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https://img.taocdn.com/s3/m/eba8e1587375a417876f8f16.png)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一、产后三病1.产后三病的病因病机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1)病因病机:新产亡血,多汗出,伤津液,宜感外邪。
郁冒:头昏目眩,郁闷不舒。
2.产后郁冒兼大便难证治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
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
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
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2)血虚而厥:产后血虚,偏盛之阳气厥而上逆,故郁冒、头汗出。
治疗:扶正达邪,和利枢机——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芩合用,能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本方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的作用。
二、产后腹痛1.血虚里寒证治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4)病机:血虚寒动于中。
治法:养血散寒。
方药:当归生姜羊肉汤。
凡三治:产后腹痛、寒疝腹痛、虚劳腹痛。
2.气血郁滞证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5)病机:气血郁滞。
主症:腹痛,烦满不得卧。
治法:行气和血,散瘀止痛。
方药:枳实芍药散。
枳实:破气散结;芍药:和血止痛;大麦粥:安中和胃气。
并主痈脓:排脓散去桔梗。
3.瘀血内结证治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
亦主经水不利。
(6)病机:瘀血内结。
干血:陈旧性瘀血。
治疗:破血逐瘀。
方药:下瘀血汤大黄:荡涤瘀血;桃仁:活血化瘀;虫:逐瘀破结。
4.瘀血内结兼阳明里实证治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
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产后发热(西医病名:产褥感染)
![产后发热(西医病名:产褥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05964b1e79563c1ec5da7147.png)
产后发热之病名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产后发热多因产后感染邪毒,或因血虚、血瘀,或因外感等所致。
以产褥期出现发热为主症,或伴其他症状的产后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产褥感染。
[诊断依据] 1.分娩后24小时体温达到或超过38℃,或持续不恢复正常,或分娩24小时后至10天内,体温相隔24小时有2次达到或超过38℃,或发病即呈高热,或高热寒颤。
2.有明显的生殖道感染,如热入血室、盆腔炎等的症状和体征。
3.出现持续高热、寒颤、谵妄、气促、脉速,或昏迷、抽搐、休克时,已发展为流注。
4.血液检查:有白细胞升高及左移现象,严重时白细胞中有感染中毒性颗粒。
5.宫腔棉拭子标本细菌培养:可找到致病细菌及确定种类。
6.B超检查:可发现盆腔积脓及盆腔肿块。
7.胸部X线摄片:可发现肺栓塞,并排除肺部感染。
8.血培养: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患者可找到致病原。
[鉴别诊断] 1.乳痈发热、蒸乳发热:乳痈体温升高,甚至高热,乳房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化脓;蒸乳发热是在产后3~4天内泌乳期间有低热,这种低热会自然消失。
2.产后痢疾发热:有发热,但必出现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肛门灼热等症,大便化验可见红、白细胞。
3.产后小便淋痛发热:有小便频数而急,尿黄或赤,排尿艰涩、灼痛等症,小便化验见红、白细胞。
4.产后肠痈发热: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常伴恶心呕吐。
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
5.产后疟疾发热:有典型的疟疾热型,产前有同样的发热史,血中可找到疟原虫,无生殖系统感染症状。
6.产褥中暑发热:必在盛暑之际发病,无生殖系感染症状。
[辨证论治] 1.邪毒炽盛证:产后寒战高热,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或多,色紫黑有秽臭,心烦口渴,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或燥,脉数有力。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2.瘀阻胞宫证:产后发热,恶露不下或所下甚少,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口燥而不欲饮,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
【南京中医药大学课件】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七版
![【南京中医药大学课件】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七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a0ab86763231126edb11f9.png)
• 病机:产后血虚多汗,感受风邪,化燥 伤筋
2020/5/12
• 2.郁冒: • 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 • 症状:轻者头目眩晕不清,重者寒热头
痛,甚则昏厥不省人事。 • 病机:亡血复汗,感受寒邪 • 治法:扶正解表 • 方药:如四物桂枝汤,四物柴胡汤
• 下瘀血汤方 • 大黄二两 桃仁二十枚 蟅虫二十枚(熬
,去足)
• 右三昧,末之,炼蜜和为四九,以酒一 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 如豚肝。
2020/5/12
• 提要:论产后瘀血的腹痛证治。 • 分析: • 症状:产妇腹痛。 • 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病重药轻。 • 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产后恶露不尽,瘀血留于胞
• 一、概述: • 1.本篇着眼于妇人产后气血俱虚,身体抗病能力减弱
的特点,论述了产后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 • 2.本篇的主要内容:产后最易发后的痉、郁冒、大便
难及产后腹痛、中风、虚烦呕逆、下利等。 • 3.本篇反复阐述了产后亡血伤津,气血两虚的病理特
