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龙邦拳谱
形意拳谱
形意拳谱【何向达抄录】(2011-04-30 16:18:56)戴龙邦拳谱出自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戴龙邦书于洛阳马公(学礼)书屋天下之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有二曰文曰武。
然武之所重者技艺也,况国家讲礼有法,狝蓃獀狩各有其时,而其精微奥妙更有天容,率意妄陈者。
余尝拟著为论公诸同好,时恐言语不精,贻误后世。
此心耿耿曷其有极。
兹见岳武穆王拳谱意既精纯、谱示明畅,急录之,以示余爱慕之情。
王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也。
王父早卒,事母最孝,少负气节,优于将略,刚毅多谋,其智勇绝伦超群。
当时名将无匹及长,应试于东京,留守宗泽与谈兵法,曰:如将军者方可以言孙吴。
屡立战功遂成大将,善以少击众,自师八百人破王善等五十万于南薰门,八千人破曹成十余万众于桂岭,其战兀术于顺昌,则以背嵬八百,于朱仙镇则以五百而皆破其众十余万。
凡有所举必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言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张浚尝问用兵之术于王,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
平生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然如书生,每战胜必辞功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而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余深为宋惜之。
当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
神妙莫测,盖从古未有之技也。
王以后金元明各代鲜有其技也,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风,生于明末国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于终南山,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浦,时人不知其勇,先生习武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酉科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致仕归籍,余游至池州,先生以此拳授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曰:子勇成矣。
余回晋至洛阳遇马公学礼,谈艺甚洽,嘱余为序,余不文焉能为序。
但见世有能敢之士未尝无兼人之力,及视其艺再叩其学,手不应心论不合道,何也?不得真传故也。
所谓真传,名虽曰武,其实贵和。
和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谓也。
岂世传捉拿、钩打、封闭、闪战,逞其跳跃悦人耳目者可比。
其意拳大要不外阴阳、五行、动静、起落、进退、虚实,而其妙又须六合,六合者,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力合。
《心意六合拳谱》浅说
《心意六合拳谱》浅说郭扬何为术(術),通常有两种解释:1.技艺,2.方法。
汉•许慎在他撰著的《说文解字》中,术(術)字解释为:“邑中道也。
”清•段玉裁为其作注云:“邑,国也。
引申为技術。
”余以为,术是方法和实践这些方法而积累的经验。
二者浑然天成,方称为术。
有道是:“挟技走天涯。
”至此,术,方能称之为:“邑中道也。
”余立雪陈门,痴心武术、医术四十有年,谨遵师训:“武要打得人倒,医要救得人起。
”不越雷池,努力实践。
寸心得失,甘苦自知。
心意六合拳之养生技击、身强而见义勇为;心意六合拳之救伤秘旨,祛病而立起沉疴。
虽属末技,然皆亲身体会之真方验法。
今逢盛世,国运昌达。
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空前振兴,空前发展。
余亦不敢藏拙,竭力捧心,几经寒暑,撰集成册,谓《武医心要》。
虽说心要,终归管见,错误一定不免。
诚望读者方家,不吝针砭为盼,倘若能为伤者捡方自治,又为我龙之传人,强民强种。
武医后学同志,开卷得益,不为曲径所惑,余愿足矣。
无规矩不成方圆,拳谱就是练拳的规矩,学武的准则。
陈照瑞老师曾说:“依谱学捶,捶捶合规矩。
”又说:“真教一句话,假传万卷经。
”该谱浅说,尽是当年陈老师对余耳提面命之古规家法。
继承已属不易,何敢信口臆断,误人误己。
纵有引证,亦必考其出处,力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尽在如何做,不诩为什么。
犹避:“古人功夫好,今人理论高”之嫌也。
第一节《心意六合拳谱•十法摘要》浅说《十法摘要·序》原文:闻子之不语力者,盖因尚德不尚力之意也。
然夹谷之会,必用师马,且曰武门。
有由恶言不入语耳,则力亦诚少可少哉。
于是顾其身家性命,有拳尚焉。
拳之类不同也,他端亦不知造自何人,唯此六合拳者,则出于山西隆丰姬老先生义缘府。
先生生于明末,精于枪法,人见之皆以为神。
而先生犹有虑焉:吾处乱世,操执枪以自卫可矣。
若太平之日,刀枪入鞘,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于是将枪法改作拳法,而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称其名谓《六合拳》。
约其前后六势,前六势其劲硬,后六势其劲软。
戴龙邦混元气的修习
戴龙邦混元气的修习李贤康混元的特点是阴阳相连的整体,怎样相连人体才能成为整体呢?由肌肉力学,关节必需处于固定状态。
怎样使阴阳相连更紧呢? 由肌肉力学可知,关节必需处于加固再加固状态。
这就是修习混元的根本。
一、第一步功夫修习── 四肢肌肉的拉伸.1、姿势── 桩式两足平行,略宽于肩,正面站立,屈膝,膝关节成 135度,膝盖投影落于脚面且不可超过脚尖,脚面、小腿、大腿的中轴线在同一平面上。
两小臂提至胸腹之间,屈肘,肘关节在120度--140度之间,手心向里,距胸腹约30厘米,中指指尖相对距约 1一一 2厘米。
身前俯在将倒不之间,脚跟微离地面(站累了可以着地,着地与不着地互相交替),目平视。
如图3--2,3--3图3一 2 图3 一 32、动作(1)、上肢肩关节拔开,肘关节拔开,腕关节拔开,指关节节节拔开,各指均撑开,手心内凹,各指如抓物状,使各指尖有胀感,这种胀感在练功中称作“气”感。
(2)、下肢(3)、“意”随时检查全身各关节是否拔开,在保证各关节处处拔开的同时,还要使拔开的强度处处一致。
(4)、呼吸初练时可采用自然呼吸,待稍有基础后则可转向腹式呼吸。
3、功理分析(1)、由肌肉力学,肌力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在弹性限度的范围内,遵循虎克定律,肌力与其被拉伸的长度成正比例。
初长度愈长,收缩时的肌力也愈大。
关节拔开自然地拉长了肌肉,因而实施了增强肌力的训练。
(2)、由运动解剖学,人体的骨骼肌也即运动肌主体可分为两大类∶梭状肌和羽状肌,四肢的运动肌的主体是梭状肌,它们在人体的日常活动中活动最多,首先对它们进行训练,有利于早些获得练功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下一步练功。
