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开展规律一、观点案例资料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
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原子别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根本范畴。
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
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拟,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局部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根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唐。
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2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1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1节物质世界和实践⑴识记:世界观。
答: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答: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一元论。
答: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二元论。
答: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主观唯心主义。
答: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答: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运动和静止。
答: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时间和空间。
答: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实践的本质。
答: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答: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⑵领会:哲学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
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是指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客观规律”,它们是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概括,把握了这些规律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推动社会进步都非常重要。
一、量变和质变规律。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当一种物质的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
例如,可燃气体与氧气混合后达到一定比例,就会发生爆炸。
在社会上,也有许多事物由于数量累积,最终导致质变,比如人类的人口增长、技术的发展等。
二、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具有周期性的,周期性规律可以在生物、天文、地理、社会等领域中得到体现。
例如,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人体的生理周期、经济波动的周期等。
三、矛盾运动规律。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由相互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与统一的结果。
例如,生与死、收与支、阴与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联合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联合发展的过程,每个方面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经济发展需要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需要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营造需要政治稳定。
五、前进性规律。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的。
这个规律凸显了物质世界发展的方向,主要表现在在生产力进步、科技发展和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方面。
总之,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是对一切物质变化的客观规律性和本质特征的总称。
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客观世界,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的概念及特点物质世界是指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包括了我们所见所闻的一切事物。
物质世界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变化性。
多样性体现在物质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如固体、液体、气体等不同形态的物质,以及各种各样的物体、生物等。
变化性体现在物质世界中的物质不断发生着运动、变化和转化,不断演化着。
二、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1. 运动规律物质世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在不断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运动规律包括了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运动、曲线运动等。
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引起的,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作用力和物体的质量。
2. 能量转化规律能量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属性,能量的转化是物质世界中的重要规律。
能量转化包括了能量的传递、转移和转化。
能量的传递是指能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如热能的传递。
能量的转移是指能量从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形式,如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从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如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3. 物质结构与组成规律物质世界中的物质有不同的结构和组成方式。
物质结构与组成规律包括了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键的形成和物质的晶体结构等。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形成不同的化合物。
化学键是连接原子的力,根据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或共享形成不同类型的化学键。
晶体结构是物质中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形成的有序结构。
4. 生命规律生命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具有生长、繁殖、代谢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生命规律包括了生物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进化等。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指生物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不同生物体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遗传与进化是指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以及物种在漫长的时间里的适应和变化。
5. 宇宙演化规律物质世界存在着宇宙的演化过程,宇宙演化规律包括了宇宙起源、宇宙膨胀和宇宙结构的形成等。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一个极高密度和极高温度的初始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开始膨胀。
马克思纲要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基本问题,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⑴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⑵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⑷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⑴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辨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所在。
⑵ 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
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又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精选全文
目的 追求生活的幸福 幸福的生活
前 提
自然
我们是谁? 人是什么?
社会
5
斯多亚学派的鼻祖第奥根尼(犬儒学派)就 认为自然的就是幸福,因为他们认为人是自然的 一部分,遵循自然就是幸福。
他们认为真正的幸 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的 环境的优越之上,如 丰裕的物质,强大的 政治力量和健壮的身 体。故每个人都可获 得幸福,并且不会失 去它。
+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 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 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3
44
+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45
+ 什么是运动?
21
+ 就是世界处于什么状态、世界究竟“怎么 样”的问题。
+ 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 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 +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哲学上
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2
辩证法
是主张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 界观方法论,用联系、运动、发展的观 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
是主张世界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 世界观方法论,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 点看问题。
58
+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
活动。
59
60
61
62
+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 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2)静止的表现形式
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
❖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没有发生质变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
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 件的,因而相对的。
联系: 在相对静止中有 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 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 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 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两种错误倾向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回答的是世界 是什么的问题,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 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由此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 本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 的本原,坚持物质第 一性;精神是物质的 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 是世界的本 原,坚持精 神第一性; 物质是精神 的产物或表 现。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 1、什么是发展?