点治疗当顾护津液的大法,也列举了属实的证候。治 疗不可拘泥于妇人产后,又必须照顾到产后。
2020/5/12
一、产后三病 (一)成因
•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 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 :新产血虚、多出汗、喜中风,故令病 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 液,胃燥,故大便难。(1)
2020/5/12
• 提要:论产后三大证的病机。 • 分析: • 1.痉病:
• 新产血虚、多出汗、喜中风,故令病痉 -产后血虚卫气亦虚,故汗多喜中风, 风为阳邪易化燥伤阴。
失血过多-血虚阴气下厥,阴厥于下, 阳气独行于上(更兼外感)-郁冒 •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血虚阳无所依上 冒,周身汗出,以衰其上冒之阳,亢阳 得制,病解释: 以血虚下厥-血虚阴厥于下
中医妇科学课件:产后病
![中医妇科学课件:产后病](https://img.taocdn.com/s3/m/f47ad969f111f18582d05a27.png)
五
西濠陆炳若夫人,产后感风热,瘀血未尽, 医者执产后属虚寒之说,用干姜、熟地治之 ,且云必无生理,汗出而身热如炭,唇燥舌 紫,仍用前药。余是日偶步田间看菜花,近 炳若之居,趋迎求诊。余曰:生产血枯火炽 ,又兼风热,复加以刚燥滋腻之品,益火塞 窍,以此死者,我见甚多。非石膏则阳明之 盛火不解,遵仲景法,用竹皮、石膏等药。 余归而他医至,笑且非之,谓自古无产后用 石膏之理。盖生平未见仲景方也。其母素信 余,立主服之,一剂而苏。明日炳若复求诊 ,余曰:更服一剂,病已去矣。无庸易方, 如言而愈。医者群以为怪,不知此乃古人定 法,惟服姜桂则必死。
四、
武昌望山门街,程姓少妇,新产方七日, 时方炎暑,蜷局于小卧室内,窗棂门帘均 紧紧遮蔽,循俗例头包布帕,衣着布衣, 因之为暑所伤。身大热,汗出不干,开口 齿燥,舌上津少,心愦愦,口渴郁闷,烦 躁莫可名状,脉浮而芤,与阳明“浮芤相 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类似。
予曰:新产阴伤,受暑较重,不宜闭置小 房内,倘汗出再多,津液内竭,必有亡阴 痉厥,昏迷谵妄之虞,宜破除俗例,移居 宽阔通风较凉之处,以布质屏风遮拦足矣 。药用六一、白虎、生脉三方合裁加减: 滑石一两,甘草一钱,生石膏八钱,知母 、沙参各二钱,麦冬四钱,鲜石斛六钱, 同煎,分二次服。
七、
河口黄姓妇女产后失调,兼患乳痈,自 溃一次,昏厥竟日,嗣虽渐苏,每日午 后二时及夜半二时,必潮热昏厥数小时 ,势急矣,延汉上名医某甲诊治,小效 。胸乳环周起红块若丹,渐及肢背,甲 以病杂且重,举予以代诊治。
予曰:戴阳面赤,或为寒证兼有,唇焦 舌枯,完全无津,断非寒证所有,其为 热证原无疑义。体质素弱,又产后久病 ,其虚原无待言。但虚为另一问题,而 此为实证,原有痈毒,新感旧邪二者兼 有,邪实正虚,但脉沉无外出之机,必 不能逆其势而从外解。邪既入营,侧重 清营,凭脉辨证,凭证用药。拟方:鲜 生地一两,白茅根、蒲公英各三钱,青 蒿露、银花露各一两,犀角尖一钱(磨 汁), 没药一钱五分,丹皮三钱,方 意清营解毒,活血透络熄风。
三物黄芩汤(《金匮要略》)
![三物黄芩汤(《金匮要略》)](https://img.taocdn.com/s3/m/55fc433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a.png)
三物黄芩汤(《金匮要略》)药方: 黄芩一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
主治: 血虚有热,四肢烦热剧者。
读方笔记之一:此方常用的剂量是—-黄芩10克,苦参20克,干地黄40克。
读方笔记之二: 这个药方出自《金匮要略》之《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原文说其主治为”治妇人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也就是说,这个方啊,是治妇人坐月子时,由于本身因生小孩失血,阴虚而阳热,又不小心被风邪入侵,进入半表里,更是邪热内陷。
因为阴虚阳热,所以四肢烦热;因为风邪入侵,所以头痛。
热而头痛的,用小柴胡汤清热而解半表里;热而不头痛的,用三物黄芩汤补血而清热。
读方笔记之三: 这个方的最先发源,是治妇人失血而形成阴虚阳热,以黄芩清热,苦参清热而补阴,地黄补血。
所发展为凡阴虚而阳热之病皆可治之。
读方笔记之四:赵俊欣先生所著之《伤寒阔眉》谓此方可治因阴虚阳热所出现的“子宫出血、产褥感染、头痛、肛门周围炎、阴道瘙痒症、皮肤瘙痒症、手足皲裂症、湿疹、荨麻疹、干癣、皮炎等疾病”。
赵俊欣所说的运用口诀“手足心发热,脉虚数,舌红苔薄,腹软弱”,其实就是一句话:阴虚阳热。
子宫发热等病症,亦即因“阴虑阳热”这个核心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
在治疗时,我们也不管你是什么病,只要紧紧抓住“阴虚阳热”这个核心即可。
读方笔记之四: 我们平时所说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其中的阴阳,我本人的理解是一种专门针对人体的津液来说的,但津液正常时,此时阴液和热量成正比,人体就健康。
当阴液偏弱而热量偏强时,就是阴虚而阳热,就会出现一系列阴虚而阳热的病症,治疗的办法就是增加阴液而清除阳热;当阴液偏强而热能偏弱时,就会出现一系列阴盛而阳虚的病症,治疗的办法就是削减阴液而增加执能。
读方笔记之五: 多年前,我去向一位年过九旬的名老中医请教,只见其给人诊断时,往往只是说“阴虚”,或“阳热”,并不多说其它的,当时很不理解。
后来终于理解,其实这是一种源头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治本”的办法,是一种十分高级的方法。
产后篇
![产后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9764a26529647d272852c1.png)
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
宫旁组织炎及脓肿形成 盆腔腹膜炎、腹膜炎、胸膜炎 菌血症、败血性肺炎 血栓性静脉炎 败血症、脓栓可见于肺、肾、甲状腺、 眼、关节或其他器官。
急性输卵管炎
宋 阳
概述
定义
产妇在新产后或产褥期发生与
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
“产后病”。
历史沿革
历代医家把产后常见病危重病概括为:
三病: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三冲:败血上冲心、肺、胃。 三急:呕吐、盗汗、泻泄。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 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血瘀气逆
上扰神明
产后出血的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最常见 胎盘因素:胎盘滞留、胎盘粘连、胎 盘植入、胎盘胎膜残留 产道损伤:会阴、阴道、宫颈 凝血障碍: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 疾病(妊娠禁忌)、妊娠或分娩期并 发凝血功能障碍。
诊断
病史:严重贫血史、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功能 障碍或产时软产道的裂伤、产后宫缩乏力, 胎盘剥离不全、剥离后滞留、胎盘嵌顿、 植入或胎膜残留等。
