,” [2]"将教育无法控制的那部分变量,如家庭背景、学生智力水平进行排除了之后,只考虑教育系统自身的变量对学习成绩所造成的影响是平等的。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21 0 1年 1 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J un lo b iU iest fEd c t n o ra fHu e nv ri o u a o y i
Jn. 0 1 a 2 1
V0. 8 N 1 12 0 .
第 2 卷第 1 8 期
促进教育 公平 : 教育改革 发展 的重 中之重
究 ,0 5 ( ) 20 ,5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个过 程 中 , 级政府 应首 先意 识到 ; 各 推进 教育公 平永 远是政府的责任 , 政府是实施教育公平 的主体 , 离开了
政府作用教育公平则无从谈起 , 因此 政府要拿出实际 行动来 , 为教育发展创造公平的环境 , 尽可能地缩小不 公平的差距 , 剔除影响教育公平的种种不合理因素, 不 断地朝教育公平这个价值 目 标迈进。 ( 进一步加大对教育 的投入 。衡量一个 国家 一) 教育发 展水平 , 国际通用 的方 法 是 看 教 育经 费 占国 民 生产总值的比例。世界平均 比例 为 4 9 ; .% 发达 国家 平均 比例 为 5 1 ; 发 达 国家 平 均 比例 为 4 1 ; .% 欠 .% 在 18 2 个计 算教育支 出 占 G P的 国家 中, D 中国仅排在 14位 。胡 锦涛 总 书记 在全 国教 育 工 作 会 议 上 强 调 : 0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 必须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投 人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 的基础性 、 战略性投资 , 要健全
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 是各 国政府教 育改 革 的基本 出发 点和 共 同 目标 , 论 是 在 发 达 国家 无 还是发 展 中国家 , 始终 左 右 着 教 育 改革 的方 向并 最 它 终决定着 教 育改 革 的成 败 , 《国家 中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展规划纲要(00 22 ) ( 2 1 — 0 0 》 以下简称《 教育规划纲 要》 提出:把促进公平作 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充 ) “ , 分显示了中国政府促进教育公平 , 办人 民满意教育 的 决心与追求。因此 , 深刻理解教育公平 的科学 内涵 , 主 要 目 核心内容和主要责任 , 标、 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 发展 , 对于把握当前教育发展 中的矛盾和问题 , 切实保 证 教育事 业健康发 展有 着重 要 的理 论 和实践 意义 。 教 育公平 的基本 内涵 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 自由平等地选择 和分享各层次的公共教育资源 , 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 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 是社会 公平 的重要基础。综合 国内外 研究 , 教育公 平 内涵 的界定 , 对 大致 可 以概括 为 三个方 面 , 即包 括教育 起点 的公 平 、 教育过 程 的公平 和 教育结 果 的公平 。 教育起点公平即受教育权利的公平 , 受教育权利 的公平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平 , 主要体现在价值层面和 制度层面, 其衡量标准可定位在 “ 让人人都享有受教 育的机会 ” 。教育过程公平的主观方面主要体现在教 育者在教育活动过程 中公平对待每个教育对象 , 客观 方面主要表现在教育活动的有形投入上 。其衡量标准 可定位在“ 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 的 教育” 。教育结果 的公平是 指人 的发展 的公平, 即每 个人都能有效利用社会提供 的教育机会 , 取得符合其 个性 、 智力 、 能力 的学业 上 的成 功 , 而 为 其未 来 发 展 从 创造条件。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和教育质量 的平等。 教育结果的公平是一种实质性的公平 , 其衡量标准可 定位在“ 让受教育者人人学有所得 , 学有所用” 。 二、 教育公平的主要 目标及核心 内容 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 从某种 意义上说, 教育公平既是一个现实的 目标 又是一个永 恒的追求。《 教育规划纲要》 确定未来 1 0年教育公平

浅谈新时期对教育公平的理性思考

浅谈新时期对教育公平的理性思考

浅谈新时期对教育公平的理性思考教育公平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它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教育起点公平,即教育权利平等;教育过程公平,即教育条件相同;教育结果公平,即学业成功机会相同。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

一、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

教育历来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一个“最伟大的工具”。

教育公平是人的发展起点的公平,是人的发展机会的公平。

只有坚持教育公平,赋予每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才能使社会成员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公平正义、充满关爱、和谐共处的社会。

