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辨证施护
心悸患者的辨证施护体会
心悸患者的辨证施护体会标签:心悸;辨证施护;体会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异常、心慌烦躁不安为主要临床症状。
多因先天不足、久病体虚、失血过多、七情所伤、药食不当等导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心神不宁,伴有胸闷、气短、健忘、失眠、耳鸣、眩晕等。
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心脏病变会导致肝、脾、肾、肺功能失调或亏损,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按心悸患者的证侯属性,从生活起居、情志、饮食、服药、治疗等,给予有效的辨证施治和辨证施护,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1一般资料本科自2009年~2012年共收治心悸患者153例,其中男68例,女85例;年龄最大者85岁,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525岁。
2护理方法21一般护理①生活起居护理:病室空气流通,光线柔和,阳虚者病房温度稍高,避免噪音,减少搬动,必要时半卧位,医护人员操作和巡视做到四轻,保证患者休息。
②情志护理:情绪波动易导致心悸,医护人员在做各种治疗和检查前,要告知患者目的和意义、注意事项,消除患者顾虑和担心,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回到工作岗位。
③饮食护理:饮食宜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多食瘦肉、鱼肉、牛奶、豆制品、鸡蛋及新鲜蔬菜和水果。
少食多餐,进食细嚼慢咽,忌食烟、酒、咖啡、动物内脏、动物油、蛋黄、螃蟹、鱼子等。
④服药护理:遵医嘱按时准确给药,浓煎饭后1 h少量热服,利尿和补益药应空腹或饭前服,安神药睡前服,服药后2 h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⑤排泄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忌努责,避免增加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病情。
可以按摩腹部或按摩足三里、内关穴、合谷穴可调理胃肠功能,或按摩中脘穴、足三里穴,可防止便秘。
按摩下腹气海可促进患者排尿。
22辨证施护221心虚胆怯证心悸不宁、烦躁不安,梦多少寐易醒,纳呆,苔簿白,脉细数。
施护:①隔姜灸神门、内关穴,每日1次,每次15 min。
②耳穴压籽,心、肾、副交感穴,隔日1次,双耳穴。
心悸中医护理方案
心悸中医护理方案1.心悸中医护理方案2.中医护理八纲辨证之表里3.中医护理:失眠的辩证施治4.中医护理的中医护理简介心悸中医护理方案张某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态因素而发作,舌苔薄白,脉弦来诊。
诊断:胃脘痛(肝气犯胃证)调护原则: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
四、饮食护理: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五、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六、临证(症)施护:1、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2、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健康指导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之表里浑身没劲心慌怎么回事1、浑身没劲心慌可能是颈椎问题头晕颈部不适,头胀痛,或有上肢麻木、疼痛:往往是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致头晕的疾病。
2、浑身没劲心慌可能是肌肉疲劳还有一种头晕是白领阶层常见的:每天坐在办公室看电脑,下班时头晕,自觉颈部肌肉酸胀不适,这种情况是由于保持一个姿势时间过长,颈肌紧张造成的,需要进行适当的颈椎保健体操或针灸按摩治疗,并加强体育运动锻炼。
心悸的辨证施护
心悸的辨证施护【摘要】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按中医辨证分为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症、心血瘀阻六种不同的证型。
我科运用中医中药特色为患者实施辨证施护,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心悸;证候分型;辨证施护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心悸又有惊悸和怔忡之分。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心悸多见于,现代医学中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等,本病的发生多与体质虚弱,饮食不当,劳逸过度,情志所伤,感受外邪,药物使用不当有关。
1 证候分型1.1 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1.2 心血不足心悸,少寐多梦,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1.3 阴虚火旺心悸,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或为促脉。
1.4 心阳不振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心痛隐隐,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虚弱,或见结脉、代脉。
1.5 水饮凌心证心悸,胸脘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1.6 心血瘀阻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舌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2 辨证施护2.1 心虚胆怯证2.1.1 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避免噪音,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及空气新鲜。
