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_阐释-接受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阐释—接受批评
发展过程
•阐释学有着悠久的传统,源于古希腊神话赫尔墨斯神(Hermes)之名;中世纪后期,出于
对《圣经》经文、律法的考证和意义阐发的需要,形成具有学科形态的古典阐释学;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派的宗教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推动了古典阐释学向现代阐释学的转化;
•而20世纪初胡塞尔开辟的哲学现象学以及随后引发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伽达默尔的
阐释学思潮,实现了方法论的阐释学向本体论的阐释学转向;直至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那里接受美学达到了自己的高潮。
理论概述
•阅读的意向性:读者以“恰当的具体化”填充文本框架中的未定性和空白点,在想象中投射作品世界,恢复作品的表达意向,使再现客体获得一种整体意义。
•理解和阐释:理解即复原文本所表征的原初世界,并如同原作者或历史的当事人自己一样
来理解它们;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通过此在来完成的,世界根本上归属于此在的世界,同时此在对存在的领悟理解必须通过语言显示出来,因而“语言是存在的家”。
操作方法
•阐释循环:把理解活动看做传统的运动和解释者的运动的一种内在相互作用,先预设一个
使我们能理解的前结构,而后根据前结构,推知未知,获得新知,而后推知未知的一种循环理解。
关于阐释学
文学研究方法的例证
•姚斯对波德莱尔《烦厌》的阐释。现在先把这首诗的中译文抄在下面,这里所据的是戴望
舒译(另有钱春绮的译文,读者可参看) 。
烦厌
•我记忆无尽,好像活了一千岁。
•抽屉装得满鼓鼓的一口大柜——
•内有清单,诗稿,情书,诉状,曲同(romances,浪漫曲),
•和卷在收据里的沉重的发丝——
•藏着的秘密比我可怜的脑还少。
•那是一个金字塔,一个大地窖,
•收容的死者多得义冢都难比。
•我是一片月亮所憎厌的墓地,
•那里,有如憾恨,爬着长长的虫,
•老是向我最亲密的死者猛攻。
•我是旧妆室,充满了凋谢蔷薇,
•一大堆过时的时装狼藉纷披,
•只有悲哀的粉画,苍白的蒲遂
•呼吸着开塞的香水瓶的香味。
•当阴郁的不闻不问的果实烦厌,
•在雪岁沉重的六出飞花下面,
•拉得像永恒不朽一般的模样,
•什么都比不上跛脚的日子长。
•从今后,活的物质啊,你只是
•围在可怕的波浪中的花岗石,
•瞌睡在笼雾的沙哈拉的深处;
•是老斯芬克斯,浮志不加关注,
•被遗忘在地图上——阴郁的心怀
•只向着落日的光辉清歌一快!
•姚斯的阐释学的操作方法,首先在阅读中将这首诗在三个层次上进行重建。即初级的、审美的感觉阅读视野;二级的,反思性的阐释阅读视野;三级的,历史的阅读视野的重建。
•姚斯说他的这种阐释方法,乃是建立在理解(intelligere)、阐释(interpretare)和应用(applicare)
三个瞬间过程组成的统一体上。
(“应用”这一概念“并非从本文中寻求感受并在现实世界中付诸行动。相反,它更接近于英伽尔顿的…具体化形态‟,是阐释者将本文现实化或显现化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将“应用”理解为一种对过去的对话,将“应用”描述为“过去与现在、你与我之间的调节”。)
•姚斯认为,在诗歌本文中,初级的审美的感觉阅读视野是一个基础,否则便不能进入明确的阐释过程。这里,首要的是对作品文本反复阅读,从而在视野结构中获得自我证实。
•在这里,姚斯强烈抨击了把历史重建性阅读放在第一层次所谓“客观主义”的做法。他认为,
这种传统的阐释先讲作品的生成和效果,而现象学阐释则认为必须把审美欣赏作为历史理解的前提,因为审美特征是跨越时间性距离的,它使艺术的历史理解成为可能。
•这里,要防止从历史出发又回到历史的历史循环主义。防止的方法姚斯认为就是把“本文说什么”的问题改变为“本文对我说什么,我对本文说什么”的问题。
•前面说过,阐释学方法建立在理解、阐释、应用这样三个环节的统一上,但是文学阐释学
的应用却与法学、神学之类不同,“文学中的应用肯定不会化入实践活动,而是满足这样一个合理的兴趣,即通过文学与过去的交流,来衡量、拓展与他人经验对照之下的个人经验视野。”
•至于在具体阐释的三个环节(审美阅读、反思性阐释、历史阅读),姚斯再三强调必须统一
起来考虑,三种操作的成果相互补充。这是因为审美经验,交融着历史经验,反思性的阐释,也必须在历史理解帮助下才能获得。当然,程序有先后之分。
•落实到对《烦厌》一诗的阐释,在初级阅读的诠释重建,即审美感觉的进展视野阶段,姚
斯首先注意到了这些问题:“烦厌”意味着什么?作为这诗的题目,又意味着什么?是否暗示着一种抑郁状态,或者只是个人的怪癖?某人在此讲他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我们的世界,或仅包括他个人的世界?