没有教育的公平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没有社会的公平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会失去必备的基本前提。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主体。

和谐社会必定也是一个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

打破身份、地位、性别、民族、年龄、区域等界限,不分对象、不加限制地赋予每个受教育者以同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不但能够大量培养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而且有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因此,教育公平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教育制度公平合理,是实现民族复兴、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保障条件。

人是社会的主体,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

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历来被看作是人们发展提高、缩小社会差别的重要手段。

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的四维度思考

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的四维度思考

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
同。 ② 同时,教育公平具有不均衡、不充分的多层次
一、理论维度:新时代教育公平的新内涵
发展的才能。” ④ 在谈及未来社会的教育目标时,马
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
人的惟一方法。” ⑤ 可见,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是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公平的内
Hale Waihona Puke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起点,是办好人
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
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标志。 教育公平推动人才涌现、
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⑦ 在教育领
活力涌现、智慧涌现、力量合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
域,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就是坚持以全体
基础工程,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指标,为实现中华
教育公平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大计,关乎
亿万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影响范围广、程度深
的重大社会问题。 新时代对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提
出了新要求,也为进一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带来了
合的教育,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为受教育者提
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质量公平。
1.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八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都有力说明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奋斗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9 年 12 月
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师资均衡化、破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难题,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和群

关于重点中学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关于重点中学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关于重点中学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韩婷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2(000)030
【摘要】重点中学的建立在资源短缺的特殊时期,是为了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达到“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目的.然而,现在社会各方面得到快速发展,重点中学所引起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阐述了重点中学引起的问题,着重从学校、教师、学生角度论述重点中学引起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种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建议与策略.
【总页数】2页(P65,122)
【作者】韩婷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江西·抚州 34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2
【相关文献】
1.伦理学视野下农村学前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从“差别原则”看农村学前教育公平问题 [J], 昌利娜
2.现代中学教育特色的多元思考与实践——重庆市兼善中学教育文化探索 [J], 陈居奎;贺晓霞;吴常光;
3.浅谈农村中学教育公平问题 [J], 杨锁民;
4.教育起点公平:解决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重点 [J], 陈阳
5.普通中学教育不公平问题考察 [J], 陈梦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正规版:校长考试的试题及答案(已打印)

正规版:校长考试的试题及答案(已打印)

正规版:校长考试的试题及答案(已打印)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A. 全面发展B. 素质教育C. 应试教育D. 学科竞赛答案:B. 素质教育2. 下列哪项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A. 学生为本B. 终身学习C. 知识传授D. 创新发展答案:C. 知识传授3. 下列哪种评价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A. 唯分数论B. 过程性评价C. 结果性评价D. 比较评价答案:B. 过程性评价4. 下列哪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 讲授法B. 讨论法C. 实验法D. 题海战术答案:C. 实验法5. 下列哪种教育政策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A.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B. 扶持农村教育C. 免除学杂费D. 重点中学建设答案:B. 扶持农村教育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______、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答案:劳动者2.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______、终身学习、创新发展。

答案:学生为本3.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______,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答案:启发式教学4.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机会公平、待遇公平。

答案:起点公平5.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是______、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答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答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得到改进的作用;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023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心得体会

2023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心得体会

2023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心得体会2023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心得体会一、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四、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

让每一个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教育的公益性质决定的。

进一步推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现阶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推进教育公平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应当坚持以发展促进公平,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政策支持促进公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孩子的上学问题,真正实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与进步的美好愿望。

五、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坚持以人为本,着眼点在于提高国民素质。

这就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把实施素质教育抓紧抓好。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转变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状况。

把培养创造性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统一起来。

六、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我们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社会的尊重。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原因及对策【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基础与核心,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在转型时期,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在于现有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病症”。

文章对我国当前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举措。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机制;科学决策;教育补偿机制一、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及原因(一)城乡教育的不公平由于我国教育公共投资不足,教育政策价值失衡,特别是二元教育制度的存在,形成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天壤之别。

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为设置城乡壁垒,经济、文化长期运行在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下,城市优先发展的制度安排,使有限的资源较多地集中到了城市的发展中,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而缓慢。

