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实验设计论文

合集下载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中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初步探索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中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初步探索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中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的初步探索摘要: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在基本实验技能教育的同时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在病原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创新能力设计性实验素质培养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思维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内容之一。

李政道博士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人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试验或实践,在某些研究中找到新答案、开创新领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创新活动是一个累积性的过程,通过“干中学”和“用中学”的努力和积累,逐步走向更为复杂、高级的自主创新阶段。

以往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就是“讲——听——做”实验教学模式,即是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演示操作方法,学生按实验指导一步一步操作,最后观察实验结果。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应该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方式向知识传授与学生自行探索学习,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转变。

如何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融入日常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在实验教学常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们在03~07级中医七年制病原生物学实验课中加入了自主设计性实验,参加学生496人,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 自主设计性实验开展方法1.1实验项目的拟定在第一次实验课开始前的理论教学中,老师先宣布最后一次实验课为自行设计性实验,学生可根据已学过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自拟实验项目或参考老师列出几个实验方向拟定实验项目,3~5人自行分组,在自主设计性实验开始前一个月提交设计书,设计书内容参照课题标书的方法,包括实验项目负责人,实验组成员名单及具体分工,实验设计依据,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及分析等内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系统实验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系统实验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
实验材料:病原微生物样本、培养基、无菌操作台、显微镜等
a. 样品采集:从患者体内或环境中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b. 培养基制备: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c. 接种:将病原微生物样本接种到培养基上d. 培养: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病原微生物e. 观察与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进行鉴定
实验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培养、观察和鉴定,以及免疫系统的检测和评估
实验方法:采用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方法,以及免疫系统的检测和评估方法,从而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实验原理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病毒的特性:体积小、结构简单、繁殖快、变异性强
真菌的特性:体积大、结构复杂、繁殖慢、适应性弱
细菌的特性:体积小、结构简单、繁殖快、适应性强
寄生虫的特性:体积小、结构复杂、繁殖慢、适应性强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识别、清除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应答,维持自身稳定等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骨髓等
实验步骤: a. 样品采集:从患者体内或环境中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 b. 培养基制备: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c. 接种:将病原微生物样本接种到培养基上 d. 培养: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病原微生物 e. 观察与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进行鉴定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
结论总结:病原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免疫系统能够有效防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实验结论与展望

病原的实验报告

病原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微生物实验室实验目的:1. 学习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2.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鉴定技术。

3. 提高对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实验原理: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通过分离纯化病原微生物,可以确定其种类,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本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并通过显微镜观察、生化实验等方法进行鉴定。

实验材料:1. 样本:疑似病原微生物的标本。

2. 培养基:营养肉汤、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血琼脂等。

3. 工具:无菌平板、无菌镊子、无菌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生化试剂等。

实验步骤:1. 样本处理:将疑似病原微生物的标本进行初步处理,如研磨、离心等,以提取病原微生物。

2. 分离纯化:a. 平板划线法:将处理后的样本取适量,用无菌接种环在平板上划线,重复划线,使微生物逐渐分离成单菌落。

b. 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处理后的样本进行系列稀释,取适量稀释液涂布于平板上,培养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3. 鉴定:a. 观察菌落特征:观察分离得到的菌落形态、大小、颜色、质地等特征。

b. 显微镜观察:取少量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

c. 生化实验:进行氧化酶试验、糖发酵试验、硫化氢试验等,以确定菌属。

实验结果:1. 分离纯化:通过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成功分离得到疑似病原微生物的单菌落。

2. 鉴定:a. 菌落特征:分离得到的菌落为圆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直径约为2-3mm。

b. 显微镜观察: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c. 生化实验:氧化酶试验阴性,糖发酵试验阳性,硫化氢试验阳性。

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分离纯化疑似病原微生物,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2.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3. 鉴定过程中,应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断,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病原微生物实验设计

病原微生物实验设计

病原微生物实验设计病原微生物实验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观察、研究和实验的过程。

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可以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传播途径以及影响因素,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就病原微生物实验的设计要点进行详细论述。

一、实验目的病原微生物实验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如生长特点、代谢途径等;2)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如毒力因子、感染途径等;3)探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等;4)评估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抗菌活性。

二、实验设计1. 选择病原微生物在开始实验之前,需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哪种病原微生物。

根据实验目的和所关注的疾病类型,选择合适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研究。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2. 实验设备与试剂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需求和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设备和试剂。

常见的实验设备包括培养皿、恒温箱、离心机等;常见的试剂包括琼脂、培养基、抗生素等。

3. 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操作步骤应该详细、准确,确保实验可重复。

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准备实验样品和培养基。

将需要研究的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并制备适量的培养基。

步骤二:接种和培养。

将病原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需注意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等条件,以促进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步骤三:观察和记录。

定期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的形态和颜色。

记录菌落的数量和大小等信息。

步骤四:测定毒力。

根据实验目的,可以通过体外或体内的方法测定病原微生物的毒力。

例如,可以通过小白鼠进行毒性试验来评估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的损害程度。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结果应该详细、准确地呈现,包括实验数据、实验观察和实验分析等。

