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陶模_陶范_泥芯的制作工艺研究_岳占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AXSH664 ⑩ :144 ) , 红 褐 色 , 分 层 线 明 显 , 面 范 细 。 然 而 精 细 面 料 的 耐 热 性 较 差 , 浇 注 时 容 易 造 成 陶
薄,泥质,背范厚,夹砂,面范表面有少量烟炱(图版
范的崩裂及一系列铸造缺陷。 故面范一般较薄,能满
一九)。 有的陶范分型面上残留一些淡红色细泥浆。
图三 柱帽模(2003AXST1906:01) 图版五 圆泡模(2000AGT10③:3)
- 130 -
及纹饰。
多数陶模在施纹之前都要进行分区, 这就是为
什么陶模表面常见数道水平或垂直平行设计线。 分
区的目的有二:一是控制模上所施纹饰的范围,尤其
主体纹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等)的范围,二是
分范位置的定位线, 即所翻陶范的分范线就在此设
五)。 背范表面虽亦多呈青灰色,但大多数局部泛红
文
图版一一 鼎模(2004AXSH683:77)
明
图版一五 觚范(2003AXST1906⑤:13)
图版一二 兽头鋬模 (2004AXSH683:76)
图版一三 矛模 (2004AXSH683:78)
或泛褐,且背面多凸凹不平,留有许多深浅不一的手 指 印 痕 。 如 当 卢 范 (2003AXST2811 ⑩ :3 ) , 正 面 饰 兽 面纹,背面手指印较深(图版一六)。 少数范背面还有 突 起 的 支 脚 , 便 于 平 放 。 如 盖 范 (2003AXSH252 ④ :
一般较厚, 多夹砂或含细砂量大于面范。 如簋范
错 缝 成 因 应 是 两 扇 模 盒 挤 压 错 位 形 成 , 这 与 两 块 陶 (2004AXSH664 :194 ) , 青 灰 色 , 分 层 线 明 显 , 面 范 泥
范扣合后形成的范线相似。 鋬上的兽头随鋬由模盒
质,背范夹砂(图版一四)。 少数背范与面范材质相
体模发现很少, 可能是因为有些小型器物采用实物
纪 以 来 , 随 着 孝 民 屯 村 南 及 东 南 地 铸 铜 遗 址 的 发 掘 , 模 的 缘 故 。 如 簋 模 (2003AXST1806 :01 ) , 即 为 整 体
代
殷 墟 出 土 了 极 其 丰 富 的 铸 铜 遗 物 , 仅 陶 范 就 达 10 万
模,体小,素面,颈部有两道、圈足有一道水平设计
余块,还有 2 千余块泥芯 ,2 百余块陶模 。 虽然这些
线,器身有两道对称垂直设计线。 此模仅是器型的设
铸铜遗物绝大部分因曾使用过而变得碎小, 但它们
计模,放大数倍后才能成为实用模(图版一)。
文
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少与铸造技术和制作工艺相关
的直接证据。 本文就殷墟出土的陶模、陶范、泥芯等
一些砂质泥,另有少数范的背面有草绳捆绑痕迹。 如
范较薄,泥质;背范较厚,含砂量非常大(图版二二)。
殷墟没有发现含砂量如此高的陶土, 应是人为向陶
土中加入了砂子, 砂子的加入大大增强了陶范的耐
超出这两道设计线; 腹上部和腹下部也各有一道水
平设计线,是用来控制腹部的纹饰范围,即腹部所施
纹饰不能超出这两道设计线; 颈下与腹上的设计线
又是颈、腹之间的分界线;垂直设计线既是区分颈部
主体纹饰(夔龙纹)的定位线,又是垂直分范的定位
线(图版六、图版七)。
三
图版九 鼎足模(2000AGH31:25)
堆 塑 。 如 陶 耳 ( 鋬 ) 模 (2003AXSH254 :1 ) , 从 兽 头 的 耳
计线上。 模表面的水平线多位于器物的颈、肩、上腹、
下腹、足等的分界线上,垂直线多位于垂直分范的位 置 。 如 簋 ( 瓿 ) 模 (2003AXST1806⑥ :9 、T1906⑥ :20 ) ,
图版八 鼎模(2003AXSH227:24)
系同一件簋(瓿)模,颈部上下各有一道水平设计线,
是用来控制颈部的纹饰范围, 即颈部所施纹饰不能
挤压模泥,最后脱去模盒就完成了模的制作。 如兽头
虽有分层线, 但不甚明显, 少数范的分层线比较明
鋬 模 (2004AXSH683 :76 ) , 是 采 用 两 扇 鋬 的 模 盒 挤 压 显 。 面 范 一 般 较 薄 , 泥 质 , 多 呈 青 灰 色 或 浅 灰 色 ; 背 范