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的投入上,城市学校大大多于农村学校,城市教育优于农村教育,差别比较明显。

导致了城市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则较之低了很多。

很多农村学校不仅缺乏基本的教材,而且缺乏师资以及一些基础的设施。

(二)区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采取的是差异性政策,使得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形成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和文化条件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反过来,相对落后的教育也不能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区位间的教育发展显现出阶梯状的不平衡状态。

现阶段,我国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

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方面,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目前东部某些地区和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西部贫困地区仍未完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三)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公立学校形成了重点学校制度。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曾做出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但事实上,现在的省级、市级、县级示范中小学却越来越多,而教育主管部门在投人、师资、招生等方面仍实行倾斜,予以支持。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 )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 )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 )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中国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可以说,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 )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 1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从“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时代,这种历史性变革首先体现在经济方面。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根基的内在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要靠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教育,教育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为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离不开教育,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更离不开教育。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是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根基的基础工程。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 )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 2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安排了进度表、设定了路线图。

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的实现又是以平等和公平为价值前提的。

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

让每个群体公平地获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进而可以让每个人享有公平的成功机会。

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其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的定义及其中国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通过历史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教育公平: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

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

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

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

教育公平性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教育公平性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教育公平性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和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公平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当今社会,尽管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教育公平性问题仍然存在,影响着无数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公平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差异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拥有更优质的师资力量、更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更丰富的教育资源,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面临着师资短缺、教学设施简陋、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

这使得不同地区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起点上就存在着不公平。

城乡差距也是教育不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城市学校通常能够吸引到优秀的教师,具备完善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课程设置。

相比之下,农村学校在师资、教学条件和课程资源等方面都相对薄弱。

许多农村孩子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和未来的选择机会。

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也会影响教育公平。

富裕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课外辅导、培训和丰富的学习资源,甚至可以通过购买学区房等方式让孩子进入优质学校。

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则可能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参加课外辅导,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必要的学习资源,从而在学习上处于劣势。

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升学过程中,一些地区和学校存在着不公平的招生政策,例如重点学校的选拔机制可能更倾向于城市学生或者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

此外,特殊群体,如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往往在接受教育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障碍,他们的教育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为了解决教育公平性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支持,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标准化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

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优秀教师到这些地区任教,提高当地的师资水平。

例如,可以提供更好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教师投身于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

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问题与策略选择

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问题与策略选择
维普资讯
第 1 期 20 年 2月 08
天津 市 教 科 院 学 报 Ju a oTaj cdm f dct nl c ne orl f i i A ae yo uaoa Si c n nn E i e
NO. 1
Fe 2 x8 b. ( )
公平的起点在于 平, 恐怕要更多地从发展的“ 均衡” 和谐” 和“ 这个角度进行深 三个层次的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教育活动中, 入思考和分析。
国家能平等地赋予每个社会成员已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
国家社会意义层面上的教育公平的基本 出发点就是要 过程在于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均衡地配置教育资源 , 社会成 实现全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O从这样的逻辑点出发, 教育的 员根据获得的教育过程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 公平 , 应该被理解为“ 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 实现最大多数社 和精神利益 , 以维持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公平的结果就
点、 条件、 情景和实践主体的变化而变化。由此, 我们认为,
和机制的调控 , 使最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能获得与之相对应的
教育公平 , 是人们对于接受教育权利、 机会和利益分配的价 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 , 合理、 平等地使用教育资源, 能从教育 值判断, 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接受教育、 分配教育资源的权 水平与资格认定中获得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一方面能满
பைடு நூலகம்
伸 和 体现 。这 里 所 关 注 的教 育 公 平 , 要 是 国 家和 社 会 的 发 展 稳 定 意 义 上 的公 平 , 社 会 生 产 力 发 展 水 平 、 主 受 区域
经济发展 状况、 区域经 济资源差异 、 社会 成 员的思想观念差异等 因素的制 约。中国的教 育公 平现状并不令人 完全 乐观 , 生了许 多备 受人们 关注的教 育问题 , 产 直接 或间接 地影响 着教 育公平 的实现程度 。要 实现教 育公平的策略 选择 , 当考虑到教育的权利平等 、 会均等 、 育主体 的人格 尊严公 平和 国家对教 育弱势群 体 的补偿 性 配置。 应 机 教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襄阳市田家炳中学秦选峰教育公平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被提出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