2.1.2 避免不良情绪刺激,保持身心愉悦,多关心患者,进行劝解、安慰、使其配合治疗。
2.1.3 夜难入寐者,晚餐不宜过饱,睡前1 h可吃莲子百合红枣羹1小碗或饮热牛奶一杯。
中医护理在心悸患者中的舒缓技巧
中医护理在心悸患者中的舒缓技巧心悸是指心脏搏动感明显及不适的主观感受,常常伴随着心率加快、心跳过速等症状。
中医护理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可以在调理心悸患者的身心状况中起到积极的舒缓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护理在心悸患者中的舒缓技巧。
一、中医诊断与辨证施护中医强调辨证施护,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体质等方面综合分析,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心悸患者可以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来了解症状特点,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比如,有的患者的心悸是由气虚引起的,治疗时可以通过补气养血、调理气机等方法进行治疗。
二、调整饮食习惯中医护理强调饮食调理,推荐患者调整饮食习惯,选择适宜的食物。
对于心悸患者来说,宜选择清淡、营养均衡的食物,如糯米、山药、百合等具有补益作用的食材。
此外,还应避免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悸症状。
三、中草药应用中医护理常常采用中草药来调理心悸患者的身心状况。
常用的中草药有天麻、远志、丹参等,它们具有舒肝息风、安神定志、活血祛瘀等作用。
中医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伍中草药,制作成复方或者汤剂,达到舒缓心悸的效果。
四、针灸推拿疗法中医护理中的针灸推拿疗法被广泛用于心悸患者的舒缓治疗中。
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血管功能的方法。
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活血化瘀,舒缓筋骨、肌肉的方法。
这些疗法通常结合使用,对于心悸患者来说,可以通过针灸推拿来舒缓症状,调理身心状况。
五、心理疏导和调节中医护理在心悸患者的舒缓中也非常重视心理疏导和调节。
心悸通常与情绪波动有关,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导致心悸症状的加重。
因此,中医护理注重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通过揭示心理障碍和问题,引导患者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预期,增加对治疗的信心。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在心悸患者中的舒缓技巧是多方面的,包括中医诊断与辨证施护、调整饮食习惯、中草药应用、针灸推拿疗法以及心理疏导和调节等。
这些技巧旨在通过调理患者身体、情绪和心理状态,缓解心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悸的辩证施护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7 年第 4 卷第 8 期2017 Vol.4 No.81482心悸的辩证施护何艳平(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心悸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病原因较复杂,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该病最大的特点是,病情起伏较大,所需治疗时间较长,对于患者日常工作、生活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鉴于此,临床需根据心悸患者实际病情变化情况,对于展开安全、高效的辨证施护,以在改善患者病情的同时,缓解其病痛,最终促进其及早康复。
【关键词】心悸;辩证施护;中医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7.08.1482.02心悸多由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失血过多、情志刺激所致,该病的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心并非肾,对心气患者需肾阳之气加以鼓动,否则会引发心阳、心气不振等不良反应;若机体温煦功能严重失调且无力运行气血,则会引发背寒、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1]。
在西医学中,常常因各种因素所引发的心房颤动、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以及神经症等均属中医心悸范畴。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采用中医辩证施护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心悸辩证分型第一,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坐卧不安,多梦易醒,苔薄白,脉数或细弦;第二,心悸气短心血不足,苔薄白,头晕;第三,心阳不足病情重,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沉细无力[2];第四,阴虚火旺心悸易惊,心烦,口干,盗汗,耳鸣,易怒,舌红少津,脉细数;第五,心血淤阻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发,唇甲紫绀,舌质紫黯,脉涩或结代。
2 心悸临床护理2.1 一般护理2.1.1 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为心悸患者通过一个整洁、安静的病房,确保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其中,温度保持在18度-22度之间,湿度保持在50%~60%之间,多关注四季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预防工作,以免患者住院期间受噪音以及强光刺激[3]。
心悸患者的辨证施护
CH I NA’ S NATUR OP ATHY F e b 201 4
心 悸 患 者 的 辨 证 施 护
李 娜 刘 俊 岩 。 金 凤 霞
, 1 . 山 东省 即 墨 市 中 医 医院 , 2 6 6 2 0 0 、
\ 2
.
