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
中国古代史社会制度变迁
中国古代史社会制度变迁
中国古代史上的社会制度变迁主要包括以下阶段:
1.世卿世禄制:在夏朝和商朝时期,社会制度主要采取世卿世禄制,贵族世
代为官,土地和爵位由贵族世袭。
2.分封制与宗法制:到了周朝,社会制度采取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是指
土地由封建主划分为不同的领地,分封给不同的家族或个人。
宗法制则是以家族为中心,强调家族的传承和血缘关系。
3.郡县制与军功爵禄制:秦朝时期,社会制度开始转向郡县制和军功爵禄制。
郡县制是指国家划分为不同的郡和县,每个郡和县都有自己的行政机构和长官。
军功爵禄制则是根据个人的军功或官职来决定社会地位和待遇。
4.三公九卿制:秦朝还实行了三公九卿制,这是一种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
权制度,三公和九卿都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分别负责不同的政务和事务。
5.察举制与征辟制:到了汉朝,社会制度采取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是根
据个人的才能和品行,由地方官员推荐给中央政府,以担任官职。
征辟制则是中央政府直接征召人才,以担任官职。
6.科举制: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担任官职。
科
举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史上的社会制度变迁是一个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世袭制向选拔制转变的过程。
这些转变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我国企业制度的变迁
我国企业制度的变迁中国企业制度的变迁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民营企业,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也对企业制度带来了改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中国企业制度的变迁。
一、民营企业时期20世纪初,随着中国人民的觉醒,民营企业开始兴起。
这是中国国家工业化的开端,也是中国企业制度的起点。
民营企业在经济领域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但面对来自欧美国家的强势竞争,企业制度需要进行创新。
在这一时期,企业规模比较小,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简单,企业家个人在企业经营中起主要作用。
二、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民营企业被接纳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加入到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中。
在此期间,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企业制度也由此变更。
企业制度亮点有以下几点:1、国家为主导,国家有绝对控制权,并享有企业所有权;2、职工不再是企业主人,成为设计方案的执行者和生产经营的执行者;3、企业管理者由国家任命,执行国家指导方针。
在这一时期,企业的决策过程中,国家政策和规划在经营和管理中进行强制性约束和引导,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更为集中、统一和垂直化。
三、市场经济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型。
企业制度也在逐步地改变。
1、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深刻改革,增加了社会机制在国企治理中的作用。
实行股份制改革,让经营管理分离,形成“公司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新型企业制度模式,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手段。
2、外资企业的兴起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形成了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三种经营模式。
外资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管理方式的引入和传播,推动和塑造中国市场绩效、企业战略和管理方式。
3、发展中小企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中小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制度更为完善。
通过以上三个时期的对比,可以发现企业制度变革的趋势是多元化、市场化、机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企业制度的变革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逐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七章 制度变迁
第二节 制度变迁模型
相对价格发生改变
制度均衡
制度非均衡
制 度 环 境
提供必要的制度装置
寻找外部利润
制 度 环 境
次级行动团体
初级行动团体
戴维斯和诺思制度变迁模型
一、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假定制度初始是均衡状态,演变过程为: 假定制度初始是均衡状态,演变过程为:制度均衡 均衡状态 制度非均衡→ →制度非均衡→制度均衡
(三)时滞3:菜单选择时滞 时滞3
是搜寻已知的可替换菜单和从中选定一个能满足 次级行动团体利润最大化的安排所需要的时间。 初、次级行动团体利润最大化的安排所需要的时间。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1.菜单上可选择的数目越少,时滞越短; 菜单上可选择的数目越少,时滞越短; 菜单上可选择的数目越少 2.各方案优劣差异越大,时滞越短; 各方案优劣差异越大,时滞越短; 各方案优劣差异越大 3.固定成本越小,时滞越短。 固定成本越小,时滞越短。 固定成本越小
三、行动团体
(一)初级行动团体
是一个决策单位,它们的决策支配了安排创 是一个决策单位, 新的过程。 新的过程。初级行动团体可能是单个人或由个 人组成的团体(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 人组成的团体(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
外部利润: 外部利润:
从理论上讲,有许多外部事件能够导致利润 从理论上讲, 的形成, 的形成,这是在现有的经济安排状态给定的情 况下无法获得的,这类收益被称为外部利润。 况下无法获得的,这类收益被称为外部利润。
(四)缺陷
1.低效性 低效性 2.“搭便车”行为不可避免 搭便车” 搭便车 3.制度破坏性大 制度破坏性大 4.社会震荡大 社会震荡大 5.风险高 风险高 6.违背一致性原则 违背一致性原则
制度变迁理论
整体变革式制度创新会受到旧制度的顽强 抵抗,特别是那些旧制度的受益者会千方百 计阻挠新制度的建立,因此,整体变革式的 制度创新往往会导致社会震荡和冲突。
局部制度变迁:同一轨迹的单个制度变迁 ,如粮食流通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变迁、社会 保障制度变迁等等。与局部制度相对应的制 度均衡称之为局部制度均衡。当然,这种变迁 也可以与整体制度变迁同时进行,因为整体制 度变迁就是由同一轨迹的单个制度变迁加总
制度变迁的各种方法、途径不能等同于制度 变迁本身,因而,制度创新是导致制度变迁 的方法、途径,而不是制度变迁本身。