而成,直接证据是兽头下鋬的中部有一道竖向错缝,
活块模也多为附件模,也单独制模,有兽头模、 柱帽模、圆泡模等,用之在泥范上压印出兽头范、柱 帽范、圆涡纹等。它们背面多有一捉手,便于手持。如 兽 头 模 (2000AGT15 扰 坑 :1 ) , 正 面 饰 一 浮 雕 兽 头 , 背 面 隆 起 ,有 三 个 较 深 的 手 指 印 ,便 于 手 捉 (图 版 三 )。 用之在泥范上兽头位置预留的壁龛内压印出兽头范 及 其 型 腔 。 柱 帽 模 (2003AXST1906 :01 ) , 正 面 呈 圆 锥 形,饰圆涡纹,背面隆起,削为片状捉手,捉手下部有 一穿孔(图三,图版四)。 可用之在泥范上压印出柱帽 的 型 腔 及 纹 饰 。 圆 泡 模 (2000AGT10③ :3 ) , 正 面 饰 凸 起的涡纹, 背面有数个手指窝印, 便于手捉 (图版 五)。 可用之在泥范上圆泡的位置压印出圆泡的型腔
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 少数陶模可能是 用母模或模盒制作出来的。 殷墟虽然没有发现母模 和模盒, 但是我们能从出土的一些陶模上发现有使 用母模和模盒制作的直接或间接证据。 殷墟出土的 大部分容器模非实心,而是中空的,且有的内壁有手 指 压 印 。 如 分 裆 鼎 模 (2004AXSH683 :77 ) , 饰 兽 面 纹 和倒立夔龙纹,以云雷纹衬地,云雷纹的线条很细很 浅, 应是从母模上翻制下来的。 模胎虽有一定的厚 度,但非实心,而且内壁发现有较深的手指印痕。 这 些手指印痕应是用手指从母模上摁压纹饰造成的,
代
朵局部脱落痕迹观察,兽头的耳朵是贴塑上去的,其
他部分是刻划的(图版一〇)。 因贴塑的花纹易脱落,
文
且不易掌控纹饰整体高度保持一致, 故采用此法的
模较少。
明
图版六 簋(瓿)模
图版七 簋(瓿)模
(2003AXST1806⑥:9) (2003AXST1906⑥:20)
陶模的施纹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减地法,多 数陶模采用此法。 即在设计好的陶模表面刮去一层 除主体纹饰以外的其他部分,使主体纹饰凸显出来, 然后再雕刻、修整主体纹饰及部分地纹云雷纹,有的 地纹云雷纹是在翻制好的泥范上直接刻划的。 有的 陶模先绘画好纹饰图案,即先打好草稿,再进行减地 雕 刻 。 如 鼎 模 (2003AXSH227 :24 ) , 表 面 所 饰 的 兽 面 纹和倒立夔龙纹即是采用减地法制作的, 主体纹饰 身上的花纹是雕刻形成, 在花纹的底部可以看见清 晰的刻痕,花纹断面与器身没有分层,因此可以判断 不是泥条贴塑而是雕刻而成(图版八)。
- 131 -
这也间接证明该鼎模应是从母模上翻印下来的 (图
期以前青铜器范型铸造工艺的遗留。
版一一)。 另有一些容器的附件模(如兽头模、鋬模、
1、第一类
耳模等)和兵器模(如矛模等),是用模盒制作的。 具
陶范绝大部分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为面范,外
体做法是:先在两扇模盒内装满模泥,再扣合模盒,
层为背范。 由于分型面多用泥浆做过处理,多数陶范
足纹饰的要求即可,而背范一般较厚,为基体,起支
如 爵 范 (2003AXST2506B ③ :5 ) , 左 分 型 面 上 有 一 些 撑 作 用 , 且 背 范 含 砂 量 较 高 , 结 构 较 疏 松 , 提 高 了 陶
淡红色细泥浆(图版二〇)。 少数背范手指印内残留
范 的 抗 冲 击 强 度 。 如 盖 范 (2003AXSH416 ③ :12 ) , 面
二、陶范的制作工艺
殷墟出土的陶范依据有无背范大致可分为两大 类:第一类范既有面范又有背范,第二类范仅有面范 而无背范。数量上前者远远多于后者。前者为殷墟二 期以后青铜器范型铸造工艺的主流, 后者为殷墟二
图版一六 当卢范(2003AXST2811⑩:3)
- 132 -
43 ) , 背 面 凸 起 一 支 脚 ( 图 版 一 七 ) 。 另 有 极 少 数 素 面 尊 范 (2003AXSH225 :39 ) , 背 面 中 部 有 一 道 草 绳 捆 绑
制作,但兽头表面的纹饰是刻划完成(图版一二)。 矛