山 东 省 即 墨 市 第 二 人 民 医院
闷气短 , 形寒 肢 冷 , 舌 质淡 白 , 脉象 虚弱 或沉 细 而微 。护 理 原则 : 温补心 阳, 安 神 定 悸 。调 护 : 冬 季 尤 要 注 意 保 暖, 避免寒冷刺激 , 防 感 冒 。观 察 心 率 、 心律 、 脉象、 呼 吸、 血 压等 变化 , 若 见心 阳欲 脱 证 候 , 应 立 即报 告 医生 , 做好 抢 救准 备 。兼有 水 肿 者 , 应控制进水量 , 给予 低 盐
( 2 ~3 g / d ) 饮 食 。重 度 水 肿 者 按 水 肿 病 护 理 。
引起 心律 缓慢 、 恶 心 呕吐 、 头痛 、 黄视 、 绿 视等 毒性 反应 。
应 细心 观察 , 若 发 现毒 副反 应 , 应 立 即停 药并 通 知医生 。
一
5 .针刺 止悸 : 可 选 神 门、 内 关穴 ; 或耳针心 、 。 肾、 副 交 感 等穴 。
辨 证 施 护
般 护 理
保 持病 室及 环境 的安 静 , 避 免一 切 不 良刺 激 , 室内 空 气要 清新 , 经 常通 风换 气 , 温湿 度应 适宜 , 避 免外 邪 的
侵袭 , 预 防感 冒 。
针刺 神 门 、 内关 。胸 闷脘 胀 、 纳差 者 , 给 服鸡 内金 、 砂彳 _ 末各 1 . 5 g 。加 强 饮食 营养 , 平 时可 常服 白参 汤 , 选食 桂 圆、 红枣 、 莲子 等 品。忌 烟 酒 等 刺 激 之 物 。 ‘ 对 七情 致
心悸的辨证施护体会
心悸的辨证施护体会标签:心悸;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一般呈阵发性发作,常与情志、劳累、浓茶、烟酒刺激、感染等情况有关,病位在心。
时发时止,病情较轻;若无外因而悸者,发作无定时,病情较重,本病男女四季皆可发病。
中医辨证分型为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足、水饮凌心、心血瘀阻6型,本文就心悸的辨证施护及一般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均选自本科2010年5月—2013年6月住院治疗的3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症状。
2 一般护理(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注意保暖,排除一切噪音干扰。
(2)饮食宜清淡,要有节制,注意营养、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量。
忌辛辣、咖啡等,宜进食莲子、桂圆、大枣、山药、甲鱼等。
(3)心悸发作时有恐惧感的患者,需有人在旁陪伴,予以心理安慰,平时多与患者沟通,消除紧张、激动、恐惧、思虑对病情的不良影响。
教育患者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4)严重心律失常者应卧床休息,直至病情好转再逐渐起床活动;对有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轻度心律失常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劳累;对于偶发、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不需卧床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可适当做户外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5)起搏器植入术后平卧1~2 d,然后鼓励患者取坐位和下床活动,术肢忌用力抬举、负重、过度外展等,忌重物撞击术口,远离电、磁场,按时换药,无特殊1周后拆线,无早期并发症者出院随访。
(6)心悸时遵医嘱针刺神门、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亦可耳穴埋籽。
(7)心跳骤停时应立即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8)便秘者可给润肠通便食品,如香蕉、蜂蜜、核桃仁等,多食含纤维素的食品,切忌用力排便。
3 辨证施护3.1 心虚胆怯证候:心悸不安,善惊易怒,坐卧不宁,少寐多梦,气短自汗,神倦乏力,舌苔薄白,脉虚或弱且数。
施护:①做好情志护理,患者心悸发作常为突发大惊或情志突变,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内伤,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战胜忧愁恐惧,使心情开朗,则心悸易除。
7种辨证治疗心悸的中医疗法
7种辨证治疗心悸的中医疗法心悸是中医里的一个病证名称,心悸是指病人感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心悸应分虚实论治。
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袪痰、化饮、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疗时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均有心神不宁的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合安神宁心或镇心之法。
1.心虚胆怯之心悸: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可选服安神定志丸。
心悸、怔忡、惊恐不宁者可服用定心汤:龙眼肉30克,酸枣仁15克,山茱萸15克,炒柏子仁12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生乳香3克,生没药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二次,十日一疗程。
肝气偏旺或惊恐所致的心悸、不寐等,可食茯苓粥:茯苓30克,羚羊角粉2克,粳米100克,先将茯苓捣细煎汤去渣,入粳米煮粥,加入羚羊角粉2克,调匀,温服,每日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有平肝息风,宁心安神之功。
2.心脾两虚之心悸:心脾气血两虚证引起的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可服归脾汤:龙眼肉20克,炒枣仁12克,炒白术12克,茯神9克,当归9克,黄芪15克,人参6克(另煎),木香8克(后下),远志6克,炙甘草3克,生姜5片,大枣3枚,水煎,每日一剂,日服二次,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
或选蜜枣龙眼羹:蜂蜜、大枣、龙眼肉各300克,生姜汁10克,将大枣、龙眼肉洗净,加水适量煎至七成熟时,加入蜂蜜和生姜汁,继续用文火煮熟,每次饮用药汁30克,食用大枣、龙眼肉各5枚,每日三次,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脾虚血少等症,有痰及湿滞停饮者不宜服用。
心悸、面色苍白、失眠、头晕、食欲缺乏,舌质淡,脉细者可选羊肉枸杞汤:羊肉60克,枸杞子30克,黑豆30克,淮山药20 克,红糖25克,水煎熟,喝汤吃羊肉人,每日一次。