教育公平作为一个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深化。

主要有三方面内涵: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即人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即以公平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人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上的公平,即教育效果的公平。

其中,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是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是保证,教育目标上的公平是前二者的归宿。

人类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教育的不公平始终存在着。

学校是一个微型化的社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教育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发展到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公平的追求上来,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教师的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都对学生的权利以及学生的心理、人格、学业成绩等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试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作初步分析,力求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指的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偏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生活的教育目的,漠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独立人格,以非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学校的设立,重点班的举办,以及近几年“高价生”现象的出现,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特别是工薪阶层和农民的不满。

这些现象与基础教育的性质相悖,体现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和谐,使同样的学生不能受到相同的教育。

2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不公平。

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课堂中的交往多由教师发起。

教师在课堂中的支配地位,使师生交往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学生参与交往过程多半是被动的和反应性的,教师倾向于频繁地叫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学生回答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问题及对策
第 9卷 第 6期 21 0 0年 1 2月
淮 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H UAI EIP B ROFE S ONAL AND TECHNI S I CAL COL LEGE
Vo . . 1 9 No 6
De . 01 c2 O

什 么 是 高 等 教 育 起 点 公 平
的 日益 萎缩 。而 在 经济 发 达 地 区 , 等学 校 的 办学 经 费 和 办 高 学 条 件 不断 改 善 , 展 步伐 加 快 。这 种情 况 造 成 了高 等 学 校 发 发 展 的两 极 化 趋 势 , 区之 间 的 不平 衡 和 社 会 成员 个 体 受 高 地 等 教 育教 育 机 会 的 不公 平 程 度 随之 加 剧 。 2 现 行 的高 考 招 生制 度 导 致 了高 等 教 育 起 点 的不 公 平 .
例 的 教 育 成 本 已 成 为 世 界 各 国 的 普 遍 趋 势 。但 是 高 额 学
3 高 等 教 育 收 费制 度 造 成 的不 公 平 . 近 几 年 , 校 学 费 不 断 攀 升 , 而 导 致 高 等 教 育 机 会 高 从 越 来 越 向高 收 入 家 庭 倾 斜 , 低 了高 等 教 育 机 会 公 平 化 的 降
程 度 。高 等 教 育 是 非 义 务 教 育 , 教 育 者 个 人 分 担 一 定 比 受
相 对 较 低 。高 校 的招 生 指 标 分 配 制 度 加 剧 了 高 等 教 育 入
学 机 会 的不 公 平 , 生 因其 出 生 地 的 不 同 , 一 定 程 度 上 考 在
就 决 定 了其 高 等 教 育 入 学 机 会 的 大 小 , 是 教 育 政 策 所 导 这

教育公平_内涵_标准与实现路径_刘成玉

教育公平_内涵_标准与实现路径_刘成玉

收稿日期:2009-06-12作者简介:刘成玉(1964-),男,西南财经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蔡定昆,男,西南财经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与经济2009年第3期教育公平:内涵、标准与实现路径刘成玉,蔡定昆(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610074)摘 要:教育公平指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拥有接受某种教育的机会。

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目标,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理解还存在许多误区。

本文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科学解读,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方面提出了教育公平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提出增进我国教育公平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机会;义务教育;教育政策中图分类号:F 08;G 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09)03-0010-05目前,关于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多,对教育公平的说法更是耳熟能详,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往往过于理想化,甚至还存在诸多误区。

本文将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切合实际的解读,提出更符合教育公平实质、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教育公平的内涵和评价标准探索增进我国教育公平的路径与对策。

一、正确理解教育公平本文将教育公平定义为: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拥有接受某种教育的机会。

这个定义与主流的定义有所不同。

(1)教育公平主要是理论上的公平。

我们强调的教育公平主要是一种价值理念,一种权利述求,因此,人人拥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只是一种理想目标。

受条件、能力和需求的影响,人们实际受教育的程度不可能均等。

(2)教育公平所强调的是制度公平。

我们认为,研究制度性因素(比如户籍制度)对于教育不公问题的治理更有主动性和现实意义,因为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因素很多,其中的客观因素总是存在,永远没有办法消除。