辨证论治
辨虚实,分脱证、闭证。 虚者为脱,实者为闭。 治则:救脱开闭
治法:虚者益气固脱,实者行血逐瘀。
1、血虚气脱
主症: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突然晕眩,面 色苍白,心悸愦闷,甚则昏不知人, 眼闭口开,手撒肢冷,冷汗淋漓。舌 淡无苔,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
治法:益气固脱 方药:补血解晕汤《傅青主女科 》
特点
时间性:产褥期内,多在产后24小时 以后的10日多见。 特殊内环境 :多虚多瘀,血室正开 热型不一 可伴有生殖道及全身症状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https://img.taocdn.com/s3/m/1ae6dfd355270722182ef7ad.png)
(一)产后病痉、郁冒、大便 难三大证的病机
产后 血虚,多汗出—亡血伤津,筋脉失养
血虚 喜中风—感受风邪,化燥伤筋
津伤 外 大
亡血复汗,寒多—易感受寒邪,不能
达,郁而上冲—郁冒 亡津液胃燥—血虚津伤,肠道失调—
便难
6
(二)产妇郁冒与大便坚 的病机及证治
[原文2]产妇郁冒,其脉微弱, 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 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 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 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 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 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7
郁冒证候:条文前5句。
血虚(阴虚) 阳气偏盛上厥 郁 冒。
冒 家 欲 解 , 必 大 汗 出 —— 大 汗 出 损阳 阴阳平衡。
大 便 坚 , 呕 不 能 食 —— 津 亏 肠 道
失润,胃气上逆。
8
治法——扶正达邪,和利枢机 方——小柴胡汤
9
(三)郁冒解后转为胃实 的证治
[原文3]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 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未 尽 之 余 邪 与 食 滞 相 结 —— 胃 实 治法——攻下,荡涤实邪 方——大承气汤
13
(三)产后瘀血腹痛证治
[原文6]师曰:产妇腹痛,法当 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 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宜下瘀血 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干血著脐下——瘀血
14
治法——破血逐瘀 大黄——荡涤瘀血 桃仁——活血化瘀 庶虫——逐瘀破结
15
(四)产后瘀阻兼里实的 证治
[原文7]产后七八日,无太阳 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 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 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 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 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经方下瘀血汤的临床应用
![经方下瘀血汤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6309edfc1c708a1284a445a.png)
尽 管肝 纤维化 是 一个 动 态 过 程 , 中医 病 机亦 是 其
一
个 动 态演 变过程 , 由 于 主 藏血 的生 理 特性 决 定 但
荡热 逐瘀 , 陈致 新 ; 仁 活血 化 瘀 润 燥 ; 鳖 虫 善 攻 推 桃 土 千血 , 结逐 瘀 , 开 血 闭 ; 味 合用 , 血 之力 峻猛 。 破 并 三 破 ② 将 药 材 捣 成 粉 末 则 药 材 有 效 成 分 煎 出率 高 。③ 以 蜜 为 丸 , 可顾 护 胃气 、 防伤 正 ; 可 缓 土 鳖虫 腥臊 一 以 二 之 味 。④ 以酒 煎 丸 , 其 通 脉 之功 以助 诸 药 逐瘀 而 达 取 病 所 。⑤ 短 时 煎 煮 , 黄 短煎 则 荡 逐 瘀 血 力 强 ; 鳖 大 土 虫 短 煎则 逐 瘀 破 结 力 猛 。⑥ 该 方 不 像 一 般 汤 剂 是 煎
胁痛、 面色 晦黯 及 蛛 纹 赤 掌 等症 , “ 瘀 论 治 ” 紧 故 从 是 扣病 机关 键 _ ] 4 。
近 年来 , 越来 越 多 的 研 究 提 示 , 瘀 血 汤 具 有 抗 下 肝纤 维 化 、 治 肝 硬 化 的 作 用 。慕 永 平 等 _ 与 常 城 防 6 等[ 报道 称 , 瘀血 汤能 显著 抑制 四氯 化碳 ( C 4 持 7 下 CL) 续刺 激下 肝纤 维化 的发 展 , 该方 治 疗 组模 型 鼠肝 病 理 组织 学 改 变 减 轻 , 原 纤 维 沉 积 减 少 , 组 织 中 胶 肝 T I 、 - MA 的 表 达 降 低 , 组 织 中 羟 脯 氨 酸 GF 1 aS 3 肝 ( p 含 量 下 降 , 功 能 显 著 改 善 , AI AS 活 Hy ) 肝 且 T、 T
《金匮要略》卷二十二妇人杂病脉证
![《金匮要略》卷二十二妇人杂病脉证](https://img.taocdn.com/s3/m/d2a6349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bd.png)
更年期动血
更年期动血,以肾虚为致病之本,在治疗上,必须注意补肾培本的问题。
更年期肾气渐衰,全靠后天脾胃滋养,以后天养先天。
青春期前后的治疗着重于肾,育龄期着重于肝,而绝经期的时候,着重于脾,同时兼顾肾(以肾为主,兼顾脾,以脾养先天),更年期的动血,在止血阶段要着重于肾,兼顾肝、脾。
②肾阳虚的带下,加沙苑蒺藜、桑螵蛸、白茯苓(原方有,属加重用量),也可加斑蝥、通草,便利尿作用更快更好。
③肾虚型偏肾阳虚的胎动不安,加人参、白术、川断、阿胶、桑寄生、菟丝子、砂仁、紫苏等,必要还可加海螵蛸、龙骨、牡蛎。(胎动不安兼有阴道流血,直接用止血药不如用阿胶、海螵蛸、龙骨、牡蛎达到间接的固涩止血效果,以血养胎。)
分析:本方开结化痰,顺气降逆。
(半夏、厚朴、生姜)辛开苦降的配伍。
茯苓,化饮消痰。
苏叶,对上焦,直达病所(芳香宣气解郁)。
介绍
用于疏肝理气方面:偏于上,苏叶;偏中,苏梗;喘,苏子。
临床应用:
肝郁的治则:疏、散、清、补,四个基本原则。
①疏肝解郁健脾:四逆散,小柴胡汤。(四逆散(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等分))(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3两、人参3两、甘草3两、半夏半升、生姜3两、大枣12枚))(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3两、芍药3两、半夏半升、炙枳实4枚、大黄2两、大枣12枚、生姜5两))
②疏肝活络法:旋覆花汤。(旋覆花汤(旋覆花3两、葱14茎、新绛少许))新降,现以(苏木、茜草)代,活血化瘀。