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四、实验控制和安全在病原微生物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环境和操作过程,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具体控制和安全措施如下:1. 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实验室防护装备。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设计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设计
感谢观看
案例二:某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实验目的
建立某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研 究病毒感染过程、病理变化及抗
病毒药物的效果。
实验步骤
选择合适的动物、病毒感染、观察 病理变化、抗病毒药物筛选。
实验结果
成功建立病毒感染动物模型,观察 到典型的病理变化,筛选出有效的 抗病毒药物。
案例三
实验目的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基因功能,寻找新的抗菌 药物靶点。
02
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毒力、耐药性等生物 学特性。
03
评价药物、疫苗、诊断 试剂等医疗产品的有效 性及安全性。
04
为预防、诊断和治疗感 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科学性原则
实验设计应遵循科学原理,确保实验结果 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实验设计步骤
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对象、确定实验 方法、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收集和 分析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05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案例解 析
案例一:某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实验目的
从临床样本中分离并鉴定 病原菌,同时进行药物敏 感性试验,为临床诊断和 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步骤
采集样本、病原菌分离培 养、病原菌鉴定、药敏试 验。
实验结果
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物, 确定病原菌种类,了解其 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
实验步骤
选择基因编辑工具、设计基因编辑方案、实施基因编辑、观察病 原微生物的变化。
实验结果
成功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基因编辑,发现新的抗菌药物靶点,为抗 病原微生物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06
实验注意事项与未来展望
实验操作规范与安全防护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 规定,穿戴好实验服 、手套、口罩等防护 用品。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1病例讨论课的实施由于细菌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一般需要过夜,所以病原生物学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不能一次完成,而是分为几次,其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需要3次才能完成,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需要4次才能完成,前后持续一到两周的时间。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每次实验课只是被动地按照任课教师的指导完成实验的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从2007级本科临床、麻醉、预防和全科专业开始,我们在不改变实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通过统筹合理安排,在这两个实验项目之前先进行4个学时的化脓性球菌感染和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临床医生的角色,课堂上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医学常识分析病例,解决如何进行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问题。

通过两次病例讨论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程序,再接下来进行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时,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明确每次实验课的目的和内容。

病例讨论课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医学生丰富相关的医学知识。

2实验项目的整合本科临床、麻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共计36学时,2009年将2007级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整合为16次。

实验项目及主要内容和排序如下。

第1次(4学时):微生物学实验注意事项、消毒灭菌、细菌的培养方法、自然界细菌分布的检测、紫外线杀菌试验和细菌的生化反应;第2次(4学时):观察上次课实验结果、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油浸镜使用方法、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的观察;第3次(2学时):化脓性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4次(2学时):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5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一)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一);第6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二)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二);第7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三)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三);第8次(2学时):肠道杆菌分离鉴定(四)、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一);第9次(2学时):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二);第10次(2学时):综述及实验设计展示及总结;第11次(2学时):线虫(一);第12次(2学时):线虫(二);第13次(2学时):吸虫(一);第14次(2学时):吸虫(二);第15次(2学时):绦虫;第16次(2学时):其他寄生虫及食源性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病原培养细菌实验报告(3篇)

病原培养细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病原细菌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2. 熟悉病原细菌的形态特征。

3. 学习病原细菌的培养技术。

二、实验原理病原细菌是一类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细菌。

通过对病原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可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病原细菌样本、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生理盐水、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棉签、接种环、酒精灯、恒温培养箱等。

2. 仪器:显微镜、无菌操作台、高压蒸汽灭菌器、接种器、培养皿、吸管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病原细菌的分离与纯化(1)取病原细菌样本,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2)将稀释后的样本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进行平板划线。

(3)将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4)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挑取单菌落进行纯化。

2. 病原细菌的形态特征观察(1)将纯化后的细菌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小时。

(2)观察菌落特征,如菌落大小、形状、颜色、边缘等。

(3)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3. 病原细菌的培养(1)将纯化后的细菌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37℃培养24小时。

(2)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如菌液浑浊度、沉淀等。

(3)定期取样,进行菌落计数,计算细菌生长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病原细菌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成功分离出病原细菌,纯化后菌落特征明显,为后续实验提供了纯净的样本。

2. 病原细菌的形态特征观察观察结果显示,病原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颜色为灰白色。

3. 病原细菌的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病原细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液浑浊度逐渐增加,沉淀逐渐增多,符合细菌生长曲线。