模 (2004AXSH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3 :78 ) , 也 是 由 两 扇 矛 的 模 盒 扣 合 形
成,直接证据是矛模的两个侧面各有一道竖向凸线,
且与之对应的芯头上的榫头左右两半有上下错位现
象。 凸线的成因和榫头错位的原因均是由两块模盒
挤压造成。 矛模上端的简化兽面纹也是随着模盒翻
殷墟陶模、陶范、泥芯的制作工艺研究
岳占伟 刘煜 岳洪彬 荆志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学者们关于殷墟青铜器铸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已
殷墟出土的陶模多泥质,多呈淡红色,少数呈浅
很深入,苏荣誉先生在其大作《二十世纪对先秦青铜
灰色,有整体模、附件模、组合模、活块模等四种。 整
三
礼 器 铸 造 技 术 的 研 究 》 中 已 做 了 详 实 的 论 述 。 21 世
范 , 夹 砂 , 没 有 分 层 线 。 如 陶 范 (2004AXSH681① :4 ) 印 痕 ( 图 版 二 一 ) 。
夹砂,不分层,红褐色,表面呈灰色,有较多烟炱(图
陶范中面范多为精料,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翻印
版一八)。 有的面范表面和分型面上有烟炱。 如盖范
陶模上的纹饰, 陶模上的花纹越精细要求面料越精
明
本体提供的信息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制作工艺, 也算
是对学者们以前研究的一点实证补充。
一、陶模的制作工艺
殷墟出土的陶模很少,数量远少于陶范,以致于 有的学者认为殷墟的陶范不需要从陶模上翻制,而 是直接制作的。 近年我们通过对殷墟同一墓葬中出 土的成对或成组青铜的考察,提出了“一模多器”的 观点①,认为成对或成组的青铜礼器很可能是同模翻 制的。 青铜工具、兵器以及部分小型礼器采用实物模 的现象应该也是存在的。 然而更多的青铜礼器,尤其 那些大型青铜礼器,即所谓的“重器”,器物的拥有者 一般要求其具有唯一性, 即制作的青铜器要不同于 其他器物,这就需要设计器物的模型,肯定不能用实 物作为模型。塑模的过程同时也是铸件的设计过程②。 泥模的塑制需要两道工序:一是塑造器型,二是制作 纹饰。塑型比施纹更关键和重要。泥模变为陶模当然 还有一个阴干、烘烤的过程。
- 129 -
图一 兽头模(1961APNH40:1)
三
图版二 兽头模(1961APNH40:1)
代 文 明
图版三 兽头模(2000AGT15 扰坑:1)
图版四 柱帽模 (2003AXST190
6:01)
图二 兽头鋬模(2004AXSH683:2)
上(图二)。 用这样的兽头鋬模可以翻制多件兽头鋬 范,提高了制范效率。
图版一 簋模(2003AXST1806:01)
附件模指附件单独制模,有的组装于主体模上, 就 形 成 了 组 合 模 。 如 兽 头 模 (1961APNH40 :1 ) , 其 背 后有一卯,先组装在主体模上,然后进行翻范(图一, 图版二)。 还有一些附件虽也单独制模,但这些模不 是组装在主体模上,而是用来翻制附件范,然后把翻 好的附件范再组装在主体范上。 如兽头鋬模 (2004AXSH683 :2 ) , 兽 头 鋬 制 作 在 一 个 陶 板 上 , 陶 板 上平面拱起, 拱起弧度应与安装此兽头鋬的器壁弧 度一致, 然后把翻制出来的兽头鋬范组装在主体范
印下来的(图版一三)。 母模和模盒的使用,大大提高
了制模的工作效率,是制模技术上的很大进步。 尤其
三
兵器模盒的使用,使大批铸造青铜兵器成为了可能。
图版一四 簋范(2004AXSH664:194)
代
同 , 皆 为 泥 质 。 如 觚 范 (2003AXST1906 ⑤ :13 ) , 青 灰
色, 虽分层线明显, 但面范和背范皆泥质 (图版一
另一种是贴塑法, 即在设计好的泥模上贴泥片 堆 塑 花 纹 。 如 陶 鼎 足 模 (2000AGH31 :25 ) , 其 表 面 兽 面纹即是采用贴塑法完成的, 我们能从残留的兽面 纹的耳朵部分的断面可以看出, 耳朵与器身是分层 的,证明是堆塑上去的(图版九)。 有的陶模采用局部
图版一〇 耳(鋬)模 (2003AXSH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