二、关于制度变迁的事例 Fatherhood economics
人们会对制度产生需求, 是因为制度能够 给人们提供便利、增进人们的利益,这种方便和 利益就是制度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当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时,人们渴望有法 律法规以及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以有效地制止 这种状况。
公共性(面向全体公民)
目标多元性(测量其绩效更为困难)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作用的两面性:积极 性与消极性。(诺斯悖论)
国家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国家权力 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的工具;同时,国 家权力又是个人权利最大和最危险的侵害者 ,因为,国家权力不仅具有扩张性质,而且 其扩张总是依靠侵蚀个人权利实现的,在国 家的侵权面前,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导致无 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衰落。这就是有名的“ 诺思悖论”。
张宇燕在华南师范大学演讲
路径依赖的存在提醒人们在进行制度创 新时,初始的制度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初始 的制度选择有差错,将可能会使整个制度创 新最终远远偏离目标,即“差之毫厘,失之 千里”。
路径依赖要求人们在渐进的过程中,做 出任何一项制度变革,都要十分谨慎地不仅 要考虑其直接后果,还要研究其长远的路径 影响,以免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形。而且在偏 离的路径上走得愈远,回到正确路径需要的 代价就会愈高,以致最后导致整个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
1.制度可以被理解为社会中个人遵循的一套行为规则。
与其说因为人必须在团体中生活才需要制度,不如说是以物换物,易货贸易和用一种东西交换另一种东西的需要才使得制度不可或缺。
因此,要使交换成为可能,就需要有管束个人合作和竞争方式的行为规则.制度安排的定义是管束特定行动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不正式的.正式的制度如家庭,企业,工会,医院,大学,政府,货币,期货市场等等.相反,价值,意识形态和习惯就是不正式的制度安排的例子。
制度结构,它被定义为一个社会中正式的和不正式的制度安排的总和。
2.研究制度安排需要具有对历史时间及地区的专门知识,并需要专门了解该制度安排在制度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如何,对特定制度安排效率的讨论。
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规模不是随机的:可以对它们进行严密的经济学分析.为此,比较有益的做法是研究一种新制度安排为什么被创新以及如何被采用. 有两种类型的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然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制度不均衡的原因一种制度安排是从一个可供挑选的制度安排集合中选出来的,其条件是,从生产和交易费用两方面考虑,它比这个制度安排集合中的其他制度安排更有效.如前所述,特定制度安排的交易费用还取决于其他诸如法律,习惯,意识形态等制度安排;最有效的制度安排是一种函数,尤其是制度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的函数.要发生锈致性制度变迁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不均衡的获利机会.也就是说,由于某种原因现行制度安排不再是这个制度安排选择集合中最有效的一个了.有四种原因能引起制度不均衡:①制度选择集合改变;②技术改变;③制度服务的需求改变;④其他制度安排改变.这四种原因中的每一种原因本身又由几个不同因素组成.1.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与其他经济接触能扩大制度选择集合. 制度选择集合还可能因政府政策的改变而扩大或缩小.由于某些原因(下一部分将讨论)政府可能将某些制度安排从制度选择集合中剔除出去.因此,取消一种带有限制性的政府政策的效应,相当于扩大制度选择集合.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实行的农业作业制度的改革.在最近发生的这一制度变迁之前,家庭农作这种制度安排是被禁止的,集体农作制是唯一可接受的模式.然而,由于政府政策的改变,中国约95%的家庭在1980-1983年间转到了新的以家庭为基础的农作制(参考书目32).另一方面,当政府在制度选择集合中建立某种新的限制且这种限制又是有约束力时,就可能产生制度不均衡,而且原先效率较低的制度安排可能在这种有限制的选择集合中成为占优势的制度安排.2.技术的改变技术变化除了在制度结构方面起决定性作用之外,它还能改变特定制度安排的相对效率并使某些其他的制度安排不再起作用.技术变化的影响可以从它对生产和交易的作用来进行分析.3.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某种要素相对价格的上升,会使这种要素的所有者相比其他要素而言获得相对更多的利益.某种产品价格的上升,也会导致用来生产这种产品的要素的独占性使用更具吸引力. 在英国,食品价格的提高使得把开放地带和共同牧场圈为私人经营单位有利可图.据麦克劳斯基估计,尽管围栏的费用很高,但圈地所产生的年收益率达17%.4.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本文将制度安排分成两种,即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正式的制度安排指的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规则的变动或修改,需要得到其行为受这一制度安排管束的一群(个)人的准许.也就是说,无异议是一个自发的,正式的制度安排变迁的前提条件.因此,正式的制度安排变迁,需要创新者花时间,花精力去组织,谈判并得到这群(个)人的一致性意见.。
制度变迁内部动力机制分析
制度变迁内部动力机制分析一、制度变迁内部动力机制分析二、制度变迁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三、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四、制度变迁的评价指标及其应用五、制度变迁的未来发展趋势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环境背景下所形成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是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要求基础上形成的,包括制度结构、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等。
在现代社会,制度变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是解决社会矛盾和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的动力源。
制度变迁的内部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社会观念、文化传统和科技革新等方面。
下面就这些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经济发展是促进制度变迁的重要内部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会逐渐提高,社会秩序也会发生改变。
