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教师要对“研究性学习”有清楚、全面、正确的认识
1.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它要求学生在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采取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并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把现存结论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倡导学习要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融为一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使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式和谐统一,革除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研究,以致压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思维和智力发展的弊端。
2.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供的,也可以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中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辩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2)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由于学生要研究的问题多数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开放性的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并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而且,开放性的学习还将培养学生们开放性的思维,使他们突破“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
(3)研究性学习课程是自主型课程
它既赋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
学生一旦认识到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都取决于自己或小组的努力,感到背负着一种责任时,其主观能动性就会调动起来。
(4)研究性学习课程重结果更重过程
和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宝贵的感受和体验,学会关注社会、与人合作、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施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过程性;要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明确“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融入社会,深入认识学习的价值,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达成以下目标:
1)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而不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更多的是指导与合作,发现学生的潜能,感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构建新型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主观能动性被抑制,不利于个体创造力的提高。
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将着力于改变这种被动的、“克隆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开放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将学习的园地从课堂拓展到了课外,学习的对象从书本拓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的规模从“单兵作战”转变为“集团作战”,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将带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a.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直接体验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它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质疑、求证、动手、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乐于动手、乐于求知的积极情感,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增强科学精神。
b.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形成结论并将它完整地表达出来,使学生能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对信息进行处理、利用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围绕主题主动、多渠道地收集相关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甄别、加工、处理,提出质疑,并进行求证,促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途径,使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d.培养合作精神与能力
现代社会,合作往往比竞争更重要。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创设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精神,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e.促进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自主研究活动,要求学生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成果,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f.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研究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生活,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社会调查与实践,将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g.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增强自信
学生的能力是存在于多方面的,研究性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大舞台,后进学生能发现自己潜在的长处,从而使师生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习优秀的学生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强紧迫感。
4.熟悉我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
流程如下:动员与培训阶段——选题、组合与方案初拟阶段——开题论证阶段——实施阶段——总结、撰写研究报告阶段——结题答辩阶段——课题成果评审、交流阶段
二、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挑战
1.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权威受到挑战
长期以来,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来源。
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了老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便在老师专业范围内,也是他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同时,学生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得多元:教材、参考书、杂志、互联网、有关专家等,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许多老师在这时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如知识结构单一、
知识面狭窄、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认识不足等问题,从而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这正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2.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特征,学生有选择教师的权利,即允许学生自由地在全年级甚至在全校选择自己的课题指导老师。
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3.教师由个体走向合作
学科教学要求教师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知识。
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完成指导任务,所以就需要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学会合作。
(二)角色变化
为应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巨大挑战,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角色发生新的变化,概括起来有:
1.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是他工作的前提条件。
作为参与者,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2.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组长管理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质量的不同,小组中还会出现矛盾和情绪波动等,所以,教师还要作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
如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课题组研讨活动,组内出现问题时找学生谈话,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保持激情。
3.共同指导学生的合作者
许多研究任务的指导,已不是一个教师单独能驾驭的,必须与同事合作,既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这样做,能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调,是教师职业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
4.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去寻找、发现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
三、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教师要把握“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的几条原则
1、“小题大做”的原则“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自主性较强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以,要指导学生从小处着眼,但“小题”要“大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是小课题,也要一丝不苟地做好各项工作。
千万不能“大题小做”,敷衍了事。
2、注重过程的原则研究性学习既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但是,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学生的参与研究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的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与判断等。
因此,更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重视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等。
3、注重应用的原则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关注诸如社会的环境保护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发展问题、人类自身的发展问题等。
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又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结构。
因此,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更重视知识综合的能力,重视学生主动探求、创新的勇气和综合能力等在更高层次的发展。
4、注重体验的原则研究性学习评价高度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或跨学科、综合式学习中,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方法、原理等的体验。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学生在实践中既发展了观察、思维、操作和表达等基本能力,更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
因此,评价应十分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如社会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5、注重全体的原则研究性学习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评价的价值标准应多样化(可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体现注重全体、实施个别化评价的特点。
同时,在评价中重视个人表现,但小组成绩是重要参照和基础。
6、注重激励的原则研究性学习评价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二)重点指导的部分
1、选题的新颖性课题研究应有新意,要指导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从课堂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新情况、新形势去发现、提出新问题,也可以是已经有人研究了,但对中学生而言是“新”的课题。
因此要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关注媒体和网络信息,多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如很多的调查类课题“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关于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对生活小区规划和发展的探讨”、《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人口问题》、《关于捐献器官的问题》等都有很好的社会意义。
《吸烟对人体的危危害》、《中学生的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家庭燃料使用情况调查》、《“二手烟”的危害》、《电池与环保》、《饮料与健康》等与家庭生活、自身健康有关。
《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对她们日后专业选择
有重要意义。
又如:《我看素质教育》、《中学生读书调查》等。
2、课题名称的规范性课题一般分为社会调查、科学实验、读书报告和设计方案等四类,一般课题名称都应用“研究、思考、调查、比较、实验、预测、影响、应用”等词语来界定,这样才规范。
如:“软件店正版软件的销售情况及思考”、“对中学生校服的调查与研究”、“对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思考”等。
3、课题的可行性这是一个重点。
一个课题研究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可行性的高低。
各位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指导:
①尽量将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学科学习结合,与日常生活结合,并考虑其应用价值。
如研究中学生的校服、早餐、阅读习惯,研究我市绿化状况、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等;
②考虑研究所需条件是否能得到保证(如实验仪器、专家指导、经费、时间、能力等);
③指导学生采用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
应根据各自课题的性质和自身能力来进行选择,有查阅资料法(查阅文献、网上查询等)、科学实验法、观察法、参观访问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
④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研究步骤,对每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取得的成果作出安排,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⑤协助学生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何在,并就其解决办法进行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如果发现不能解决,可能方案就要做出修改,比如缩小研究范围、更换研究内容等。
在此基础上,指导老师应随时与课题研究小组保持联系,了解研究进展,提供建议,进行监督、控制,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
4、课题开题报告的格式
编号---------
课题名称课题导师课题组成员课题组长课题的由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可靠性分析进度计划小组分工预期成果表达形式5、指导课题研究
要求学生做摘要、写札记、做调查(设计调查表)、查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写综述等。
6、指导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格式:1)题目 2)、摘要 3)、引言 4)、研究过程 5)研究结果 6)、分析和讨论7)、结论 8)、注释和参考文献 9)、附件 10)、致谢。
四、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评定
学分评定由指导老师评定学分,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有五个方面的材料:①开题报告;②活动过程记录;
③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④总结与体会,研究成果,结题报告;⑤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的结论。
具备以上五个条件,则给予相应的学分。
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教科室复议。
2、评定原则
(1)参与性
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则不能得规定的学分。
(2)过程性
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
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
(4)规范性
学分评定首先进行自评、组评、师评,然后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评定过程
第一: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
每班提供1个优秀课题,由教科室负责,年级组组织进行全校公开展示,评出学校一、二、三等奖。
第三:指导教师组织、考核和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
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第四:指导老师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评定学分,教科室审核备案,教务科组织学分确认。
五、研究性学习整体时间安排
高一第一学期:1∽8周,课程辅导;9∽12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13∽14周,开题报告;15∽17周,课题研究。
高一第二学期:1∽4周,课题研究;5∽6周,中期交流;7∽14周,课题研究;15∽17周,结题与评价。
高二第一学期:1∽4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5∽6周,开题报告;7∽15周,课题研究;16∽17周,中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