(3)、由运动生物力学,膝关节在135度以上范围进行发力时,其所发挥的力量较大,而且随着膝关节的角度增大而增大。
膝关节小于135度范围发力时,其表现的力量要小得多。
(4)、肘关节的曲肌在100度时等长收缩力最大;伸肌在120--140度时等长收缩力最大。
形意拳传承与班辈关系
民族体育形意拳传承与班辈关系陈建华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形意拳又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始创。
他遍访武林高手切磋拳技,后隐居少林十年,潜心练功,并苦研少林秘籍,并参照其龙、虎、豹、蛇、鹤五拳之精义,从两只鸡的相斗中受到启发,悉心揣摩,创编了形意拳。
由于形意拳历史悠久又各有传承,关于形意拳的流传情况和班辈关系如何,百年来始终各执己见。
关键词:形意拳;传承;班辈关系关于姬际可的继承人是谁,众说纷纭,目前大家公认的是曹继武先生。
曹继武,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清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人,曾于康熙三十三年,中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康熙四十三年,任陕西靖远总镇都督,两年后,升任兴安镇总兵,后因宦途艰险,归籍故里。
于池州(今安徽贵池)授业于山西祁县人戴龙邦。
关于戴龙邦确系曹继武传人这个问题,在乾隆(五十五年),《姬氏族谱》抄本中注有:从学者甚众,后人得其真传者,以河南马学礼,山西戴龙邦为最的评定,由此对于姬公传曹,曹公传马,戴二人的关系,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时间上推算马学礼学艺应在戴公之前,马、戴二人艺成后,分别前后回乡授拳,据拳谱记载,马学礼先生在河南传人马三元,张志诚,马兴三人。
张志诚传李政、李政传张聚、涨聚传买壮图,马兴传马梅虎,马三元传人不详,遂成为河南一派之源流。
戴龙邦先生在山西传子戴文量、戴文雄,表侄郭维汉,戴文雄传戴五昌、戴良栋,戴五昌传戴子道,戴良栋传戴魁,戴文雄传李能然,遂成为山西一派之源流。
由于历史背景的影响,马、戴二人谨遵师命,马学礼传拳只传回族不传外族,戴龙邦则只传子侄,不传外姓。
因此,百年来河南、山西二地“心意六合拳”流传甚少的重要因素。
李洛能,讳习飞,字能然,人称老农,系河北深县人,生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听说戴文雄大名,曾多次登门求教心意拳,均遭拒绝,相传李洛能定居太谷三年,以种菜为生,并每日为戴家送菜上门,分文不取,感动戴文雄的母亲,戴文雄也受到他真诚的感动,但传拳外姓,有违祖训,后遵母命于道光十九年(1839),正式收其为徒,传授心意拳技艺,从此开始了形意拳广泛传播的历史。
心意拳拳谱-清-戴龙邦 - 复件
22、“国初”曹本、董本均作“清初”,不合清人称呼本朝口吻,显系后人之改。《精武》作“国初”。
23、“终南山”,位于陕西长安附近。文中不一定是确指,可理解陕西一境。
24、“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董本及《精武》无此句。
25、“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曹继武《十法摘要》序道:“余幸得学于郑师之门,以接姬老师之传也。”则为姬授郑师,再传曹继武。另据今人考证,曹与心意拳无关,更非该拳传人。“秋蒲”:安徽池州府,今属安徽贵池。
生17。每战胜必辞功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而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18,余为宋深惜之。
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19,精通枪法,脱枪为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20,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21者,生于明末清初22,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23,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24,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25(今安徽至德),无人不知其勇26,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清康熙癸酉年,科举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
戴氏心意拳十大形入门
戴氏心意拳十大形入门戴氏心意拳十大形入门武艺堂心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是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传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
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特别是心意拳的技击性很强,它能用头、肩、肘、手、胯、膝、足等部位击打敌方,非常实用,并因此受到国内外武术家的重视和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2008年6月7日,心意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体现。
十大真形是心意拳的精髓,这是一门技击性很强的古老传统实战派拳法。
十大真形,其动作简捷,古朴纯真;阴阳互济,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形神兼备;能快能慢,善顾善打;动静结合,心意相连;讲究头、肩、肘、手、胯、膝、足七星并进。
是中华武术中不可多得,老少皆宜的拳种。
十大真形,演练起来,起落钻翻,束展开合;进退自如,动转反侧,随心所欲;全身应敌,通体为拳。
练到上乘境界,可以纵横往来,迨形随影,目不及瞬,真所谓动之不见形,击之不见影。
本书详细介绍了心意拳的历史以及心意拳的基本拳路的特点要领等等。
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普及心意拳具有积极的作用。
渊源据传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岳飞刚毅多谋,勇冠三军。
自幼随名师周侗习文练武,随陈广习刀术、枪术,尤精大枪术。
在长期抗金战斗中,化枪为拳,训练将士。
此拳刚猛狠毒,奇快无比。
意到拳到,变化无穷。
实战中远可用枪,近则用拳。
后岳飞被害,此拳随之销声匿迹,鲜有所传。
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
戴氏心意拳创始人戴龙邦简介
