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陶模_陶范_泥芯的制作工艺研究_岳占伟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

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块范法和失蜡法两种基本的方法,此外还有分铸法、焊接法等工艺。

块范法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先民最先采用的,是整个青铜时代中应用最广泛的青铜器铸造法。

其法步骤如下:1 .制模模也称为母范、作模。

其原料可选用陶、木、竹、骨、石等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

具体选用何种质料要由铸件的几何形状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方便。

一般说来,形状细长扁平的刀、削的模,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为模,以便拨塑。

2 .制范制范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沙。

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除了外范,还要用泥料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间隔距离就是所铸器物的厚度。

一般说来,用来做外范的泥料中,泥土(最好选择粘土)含量大些,用来做芯的泥料则要含砂量大些,颗粒较粗些。

范的泥土备制极细致。

采集好的泥土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符合一定比例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其间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使之定性。

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能得心应手。

制范的过程中,在掌握好调配泥料含水量的同时,还必须混有其他的东西,比如草木屑、草料、烧土粉、炭末或者其他有机物之类,这是为什么呢?范在成形以后是要经过高温焙烧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范因不耐烧变了形状,那么范所塑造的青铜器物也会走了形,而这些在高温下不容易走形的材料加进去之后,可大大减少收缩率来保持器物的原形,并利于透气,避免在塑成后因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

从出土发掘情况来看,陶范最为常见。

陶范的泥料泥土的含量可以多一些,其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

泥模在塑成后,要在室温中慢慢干燥,纹饰要在干度适当时雕刻。

殷墟青铜器陶范材料的组成及结构研究

殷墟青铜器陶范材料的组成及结构研究

傅 立 叶变换 红 外光 谱仪 ( 国尼 高力 公 司 ) 美 ;
122 实 验 方 法 ..
采用 盐 酸饱 和氯 化铵重 量 法测定 氧 化硅 含量 , 磺 基 水杨 酸 比色法 测定 氧化 铁 的含 量 , 天青 S比 铬 色法 测定 氧 化铝 的含 量 , 用原 子 吸收法 测 定氧化 采 钾 的含 量 . 用 红外 吸收 法 确定 陶范 的 组 成物 质 , 采
另 外还 测定 了 陶范不 同层 和 当地 原生 土 的烧失 量 。
《 墟 发 掘报 告 》 中指 出殷 墟 铸铜 遗 址 出土 有 细 殷 泥料沉 淀坑 , 明 当时 已有 了泥料 精选 工序 。这些 说
表 明许 多研 究 者认 为 古 陶 范存 在 分层 现象 ,不 同 的层 采 用 的材 料 可 能 不 同 , 是 文 献 【] 没 有 表 但 1并 - 3
分分 析 相 结合 , 定 殷 墟 陶范 材 料 是 哪 几 种 物 质 组成 的 , 种 物 质 的 结 构性 能 以 及 在 陶范 中所 占 比例 , 理 论 和 实验 中分 析 确 每 从
各物 质 所 起 的 作 用 , 究殷 墟 青 铜 铸 造技 术 的 奥秘 和如 何 准 确 阐释 商代 高超 的 青 铜 器铸 造技 术 。 探 关 键 词 : 分分 析 ; 成 分层 ; 陶 范 古
人研究殷 墟青铜 技术提供 了依据 。陶范制 作技术 水 平是决定 铸造技 术高低 的基本 条件之 一 。人们通 过 研究 发现商 周青 铜 器用 陶范 具有 良好 的可 塑性 、 可 雕性 、 湿强 度 和 干强 度 、 够 高 的耐 火 度 和低 收 缩 足 率、 足够 好 的退 让性 及充 型性 能 、 的高温 膨胀 性 、 低 低 的发气 量 以及 低 的蓄 热系 数『 l 1 。 文献 表 明殷 墟 陶范 已经 存 在 “ 层 ” 陈 志 达[ 分 , 2 1

殷墟博物馆讲解词

殷墟博物馆讲解词

殷墟博物馆讲解词博物馆外部入口处游客朋友,您现在看到的是殷墟博物馆的外观。

殷墟博物馆坐落在洹河岸旁,是一座地下博物馆。

这样的设计符合现在世界上遗址保护的理念,同时尽可能地与整个殷墟遗址景观相协调。

从平面上看,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中心高出地面3米的这个青铜结构,象一只巨大的青铜鼎,代表着商代的青铜铸造已经达到了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这里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馆。

