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粉体的分散与表面处理

合集下载

粉末颗粒的分散与表面改性演示文稿

粉末颗粒的分散与表面改性演示文稿
粉末颗粒的分散与表面改性演 示文稿
第1页,共11页。
(优选)粉末颗粒的分散与表 面改性
第2页,共11页。
2.1.1 粉末颗粒在空气中的分散

粉末颗粒粒径很小时,极易在空气中粘结成团,特别是微米、亚微
米级的超细粉末,这种现象对粉体的加工过程极为不利。
第3页,共11页。
一、颗粒之间的作用力
• 1. 颗粒分子间的作用力
化学方法:浸泡、原位或非原位化学反应的表面吸附或沉积。
第9页,共11页。
2.2.2 粉末颗粒的表面改性方法
• 一、物理法表面改性
• 1. 超声处理:改变材料的特性和状态。
主要作用:清洗表面污染物;
分解表面试剂吸附层; 空化作用;
促进悬浮体结构分散;
改变半导体和顺磁颗粒的性能。
• 2. 辐射处理:改变颗粒表面性质。 • 3. 电化学改性:改变颗粒表面成分及特性。 • 4.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改变颗粒表面形态、结构和性质。
• 2 颗粒的聚集状态
DLVO理论
第6页,共11页。
• 三、固液体系中固体颗粒分散的调控(分散方法)
• 1. 体系的调控:相同极性原则。 • 2. 加入分散剂:在极性介质中分散极性颗粒。
无机电解质—聚磷酸钠、硅酸钠、氢氧化钠、苏打等
表面活性剂—离子型及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酸钠、聚苯乙烯酸铵等 • 3. 机械调控:采用机械力或超声波震荡。
第10页,共11页。
• 二、化学法表面改性
• 1. 包覆处理改性:固相包覆、液相包覆、

化学气相沉积表面包覆
• 2. 表面化学改性:表面改性剂
第11页,共11页。
四氯化碳
绝大多数疏水颗粒、 亚油酸等 水泥、白垩、碳化 钨颗粒等。

粉体的分散与表面能

粉体的分散与表面能
粉体的表面现象
最大特点: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 能。
1、粉体颗粒表面表面的不饱和性 2、粉体颗粒表面表面的非均质性
粉体颗粒为何需要分散?
粉体颗粒由于粒径小, 表面原子比例大, 比表面大, 表面能大, 处于能量不稳定 状态 , 因此很容易团聚导致颗粒增大.
引起纳米粉体产生团聚的原因
1、材料在纳米化过程中,在新生的纳米粒子的表面积累了大量的 正电荷或负电荷,这些带电粒子极不稳定,为了趋向稳定,它们互相 吸引,使颗粒团ຫໍສະໝຸດ ,此过程的主要作用力是静电库仑力。
分散
在空气中的分散方法
机械分散 干燥分散 颗粒表面改性分散 静电分散 复合分散
颗粒在液体中的分散
1、颗粒的浸润 2、颗粒团聚体在机械力作用下的解体和分
散 3、颗粒或较小的团聚体稳定,阻止进一步
发生团聚
固体在固液体系中的分散调控
介质调控 分散剂调控 机械调控 超声调控
无机电解质 高分子分散剂 表面 活性剂
2、材料在纳米化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机械能或热能,从而使新生的 纳米颗粒表面具有相当高的表面能,粒子为了降低表面能,往往通 过相互聚集而达到稳定状态,因而引起粒子团聚。
3、当材料纳米化至一定粒径以下时,颗粒之间的距离极短,颗粒之 间的范德华力远远大于颗粒自身的重力,颗粒往往互相吸引团聚。
4、由于纳米粒子表面的氢键,吸附湿桥及其他的化学键作用,也易 导致粒子之间的互相黏附聚集。
END 谢谢,请多指教