戴氏心意拳创始人戴龙邦简介戴龙邦,山西祁县小韩村人,戴家为山西祁县历代名族,家传武艺,后从师曹继武先生十余载,技艺方成,游历安徽、河南、山西等地,以武会友,创立戴氏心意拳,传承至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戴氏心意拳创始人戴龙邦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戴龙邦简介戴龙邦是清康熙五十二年生的,死于清朝嘉庆七年。
戴龙邦是山西一个叫祁县的小韩村人,戴家为山西祁县世代的名门望族,学的武艺也是家传的,后来拜师跟着师傅曹继武先生学习了十多年,学有所成。
之后戴龙邦又去了安徽、河南、山西等等一些地方游学,以切磋武术来结交朋友,后来他创立了戴氏心意拳,一直流传到现在。
戴龙邦为人豪爽而且讲义气,对人真诚待之。
戴龙邦曾经跟李政学习,是心意拳的嫡系弟子。
人人都知道李政精通名为六合心意的拳法,在大江南北之间,世人都叫他鸡腿先生。
而戴氏戴龙邦的六合心意拳,具有严谨的传统意识和规则,所以真正的传人很少。
所以在祁县流传着一句老话:“只看的见人用戴家拳打人,但是看不到戴家的人练习拳法”。
可是,戴龙邦却最终打破了这个规矩,将他的六合心意拳特别传授给了李洛能。
这与李洛能千里拜访名师,经历了千辛万苦和种种挫折磨难,最终打动了戴龙邦,从而可以全面的继承了大家武术绝学——六合心意拳。
之后,戴龙邦回到了家乡,在山西、河北的地方收了很多徒弟,促使山西的六合心意拳能够发扬光大,在海内外皆有名气。
戴龙邦在中国武术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六合心意拳在武术历史的发展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
所以,戴龙邦也被称作为山西的心意拳大师。
戴龙邦的故事戴龙邦,是心意拳的的开始人,有字尔雷,出生于山西省的祁县,是那里的小韩村人。
戴龙邦在小的时候就喜欢学习武术,学的是祖传的功夫。
就在清朝雍正帝继位的第四年,那时戴龙邦只有13岁,他就跟着自己的父亲去了安徽的池州,也就是今天的贵池县经营店里的生意。
后来跟着曹继学习武术,曹继武自己说自己是南山郑氏,他的独门绝学会死心意六合拳,于是,戴龙邦刻苦学习了10多年,终于学的了精髓。
《守洞尘技》
《守洞尘技》的内容根据笔者所收集的种守洞尘技抄本,其基本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该拳源流部分;2、该拳的拳理、拳论部分;3、该拳的道家养生内功部分;4、该拳的拳术内功部分;5、该拳的基本步法、桩法部分;6、该拳的单形练法部分;7、该拳的套路综合练法部分。
除以上这些内容外,历代拳家又更多地发展丰富了该拳的练法,包括又分出了戴氏心意拳,河南的心意六合拳,山西、河北的形意拳等内容。
兵器也由原始的心意六合大枪、心意三十六剑法和麟角刀法又发展出心意杜金棍法、小镰子等等。
现将各抄体内容介绍如下:上集内容:马氏抄本:1、六合拳序;2、意拳目录;3、拳经十六法;4、六合拳论;5、六合十大要序;6、手足法;7、十形练法;8、五行合一处法;9、三教三不教、三惧三不惧;10、五虎擒羊阵势;11、四民均宜学武艺;12、三拳相、三棍相、拳棍赞;13、习艺二勤;14、习艺三知;15、习艺二戒;16、总结赞;17、五行生克论;18、踩、扑、裹、舒、绝;19、将才九论;20、周天总论;21、四拳八势论。
戴氏抄本:1、心意六合拳论;2、心意六合拳渊源;3、六合心意拳之守洞赞;4、心意拳之名称;5、心意拳挫、实、截诸诀;6、心意拳进退诀法;7、心意拳之守洞至诀;8、心意拳五行生克大论;9、心意拳之发手论;10、心意拳交手明三前,动手守本洞;11、心意拳之调养法;12、心意拳之调气法;13、心意拳之束展力法;14、内功周天法之真诀;15、内功引气法;16、内功盘根采气、行气、贯气法;17、心意拳之贯气总论;18、心意游艺引;19、古叙大略;20、心意拳三教三不教,三惧三不惧;21、心意拳之十法摘要;22、心意拳之九转还阳内功论;23、心意拳之内外五行功前后论;24、心意拳之惊起四梢功论;25、心意拳之七把中节功论;26、心意拳之基本桩法、步法。
范氏抄本:1、范氏区区笔记;2、范铁僧序;3、心意六合拳之由来;祁县忠守心意六合拳之范、戴两家;5、六合心意拳之防身赞;6、心意拳之名称;7、心意拳挫、实、戴诸诀法;8、心意拳进退法诸诀;9、心意拳之守洞至诀;10、心意拳之忽发而欲速发;11、心意拳之交手明三前,动手守本洞;12、心意拳之平素调养;13、心意拳之调气法;14、心意拳之力法;15、内功周天法之真诀;16、内功引气法;17、内功用气法;18、古叙大略;19、心意拳三教三不教,三惧三不惧;20、心意拳之基本桩法;21、心意拳之基本步法;22、膀膊练习法;23、四把;24、双把。
形意十二形拳
形意十二形拳中文名称:形意十二形拳英文名称:12 animal forms地区:大陆语言:普通话简介:十二形是以拳拟十二种动物的生活形态和搏斗的特长而组成的形意传统套路。
它包括龙、虎、猴、马、蛇、鸡、燕、鹞、鮀、蛇、鹱,鹰、熊,较五形拳练习,又增加了许多手法、身法、腿法和步法,形象丰富、劲力全面,中提高身体素质、改变人的精神气质,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又可锻炼和掌握多种劲力,提高攻防实战能力。
形意拳是由心意拳:心意六合拳:衍变、戴龙邦所传原为十大形,既龙、虎、猴、马、鸡、燕、鹞、蛇、鹰、熊。
后由形意拳鼻祖李洛能创添了鮀和鹱形,使形意拳有与心意拳相似之外,但大部分拳理拳法有所不同,使其形意技击之法更趋于全面。
形意十二形之一——龙形龙是中国古代传统中的神化动物.。
蛰龙升天、.云龙九现、腾云驾雾、翻江倒海等等,处处显示龙的神奇变换。
龙形练神,神发于目,威显于爪,劲源于腰,而起于承浆之穴(下唇下陷处),在动作的技法中我们要学它有“搜骨之法”,“三折之势”,顺逆盘旋,起伏变换。
在其起钻腾越时,要象蛰龙升天,既轻灵又矫健。
在落翻潜沉时,如霹雳击地,既迅猛而又舒放。
故龙形形式虽简,而动作劲力难练。
务从起伏柔韧,腾潜矫健的动作中求得周身三节惯穿,身腰刚柔形神一气,能如此练习和认识,则形意龙形妙諦可得矣.。
形意十二形之二——虎形虎有扑食之勇,既能胯打,又擅尾扫,故称“虎有三绝之技”。
它纵山跳涧,凶猛异常,不怪称为“兽中之王”。
经曰:“虎未扑食头早抱”是指虎未扑食之前,总是先缩身,收腿,两前腿抱于头前额下,借以蓄力待发,并借后蹬腿,展腰之力,使其前扑既能纵高跳远,又能迅猛力大,特别是爪到嘴也到,使被扑动物无法抗脱。
就是在奔跑中它最后的一扑,也完全具备这一特点,这就是虎扑食凶猛之所在,也是“虎抱头”亦顾亦打的由来。
我们学练虎形就要知其技法,究其窍要,以求形神兼备,技击效果好。
形意十二形之三——猴形猴性敏且精灵。
拳经云:“猴有纵山之灵,攀缘之巧”,它的轻灵确非其它动物可比。
戴氏心意拳(上)
戴氏心意拳(上)第一节拳谱摘要一、引气法目视鼻,鼻对脐,处处行迟不可移。
撤开二六(路)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二、用气诀法眼上翻属阴,阴气落在枕骨。
鼻一掐属阳,阳气落在腭角。
脾气紧,心气沉;肝气顶,肺气行。
肺气落肾胫,心沉一气自然成。
三、周天法紧撮谷道内中提,尾闾一起绉节骨。
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
往前又是鹊桥路,十二时中降下池。
锁住心猿拴意马,要到丹田海底基。
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原心自知。
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
四、得真法混圆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无真形。
真形内藏真精神,精神神藏气轻轻。
如问真形求真形,须要真形合形形。
真形合来有真诀,合道真诀得彻灵。