六、实验结论1. 成功分离出病原细菌,纯化后菌落特征明显。

2. 观察到病原细菌的形态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依据。

3. 病原细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为细菌培养实验提供了成功经验。

开放设计性实验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开放设计性实验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病原生 物学是一 门连接 基础 医学 与临床 医学 的桥梁 课
程, 是预 防医学专 业的 主干学 科 , 实验 教学 是病原 生物 学 其 教学 的重 要组成部 分。 目前 的病原 生物 学实 验大多 为验 证 性实验 , 既不利于学 生对所 学 知识 的相互联 系 , 也不 利于学
生实践能力 、 创新精神 、 综合 分析与解决问题 能力的培养 j 。 随着时代 的发 展 , 大学生 创新 能力 的要求 越来越 高 , 才 对 人
的需求也逐渐 由过 去的知 识型 向创 造型发 展。因此提 高学 生的研究性 、 创造性 能力 , 也就 成 了学校 的一个新 的 主要 任 务 。因此 , 我们 在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病原生物学 实验教 学 中开展 了开放设计性 实验 的初 步探索 , 取得 了良好 的教学
效 果
经费预算 ; 8 参考文献 。教 师认 真审查 学生 的实验方 案并 () 提 出修改意见 , 学生根据教 师提出的意见 修改实验方案 后再 次交给教师审查 , 经过 反复修 改后 确定 实验 方案 , 在确 保实
术基础。
的 实验材料 、 方法和结 果一 样 , 但论 文 的讨 论部 分要求 每个
学生按 照 自己的思路 进行 讨论 , 以体 现学生 的不同理论水平 及分析 与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2 调 查结 果及教 学评 价
为调查学 生对 设计 性 实验 教 学 的评 价 , 行 了问 卷调 进 查, 发放 自制问卷 9 2份 , 收回有效问卷 9 2份 , 收回率 10 0 %。 2 1 查阅文献及设计 性 实验 完成情 况 . 调查结 果显示 , 在
试。
关键 词 : 病原生物学 ; 设计性 实验 ; 实验教学 ; 实践 能力 ; 创新 精神 中图分类 号 :6 2 4 3 G 4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1 5 7 (0 9 0 0 1 0 10 — 7 9 2 0 )5— 7 1— 2 验课题要求 和实 验室现 有条 件 , 出实验 方案初稿 , 写 内容包 括 : 1 实验题 目;2 实验负责人及 小组成员 ;3 实验研究 () () () 的依据及意义 ; 4 实验 研究 的 内容 、 () 方法 和技 术线路 ; 5 () 拟解决 的关键 问题 ;6 实验观察指 标 ; 7 实 验计划进 度及 () ()

设计性实验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设计性实验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的分 析处 理能力 ; ( 4 ) 实验结果 的分 析 总结 能力 ; ( 5 ) 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 单项 2 0分 , 满分 1 0 0分 。
结果 见图 1 。

._e z l 3 e r t le n t f t l ' o u p

-- ̄ o nt a ' o l| 】 咖
知识 和实验技能基础上通过开动脑筋 , 查 阅相关 资料 , 能够完 成为宜 。过于简单 , 达不 到培养 思维 和能力 的作 用 , 但太难 , 容易挫伤学生 的学 习热情 , 使其对科学研究产生畏难情绪 , 达 不到培养学生 自主学 习能力 的 目的。 3 . 建立合理的考核标 准 : 实 验考核 的成绩是 对学生 学 习 评价 的直观体 现 , 实验 成绩 不客 观会 影响学 生 学 习积极 性 。
为 了客观地检验设 计性实 验的教学 效果 , 期末 同时对 实 验组和对照组 学生进 行考 核。成绩 评定 依据如 下 : ( 1 ) 实验 方案设计 的科学性 、 合理性 、 可行 性 ; ( 2 ) 实验 操作 的规范性 、
开展设计性实验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1 . 建 立有利的制度保 障: 设计 性实验教 学能否 顺利 开展 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 和支持 。首 先 , 实验室硬 件设施需 要 不断完善 , 良好 的教学条件不仅是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的前提 ,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的外在 因素 。其次 , 建立合 理健康 的 激励机制 , 鼓励 老师参 与实验 改革 , 优化教学软环境 。 2 . 设计难易适 中的选题 : 选题 原则是 让学生在 现有 理论
养奠定基础 。在 医学 院校实验教学 中开展设计性实验是可行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l 6 1 7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

2.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

3. 了解病原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1. 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病原微生物是一类能引起人类和动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2.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分离是将病原微生物从混合物中单独提取出来;纯化是通过一系列无菌操作将分离出的微生物纯化;鉴定是通过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3. 病原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后,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病原微生物培养基、实验用菌株、实验动物、试剂盒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生物安全柜、离心机、PCR 仪、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1)取适量实验材料(如样本、病变组织等)加入无菌生理盐水,研磨均匀。

(2)将研磨液分别接种到不同培养基上,37℃培养24-48小时。

(3)观察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纯化。

2. 病原微生物的纯化:(1)将分离出的可疑菌落分别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37℃培养24-48小时。

(2)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获得纯化的菌株。

3.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1)观察菌株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记录观察结果。

(2)进行生理生化实验,如发酵试验、气体产生试验等,记录实验结果。

(3)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序列分析等,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4.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研究:(1)观察菌株对实验动物的感染能力,观察感染后的病理变化。