3.阴虚火旺之心悸: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较重的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黄连阿胶汤:黄连3克,阿胶9克(烊兑),黄芩9克,白芍9克,生鸡子黄2枚,水煎2次,阿胶烊入,用生鸡子黄调入药汁,分二次温服,有滋阴降火安神之功。
中医内科学常考知识点:心悸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常考知识点:心悸的辨证论治关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中医内科学考点:心悸的辨证论治”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心悸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心悸的辨证首先应辨虚实,虚证者要辨别脏腑气、血、阴、阳何者偏虚,实证者须分清痰、饮、瘀、火何邪为主。
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者属气虚;心悸头晕,面色不华者属血虚;心悸盗汗,潮热口干者属阴虚;心悸肢冷,畏寒气喘者属阳虚。
实证者须辨清痰、饮、瘀、火之类;心悸面浮,尿少肢肿者为水饮;心悸心痛,唇暗舌紫者为瘀血;心悸烦躁,口苦便秘者为痰火。
虚实夹杂者还要分清孰虚孰实。
其二还需辨脉象之变化。
心悸常伴有脉律失常,临证应仔细体会结、代、促、数、缓、迟等脉。
一息六至为数脉,一息四至为缓脉,一息三至为迟脉;脉象见数时一止,止无定数为促脉,脉象见缓时一止,止无定数为结脉;脉来更代,几至一止,止有定数为代脉。
阳盛则促,数脉、促脉多为热象,但若脉虽数、促却沉细、微细,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淡等症,为虚寒之证。
阳盛则结,脉象迟、结、代者,一般多属虚寒,其中结脉表示气血凝滞,代脉常为元气虚衰,脏气衰微。
但若脉象呈迟、结、代而按之有力,伴有口干舌红者为阳损及阴所致阴阳两虚。
(二)治疗原则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
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三)证治分类1.心虚胆怯证证候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心悸的辩证分型及证候分析
6.心血瘀阻
证候表现:心悸不安,胸闷或胸痛时作,或唇甲紫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护治法则: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体会
通过以上学习,使我们对心悸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以后在临床能够及时观察病情和正确护理奠定了基础。
心悸的辩证分型及证候分析
业务学习记录
科室
针灸科
日期
2017-6-14
主讲人
廖赟
参加人员
题目
心悸的辩证分型及证候分析
内
容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惊悸是因惊恐而诱发的自觉心跳不安的病症,怔忡是不因惊恐而发的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4.阴虚火旺
症候表现:心悸不宁,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心烦,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护治法则:养心安神,滋阴清火。(治疗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5.水饮凌心
症候表现:心悸怔忡不已,腕腹痞满,形寒肢冷,咳吐痰涎,眩晕伴面浮肢肿,渴不欲饮,小便短少,舌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
心悸一般多成阵发性,每因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而诱发,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神经症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一)辨证分型
1.心虚胆怯
证候表现:心悸每因惊恐而发,坐卧不安,少寐多梦易惊,苔薄白,脉虚弦。
护治法则: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治疗代表方:安神定志丸)
今日一病:心悸(证型和治疗方法)
今日一病:心悸(证型和治疗方法)心悸主要以益气养血、行气化瘀、滋阴温阳、化痰涤饮、养心安神、重镇安神等为治疗大法。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如久病,虚实夹杂则宜标本兼治,攻补兼施。
具体证型如下:心虚胆怯证症状:心悸不宁,坐卧不安,善惊易恐,少寐多梦易醒,怕听声响,脉数或虚弦,舌苔薄白。
治法:益气养心,镇惊安神常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心脾两虚证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呆腹胀,便溏,苔白,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补血安神常用方:归脾汤加减。
心阳不振证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象虚弱或沉细。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常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心气不足证症状: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动则心悸,静则悸缓,自汗,舌苔薄白,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常用方:炙甘草汤加减。
心阴亏虚证症状:心悸易惊,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口干盗汗,或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苔少或无苔,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宁心安神。
常用方:天王补心丹加减。
心脉瘀阻证症状:心悸不安,心痛时作,胸闷不舒,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常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水饮凌心证症状:心悸眩晕,形寒肢冷,胸脘痞满,小便短少,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