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
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
祖师留下真妙术,知者不可轻传人。
正不必一拳打到门外得,亦不必一脚踢翻陵阳判。
英雄好武本桢干,况是将门三军冠。
羡君亲身来自算,英姿飒爽动里开。
每向射圃张弓按,壁上观者咸称赞。
更有盘根、葆真、旋转、旁通功不断。
忽然冲空翻波浪,鹏、虎、鹰、熊来天半。
雷动风行勇且悍,凡此诸法在平旦。
学步邯郸俱惊欢,工夫全贵不临乱。
笑余学道未一贯,终日只知守书案。
安能兴君游汗漫,博得伟躯好伴矣。
五、游艺引盘根1、盘根盘根三步岂无因,配合分明天地人。
要把此身高位置,先从本实练精神。
2、旋转丈夫学得擎有手,旋转乾坤名不朽。
岂只区区看小试,宏功大业何难有。
3、旁通不是飞仙体自轻,居然电影令人惊。
看他挑乔奇横势,尽是旁通一片灵。
4、冲空一波未定一波生,仿佛神龙水面行。
忽尔冲空高处跃,声光雄勇令人惊。
5、翻浪从来顺理自成章,送则难行莫强梁。
寄语聪明人学艺,水中翻浪细思量。
6、熊意行行出洞老熊形,为要防心膀不伸。
得丧只争期一点,真情寄予有情人。
7、鹰势英雄处世不骄矜,遇变何妨一学鹰。
最是九秋鹰得意,擒完狡兔便超升。
8、虎风撼山何易军何难,吸为提防吾者完。
猛虎施威头蚤抱,其心合意细心看。
9、鹏情一艺求精百倍功,功成云路自然能。
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
形意拳创⽴之初叫⼼意六合拳,即⼼与意合,意与⽓合,⽓与⼒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与⾜合。
现⾏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李洛能在⼼意拳的基础上改⾰创⽴⽽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度统⼀。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欢迎⼤家阅读浏览。
起源传说: 形意拳的创始年代及其源流,众说纷纭,⽆确凿的史料可资佐证,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起源⼀:传说是达摩⽼祖所创。
达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称)⾼僧,他来到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少林寺⾯壁九年⽽化,⽽后寺内曾出过不少技艺⾼超的武僧,后⼈因慕其名⽽将达摩认做形意拳的始祖;另因有⼀诗⼈为了纪念达摩传经的精神,作《咏达摩》⼀诗,诗中写道:“达摩西来⼀字⽆,全凭⼼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洞庭湖”。
因形意拳原名⼼意拳,所以认达摩为形意拳始祖之说是后⼈望⽂义断的误解。
起源⼆: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
在⼀本佚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当拳,⾃⽴⼀法,以教将佐,名⽇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
王以后⾦、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者(黄新民的'《姬际可⽣平初探》⼀⽂考证为“龙峰”)。
⽣于明末清初(据黄新民考证姬际可⽣于明朝的万历年问,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问),为蒲东诸冯⼈⽒(即今⼭西省永济县),访名师于终南⼭,遇异⼈,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于秋蒲(今安徽省),⽆⼈不知其勇,先⽣学武⼗有⼆年,技勇⼤成,……”。
这⼀段拳谱的序⾔是写在清朝乾隆⼗五年岁次、庚午荷⽉,由戴龙邦序于河南洛阳马学礼书屋,从上述序⾔中及师传⼝授中都说到形意拳是岳飞所创的。
但1982年黄新民为考证形意拳的起源,专程由安徽来⼭西永济县尊村做了⼀番调查,在他写的《形意拳起源考》⼀书中析:“从史籍来看,没有岳飞编拳的记载。
”并且从岳飞⽣平分析其没有时间编纂此拳法。
起源三: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
郭云深遗著《能说形意拳经》
郭云深遗著《能说形意拳经》郭云深文武双全,不仅拳法独步一时,又熟练兵书,对形意拳理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总结,遗著有《能说形意拳经》一书。
对形意拳理论的论述,其要点如下:“形意拳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种练法。
三层道理是: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
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
三种练法是:明劲,暗劲,化劲。
”郭云深在论述形意拳理论时,特别强调桩功,指出三体式(形意拳基本桩法)为万形之基础。
这些理论对于后人学习形意拳有着重要的帮助。
郭云深先生云: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
有三种练法。
三层道理一、练精化气。
二练气化神。
三、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一、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壮似泰山。
二、易筋:练之已腾其膜,以长其筋,俗语:“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三、洗髓:练之以清虚起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
三种练法一、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运转要和顺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
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
运用圆通活泼而不可滞。
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劲:练之周身四肢运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
虽然周身运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
一三种练法明劲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
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
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
大凡人之处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
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