粉体表面处理技术

粉体表面处理技术
粉体表面处理技术
CH-4型超分散剂
—用于颜(填)料表面处理
粉体表面处理技术
CH-4的应用特点
增加颜(填)料疏水性,过滤容易 颜料粒度细,团聚疏松,容易分散 取代松香类表面处理剂,提高耐热性 滤饼含水量少,容易干燥 降低吸油值,改善着色效果
粉体表面处理技术
CH-4的使用方法
在偶氮颜料偶合之前或偶合过程中加入 在颜料(填料)过滤以前或进行其它 表 面处理之前加入 在滤饼打浆过程中加入 与颜料(填料)充分混合 用量为颜料或填料干重的10-50% (CH-4有效成分含量为10%)
s 3)亲油基太短,位阻不够 碳链长度不超过18个碳原子
粉体表面处理技术
超分散剂的锚固基团
锚固基团取代亲水基 针对颜料表面设计 (1)强极性表面 单点化学键结合 (2)弱极性表面 多点氢键结合 (3)非极性表面 表面增效剂
粉体表面处理技术
超分散剂的溶剂化链
1)单端官能化 2)相容性可调 单体种类及配比 溶解度参数 容剂化链极性 相似相容原则 3)容剂化链长度 分子量控制
粉体表面处理技术
颜料分散的基本过程
s 1)润湿过程 液固界面取代气固界面;润湿角
s 2)破碎过程 外力作用;粒子团聚与破碎平衡
s 3)稳定过程 影响分散稳定性的基本因素 分散稳定的基本特征
粉体表面处理技术
润湿分散剂的作用机理
s 1)降低液 / 固界面张力 s 2)电荷稳定机理
双电层理论 s 3)空间稳定机理
熵排斥理论 渗透排斥理论
粉体表面处理技术
润湿分散剂的常见类型
1)水性体系 聚磷酸盐 表面活性剂 水溶性聚合物 2)非水分散体系 天然高分子 合成高分子 偶联剂
粉体表面处理技术

纳米粉体的分散及表面改性讲课教案

纳米粉体的分散及表面改性讲课教案

散射光強度的對數與散射矢量間的 關係
No Image
膨潤土懸浮液的分維值隨pH值的變 化
No Image
奈米TiO2水懸浮液屈服應力隨固含 量的變化曲線
No Image
返回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pH值=9時SiN漿料的固相含量對 ESA測定值的影響
改變介質性質途徑
改變溶液的pH值 改變溶液的離子強度 吸附可溶性金屬離子或添加表面
活性劑,產生特性吸附
一些常見陶瓷粉體的等電點
其他可溶性金屬陽離子及其水合物 的特性吸附具電荷反轉特點
第一個電荷反轉CR1對應於金屬氧化物 本身的等電點,因為H和OH是電勢決定 離子
No Image
原子力顯微鏡測定原理示意
No Image
黏附氧化鋁球的V形懸臂探針
No Image
pH8.3時不同濃度的NaCl介質中 ZrO探針與ZrO基片間的作用力
No Image
pH9.5時不同濃度的NaCl介質中添加 300mg/kg PAA後ZrO表面間的作用力隨距離 的變化
No Image
pH=5.5,2000mg/kgPAA(分子量 10000,I=1.9×10-2mol/L)
No Image
pH5.5,PAA吸附在SiN上及pH8.3,PAA吸附在 ZrO上的構象示意圖(pH-pH1,代表時間)
No Image
丙烯酸銨和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
No Image
氧化鋁探針與表面的作用力曲線
本章章節2
4.3 4.3.1 4.3.2 4.3.3 4.3.4 4.4 4.4.1 4.4.2 4.5 4.5.1 4.5.2 4.5.3