例如,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兴起,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转变为工业化社会,社会结构和制度也需要相应地变化。
制度变迁的过程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经济因素不仅是制度变迁的动力,也是制度变迁的基础。
其次,政治制度是推动制度变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政治制度的变化往往会引起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化。
随着社会意识和文化传统的不断演变,人们对政治制度的要求也随之改变。
例如,在历史上,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各种新的政治制度如宪政制度、民主制度等不断涌现。
政治制度的变化对制度的变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社会观念是制度变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观念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构成要素。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观念和价值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强调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这也促进了制度的变迁。
文化传统是制度变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传统是社会遗产的一部分,包括宗教、道德、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
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
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文化传统既可以促进制度的改变,也可以阻碍制度的变迁。
最后,科技革新是推动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
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其中不断发生的演变和变革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与变革,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第一部分:社会制度的演变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封建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变迁,以及社会等级和阶级的变化。
其一,封建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变迁。
自周朝开始,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分封制为基础,诸侯统治各自的封地。
然而,到了秦朝,始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措施,废除了封地,实行郡县制,并统一了文字、货币等标准。
此后,封建制度逐渐式微,中央集权成为主导。
其二,社会等级和阶级的变化。
从古代社会的分工制度演变而来的贵族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而农民则处于最底层,一直都是社会制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然而,到了秦汉之际,商业经济的兴起和社会地位的变迁导致了贵族与商人之间的冲突,农民阶级也逐渐成为社会变革的主体。
第二部分: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君主制度的更迭和法律制度的变化。
君主制度的更迭,即历代王朝的更替。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个王朝的更迭,每个王朝都建立了自己的君主制度。
例如,秦朝建立了皇帝制度,汉朝推行了皇权专制,唐朝实行了宰相制度等。
每个王朝的兴衰与制度的改革息息相关,君主制度的更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演变。
法律制度的变化,即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为封建法、宗法、律令等。
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法律制度也随之发展。
例如,唐朝的《大唐律疏》对法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完善,宋代的《大宋律例》进一步完善了刑法和程序法,明代的司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规范。
第三部分:制度演变与变革的原因和影响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和变革既受到内部因素的驱动,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从内部因素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士人阶层的崛起促进了制度的变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产生了更多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制度改革来解决。
制度变迁理论概念与原因
制度变迁理论概念与原因首先,制度变迁理论的概念:制度是社会关系体系中的规范和约束性规定,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等方面。
制度变迁是指社会制度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过程,它具有时间性、系统性和目标性。
制度变迁可以是性质和特征的变迁,也可以是结构和职能的变迁。
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变迁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方面,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当社会出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危机和矛盾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得人们要求制度的改变和适应,以解决这些问题。
2.制度内部矛盾:制度的内部矛盾也是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随着制度的发展,一些内部矛盾开始显现,制度的规定无法有效解决这些矛盾,从而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迁。
3.外部环境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制度的变迁。
当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时,现有的制度往往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变迁。
4.制度创新和制度转变:制度的创新和转变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