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面目。
后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
大道至简武学求真录戴涌波
大道至简武学求真录戴涌波大道至简,武学求真录Post By:2005-3-17 13:33:55大道至简,武学求真录------------谈筋骨功夫近段时间深入接触了几个和我一样的痴武者。
很是惊讶他们基础功的薄弱。
一交谈,才知原来他们连“四平马步”都没有站过。
却图轻松,高效。
拜在某神功掌门人的门下,花学费6000多,路费2000多,学习某神功。
结果:一无所得。
“四平马步”是很多人都嗤之以鼻的所谓“末技”。
也是被影视作品过份泫染得失去真义的基础之基础功法。
“四平马步”是我少年时代常练习的。
他是一种典型的双重桩法。
说说我的个人体会吧:刚开始一月时,两脚酸麻,最多挺不过五分钟。
呼吸艰难。
(难熬关)一月后,两脚开始有力,脚下渐渐有根,脚的酸麻有所减轻。
呼吸艰难稍缓(入门关)再继续练,气劲开始向下沉,足下的力量开始转换为劲,脚的酸麻要十到二十分钟才有,呼吸慢慢变得深长。
(双沉关)最后,每次都能站在40分钟以上,气息变得又深又长,而双腿的里面就像一把火一样来回的灼烧骨髓,双腿感到轻松而且很有劲力。
两腿发生质变功力也就快要登堂入室了。
(双轻关)个人结论:马步是开筋骨,得腿劲,开胯骨,调呼吸的一种优秀功法,切切不可小看它的功效。
几句题外话:在上海拜访孙门的寿关顺先生时,听其说到,少林武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四平马步和童子拜观音这两个最吃功夫但又最不起眼的功法。
我有切身体验,深信其言。
在重庆和四川时,接触到四川余门在涪陵的几位传人,真正的练家子。
看到余门的几种开筋骨的秘传功法:1,千把攥。
双手两侧平举,呈一字,配合呼吸,一紧抓成拳,一松变成掌,早起练习1800息,一呼一吸为一息。
练得筋骨极开,神力自达。
2,抓吊绳。
房梁或大树悬一绳下来约五米左右,开始练,双手可弯曲,和身子包持90度直角,一手接一手抓绳而上到顶端,其间身子不得弯曲。
功再深,双手伸直,与身子包持90度直角。
一手接一手抓绳而上到顶端,其间身子和手都不得弯曲。
戴氏心意拳谱研究点滴
戴氏心意拳谱研究点滴戴氏心意拳谱研究点滴关于山西祁县戴氏心意拳谱的真貌,多年来一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虽然有称“老谱”、“少谱”之别,也有人自称怀玉握璧,藏有秘谱,但从未将其完整的章节内容及拳谱的来龙去脉公布于世,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片语只字的间接引用。
另外也有一些杂糅了形意拳谱内容的被认为是戴家拳谱,真是鱼龙混杂,难以分辨,这给研究戴氏心意拳的历史传承及其演变历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最近,一位朋友向笔者赠阅了他所珍藏的戴家心意拳谱两卷抄本,其内容十分宏富,阅后获益匪浅。
今征得这位朋友的同意,特将这本珍贵的戴氏心意拳谱介绍给拳界朋友,供大家参考。
该谱两卷,大篇章共五十个以上,各篇独立性较强,有的篇章下有子目(如《步法》一章就有二十节)。
拳谱朴实无华,论述翔实,编排的逻辑性不是很强,具有古拳谱的一般性特点。
但此谱的几篇序言均没有明确的师承描述和款识,谱中也没有涉及到作者信息,因此谱本身的源流传承问题目前还不好推断(只能隐约看出是戴魁传系的)。
从拳谱的技术内容可以看出,戴氏心意拳的形成是在心意拳的基础上,吸取了很多古代及同时代的拳种内容。
例如《瞅动》一篇中有: “敌不动吾亦不动,敌动我方动,我之动虽在敌后,而我到反在敌前,即截而击之意也,即戚继光所谓后发制人先入主之意……”据赠阅拳谱的朋友介绍,戴家心意拳中有不少拳式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记载的拳式非常类似。
《螳螂闸势》、《心意拳与闸势拳之异点》二篇是戴家吸收了螳螂拳的内容,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另外还有一篇《太极拳》,叙述了太极拳的一些技巧原理。
从这些内容可以明显看出,戴氏心意拳在形成过程中汲取了很多同时代拳种的素材。
谱的序言有三篇,头两篇大概都是民国时期的作品,惟第三篇《六合心意拳序》应该是最早的原谱序,其文为:人莫有拳而能显其用者则鲜,盖因有拳而无心意,则拳无法术,其动不著,虽有亦等于无耳。
诚以心意者一本者也,拳术者万殊者[也],有一本心意之灵方生万殊拳术之妙,且乎留之事业,皆成于心意,事业且然,何况拳术?此心意之所以见重于拳术而不可缺者也,至拳术之重视六合者又何也?盖因“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之内三合,则内自印合:有“手与足、肘与膝合,膀与胯”之外三合,则外自整饬。
形意十二形拳
Jfzw十 zl ^«召>4笊甞 壬7测十2rjfzs戕>4的尋=2anima-fonns^冈一汁§?UM叫【瞰懺那>•十二形是以拳拟十二种动物的生活形态和搏斗的特长而组成的形意传统套路。
它包括龙、虎、猴、马、蛇、鸡、燕、鹘、鮑、蛇、W,鹰、熊,较五形拳练习,又增加了许多手法、身法、腿法和步法,形象丰富、劲力全面,中提高身体素质、改变人的精神气质,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又可锻炼和掌握多种劲力,提高攻防实战能力。
形意拳是由心意拳:心意六合拳:衍变、戴龙邦所传原为十大形,既龙、虎、猴、马、鸡、燕、鹘、蛇、鹰、熊。
后由形意拳鼻祖李洛能创添了蛇和釀形,使形意拳有与心意拳相似之外,但大部分拳理拳法有所不同,使其形意技击之法更趋于全面。
形意十二形之------ 龙形龙是中国古代传统中的神化动物•。
蛰龙升天、•云龙九现、腾云驾雾、翻江倒海等等,处处显示龙的神奇变换。
龙形练神,神发于目,威显于爪,劲源于腰,而起于承浆之穴(下唇下陷处),在动作的技法中我们要学它有“搜骨之法”,“三折之势”,顺逆盘旋,起伏变换。
在其起钻腾越时,要象蛰龙升天,既轻灵又矫健。
在落翻潜沉时,如霹雳击地,既迅猛而又舒放。
故龙形形式虽简,而动作劲力难练。
务从起伏柔韧,腾潜矫健的动作中求得周身三节惯穿,身腰刚柔形神一气,能如此练习和认识,则形意龙形妙諦可得矣•。
形意十二形之二 --- 虎形虎有扑食之勇,既能胯打,又擅尾扫,故称“虎有三绝之技”。
它纵山跳涧,凶猛异常,不怪称为“兽中之王”。
经曰:“虎未扑食头早抱”是指虎未扑食之前,总是先缩身,收腿,两前腿抱于头前额下,借以蓄力待发,并借后蹬腿,展腰之力, 使其前扑既能纵高跳远,又能迅猛力大,特别是爪到嘴也到,使被扑动物无法抗脱。
就是在奔跑中它最后的一扑,也完全具备这一特点,这就是虎扑食凶猛之所在,也是“虎抱头”亦顾亦打的由来。
我们学练虎形就要知其技法,究其窍要,以求形神兼备,技击效果好。
形意拳古拳谱
形意拳古拳谱国术 2008-09-21 22:49 阅读397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夫內勁者,寓於無形之中,而接於有形之表,此固難以言傳者也,然其理亦可參焉。
蓋意乃氣之帥也,氣者體之充也。
心動而氣即隨之,氣動而力即赴之,此至理也。
今以功於藝者言之,以為撞勁者非也,功勁者非也,及謂抖勁崩勁者皆非也,唯顫勁是也。
撞勁太直,而難起落。
功勁太死,而難變化。
抖勁崩勁太促,而難展轉。
唯顫勁,出沒其捷,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其形,手到勁發,天地交合,而不費其力。