馆内展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国以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

在您去地下博物馆的入口处,有一个图案,是儿子的“子”,在商朝是王族的姓。

它是我们博物馆的馆标,是从青铜器上直接复制下来的,字形看起来很富有生命力,好像在引导我们向前走。

顺着“子”的指引,现在您进入时间走廊。

在您的右手侧的地板上,有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时间走廊。

从民国开始,让我们一起穿越三千年时空隧道走进历史,走进殷墟。

因为每个朝代的时间长短不一,所以青石板的长度也是按比例来铺设的。

您走在这条时间走廊上,真可谓“一步跨百年”。

当您走到西周公元前1046年时,就是周与商的交界。

那么跨过这一年,您就走进了三千年前的商代了。

主题水院游客朋友,现在您看到的这一方水池就是主题水院。

请您站在水池的旁边,边欣赏边听我讲解。

首先,请您抬起头来,您看到青铜板内壁的图案吗?它是从青铜器上直接摹刻下来的,它的边框是个“亚”字,在商朝它代表有一定职位的人,通常这样的人是拥有兵权或军权的人。

然后,请您再看水底,有一个用青石板拼成的龟腹甲。

上面有董作宾先生的一首甲骨文诗句:“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意思是:太阳照在树林的树梢上,时间进入黄昏,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荡起层层波纹。

很有一番诗情画意!董作宾先生是第一个主持殷墟科学发掘的专家,也是迄今为止在考古界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这个主题水院也在告诉我们,甲骨文和青铜器将是我们接下来要参观的精彩部分。

中国青铜时代失蜡法百年研究史略论

中国青铜时代失蜡法百年研究史略论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42卷(2021年)第1期:136—149The Chinese Journal fo r the Histor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42 (2021 )No. 1中国青铜时代失蜡法百年研究史略论杨欢(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安710072)摘要中国青铜时代是否存在失蜡法,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的重 要问题。

本文在详细梳理百年研究史的基础上,以重要器物出土与新研究方法的采用为节点,将此研究分为完全失蜡法期、半失蜡法期、完全块范法期、块范法与失蜡法胶着期、空腔器物失蜡法工艺细节对比研究期五个阶段。

研究显示我国青铜时代中原核心区基本使用块范法,但至迟秦时已可熟练使用失蜡法铸造器物。

战国中晚期,草原文化与滇文化等边缘地区偶见受其他文明影响的失蜡法器物。

对空腔器物范芯表面有机成分的检测,或可给我国青钢时代失蜡法使用问题以明确答案。

关键词中国青铜时代失蜡法铸造研究史中图分类号N092:K876. 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1441(2021)01-0136-14公元前三千纪左右,人类开始使用青铜。

从那时起,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的青铜铸造 工艺当属失蜡法。

公元前两千纪前后,中国工匠开始使用块范法铸造青铜器,由此开启了 我国独有的、以块范法铸造青铜容器为主要特征的青铜时代。

不同于其他文明,青铜器在 我国先秦时期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祭祀 与战争中青铜器是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

张光直先生认为商周时期王朝迁都,是为了更 加靠近铜原料产地,先秦时期“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利”[1]。

正是因为商周青铜器在当时的 独特地位,故可借助青铜器的研究,对古代社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铸造工艺的研究是青铜器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资料显示我国商周时期的青 铜容器基本为块范法铸造,诸多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资料也日益证明着这一点。

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

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

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
1、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