(2)检测感染动物的免疫反应,如血清抗体水平等。

(3)分析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因子,如毒素、侵袭性酶等。

病原生物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
Pathogenic biological experiment
(护理学)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主要针对医学病原微生物所研究内容涉及相关实验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医学微生物学,并通过实验课程掌握这些病原体的实验室诊断原则及相应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更有利于学生对本学科基本理论的掌握,为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关课程,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是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技术手段,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掌握病原体的实验室诊断原则,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医学人才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总学时为8学时
二、基本技能及要求
本课程要求同学掌握以下基本技术和技能:
1.掌握无菌操作及微生物培养技术
通过消毒灭菌和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细菌、病毒),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并建立生物安全观念。

2.掌握病原体的形态学检查法。

(1)掌握油浸镜的使用方法。

(2)掌握革兰染色法及其应用。

(3)掌握形态学有鉴别意义的病原体及其结构。

1、《病原生物学实验》.谷鸿喜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医学微生物学》.谷鸿喜等.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编写人员(签字):张凤民、钟照华、凌红、李迪、张维哲、刘爱芹、张晓丽、贾丽娜、林乐勋、赵月辉
日期:2011年10月10 日
审定人员(签字):
日期:2011年10月15日。

病原基础实验报告(3篇)

病原基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5日实验地点: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实验目的:1. 学习病原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观察方法。

2. 掌握细菌革兰染色技术。

3. 了解鲎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 学习药敏试验的操作步骤。

5. 掌握皮肤细菌检查的方法。

6. 熟悉五糖发酵实验的操作和结果分析。

7. 了解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的原理和步骤。

实验材料:1. 细菌样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2. 革兰染色染料:结晶紫、碘液、酒精、盐酸酒精。

3. 鲎试剂。

4. 药敏纸片。

5. 皮肤拭子。

6. 五糖发酵培养基。

7. 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盒。

实验方法:一、细菌革兰染色1. 将细菌样本涂布在载玻片上,自然干燥。

2. 使用结晶紫染色,染2-3分钟。

3. 洗去浮色,使用碘液媒染1分钟。

4. 使用酒精脱色,观察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颜色差异。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1. 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样本,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2. 记录观察结果。

三、鲎实验1. 将鲎试剂加入含有细菌样本的试管中。

2. 观察试管中的变化,记录结果。

四、药敏试验1. 将药敏纸片贴在含有细菌样本的培养基上。

2. 观察纸片周围的抑菌圈大小,记录结果。

五、皮肤细菌检查1. 使用皮肤拭子采集皮肤样本。

2. 将皮肤拭子涂布在培养基上,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六、五糖发酵实验1. 将细菌样本接种到五糖发酵培养基中。

2. 观察培养基中的颜色变化,记录结果。

七、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1. 使用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2. 观察结果,记录检测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细菌革兰染色观察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菌,大肠杆菌为革兰阴性菌。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球形,单个或成对排列;大肠杆菌为杆状,单个或成链排列。

三、鲎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鲎试剂加入细菌样本后,出现凝集现象。

四、药敏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大肠杆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唑啉敏感。

毕业论文:鸡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及药敏试验

毕业论文:鸡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及药敏试验

毕业论文:鸡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及药敏试验河南科技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鸡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及药敏试验学生姓名:时科所在院(系):动物科学学院所学专业:动物医学导师姓名:常新耀完成时间:2013年5月鸡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及药敏试验摘要鸡大肠杆菌感染是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细菌性传染病,无菌采取南阳市唐河县某鸡场中疑似大肠杆菌病死雏鸡肝、脾、肺等脏器病料,通过结合综合流行病学、临床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和传染病学,进行分离与鉴定,最终确诊为鸡大肠杆菌病。

从部分养鸡场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为治疗与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参数。

关键词: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The Separation,Identification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Test Of Chicken ColibacillosisAbstractChicken colibacillosis infection is the major infectious diseases in poultry industry. Sterilely resorting to visceral organs, such as livers ,spleens, lungs of illness, chicklings that are suspected colibacillosis of each large chicken places in Shanxian,by the means of combing with epidemiology,clinical, pathology, biochemistry and epidemiology,we can separate and identificate to diagnose whether it is colibacillosis or not. By the means of form dyeing and Biochemical tests and the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 on bacterium that is separated from part chicken places,we can screen some Sensitive drugs and find more effective proprietary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parameters of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Key words: Colibacillosis,Separation,Identification,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目录前言 01 材料与方法 01.1 材料 0病料来源 0仪器及设备 0培养基与试剂 0试验动物 (1)1.2试验方法1病理剖检 (1)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1)病料采集 (1)分离培养 (1)镜检 (2)生化鉴定 (2)致病性试验 (2)药敏试验 (2)2结果与分析 (2)2.1病理剖检 (2)2.2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 (3)2.3形态学观察 (3)2.4生化鉴定 (4)2.5致病性试验 (5)2.6药敏试验 (5)3讨论 (6)3.1注意种蛋卫生 (7)3.2加强卫生管理 (7)3.3适当添加维生素和微生态制剂,增强机体抵抗力 (7)3.4免疫预防接种 (7)4结论 (8)参考文献 (8)致谢 (10)前言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coli,E.coli)某些血清型菌株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1]。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应用探索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应用探索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应用探索摘要:为提高医学院校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我院2008级本科生病原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设计性实验的探索。