治法:温阳化饮,宁心安神。
常用方: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
具体病证还需要咨询专业中医师。
中医提示:健康很重要,有病早治疗。
心悸患者的辨证施治
心悸患者的辨证施治心悸是指以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常因惊恐、恼怒、劳累而发,时作时止,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不安,稍劳尤甚,形消体瘦,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发作。
1 病因病机心悸的病因概括说来,不外感受外邪,情志内伤,体虚劳倦,药食不当四端。
病机乃气血阴阳亏虚,导致心神失养,或痰饮停滞,瘀阻心脉,扰乱心神,致心神不宁。
1.1 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外感风寒湿邪搏于血脉,内犯于心,痹阻心脉,营血运行不畅,发为心悸。
感受温病、疫毒之邪,均可内侵血脉,灼伤营阴,心失所养,或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暑湿、风温、白喉、梅毒等病,常伴有心悸。
1.2 情志刺激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平素心虚胆怯之人,突受惊恐,忤犯心神,以致心惊神摇,不能自主而成心悸。
如《济生方·惊悸论治》曰:“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化火生痰,火热暗耗阴血,不能养心而悸;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心悸。
此外,七情所伤,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火逆于上,阴虚于下,动撼心神而发为惊悸。
1.3 体虚劳倦先天不足,素体虚弱;久病失调,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液,停聚为饮,寒饮上犯凌心,致心阳受阻,发为心悸;或久病失养伤正,劳欲过度耗阴,损及心之气阴;或失血过多,思虑过度,劳倦太过伤脾,气血生化乏源,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减退,以致心失所养,故神不安而志不宁,发为心悸。
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所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2 辨证心悸辨证应分清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惊悸的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呈阵发性,可自行缓解,实证居多;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刺激亦可发生,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心悸的辩证施护
(3)心阳不足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心悸甚者,必须卧床休息。
③注意保暖,居室向阳,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着。
④兼有水肿症状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适当限制饮水量,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重度水肿者参照“水肿”病护理。
(4)心血瘀阻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6)针刺止悸穴位如双内关、双针神门。耳穴有心、肾、副交感等。
(7)必要时可作心电图检查。血压过高或过低者,应定期测血压。
2.(1)心血不足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③适当的饮食调补,可选用桂圆、红枣、莲子、黑木耳、瘦肉、牛奶、猪心等食品。忌烟、酒、浓茶及咖啡。
④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针双内关、双神门,服用补心丹1~2粒,每日2次。
⑤心悸胸痛发作时可服用三七粉1.5g,琥珀粉1.5g。
3.养生指导
(1)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如各种心脏病、甲亢、贫血等。
(2)重视自我调节情志,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丰富生活内容,怡情悦志,使气血条达,心气和顺。
(3)生活起居有一定规律,注意适当锻炼身体,使心肺功能正常,预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外邪的侵袭。
(3)心悸经常发作者,要重视休息。若属于心脏器质性病变者则要卧床休息,甚至绝对卧床。
(4)对重症心悸病人,要严密观察脉象、呼吸、面色、血压的变化。若见脉结代、呼吸不畅、面色苍白等心气衰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表现时,立即予以吸氧,报告医生。同时可针刺内关、神门。
(5)服用洋地黄类强心药之前,要测心律、心率(测一分钟),并做记录。服药后要观察服药反应,若发现有中毒症状时,暂停给药。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饮食有节,勿过饱,勿食肥甘厚味;戒烟慎酒,忌浓茶、咖啡。
心悸辨证施护
-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X
指导老师:XXX
PART 3
兼证
兼证
心悸伴失眠
兼证
症见:心悸不宁,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施护
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噪音和刺激 睡前可以泡脚或喝一杯温热的牛奶来促进睡眠 遵医嘱使用中药治疗:以缓解心悸和失眠症状
兼证
可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瑜伽、冥想等来减轻压力和焦虑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而增加心脏负担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和感染的发生 对于严重心悸伴失眠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及依赖性 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患者有呼吸困难、胸痛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生 进行处理
