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1.4:假借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借字:古音通假
定義

假借:
假借是文字記錄語言時,與詞彙發生關係的一種現象; 假借是意義上毫無關係的詞,只是由於語音上的聯繫而借用 文字形式來表示自己意義的一種現象。

假借字和本字:
一組相對的概念,最初為某詞造的、字義與詞義相一致 的字叫本字,與之相對的叫做假借字。

假借義:
一個字被假借後表示的意義,即假借義。
來源: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
假借字的产生
两种情况
一、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 个同音字。
二、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 表示。
一、本有其字的通假
人們不寫表示這個詞的意義的本字,而寫一
個毫無關係的同音詞的文字形式來表示這個 詞的意義。 早晚的“早”寫作“蚤”,疲勞的“疲”寫 作“罷”。 術語:某通某。前面的叫通假字,後面的叫 本字。如,“蚤通早” 。 要按本字的讀音來讀。
王力指出: 1、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 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2、本字和假借字必须是音同或音近,才能产 生通假。“如果仅仅是叠韵,而声母相差较 远,或者仅仅是双声,而韵母相差较远”, 就不可能通假。 2、即使两个字音同或者音近,也不一定就能 通假。“如果没有任何证据,没有其他例子, 古音通假的解释仍然有穿凿附会的危险。”
1、久借不還,只表假借義




《诗· 周颂· 思文》:“贻我来牟。”
2、借義和本義並存


耳:
(二)表示乙詞意義的字被甲詞借去,後來這 個字仍用來表示乙詞的意義,而為甲詞另造 新字。 辟 →避 →嬖 →躄 →僻

→避 →嬖
→躄 →僻
(三)表示乙詞意義的字被甲詞借去,後來
六、破假借
《颜氏家训· 勉学》: 吾在益州,与数人同坐,初晴日晃,见地上小光,问左 右:“此是何物?”有一蜀竖就视,答云:“是豆逼耳。” 相顾愕然,不知所谓。命取将来,乃小豆也。穷访蜀士,呼 粒为逼,时莫之解。吾云:“《三苍》、《说文》,此字白 下为匕,皆训粒,《通俗文》音方力反。”众皆欢悟。
《左传· 隐公元年》:“庄公寤生。” 杜預注:寤寐而庄公已生。 应劭《风俗通》:儿生而能开目视者曰寤生。 黃生《字诂义府》:寤当与牾通,牾,逆也。 凡生子首出为顺,足出为逆,至有手及臂先 出者,此等皆不利於父母,或其子不祥,故 世俗恶之。庄公寤生,是逆生也。逆生则产 必难,其母之惊且恶也宜矣。 《史记· 郑世家》:“(庄公)生之难”。
五、區分“假借”和“通假”
通假是本有其字,即有本字而没写,写了个
同音的通假字;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 事”。 教材547頁:“假借字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 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 写了一个同音字……第二种是本无其字,从 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 目前學術界對此區分越來越明確。
(一)本字依然使用
1、臨時借用,互不干涉 即借一個同音詞的文字形式來表示本字的意 義,以後仍ຫໍສະໝຸດ Baidu用本字,不用假借字。 麋—眉
剝—攴(古同“扑”)
2、假借字常常出現,成爲習慣
注意:这种成了习惯的假借,一般是相当固定的,不 会随意乱借,而且只是单向的,不能颠倒过来。
信—伸
蚤—早
《史记· 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
《史记·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
子,立,不幸早死。”
《左传· 昭公三年》:“早世陨命”
矢—屎
二、本無其字的假借
(一)甲詞本沒有文字形式,從一開始就借用 另一個同音詞乙詞的文字形式來表示自己的 意義。以後一直沿用,既沒有為乙詞造字, 也沒有為甲詞另造字。 1、久借不還,只表假借義 2、借義和本義並存
即用這個字表示甲詞,而為乙詞另造新字。


《詩· 周南》維葉莫莫。《註》莫莫,茂密之貌。

《說文》燒也。《註》徐鉉曰俗作燃。 蓋后人增加。







四、假借字產生的原因
這是古人的一種習慣。
因“倉猝無其字”而用同音字替代,後人效
仿,習非成是。 秦朝焚書,漢代搶救典籍,方法之一是靠老 人憑記憶背誦。 “夫古字通用,存乎聲音。”
總結
沒有新字產生:我;耳
本無其字
(假借)
新字表示假借義:辟-僻
新字表示本義:莫-暮
本字依然使用:蚤-早
假借字 本有其字
(通假)
本字不再使用:荷-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