粉体的分散与表面处理

粉体的分散与表面处理
第七章 粉体的分散与表面处理
7.1 粉体的分散
7.1.1 颗粒间的作用力 7.1.2 颗粒的分散原理 7.1.3 粉体的分散方法 7.1.4 颗粒分散性的表征与评价
7.2 粉体的表面处理
7.2.1 粉体处理的方法及工艺 7.2.2 表面处理剂
1
7.1 粉体的分散
7.1.1 颗粒间的作用力
主要分为短程作用力和长程作用力 短 程 力 作 用 范 围 小 于 2nm , 长 程 力 作 用 范 围 5 ~ 100nm
12
(4)静电分散
静电分散就是给颗粒荷上相同极性的电荷,利用库 仑斥力使颗粒分散,表面处理、电极电压、颗粒粒径 和湿度都是影响静电分散的重要因素
静电分散的时效性不长
13
(5)分散剂分散
分散剂的主要作用:增大颗粒表面电位的绝对值, 提高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力;增强颗粒间的位阻效应; 调控颗粒表面极性,增强介质对颗粒的润湿性,增强 溶剂化膜作用
两个颗粒互相接触时,受外力作用以及浓度等因素 的影响,吸附层中的物质将重新调整以建立新的平衡。 如果吸附层中的物质为小分子或小离子,它们的扩散 速度很大,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达到新的平衡;如果是 长链状的表面活性剂或高分子时,其调整速度非常缓 慢,短时间内难以建立新的平衡,此时颗粒间就会产 生位阻作用。
液体介质中颗粒间的主要长程作用力有:范德华力、 双电层静电作用力、位阻排斥力、溶剂化膜作用力、 疏水作用力以及偶极作用力和磁作用力等
2
(1)范德华作用能及作用力
半 径 分 别 为 R1 和 R2 的 两 个 球 形 颗 粒 , 当 间 距 为 h 时 (h<<R),其作用能UA和作用力F分别为:
UA
判据:Ur=UA+Uel+Us+Ust+UH

粉体的分散与表面处理

粉体的分散与表面处理

=0
完全润湿或称铺展
润湿过程也能够用铺展系数S1/s来表达: S1/s=s/g-(s/l+l/g)=l/g(cos-1)
8
可添加润湿剂或浸润剂,或对粉体进行表面处理, 以改善浸润条件
(3)颗粒悬浮液旳分散状态及判据
两种不同旳分散状态:一种是形成团聚体,即单一 颗粒因为相互吸引,形成较大旳二次颗粒;另一种是 颗粒之间相互排斥,形成稳定旳分散体系
7.2.1 粉体表面处理旳措施及工艺
按实际使用措施,分为表面化学包覆处理、机械化 学处理、胶囊式处理、高能表面处理和沉淀反应表面 处理
15
(1)表面化学包覆处理
A、表面活性剂处理 软团聚和硬团聚旳区别 基本作用:吸附并降低表面张力和胶团化作用 既可湿法进行,也可干法进行或干湿结合
B、偶联剂处理 可提升粉体与其他物质旳相容性,在改善颗粒在有 机高聚物基料中旳分散性旳同步,增强两种不同性质 材料之间旳结合力
A132 R1R2 6h(R1 R2 )
,
F A132 R1R2 6h2 (R1 R2 )
半径为R旳球形颗粒与片状颗粒间旳作用能与作用力
分别为
UA
A132 R 6h
,
F
A132 R 6h2
A132为在液体介质3中颗粒1与颗粒2相互作用旳哈马 克常数
3
(2)双电层静电作用能及作用力
来自于扩散层中旳离子相互接近时产生旳排斥或吸 引作用
10
(2)机械搅拌分散
指经过强烈旳机械搅拌引起液流强湍流运动而造成 颗粒聚团碎解,其必要条件是机械对液流旳剪切力及 压力不小于颗粒间旳黏着力
机械搅拌分散旳时效性不长,即在停止机械作用一 定时间后颗粒可能重新团聚
11