当时工艺制作大致包括制石器、制骨器、制陶器、纺织、编织等。

在出土的陶器上面曾发现有布纹的痕迹。

另外在个别陶器的底部还发现过席子一类的编织物印痕。

制陶技术基本上仍处于手制阶段,普遍采用泥条盘筑法。

小件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制,部分陶器的口沿还发现有慢轮修整的痕迹。

陶器品类以细泥红陶与夹砂红陶为主,灰陶较少,黑陶尤其罕见。

个别遗址内还发现过少量近似白陶的器物,主要有磨光、拍印和彩绘等几种装饰方法。

纹饰以绳纹、线纹最为常见,篮纹、弦纹、划纹、附加堆纹等次之。

在个别器物上印有席纹(如罐底、瓶耳部分,但未必是有意印上的)。

以彩绘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最为突出,多施于细泥红陶的碗、盒、罐上面。

常见器形有:瓮、罐、瓶、盆、盂、盘、碗、杯、钵、甑、釜、灶、鼎、器盖等。

其中以小口尖底瓶最为典型。

由于年限或地区不同,往往在某些器物的造型和纹饰上有所区别,因此可以进而复分为几个主要类型。

2、殷周时代制陶工艺:
殷墟90年考古的出土陶器所见,殷墟陶器分普通陶器、白陶、硬陶、原始瓷和釉陶等多类,以器类计共有20多类,广泛出于当时的生活和手
工业生产场所以及墓葬中。

普通陶器和白陶大多为本地生产,硬陶、原始瓷和釉陶可能产于南方的长江中下游一带。

殷墟陶器从文化风格角度看有14组以上,据此可进一步探讨殷墟文化的内部构成以及形成、变化过程,也可探讨殷墟文化与商文化其他类型、商文化与周边青铜文化的关系以及人群的互动等。

殷商青铜器解析及青铜元素在当代安阳城市中的艺术形式体现-完整版

殷商青铜器解析及青铜元素在当代安阳城市中的艺术形式体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殷墟位于中国的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区的小屯村,它是我国殷商时期的首都遗址,具有悠久的历史,殷墟记载了殷商的文化和发展,殷商的文明在我国的《史记》里有详细的记载,自从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后,殷墟的位置就陆续被学者证实是在小屯村一带,并在1928年的10月进行发掘,我国也在1961年将殷墟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而且在2006年7月被收录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时是以高票通过,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殷墟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是具有重要的地位,高票通过的事实证明了世界人民是肯定殷墟文明,因此殷墟是值得我们是研究它和了解它的、由于甲骨文这一人类古老文明的发现,才得以确定商朝晚期都城(BC1300年)遣址就在安阳小屯村。

而为了寻找更多的甲骨文,考古学家揭开了尘封在殷墟地面上的历史泥土,为我们复原了屹立在东方的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奴隶制王朝的都城。

殷墟出土的大批珍贵的甲骨文、瑰丽诡秘的青铜器、秀美精巧的玉器、端庄华丽的内陶,以及大批的陶器、骨器等遗物,再加上深邃的王陵大墓、规制不同的甲组、乙组、丙组建筑基址和平民居住区、墓葬区、大规模的铸铜遗址和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等等,是商王朝辉煌历史的物化。

当年的商朝人,就在殷墟这块土地上,上演了威武雄壮的史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前进……1.1甲骨文与殷墟的发现据历史记载,商朝的后期是非常繁华的,到处是车马酒池、歌舞升平的不眠之夜,这一切都与商纣王的不务正业有关,历史上对商纣王的评价是好色好饮的无能之君。

但这一切并未能维持太久,商纣王在公元前1046年与牧野发生战争,并且战败,进而在商朝的登鹿台引火自焚,商纣王带着殷商的繁华一起消失在大火中,以往车水马龙的殷商朝变成了满目疮痍的废墟,一个无能的商纣王将一个拥有600多年的殷商王朝无情的埋在了底下,从此,商朝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再无人提起。

在历史上有提到殷墟二字的就只有在秦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时,项羽和章邯结盟是所说““洹水南,殷墟上”,后世史书对殷墟的记载资料甚少,只因为到了明朝殷墟的遗址被建立起小屯村,曾经的王朝变成了分布在我国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村镇。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冶金史话 2012-08-17 商周的先民,采用范铸法铸造出了许许多多青铜器,在学界没有争议。

采用范铸法的工艺概念,是在陶模上夯制泥范,在学界似乎也没有争议。

明显有争议的问题在于,模是什么样的模?是整体雕塑的模?还是分型制作的模?整体模在商代有没有这种雕塑技术?分型制模又是怎样分型?纹饰是怎样制作的?是制作在模面还是制作在范面?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在对商周青铜器范铸工艺的研究中,并没有共识。

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由于表面纹饰多是凸起较高亦较为复杂,因此被看作是较高的艺术品。