要之,運於三性之中,發於一顫之頃,如虎之伸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龍之用力不見力,而山不能阻。
如是諸法合而為一,克人豈有不利乎。
一、五行:五行者,乃金、木、水、火、土配与五拳者,为劈、崩、钻、炮、横二、五行(五拳)相生:劈拳变钻拳,为金生水钻拳变崩拳,为水生木崩拳变炮拳,为木生火炮拳变横拳,为火生土横拳变劈拳,为土生金三、五行(五拳)相克:劈拳破崩拳,为金克木崩拳破横拳,为木克土横拳破钻拳,为土克水钻拳破炮拳,为水克火炮拳破劈拳,为火克金(注:形意拳对练,可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自编自排)形意十二形十二形者: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鲐、鹰、熊(注:鲐字有误,应该是台加鸟的鲐,由于电脑打不出来,故只好以鲐代之) 一、龙形:龙形飞升,伏龙落地二、虎形:虎抱头,猛虎扑食三、猴形:猴子挂印,猴子窃绳,猴子爬杆四、马形:勒疆,搬,顶五、鼍形:左右翻江六、鸡形:三穿掌,金鸡舍米,金鸡抖鳞(一)(二)金鸡上架,金鸡报晓七、鹞形:鹞子束身,鹞子入林,盖捶,鹞子拈天,鹞子返身八、燕形:燕子晗泥,燕子抄水(一)(二),燕子食米,九、蛇形:蛇形缠身,蛇形昂首,蛇形转身十、鲐形:鲐形俯身,鲐形上架十一、十二、鹰形,熊形,鹰熊斗智:熊顶,鹰抓李存义拳谱五行拳解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谓也。
如人之内有五脏,外有五官,与五行相合,心属火,脾属土,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之隐于内者。
戴氏心意拳
戴氏心意拳戴氏心意拳是一种保守、神秘、威力强大的汉族拳术,属于内家拳。
被称为中国四大优秀传统名拳之一。
俗语云:“只见戴家拳打人,不见戴家人练拳”。
戴家拳一直在戴氏家族内部传承,很少外传(只外传李洛能先生,后创形意拳),至戴奎时才开始开放对外传授,开始主要在山西祁县地区流传,现今社会信息、交通便利,随着传人思想的开放,逐渐向国内外传播开来。
戴氏心意拳传承古朴,道理科学,实用性强。
心意拳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戴氏心意拳,亦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
创始人为戴龙邦,是汉族武术之中极为优秀的内家功法之一,几百年来,此拳在山西祁县戴氏家族中秘不外传,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神妙莫测,将佛家,道家,儒家功法、理论熔于一炉,是一门科学的内外兼修之武术。
其功法顺大自然客观生化规律,以天地阴阳之平衡,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论为戴氏心意拳之精髓。
戴氏心意拳是现存三大著名三大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之一形意拳的鼻祖。
内讲究心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外讲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故人又称戴氏心意拳为心意六合拳。
起源戴氏心意拳发源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是心意拳三大主要流派之一,。
虽然此拳在武林中威望极高,翘首者甚众,亦极富特色与传奇,然而由于传递太保守,要求太严格,至今传播不广,仅限祁县一地,而正真练习此拳者也只有几百人而已,有大成者更是寥若星辰。
由于受戴氏家族“只传戴姓,不传外家”的“家训”的影响和制约,保持了古朴的汉族拳术风貌。
创始人名戴隆邦,系山西祁县小韩村人氏,著名学者戴廷栻之曾孙,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嘉庆十四年(1809),享年89岁,他自幼嗜武,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一丝不苟,在武术世家的熏陶下,学文习武,全面继承其祖师爷戴伯苗所传的意拳,得意拳之奥妙,后承姬氏所创心意六合拳,并得曹继武先生传授古心意拳,傅山先生传授内功心法(小周天功),结合各种武术(螳螂,八卦等)创戴氏心意拳。
七大武术拳系的简介资料
七大武术拳系的简介资料中国武术的主要流派都是从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
同时中国武术也有七大拳系。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七大拳系的简介。
七大拳系一:少林拳系少林武功的渊源是中原地区的民间武功。
据考古发现,至迟在两汉时期,中原一带的武功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行气导引之术(气功)也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少林寺的和尚多数来自中原一带,有些人入寺以前就会武功,入寺之后又在僧众之间相互传授切磋。
在武功方面,少林寺一向有兼收并蓄、善于学习的传统,所以能广泛吸收僧俗两界的武功精华,不断总结提高,并有所发展创造。
少林寺以武功名扬天下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寇窜扰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当时有少林派武僧八十余人在月空的率领下勇赴沙场,屡挫敌掐。
这些武僧“俱持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骁勇雄杰。
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锋”。
倭冠多是日本的失意武士,手持长刀(倭刀,类似后来的日本军刀),凶猛异常,但每次都被少林武僧杀得一败涂地。
在这次抗倭战争中,先后三十余名少林寺派武僧为国捐躯。
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福建人)途经嵩山,曾拜谒少林寺。
俞大猷本是一代武林宗师,他发现少林寺的棍法“传久而讹,真诀皆失”,于是将自己精研的棍法传给少林寺僧。
少林寺棍法由此精进。
经过七八十年的努力,到了明朝末年,少林棍法已被推为诸家棍法之首,被公认为棍法正宗。
此后,少林寺僧又专攻拳术,以使拳术与棍术齐名。
明末时,少林僧洪记又从一位名叫刘德长的高手那里学得独步天下的峨眉枪法。
明末清初之际,少林寺广泛汲取了北方许多拳派的精华,又学习了福建的棍术和四川的枪术,在本寺武功的基础上加以融会提炼,终于形成了内容博深、技艺精湛的少林拳系,全面取得了武术正宗的崇高地位。
同时,由于少林武功的名气越来越大,北方的不少拳派也托名少林以自重。
这样,少林拳系实际上就涵盖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武术门派,少林武术也就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武术的总称。
戴龙邦混元今胜昔
戴龙邦混元今胜昔
在武术界普遍存在今不如昔的悲观论调,敝见以为並非如此。
总体的情况是:有一部分发展了;有一部分是错误的,则被淘汰了;再一部分确是失传了,但若确实是符合客观实在的,那后人也一定能发现它,因此也大可不必悲观!