有时候,一些新的理念和观念涌现出来,对现有制度提出了挑战,需要制度进行相应的变迁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
5.利益关系的变化:利益关系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利益关系会发生调整,原有的制度可能无法保障各方利益,需要进行制度的变迁来维护和调整利益关系。
制度变迁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也可以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方利益的平衡和社会稳定的维护,以确保制度变迁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各方的作用,形成多元的决策和参与机制,以保证制度变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当代中国制度变迁
当代中国制度变迁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人口的国家之一,其政治体制和制度变迁对内对外都具有重要影响。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和革新,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径。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制度变迁的历程和主要特点。
二、新中国的初期制度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政治体制由封建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迅速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
这包括土地改革、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通过这些措施,新中国试图实现农业合作化和工业化,并构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
三、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1978年,中国决定进行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体制的变革。
这一决策为中国的制度变迁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渐实行市场经济基本原则。
国有企业改革、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变革实行,中国社会经济迎来了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
四、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制度变迁不仅限于经济领域,也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改革。
中国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民主制度。
党的执政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宪法和法制体系的完善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一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坚持了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方向,又注重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使中国在国际上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
六、挑战与机遇当代中国制度变迁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与国际竞争的加剧、社会矛盾的增加、环境问题等都给中国的制度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
同时,中国也可以通过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完善现有制度,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
制度变迁理论
个人,一般是积极活跃者。
例:安乐死:
2001 年4 月10 日,荷兰议会通过了“安乐死” 法案,据此医生可以帮助病人“安然死亡”。这项 法案显示,无论是谁,只要身在荷兰,就可以按照 安乐死的法案来执行操作。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地 不少病人便忙着打听细节,筹备赶赴荷兰受死。局 外人在口头上议论纷纷,而局中人则已经用实际行 动来响应了。显而易见,这项法案是危重病人的福 音。
组织(主要指非政府的组织)
赢利性组织是促使市场经济中各种制度变迁的 重要主体。
如公司制企业的形成、股票市场规则的形成、 市场交易中的各种规则、约定、惯例、法律形成等 等,都是在赢利性组织的努力下才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
非赢利性组织,如保护动物协会、绿色和平组织。
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具有其他主体没有的特点: 垄断性(人们不能自由选择) 政府是唯一的,在既定的时期内是无法选的。
制度变迁是通过对规则、标准、实施等因素的边 际调整来实现的,制度变迁的代理人可能是政治家 或企业家。
物质的与精神的 获取收益 货币的与非货币的
直接的与潜在的
• 技术的变化也是影响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
诺斯说:“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是社会与经济演进 基本核心。”技术变迁能够产生报酬的递增,从而 组织结构与模式更加复杂化,同时使相应的规则发 变化。工厂制度的产生是技术变迁的直接结果。技 变迁也使城市工业社会得以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 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张宇燕在华南师范大学演讲
路径依赖的存在提醒人们在进行制度创新时, 初始的制度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初始的制度选择有 差错,将可能会使整个制度创新最终远远偏离目标, 即“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第六章 制度变迁理
整体制度变迁
整体制度变迁就是特定社会范围内各 种制度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变迁,其 本质在于各种制度的协调与配套。
2、渐进式制度变迁与突进式 制度变迁
所谓渐进式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变迁过 程相对平稳、没有引起较大的社会动荡、 新旧制度之间的轨迹平滑、衔接较好的 制度变迁;所谓突进式制度变迁,是指 在较短时期内,不顾及各种关系的协调, 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制度变迁的方式(强 调的是变迁的果断性,即所谓的快刀斩 乱麻)。
1.个体成本与收益
。 从家庭、企业或某个利益集团的角度 衡量某项制度安排的成本与收益
2.社会成本与收益
即从微观经济主体相联系的角度考察 某项制度安排为社会全体成员带来的收 益与付出的成本。收益表现为国民收入 的增加或收入分配趋于公平等;成本至 少包括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
