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 •比喻。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

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

体。再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借代。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如: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她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例:知否,知否?应就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与“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与花,写叶的茂盛与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绝句》)

3 •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与语意双关。双关

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就是无晴却有晴。”“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杨柳"表面上指的就是杨花、柳絮,实际上指的就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

4 •夸张。夸张就就是把事物夸大或缩小,它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与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再如: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比拟。就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例: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瞧斜阳,唤起鳞鳞细浪。(张孝祥《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 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令人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7 •反复。指某些词句多次出现,达到强调事件,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效果。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再如“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

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

8•互文。就就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这里左右、东西都种上了松柏、梧桐,枝枝、叶叶都相互覆盖、交通。

例: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9•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0 •设问。就就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瞧法说出。开篇设问,可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可以承上启下;结尾设问,可以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

《蜀相》)再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1 •通感。就就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一种感觉写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就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首句“隔彩霞”渲染了奏乐的环境,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第四句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以上两句用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