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
(浙江选考)近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跨考点综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跨考点综合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跨考点综合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跨考点综合学案的全部内容。
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跨考点综合线索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历程时期知识定位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1。
国民经济恢复——奠基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建设(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2)作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2.对外开放的深入(1)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线索2——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时代知识定位-—背景表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出现了洋布、洋装、西餐、欧式洋房、自行车等辛亥革命以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落后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了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间的联系(1)政治: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巩固政权的斗争,建设中国特色三大政治制度,宪法建设等。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冲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
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解析:C “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
2.(2018·河南重点高中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等。
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解析: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新政权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和政府难以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制定系统完备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B项错误;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如三大改造,故C项错误;材料中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
3.(2018·河南郑州一模)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
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B 根据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不发达,不会出现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的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在1953~1954年逐步实现了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可知此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1949~1952年,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回顾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训
C.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D.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答案
12.(2017·衢州选考评估)社会各阶层的饮食和服饰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一 时期的饮食、服饰能反映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思想等。以下衣、食信 息对应反映的经济状况或社会思想不正确的是
A.1919年~1949年
√ B.1949年~1956年
C.1956年~1978年
D.1978年~1997年
解析 1949年~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与题中“新
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相符,故B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A.1946 19结49束年√B.159452.5 195167.1 C.129676.2 1976 0.04D.1978 1918.22
解析 从表格中材料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
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
造,但是存在着在改造的过程中过急过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和
农民积极性的提高,所以答案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答案
4.(2017·海宁选考评估)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 表(单位:%)。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单元总结课件
把企业推向市场
经济出现了活跃局面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第一次 鸦片战争以后
第二次 辛亥革命前后
第三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后
第四次 改革开放以后
历史背景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 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项目
时期
表现
原因
核心 内容 结果
新中国成立初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由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并存 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建立高度集 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
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 经验;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实 现工业化
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 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 公有化规模
意义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 业发展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 了生产力发展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 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2019/5/24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5/24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除此之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同旧制度决裂的思想反映,西方国家 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等,也是促使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环境 和重要原因。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人教版单元综合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南部分重点高中高三3月联考)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2.(2017四川成都二模)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
奕的这一认识( )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3.(2017山东济南一模)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
……驭夷之道,贵识夷情。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
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4.(2017湖北宜昌一模)谭嗣同《仁学》:“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下列与材料思想相似的是( )A.社会契约B.民主共和C.理性判断D.三权分立5.(2017山东威海二模)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思古篇》中写道:“……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
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
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表明严复( )A.重拾“中体西用”思想B.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D.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6.(2017河南开封一模)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欲图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2019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 专题整合提升
经济体制 从计划经济体制 转变为以计划经 济为主、市场调 节为辅的经济体 制
利弊影响 极大地解放了生 产力,有力地推 动了国民经济的 发展
[对点训练] 2.(2018· 泸州高三诊断性考试)1953 年 11 月 1 日, 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1955 年国家粮食部发行“全国 通用粮票”,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继面世,全国 2 000 多 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各种商品票证。这说明当时中国 ( )
一、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英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经 生产资料所 生产资料私有 有制 制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生产资料公 济为主体、多 有制 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 农、轻、重协 工业 调发展
西方模式(英国) 斯大林模式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 场 集体化农庄 高度集中的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 制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模式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对点训练] 1.(2018· 湖南高考考前演练)1953 年国家转入大规 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 1956 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 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促进这一体制形成 的主要因素应当是( A.苏联模式的影响 C.西方国家的封锁 )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