本研究随机抽取170人并分为2组,一组进行传统实验教学,一组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期末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受试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实验,采用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实验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病原生物学创新能力引言病原生物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教学是病原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1]。

实验教学不但能够加深和巩固学过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是指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实验条件、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系统,独立操作并得出实验结果的探索性实验,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相比以往传统的实验模式更符合现代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目标,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的需要。

为此,我们在我院2008级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我院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建设出发,围绕如何通过开展设计性实验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和科研素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1 实验对象从我院2008级本科学生中随机抽取170人,分为实验组(参加设计性实验,85人)和对照组(参加传统实验,85人),每组再分17个小组,每小组5人。

2 两种实验教学方法培训2.1 选择适当的实验内容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水平,精心设计一系列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探索性的题目[2]。

病原生物学实验设计

病原生物学实验设计
证数据质量。
数据转换
将数据转换为适合统计分析的 格式,如将分类变量转换为虚 拟变量等。
描述性统计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如计算均值、标准差、频数分 布等,以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 。
推断性统计
通过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方 法对数据进行推断性统计分析 ,以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差
异显著性。
结果解释与讨论
02
研究病原生物的致病机制
通过实验模拟病原生物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揭示其 致病机制及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03
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通过实验筛选具有抗病原生物活性的药物或疫苗候选物 ,为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实验设计原则
科学性原则
01
实验设计应遵循科学原理,确保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随机化处理
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 机化处理,如随机选择处理时间 、处理剂量等,以减少实验误差 和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双盲法
在随机化实验设计中可采用双盲 法,即实验者和实验对象都不知 道哪些对象接受了处理,以避免 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04
实验方法与步骤
病原生物培养与分离
培养基选择
根据目标病原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条件,选择 适当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设计实验方案
03 根据实验对象和目的,设计合
理的实验分组、处理方式和观 察指标等。
准备实验材料
04 准备所需的病原生物、宿主细
胞、培养基、试剂和仪器等。
进行实验操作
05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记录详细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数据分析和解释
06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解
释数据背后的生物学意义。

植物病原菌物实验报告(3篇)

植物病原菌物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植物病原菌物的形态结构,了解其生物学特性。

2. 学习植物病原菌物的分类、鉴定方法,为今后识别与鉴定植物病害打下基础。

3. 掌握植物病原菌物的传播途径、侵染过程及防治方法。

二、实验材料1. 病原菌样品:单胞锈菌属、胶锈菌属、柄锈菌属、栅锈菌属、黑粉菌属、丝核菌属、轮枝菌属、尾孢属、镰孢菌属、炭疽菌属、拟盘多毛孢属、茎点霉属、大茎点霉属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接种针、培养皿、无菌水、无菌滤纸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病原菌形态:将病原菌样品制成临时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

2. 分类鉴定: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到相应的属和种。

3. 传播途径观察:通过实验,了解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如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传播等。

4. 侵染过程观察:观察病原菌在植物上的侵染过程,了解其侵染方式、侵染部位及症状表现。

5. 防治方法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病原菌物的防治方法,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病原菌形态观察结果:(1)单胞锈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壁厚,褐色。

(2)胶锈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性孢子球形,锈孢子球形或椭圆形,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3)柄锈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4)栅锈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5)黑粉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6)丝核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无孢子。

(7)轮枝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分生孢子梗轮生,分生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8)尾孢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分生孢子座球形或椭圆形。

(9)镰孢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分生孢子座球形或椭圆形。

(10)炭疽菌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分生孢子盘球形或椭圆形。

(11)拟盘多毛孢属:菌丝无色,菌丝分隔,分生孢子盘球形或椭圆形。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课程设计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课程设计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课程设计1. 课程目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目的为培养学生对病原微生物的基本认识及其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和应用,同时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实验思维,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技术和手段。

2. 课程内容本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实验内容:2.1 病原微生物鉴定实验通过增菌、显微镜观察和生化试验等方法,对临床常见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和鉴定,并了解其基本特性和感染机制。

2.2 病原微生物培养实验学习病原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影响因素、培养皿选择、菌群变化规律等,能够独立进行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定量分析。

2.3 病原微生物致病性测定实验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毒力影响因素,培养方法和判断准则,为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提供基础。

2.4 病原微生物药敏试验对药敏实验基础知识和方法进行讲解,学习常见抗生素的药敏实验技术与操作要点,掌握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3. 实验要求3.1 实验环境实验要求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实验室应当保持干净整洁,设有足够的通风系统和废弃物处理设施。