PART 2
虚证
虚证
心血不足证
虚证
症见:心悸头晕,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 施护
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补血的食物 如红枣、猪肝等 遵医嘱使用中药治疗:促进气血的生成 和循环 可适当进行柔和的锻炼如太极拳、散步 等增强体质
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PART 1
实证
实证
痰火扰心 证
实证
症见: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 ,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施护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 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可适当使用轻泻 剂 胸闷、心悸时可以遵医嘱使用中药煎水 服用的方式来缓解症状
兼证
总之心悸的辨证施护应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护 理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心 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 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心悸中医护理
• 复习: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指心 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 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 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 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三、心悸的望诊、切诊
• 主症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甚则不能自主。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 细数,为心胆虚怯;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 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 酸,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胸闷气短, 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为水气凌心;心痛 时作,气短乏力,胸闷,咯痰,舌暗,脉沉细或结代,为 心脉瘀阻。症见心烦心悸、口苦失眠、多梦易惊、面赤气 粗、便秘尿赤,甚则神志失常、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 躁妄动,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心悸时发时止,受惊 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 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面红目赤,狂躁谵语,痰黄稠 为痰火扰心。
例如:临床常用的 • 稳心颗粒冲剂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 甘松组成,其中党参、黄精性甘平,益气 养阴、健脾化源;三七、甘松性温理气化瘀、 开郁醒脾;琥珀性甘平,宁心护脉、活血利 水;研究表明稳心颗粒具有益气养阴、宁心 复脉、活血化瘀、定悸安神功效,对早搏、 房颤及快速型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疗效
• 脾(胃)运化失常导致新陈代谢紊乱为诸 多原因之重。再者如心悸,胸闷,胸痛, 健忘,失眠,神昏,澹语,心下痞,忧思, 晕厥、浮肿等心系诸病证,无不涉到脾 (胃)者,而且多为脾(胃)病因在先。 在治法上先使脾胃健,再活血化瘀法,实 为“标本同治”,更有利于机体内有害物 的清除(氧自由基),使血脂,血粘度降 低,心肌供血状态改善,血栓形成的不利 因素消除。此治法可谓心脏病防治学上的 又一进步。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
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范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2.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
二、病机1.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因常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
3.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
4.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络,扰乱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
心悸患者的辨证施护体会
灸心俞 、 膻 中, 每日1 次, 每次 1 5 mi n 。②耳 穴压籽 , 心、 肾、 。 副
交感穴 , 隔E l 1 次, 双侧 耳穴 。③饮食 宜活 血化瘀 , 理 气通络
之品 , 多食桃仁粥 , 当归粥等 。④ 中药 活血化瘀 , 理气 通络 , 敷 贴 内关 、 足三里 , 每日1 次, 每次 8 ~2 4 h 。
短、 健忘 、 失 眠、 耳鸣 、 眩晕等 。病位在ຫໍສະໝຸດ , 但与肝 、 脾、 肾、 肺 密
切 相关 , 心脏病变会 导致肝 、 脾、 。 肾、 肺功 能失调或 亏损 , 患 者
白, 恶寒肢冷 , 舌 淡 苔 白, 脉 细弱 或 沉细 。施 护 : ① 隔姜 灸 神 门、 内关穴 , 每日1 次, 每次 1 5 mi n 。②耳 穴压籽 , 心、 肾、 副交
药、 枸杞 、 莲 子、 百合 、 大枣 、 酸枣仁粥 。
2 . 2 . 3 阴虚火旺证 心悸不宁 , 失 眠多 梦, 五心烦热 , 头晕 目 眩, 口干舌燥 , 烦 躁易怒 , 舌红少津 , 无苔, 脉细数 。施 护 : ① 饮 食宜清淡 、 凉 润, 西瓜 汁 、 清 热的果汁或 蔬菜汁 以助散热补 充 津液 , 莲子银耳粥 。②耳穴压籽 , 心、 肾、 副交 感穴 , 隔日 1 次,
5 2 . 5岁 。
2 护 理 方 法
耳穴 。③饮食宜低盐 ( 盐每 日控制 在 3 g ) 、 限制饮水 ( 饮 水量
2 . 1 一般护理