③清肝解郁法: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逍遥散,(丹芩、丹栀)逍遥散。(茵陈蒿汤(茵陈蒿6两、栀子14枚、大黄2两))(栀子大黄汤(栀子14枚、大黄1两、枳实5枚、豉1升))(逍遥散(柴胡15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生姜15g薄荷6g炙甘草6g))
金匮要略-15
![金匮要略-15](https://img.taocdn.com/s3/m/69922d0e4a7302768e99396d.png)
郁冒兼见大便难的治法 文中有“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讲的是 郁冒兼见大便难的治法。 从本条“但头汗出,呕不能食,大便坚”等证而言,是 既有表、又有里的证侯。所以治疗方法当以和解表里为 宜。 用小柴胡汤是取其转利枢机,扶正达邪,从而使阴阳达 到平衡。 其加减如《金鉴》所说:有汗减柴胡,无热减黄芩,呕 当倍姜枣,虚则倍人参。
郁冒解后转为胃实的证治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方见 痉病中。(三) 从上条知郁冒病本呕而不能食,但经服小柴胡汤以后七八日, 又复发热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很显然,是治疗不够彻底,余邪未尽。虽能进食,但运化功能 未完全恢复,故新谷虽入,又见积滞,以致热与食积,形成阳 明胃实之证。此时发热,已不属于表而属于里实之热。 病情既为阳明实证,则要用大承气汤攻下,荡涤实热。 “胃实”说明本条当有大便秘结,其与上条之“大便坚”病机 不同。
郁冒与大便难兼见的病机和治法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 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 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 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 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二) 产妇郁冒由产后亡血伤津,阴液亏损,阴虚则阳无所制,阳 气相对偏盛,复感邪气,邪气闭阻阳气上逆所致,故见头昏 目眩,郁闷不舒,但头汗出。 血虚—阴虚—阳气偏盛—偏盛之阳上厥 郁冒
血虚内寒产后腹痛
本条为孕妇产后血虚内寒,由于寒邪乘虚入里,以致腹中拘 急作痛,因其证属虚寒,故以腹痛绵绵,且喜温喜按为特征。 当归生姜羊肉汤由当归、生姜、羊肉三药组成。当归养血补 虚,生姜温中散寒,羊肉为血肉有情之品,功能补虚温中止 痛。三药合用而成当归生姜羊肉汤补虚养血,散寒止痛。 程门雪:羊肉气温味厚,味厚能补,气温能通,是通补非呆 补也;加以当归温行;生姜辛散。系一完全通补奇脉之方。
《金匮要略》中治疗妇科病的7个良方!
![《金匮要略》中治疗妇科病的7个良方!](https://img.taocdn.com/s3/m/2ee96e7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7.png)
《金匮要略》中治疗妇科病的7个良方!金匮妇人病方的临床运用作者/陈义范(原载1997年《中医名论要览》)《金匮要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篇,对妇女病的妊娠、产后、杂病论述较详,为后世妇科专书奠定了良好基础,辨证立方,迄今仍不失其实用价值,兹就笔者临床所及者述之。
一、桂枝茯苓丸此方为妇人患病癥瘕者设,癥瘕多由气血瘀阻,治以攻瘀破结为主,桃仁,牡丹皮、芍药(芍药用赤芍),实为本病主药,但癥瘕为阴气,得阳始消,用桂枝以温通,阳失运则水液易停,用茯苓等以渗利,二药实具点睛之妙,故以名方。
例:刘某,女,农民,32岁。
经来少腹胀痛,淋漓不断,反复不愈3月余。
B超示子宫较正常,轮廓清晰,子宫后方可探及7.6cmx6.5cm混合性包块,以液性为主,提示宫后畸形瘤,拟用手术治疗,因患者拒绝而就诊于余。
面色不华,舌苔白润滑,脉沉缓,处方:桂枝6克,茯苓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牡丹皮8克,当归12克,鳖甲12克。
10剂后下腹胀痛减轻,经量减少,但觉头晕神疲,原方加西党参15克,续服10剂,经血净,腹无胀痛,B超复查包块明显缩小,更以补益气血加活血化瘀之品收功。
按:妇人经血过多,类用止血益气之剂,本病诊为宫瘤,按中医癥瘕治疗,以桂枝茯苓丸作汤剂,荡涤之功较速,加当归补血,鳖甲破癥,不止血而血自止,足见“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性。
又本方加当归、丹参、益母草,用于原发性痛经,脉舌无热象者,亦有显效。
二、当归芍药散此方一见于妊娠篇,一见于杂病篇,均以腹中痛为主症。
妇人腹痛之原因较多,要以气血郁滞为主,方以归、芍养血,苓、术健脾,川芎行血,泽泻利水。
笔者经验,妊期羊水过多,可以此为主。
例:朱某,农民,26岁。
结婚3年,怀孕3次,均以羊水过多,未至6月而胎死,近2月经事不行,头晕神疲,恶心欲吐,鉴于既往,求为早治,脉虚滑数,舌苔薄白润滑,孕免试验(+)。
处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川芎6克,砂仁6克,桂枝5克,巴戟天10克,菟丝子10克。
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https://img.taocdn.com/s3/m/9bffd4976bec0975f465e2c5.png)
诊断要点
1.病史:本病好发于经产妇,可有难产、胎膜早 1.病史:本病好发于经产妇,可有难产、胎膜早 破、产后出血等病史。 2.症状:产妇分娩1周以上小腹疼痛仍不消失;或 2.症状:产妇分娩1 虽不足1 虽不足1周,但小腹阵发性疼痛加剧,或有恶露异 常。 3.检查:(1)产科检查 腹部检查时注意子宫复 3.检查:(1 旧情况,是否有缩复不全;恶露的量、色、质是 否正常,有无伤口感染;内诊查盆腔有无包块。 (2)B超检查 了解子宫复旧情况。
产后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称为宫缩痛。在 哺乳时宫缩较明显,每有小腹疼痛,一般 可忍受,持续3 可忍受,持续3~5天自然消失,不需治疗, 属正常生理现象。若小腹疼痛较重,或持 续时间较长,则应视为产后腹痛。本病以 新产后多见。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后的腹 痛治疗可参照本节内容。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是冲任、胞宫的不荣而痛和不通 则痛,其原因有血虚和血瘀
治法:益气养血,缓急止痛。 方药:肠宁汤(《傅青主女科》)。 方药:肠宁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 熟地 阿胶 人参 山药 续断 麦冬 甘 草 肉桂 方中当归、熟地、阿胶、麦冬养血和血滋 阴;人参、山药、甘草健脾益气生血;续 断补肝肾、通经络;肉桂温阳通脉。全方 益气养血,气足血畅,疼痛自止。
血虚肠道失润,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 火麻仁润肠通便;腹痛觉凉喜暖兼虚寒者, 加小茴香、肉桂、艾叶暖宫散寒。
辨证论治
本病有虚实之分,以小腹疼痛的性质参合 恶露的量、色、质为辨证要点。小腹隐痛 不绝,喜温喜按,恶露量少色淡为血虚; 小腹胀痛或刺痛、冷痛、绞痛,拒按,恶 露不畅,色黯红有块为血瘀。治疗应虚者 补之,瘀者行之。