3.2 实验设备与药品实验室必须配备有必要的实验设备和药品,包括培养基、菌株、药品、显微镜、高压灭菌器等。

实验过程中应当使用符合要求的设备和药品,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3.3 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操作应当遵循正确的实验操作规范和流程,保持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技能,做好实验安全和卫生防护措施,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

3.4 实验记录和报告实验记录应当规范、清晰、准确、真实,标明实验时间、实验环境、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等,同时做好实验报告的撰写和提交工作,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和科学素养。

4. 学生评价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分为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表现、实验思维、实验能力等方面,每个方面评分权重基本相同,总分为100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学生成绩排名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排序。

病原实验报告

病原实验报告

病原实验报告病原实验报告引言:病原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旨在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传播途径以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报告将对我所参与的病原实验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以期为疾病防控和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实验目的本次病原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某种新型病原体在人体内的感染过程和致病机制,以便为后续的疫苗研发和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设计与方法1. 病原体培养与准备:首先,我们从已知感染源中分离出目标病原体,并进行纯化和培养。

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我们使用了多种培养基和条件,以满足病原体的生长需求。

2. 动物模型建立:为了模拟真实的感染过程,我们选择了小鼠作为实验动物。

在实验前,我们对小鼠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检测,确保其健康状况符合实验要求。

3. 感染过程监测:我们将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目标病原体,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通过定期观察小鼠的行为、体温和体重变化,以及采集血液和组织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我们能够及时监测感染的进展和病理变化。

4. 数据分析与统计:通过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我们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以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感染过程观察:实验组小鼠在注射病原体后出现了一系列症状,如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运动能力下降等。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体重明显下降,并出现器官损伤的迹象。

2. 病原体分离与鉴定:通过实验室检测,我们成功地从实验组小鼠的血液和组织样本中分离出了目标病原体,并进行了进一步的鉴定。

病原体的形态、生理特性以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体属于一种新型的病原菌。

3. 免疫反应研究: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小鼠在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反应。

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免疫系统受到了明显的激活,白细胞计数增加,炎症因子水平升高。

这些免疫反应的变化对于疾病的发展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为了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药物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设计论文 猩红热致病菌分离、鉴定、致病力分析及药敏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设计论文 猩红热致病菌分离、鉴定、致病力分析及药敏实验

参考文献:
1 李雷雷,蒋希宏,隋霞,倪大新,金连梅,冯子健 中国 2005-2011 年猩红热
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2012 年 6 月第 28 卷第 6 期 826
2
杨葵 咽拭子中 A 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耐药分析及临床意义 2005 年第 6 卷第 23 期 A 组β 溶血性链球菌与猩红热的相关研究 《微生物学杂志》
相关研究进展与现况: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中国新闻):针对近日媒体报道的香港出现猩红热疫情,中国卫生 部专家 23 号表示,今年中国内地猩红热疫情也有一定上升,但没有出现死亡病例。专家表示, 猩红热是一种 10 岁以下儿童比较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普通的临床表现是非常轻微的急 性呼吸道传染,经过正规治疗是可以痊愈的,只有极少数病人会出现心脏损害合并症,但如果 及时就医,使用抗生素治疗也可以痊愈。在我国通过法定报告传染病系统,每年都有报告,今 年我国内地和香港情形类似,猩红热疫情也有一定上升。猩红热疫情每三年有一个流行周期, 从 2005 年以来,最高发生在 2007、2008 年,当前的猩红热疫情严重性没有超过 2007 年。中 国疾控中心疾控办副主任余宏杰最近在卫生部新闻通气会上说,2013 年正处于我国猩红热疫 情的高发年份。今年内地和香港情形类似,猩红热疫情也有一定上升。
预期达到的目的:通过设计实验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致病力分析及药敏实验,
得到猩红热的快速诊断的方法及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的情况分析。
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对病原菌快速的诊断,及时判定患者的病因病情,为医生的准
确快速治疗提供依据;通过致病力分析得到病原菌的致病力状况,为猩红热病原菌的治 疗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药敏试验, 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案, 从而可以快速的解除病人痛苦, 并且可以减缓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生物学实验设计论文论文题目:(尿路感染的病原生物学试验)研究内容摘要(200字以内)目的:根据此病人的症状对其清洁尿进行细菌学检查、鉴定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方法:实验室检查,一般细菌学检查,通常采用一般的细菌分离培养,假菌丝酵母菌培养和L 型培养等。

药敏试验,通常采用制片扩散法,出现反应后读出结果。

结果:(1)尿液中一般细菌及假丝酵母菌培养菌落计数>105CFU/ml提示可能为泌尿系统感染。

(2)细菌及假丝酵母菌培养菌落计数104~105/ml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是否为泌尿系统感染。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过程,基本可确定该致病菌的种类等。

从而对此病症及其治疗方法做准确判断。

关键词(3-5个):尿路感染病原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主要说明:进行研究的必要性、预期达到的目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意义)(600字以内)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在这其中,尿路感染和尿道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尿路感染是由细菌、真菌(极少数可由原虫、病毒)直接侵袭所引起。