3.政治收益与成本
即从权力中心角度来衡量的成本与收益, 政治规则主要不是按照效率原则确定的。
(2)强制性+渐进式 (3)需求诱导性+激进式 (4)需求诱导性+渐进式
四、国家、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
(一)国家与制度变迁
1、国家性质 剥削论:国家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 掠夺性国家将界定一套产权制度,使权力集团 的收益最大化。 契约论:国家是公民达成契约的结果 诺斯的“暴力潜能”分配论:若暴力潜能在 公民中平均分配,便产生契约型国家,若这种 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掠夺型国家。
: (1)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 (2)清除旧制度的费用 (3)消除变迁阻力的费用 (4)变迁造成的损失 (5)随机成本
关于制度变迁供给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主体的效用函 数和约束条件的差异,他们对于一项制度 变迁供给的成本收益可能有不同的评价标 准。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非帕累 托改变”,要求全体行为主体对每一项制 度安排作出一致协议是不可能的。因此从 不同行为主体的角度研究同一项制度安排 变迁的成本和收益对于理解现实的制度变 迁供给规律是很有意义的。考察的角度包 括:个体收益与成本;社会收益与成本; 政治收益与成本。
制度变迁
制度经济学
制度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 )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
制度变迁: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称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也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两个基本类型。
诱致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概念:指的是制度的创新是由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得机会时,所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
诱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有:
改革主体来自基层;
程序为自下而上;
具有边际革命和增量调整性质;
在改革成本的分摊上向后推移;
在改革的顺序上,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和从外围向核心突破相结合;
改革的路径是渐进的。
强制性制度变迁
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有:
政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
程序是自上而下的。
激进性质。
具有存量革命性质。
为什么制度推出后会有人反对?既得利益者
路径依赖。
论中国制度变迁的方式
论中国制度变迁的方式中国历史上的制度变迁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王朝时期。
在过去的千年中,中国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政治制度变革,从封建制度到共和制度的转变,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这种制度变迁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循序渐进的演变。
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通常是通过渐进的过程实现的。
在古代,中国的制度变迁通常是在王朝内部进行的,通过内部和制度调整来适应社会的变化。
例如,在商朝和西周时期,通过封建制度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实现了由部落聚集到封建国家的演变。
这种循序渐进的变迁方式可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并减少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
其次,外部冲击引发的制度变迁。
中国的制度变迁有时也是由外部压力或冲突引发的。
例如,在1800年代的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面临外国势力的入侵和剥削,这导致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近代化的推动。
中国开始吸收西方的知识,进行和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了共和制度的建立。
这种外部冲击的方式对中国的制度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社会革命引发的制度变迁。
中国的制度变迁有时也是通过社会革命引发的。
例如,在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中,中国爆发了一场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为目标的革命。
这场革命最终导致了清朝的垮台,中国共和国的建立。
类似的革命还发生在1949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和文化大革命等时期。
这种社会革命的方式对中国的制度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政治变革。
总结起来,中国的制度变迁有时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演变,有时是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有时是通过社会革命推动的,有时是由领导人的和决策引发的。
这些方式相互交织并影响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制度变迁通常是通过多种方式和力量的共同作用实现的,它们相互衔接、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政治发展路径。
中国古代制度的变迁与影响
中国古代制度的变迁与影响中国古代历经漫长岁月,经历了许多制度的变迁与演变。
这些制度的改变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大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制度的变迁与影响,共分为两个部分。
一、封建时代的制度变迁与影响在中国古代,封建时代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封建制度的确立与演变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封建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建立了稳定的政治体系。
在封建时代,地方政府以君主为中心,通过授予土地来维持统治秩序。
这种封建制度使得国家具有稳定的统治权力,保证了社会的秩序和安定。