粉体表面改性及分散技术

粉体表面改性及分散技术

1、纳米粉体的分散重要性
纳米粉体稳定分散在各种液相介质形成的分散体本身往往 就是十分重要的产品。如将某些具有特殊电磁性的纳米粉 体分散在液相介质中可制成导电料浆或磁性浆料;将纳米 TiO2粉体分散在水中或有机溶剂中可以制成具有抗紫外、 自清洁或光催化等特殊功能的涂料;这些产品的性能与纳 米粉体的分散状况密切相关。
3、粉体表面改性的目的
4、环境保护
某些公认的对健康有害的原料,如石棉,对人体健康有害主要 在于其生理活性;一是细而长的纤维形状(长度为5-100微米, 直径3微米以下的纤维)在细胞中特别具有活性;二是石棉表面 的极性点(这些极性点主要是OH-官能团)容易与构成生物要素 的氨基酸蛋白酶的极性基键合。如果这两个因素在细胞中起主导 作用的话,那么就可以认为表面改性有可能改变石棉的生理活性。 可用对人体无害和对环境不构成污染,又不影响其使用性能的其 他化学物质覆盖、封闭其表面的活性点OH-。
1、粉体的用途
在橡胶、塑料、涂料、胶粘剂等高分子材料工业及高 聚物基复合材料领域中,无机粉体填料占有很重要的 地位。如碳酸钙、高岭土、氢氧化铝、云母、石棉、 石英、硅藻土、白碳黑等等,不仅可以降低材料成本, 还能提高材料的硬度、刚性和尺寸稳定性,改善材料 的力学性能并赋予材料某些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如 耐腐蚀性、耐侯性、阻燃性和绝缘性等。
2、纳米粉体分散改性的目的
粉体表面改性及分散技术
主要内容
一.粉体表面改性 二.纳米粉体表面改性 三.超分散剂
超细粉体分类
分类
直径
原子数目
微米粉体
>1m
>1011
亚微米粉体 100nm~1 m 108
特征 体效应 体效应
纳米粉体 100nm~10nm 105 尺寸与表 1nm

纳米粉体的分散及表面修饰

纳米粉体的分散及表面修饰

桥氧键的形成
先前认为是由颗粒表面物理配位结合的水分子间的氢 键作用引起的,但最新研究认为,水分子间即使存在 氢键,但水分子蒸发也不可能导致多余的氧原子留下 而形成氧桥键,氧桥键的形成应该是由颗粒表面化学 结合的羟基团间的氢键作用引起的。
2OH-
H2O(g)+O2-
氢氧化物在分解失水时氧桥键的形成是颗粒硬团聚的主 要原因,在干燥前用醇类洗涤前驱物,在一定温度下使 前驱物在醇类中时效或与醇类共沸蒸馏,以醇类的-OR 基团取代氢氧化物中非桥联结合的-OH基团,可以导致 只有软团聚形成
表面化学修饰法在纳米微粒表面改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例如在 液相法制备纳米粉体时,为防止团聚问题,常采用化学表面改性,在 制备过程中通过添加各种表面改性剂与颗粒表面进行化学反应,改变 颗粒的表面状态,当进行干燥时,由于改性剂吸附或键合在颗粒表面 ,从而降低了表面羟基的作用力,消除了颗粒间的氢键作用,阻止氧 桥键的形成,从而防止了硬团聚的发生。
3 高能量表面修饰 利用电晕放电、紫外线、等离子束射 线等对粒子进行表面改性
纳米微粒表面化学修饰
通过纳米微粒表面与改性剂之间进行化学反应,改变纳米微粒的表面 结构和状态,以达到表面改性的目的称为纳米微粒的表面化学修饰。 由于纳米微粒比表面积很大,表面键态、电子态不同于颗粒内部,表 面原子配位不全导致悬挂键大量存在,使这些表面原子具有很高的反 应活性,极不稳定,很容易与其他原子结合,这就为人们利用化学反 应方法对纳米微粒表面改性提供了条件。
1100C煅烧得到的YAG粉体的TEM
纳米粉体表面改性问题
纳米粉体的表面改性(表面修饰)是一门新兴科学,20世纪90年代 中期,国际材料会议提出了纳米微粒的表面工程新概念。所谓纳米 微粒的表面工程就是用物理、化学方法改变纳米微粒表面的结构和 状态,从而赋予微粒新的机能并使其物性得到改善,实现人们对纳 米微粒表面的控制。其研究领域主要为修饰方法和修饰对表面性质 的影响。