专题整合提升
个核心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大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 开放时期。 个时期 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 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年至今)。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思想和科教文艺热点难点突破含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思想和科教文艺1.工业化建设需要原始积累。
马克思说:“所谓的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原始积累是( )A.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1950年全国土地改革运动【答案】A【解析】新中国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生产者农民手工业者分离,同时通过统购统销等措施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故A项正确。
2.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时期连续十年间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对图中“C-D”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大跃进”运动促使农业产值提升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C.国企改革推动轻重工业比例协调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效【答案】B3.1961年3月以后,人民公社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的集市贸易,停办了公社食堂,实行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
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是( )A.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B.努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为实现包产到户做准备D.恢复先前实行的农村合作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的集市贸易,停办了公社食堂,实行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这些举措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
4.下图是我国1950年至1985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A至B时期,经济建设,急于求成B.B至C时期,一五计划,超额完成C.C至E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完善D.E至F时期,经济改革,初具成效【答案】D5.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答案】C【解析】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没有融入大量外资,故A项错误;1985年~1992年两权分离,与材料80年代初不符,故B项错误;1978年~1984年放权让利阶段,故C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故D项错误。
近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2021年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的全部内容。
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通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南长沙模拟)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 )A。
苏联模式的影响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
西方国家的封锁 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解析:A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与苏联结盟.1956年,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受苏联影响较大,带有鲜明的“斯大林模式”特点,A项正确.B、C、D三项非主要因素,均排除。
2.(2017·河北石家庄三模)1955年9月,陈云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中提出,在保持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出口一些工业品,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需的设备和原料。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综合检测A卷附答案解析
A.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B.均主张“中体西用” C.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D.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9.1904 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 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经 义三道,这次考试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
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历史动因。(7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5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以孔子为表征符号的中国哲学传入欧洲之后,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哲学的一些基 本 理 念 如 “ 道 ”“ 理 ”“ 太 极 ” 和 “ 一 阴 一 阳 之 谓 道 ” 的 辩 证 方 法 被 西 方 哲 学 家 看 作 是 “ 纯 粹 理 性”“绝对理念”“自然法”“自然神论”“无神论”“唯物论”“正反合”“两极相逢”“有机论哲 学”等等,在欧洲思想文化土壤里经过欧洲化的改造成为 17 世纪欧洲近代哲学孕育的重要元素,继而又 成为 18 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精神资源。欧洲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如莱布尼茨、伏尔泰、魁奈等人 都对中国哲学、中国思想文化十分着迷,以致造就了长达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入、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 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 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 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 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 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 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 法维新。从 19 世纪到 20 世纪,“中西会通”和“中西融合”的呼声在思想学术界不绝于耳。
2019通史B版届高考历史第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第讲改革开放
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
公平。③在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 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④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 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 要举措。
高考教材连线
重理解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
(1)原因
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发展。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趋势: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深化拓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在社会主义制
度下, 运行市场经济的关键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 表现为:①在
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 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 , 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②在
2.过程 (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 . 市场经济体制 。 (2)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基本框架。 (3)完善理论: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 公有制 .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初步建立: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建设成就 (1)经济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 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2)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课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
答案 D
第二十四页,共30页。
典题 精析
【例3】 (2013年广东(guǎng dōng)学业)1992年召开 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A.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栏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目
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接
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解析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高指夸标风(z等hǐ。biāo)
②人民公社化:一切财产(cáichǎn)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
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栏 目
链
③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 接
段,导致国民经济混乱,从1959年到1961年,我国出现新中国成立
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
第十四页,共30页。
考点 突破
3.国有企业改革。
(1)中心环节:__增__强__企__业__(_q_ǐy_è_)_活_,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①管理体制改革:实行间接管理,宏观调控。
栏