其纹饰的制作技术,也被看作是具有高超绘画或雕塑技艺的人制作的。

包括笔者在内,并无人否认这些青铜器为精美的艺术品。

但问题在于,商周时期的范铸工匠,真的都具有雕塑与绘画的高超艺术技能吗?为了探索商早期至西周青铜器的造型方法,以及青铜器表面的纹饰制作技术,2007年4月-2009年4月,我们断绪对商早期斝、商晚期鼎、簋及西周早期尊做了范铸模拟实验,共历时两年。

制作模具数十个,制作泥范数百块。

在这里,首先需要明确范铸模拟实验的概念性问题,模拟实验的目的,是为澄清当时的工艺技术,以及工艺技术与铸件的关1系,不是为复制出一模一样的青铜器。

这就意味着范铸模拟实验必须从零开始,不能用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当模翻制。

如果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表面翻制,不论采用何种工艺进行铸造,都属于复制,即使我们铸得与出土原件一模一样,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这是因为,器物的型是商周的先民创造的,我们没有经过原始的造型,无从认识商周先民是怎么一步步制作出模的型,也就无从了解先民的造型思想,后面翻范的工艺就更没有实际的意义。

这样翻制的纹饰,亦是商周先民的创造,我们又没有经过纹饰创造的制作过程,将同样解释不了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工艺。

所以,这种实验充其量只是属于复制性质,不能从根本上说明商周范铸工艺中的问题。

为了探索商周的范铸工艺,我们不在出土实物上拓模,完全从零开始设计器物的几何形状,采用当时具备的工艺技术,从制作原始模开始,经翻阴模、翻阳模到夯制泥范及在范面手工制作纹饰,直至浇铸出青铜器。

古代中国的安阳殷墟文化

古代中国的安阳殷墟文化

古代中国的安阳殷墟文化中国与欧洲不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中国历史上,殷代是一个重要时期。

安阳殷墟文化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殷代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处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其文化史和考古价值都非常高。

一、安阳殷墟的发现和研究安阳殷墟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距离郑州约70公里。

该遗址共占地36万平方米,分为大中小三坑,由商代后期至西周晚期12个朝代的王室、贵族和富豪所建,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安阳殷墟的发现与考古研究,开始于1928年。

当时,河南省政府以“大营县”为名,开始对其进行了调查和勘探。

从1930年至1937年间,中国科学界的许多考古学家都曾来到这里进行挖掘和研究。

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及其研究,持续了多年。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大量有关殷代的文物和文献资料。

这些资料涉及到殷商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二、安阳殷墟文化的主要特征1. 形成时期长从殷墟所出土的文物来看,安阳殷墟的文化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和东周前期的时候。

这里是商代的中心地带,也是商周盛世的发源地之一。

安阳殷墟文化的影响范围广泛,长时间地影响了中原地区的历史进程。

2. 文化底蕴深厚安阳殷墟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

安阳殷墟所出土的文物包括了青铜器、玉器、陶器、铁器等丰富多彩的器物,这些都是殷商文化艺术的瑰宝。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甲骨文、金文、竹简等各种文献资料。

这些文物资料的发现,使得研究殷商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青铜器文化安阳殷墟以青铜器而著称,青铜器文化是安阳殷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殷代时期的青铜器,因其工艺精湛、造型奇特、题材丰富而备受瞩目。

这些器物既是殷商王室的象征,也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

青铜器被广泛应用于礼仪、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成为殷商文化的一大特色。

4. 祭祀文化安阳殷墟还以祭祀文化而著称。

殷墟研究报告总结 (2)

殷墟研究报告总结 (2)

殷墟研究报告总结摘要本文总结了对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考古遗址——殷墟进行的研究。

殷墟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境内,是商朝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的研究,揭示了商朝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本文主要介绍了殷墟的发现历程、发掘成果以及对历史和考古学的影响。

1. 引言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

其文化遗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发展以及早期文字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考古学家对殷墟进行了多次发掘,逐渐揭示出了商朝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文将重点总结对殷墟的研究成果。

2. 殷墟的发现历程殷墟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99年,当时一位名叫王襄礼的农民在挖井时不小心发现了一些青铜器和陶器。

这一发现引起了当时的学者们的注意,并吸引了更多的考古学家前来对殷墟进行研究和发掘。

经过长期的发掘工作,殷墟被证实是商朝的都城遗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殷墟的发掘成果在对殷墟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遗迹,这些遗迹以及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文物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线索。