在体操界有托马斯旋转,嘉妮腾越,李宁翻滚等,武术有了戴龙邦混元,实是为了纪念这位武林先贤。
戴龙邦混元传承至今己200多年,不但没有失传,而且有了发展,体现在:
一、有了定义
混元相传至上世纪末还没有定义,因此特别容易造假,于是在武术界里就有了混元、渾元、渾圆、武当太乙混元功、陳派太极混元真功、太极混元桩、形意混元桩、意拳混元桩等等。
这些哪是真的呢?因此促成了混元定义的产生。
混元定义:象混沌那样的整体。
这个整体象混沌那样有阴、阳两部分组成,而且这两部分是联接着的,但又是可分的。
所以修习混元的本质是:将阴、阳两部分联接成整体。
这样,我们就有了辨伪的标准。
二、《运动解剖学》被引入
在未被引入之前,由于机制问题没有解决,因此不免有神秘,引入《运动解剖学》后这个神秘就被打破了。
三、《系统论》被引入
卢正文老师首先将《系统论》引入到混元桩中,使建成的整体成为最佳的整体。
由此可见我们大可不必悲观,只要我们不暇地求索,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龙邦拳谱明义理识时务方为俊杰知进退能屈伸便是英雄六合自古无双传多少玄妙在其间学者若得通神处尽在动静两字间序1天下之治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术有二:曰文,曰武。
然武之所重者,技艺也。
况国家讲理有法,搜苗猕狩2,各有其时,而其间精微奥妙,更有不容率意忘陈者3。
余尝拟著为论,公诸同好,特恐言语不精,反误后世4,此心耿耿,曷其有报,兹见岳武穆王拳谱,意概纯粹,语亦明畅5,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忱6。
云:王讳飞,字鹏举,河北杨州汤阴人也7。
王父早卒,侍母最孝,少贫节气优,将略刚毅多谋,家贫求学,尤好左氏春秋8,其技勇绝伦超群,当时名将无匹9。
及长应募于东京,留守宋泽与谈兵曰:“如将军者,方可与言孙吴10。
”屡立战功,遂成大将,善以少击众,自帅八百人破王善等五十万众于南董门11;八千人破曹城十余万于桂岭12;其战兀术于顺昌,则背峁八百骑,破金兵于朱仙镇13;五百人破金兵十余万。
凡有所举14,必先谋定而后战,故有胜而无败。
猝遇敌不动,故敌谓之语曰15:撼山易,撼岳将军难。
张俊常问用兵之术于王16,王曰:“信、仁、智、勇、严,缺一不可。
”平生好贤礼士,博览经书,雅歌投壶,拘拘然书生17。
每战胜必辞功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而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
卒以此得祸18,余为宋深惜之。
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19,精通枪法,脱枪为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
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20,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21者,生于明末清初22,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23,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24,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25(今安徽至德),无人不知其勇26,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
清康熙癸酉年,科举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27,致仕归藉28。
余游至池州(今安徽贵池),先生以此拳授余,学有十易寒署29,先生喜曰:“子武勇成矣30。
”余回晋31至洛阳,遇学礼马公,谈势甚洽,嘱余为序32,余不善文33,焉能为序。
但见世有勇敢之士34,未尝无兼人之力,及观其艺,再叩其学,手不应心,语不合道者何也?不得个中真传故也35。
所谓真传者,名虽曰武,其实贵和。
和者,智与勇顺成之谓也36。
视近世捉拿勾打37,封闭闪展,逞其跳跃,悦人耳目者可比。
其意拳之大要,不外阴阳、五行、动静、虚实、起落、进退38而其妙矣。
又需六合者39,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谓之外三合;眼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谓之内三合40。
苟能日就月将,智无不圆,勇无不生,得乎智之理,会乎智之精41,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于天地,充足于太仓,浩渺如沧海,元耀如三光42,以此视近世演武者,异乎不异乎,同乎不同乎?学者可不详辨欤!是为序43。
时在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书于河南洛阳马公书屋虢筱非校注1、本篇采自曹本。
董本也有此序。
从内容看,此篇系戴氏于池州从曹继武学,艺成返晋途经洛阳时,应同门马学礼之请而为其拳谱所作之序,后移于自抄谱。
董本篇末将戴款易为:“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六月下旬,山西太谷董秀生录于省垣之寄庐。
”另李慎泽据传抄本将此序粗加整理,刊发于《精武》1998年第1期(后简称《精武》)。
三个版本文字稍有出入。
此序为心意拳最早文字资料之一,然其存疑处有五,尚有待进一步考证:一、序言戴氏拳艺亲受曹继武,然今人考证曹与心意拳无涉,如属实,则戴氏所述有误,然戴氏怎会记错本师姓名?二、序言曹于康熙癸酉科联捷三元,然清《圣祖实录》载,并无癸酉一科,曹所中为甲戌科,且授职和主要事迹与序言不合,查康熙一朝另无同姓同名中武科者,所记如即此曹继武者,则曹卒于1706年,戴生于1713年,彼此如何授受拳艺?三、形意传人中传抄有《十法摘要》一篇,云系曹继武所撰,且曹于六合真传“得之尤详”,撰摘要“聊以教后进之人”,如系确凿,戴氏作此序为何只字未提及曹法?四、序言姬际可授艺曹继武,然姬卒于1683年曹生于1670年其间相距仅十三年,直接授受显然困难,而曹于其《十法摘要》序中却言受自郑师,为姬再传,拳谱作序是一件十分郑重之事,戴氏所述传承上溯仅两代,年代未远,为何有误?五、戴氏得艺,初秘不外传,此序虽为马学礼拳谱而撰,然存于其家传旧谱中,理应不会杜撰史实蒙蔽其后人,那么是否为戴氏后人所撰而假托戴龙邦之名呢?2、“蒐苗弥狩”曹本作“搜苗弥狩”,《精武》作“弥蒐獀狩”。
按“蒐苗弥狩”古时分别指春、夏、秋、冬四季之猎。