公有制 ②所有制改革:实行________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目 链 接
展。
按劳分配(àn láo fēn pèi) ③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_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工业化的起步。
(1)背景: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新中国工业基
础薄弱。
栏
(2)路线和任务:1953年提出和制定。
目 链
接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新课标Ⅰ)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人民版
3.(2016课标Ⅱ,31,4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
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答案 )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A 据题干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
评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
中。解题的关键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形势入手,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渐形成计 划经济体制等知识分析各选项。
6.(2014课标Ⅰ,31,4分,0.496)“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
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B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相对短缺时期的产物。实行该制 )
度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 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粮食 计划供应制度可以集中有限的粮食以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故选B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粮食计划供应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此时国家并未出现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
D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从漫画信息可知,1953年,资源
勘探队员来到深山叩开了“锰”“铜”“钨”“石油”“煤”“铁”等矿产资源开采的大 门,这说明当时中国重工业得以发展,反映了当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故选D项。1957 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排除A项;在古代中国已经开始了对 矿产资源的开采,排除B项;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 规律总结 “反映”类试题的答案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解答此类 题目要透过现象去寻找本质。
【原创】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总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
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
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
心亟待转移
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
流通、分配等领域
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来扩大生产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单元总结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问题整合
纵向连线·横向对比
一、专题整合 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项目
原因
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所
土地 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 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有制,实行农民土 地私有制
农业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 合作化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行中央领导,强化计划 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 制,片面追求工业化
发业展结多构种,改所变有企制业经管济理,调方整式产,把场企业推向市 实行政企分开等
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
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
经济出现了
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 力,工业得到发展
跃局面
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相同点
(1)都是在面临国内经济困难的背景下展开的 (2)都采用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 (3)都符合本国国情与经济发展规律,都是对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点击进入 检测试题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 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 丧仪式逐渐推广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
废除封建土 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土 地私有制 把土地等生 产资料变为 公有制,实 行集体经营
解放农村生 产力,促进 了农业发展 进一步解放 了农村生产 力
农业合作化
项目 内容 时期
原因 党的一些领导 人主观地认为 农业合作化规 模越大,公有 化程度越高, 越能促进生产 力发展 党中央在总结 教训的前提 下,决定实行 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内容
意义
人民公社 化运动
提高公有化程 挫伤了生产者 度和扩大公有 积极性,阻碍 化规模 了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在坚持公有制 前提下,实行 分户经营,自 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推动了 农业生产发展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 鸦片战 会,“洋货”大 第一次 争以后 量涌入,上海等 近代化大都市崛 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 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 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 推翻了封建帝 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 第二次 1912年 制,建立了中华 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 民国 活方式都相应地发生了变 化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 中华人 由于政府的强制 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人 民共和 第三次 行动,一些社会 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国的成 丑恶现象被取缔 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 立 温饱问题未解决 党和国家工作重 心的转移,实施 改革开 改革开放的伟大 第四次 放以后 决策,切实关注 民生,调动了各 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 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 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 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 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生活的变迁
•
• •
第二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水产养殖
畜牧养殖
乡镇企业 p87
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变化:由单一向多部门发展
4、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①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②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哪次会议上确 立的? 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什么? 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 工业国;(生产力范畴) 把解放初期建立在多种所有制基础上的新民主 主义社会转变成建立在公有制(包括全面所有 制和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范畴)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2、一五计划的实施
(1)、时间:1953-1957 (2)、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 (3)、成就: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的标志
结合课本83页“一五计划成果图”思考:产 业结构和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产业结构: 重工业为主,交通运输和轻工业共同发展
地区分布: 东北地区重工业,中西部新兴工业
3、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第一步: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最早地区: 安徽、四川 • 主要特点: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 作用: 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 实质: 农民主要在生产和分配上享有自主权,是农 村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综合探究
• 建国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经历了几次重 大变化?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封建所有制→农 民私有制 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农 民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全面建设时期的人民公社化-——集体所有 制→国有制 改革开放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所有制未发生变化,只是经营管理方式发 生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检测试题编者选题表1.(xx·湖南长沙模拟)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 )A.苏联模式的影响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西方国家的封锁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解析:A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与苏联结盟。