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文物的分析,能够窥见商朝社会的组织结构、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3.1 青铜器殷墟发掘出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造型精美,制作工艺高超。

通过对青铜器的研究,考古学家们得以了解商朝时期的冶金技术和社会经济状况。

青铜器除了作为实用工具和武器使用外,还具有宗教仪式和礼仪活动的功能,反映了商朝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

3.2 陶器殷墟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包括各种器皿、壶、罐等。

这些陶器在形状、纹饰和装饰方面展现出商朝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陶器的研究,考古学家们可以了解商朝人民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他们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3.3 甲骨文在殷墟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的一种文字,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学者们能够还原商朝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形态以及宗教信仰。

考古发掘中所见殷墟商人环保意识之一斑

考古发掘中所见殷墟商人环保意识之一斑

考古发掘中所见殷墟商人环保意识之一斑岳洪彬岳占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年来,在殷墟田野考古发掘的居住址附近,经常发掘到看起来象夯土建筑类的遗存,以2005年在安钢150吨转炉发掘工地T3南壁剖面图为例(见下图)。

这类遗存通常有四个特征:1.通常位于殷墟商人的居住遗址附近。

2.遗迹的整体形态呈规模较大的坑状,多为利用不规则的废弃取土坑。

面积通常在30平方米以上,有的可达100平方米,甚至更大,深度普遍在3米以上,有的可达5米左右。

3.坑中堆积均由两部分文化层上、下叠压而成。

下层全部为灰土堆积,多分成30-50厘米厚的大层,包含大量陶片、炭灰和动物骨骼等日常生活废弃物;上层均为纯净的黄土,不分小层,厚约50-80厘米。

下层灰土堆积多较松软,偶有踩蹋或其他施平夯的加工痕迹;上层黄土堆积有明显的施夯现象,多数为平夯,偶见集束小棍夯,很难揭出夯层,但夯打质量普遍较差。

灰土通常堆积于坑中,经过夯打的纯净黄土层分布范围较大,通常覆盖整个坑口,中间位置的黄土层常有下沉现象。

4.纯净的黄土层面上不见与建筑有关的柱洞、柱础、墙基等与夯土建筑相关的因素。

这样的遗迹现象,在以前的殷墟考古发掘中常可见到,由于都没有发现与建筑有关的迹象,通常被判定为晚期破坏较甚所致,在公开发表的简报或报告中也常因无柱网布局、建筑结构不清而不做报道,或者把这类遗迹现象作为残破严重的房址仅报道数目而已。

关于这类遗存的性质,包括笔者在内长期参与殷墟发掘的学者,也常感困惑:为什么殷墟人习惯把房基建在大灰坑上?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推理,错误之处在于我们都先入为主地把此类遗存判定为建筑遗存了。

那么,如果它不是建筑遗存,其性质应该是什么呢?《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的“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对我们判断这类遗存的性质非常有启发。

殷代法则的严酷是有史可考的,若把废弃的灰烬等生活垃圾随便弃置于道旁,就要被砍断双手。

看起来似乎过于严厉,东周时期子贡也以为重,问之仲尼。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陶水管与陶器的对比研究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陶水管与陶器的对比研究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陶水管与陶器的对比研究李乃胜;李清临;郭峥栋;何毓灵;岳洪彬;岳占伟【期刊名称】《分析测试学报》【年(卷),期】2008(027)009【摘要】采用X射线荧光(XRF)、X射线衍射(XRD)、热膨胀(DIL)等分析手段对比研究了安阳商代陶水管的制作工艺,发现陶水管化学成分中各类熔剂的质量分数均略高于对比陶片中熔剂的质量分数,CaO、K2O、MgO等助熔剂与Al2O3的质量比进一步证实该现象,而这种差异性则外在地表现为陶水管的气孔度低于对比陶片以及陶水管热膨胀曲线中出现玻璃化现象,该结果表明陶水管原料应为一种易熔粘土,或者在沉淀粘土中人为地掺和了草木灰类掺和料,这有利于陶水管烧制与成型,有助于熔剂在熔融状态下,较好地进入陶水管中的空隙,使陶水管变得更加致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陶水管的渗水,显示出陶水管制作工艺的特殊性.此外重烧曲线表明陶水管的烧成温度较高,基本已达1 000 ℃.【总页数】6页(P936-941)【作者】李乃胜;李清临;郭峥栋;何毓灵;岳洪彬;岳占伟【作者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29;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1000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72;K876.3【相关文献】1.陶寺遗址出土泥质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与研究 [J], 王增林;何驽2.陕西、河南地区出土唐代釉陶器釉层剥离原因分析 [J], 赵作勇;成小林;崔剑峰3.浙江小黄山与河南贾湖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化学组成的WDXRF分析研究 [J], 陈茜茜;杨玉璋;张居中;崔炜4.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的科学研究 [J], 容波;赵倩;武志江;郑豪;赵静;罗宏杰;李强;马艺蓉5.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尸骨为殷商时期医学史研究提供依据 [J], 新华网(来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殷墟陶范及其相关的问题