由于客观条件导致的教育不均衡也是一种不公平,但却不能纳入教育公平的范畴,它只是社会不公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和延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起点公平是解决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重点一。

教育公平的概念及内涵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能够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的概念。

首先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中的一个子系统。

公平的状况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的性质。

每个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公平的问题都在变化。

又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性,因此教育公平问题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也不可能根本消失。

任何国家都存在教育公平问题。

即使美国世界上头号教育强国目前都没有真正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突出。

但又是因为教育公平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紧密联系性,其解决刻不容缓。

其次,教育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教育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

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非基本教育权利与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的不公平因素存在。

绝对的教育公平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此我们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时必须重视我国的基本国情。

第三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在任何时代公平的状况都只能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价值体系相适应。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主张先富带动后富。

政治经济方针制约着全中国的教育投资。

主要发展了东部地区之后,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将主要力量集中到中部。

而后又致力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于是开始关注教育起点公平问题。

随着社会的转型我国将努力由教育大国变身为教育强国,这也引证了教育公平问题会不断变化与发展。

纵观世界,同样发达国家随着资本主义民主化和公共教育的发展,在注重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之后,随着自由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开始将目光投向与教育质量紧密相关的学业成功机会均等的结果公平上来。

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产力高于我国。

而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人口众多。

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明显。

导致教育公平的起点和过程公平都难以解决彻底。

结果公平无从谈起。

教育公平始终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民主进程和公共教育推广程度不断演进,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中国实际情况告诉我们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必须重点解决起点公平。

等到我国生产水平提高,教育公平问题自然会转向解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轨道。

二。

教育公平问题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

根据教育的不同阶段,教育公平可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其中起点公平是指国家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相同的受教育机会。

所以又称为机会公平。

它是实现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重要前提条件。

过程公平是指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具体措施中通过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管理将公平贯穿始终,其实质就是长时间稳定的维护公平。

它是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个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都能获得与其智力水平相符合的学识、能力、道德修养水平,使其个性与潜能获得充分发展,从而为获得更高学业上的成功或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

这个层面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的差异、高考分数线的差异等。

教育结果是否公平主要受到个人禀赋、各地区教育质量及个人机遇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无法人为地使其达到绝对的平等。

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直接的反映,是教育公平最基本、最明显的标志。

它直接决定了个体在进入教育机构受教育后个人能力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教育起点公平是人们在接受教育时所最先触及到的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

平等保障每个人的基本受教育权,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底线。

结果公平是一种理想的状态,需要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作为基础才可能达到相对的结果公平。

而若起点不公平要想实现过程公平势必很难。

因此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还需从起点公平着手。

扎实根基方能水到渠成。

三。

现状分析: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受教育权利不平等1.政府对教育的保障力度不够,导致受教育权利不平等。

我国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国民教育的需要。

并且,有限的教育经费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分配差异极大,直接导致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享有教育的平等权利极为有限。

2.义务教育未能获得平等保障,导致受教育权利不平等。

理论上政府应以投入义务教育为主。

而现实却是政府对高校的投入远远多于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连最基本的办学条件都不能得到保障。

这样使受教育者,尤其广大贫困农村地区的基本受教育权,难以得到平等保障,更难进一步谈及个人的发展权、政治权、文化权的实现问题了。

(二)受教育机会不均等1.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我国的教育国情之一,在于它的二元分割性。

,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

城市与农村相比具有政策上的优势,城市不仅在硬件和软件上明显优于农村,而且迄今资金和人才仍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2.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东中部省份教育上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了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从而使不同区域的人们享有不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3.强势与弱势群体的不同阶层地位,加剧教育机会不均等。

当前,社会的不同群体拥有不同的教育机会。

以贫困农民、下岗失业者以及进城农民工、特殊教育系统的残疾和弱智人群等弱势群体由于经济状况差生活贫困,接受教育机会比较少。

总之,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即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还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性别民族阶级等。

但归根究底这些特征和形式的变化都是起点不公平。

解决对策我国的经济条件是制约我国教育大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教育公平问题正是伴随着经济和教育发展变化的。