Si3N4粉体的分散及表面改性

Si3N4粉体的分散及表面改性
粒径移动 , 同时可使 悬浮体 的黏度 降低 。热氧化 处理 可大幅度 降低 S i N 悬浮体 的黏 度 , 提 高其流 变特性 。 关键词 S i N 粉体 , 分散 性 , 流 变特 性 , 酸洗 , 热氧化
Di s p e r s i o n a n d S u r f a c e — Mo d i f i e d o f S i 3 N4 Po wd e r s
C h e n Gu i c a i
L i u Xi a o mi n Nhomakorabea F a n J i n p e n g
( 1 C h i n a A e r o s p a c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r p o r a t i o n , B e i j i n g 1 0 0 0 4 8)
o f Ma t e r i a l s &P r o c e s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B e i j i n g 1 0 0 0 7 6 )
Ab s t r a c t Th e d i s p e r s i o n p r o p e r t y o f S i 3 N4 wa s s t u d i e d wh e n a mmo n i u m p o l y a c r y l a t e wa s u s e d a s d i s p e r s a n t .An d t h e i n lu f e n c e s o f a c i d l e a c h i n g a n d t h e r ma l o x i d a t i o n o n a q u e o u s d i s pe r s i b i l i t y w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T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t h e b e s t d i s p e r s i ng e f f e c t c o u l d b e o b t a i n e d wh e n t h e r a t i o o f a mmo n i u m p o l y a c r y l a t e wa s 0. 2 wt % a n d p H =9.Af _ t e r a c i d l e a c h i n g,b o t h t h e wi d t h a n d t h e v a l u e o f p a ti r c l e d i a me t e r b e c a me s ma l l e r .T h e c o n t a mi n a t i o n o f me t a l c a n b e e l i mi n a t e d e f f i c i e n t l y b y a c i d l e a c h i n g .Af t e r t h e ma l o x i d a t i o n,t h e v i s c o s i t y o f S i 3 N4 s u s p e ns i o n d r o p p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 Ke y wo r d s S i l i c o n ni t r i d e p o wd e s ,Di r s p e r s i b i l i t y,Rh e o l o g i c a l pr o p e r t y,Ac i d — l e a c h i n g,Th e m a r l o x i d a t i o n 、

粉体工程课件5,6,7,8粉体表面改性

粉体工程课件5,6,7,8粉体表面改性
18
粉体表面改性工艺
干法工艺 湿法工艺 复合改性工艺
19
粉体表面改性工艺
干法工艺
• 干法改性工艺是粉体在干态下或干燥后在改性 设备中进行强烈机械分散,同时添加配置好的表 面改性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表面改性的工艺
17
粉体表面改性方法
复合改性
采用两种以上方法对粉体进行表面处理的工艺方法, 如机械化学与化学包覆的复合、沉淀反应与化学包覆 的复合,高能辐射与表面包覆的复合等等 • 机械化学与表面包覆处理是在粉碎过程中添加表面改 性剂,使颗粒在粒度减小过程中达到表面有机化学包覆 改性 • 沉淀反应与表面包覆处理是在沉淀包膜改性之后再进 行表面化学包覆
10
粉体表面改性方法
化学包覆
影响因素:颗粒的表面性质;表面改性剂的种类、用 量及用法 ;工艺设备及操作条件等
11
粉体表面改性方法
沉淀反应
这是通过无机化合物在颗粒表面的沉淀反应,在颗粒表 面形成一层或多层“包覆”,以达到改善粉体表面性质, 如催化、色泽、着色力、遮盖力、抗菌性、耐候性、电、 磁、热性能和体相性质等目的的粉体表面无机改性方法, 是一种“无机/无机包覆”或“无机纳米/微米粉体包覆” 的粉体表面改性方法。
或功能的关系 • 与粉体表面及复合材料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模型 • 用量和使用方法 • 新型和专用表面改性剂的制备或合成
6
粉体表面改性的内容
(3)表面改性工艺与设备 • 不同种类和不同用途粉体表面改性的工艺流程
和工艺条件 • 不同种类和不同用途粉体的表面改性配方 • 影响表面改性效果的因素 • 高性能和专用改性设备的研制开发
7
粉体表面改性的内容
(4)过程控制与产品表征与检测技术 • 过程温度、浓度、酸度、时间及表面改性剂用