殷墟陶范及其相关的问题

作者: 陈志达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269-277页
主题词: 陶范;三角形;殷墟文化;苗圃;历史语言研究所;出土;殷代;铜器;铜工艺;三十年代
摘要: <正> 一早在三十年代,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安阳小屯村东北地发掘殷代宫殿宗庙遗址时,发现了一批陶范,器形有觚、爵、簋、罍、镞、矛、车饰、铜泡等,另外,还有少量陶模和一些内范。

后来,石璋如先生又补记了卣、鼎、彝、壶、戈等陶范,并就这批资料对殷代铸铜工艺进行了论述。

但是,由于以往出土的陶范,没有一件能复原为整器的,因而他的某些推测未免有疏漏之处。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安阳苗圃北地发掘了一座规模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纹饰的要求即可,而背范一般较厚,为基体,起支
如 爵 范 (2003AXST2506B ③ :5 ) , 左 分 型 面 上 有 一 些 撑 作 用 , 且 背 范 含 砂 量 较 高 , 结 构 较 疏 松 , 提 高 了 陶
淡红色细泥浆(图版二〇)。 少数背范手指印内残留
范 的 抗 冲 击 强 度 。 如 盖 范 (2003AXSH416 ③ :12 ) , 面
范 , 夹 砂 , 没 有 分 层 线 。 如 陶 范 (2004AXSH681① :4 ) 印 痕 ( 图 版 二 一 ) 。
夹砂,不分层,红褐色,表面呈灰色,有较多烟炱(图
陶范中面范多为精料,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翻印
版一八)。 有的面范表面和分型面上有烟炱。 如盖范
陶模上的纹饰, 陶模上的花纹越精细要求面料越精
活块模也多为附件模,也单独制模,有兽头模、 柱帽模、圆泡模等,用之在泥范上压印出兽头范、柱 帽范、圆涡纹等。它们背面多有一捉手,便于手持。如 兽 头 模 (2000AGT15 扰 坑 :1 ) , 正 面 饰 一 浮 雕 兽 头 , 背 面 隆 起 ,有 三 个 较 深 的 手 指 印 ,便 于 手 捉 (图 版 三 )。 用之在泥范上兽头位置预留的壁龛内压印出兽头范 及 其 型 腔 。 柱 帽 模 (2003AXST1906 :01 ) , 正 面 呈 圆 锥 形,饰圆涡纹,背面隆起,削为片状捉手,捉手下部有 一穿孔(图三,图版四)。 可用之在泥范上压印出柱帽 的 型 腔 及 纹 饰 。 圆 泡 模 (2000AGT10③ :3 ) , 正 面 饰 凸 起的涡纹, 背面有数个手指窝印, 便于手捉 (图版 五)。 可用之在泥范上圆泡的位置压印出圆泡的型腔