这种病虽然并不是很严重,但是若不够重视的话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

比如女性尿道炎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不孕。

同时,尿路感染还会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如肾乳头坏死,肾周围炎和肾周围脓肿,感染性肾结石,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等,这些并发症往往比原症状引起更严重的后果,一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们从病原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对其清洁中段尿进行细菌学检查、鉴定及药敏试验,预期检查出该患者疾病的致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和药敏反应。

临床上的尿路感染和尿道炎的诱发因素有很多,由于泌尿、生殖系统在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使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易停留、繁殖,故不易引起感染。

但是,一旦泌尿、生殖系统发生病理改变,感染的防御功能被破坏,致病菌乘虚而人,从而诱发感染。

诱发感染的因素主要有四方面:梗阻因素,机体抗病能力减弱,医源性因素,女性尿道特点。

同时,感染因素也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上行感染,血行感染,淋巴道感染和直接感染。

此研究可以为临床对尿路感染和尿道炎的快速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在在学术方面也为细菌学的研究提供例子,同时也有可能为细菌学的发展以及尿路感染及尿道炎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新的方法。

二、国内研究现状:(1000字以内)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占医院感染的30%~40%。

目前,据研究引起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克雷伯菌属、阴沟肠杆菌及酵母样真菌等。

这些细菌大多为条件致病菌,在机体免疫力低下及先天性泌尿生殖系异常、结石、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引起尿液滞留,降低膀胱防御细菌的能力;另外,随着泌尿系统器械检查及导尿管插管增多等原因致尿道局部损伤;妇女尿道较短且距肛门较近等生理原因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年来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酵母样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目前体外药敏试验表明,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唑啉类药物敏感性较好;其它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较为敏感;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哌拉西林较好;对肠球菌属以万古霉素和哌拉西林为好。

根据国内研究现状,治疗尿路感染的主要措施有:1.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国内外公认的短期内防治UTI的有效方法,主要分为全身性应用和局部性应用两种。

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可杀灭尿液中的细菌,延缓UTI的发生。

经验治疗UTI的静脉用药物有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及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

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常采取涂抹抗菌药物的方法。

习惯采用青霉素、氯霉素、利福平、二甲胺四环素和葡萄糖胺基等,能有效防止细菌及炎性产物的黏附,预防早期生物膜的形成。

2.增加营养补充水分UTI的发生与基础疾病有关,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严重胸脑外伤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在留置导尿管期间容易发生菌尿症,这些患者大多年老体弱、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并常伴有其他疾病,病情较为严重和复杂,在侵人性医疗操作时,很容易诱发外源性或内源性感染。

3. 应用物理因子微波和超短波作用于局部组织时可通过血液的加速,使血液量增加,氧分压提高,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提高组织的抗炎能力,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超声波技术可以模拟体外超声碎石的方法,将生物膜击碎,使其脱落;红外线和紫外线有使局部组织升温,消毒杀菌的功能。

物理因子的共同特点是没有药物不良反应或手术治疗对组织的破坏,这是目前为止最理想的防治UTI的方法。

三、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案(1000字以内)实验诊断一、一般实验室检查对该患者做选择尿液常规实验,应用同时检测多个项目的试纸条,检测尿液酸碱度、比重、蛋白、葡萄糖、酮体、胆红素等。

尿液常规检查还应同时进行尿液沉渣检测,包括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等)、尿结晶体,将尿液离心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或利用尿液沉渣自动分析仪直接对尿液进行检测。

二、细菌学与真菌学检查(一)标本采集清洁中段尿采集:采集晨起第一次尿液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

留尿前先用肥皂水或清洗液清洗外阴部,再用0.1%清洁液(如新洁尔灭等)消毒尿道口,但不可用抗生素和肥皂等清洗尿道口,以免影响细菌生存力。

在排尿过程中,弃去前段排出的尿液,留取中段尿10ml于戴盖灭菌容器内,立即送检,2h内接种培养基。

(二)直接显微镜检查(1)一般细菌检查直接将新鲜中段尿涂片后进行革兰染色,如果油镜下平均每个视野细菌数大于等于1个,则提示细菌定量培养一般大于等于105CFU/ml。

进一步无菌操作取尿液5~8ml 放入无菌试管内,经3000r/min离心15分钟,弃去上清液,取沉渣涂片,干燥后固定,进行革兰染色,油镜下观察,根据革兰染色阳性或阴性、球菌或杆菌、排列方式等进行初步报告。

报告方式一般为“找到革兰x性x菌xx排列,疑似xxx菌。

(2)假丝酵母菌检查取尿沉渣涂片于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高倍镜下观察。

如果沉渣较多可滴加10g/l的氢氧化钾溶液数滴消化后在观察。

如果观察到发亮的软圆形真菌孢子,且伴有出芽现象或管状假菌丝,则可初步报告“找到酵母样细胞,形似假丝酵母菌”。

(三) 细菌培养(1)一般细菌培养采用定量接种环取样涂布法:选用可重复使用的金属环(常为铂金环或者镍铬合金环),也可使用一次性的已灭菌处理的塑料环,一般使用1μl或10μl定量接种环。