粉体工程-粉体分散课件

粉体工程-粉体分散课件
利用度。
陶瓷行业
陶瓷制品制备
在陶瓷制品的制备过程中,粉体分散技术用于制备高质量的陶瓷 浆料和陶瓷制品。
陶瓷表面改性
通过粉体分散技术,可以对陶瓷表面进行改性处理,提高陶瓷表面 的润湿性、抗腐蚀性和耐磨性。
陶瓷复合材料制备
粉体分散技术用于制备陶瓷复合材料,通过在陶瓷基体中添加增强 相,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
通过化学反应对粉体进行分散的方法。
总结词
输入 标题
详细描述
利用表面活性剂、分散剂等化学物质与粉体颗粒表面 的相互作用,改变颗粒表面的性质,降低颗粒间的聚 集力和粘附力,从而达到分散的目的。
适用范围
分散效果好,但化学试剂的种类和用量需要根据粉体 的性质进行选择和调整,成本较高。
优缺点
适用于各种粒径的粉体,尤其适用于粒径较小、易团 聚的粉体。
比表面积评价
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粉体所具有的总 表面积,也是评价粉体分散效果的一个
重要参数。
比表面积的评价方法有气体吸附法和直 比表面积对于粉体的反应性、吸附性、
接测量法等。通过测量粉体的比表面积, 流动性等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
可以了解粉体的颗粒大小、孔隙结构和 粉体分散时,也需要关注比表面积的变
分散稳定性评价
分散稳定性是指粉体在分散介质中保 持稳定悬浮状态的能力,是评价粉体 分散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分散稳定性对于产品的生产和应用过 程至关重要,如果粉体分散不稳定, 会导致产品性能下降、分离和沉降等 问题。
分散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包括静置观察 法、离心沉降法、电导率法等。通过 观察粉体的沉降速度或电导率的变化, 可以评估分散稳定性。
物理法
总结词
利用物理场对粉体进行分散的方法。

粉体表面处理技术

粉体表面处理技术

粉体表面处理技术
嘿,你问粉体表面处理技术?这事儿还挺有意思呢!咱就来唠唠。

这粉体啊,就像一群小不点儿,到处乱跑。

要是不处理一下它们的表面,那可不行。

为啥呢?因为粉体的表面会影响它们的性能啊。

比如说,有的粉体容易吸水,有的粉体容易结块,有的粉体颜色不好看。

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表面处理技术来解决。

那粉体表面处理技术都有啥呢?首先呢,有一种叫包覆的方法。

就像给粉体穿上一件衣服一样,把一种材料裹在粉体的表面。

这样可以改变粉体的性能,比如说让它更防水、更耐磨、更漂亮。

可以用各种材料来包覆粉体,像有机物啊、无机物啊啥的。

然后呢,还有一种叫改性的方法。

就是把粉体的表面改一改,让它变得更适合某种用途。

比如说,把粉体的表面变得更亲水,这样它就能在水里更好地分散;或者把粉体的表面变得更亲油,这样它就能在油里更好地溶解。

改性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化学方法啊、物理方法啊啥的。

还有啊,有一种叫表面活化的方法。

就是让粉体的表面变得更活泼,更容易和其他材料结合。

比如说,用一些特殊的试剂来处理粉体的表面,让它带上一些活性基团。

这样粉体就能和其他材料更好地反应,形成更强的结合力。

哎呀,粉体表面处理技术可真是五花八门啊!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粉体和不同的用途。