朵局部脱落痕迹观察,兽头的耳朵是贴塑上去的,其
他部分是刻划的(图版一〇)。 因贴塑的花纹易脱落,

且不易掌控纹饰整体高度保持一致, 故采用此法的
模较少。

图版六 簋(瓿)模
图版七 簋(瓿)模
(2003AXST1806⑥:9) (2003AXST1906⑥:20)
陶模的施纹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减地法,多 数陶模采用此法。 即在设计好的陶模表面刮去一层 除主体纹饰以外的其他部分,使主体纹饰凸显出来, 然后再雕刻、修整主体纹饰及部分地纹云雷纹,有的 地纹云雷纹是在翻制好的泥范上直接刻划的。 有的 陶模先绘画好纹饰图案,即先打好草稿,再进行减地 雕 刻 。 如 鼎 模 (2003AXSH227 :24 ) , 表 面 所 饰 的 兽 面 纹和倒立夔龙纹即是采用减地法制作的, 主体纹饰 身上的花纹是雕刻形成, 在花纹的底部可以看见清 晰的刻痕,花纹断面与器身没有分层,因此可以判断 不是泥条贴塑而是雕刻而成(图版八)。
(2004AXSH664 ⑩ :144 ) , 红 褐 色 , 分 层 线 明 显 , 面 范 细 。 然 而 精 细 面 料 的 耐 热 性 较 差 , 浇 注 时 容 易 造 成 陶
薄,泥质,背范厚,夹砂,面范表面有少量烟炱(图版
范的崩裂及一系列铸造缺陷。 故面范一般较薄,能满
一九)。 有的陶范分型面上残留一些淡红色细泥浆。
一般较厚, 多夹砂或含细砂量大于面范。 如簋范
错 缝 成 因 应 是 两 扇 模 盒 挤 压 错 位 形 成 , 这 与 两 块 陶 (2004AXSH664 :194 ) , 青 灰 色 , 分 层 线 明 显 , 面 范 泥
范扣合后形成的范线相似。 鋬上的兽头随鋬由模盒
质,背范夹砂(图版一四)。 少数背范与面范材质相
图版一 簋模(2003AXST1806:01)
附件模指附件单独制模,有的组装于主体模上, 就 形 成 了 组 合 模 。 如 兽 头 模 (1961APNH40 :1 ) , 其 背 后有一卯,先组装在主体模上,然后进行翻范(图一, 图版二)。 还有一些附件虽也单独制模,但这些模不 是组装在主体模上,而是用来翻制附件范,然后把翻 好的附件范再组装在主体范上。 如兽头鋬模 (2004AXSH683 :2 ) , 兽 头 鋬 制 作 在 一 个 陶 板 上 , 陶 板 上平面拱起, 拱起弧度应与安装此兽头鋬的器壁弧 度一致, 然后把翻制出来的兽头鋬范组装在主体范
殷墟陶模、陶范、泥芯的制作工艺研究
岳占伟 刘煜 岳洪彬 荆志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学者们关于殷墟青铜器铸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已
殷墟出土的陶模多泥质,多呈淡红色,少数呈浅
很深入,苏荣誉先生在其大作《二十世纪对先秦青铜
灰色,有整体模、附件模、组合模、活块模等四种。 整

礼 器 铸 造 技 术 的 研 究 》 中 已 做 了 详 实 的 论 述 。 21 世
- 129 -
图一 兽头模(1961APNH40:1)

图版二 兽头模(1961APNH40:1)
代 文 明
图版三 兽头模(2000AGT15 扰坑:1)
图版四 柱帽模 (2003AXST190
6:01)
图二 兽头鋬模(2004AXSH683:2)
上(图二)。 用这样的兽头鋬模可以翻制多件兽头鋬 范,提高了制范效率。
超出这两道设计线; 腹上部和腹下部也各有一道水
平设计线,是用来控制腹部的纹饰范围,即腹部所施
纹饰不能超出这两道设计线; 颈下与腹上的设计线
又是颈、腹之间的分界线;垂直设计线既是区分颈部
主体纹饰(夔龙纹)的定位线,又是垂直分范的定位
线(图版六、图版七)。