1956年,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受苏联影响较大,带有鲜明的“斯大林模式”特点,A项正确。
B、C、D三项非主要因素,均排除。
2.(xx·河北石家庄三模)1955年9月,陈云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中提出,在保持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出口一些工业品,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需的设备和原料。
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 )A.基本实现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B.力争使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相互促进C.优先出口工业品的计划得以实施D.农业集体化运动保障了工业化建设解析:B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一五”计划只是奠定工业化的基础,没有实现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出口一些工业品,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反映了工业化促进对外贸易,同时“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需的设备和原料”,反映了对外贸易促进工业化,故B项正确。
材料“保持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出口一些工业品”,说明没有优先出口工业品,故C项错误;D项反映的是苏联工业化发展的特点,与中国不符。
3.(xx·江西赣州期末)1956年初,周恩来在国务院第24次全体会议上告诫大家:“不要光看到热火朝天的一面。
热火朝天很好,但应小心谨慎。
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要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
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
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
”这表明“一五”计划期间( )A.改变了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B.全国掀起了“大跃进”高潮C.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D.出现了冒进的“左”倾错误解析:D “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但并未根本上改变工业落后的现状,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大跃进”运动掀起于1958年,与材料“1956年初”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要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
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表明“一五”计划期间存在急躁冒进的现象,属于“左”倾错误,故D 项正确。
4.(xx·江苏镇江一模)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化大革命”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
据统计,至1978年我国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
这一现象反映出新中国前30年( )A.农业技术过分依赖于国外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较严重C.农村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D.关注农业建设并取得成绩解析:D 过分依赖国外,与材料中“‘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不符,故A项错误;“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了农业发展,B项与材料中“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不符;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之后在全国普遍实行,与材料中“新中国前30年”不符,故C错误;“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表明农业发展,材料中“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表明关注农业建设,故D项正确。
5.1973年,周恩来说:“我国台湾有一个高雄港是自由港,没有税,吸引外资带着原料去建厂,利用台湾的廉价劳动力、劳务费,然后把商品回销外国,这样很多外资去台湾投资。
”同年,陈云提出:“要把一些界限划清楚,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框框束缚住。
”这些主张( )A.表明了建立自由港吸引外资的愿望B.明确了利用外资和自力更生的关系C.强调了打破贸易壁垒扩大市场的需求D.蕴含了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理念解析:D 材料反映了1973年周恩来、陈云均提出了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设想,但采用何种方式引入外资及外资利用程度二人均未做明确说明,故A、B两项错误;材料蕴含了打破意识形态对立观念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理念,而非强调打破贸易壁垒,D项正确,C项错误。
6.(xx·湖北七市联考)1988年8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价格改革的基本内容,也就是“五年内理顺价格”,前三年走大步,后两年微调,计划五年物价总计上涨70%到90%,工资上升90%到100%,政策一出台便在全国引起震动。
“物价闯关”很快就呈现出全面失控的趋势,出现了罕见的全国性抢购和挤兑存款的风潮。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价格改革过于急切B.物价存在“双轨”制度C.市场物资过于匮乏D.经济秩序严重混乱解析:A “过于急切”,与材料中“‘物价闯关’很快就呈现出全面失控的趋势”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五年内理顺价格”,没有涉及“双轨”制度,故B 项错误;全国性抢购与材料中“计划五年物价总计上涨70%到90%”直接相关,并非由于物资过于匮乏,故C项错误;材料中“价格改革”不等于经济秩序严重混乱,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物价闯关: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制定了几乎一切商品的价格,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引入,计划价格与市场经济的不兼容开始显现。
20世纪80年代初,价格双轨制诞生,“双轨”实际是“双规”,即同一商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有两种不同的贸易规则,计划内的那部分是计划价格,超产部分是市场价格。
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大大高于计划价格,“双轨制”滋生了严重的腐败现象。
当时国家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价格改革成为首要工作。
价格改革就是由行政定价改为市场定价。
1988年5月上旬,启动“物价闯关”:在短期内迅速理顺价格体系,从而让经济运行趋于正常。
由于在决策时,对通货膨胀的危险性等估计不足,导致“物价闯关”失败。
7.(xx·广西柳州摸底)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
这一决定( )A.有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B.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C.反映出产业结构亟待调整D.使改革进入了新阶段解析:A 材料“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表明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有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故答案为A项;材料并未强调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未体现外向型经济,故B项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D项应指“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8.(xx·山东潍坊一模)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 )A.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B.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D.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解析:D 材料反映了在服饰上新旧并存,材料不涉及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故A项错误;据材料“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可知东西方文化不存在冲突加剧,故B项错误;仅从服饰看不出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据材料“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可知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代表不同的政治主张,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故D项正确。
9.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解析:C 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说明剪发齐眉影响到了全国各地,包括乡村和城市,但是材料仅仅提到成都妇女多剪发齐眉,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近代中国一直在提倡,但并没有深入人心,政府认为妇女剪发齐眉梳流行的男式发型有伤风化,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政府限制妇女剪发齐眉梳流行的男式发型的行为,体现当时妇女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政府的处罚措施没有法律依据,体现不了民国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
10.(xx·辽宁大连测试)西班牙人雷玛斯于1911年6月24日在上海虹口建筑虹口大戏院,新兴的娱乐方式电影开始进入我国民间。
当时上海自治公所针对电影的放映,曾公布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
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解析:B 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从在上海虹口建筑虹口大戏院,放映电影可知当时上海的人们思想较为开放,能接受新兴的娱乐方式;从材料中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办法“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可知有封建保守内容,故B项正确。
从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可知,旧的风俗习惯受到一定影响,但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以夜间12点为限,不能体现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故D项错误。
11.(xx·山西太原期末)清末提倡平等的新派人物,往往不愿乘坐人抬的轿子,而宁可坐较低等的人力车。
但有人作竹枝词,讽刺这些新派人物:“短小轻盈制自灵,人人都喜便中乘。
自由平等空谈说,不向身前问弟兄。
”这说明( )A.交通运输工具向近代化转变B.清末社会变革平等意识高涨C.社会风气受到客观条件制约D.人力车能体现社会地位平等解析:B 材料的侧重点不是要说交通工具的变革,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新派人士提倡平等不愿乘坐人抬的轿子而坐较低等的人力车,被人讽刺为空谈自由平等,可知全社会都在推崇平等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移风易俗,没有强调其制约因素,故C项错误;人力车不能体现社会平等,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