然而,封建制度也在不断变迁中逐渐暴露出缺陷,给中国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封建制度下,君主独握大权,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社会流动性受限,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封建制度还剥夺了人民的自由权利,限制了人民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性。
二、现代制度的建立与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现代制度的建立与影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首先,近代中国的废除封建制度与农奴制度对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废除农奴制度解放了底层人民,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废除封建制度后,中国开始逐渐引入西方的现代制度,如宪政制度、法治制度等,这些制度改革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法律的保障与社会进步的机会。
其次,现代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政府运行提供了规范和框架。
现代制度的建立使得政府更加科学高效地运转,提高了治理水平和决策效能。
同时,现代制度的建立也促使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新时代的崛起。
然而,现代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与问题。
在推行现代制度过程中,中国必须克服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带来的一些困难与阻力。
此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现代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制度的变迁与影响深刻而广泛。
从封建制度到现代制度的演变,中国社会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制度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
制度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制度的变迁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制度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机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一、制度变迁的定义与意义制度是指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稳定存在并对个体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和规则的总和。
制度变迁则是指社会中既有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改变和演进的过程。
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社会自我调整的机制,同时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促进经济活动的规范化和有序化,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提升。
制度变迁的成功与失败将直接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因此,深入研究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历史背景下的制度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欧洲历史上的封建社会,以封建地主制度为基础,社会各阶层明确固定,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的限制。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兴起,并取代了封建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促进了科技、经济、商业等各方面的发展。
2. 法治社会与社会经济发展法治社会是一种以法律为基础,依法治国的社会制度。
法治社会的出现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治社会通过确保财产权的保护,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性,为市场提供了规范的环境,促进了私人和企业的投资和创业,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 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掌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计划经济的实行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集中,国家对生产手段的控制提供了条件,使得社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动。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变迁,各种制度不断涌现、衰落和重建,这些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制度在经济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们可以通过稳定、透明和可靠的规则来提高市场效率,并鼓励市场参与者进行创新和合作。
本文将探讨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
在短期内,制度变迁可能会导致经济波动和市场不稳定,这是因为新制度的实施可能需要时间来适应。
例如,新的税收政策可能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和资本流失,影响当地的财政收入和市场繁荣。
长期来看,制度变迁可以激发市场效率和创新,为经济 growth 打下坚实基础。
在发展中国家,制度变迁对促进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腐败、官僚主义和政治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限制市场发展和资本流入。
通过改革内部制度,并吸引外部资本和人才,这些国家可以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降低税负、推进城市化和提高科技教育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
2. 经济发展对制度变迁的要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需要制度的支持和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市场透明度和公平竞争进一步增强,制度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也成为发展经济的关键所在。
中国的竞争力报告显示,制度环境、创新生产和企业效率是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的重要因素。
制度环境的优化包括: 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法律标准的刚性和透明度、规制的简单化和减少失信行为等。