① 生活起 居护理 : 病 室空气流通 , 光线柔 和 ,
每 日控制在 1 0 0 0 n 以内) , 温热 、 渗利 之 品, 鲤鱼 赤豆汤 等 。
服药护理 : 遵 医嘱按 时准确 给药 , 浓煎饭 后 1 h少量热服 , 利尿 和补益药应空腹或饭前服 , 安神 药睡前服 , 服药后 2 h忌食生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
心悸的中医辨证论治心悸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共分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7个症候进行辨证论治。
心悸患者要饮食有节、保持精神乐观、生活节律化才能使疾病早去,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忡。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部名著中正式的提出了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病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心悸的形成,临床上常与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等因素有关。
《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说:“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怏怏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血内耗,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或事故烦冗,用心太劳…..或由气郁不宣而致心动……以上皆怔忡所致之由也”。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症,为临床多见,既可为仅发于心的病变,也可以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的多脏腑病变。
心悸相当于西医所述的心律不齐,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按照心悸辨证论治。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心悸的病性有虚实两方面,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虚证居多,亦有虚实夹杂。
治疗心悸时,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由于痰饮、瘀血等邪实所致者,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
心悸中医护理方案
心悸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2.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
3.阴阳两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自汗或盗汗,舌质淡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结代。
4.痰瘀互阻证: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
5.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6.痰火扰心证: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悸动不安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心悸发作持续时间,心率及心律变化,随时观察脉象变化,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如出现心率持续在每分钟120次以上或40次以下或频发早搏,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做好记录。
2.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每分钟3—4升。
3.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心、交感、皮质下、神门、肾。
4. 遵医嘱中药足浴。
(二)不寐1.了解病人睡眠状况及影响睡眠的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
2.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介绍改善睡眠的方法,指导病人取舒适的卧位。
3. 晚餐不宜过饱,睡前1小时可吃莲子百合红枣羹 1碗或热牛奶1杯。
不饮浓茶、咖啡等饮料。
4.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心、肾、脑、、神门、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双侧神门、内关、照海、申脉。
6.遵医嘱中药足浴。
7.遵医嘱给予脐灸。
(三)胸闷、心痛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胸闷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2.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闷、心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3.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氧流量为3—4升/min。
4.遵医嘱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悸的辨证施护
【摘要】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按中医辨证分为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症、心血瘀阻六种不同的证型。
我科运用中医中药特色为患者实施辨证施护,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心悸;证候分型;辨证施护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心悸又有惊悸和怔忡之分。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心悸多见于,现代医学中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等,本病的发生多与体质虚弱,饮食不当,劳逸过度,情志所伤,感受外邪,药物使用不当有关。