•但这里的阐释实际上是一种细致的美学分析,当然他引入了接受美学的术语。《烦厌》展开
了一个开放性的、大部分未定的期待视野,因此,审美的诠释重建成为可能。《烦厌》这个标题该怎么理解?
•“普通意义把这个标题中的词置于神秘状态中,正是由于一切抒情诗造成的期待,在诗歌媒
介中,该词的通常意义与偶然意义都获得一个新的、更深的意义,或复活了一个老的、被人遗忘了的意义。”
•本文的审视采取了逐字逐句的诠释,对第一行“我记忆无尽,好像活了一千岁”,姚斯强调“我”的声音传入了被题目《烦厌》唤醒的期待空间,而且为全诗定下了调。
•文学既然有声音的层面,特别在诗歌这样的韵文中格律成为审美感觉的一个重要部分,姚斯在初级阅读的诠释重建中十分注意对格律的动态学的分析,如认为:
•对称与非对称在第一行中别开生面地融合起来,中间的自然停顿造成了前半句与后半句韵
律上的对称。波德莱尔的诗法的妙处就在于,他用古典的亚历山大体的对称格律开始,进而到深不可测的不对称:后半句中i声多次反复出现,再次加强了诗歌的意义(Sotlvenirs自然停顿的最后一个音节,与si[即使]和mille中的i声的两次重复相对),而前半句中的比……更多,一千年都容不下,在语义上也形成一种对应。
•夸张用法“千”(mille)在语音上造成i音系列的顶峰,与Solavenirs相对应。如果我们回过头
来看,Spleen(烦厌)通过长音i已经属于这一声音的意味系列。所以,标题与第一行暗示着意蕴的相同,从一开始就唤起读者的悬念,使他们能对作品进行新的具体化。
•姚斯在这里,正是在整体的美学意义上来理解具体格律的含义。
•对诗的张力的分析,从来是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论中的热点,姚斯在初级阅读的诠释重
建中予以了应有的注意。姚斯认为,《烦厌》一诗第二行开始的“一口大柜的抽屉”是静止的,通过乍一看发现不了的动态,却唤起了“惊异的张力”。
•这里“一口大柜”下有三行描述,与诗歌主题,与“我”的记忆紧紧连在一起。“由这种诗句构
成的结构所产生的张力,使我们能够再次抓住抒情一致性的期待。”姚斯认为这是审美感觉的基础。
•在初级的审美阅读中,姚斯专注于诗所给予的审美感觉,他发现一种“美的无序”,即“枯燥
乏味和富于诗意的事件在抽屉中狼藉的旧物中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串陈列的旧物在…卷在收据里的沉重的发丝,这一怪诞的意象中达到了顶峰”。
•正如原诗所说:“那是一个金字塔/一个大地窖/收容的死者多得义冢都难比。”这也就是诗中的“我‟‟的“烦厌”所在。姚斯说,这种美的无序的和谐笼罩在衰败的暗影中,举凡诗中“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