1.血虚证 1.血虚证
主要证候:产后小腹隐痛,多日不解,阵发性加 重,喜温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目眩,心悸 失眠,大便干燥。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素体气血不足,复因产时失血而致营 血重虚,胞宫胞脉失于濡养,络脉拘急滞涩,故 小腹隐痛;得温按气血暂通,则腹痛稍缓;血虚 气弱,则恶露量少色淡;血不养心,故心悸失眠; 血不荣清窍,故头晕目眩;血虚肠燥,则大便秘 结。舌淡、脉细无力亦为血虚之象。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复习讲义产后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复习讲义产后病](https://img.taocdn.com/s3/m/ae671535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66.png)
201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复习讲义:第十单元产后病产后病的定义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产后,亦称“产褥期”,一般约为6周;古人有“弥月为期”、“百日为度”之说,俗称“小满月”与“大满月”,即产后一月弥月为小满月,产后三月百日为大满月;目前根据临床实际,将产后七日内称为“新产后”;产后、“三冲”、“三病”“三急”的含义汉代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指出:“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张氏医通·妇人门云:“败血上冲有三,或歌舞谈笑,或怒骂坐卧,甚者逾墙上屋,口咬拳打,山腔野调,号佛名神,此败血冲心,多死……若饱闷呕恶,腹满胀痛者曰冲胃……若面赤呕逆欲死日冲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全一二;”又论:“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前人所指的产后病,涉及范围较广,根据现代临床的认识来看,古人所说的产后“三冲”,与两医产科的羊水栓塞有相似之处,是产时危急重症;近年来,由于疾病谱的变化和对某些疾病的重新认识,本单元新增临床常见的产后抑郁及产后血劳;产后病的病因病机由产后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瘀血内阻所形成的“多虚多瘀”的病机特点,是产后病发生的基础和内因;产后病的诊断及产后“三审”产后疾病的诊断在运用四诊的基础上,根据新产特点,还需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同时还应根据病证,了解产妇体质,产前、产时、产后情况,参以脉证,必要时配合妇科检查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产后病的治疗原则应根据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常用的具体治法有补虚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固表、调理肾肝脾等;选方用药,又需照顾气血,行气勿过于耗散,化瘀勿过于攻逐,时时顾护胃气,消导必兼扶脾,寒证不宜过用温燥,热证不宜过用寒凉;解表不过于发汗,攻里不过于削伐;掌握补虚不滞邪,攻邪不伤正的原则,勿犯虚虚实实之戒;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此外,对产后病中的危急重症,如产后血晕、产后痉病、产后发热等,临证时必当详察,及时明确诊断,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救治,以免贻误病情;产后“三病”是指A.呕吐、泄泻、盗汗B.尿失禁、缺乳、大便难C.血晕、发热、痉证D.病痉、病郁冒、大便难E.腹痛、恶露不下、发热产后血晕的定义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可与西医“产后出血”和“羊水栓塞”互参;病因病机导致产后血晕的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多由阴血暴亡,心神失守而发;实者多因瘀血上攻,扰乱心神所致;鉴别诊断1.产后郁冒虽都可见眩晕症状,但产后郁冒是因产后亡血复汗感受寒邪所致,症见头眩目瞀,郁闷不舒,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而产后血晕则多由产后阴血暴亡,心神失养,或瘀血停滞,气逆攻心所致,晕来势急,病情严重,临床诊断时以不省人事,口噤,甚则昏迷不醒为其特点;2.产后痉病口噤不开为二病的相似之处,但产后痉病多由产时创伤,感染邪毒,或产后亡血伤津,筋脉失养所致,其发病时间较产后血晕缓慢,其症状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为主,二者易于鉴别;3.产后子痫虽都可见神志不清,但产后子痫除了产前有头晕目眩、头面及四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病史以外,尚有典型的抽搐症状,可与产后血晕相鉴别;急症处理产后血晕无论虚实都属危急重证,应予以高危重视,查明原因,积极进行中西药结合抢救,以免延误病情,危及产妇生命;中医治疗本病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当产后血晕发生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促其复苏,采取下列措施;1.立即将产妇嚣于头低脚高的仰卧体位,同时予以保温;2.针刺眉心、人中、涌泉等穴,强刺激以促速醒;3.丽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点滴,迅速补充血容量以抗休克;4.结合西医有关“产后出血”原因,即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抢救;下述不属于产后血晕特点的是A.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B.不能坐起C.半身不遂D.泛恶欲吐E.