同时,经济发展也需要制度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全球范围内,新兴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和资源问题的不断加剧,都需要制度能够适应和创新。
例如,新的金融形态和数字经济对货币政策、数据保护和效率监管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制度的保障需要更加灵活和创新。
3. 案例分析: 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制度变革,这些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提升。
中国古代的历史制度变迁
中国古代的历史制度变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中国的历史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
这些变迁对于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制度的变迁,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一、原始社会中国历史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这是一个没有政府、没有统一的国家机构的阶段。
原始社会以氏族为单位,人们居住在自给自足的小部落中。
在这个阶段,家长制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家族长老负责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二、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原始社会逐渐演变为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以奴隶劳动和奴隶制度为特征。
奴隶主通过控制奴隶的劳动来获取财富和权力。
在中国历史上,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代表。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它的统治者是有军事力量和政治权威的王。
商朝是夏朝的后继者,它建立了有组织的政府和官僚机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类似于国家制度的实践。
随着周朝的兴起,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政权逐渐从家族贵族手中转移到国家王室。
三、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时期,它持续了两千多年。
封建制度以土地私有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为特征。
封建社会中,君主通过分封土地给予诸侯,以此来维护统治的稳定。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秩序由士大夫阶级掌握,他们担任地方官员,管理和监督地方事务。
隋唐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达到了顶峰。
统治者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以实现功绩和能力与地位的对应。
此外,对外藩属国的控制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之一。
四、现代社会19世纪末,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探索。
清朝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削弱了对封建制度的信心。
辛亥革命使中国最后的皇朝倒台,建立了中华民国。
此后,中国经历了战乱和内忧外患的时期。
1949年,中共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化和计划经济成为经济管理的主要方式,政府对生产和分配进行了全面干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的发展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国家的生存危机
问题二 :尽管它降低组织成本和实
施成本,但它可能违背一致性同意 原则,进而增加磨擦成本。
3、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 度变迁比较
(1)两者的共同点: 第一,都是对制度不均衡的反应
第二,都遵循成本——收益比较的基本
原则。
3、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 度变迁比较
三、制度变迁的方式
(一)渐进式制度变迁与激进式制度变迁 (根据变迁的速度来划分)
(二)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根据变迁的主体来划分)
(一)渐进式制度变迁与激进式 制度变迁
1、渐进式制度变迁 (1)定义: 所谓渐进式制度变迁指的是变迁过程相 对平稳,没有引起较大的社会震荡,新旧制 之间的轨迹平滑,衔接较好的变迁方式。 案例:中国的改革(经济研究,1999。1; 2000,5)
续上
4、次级行动团体
也是一个决策单位,是预期能够分 享制度变迁收益,并帮助初级行动团 体获取潜在收益完成制度变迁的组织。 如接受中共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 制度变迁就是实现现代化;十六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制度装置:行动团体所利用的文件和手段。
特别提示:
初级行动团体与次级 行动团体可能是个人也可 能是组织。
4、偏好的变化
偏好的改变受经济发展水平、 国民收入、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也受相对价格和信息成本的影响 随着偏好的变化,既有制度 可能就不再符合人们的最大化要 求,于是形成对制度创新的需求。
注意: 相对价格和偏好变化不一定引起制度创 新和制度变迁,只要原有的制度均衡还未打 破,制度创新就不会发生。 打破原有均衡制度的条件是存在一种潜 在的制度安排,并且创新成本低收益高。 潜在的制度安排主要是人的理性(或知 识)的提高,使人们能够发现它的存在。这 种角色被熊彼特称为“企业家”。熊彼特认 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
(3)问题 第一,速度慢,时间长,总的变迁成本可 能更高。 第二,容易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形成新的 阻力。 第三,容易给反对者以采取抵制变迁的机 会。反对改革者可以预期,并由于下一步 到来有一定的时间容易让他们形成新的利 益集团。 第四,新旧制长期并存(双轨制)极易导 致分配不公,经济与社会秩序混乱。
组织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取决于:
A、组织规模的大小:规模与力量并不
是成正比的,这里要看B。 B、组织的凝聚力:搭便车。 C、组织目标是否清晰,是否可明确的 考核、统计、计量。 D、组织的进取性、创新性,学习能力 与适应性。 “与时俱进”、“理论创新”
“搭便车” 内因:人的经济人本性 外因:公共产品的特性 如中国古代的滥竽充数:齐宣王喜欢 300人的合奏,于是南郭先生搭了便车。 齐宣王的儿子则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 就不能搭便车了。 搭便车的存在会影响创新者的积极性, 因为其付出的成本自己独担,而收益则 其他人分享。
第六章 制度变迁
一、制度变迁:基本概念 二、制度变迁:原因 三、制度变迁:方式 四、制度变迁的周期(时滞问题)
一、制度变迁:基本概念