蘸取尿液前,先漩涡混匀尿液,将接种环垂直插入尿液中,整个环刚好进入尿液下,取出接种环涂抹均匀,不要将接种环过深插入尿液。

然后将标本接种于血平板及肠道弱选择性培养基(如中国蓝、伊红美蓝或可抑制变形杆菌迁徙生长的CLED琼脂平板)上,35℃、5%~10%CO2环境中孵育18~24h,计数平板上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每毫升尿液中的菌落数。

如果培养18~24h平板上无细菌生长,则继续培养至48h,若仍无细菌生长,则报告细菌培养阴性。

(2)假菌丝酵母菌培养取尿液定量接种于假丝酵母菌选择性平板,35℃培养18~24h,如有可疑菌落生长,进行涂片革兰染色证实为真菌,则在继续鉴定到种。

(3)细菌L型培养将尿液同时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高渗液体及固体双相平板上,35℃培养,如果高渗液体中出现颗粒状生长,可黏附于管壁固体培养基上,则可吸取颗粒在显微镜下观察,如可疑,则进一步按细菌L型,继续鉴定。

细菌L型生长较缓慢,一般需观察一周,仍无细菌生长,则报告细菌L型培养阴性。

(四)鉴定1、临床常见葡萄球菌的主要鉴别特征见表2表2(1)血浆凝固酶试验(2)耐热核酸酶试验(3)磷酸酶试验(4)吡咯烷酮芳基酰胺酶试验2、肠杆菌科与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区别见表3表3(1)克氏双糖铁琼脂(KIA)接种(2)IMViC试验3、假丝酵母菌的共同特征:芽生孢子和假菌丝,酵母样菌落。

白假丝酵母菌的鉴定表4表4应用商品化的科码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

将样本接种于显色培养基上,30℃培养48~72h,根据菌落颜色即可鉴别。

药敏试验(一)试验方法纸片扩散法(改良Kirby -Bauer 法,K-B 法)(二)操作方法1.制备接种菌液挑选琼脂平板上、形态相同的菌落移种于M-H 液体培养基中,置35℃水浴箱中孵育4 h,校正浊度至0.5 号麦氏管浊度。

2. 接种平板制备好的接种菌液必须在15mm 内使用。

用灭菌的棉拭子蘸取菌液,在管壁上旋转挤压几次,去掉过多的菌液。

用拭子涂布整个培养基表面,反复几次,每次将平板旋转60度,最后沿平板周边绕两圈,保证涂布均匀。

3. 贴纸片须待平板上的水分被琼脂完全吸收后再贴纸片。

首先选择菌种的敏感药物纸片,用镊子取纸片一张,贴在琼脂平板表面。

用镊子尖压一下,使其贴平,纸片一旦贴下就不再拿起。

因纸片中的药物已扩散到琼脂中。

每张纸片间距不少于24 mm ,纸片中心距平皿边缘不少于15 mm。

直径为90 mm 的平板最好贴6 张。

贴上纸片后,须在15 min 内放(35 ± 2)℃孵箱中培养。

4. 孵育必须用35℃:孵箱,平板在孵箱内最好单独摆放,不超过两个叠在一起,否则中间的平板达不到孵箱温度而产生预扩散的作用,平板孵育规定时间(一般为18 - 24 h) 后,读取结果。

注:1、葡萄菌属药敏试验常规首选抗生素为苯唑西林、青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甲氨苄啶、万古霉素。

肠杆菌属细菌药敏试验常规首选抗生素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克拉维酸。

白假丝酵母菌药敏试验常规首选抗生素为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5-氟胞嘧啶。

2、细菌L型的药敏试验方法与细菌型相同,但由于临床上所分离的L型大多数不稳定,若移种于普通培养基上很容易回复为原菌。

所以在测定药敏时必须应用高渗L型培养基,否则不是L型不生长,就是L型已回复,测到的结果不能反映L型的药敏情况。

四、预期结果(600字以内)尿液中一般细菌及假丝酵母菌培养菌落计数>105CFU/ml提示可能为泌尿系统感染。

尿液中一般细菌及假丝酵母菌菌落计数<104CFU/ml提示可能为采集时污染。

尿液中一般细菌及假丝酵母菌培养菌落计数104~105/ml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是否为泌尿系统感染。

一般一份尿液中多检出一种病原菌,但是约10%的尿路感染患者,可能会在同份尿液中分离出2种细菌,并且都是病原菌。

如果尿液中培养出3种或以上细菌及假丝酵母菌,且没有优势菌,则可能为标本在采集时泌尿生殖道污染所致,建议患者重留标本。

1、葡萄球菌的主要特征是:革兰染色阳性球菌,不规则葡萄串珠排列;菌落圆形、凸起、不透明,产生金黄色、白色或柠檬色等脂溶性色素,在含有10%~15%的NaCl平板中生长;触酶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