1 证候分型
1.1 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1.2 心血不足心悸,少寐多梦,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1.3 阴虚火旺心悸,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或为促脉。
1.4 心阳不振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心痛隐隐,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虚弱,或见结脉、代脉。
1.5 水饮凌心证心悸,胸脘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1.6 心血瘀阻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舌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2 辨证施护
2.1 心虚胆怯证
2.1.1 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避免噪音,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及空气新鲜。
2.1.2 避免不良情绪刺激,保持身心愉悦,多关心患者,进行劝解、安慰、使其配合治疗。
2.1.3 夜难入寐者,晚餐不宜过饱,睡前1 h可吃莲子百合红枣羹1小碗或饮热牛奶一杯。
忌睡前饮浓茶、咖啡等饮料。
以上方法均无效时可给予安神定志的药物。
2.2 心血不足证
2.2.1 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过劳,保持心情舒畅。
2.2.2 适当的饮食调补,可选用桂圆、红枣、莲子、黑木耳、瘦肉、牛奶、猪心等食品。
忌烟、酒、浓茶及咖啡。
2.3 阴虚火旺证
2.3.1 重视情志护理,多关心体贴患者,多和患者进行沟通,开导
患者使其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
避免情志的刺激,郁怒伤肝,致肝阴虚阳亢。
2.3.2 戒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痰多者忌肥甘厚味之品。
2.3.3 饮食可适当清补,补益心肾之阴,如可食用甲鱼、桑椹、银耳、红枣、鲜藕等。
2.3.4 心悸时可服用朱砂安神丸1~2粒或耳穴埋豆,取神门、交感、心。
发作时每次按揉3~5 min。
2.3.5 心悸伴头晕目眩者,要观察血压变化,必要时每日测血压1~2次。
2.4 心阳不振证
2.4.1 心悸甚者,必须卧床休息。
症状改善后可适当下床活动,恢复期鼓励和指导患者适当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锻炼,以增强体质。
2.4.2 注意防寒保暖,居室向阳,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
2.4.3 饮食宜益气温阳之品,可食用海参、羊肉、桂圆莲子粥以补气助阳,养血安神。
2.5 水饮凌心证
2.5.1 浮肿者,给予低盐饮食,酌情控制进水量,严格控制输液量,配合食用赤小豆米仁粥等。
2.5.2 胸闷气喘者,应采取半卧位,给予氧气吸入。
伴尿少水肿者,记录水液出入量。
2.5.3 可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减。
宜温服,分少量多次服用。
2.6 心血瘀阻证
2.6.1 本证常伴有胸闷心痛,要密切观察脉象等病情变化,若患者出现剧烈胸痛、面色苍白、脉结代或细微欲绝,则属心阳暴脱之危证,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立即予头低卧位或平卧位,吸氧,测呼吸、血压。
建立静脉通络,配合医生抢救。
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避免情绪激动。
2.6.2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动物内脏、胆固醇高的食物。
可给予红花泡茶代饮,有活血之功效。
2.6.3 心悸胸痛发作时可服用三七粉1.5 g,琥珀粉1.5 g。
中药汤剂可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
3 健康教育
3.1 生活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不畅时勿用力,注意防寒保暖,防感冒。
3.2 保持心情舒畅,心胸宽广,避免过于激动、忧伤,学会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可采取听音乐、和亲人朋友谈心、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以放松心情。
3.3 饮食有节,每餐勿过饱,特别是晚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增加营养,可是瘦肉、淡水鱼、莲子、红枣等,常食桂圆莲子汤、百合莲子汤。
忌食动物内脏及辛辣厚味之品,戒烟酒。
饮水量应控制在每日1000 ml以内。
3.4 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如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以不感觉劳累为宜。
3.5 嘱患者随身携带急救药品或常用药。
4 结语
心悸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是宁而发病。
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肺、肾,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之分。
治疗心悸,当辨证论治,虚证当补,或补益气血,或调理阴阳;实证可化痰化瘀;虚实夹杂者,当攻补兼施。
本病在辨证施护中应与证治分类密切结合,并发辉护理的特色,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方面进行施护,必将对本病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姚景鹏,徐桂华.内科护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6,3.
[2] 张明岛主编.上海市中医病证护理常规.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9,10.
[3] 胡敏,刁惠民,赵威丽,刘静静.心内科住院患者失眠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3,01.
[4] 梁惠宏.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医学文选,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