要想用好这些技术,就得了解粉体的性质和需求,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

下次你要是看到粉体,就会知道它们的表面可能经过了什么样的处理啦。

加油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沉淀反应处理 将一些无机物质沉积到颗粒的表面,形成异质包覆层,达到表面处理的目的。由于在颗粒
表面形成特殊包覆层,因此可产生光、电、磁及抗菌等功能
(3)机械力化学处理 利用粉碎及其他强烈机械作用对粉体表面进行激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颗粒表面的晶体结
构、溶解性能、化学吸附和反应活性等
对粉体进行机械力化学处理的设备主要是种类型的球磨机或研磨机
压、颗粒粒径和湿度都是影响静电分散的重要因素
静电分散的时效性不长
(5)分散剂分散 分散剂的主要作用:增大颗粒表面电位的绝对值,提高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力;增强颗粒间
的位阻效应;调控颗粒表面极性,增强介质对颗粒的润湿性,增强溶剂化膜作用 根据组成和结构的不同,分散剂可分为无机分散剂和有机分散剂。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
可添加润湿剂或浸润剂,或对粉体进行表面处理,以改善浸润条件
(3)颗粒悬浮液的分散状态及判据 两种不同的分散状态:一种是形成团聚体,即单一颗粒由于互相吸引,形成较大的二次颗
粒;另一种是颗粒之间互相排斥,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
判据:Ur=UA+Uel+Us+Ust+UH
7.1.3 粉体的分散方法 主要有介质分散、机械搅拌分散、超声波分散、静电分散、分散剂分散和表面处理
机械搅拌分散的时效性不长,即在停止机械作用一定时间后颗粒可能重新团聚
(3)超声波分散 作用方式包括两个方面: 在介质中产生空化作用 使悬浮体系中的各组分产生共振效应
低频时易产生空化作用,高频时易产生共振作用
强度不宜过大,否则由于热能和机械能的增加,颗粒碰撞的频率也增加,反而导致颗粒团 聚
(4)静电分散 静电分散就是给颗粒荷上相同极性的电荷,利用库仑斥力使颗粒分散,表面处理、电极电
FQD1Q22
(12a) D
(3)液桥力 实际的粉体往往含 有水分,由于水的 表面张力将在两个 颗粒之间造成液桥力 液桥力的计算式为: 式中r为颗粒半径,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为液体接触角,R1、R2分别为液桥的两个特征
曲间如率时果半,径毛颗细,粒管的为作润颗用湿粒力性润近良湿似好接为(触:角趋近于0)H , 颗2 粒与r颗s粒间i相n 互2 r接s触i(n a=R 01 )1 ,且R 1 2 在 10s -40i°之n ()
UAA6 1h 3R 2, FA 61h32R 2
(2)双电层静电作用能及作用力 来自于扩散层中的离子互相靠近时产生的排斥或吸引作用
(3)溶剂化膜作用能 颗粒在液体介质中,由于其表面极性区域对附近的溶剂分子产生极化作用,在颗粒表面会
形成溶剂化膜,并产生溶剂化作用: (4)疏水作用
由于颗粒表面与水的极性差异而导致的一种粒间相互吸引作用 :
分散剂又可分为无机电解质类分散剂、表面活性剂和偶联剂等
7.1.4 颗粒分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表征与评价 包括沉降天平法、粒度分布测量法、图像分析法、扫描和透射电镜法、黏着力法等
7.2 粉体的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的目的:改善或改变粉体的分散性;提高颗粒的表面活性;使颗粒表面产生新的
物理、化学、机械性能以及新的功能;改善或提高粉体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容性
U sU 0sexh p/h (0)
U HC Rxe (p h/D )