(一)制度变迁的含义 是新制度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 通俗地说,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 替代过程。制度变迁可能在以下意义上发生: 第一,增添型:原有各种制度保存,产生新的制度 第二,全变型:原有制度本身演变成新制度 第三,减少型:原有制度结构中的一些制度因失去 存在意义而消亡。如粮油定量供给制度。 第四,位移型:在现有的制度结构中,制度的性质 种类不变,但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制度结 构发生了变化。
渐进式制度变迁
(4)适用条件。一般情况下,在下列社会条 件下适宜采取渐进式制度变迁。 第一,原有体制的弊端已充分暴露,但旧体 制的受益者甚多; 第二,要求变革原有制度的呼声虽然很高, 但人们对变革的认识并不一致,(如变革什 么,怎么变革,变革的目标是什么)甚至相 互间的认识差距还很大。 第三,社会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一个社 会不同地区间,不同阶段间的发展不平衡, 人们的贫富差距,教育水平,对外交往程度, 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有相差较大。如东南沿 海与内陆。
(二)制度变迁分析的相关概念
1、制度环境 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 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它由一国 的基本制度决定,影响其他的制度安排. 在制度环境中,宪法和法律结构是至关 重要的。 制度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但与其他制度 安排相比,制度环境的变化要缓慢得多。 举例:我国宪法。
---由实例进一步熟悉概念
考虑一家既生产产品也导致了烟尘的工厂。 烟尘是生产流程的一部分,要消除它是有成本 的。生活在附近的人发现,就此达成协议是困 难的。他们有两种选择,一是联合起来以形成 一个政治联合体(初级行动团体),议定一项 法律(一项制度安排)以禁止工厂排烟;另一 种选择是,成功的政治联合体可能书写一项立 法以建立一个住宅委员会(一个次级行动团 体),由委员会提出“终止或停止”命令以反 对空气污染,终止和停止命令就是政府强权下 的制度装置。
2、激进式制度变迁
(1)定义:也可以比喻为“休克疗法”, 就是在短期内,不顾及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 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制度创新或变革的方式。 (2)特点:整体性,快速,时滞短;先改 革再发展。 (3)优点:可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不会形 成新的利益集团和变迁阻力。 (4)问题:改革阻力相对较大,变迁成本 (一次)相对较大,风险大,容易造成社会 震荡。
人们总是希望占有短缺的要素。要素价
格比率改变后就需要制度调节人们之间 的关系(实例见林之再论,P30-31)。
1、制度服务需求的变化(2)
由于制度安排功能间的相互依赖性,一项特定 的制度安排的变动,会引致对其它制度服务安 排的需求发生相应变化。最典型的也是最重要 的一项特定制度安排是国家的出现,这项制度 安排引发了众多的制度安排的变化。 生产技术也可能引发对制度服务需求的变化。 为了利用或对付新技术带来的外部性或调整收 入流在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就要求有新制 度安排。
激进式制度变迁
(5)适用条件:
第一、旧制度的弊端已经充分暴露,社
会中绝大多数成员都强烈要求变革旧制 度。 第二、变革的目标较一致,社会中绝大 多数成员都倾向用某种新的制度取代旧 制度; 第三、社会发展比较均衡。
(二)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 制度变迁
1、诱致性制度变迁 2、强制性制度变迁 3、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
2、交易成本的外生变化
交易成本的外生冲击会改变一种制度服务的供 给曲线,从而构成制度变迁的另一个来源。 交易成本的变化来自技术、意识形态、法律和 其他制度安排的变化。 19世纪,美国西部。早期,半干旱地区圈占土 地费用高昂,私人财产的排他性费用高于公有 财产。19世纪后10年,法律、法令传遍了西部, 带倒钩的金属线被发现并引入,圈地的交易成 本大大降低了,公有产权向私有产权制度变迁。
3、制度选择集合的变化
为获得特定制度服务的可行制度安排的集合, 依赖于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的存量。 拉坦曾有力论述:对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知 识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对制度功能方面的制度 变迁和改进需求。社会科学的进步,不仅增加 了个人管理现有制度的能力,而且也增加了社 会对可替代的制度安排的知识。
(1)个人:主体之一 由个人推动的制度变迁很多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英雄; ●2001年4月10日,在荷兰一些个人及其家属 的努力下,荷兰议会通过了“安乐死”法案。 据此医生可以帮助病人“安乐死”。这项法案 显示,无论是谁,只要身在荷兰,就可以按照 “安乐死”的法案来执行操作。消息传出后, 世界各国的病人便忙着打听,准备到荷兰受死。 ●同性恋(不进行道德评价),经过同性恋者 的不懈努力,美国,加拿大已有同性恋结婚, 荷兰同性恋者不仅可以合法结婚,还可以合法 离婚,一些国家也将同性恋合法化。
续上
2、制度安排
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 式的一种安排。 可能是正规的,也可能是非正规的;它 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久的。 制度安排一般在制度环境里进行。制度 环境决定制度安排的性质、范围、进程等, 制度安排也反作用于制度环境。
续上
3、初级行动团体
是一个决策单位可能是由个人 组成的团体。 他们首先意识到了潜在收益的存在,并且 认识到了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制度变迁 的成本。
渐进式制度变迁
(2)特征: A、从局部到整体:分部门,分阶段,分
群体 B、从体制外到体制内。 C、从增量到存量。 一步步地解决改革阻力,先易后难,等。 D、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有机地统一 起来 (3)优点:社会震动小,社会冲突弱, 风险小,阻力相对小。
渐进式制度变迁
二、制度变迁的原因
1、制度需求的变化 2、与交易成本相关的技术的发展
3、可行制度安排选择集合的变化
2、偏好(Preference)的变动
上述四方面的任一项外部冲击都能导致制度不 均衡的出现,进而引发制度变迁的到来。
1、制度服务需求的变化(1)
制度服务需求变化最重要的根源是生产要素相对富 裕度在长期内的变化。如果一种特定要素的供给不 是稀缺的,它的价格将是零,敞开使用是有效的。 当要素稀缺时,它的价格为正,实施产权安排就有 必要,要素的使用就要进行配置。 要素的相对富裕程度体现在要素的相对价格上。 相对价格变化指的是生产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等 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就是各种要素的价格发生改变。 以前紧缺而昂贵的变得比较便宜,以前充裕的变得 比较紧缺而价格上涨了。
(3)问题
问题一 :强致性制度变迁的有效性
的取决于一系列因素: 第一,统治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 供给对其有利的,供给它现有的 认识水平下认为最优的。 第二,意识形态刚性。受到意识形态 的制约 如私营企业家入党为什么到十六 大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