因此要想解决其公平问题必须1、首先提高我国教育投资所占比重。

加大对教育部门的软硬件设施投入。

有投资经费作为保障教育公平的实施将事半功倍。

在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2、之后,我国必须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本身着手,辅以相关的制度加以强化。

因为在诸多的影响教育公平问题的因素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都是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

只有改进教育制度本身,并合理配置增加了的教育资源才能使教育公平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中有效解决。

具体说说促进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对策第一,加强对地方高校和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配置,缩小高校名校与普通高校的差距。

目前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的实力悬殊过大,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

应多关注地方和普通高校建设。

毕竟这才能保证实现最大的高等教育惠及面,从而提高地方和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竞争能力,缓解市场就业压力。

第二,完善区域间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加强人口大省的高校建设。

现阶段区域间的高校总数与重点高校数和当地受教育人口总数比例严重失调,这就使本区域的考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高于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地区的考生。

因此这项举措能有效解决高考不公平的现状。

在起点上保证其公平性。

第三、完善高校高招指标的配置计划,使各省市高校的录取定额按照考生数量平均分布。

目前中国高校高招计划存在明显的本位主义。

各种地方保护政策层出不穷,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

因此这项政策的实施能够使全国各地得大学生享有同样的入学机会这就有利于消除大城市大学生的优先特权,有利于彻底实施高等教育起点公平。

(另外)对于在促进教育起点公平中,面对强大的教育需求,单纯依赖国家有限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实现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极为困难的。

要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经费的急需这一矛盾缓解政府可以鼓励合理的择校。

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义务教育的经费严重不足。

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水平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择校的环境下,学校收取的择校费可填补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足,这样政府的压力就得到减轻,同时,政府可以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薄弱学校,以帮助这些落后地区和落后学校尽快摆脱困境,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使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学生在倾斜政策的关照下,能尽快得到更好的教育, 以改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态。

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从而推进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建立非政府组织进入教育领域的鼓励制度。

通过建立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共同资助弱势群体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以便于完善现有的助学金、贷学金制度,同时鼓励由民间建立的慈善性质的基金会组织,吸引民间资金,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资助力度,从而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实现。

(这里体现教育公平内涵中的补偿性原则。

)(二)对儿童受教育选择权的挑战《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规定:家长有为子女选择合适教育的优先权利。

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受教育权首先就是指受教育的自由权,侧重于权利的“自由”、“选择”的属性[4]187。

义务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儿童没有是否接受教育的自由权,但有接受什么样教育的自由权,这是受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律保护的权利。

《义务教育法》中规定了儿童必须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但未明确规定儿童“入什么样的学校”。

义务教育法是强制入学的法律,但不是强制“就近入学”的法律,在受教育的自由权方面,我国儿童应该具有选择学校的权利。

《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就近入学”本身就是对儿童受教育自由权的一种挑战。

“就近入学”体现了儿童教育权较低层面的要求,即保证儿童基本的受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有学上”。

择校问题是优质义务教育的供需矛盾所导致的,它体现了儿童受教育权较高层面的要求,即保障儿童受教育过程的机会平等———“人人都可以上好学校”。

我们不能因为提供不了优质教育,而强迫其放弃选择的权利,而应帮助不同的人选择其合适的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择校问题的凸显,反映了义务教育的发展不均衡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发展到了较为均衡的地步,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充足,校际间的差距不大,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必然要考虑到上学路程的远近和方便与否,就近入学就会成为家长择校的最优选择。

然而就目前来说,无论就近入学还是择校,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大化的教育公平,都不能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教育平等之间往往存在不相容性,即有限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往往与追求教育平等的目标相矛盾。

[4]128教育立法在处理教育资源配置关系时,其价值选择的基本原则是降低活动成本,追求效益与平等的最大化[4]129具体而言,就近入学应成为解决儿童入学、升学问题的基本政策,但不应简单地排斥择校。

对于择校而言,不应反对正常的择校活动,而应反对无序失范的择校活动;不应反对公民在享受平等教育机会条件下的自由选择,而要反对在学校差别过大前提下的择校活动;不应反对处于能力和特长差异因素的择校活动,而要反对一切不正当利益相关联的择校行为。

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择校所引发的市场因素对学校的冲击,引导得好可以促进义务教育资源的供给和有效配置.再次,强调教育的可选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