(5)位阻作用 两个颗粒互相接触时,受外力作用以及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吸附层中的物质将重新调整以
建立新的平衡。如果吸附层中的物质为小分子或小离子,它们的扩散速度很大,可以在很短 时间内达到新的平衡;如果是长链状的表面活性剂或高分子时,其调整速度非常缓慢,短时 间内难以建立新的平衡,此时颗粒间就会产生位阻作用。
谢谢大家!
2020/11/26
21
第七章粉体的分散与表面处理
2020/11/26
1
7.1 粉体的分散 7.1.1 颗粒间的作用力 主要分为短程作用力和长程作用力 短程力作用范围小于2nm,长程力作用范围5~100nm
液体介质中颗粒间的主要长程作用力有:范德华力、双电层静电作用力、位阻排斥力、溶 剂化膜作用力、疏水作用力以及偶极作用力和磁作用力等
(4)胶囊化处理 利用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或机械物理方法,在颗粒表面上覆盖均质且有一定厚度的薄
膜,使之形成具有壳体结构的微小胶囊,达到表面处理的目的
(5)高能表面处理 利用紫外线、红外线、电晕放电、等离子体照射和电子束辐射等方法,改变颗粒的结构、
电极电位、吸附性和润湿性等,达到对粉体进行表面处理的目的
位阻作用包含穿插作用和压缩作用
*颗粒在空气中的作用力 (1)范德华力 两个半径分别为R1、R2的球形颗粒间的范德华作用力FM可表示为:
式中A11为颗粒在真空中的Hamaker常数
(2)静电作用力
Rumpf对作用于两个球形颗粒之F间M的静6电Ah1引21力 R提R1出1R了R2下2列表达式:
式中Q1、Q2为两颗粒表面带电量,a为两颗粒的表面间距,D为颗粒直径
7.2.1 粉体表面处理的方法及工艺 按实际使用方法,分为表面化学包覆处理、机械化学处理、胶囊式处理、高能表面处理和
沉淀反应表面处理
(1)表面化学包覆处理 A、表面活性剂处理 软团聚和硬团聚的区别 基本作用:吸附并降低表面张力和胶团化作用 既可湿法进行,也可干法进行或干湿结合
B、偶联剂处理 可提高粉体与其他物质的相容性,在改善颗粒在有机高聚物基料中的分散性的同时,增强 两种不同性质材料之间的结合力
H(1.4~1.8)r
7.1.2 颗粒的分散原理 (1)颗粒的分散原则 润湿原则与表面力原则
(2)颗粒的润湿
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润湿性常用润湿接触角来度量
>>/2 完全不润湿
/2>>0 部分润湿或有限润湿
=0
完全润湿或称铺展
润湿过程也可以用铺展系数S1/s来表示: S1/s=s/g-(s/l+l/g)=l/g(cos-1)
(1)介质分散 介质的选择原则:非极性颗粒易于在非极性介质中分散,极性颗粒易于在极性液体中分散
颗粒在介质中的分散行为除与介质的极性有关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pH值、温度等
(2)机械搅拌分散 指通过强烈的机械搅拌引起液流强湍流运动而造成颗粒聚团碎解,其必要条件是机械对液
流的剪切力及压力大于颗粒间的黏着力
(1)范德华作用能及作用力 半径分别为R1和R2的两个球形颗粒,当间距为h时(h<<R),其作用能UA和作用力F分别为:
半径为R的球形颗粒与片状颗粒间的作用能与作用力分别为
A132为在液体U 介质A3 中 颗6 粒h A 1(与1 R 颗1 3 R 粒 1 2 R 2R 相2 2 互),作用的F 哈马 克6 常h A 2 数1 (R 3 R 11 2 R R 22)
(6)复合处理 复合处理就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面处理方法同时或分步对粉体进行表面处理
7.2.2 表面处理剂 包括偶联剂、表面活性剂、有机硅、不饱和有机酸和有机低聚物、水溶性高分子、无机表
面处理剂等
第七章思考题
1、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及成因? 2、颗粒的分散原则? 3、颗粒的分散方法及原理? 4、分散剂的分类及作用方式? 5、粉体表面处理的目的及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