甚至昏厥不省人事产后发热的定义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如产后1~2日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而见轻微发热,而无其他症状,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属正常生理现象;病因病机常见的有感染邪毒、外感、血瘀或血虚;诊断病史妊娠晚期不节房事,或产程不顺难产、滞产,接生不慎,产创护理不洁;或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不禁房事;或当风感寒;或冒暑受热;或有情志不遂史;临床表现产褥期内,尤以新产后出现发热为主,表现为持续发热,或突然寒战高热,或发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等症状;若产后24小时之后至10天内出现体温≥38℃,大多数情况下表示有产褥感染;除发热之外,常伴有恶露异常和小腹疼痛,尤其以恶露异常为辨证要点;检查妇科检查软产道损伤,局部可见红肿化脓;盆腔呈炎性改变,恶露秽臭;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宫腔分泌物或血培养可找到致病菌;B超检查见盆腔有液性暗区,提示有炎症或脓肿;彩色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测,能对感染形成的包块、脓肿及静脉血栓作出定位和定性;产后发热的关键是早期诊断,以排除感染邪毒证,因此证最急最重,常危及生命;急症处理感染邪毒所致的产后发热,是产科危急重症,若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可使病情进一步发展,邪毒内传,热入营血,或热陷心包,甚则发展至热深厥脱危重之候;此时应参照“产褥感染”,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救治;支持疗法加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病情严重者或贫血者,多次少量输血或输血浆;热入营血高热不退,心烦汗出,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治宜解毒清营,凉血养阴;方药用清营汤加味;或用清开灵注射液,每日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以清热解毒、醒神开窍;热入心包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甚则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而数;治宜凉血托毒,清心开窍;方药用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或醒脑静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4ml,每曰1~2次,或每次20ml稀释于10%葡萄糖200ml或生理盐水1OOml内,静脉点滴;热深厥脱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亡阳证候,急当回阳救逆,方用独参汤、生脉散或参附汤;或用参附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或每次10~20ml稀释于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0ml内,静脉推注,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此时病情复杂,势急症重,必须根据病情,配合西医治疗,给予足够的抗生素,或皮质激素,纠正电解质紊乱,抗休克,及时处理伤口;若有盆腔脓肿,应切开引流;当病情稳定后,再检查原因,及时处理;辨证论治感染邪毒证主要证候:产后高热寒战,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或解毒活血汤加减;外感证主要证候:产后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养血祛风,疏解表邪;方药: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血瘀证主要证候: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治法:活血化瘀,和营退热;方药:生化汤加味或桃红消瘀汤;血虚证主要证候:产后低热不退,腹痛绵绵,喜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自汗,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治法:养血益气,和营退热;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某女,产后1周,高热寒战,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较多,色紫暗如败酱,有臭味,烦躁口渴,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宜首选A.保阴煎 B.通窍活血汤C.解毒活血汤 D.安宫牛黄丸E.清营汤产后腹痛的定义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中因瘀血引起者,称“儿枕痛”;本病以新产后多见;孕妇分娩后,由于子宫的缩复作用,小腹呈阵阵作痛,于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西医学称“宫缩痛”、“产后痛”,属生理现象,一般不需治疗;若腹痛阵阵加剧,难以忍受,或腹痛绵绵,疼痛不已,影响产妇的康复,则为病态,应予治疗;病因病机主要病机是冲任、胞宫的不荣而痛和不通则痛,其原因有血虚和血瘀;鉴别诊断与产后伤食腹痛、产褥感染腹痛、产后痢疾鉴别;辨证论治气血两虚证主要证候:产后小腹隐隐作痛数日不止,喜按喜揉,恶露量少,色淡红,质稀无块,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血益气,缓急止痛;方药:肠宁汤或内补当归建中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瘀滞子宫证主要证候:产后小腹疼痛,拒按,得热痛减;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面色青白,四肢不温,或伴胸胁胀痛;舌质紫暗,脉沉紧或弦涩;治法:活血化瘀,温经止痛;方药: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痛汤或补血定痛汤;某女,产后小腹隐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心悸,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方选A.当归芍药散B.四物汤C.加参生化汤D.生化汤E.肠宁汤。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https://img.taocdn.com/s3/m/4bebe662866fb84ae55c8d16.png)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胎癥鉴别及癥病的治疗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后断三月,胚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2)1.妊娠:“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
”2.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下血者,后断三月胚也。
”3.癥病漏下的辨证要点(1)素有癥病史,少腹胀满疼痛,或有癥块。
(2)经行异常,如闭经数月又出现漏下不止。
(3)有瘀血症,下血色暗有血块,舌质紫暗。
4.癥病漏下的治疗病机:瘀血阻滞。
治疗:祛瘀化癥。
方药:桂枝茯苓丸。
桂枝通利血脉,茯苓淡渗利水安正气,芍药和营养血,桃仁、丹皮消瘀化癥。
二、恶阻1.恶阻轻证的证治问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1)提要:论述妊娠的诊断及恶阻轻者的证治。
平脉:平和无病之脉。