• 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人类 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从 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 动。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 样性。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 用事物。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 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1)时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 定绝对运动
道之大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 变。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通过观察和研究物质世界,我们可以发现一系列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物质世界的特点以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的特点物质世界是由各种物质构成的,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多样性:物质世界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状态,以及各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可感知性:物质是可以通过人类的感官来感知的,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感知物质的存在。
3.相互作用性: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相互作用,物质可以发生变化和转化。
4.可量化性: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方法来进行测量和评估,例如质量、体积、密度等。
二、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在物质世界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发展规律,它们对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1.运动规律运动是物质世界的基本属性,一切物质都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运动规律包括惯性定律、相互作用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等。
惯性定律表明物体会保持原来的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相互作用定律指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它们产生力的变化;作用反作用定律表明任何作用力都会产生相等而反向的反作用力。
2.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是物质世界中的核心概念,能量守恒定律是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但总能量的数量保持不变。
例如,太阳能转化为地球上的光能和热能,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3.物质的组成和分解规律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分解规律,物质可以由原子和分子组成,也可以通过分解反应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
这一规律是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的基础。
4.物质的周期性规律周期性规律是指一些物质特性随着某个因素的变化而表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最典型的例子是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将元素有序地排列起来,发现了一系列元素特性的周期性变化。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哲学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讨论,但一般来说,总是从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入手,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也不例外。
在世界的本质即所谓本体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传统的唯物主义立场,认为世界并不是源于某种神秘的精神,也反对对这个问题的任何宗教神学解释,而是认定世界源于自然界自身的运动和发展,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但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并没有停留在唯物主义的传统观点上,而是进一步从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去认识和理解世界,因而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唯物主义的新视野。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地规定世界的本质的基础上,进而揭示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辩证图景及其运动规律,由此就建构出了一套严密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是它高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地方。
但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和坚持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性。
下面,先就世界的物质性问题做个讲解。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佛家有镜花水月的故事,是说大千好世界的万事万物如同镜中花、水中月一样,并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虚无。
这是对外部世界的唯心主义的解释,是对外部世界客观性的否定。
在这个问题上,一切唯心主义的理论与宗教神学的理解有一个本质上的共同点,那就是否认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性,认为世界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
如柏拉图就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一种叫“理念”的东西。
世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现实世界的每一个事物背后都相应有一个规定这个事物是这个事物的“理念”,无数的事物构成现实世界,无数的理念构成“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本质、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体现。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不甚深刻 的认识与深刻的认识既斗争又统一,是 推动思想前进的动力。
托勒密 地心说
哥白尼 日心说
开普勒 行星运动 三大规律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事物 发展 动力 人类 认识 特点
(一)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1、联系的涵义
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 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可以说,联系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 根本原因。
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
(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 实践既是 人类所特 有的活动 ,也是社 会生活的 本质特征
1、决定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 2、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 3、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4、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 辩证法既是世界 观也是方法论。
2、联系的条件性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现象 和过程相联系的,并对它的 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 素的总和。
一切以条件、地点 和时间为转移。 斯大林
联系是有 条件的。在特 定条件下,石 头与战争就联 系起来。
电影《英雄儿女》片断
联系是有条件的,同时联系的 条件又是多样的、可变的。大致有 以下几种具体的条件: 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和非充分条件 决定条件和非决定条件 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 (三) 实践是 主观世 界和客 观世界 的分化 与统一 的现实 基础
主
形 成
观
世
界
接触点
分化: 具有异质 性;发展 不完全同 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概论: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世界的本职问题是哲学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根本观点、看法。
因此,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皆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或者称为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物质与意识哪个是本源、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被认识的问题。
物质与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意识不过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唯心主义恰恰相反。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都是历史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1)承认世界的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2)认为世界史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无限多样的统一,突破了世界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形态的局限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的,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5.物质的相关理论总结: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是指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其中包含了物质、能量和空间三个方面。
本文将从对物质世界的定义入手,阐述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的定义物质是指存在于物理世界中、有质量、占据空间的实体。
物质可分为几种基本粒子,包括电子、质子、中子等。
这些基本粒子组合成了原子、分子、晶体等各种形态,形成了各种物质。
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反应进行变化与演变,同时也会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持续地处于变化之中。
能量是指物质的属性,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能量特征,包括势能、动能、热能、化学能等等。
能量是由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在物质世界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载体,没有空间就没有物质的存在。
空间可以看成是相对与物质存在的概念,是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实体。
以上三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
二、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性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都阐述了物质世界的发展特点。