图版九 鼎足模(2000AGH31:25)
堆 塑 。 如 陶 耳 ( 鋬 ) 模 (2003AXSH254 :1 ) , 从 兽 头 的 耳

本体提供的信息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制作工艺, 也算
是对学者们以前研究的一点实证补充。
一、陶模的制作工艺
殷墟出土的陶模很少,数量远少于陶范,以致于 有的学者认为殷墟的陶范不需要从陶模上翻制,而 是直接制作的。 近年我们通过对殷墟同一墓葬中出 土的成对或成组青铜的考察,提出了“一模多器”的 观点①,认为成对或成组的青铜礼器很可能是同模翻 制的。 青铜工具、兵器以及部分小型礼器采用实物模 的现象应该也是存在的。 然而更多的青铜礼器,尤其 那些大型青铜礼器,即所谓的“重器”,器物的拥有者 一般要求其具有唯一性, 即制作的青铜器要不同于 其他器物,这就需要设计器物的模型,肯定不能用实 物作为模型。塑模的过程同时也是铸件的设计过程②。 泥模的塑制需要两道工序:一是塑造器型,二是制作 纹饰。塑型比施纹更关键和重要。泥模变为陶模当然 还有一个阴干、烘烤的过程。
模,体小,素面,颈部有两道、圈足有一道水平设计
余块,还有 2 千余块泥芯 ,2 百余块陶模 。 虽然这些
线,器身有两道对称垂直设计线。 此模仅是器型的设
铸铜遗物绝大部分因曾使用过而变得碎小, 但它们
计模,放大数倍后才能成为实用模(图版一)。

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少与铸造技术和制作工艺相关
的直接证据。 本文就殷墟出土的陶模、陶范、泥芯等
图三 柱帽模(2003AXST1906:01) 图版五 圆泡模(2000AGT10③:3)
- 130 -
及纹饰。
多数陶模在施纹之前都要进行分区, 这就是为
什么陶模表面常见数道水平或垂直平行设计线。 分
区的目的有二:一是控制模上所施纹饰的范围,尤其
主体纹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等)的范围,二是
分范位置的定位线, 即所翻陶范的分范线就在此设
体模发现很少, 可能是因为有些小型器物采用实物
纪 以 来 , 随 着 孝 民 屯 村 南 及 东 南 地 铸 铜 遗 址 的 发 掘 , 模 的 缘 故 。 如 簋 模 (2003AXST1806 :01 ) , 即 为 整 体

殷 墟 出 土 了 极 其 丰 富 的 铸 铜 遗 物 , 仅 陶 范 就 达 10 万
一些砂质泥,另有少数范的背面有草绳捆绑痕迹。 如
范较薄,泥质;背范较厚,含砂量非常大(图版二二)。
殷墟没有发现含砂量如此高的陶土, 应是人为向陶
土中加入了砂子, 砂子的加入大大增强了陶范的耐
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 少数陶模可能是 用母模或模盒制作出来的。 殷墟虽然没有发现母模 和模盒, 但是我们能从出土的一些陶模上发现有使 用母模和模盒制作的直接或间接证据。 殷墟出土的 大部分容器模非实心,而是中空的,且有的内壁有手 指 压 印 。 如 分 裆 鼎 模 (2004AXSH683 :77 ) , 饰 兽 面 纹 和倒立夔龙纹,以云雷纹衬地,云雷纹的线条很细很 浅, 应是从母模上翻制下来的。 模胎虽有一定的厚 度,但非实心,而且内壁发现有较深的手指印痕。 这 些手指印痕应是用手指从母模上摁压纹饰造成的,
另一种是贴塑法, 即在设计好的泥模上贴泥片 堆 塑 花 纹 。 如 陶 鼎 足 模 (2000AGH31 :25 ) , 其 表 面 兽 面纹即是采用贴塑法完成的, 我们能从残留的兽面 纹的耳朵部分的断面可以看出, 耳朵与器身是分层 的,证明是堆塑上去的(图版九)。 有的陶模采用局部
图版一〇 耳(鋬)模 (2003AXSH254:1)
二、陶范的制作工艺
殷墟出土的陶范依据有无背范大致可分为两大 类:第一类范既有面范又有背范,第二类范仅有面范 而无背范。数量上前者远远多于后者。前者为殷墟二 期以后青铜器范型铸造工艺的主流, 后者为殷墟二
图版一六 当卢范(2003AXST2811⑩:3)
- 132 -
43 ) , 背 面 凸 起 一 支 脚 ( 图 版 一 七 ) 。 另 有 极 少 数 素 面 尊 范 (2003AXSH225 :39 ) , 背 面 中 部 有 一 道 草 绳 捆 绑
- 131 -
这也间接证明该鼎模应是从母模上翻印下来的 (图
期以前青铜器范型铸造工艺的遗留。
版一一)。 另有一些容器的附件模(如兽头模、鋬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