阴脉小弱:尺脉较关脉稍弱。
胎元初结,经血归胞养胎,胎气未盛,阴血相对不足。
恶阻病机:胚胎初植胞宫,阴阳气血暂时失调,胎气上冲,胃失和降。
治疗:轻者:无需治疗,饮食调养;重者:调和阴阳,安中和胃,用桂枝汤。
2.恶阻重证的证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6)病机:脾胃虚寒,饮邪上逆。
主症:呕吐不止(吐清稀涎水)、不渴、头晕、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弦滑等。
治疗:温中补虚、涤饮降逆。
方药:干姜人参半夏丸。
干姜——温中散寒人参——补益中气半夏、生姜——蠲饮降逆三、腹痛1.阳虚寒盛证治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3)病机:阳虚寒盛。
治疗:温阳散寒,暖宫安胎。
方药:附子汤附子汤方未见,有认为是《伤寒论》附子汤炮附子:温阳暖宫;人参:温补元阳白术、茯苓:健脾除寒湿;芍药:和血通痹。
金匮要略【古籍精品原文】
![金匮要略【古籍精品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857d29fb7f1922791688e88c.png)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目录
卷上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
∙奔豚气病脉证治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卷中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1)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1)](https://img.taocdn.com/s3/m/cb0caf300722192e4536f636.png)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13.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2.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妇科学习题库+参考答案
![妇科学习题库+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6320b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d.png)
妇科学习题库+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产后寒热时作,恶露量少,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多属A、感染邪毒产后发热B、外感产后发热C、血虚产后发热D、血瘀产后发热E、产后蒸乳发热正确答案:D2、温经散寒法不常用于治疗A、月经先期B、月经后期C、不孕症D、闭经E、痛经正确答案:A3、经后小腹隐痛,空坠喜按,月经量少色淡,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脉弱,首选方A、人参养荣汤B、黄芪建中汤C、圣愈汤D、滋血汤E、四物汤正确答案:B4、治崩三法”是指A、止血、固脱、调经B、调经、固本、善后C、补肾、扶脾、调肝D、塞流、澄源、复旧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D5、某女,每逢经行大便泄泻,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月经色淡质稀,舌淡,脉沉迟,方用A、健固汤B、归肾丸C、枳术丸D、痛泻要方E、参苓白术散正确答案:A6、某女,月经周期为33~35天,经来淋漓至14天始净,诊断是A、经漏B、经期延长C、月经过多D、漏下E、月经后期正确答案:B7、下列与带下病的产生无密切关系的是A、感受湿邪B、肝经湿热C、脾虚湿胜D、肾气亏虚E、肺肾阴虚正确答案:E8、湿热蕴结型痛经者,其月经特点为A、月经量少,经色紫黯有块B、经量多或经期延长,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C、月经量少,色淡质清D、月经量多,色淡质稀E、月经量少,色黯有块正确答案:B9、痛经辨证要点是A、时间B、部位C、性质D、程度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10、肝胃不和型恶阻的辨证要点是A、孕初期,呕吐酸水或苦水B、孕初期,恶心欲吐,晨起尤甚C、孕初期,呕吐不食,或呕吐清涎D、孕初期,呕吐痰涎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11、某女,停经4个月,身体渐而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首选方A、保阴煎B、两地汤C、百合固金汤D、柏子仁丸E、加减一阴煎正确答案:D12、正常临产脉是A、滑利,尺脉按之不绝B、沉迟数C、尺脉转急D、弦滑数E、洪大滑数正确答案:C13、某女,孕5个月余,小腹绵绵作痛,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脉细滑弱。
《金匮要略》卷二十一妇人产后病脉证
![《金匮要略》卷二十一妇人产后病脉证](https://img.taocdn.com/s3/m/b6dc68b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77.png)
人参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即理中汤
四君子汤(人参、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以5∶1组成)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为丸。
五子衍宗丸(枸杞子、菟丝子(酒蒸,捣饼)各240g、北五味子60g、覆盆子(酒洗,去目)120g、车前子(扬净)60g)
7.阳旦汤即桂枝汤(中风化热桂枝汤加黄芩,阳虚加附子)
第九条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原文分析:阳虚中风,产后正气偏虚,易感风邪。
面正赤——淡红,真阳上浮(红妆样);喘而头痛——产后大虚,元阳不能自固,外感风邪
8.竹叶汤(竹叶1把、葛根3两、防风1两、桔梗1两、桂枝1两、人参1两、甘草1两、炮附子1枚、大枣15枚、生姜5两)服药后,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呕者加半夏半升。
第十条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原文分析:烦乱——阴虚,虚热扰及心神;呕逆——胃气不和。
9.竹皮大丸(生竹茹2分、石膏2分、桂枝1分、甘草七分、白薇1分、枣肉)
分析:本方清热降逆,安神益气。
生竹茹,清胃热,降逆止呕;石膏,清热而不伤阴;(桂枝、甘草)辛甘化阳;白薇,清虚热;(枣肉、甘草)增强填补真阴的作用。本方甘草为君药。
枳实芍药散在治疗血虚气滞的产后腹痛,病位偏上,胸胁的疼痛,可加疏肝理气的药,如柴胡、郁金、当归、川芎;中脘、偏于胃脘不适,加木香、砂仁、元胡、丹参;下腹部的疼痛,加茴香、乌药、牛膝、红花等。
临床应用:枳实、芍药用药比为1:6,止痛效果更好。
如有肝郁气滞,苔少,苔薄,可加郁金、山茱萸。