“蒐”音搜,“蒐”与“獀”通,二字读音亦同,均指春季之猎。
《周礼·夏官·大司马》:“遂以蒐田。
”郑玄注:“春田为蒐。
”“搜”为“獀”之误抄。
苗《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
”注:“夏猎曰苗,正为驱兽之害禾苗者耳,与三时之大猎自不同。
”弥,音显。
《周礼·春官·肆师》:“弥之曰莅卜来岁之戒。
”郑玄注:“秋田为弥”。
狩:音受,意指冬季打猎。
《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冬教大阅······遂以狩田。
”3、“更有不容率意忘陈者”董本“”更作“”各。
《精武》“不容”作“天容”。
4、“特恐言语不精,反贻后世”。
“特”《精武》作“时”。
“反贻后世”曹本及《精武》作“贻误后世”。
据董本改。
5、“兹见岳武穆王拳谱,意既精纯,语亦明畅”。
据今见史料记载,戴氏作此序前,已有雍正十一年。
河南李氏(佚名)作《六合心意拳谱》,雍正十三年新安王自成作《拳论质异序》。
戴氏之后有乾隆十九年汝州王琛琳、乾隆四十四年汝州马定振为此拳谱作序,由此可见,假托武舟名下的此拳谱,在清初即几经传抄,并多有增益。
“语亦明畅”:《精武》作“谱未明畅”,别本作“谱文明畅”。
形意拳的起源,充满了传说付会的色彩,达摩、岳武穆、张三丰都曾被奉为开派祖师,然“代远年湮,传说非一,俱无文献足征,未敢据为信史”(宝显庭语)。
此序言是讫今关于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资料,即持岳武穆说然亦不足确信,盖因岳是民族英雄,后人喜喜其忠勇,卯其气节,将拳假托其名,以文流传,此为古拳师惯用手法。
对于前辈授受系统,确凿可考者,仅能断自明末姬际可,姬公以前,远绍无据,姬公以后,则世系昭然,多属可信,近世拳家乃多奉姬际可为创始人。
6、“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忱”,董本作“余爱慕之忱,急录之为志”,语意稍嫌不通。
《精武》“忱”作“情”。
7、“河北相州汤阴人也”。
曹本、董本均此,《精武》作“河南汤阴人也”,汤阴宋时隶属河北西路相州,今属河南,显系后人之改。
《宋史》载为“相州汤阴人”。
此序所记岳飞一段,部分词句直接录自《宋史·岳飞传》其史实来源应亦为该史。
岳飞(1103—1142),北宋末年投军,初任秉义郎(下级军官)。
高宗时,随宗泽守开封,泽死,从杜充南下。
建炎3年,金兀朮渡江南进,他移军文德、宜兴,坚决抵抗,次年金兵北撤,飞攻其后队,收复建康。
绍兴四年,大破金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任清远军节度使。
绍兴十年,兀朮进兵河南,他出兵反击,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败金军,时高宗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
后追谥“武穆”。
8、“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从曹本、董本。
《精武》无此句。
《宋史》载“(岳飞)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左氏春秋”:古代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故名。
9、“志”,《精武》作“智”。
“匹”,董本作比。
10、“应募于东京,留守宗泽与谈兵曰”,曹本及别本均此,但董本作“应募于东京留守,与宗泽谈兵曰”。
《精武》“应募”作“应试”。
“孙吴”,古代兵家孙武和吴起的合称,此处借指兵法。
11、“于南薰门”,曹本原作“南董门”,董本作“与南董门”,据别本及《宋史》载为“南薰门”。
此句中“自帅八百人”,《精武》作“自师八百人”显误。
12、“八千人破曹成等十万众于桂岭”。
曹本原作“八千人破曹城十余万众于桂岭”。
董本作“八千人破曹需等十余众于桂岭”,《精武》作“八十人破曹城十余万众于极岭”,综合诸本改。
“桂岭”,《精武》作作“极岭”另有别本作“峻岭”,《宋史》载为“桂岭”。
“曹成”诸本均作“曹城”,然《宋史》载为“曹成”,从《宋史》。
13、“颖昌”诸本皆作“顺昌”,据宋史改。
“则背蒐八百骑”,董本作“则皆后蒐,八百骑大破金兵于朱仙阵”,“阵”就为“镇”之笔误,且此句断句有误,与后一句误边。
“背蒐”古大将之亲随军,曹本及别本作“背峁”,据《宋史》改。
“八百骑”,《精武》作“八百余”。
“破金兵于朱仙镇,五百人破金兵十余万”,曹本在“朱仙镇”后断为“:”,董本则在“五百人”前加“又帅”二字,皆理解和断句有误。
《精武》无此句。
此段史实,《宋史》载为:“方郾城再捷,飞谓云曰:贼屡败,必还攻颖昌,汝宜速援王贵,既而兀朮累至,贵将游奕、云将背蒐战于城西,云以骑后八百挺前决战······兀朮遁去。
······飞进军朱仙镇,距卞京四十五里,与兀朮对田垒而阵,遣骁将以背蒐骑五百奋击,大破之。
”14、“凡”,董本无此字。
《精武》无“凡有所学,必先谋定而后战”一句。
15、“为”,曹本及别本作“谓”。
董本、《精武》作“为”,从之。
“语”,《精武》作“言”。
16、“张俊”,《精武》作“张浚”。
张浚与张俊,同为宋高宗时将帅,故易混淆。
17、“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然如书生”,“博览经书”:曹本原作“博览经书”,董本作“博览经典”,据《精武》及《宋史》改。
“雅歌投壶”:形容举止文雅,语出《后汉书·祭遵传》“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投壶”:古代宴会礼制,也是一种游戏,方法是以盛酒的壶口作目标,用矢投入,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须饮酒。
18、“而忠愤激烈“,”忠愤“前董本无“而”字。
曹本及《精武》均此。
“好贤礼士”至“卒以此得祸”几句,系直接采至《宋史》,仅个别字眼稍有出入。
19、“王当童子时,受业于名师”,曹本原作“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
董本作“王当童子时,受业于少林侗大禅师”,《宋史》载:“(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
”综合二本改。
《精武》脱“王”、“名”二字。
二十、“鲜明其技”,两样本原作“鲜有其技”,《精武》作“鲜有其技也”,董本作“鲜明其技”。
“有”与“明”字义上有微妙差别,从上下文义分析,从董本。
21、“龙峰”,曹本原作“隆丰”,董本、《精武》作“隆风”,《姬氏族谱》载为“龙峰”。