那么,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1.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从无中产生,也不会消失不见,能量只会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
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它是物体运动规律之一,指出在任一系统内,能量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能量在物质中的流动和转移一直是基本现象之一,它在物质世界的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恒定比在物质世界中很多化学反应具有恒定比,即两种或多种物质反应时,它们的物质质量比例是固定的。
这个比例可以在不同环境下、不同时间内保持不变。
比如水的成分是氧和氢,当氢与氧以恒定比1:8的比例发生化学反应时,会产生水分子。
这个比例在不同实验中都是恒定的,这就是恒定比。
3. 自发性物质中具有一种自发性,即物质在没有受到外在影响的情况下能自然演化。
物质具有自发性是因为物质中发生的各种变化是由分子之间作用、原子之间作用、电子之间作用等相互作用造成的。
这些相互作用是自发的,而且是根据物理学和化学定律发生的。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其中,对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5、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6、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7、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不是哲学要研究的全部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9、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10、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和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源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形而上学的含义
• • • Metaphysics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西方哲学的“圣经”, 本人并没有用过这个词 安德罗尼科《物理学》与《物理学之后诸卷》 (ta meta ta phusika),去掉冠词,成为 Metaphysics,即第一哲学 汉语《周易.系辞》”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 为之器” 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础,是哲学的核心部门。
六、德国古典哲学
1、康德哲学 •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 • 康德主张:外部世界——自在 之物只是感觉的素材,是不可 认识的。自在之物不在空间或 时间中,它不是实体,空间和 时间是主观的,是我们知觉的 一部分。但是正因为如此,可 以确信,我们没有经验到的自 在之物。
康德的代表作
•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真 • 《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善 • 《判断力批判》(美学)美
笛卡尔哲学:二元论
• 二元论的特点:这说明二元论不可能保 持在唯物和唯心观念中的中立和独立地 位,必然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 二元论在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时,只能 把思维的能动性看作是二者统一的最后 原因,因此,存在和思维只能在思维的 基础上达到统一,如笛卡尔的上帝概念。 这就是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了。
在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表
述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 否定的辩证法思想。 以唯心主义的方式,揭示了发展 和内在联系的思想、主观能动性的 思想、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
辩证法的含义
• 原意是辩论、诡辩,来自古希腊传统的 思维方式 • 所谓辩证法就是将不同的东西综合在一 起的方式。 • 事物因为自身蕴含着差别和矛盾而自我 运动,他不断克服自身的矛盾,不断展 现自身中潜在的东西
3、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说: “火”是万物的 本原。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广泛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据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系统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想和存在,终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四周世界的认识关于这个世界自己的关系是如何的?思想可否定识或反响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门派: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可知论和不行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独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虑和理解而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来源是物质,不单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拥有物质性,世界的真切一致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来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拥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限制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经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经过必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和成功,就一定正确认识客观本质的发展规律,依据客观规律做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
因此世界的物质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全部从本质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
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
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直观性;四是不彻底性。
(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多选)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多选)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单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简答)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单选)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单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单选)(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单选)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
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
(单选)通常说的“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谚语,都说的是时间的一维性特点。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观点: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单选)(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单选)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多选)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多选)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多选)实践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多选)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多选)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生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单选)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单选)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简答)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单选)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单选)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单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单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单选)联系具有多样性。
(多选)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二)世界的运动发展(单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单选)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多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简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
这是因为: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
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论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单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单选)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单选)质量互变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单选)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提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简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论述)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单选)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这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单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
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年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先进与落后、胜利与失败等等,无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多选)敌对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固然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面,生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的区别,社会生活当中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同意见的争论和商讨等等,也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