经前因肝疏气滞而产生的乳胀乳痛(经前紧张症,乳胀乳痛易怒),并可加柴胡、瓜蒌,如果肝郁化热可加入夏枯草、玄参、牡蛎、甲珠、穿山甲,都有利于乳胀乳痛的减轻(包括小叶增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要点
• 1.了解妇人产后三大病证的成因及证治。 • 2. 熟悉产后中风 、烦呕、下利的证治。 • 3. 掌握产后腹痛的辨证论治。 • 4.本篇论述了妇人产后常见病的证治。首先指出新产 妇人有痉病、郁冒与大便难三大病症;其次论述了 产后腹痛、产后中风、烦乱呕逆与下利虚极等证治。 治法上,既强调针对产后亡血伤津、气血亏虚的特 点以补其不足,又要根据临床证候具体分析,因证 制宜。示人治疗产后病,既不可拘泥于产后,又必 须照顾到产后。为后世研究产后病的证治规律奠定 了基础。
2.产后本已津亏血虚,产妇郁冒用“大汗”法治疗是否更 伤阴液?首先,大汗出非指大汗淋漓,而是指全身汗出津津 。其次,“汗出”非汗法,是指调和阴阳,与后文“故当汗 出,阴阳乃复”相呼应,且小柴胡汤亦非汗剂。因此,对既 有津亏血虚,又有邪气内闭、阴阳失调的产后郁冒,以小柴 胡汤扶正达邪,和利枢机最为恰当,可使郁闭之邪随周身汗 出而外泄,则阴阳调和诸证自愈。
【原文】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 承气汤主之。方见痉病中。(3)
【分析】
病机:郁冒已解,阳明胃实。 主症:腹满痛,大便秘结,脉沉实,
舌红苔黄燥。 治法:荡涤实邪。 方剂:大承气汤。 方义:大承气汤攻泄实热,荡涤实邪。
【辨治要领与思路】
1.本条“胃实”概括了胃家实的主要脉证,如 腹满痛,大便秘结,脉沉实,舌红苔黄厚等。 2.本条胃实不大便与上条血虚津亏之大便难, 病机不同,故治疗时,上条当增液行舟,本 条治以攻下实热。
【辨治要领与思路】
只要证候相同,异病也可同治。当归生姜羊 肉汤除治疗产后腹痛外,还可治疗寒疝腹痛、 虚劳腹痛属血虚兼寒者。 本证为血虚里寒,故其腹痛当为绵绵而痛, 喜温喜按。若小腹刺痛拒按,形气不衰,脉 沉涩属瘀血阻滞之征,则非本方所宜。
(二)气血郁滞
【原文】
•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5) • 枳实芍药散方: •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并主痈脓,
胃实发热与阴虚发热鉴别
胃实发热
阴虚发热
主症 舌脉 治法 方药
热势蒸蒸、痞满燥 潮热以手足为主,
实坚具备
兼大便难
舌苔黄厚、脉沉实 舌红少苔而不润, 脉细数
攻下实热
养阴清热,润肠通 便
大承气汤
五仁丸加味
二、产 后 腹 痛
(一)血虚里寒
【原文】
• 产后腹中疞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 寒疝,虚劳不足。(4)
以麦粥下之。
【分析】
病机:产后瘀血内停,气血郁滞 主症:产后腹胀痛,烦满不得卧 治法:行气散结,和血止痛 方剂:枳实芍药散 方义:枳实理气散结,炒黑入血分,能行血中
之气 芍药和血止痛 麦粥和胃安中,使破气之品不耗气伤中
三药合用使气血得以宣通,则腹痛烦满诸 症自除。
【分析】
• 病机:阴虚阳亢,外感寒邪,阳郁上冲。 • 主症:郁闷不舒,头晕目眩,呕不能食,
大便坚,头汗出,脉微弱。 • 治法:和利枢机,扶正达邪。 • 方剂:小柴胡汤。 • 方义:和利枢机,扶正达邪,使阴阳调和
则郁冒诸症可解。 12
【分析】
• 産婦郁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 頭汗出。
郁冒主症:头晕目眩,郁闷不舒
+
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坚,但头汗出
• 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 出。所以産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 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
• 郁冒自愈转归的机理 :
亡血阴虚
病因:亡血、复汗、寒多
+
外感因素
• 病机:阴虚阳亢,外感寒邪,阳郁上冲。
一、产后三病
(一)成因
【原文】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鬰冒 ①,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 汗出,喜中风②,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 故令鬰冒;亡津液,胃燥③,故大便难。(1)
➢ 1.痉病 病机:“新産血虛,多汗出,喜中風”
产后津血不足,复感风邪,化燥伤 阴,筋脉失养。
• 主症:项背强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等。
6
产后痉病与《痉湿暍病》篇痉病
病 证 共同点 病 因 病 机 治 法
产后痉 病
项背强 急口噤
不开
血虚津伤为主 养血育阴为
,外受风邪为 主少佐祛风
次
散邪
外感痉 病
甚至角 弓反张
外感风寒为主 解肌祛邪为
,津液不足为 主兼以养阴
次
生津 7
➢ 2.郁冒 病机:“亡血复汗,寒多”
•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见寒疝中。
【分析】
病机:产后血虚寒疝(产后血虚,寒自内生) 主症:腹中疞痛。 治法:补血散寒止痛。 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 方义:羊肉,取其血肉有情之品,可大补气血
,散寒止痛 当归养血补虚 生姜温中散寒
全方共奏补虚养血,散寒止痛之功。
体现了《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
血虚阳亢,复感寒邪,阳郁上冲
主症:头晕眼花,郁闷不舒,心情不畅等。
8
➢ 3.大便难 病机:血虚津伤,肠道失濡。 主症:大便干结。
9
【辨治要领与思路】
产后痉病、郁冒和大便难之病虽然其临床表 现各不相同,但亡血伤津的病机则一,故在 治疗上均须注意养血护津。
(二)证治
【原文】 产妇鬰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 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 冒家①欲解,必大汗出②。以血虚下厥,孤阳 上出③,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 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 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2)
汗出:孤阳无以护阴
• 治法:汗法。(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故当汗
出,阴阳乃复) 通过汗法,使外邪祛,表气和,里气畅而气不 上逆
• 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 治疗:小柴胡汤(扶正达邪,和利枢机,
调理阴阳 )
【辨治要领与思路】
1.产后郁冒的辨治应注意汗出的症状。“但头汗出 ”既反映了郁冒的病机所在,又是一个重要临床症状 。原文“血虚而厥,厥而必冒”、“血虚下厥,孤阳 上出”即概括了本病的病机,乃阴血亏虚,阳气偏盛 而上逆所致。全身汗出津津则是病向痊愈的反映,因 为全身汗出津津通过衰减其相对偏盛之阳,从而以达 到阴阳协调的相对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